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路隋行-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厄自从开皇九年杨广统率三军伐陈以来,一年多来与夫君聚少离多,如今夫妻二人得以在风景如画的广陵重逢,当然是干柴得遇烈火,一点就着,当下便屏退随侍诸人,在寝房内翻云覆雨,极尽畅快淋漓之能事,大战了近半个时辰。
待至云收雨歇,杨广仍觉头脑兴奋,难以入眠,遂搂着萧厄,夫妻两人说起体已话来了。
“厄儿,你来广陵,为何没将昭儿、简儿一同带来呢?可以叫两个娃儿见识见识江南的风物嘛。”
“我寻思着简儿没了亲娘,确想带他来广陵见见亲爹的。”萧厄面对面盯着杨广的眼睛,柔声答道,“可母后执意要将简儿和昭儿一同留在她身边,舍不得放两个孙儿出京,还对我说,江南是新归附之地,难免动荡不安,不放心两个孙儿到广陵来冒风险,我能有什么法子?”
她这一句话倒勾起了杨广的心思,仰面叹息道:“南北分治已近三百年,父皇今命我来抚绥江南,我反复思量了一路,至今头脑之中尚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母后说得也对,目下江南各路反叛尚未平定,又有‘雁巢’残部暗中作祟,两个娃儿来广陵,确有不妥之处啊。”
萧厄见夫君如此,遂劝抚他道:“王爷既知抚绥江南远较统军伐陈更为不易,还需及早做长远打算方可。妾身自幼生长于江南,或可助王爷一臂之力,王爷也不必对此过于萦怀,劳累了一天,还是早些安歇吧。”
杨广此时全无半点儿睡意,听到萧厄说她在抚绥江南这件事上愿助自己一臂之力,更长了几分精神,转过脸,凝视着萧厄,问道:“王妃肯助我一臂之力,自并州动身南下前,我上书父皇,请携王妃一同来广陵抚绥江南,也有借助王妃出身、门第助我早日归化江南之意。然思前想后,仍觉此事尚需我本人亲历亲为,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王妃素有神女之称,还请不吝赐教一二。”
萧厄听他说得郑重,浑不似夫妻夜半私语,倒更像是入了朝堂奏对的格局,禁不住掩口“咯咯”笑了起来。
“王妃莫笑,我确是诚心向王妃求教抚绥江南之策。”杨广轻轻拉过萧厄一只手,放在自己唇边亲吻着,恳求她道。
“好吧。”萧厄收敛笑容,微蹙双眉认真想了想,方答复杨广道,“妾记得年幼时家乡流传着一句民谚,叫做‘言语不通,饮食不同者,不足与其同窗共事。’王爷要抚绥江南,收拢人心,不妨从尝试着做一江南人开始,如何?”
“‘言语不通、饮食不同者,不足与其同窗共事’。。。。。。”杨广嘴里喃喃重复着萧厄讲给他听的这句江南民谚,随口问萧厄道,“我虽在江南驻留时间不长,然已对江南美食颇为心仪,要做到饮食与江南人相同,这一条自不在话下。可我听江南人说话,往往相隔百里言语即互不相通,要做到言语和他们相通,难道要我习学上百种方言俚语不成?”
萧厄忍不住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存心打趣杨广道:“妾瞧王爷这会儿啊,脑子真是糊掉了,竟和妾咬文嚼字较起真儿来了。我劝王爷啊,还是早些睡觉吧,待明日醒来头脑清醒时,再想想这句民谚,自不难领悟出该如何去做一个江南人了。”
杨广被她这一打趣,也觉方才自己的言语过于天真可笑,又觉此时仍无睡意,便拉着萧厄继续求教道:“我方才脑子一时糊涂,叫王妃见笑了。不过,从并州南下的这一路上,我初步也想了几条抚绥江南的法子,王妃不妨听听,指正一二?”
