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路隋行-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万岁接过酒碗,一仰脖将一满碗酒喝得一滴不剩,咧开嘴冲杨广哈哈笑着,示意杨广继续向别的将领敬酒。
杨广颇喜史万岁身上那股拙于言辞,豪迈爽利的劲头,见史万岁头碗酒喝得异常爽快,遂并不急于继续向别的将领敬酒,而是转身命人又端过两碗酒来,诚挚地向史万岁敬酒道:“此次跟随越国公来江南平叛诸路兵马中,唯有太平公所率南征一路兵马遇敌最为强悍,歼敌最为不易,而一战能逼匪首高青莲自尽者,全赖太平公之神勇也。来来来,再满饮两碗,以示本王对太平公的饮敬之意。”
史万岁转头瞧了瞧行军元帅杨素,见杨素冲他微笑点头,遂也不推辞,接连从杨广手中接过两碗酒,仰脖一饮而尽。
杨广笑咪咪地望着史万岁接连喝下两碗酒,仍觉得意犹未尽,便伸手拍着史万岁的肩膀,关切地问道:“太平公如在江南还有未了之心愿,尽可向本王明言,本王决不至叫太平公抱憾离开江南的。”
在场诸将任谁都能听出,这是杨广有意要史万岁欠下自己一份人情,以便日后再招史万岁至麾下效力,俱都用羡慕的目光望向史万岁,想听听他能说出什么未了的心愿托杨广去办。
经杨广这么一说,史万岁还真的想起了一件事,遂抱拳向杨广请求道:“因末将随越国公急于返回广陵来见王爷,撤离浙东时走得匆忙,确有一事未及办妥,就相烦王爷代末将找到天台山曾拾到末将所放漂流瓶的两位高僧,当面向他们致谢吧。”
杨广不意史万岁会说到天台山这座山名,脑子里“嗡”了一声,忙转身用询问的目光望向杨素。
杨素见史万岁没把话说得明白,呵呵笑着走到杨广身旁,代史万岁向他解释道:“史将军于率军南征之际,曾被高青莲亲率数千战力超强之排戟军一路追杀至闽北大嶂山中百里人迹罕至之丛林中,不得脱身,其间受药农指引,曾尝试着使用漂流瓶向山外求救。结果,其中一个漂流瓶被天台山僧人灌顶在富春江边拾得,和其师智觊二人一道赶到会稽城中向下官报知了此事,遂使下官得以派出援军及时入山解了史将军所部之围,并转守为攻,一举全歼了高青莲所部。因智觊、灌顶两位僧人事后不辞而别,兼之下官圣命在身,急于返回广陵面见王爷后还朝复命,所以,尚没有来得及携同史将军亲至天台山,向两位僧人致谢。”
因王妃萧厄时常在他面前提起曾传授自己金针疗疾之术的恩师智觊和尚的名号,特别是跟随他南下广陵,抚绥江南以来,更时不时地请杨广得空时带她前往浙东天台山去上一趟,找寻恩师智觊,所以,当杨广听杨素说到是智觊和尚带着徒弟去向他报的信,及时从深山丛林中解救出了史万岁时,禁不住发出了“啊”地一声惊呼。
………………………………
第754章 那座山,那个和尚(下)
站在杨广身旁的杨素听他“啊”地惊呼出声,忙伸手扶住他,关切地问道:“王爷,怎么了?”
“啊,啊,没什么。”杨广掩饰着内心的惊诧,轻轻推开杨素的手,继续向他询问智觊和尚的情况,“越国公所说的这位智觊和尚现在天台山哪座寺院出家修行?他没有和越国公提及别的事吗?”