萧厄被杨广纠缠得也没了睡意,遂披衣坐起,像模像样地冲杨广一拱手,笑吟吟地说道:“指正不敢当,下官倒可替王爷参酌三四,就请王爷示下吧。”
“这首先一条,就是要在江南推行军人入籍,将成千上万征南伐陈的府军就地转变成江南人氏,编入江南诸州县籍贯,以利江南的长治久安。”杨广对萧厄的存心玩笑未加理睬,正色说道。
“嗯,还有呢?”萧厄对杨广说的这一条不置可否,追问道。
“有了这第一条,第二条方可在江南诸州县间实施。前此灭陈后,父皇下诏将江南有名望的士族子弟大多迁往了长安居住,对此,这些人颇有怨声。我想,倘若能顺利地将数万,甚至十几万府军就地编入江南户籍,确保江南局势稳定,到时不妨向父皇建言,从长安南迁一批士族子弟回江南,授其官职,辅掌地方。这样既可化解了他们心中怨气,又能用江南人治江南人,王妃以为如何?”
“这一条大好。王爷如真的能做到用江南人治理江南人,也是江南之福!”萧厄拍手赞道。
杨广却面对萧厄的拍手称赞,轻叹了口气,说道:“仅此两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征南伐陈的军中主力大都是关中子弟,要他们改入江南籍贯,已是极为不易;开皇初年间,我初次出镇并州,亲身经历过北齐故吏与河北世家豪右暗中勾连,对抗朝廷诏命的事,如今欲用江南人治江南人,也难保不会发生类似的事啊。”
“强行推行军人入籍,任用江南士族子弟回江南做官,王爷想到的这两条虽好,但妾用心思之,确有操之过急之嫌。依妾之见,王爷不如从更易于着手的小事开始做起,假以时日,潜移默化,待过得一年半载,江南局势稳定下来,再逐步实施以上两条,可能更实际些。”萧厄正色提醒杨广道。
………………………………
第741章 访贤著书
“什么样的事才是王妃所说的小事,更易于立即着手实施呢?”杨广颇有兴致地问萧厄道。
“妾自幼先是寄养于伯父家中,伯父既无意与妾之生父争夺国主之位,遂退隐山林,平生以著书授业为乐。后来因遭受水灾,妾又为舅父张轲收留,生长于荆州乡间。妾的舅父张轲虽是一寻常田夫,但素日最敬重者却是同村的一位穷儒生。妾今夜向王爷提起幼年的这段经历,是想提醒王爷,江南人极重身后之名,祟尚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王爷奉命抚绥江南,不如从广揽江南贤士,著书立说做起,相较王爷方才所说两条,可能更容易上手些。”萧厄娓娓答道。
“访贤?著书?且容我好好想想。”
这一夜,杨广几乎整夜未眠,将萧厄向自己建言的从访贤著书着手抚绥江南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操作反复思虑周全,方于次日天明即传裴蕴到议事厅,当面征求他的意见。
“王爷奉旨抚绥江南,自访贤著书始,确不失为一良策。”裴蕴当即对访贤著书抚绥江南的做法表示了赞同,并向杨广推荐了一位就居住在广陵城郊雷山上的隐士顾施,建言杨广亲至雷山邀顾施出山,充任所编书籍的主编。
“顾施?他和心意师太是同宗,也出身于江南顾氏吗?”杨广第一次听说顾施的名号,禁不住向裴蕴询问起他的详细情况来了。
裴蕴狡黠地一笑,点点头,答道:“正是。顾氏系江南第一大族,族中后人遍布大江南北三十几座州府,这位顾施先生虽和顾姿儿是同宗,却是出五服的远亲,应当不识得顾姿儿。”
“我素闻江南乃人文荟萃之地,名士宿儒比比皆是,不瞒冲之,昨夜我曾想过,要不要上书父皇,从长安请回姚察、许善心来出任主编,同这二人相比,你举荐的这位顾施先生名望如何啊?”杨广继续问道。
裴蕴呵呵笑道:“王爷提及的姚察、许善心二人皆是南陈朝中的贞良之臣,也是素孚人望的名士宿儒,然据下官所知,姚察现已入东宫出任太子宾客,许善心更是曾得到皇上‘朕平江南,唯得一人’的夸赞,且不说皇上能否放这二人重返江南,以下官对此二人的了解,仅就王爷欲通过访贤著书来起到笼络江南士族,进而实现抚绥江南目的这件事而论,邀请顾施出山充任主编要比请皇上放姚、许二人返回江南要略胜三分。概因顾施从未出仕,向以隐居山林,著书授业为生,曾在其门下受教的弟子遍布江南诸州,如他肯接受王爷邀请,出任主编,则可想而知,只需他片言只语相招,就会有成百上千的江南士子源源不断地汇集广陵,师徒共襄盛举。一传十,十传百,到时顾施所编之书未成,而王爷注重文事、敬重儒生、士族的贤名已经遍传诸州诸县,何愁江南不平?”
杨广听了,大喜,当即便命裴蕴随他出城到雷山去邀顾施出山著书,却被裴蕴拦住了。
“王爷,江南名儒最讲究眼缘、心缘。顾施不愿出仕,在南陈为官,就是瞧不上陈顼穷兵黩武、陈叔宝荒淫无道。倘若王爷仓促前往,一旦与他话不投机,再邀他出山可就难了。下官劝王爷不妨先将需编书籍依据顾施的专长详细列出条目、大纲,做好充分准备好,再前往雷山一行。并且,顾施既与顾姿儿系同宗远亲,王爷前往雷山时也可携她前往,命她相助王爷劝说顾施出山。”
杨广经裴蕴这么一说,方意识到自己行事确有操切之嫌,然对他提议携心意师太一同造访顾施一时未解其真正用意何在,遂用询问的眼光望着他,未置可否。
裴蕴凑近杨广,压低声音解释道:“顾姿儿如诚心相助王爷抚绥江南还则罢了,一旦她真如昨日王爷和下官猜料的那样,王爷试想,她会任由顾施出山、相助王爷抚绥江南吗?”
十天后,杨广依裴蕴所说,约请心意师太陪同王妃萧厄,只带了裴蕴及郭衍、李靖两名近卫,换了一身便装,骑马出城朝广陵城东的雷山来造访隐居在此的江南名儒顾施。
在半山腰一片竹林掩映着的茅舍中,如愿见到了这位江南名儒。
顾施五十几岁的年纪,中等身材,操着一口吴侬软语,待人颇为亲切友善,令人一见即心生亲近之感。
当杨广向他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后,顾施并未立即作出答复,而是向他问道:“老夫久仰王爷的英名,听说王爷曾久镇北境,迫得突厥沙钵略可汗向隋朝俯首称臣,兼之去岁统率大军涤荡江南,称得上是少年英雄、当世英杰。王爷既负如此武功,此来江南,为何要邀老夫出山编书呢?”
杨广正襟危坐,冲顾施作了一揖,答道:“小王去岁统军伐陈之时,就深感江南山河秀美、渊源流长,乃人文荟萃之地,遂有志广揽江南名士,编纂一部记载江南风物习俗的典籍,流传后世。今闻先生出身江南望族,学识渊博,特来相邀先生出任此书主编,还望先生莫要推辞为盼。”
顾施向杨广还了一礼,自谦道:“顾某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自谓难当王爷所托,莫如请王爷。。。。。。”
他推辞的话尚未说出品,陪坐在侧的心意师太口诵佛号,开口说道:“贫尼未嫁之时,就已听先父提到过先生,称先生是我江南顾氏族中近二十年所出唯一一位风骨、学识兼备的高士、贤士,今日陪王爷前来邀请先生著书立言,确出自一片赤诚,先生切莫过于自谦。”
顾施碍于礼节,值方才杨广一行走进茅舍相见时,不便直言询问心意、萧厄等人的身份、姓名,此时听心意自称是顾氏同宗,遂转向她拱手问道:“恕老夫冒昧,请问这位师太法号怎称?原籍何处啊?”