“哦,先请王爷恕过,因军务丛脞,下官险些忘了向王爷禀明一件紧要的事。”杨广这一问,倒使杨素恍然回想起了智觊和尚托付的一件事,抱歉地答道,“说来也奇怪,这位智觊曾委托下官做一件事,据他说,他有一位同在天台山修行的僧友,将来很可能卷入南北两朝的纷争之中,请下官到时设法保全这位僧友的性命。”
“那,他有没有告诉越国公,他的这位僧友法号怎么称呼,为何为卷入南北两朝的纷争之中呢?”杨广也觉得颇为奇怪,边挥手命史万岁等军中诸将各自散去,不必站队等候自己一一敬酒了,边向杨素问道。
“好像他当时说,这位法名唤做独静的僧友会因为其徒弟的关系身不由已地卷入世事纷争。对了,下官根据智觊和尚的讲述,怀疑独静头陀的徒弟很可能就是萧如水,因智觊和尚提到过一句,说独静头陀的徒弟原是后梁宗室出身。”杨素边努力回忆着他和智觊和尚会面时的情形,边回答杨广道。
杨广没想到今日出城来为杨素等平叛诸将送行,居然从史万岁和杨素口中意外地获知了王妃萧厄的恩师智觊和尚的音讯,随即答应史万岁,一定会在他返回长安后派人前往浙东天台山当面向智觊、灌顶二僧致谢,并叮嘱杨素暂时不要向旁人提起此事。
回到扬州总管府后,杨广兴致冲冲地跑来见王妃萧厄,一进门便高声叫道:“厄儿,我打听到你的恩师——智觊大师的消息了。”
话才说到一半,他陡然看到心意师太陪着萧厄从内室走了出来,生生将下面的话咽了回去,客气地冲心意打招呼道:“师太也在这里呀。”
心意双掌合什,冲他施了一礼,答道:“贫尼今日才听闻王仆射已在建康遇刺身亡的消息,来找王爷不在,便来此间请王妃代禀王爷,能否允准贫尼为王仆射做些法事,略表心意。”
杨广望了望她身后站着的萧厄,见萧厄冲自己点了点头,便知心意所言非虚,遂答道:“师太的好意,本王代王仆射的家人谢过了。只是前两日本王同王家两位公子商议,准备将子相公的灵柩送回原籍安葬,就不在广陵发丧了。师太如果愿意,在子相公灵柩自广陵启程之时,为他念诵经文,超度超度即可。不过,此事还需征求两位公子的意见。”
心意向杨广颔首示意,表示自己知道了,并不避讳方才已听到了杨广的话,转头问萧厄道:“贫尼尚不知王妃曾拜我佛门弟子为师,请问尊师是在哪座名山古刹中修行啊?”
萧厄早就从夫君当着心意的面儿,欲言又止的态度中察觉出了杨广并不想要心意了解更多关于智觊和尚的情况,便笑着敷衍她道:“我哪里曾拜过佛门高僧为师,只不过年幼时机缘巧合,得遇一位高僧,传授了我一些医术而已。要是师太身上有什么不适,不必见外,可随时来找我,为师太行针疗疾。”
杨广担心萧厄话说得多了,难免会向心意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忙上前截住她的话头,说道:“本王准备忙完这几日,便派出得力人手前往浙东找回了尘,以使师太母女团圆。”
心意明知他夫妻二人有私密话要谈,自已不便在此久留,遂笑着向杨广再次致谢,扫了萧厄一眼,告辞走了。
“王爷方才进房时说了什么?是找到智觊大师了吗?”待心意走远,萧厄迫不及待地向杨广问道。
杨广笑着点了点头,拉着萧厄走进内室坐下,方答道:“今日出城去为越国公一行送行,不意得知了一些智觊大师的消息,特地回来告诉王妃一声:智觊大师现在浙东会稽郡治下的天台山天台寺中修行,不久前其弟子灌顶和尚还曾捡到过史万岁将军的一个漂流瓶,因此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哎,厄儿,我在回城的路上寻思着,前人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烟雨漂渺中’,东晋之后,南路历代多位君皇曾寄身佛门,甘当佛奴,由此可见江南人祟佛成风,莫不如我也随你拜入智觊大师门下,正式成为一名佛家弟子,你觉得如何?”
杨广只顾着问询萧厄对他脑中想到的抚绥江南的新点子持何意见,浑然不知他身为隋时人,却错将晚唐诗人杜牧称为前人,还错吟了他著名的诗句。所幸萧厄对此毫不察觉,否则他的穿越者身份就此暴露无遗了。
“王爷一心只想着如何能更好地抚绥江南,使江南人尽快诚心诚意地效忠朝廷,想没想过,智觊大师连你的面儿都没见过,如何肯收下你这位隋朝的亲王做门子弟子呢?”萧厄微笑着嗔责杨广道。
“我和王妃亲赴天台山,叩请智觊大师收我为徒,他岂有拒绝的道理?”杨广显然在回城的路上已想好了如何劝使智觊大师收下自己这个徒弟的方法,不无得意地答复萧厄道。
听说夫君打算携自己亲赴浙东天台山去见恩师智觊,萧厄脸上的笑容登时消失不见了,正色劝说杨广道:“如今江南叛乱初定,王仆射新近在建康遇刺身亡,江南局势未稳,依妾之见,王爷不宜在此时离开广陵远行。”
经萧厄劝说,杨广因新想出了一个抚绥江南、笼络人心的良策而热得发烫的头脑才渐渐冷静了下来,低头思忖多时,方同萧厄商量道:“依你对智觊大师的了解,如以咱们夫妻二人的名义,邀他前来广陵一见,他会来吗?”
………………………………
第755章 谢讽辞官
“如王爷相邀,妾想,恩师多半是会下山的。”萧厄见杨广不再坚持亲赴天台山,遂脸上重又绽开笑容,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当晚杨广思忖再三,决定派出自己颇为欣赏和看重的近卫李靖秘密前往浙东,寻找到并带回心意的女儿了尘,同时上天台山面见智觊大师,向他送达自己亲笔拟写的一封邀请信,请智觊大师下山赶来广陵与自己和萧厄一晤。
哪知待到次日,杨广唤来李靖,向他交待了两件同样紧要的差使,却见李靖吞吞吐吐地,似乎不太情愿领受下这两件差使,遂撂下脸向他问道:“怎么,有话要对本王说?”
李靖也是思虑再三,方鼓起勇气,躬身抱拳答道:“非是末将不愿领命行事。实是末将早在长安时就曾允诺要极力促成义弟刘居士和冯小惜的婚事,不承想冯小惜如今离开长安,来了广陵,末将正打算禀明王爷,托人回京报知刘居士一声,要他也来广陵,以便使末将有机会撮合他和冯姑娘的一段姻缘。方才听王爷拟命末将前往浙东办差,因念及此去至少也得两三个月才能返回,唯恐有负义弟所托,所以至此,尚请王爷恕过。”
杨广听了这话,命李靖抬起头,仔仔细细打量他几眼,突然笑道:“想不到你小小年纪,还有个替人保媒拉纤的癖好。我且问你,方才听你话中的意思,这冯小惜分明不知刘居士想求娶她为妻,是也不是?”
李靖只得红着脸答了声:“是。”
“既是如此,你又何必在乎早两个月晚两个月撮合他二人的姻缘,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值得你向本王提起?”杨广肚皮里暗笑李靖此时尚浑然不知红拂女冯小惜有朝一日会成为他李靖的妻子,犹在一心一意地要撮合刘居士迎娶冯小惜,表面上却故作气恼地呵斥李靖道。
李靖虽然聪颖过人,也决计想不到杨广此时心里想的是什么,眼见杨广陡地发怒,吓得立马躬身说道:“末将领命,即刻赶赴浙东办差就是,王爷请息怒。”
“你尽管去办好本王交待给你的两件差使,本王自会代你命人报信与刘居士,唤他前来广陵的。”眼瞅着李靖诚惶诚恐的样子,杨广心中突然产生了一个戏谑的念头,遂有意安抚李靖道。
大约在李靖领命赶赴浙东寻找了尘,邀请智觊大师来广陵之后第六天头上,杨广亲自出城送王韶的两个儿子护送其父的灵柩返回原籍并州,刚一返回扬州总管议事厅内坐定,就见有军士来报称,府门外有一自称名叫谢讽的人要求见他。
杨广得报大喜,忙命人将谢讽请至议事厅相见。
这两年,他虽知谢讽和萧萧两人成婚后,在杨素府中日子过得一向安稳,却因自己身份所限,与谢讽素少见面,只因数天前顾施向他建言,欲从恢复谢、萧两家门望着手凝聚江南人望,以达到抚绥江南之目的,杨素又主动提出,甘愿将在他府中做了多年幕宾的谢讽交还给杨广,才使得他二人有了离而复聚的机缘。
稍顷,杨广就见身着一袭蓝衫的谢讽风尘仆仆地随着那军士走进了议事厅。
杨广张眼朝谢讽身后望了望,不见萧萧与他同来,禁不住开口埋怨谢讽道:“萧萧原是本王身边亲近之人,你为何不带她一同来见本王呢?”