………………………………
第742章 诗才高旷
“贫尼心意,出家前俗名顾姿儿,先父顾世修,当与先生同辈相称。”
“你,你是世修堂兄的女公子?”顾施面显惊诧,难以置信地打量心意两眼,问道,“可是十数年前远嫁长安的那位?”
心意这才起身,冲顾施合掌行礼,改口称呼道:“叔父在上,请受侄女一拜。叔父方才所说,正是侄女。”
顾施既与心意叔侄相认,重新请心意落座之后,同杨广说起话来自然不像先前那样生分,但也没有立马答应他的邀请,而是不紧不慢地从面前几案上拿起一张纸笺,递向杨广,呵呵笑着说道:“山林之间闲坐无事。这是老夫的弟子明克让前些时从建康寄给老夫的两首小诗,并未提及两首诗出自何人之手,今日恰逢王爷登门,现将两首小诗呈请王爷一阅,品评诗意高下,也可使老夫见识见识王爷的诗文造诣。”
杨广见顾施果如裴蕴十天前所说,与人交往不论身份、地位高低,最讲究的是眼缘、心缘,明白这是他在答复自己是否愿意出山著书前,存心考校自己的学问,遂与裴蕴交换了个眼神,从顾施手中接过那张做工考究的纸笺,先夸赞道:“小王在长安犹未见到过如此精美的纸笺,想必这纸笺上所录之诗句也出自江南名士笔下,小王今日有幸了。”说着,展开纸笺,定睛凝神看那纸笺上抄录的两首诗。
纸笺上果然用隽朗的字迹抄录着两首五言诗篇。
其一云: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不由得心头一喜,再瞧第二首,诗云: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鸟击初移树,鱼塞欲隐雷。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杨广匆匆将两首诗浏览了一遍,陡地反问顾施道:“先生以为这两首诗的意境如何?”
须知顾施请杨广品评诗句、诗意,无形中自有考校杨广诗文造诣的意思,现见杨广只匆匆将两首诗浏览了一遍,未评一字,反向自己询问两道诗做得如何,心中难免不悦,遂笼统地答了一句:“作诗者诗才高旷,几可与魏武比肩,字里行间颇具帝王之气,决非寻常之人。”
岂料他话音刚落,已见杨广挺身站起,长揖到地,谦辞道:“先生谬赞了。”
这一来,不仅顾施当场谔然失色,即连心意、裴蕴等人也大惊失色,顾施急忙问道:“怎么,这两首诗竟是王爷所作?”
在在场众人的惊奇目光注视下,杨广微微点了点头,答道:“这两首小诗其一名《夏日临江》,原系小王初至江南时所做,记得当时关中已是初冬一片萧瑟,而江南犹温暖如春,小王便臆想江南夏日景象,联缀成了一首小诗;这第二首名为《悲秋诗》,系小王统军攻占建康时所做,写的是南朝延续百年之久,一朝灭国的悲凉。今日不意先生高徒将小王所做两首旧作抄录寄赠,倒叫小王不胜惶恐,贻笑方家了。”
顾施也随着杨广起身,激动地拉住杨广的手,赞不绝口道:“王爷以弱冠之年,能写成如此诗篇,老夫枉度五十春秋,枉度五十春秋啊!”
世间就有如此凑巧之事,顾施的高徒明克让寄给恩师的两首小诗皆为杨广在统军伐陈时所做,这不禁令顾施对眼前这位年轻的王爷刮目相看,拉着杨广的手重新落座后,兴奋地对他说道:“克让只寄了这两首诗作给老夫,既未说明诗系何人所做,也没有一字评语,此时想来,应是别有一番深意在其中。不承想今日王爷登门,竟使老夫得见这两首诗的作者,也算是老夫与王爷有缘。老夫知王爷招老夫出山著书立言,不无以此笼络江南士族,安抚江南之意,然对王爷如此高旷之诗才,不胜心仪、推祟之至,情愿受王爷驱策,为王爷抚绥江南效力。”
杨广大喜过望,即请王妃萧厄亲自下厨,烹了几样小菜,又命郭衍拿出带来的美酒,就在茅舍之中与顾施相对而坐,把酒畅谈起来了。
顾施既对杨广的诗文造诣称赏不已,当日便欲收拾行装,跟随杨广返回广陵城内着手著书、编书,不意心意在一边,观赏着茅舍四周的景致,有意无意地对王妃萧厄感叹道:“贫尼若是得此佳处著书立说,强似身处繁华市井多矣!”