谢讽闻言一怔,旋即微笑着向杨广拱手施礼道:“拙荆刚在府门外已被瑟瑟接走了,稍后自会来拜见王爷的。请王爷恕过。”
“呵呵,她们两姐妹多日未见,想必是瑟瑟拖着萧萧去说体已话了。暂不必理会她俩,且说说你在越国公府中,日子一向过得还好?”因萧萧原就是自己的贴身侍女,谢讽又曾在自己府中做过几天的掌案,杨广同谢讽说起话来,自然省却了许多客套,拉家常似地问他道。
“回王爷的话,在下夫妻二人这些年多承越国公关照,一切都好。”谢讽因和杨广多年未见,碍于彼此身份、地位悬殊,在杨广面前反倒显得有些生分,不敢遵命落座,仍站着拱手答道。
“你我二人昔日虽相处时日不长,然本王至今回想起你烹制的那几样美味佳肴来,仍不免会口舌生津,急欲大快朵颐啊。”杨广再次摆手示意谢讽不必拘礼,坐下说话,哈哈大笑着问他道,“这些年来可曾创制出几样新菜?本王和王妃从今往后可有口福了。”
谢讽才欲开口答话,又见杨广接着问他道:“我素知你乃江南望族子弟,书香世家出身,必不甘心只做一操持庖厨之人。此次向越国公要得你来,且暂在本王府中做一名记室,食七品俸,待日后再图进身之道,如何?”
谢讽未假思索地推辞道:“多谢王爷一番美意,然在下在越国公府中这许多年来,从未再敢自视做是圣贤门人,此生唯愿做一疱丁足矣。恳请王爷收回成命。”
杨广刚要开口劝谢讽改变主意,一抬头,却看见瑟瑟拉着萧萧径直走进议事厅来,不由得转向瑟瑟问道:“才听谢讽说起,你不待萧萧进门,便拉着她到一旁说悄悄话去了,此时为何又同她一道来见我呀?”
“禀王爷,是萧萧执意要先来晋见王爷,才肯同婢子相聚的。嫁了人,平白多了许多的规矩。”瑟瑟见议事厅内并没有外人,与杨广说起话来,便没了许多顾忌,抢先告起萧萧的状来了。
杨广自幼便在萧萧、瑟瑟两人的服侍下长大,多年来与她二人相处得如同自家姐妹一般,此时听瑟瑟一进门就告了萧萧一状,也笑着附和瑟瑟,手指谢讽,同萧萧玩笑道:“岂止是平白多了许多规矩,如今也不知你两人着了什么魔怔,本王有意抬举谢讽做官,他还不肯了呢。萧萧,我倒想不到你有如此大的魅力啊!”
“萧萧见过王爷。王爷甭听瑟瑟胡说,我原是要她带我去拜见王妃来着,哪知她却带着我来了这里。”萧萧虽仍像往日那般稳重,却也因杨广和瑟瑟浑然没将她当做外人,心里生出一丝感动,说起话来自不像谢讽那样客气、见外。
………………………………
第756章 葵花大斩肉
“既然瑟瑟已带你来了这里,正好我也有事要向你夫妻二人一同说说。萧萧已有身孕了吧,且坐下说话。瑟瑟,上茶。”杨广一眼瞧出萧萧腹部微微隆起,肚子里已怀上了谢讽的孩子,遂吩咐道。
萧萧在故主面前起初还不肯就坐,被瑟瑟强拉着附在她耳边不知说了句什么悄悄话,才红着脸轻啐了她一口,勉强挨着谢讽坐了下来。
“我不想瞒着你夫妻二人,此次招你二人重回晋王府,原是起因于数天前江南名儒顾施老先生向我建言,提及谢氏一族系江南人望所在,多年前曾遭厄难,请我寻找谢氏后人,善加照料,以抚慰江南民心。兼之越国公情愿将谢讽送还至本王府中,这才招你夫妻二人自江陵赶来广陵。所以说呀,萧萧,谢讽方才向我提出辞官不做,你劝劝他,这个官他是非做不可的。”杨广收敛笑容,缓缓地向谢讽、萧萧夫妻二人说明了招他二人重返晋王府的原由。
“王爷容禀。”听杨广把话说完,萧萧下意识地抚摸着自己的腹部,有些艰难地挺身站起,正色向杨广禀陈道,“谢讽常对我说起,正因他早年过份热衷于仕途,才致使谢氏祖茔为陈叔陵所掘,谢氏一族老少两百多口皆遭灭顶之灾,他早就没了进身官道的雄心壮志,一心只想凭借自己精擅烹饪的技艺养活我们一家人平安度日即可。还求王爷成全他的这一心愿。”
杨广万没想到萧萧才嫁给谢讽不过三年的光景,今日反倒帮他劝说起自己来了,不禁面带不悦,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瑟瑟见议事厅内的气氛因萧萧、谢讽二人执意辞官不做骤然冷却了下来,忙借替杨广续茶的功夫轻声提醒他道:“王爷,不如将这件差使交由我来办吧。”
杨广心知谢讽夫妻刚回到自己身边来,今日不宜和他二人闹得太不愉快,遂沉着脸,点了点头,对谢讽说道:“此事暂且缓议吧。你和萧萧都是我府中的故人,今日初至广陵,就和瑟瑟一道住在总管府的东跨院吧。晚间我和王妃一道在府中设宴为你夫妻二人接风洗尘。”
萧萧听杨广不再执意要谢讽做官,悄悄推了谢讽一把,冲他使了个眼色。
谢讽会意,忙站起向杨广致谢道:“不敢有劳王爷、王妃为我夫妻二人接风洗尘,就请王爷允准在下下厨,为王爷、王妃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略表在下夫妻二人对王爷、王妃的感激之情吧。”
谢讽不辞辛劳地主动提出要亲自下厨,倒勾起了杨广肚子里的馋虫,他当即转嗔为喜,哈哈大笑道:“这样吧,你夫妻二人现在就随瑟瑟回东跨院好生安歇,今日晚间我请顾施先生,并晋王府、骠骑营一干文武僚属俱到总管府后花厅来,一同品尝谢大厨烹制的美味佳肴,如何?”
当日晚间,扬州总管府后花厅内灯火通明,人声喧杂,除了奉杨广之命返回建康会同宇文述彻查王韶遇刺一案的张衡一人之外,晋王府僚属以都记室裴蕴为首,晋王骠骑营诸将以段达、郭衍二人为首,加上杨广夫妻二人,连同杨广特意请来的顾施,数十人将偌大个后花厅挤得满满登登的,都在等候品尝谢讽精心烹饪出的美味佳肴。
谢讽因重返晋王府的第一天,就因辞官不做和杨广之间产生了不愉快,为了向杨广表露出自己此生唯愿以掌案为业的诚意,自当日午后便来到了扬州总管府的后厨,亲自督促着总管府的一帮厨子精心准备晚间宴会上需用到的一应食材、食料,一直忙碌到定更时分,亲手烹制出了十几道这些年他新创制的菜肴,命总管府的仆从走马灯似地传送到后花厅席间,供与宴众人享用。
时隔多年以后,杨广再次品尝到了谢讽亲手烹制的美味佳肴,自是心情大好,待酒过三巡,竟醺醺然地起身离席,挨个为与宴众人敬酒布菜,一道一道向与宴众人介绍着几案上的每道菜肴选用的食材,烹制的方式方法,俨然便是一副遍尝人间美味的美食家的做派。
可是,当他逐个向与宴众人敬酒布菜,走过一轮,再次走到与他相邻而坐的顾施面前时,恰逢有一道新菜正传送至席间。杨广打眼朝盛放菜肴的碗中望了一眼,即便上菜的仆从将碗放至顾施面前的几案上,伸手提起顾施的筷子为他夹了一块肉,劝他道:“先生请用,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四喜丸子’。”
顾施饮食一向清淡,最不喜食肉,此时见杨广亲自替自己夹了一块放在面前的食碟内劝自己吃,不便拂了杨广的好意,遂有意将话题引开,笑着起身致谢,向杨广问道:“老夫一向于饮食一道孤陋寡闻,请问王爷,何谓四喜呀?”