她这貌似随感而发的一句话听在裴蕴耳中,却有了另一层意思。裴蕴当即向杨广提议道:“著书,编书一事,最需要有个清净的环境。依下官说来,不如就由朝廷出资,在这雷山上顾施先生所居茅舍附近,兴建一座书院,专供应招而来的江南名士宿儒居住、编书之用,岂不是好?”又转身目视心意道:“师太若是也相中了这个地界,不妨就在这雷山上再修建一座尼寺,供师太礼佛修行,如何?”
杨广起初尚没明白裴蕴为何要阻拦顾施随自己返城著书,及至听他征询心意的意思,要在这雷山上修建尼寺,才恍然有所领悟,遂附和着裴蕴,冲王妃萧厄说道:“王妃闲时,也可来此山中听心意师太讲说佛法,倒是一桩美事。”
顾施与杨广一见倾心,尽显名士本色,毫不谦让地冲杨广说道:“王爷如有此心,待书院建成之时,老夫必广招门下弟子,尽来这广陵书院著书、编书,使这座雷山成为文华昌盛的所在。”
当下诸人就在茅舍席间议定了在雷山修建广陵书院一事,杨广即命由扬州总管府出资,就地招募能工巧匠,来雷山勘察地形、地势,择定建址,勾画出图样,于半个月内就开始破土功工,兴建起广陵书院来了。
顾施为报答杨广的出资修建广陵书院之举,也致书江南各地的门下弟子,邀他们来广陵协助自己编书、著书。这些门下弟子接到老师的邀请书信后,又转邀他们的知交好友同来广陵参与其事,在短短的数月间,在杨广麾下就聚集了上千名江南的儒生士子,杨广再镇广陵、抚绥江南至此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第743章 迎风踏浪
心意并没有真的请杨广为她在雷山上修建一座尼寺,仍和司马珞、冯小惜两人作伴住在扬州总管府的西跨院内。而且,也不像裴蕴预料的那样,发现她对应邀出山编书著书的顾施有任何不利的举动。时间一长,杨广和裴蕴忙于别的事,渐渐对心意不再那么关注了。
张衡奉命赶往杨素军中不久,就命人给杨广来回消息,称自己已向杨素禀明了高青莲和高智慧是江南高氏同宗,很可能就藏身于南路叛军之中的情况,并依照杨广的交待,暂时留在杨素军中充做参议。同时,他手下的人还给杨广带来了一封杨素亲笔写的书信。
杨素在信中向杨广禀报了自己自汉口率领水陆大军顺江而下平叛的经过,称自己正打算乘大破太湖别栅之胜势,挥师向东,一举荡平各路小股叛军,从松江出海,与史万岁所部一东一西,对南路叛军盘踞的会稽发起最后清剿,彻底平定江南。
为不负杨广所托,杨素请杨广命人将高青莲、萧如水、张仲坚等“雁巢”组织中在逃要犯画影图形,命人送至自己军营中,以便按图索骥,于围歼南路叛军之时查明他们的下落,将他们捉拿归案。
对于曾假冒高句丽王叔高连升的高青莲,和虬髯客张仲坚,杨广本人就甚是熟悉,自不难找来技艺精湛的画工根据自己的描述画出他们的肖像,唯有对“雁巢”大护法萧如水,杨广身边没有一人见过他长得什么模样,遂只得先将高青莲、张仲坚二人的图像命人送至杨素军中,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将萧如水的老对手——白发梁默调至广陵,协助自己查案。
杨素收到杨广派人送来的两幅画像时,已率领水军舰队从太湖畔出发,继续向东进军了。
从太湖向东,杨素大军相继歼灭了占据东扬州的沈雪、沈能叛军、松江的顾世兴叛军以及奉高智慧之命据守大江入海口的大将沈玄会率领的叛军水军,迎风踏浪,率军直入大海,浩浩荡荡向南路叛军的老巢会稽而来。
会稽郡并没有杨素料想的那么难以攻克,在六七艘“五牙”巨舰轮番向城内抛掷石块的掩护下,李彻,来护儿两员大将分乘黄龙战船,率领先锋五千人马迅速登岸对会稽城发动了进攻。
大约是城内的陈君范、高智慧等人没有料到隋军会从海上率先对会稽城发起进攻,被突然出现在城外海面上的隋军主力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仅仅半天时间,就被李彻、来护儿率军攻入了城中,将称帝不足百日的陈君范以及萧岩、萧谳、高智慧等叛军大小首领来了个一锅端,尽皆生擒活捉了来向杨素报捷。
杨素率领中军进城受降,命将陈君范、萧氏叔侄先行羁押,待日后押送回长安交朝廷发落,单独将高智慧留了下来,向他询问高青莲以及萧如水、张仲坚等人是否在他军中。
高智慧是个长得白白胖胖的富家翁,手脚捆绑着跪在杨素面前,一听他问及高青莲,即破口大骂道:“若不是受此贼扇动、鼓惑,老夫此时还坐在家中享清福呢,怎会遭此厄运?大老爷明鉴,老夫不过是高青莲那厮找来的一个傀儡而已,我这军中的大权实际尽操于高青莲之手啊!”
“本帅问你,高青莲现在何处?”杨素不屑地打量着高智慧,问道,“你若能带引官军捉拿他归案,本帅便保你不死。”
“他,他早在二十天前就已出了城。”高智慧听杨素许诺留他一条活路,不禁来了精神,向前急趋几步,眼巴巴地望着杨素答道,“记得高青莲出城前对我说过,他已得到消息,隋军派出猛将史万岁率领八千精军从鹜州南下,专为清剿老夫所部而来,他要去会会史万岁。”
“自他出城后,就没再与你取得过联络吗?他出城时带有多少兵马?”
高智慧想了想,摇摇头:“只他一人出城,未带一兵一卒。不过,我知道,他出城前曾派人到茅山向萧岩求援,大约是想带他的兵去迎战史万岁吧。”
杨素又向高智慧详细询问了高青莲唆使他扶立南陈宗室陈君范称帝,兴兵造反的前后经过,确认了高青莲才是南路叛军的实际首脑人物后,命军士将高智慧押了下去,单独关押起来,留待日后发落。
同时,杨素命人在会稽城池内外四处张贴高青莲、张仲坚二人的画像,悬赏一万贯“开皇五株”通缉此二人,并派李彻率领一万精兵火速西进,支援史万岁所部,寻找高青莲的下落。
令杨素大惑不解的是,李彻率军西进十天之后,命人给他传回军报,称其前锋直至抵达距鹜州城不足百里的江西境内,也没有与史万岁所部人马相遇,经向当地百姓打听,似乎十几天前,在浙赣两省交界处的太平山一带发生过两军交战,从那之后,交战双方便皆失去了音讯。
杨素接报,立即查看舆图,惊讶地发现太平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周围皆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十分不利于大规模行军作战,遂在传命李彻率领本部人马继续在太平山附近寻找史万岁所部下落的同时,又先后增派了不下五路人马,前往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带,以太平山为中心,展开了大规模的搜山行动。
杨素传下严令:“即便史万岁所部在南征的路上遭遇到了意外,也须得查找到他麾下隋军将士的尸身。”
在几乎出动了麾下一多半兵力查找史万岁所部下落,一连十几天仍没有进展之后,杨素隐隐预感到了一丝不妙,心中暗想:高青莲出城前对高智慧明说是去阻止史万岁所部南来,却不带一兵一卒,是否他早就在史万岁南来路上设下埋伏,有把握全歼史万岁所部呢?除了有可能应高青莲之请,茅山叛军派出的那一支南下追击史万岁所部的排戟军外,高青莲又能从哪里调来一支兵马,足以全歼史万岁所部呢?