不承想这随口一问,倒把杨广着实问住了。
原来,杨广因见府中仆从端上来的海碗中盛放着已切成八瓣的一个大肉丸子,便想当然地依据穿越前的叫法将这道菜叫做“四喜丸子”,此时被顾施随口向他问及四喜都是哪四喜时,杨广却答不上一喜来。
奉谢讽之命,传送菜肴到席间的其中一名家仆颇为机灵,眼瞅着晋王因一道菜名被顾施问在了当场,急忙返回后厨叫来了谢讽,想要他出面替杨广解围。
杨广今晚特地请来顾施与宴,心中原也存了一份想请顾施劝说谢讽接受自己授予他的官职的想法,此时忽见大厨走进后花厅,立马招呼谢讽来到自己跟前,向他引见顾施道:“这位就是日间本王向你提及过的顾施先生。”
顾施成名既早,谢讽对他的大名素闻已久,当即恭恭敬敬地上前躬身施了一礼,口中说道:“晚生谢讽参见前辈了。”
“你就是晋王从江陵请来的谢氏后人?”顾施惊讶地打量着谢讽,问道,“老夫且问你,晋王方才向老夫绍介的这道菜肴——四喜丸子中的四喜都是哪四喜呀?”
谢讽被顾施问得有些莫名其妙,回头望了杨广一眼,拱手向顾施答道:“先生误会了吧。晚生将这道菜取名为‘葵花大斩肉’,敬请先生一尝滋味如何。”
………………………………
第757章 再建谢氏宗祠
顾施瞅瞅杨广,又看看谢讽,嘿嘿嘿地笑了起来,转身提起筷子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边嚼边品着滋味赞道:“好一道‘葵花大斩肉’,鲜而不腻、软嫩可口,最是适合老夫这样年纪的人食用!”
杨广听谢讽将一道极为普通的“四喜丸子”取名为“葵花大斩肉”,倒没觉得丢了面子,反而照着顾施的样子也提起了副筷子夹起块肉吃着,连连点头夸赞道:“这大斩肉确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啊!”
经顾施和杨广二人这么一赞,与宴众人纷纷下箸,眨眼间就把七八碗“葵花大斩肉”吃得一块不剩了。
杨广趁势挽留谢讽陪着众人一起吃喝起来,直至天交二更时分方才曲终宴散。
次日一早,杨广便将谢讽传至议事厅,和他商议为谢氏一族再建宗祠的事情来了。
开始议事之前,杨广特地问谢讽道:“昨晚席间那道‘葵花大斩肉’固然上席时你已将一只丸子切成了八瓣,看起来的确三分像是葵花盛开的样子,但为何要叫做大斩肉呢?令人听起来倒有几分煞气。”
谢讽拱手答道:“王爷有所不知,所谓大斩肉,就是在烹制菜肴前,需将所用之肉块剁成肉泥、肉馅,尔后用这肉泥烹制成的菜肴便以大斩肉命名,并非在下胡乱取名。”
“老夫听闻当年安石公于饮食一道颇为讲究,没想到谢公子如今隐然已成为了一烹调大家,呵呵。”
谢讽闻听身后有人说话,转身一瞧,原来是昨晚席间首先品尝自己烹制的“葵花大斩肉”的顾施走进了议事厅,这才明白杨广并非真心向自己讨教菜肴的取名诀窍,而是在等顾施的到来。
听到顾施一走进议事厅便提及自己的先祖谢安,谢讽肃然而立,冲顾施拱手自谦道:“晚生怎敢与先祖相提并论,前辈谬赞了。”
“请问谢公子,你是安石公的第几世玄孙哪?”顾施笑呵呵地向杨广拱手施了一礼,向谢讽问道。
“说起来惭愧,安石公是晚辈的十三世先祖。”
“二百年前,若没有谢氏一族的鼎力辅佐,汉室江山只怕早就不复存在喽。谢公子是否赞同老夫此说呢?”顾施像是和杨广事先商量好了似的,继续向谢讽发问道。
谢讽抬眼望望杨广,似乎不太明白顾施一来到议事厅,见了自己,为何屡屡提说起谢氏先祖曾经立下的功业,只得默默点了点头。
这时,厅门外又有一人朗声报名求见道:“小的项升奉命来到,恳请晋见王爷。”
“进来吧。”杨广抬高声调,吩咐一声,随即对顾施说道,“先生,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始了。”
谢讽转身向厅口望去,只见一位中等身材的黑脸壮汉走进了议事厅,手持一幅卷轴跪倒在杨广面前,施大礼道:“项升见过晋王。”
“顾先生,这就是广陵书院的设计者项升。本王找他来设计谢氏宗祠,先生可还满意否?”杨广闪了谢讽一眼,向顾施介绍项升道。
顾施听说面前这位项升即是设计、建造广陵书院的当世大工匠项升,立即离座站起身,冲项升深施一礼,致谢道:“老夫代表江南读书人向先生表示感谢了,多谢先生设计、营构了如此一座轩敞、雅致的书院供百千士子静心读书。”
“先生千万莫要如此,可折杀项升了。不敢隐瞒先生,项升本也是名读书人,只因无法参透、领悟经史子集之微言大意,才转而精研营建之法的,能为先生和同辈们略尽绵薄之力,也是项升的份内之事,不值当先生一谢。”项升人虽生得粗鲁,开口说起话来却温文尔雅,丝毫不逊于顾施、谢讽等人。
杨广见顾施和项升见面寒喧已毕,这才转向谢讽说道:“昨日本王已向你提说过一句,此次招你来广陵,原为顾先生对谢氏一族对延续汉室社稷所做贡献格外推祟,向本王建言,首当其冲,需为在南陈一朝遭受厄难之谢氏一族恢复门楣,再建宗祠。为此,在你抵达广陵前,本王已命项升亲往建康蒋山,勘定了一声风水上佳之地,作为谢氏宗祠和祖茔的再建之地,今日唤你前来,正为与顾先生一道,对项升绘就之谢氏宗祠和祖茔的布局、构造提出意见,以便他根据谢氏后人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补正,使再建之谢氏宗祠早日开工。”
谢讽昨日虽听杨广提及要恢复谢氏一族在江南士林的名誉、地位,却也没想到杨广会不惜财力、工力地为谢氏再建宗祠,当场激动地扑身倒地,冲杨广纳头便拜,口中说道:“江南谢氏感激王爷的大恩大德,愿世世代代效忠大隋,永不相负。”
顾施坐在一旁,眼见谢讽如此对杨广感恩戴德,遂趁机劝他道:“谢公子,如日后谢氏宗祠再建完工,公子打算以何身份、面目入宗祠祭拜历代先祖呢?依老夫之见,公子还是莫辜负了王爷的一番美意,名义上充做晋王府记室,实则仍掌庖厨之事,如何?”
至此,谢讽似乎才恍然领悟道,杨广接连两日大费周章,皆是为了说服自己答应接受他赐予自己的官职,遂灵机一动,冲上叩首道:“王爷,项升虽是受王爷之命行事,然设计、营建谢氏宗祠,于谢氏一族有大恩,在下斗胆恳请王爷将拟授在下之官职转授项升,以告慰谢氏历代先祖在天之灵。”
杨广被谢讽急中生智,婉转辞官的言语给逗乐了,故意拉长语调答道:“项升设计、督造广陵书院有功,本王已向朝廷举荐他入将作监任职,不日敕令即将下至广陵。这回,谢讽你还有何话说?”
“那,多谢王爷抬举,在下恭敬不如从命,就愧领王府记室一职了。”谢讽辞无可辞,只得答应充任晋王府记室一职。
当日,杨广会同顾施、谢讽一道详细审阅了项升绘就的谢氏宗祠草图,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供项升参考、修正,杨广当场与项升约定,以百日为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