………………………………
第744章 漂流瓶
杨素虽然率军顺利地攻占了会稽,几乎全歼了南路叛军,却因与先行南下的史万岁所部失去了联络,而不得不延缓班师回广陵与杨广相见,满怀焦急地派出多路人马四下寻找史万岁所部的下落。
然而,一连十几天过去了,派出去的各路人马皆没有打探到史万岁所部人马的半点儿音讯,这不禁令杨素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正在此时,杨素在会稽城内的郡守府衙得报,称府衙门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位出家的僧人,欲面见他有要事禀报。
“这两个和尚没有说明他们是在哪座寺院出家修行的吗?”杨素接到禀报,顺口问了一句。
“禀大帅,他们自称是天台山天台寺的和尚。”禀报消息的军士答道。
“天台山?”杨素隐隐觉得这个地名听起来颇有些耳熟,一时间却回想不确切曾在何时何地听到过这个地名,遂命军士将这两名僧人带进议事厅相见。
稍顷,果然见一老一少两名僧人随着那军士走进了议事厅。
杨素注目观瞧:见走在前面的是一位年约五旬开外的老僧,白面无须,方颐大耳,身披一件土黄色僧袍,手捻佛珠,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年约十七八岁、眉清目秀的小和尚,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僧身后。
“两位高僧今日来见本帅,不知有何见告啊?”杨素不待两名僧人站定,即开口问道。
那老僧抬眼打量杨素两眼,单掌合什道:“贫僧久仰越国公大名,素知越国公实为不世出一文武奇才,适逢越国公率军至会稽平叛,故今日慕名前来一见,越国公莫要嫌弃老僧来得唐突。”
杨素闻言不免心生不快,一边客气地请老僧坐下说话,一边问道:“请问高僧法号如何称呼呀?今日来见本帅,究为何事而来呀?”
“贫僧智觊,这是小徒灌顶。灌顶,将你在江边捡到的那样东西呈给越国公吧。”老僧也不与杨素客气,依言落座后,遂向跟在他身后的小和尚吩咐道。
灌顶从身上挎着的褡裢里摸出一截竹筒,双手捧着呈给杨素。
“这是何物?”杨素暗自惊讶这小和尚取的法名好生奇怪,并不伸手去那竹筒,盯着老僧智觊问道。
“这是两天前灌顶在富春江边捡到的一个漂流瓶,越国公只要看看瓶中装着的信件,便知老僧今日的来意了。”智觊从容向杨素解释道。
杨素将信将疑地从灌顶手中接过那竹筒,拿在手中掂了掂份量,尔后方手指间发力,将那竹筒剖为两半,果然见竹筒内塞着一幅绢帛,却不急于展开绢帛去看信的内容,反向智觊问道:“本帅看这竹筒,似乎被人打开过,但不知这幅绢帛上写的是什么?”
“越国公此时心中最惦记的事。”智觊淡然答道。
杨素听此一言,心中陡地一惊,忙将那幅绢帛展开来观瞧,只见上面写着一行血字:拾得此瓶者速报越国公,史万岁顿首。
他身不由已地挺身站起,冲智觊抱拳说道:“请问高僧,是在何处拾得这个漂流瓶的?能带引本帅到那个地方去一趟吗?”
智觊微微一笑,也随着杨素站起身,回了一礼,劝他道:“越国公莫急,方才贫僧已经言道,这是小徒灌顶两天前在山下富春江边拾得的。越国公欲寻这位史将军的下落,只需派人溯江而上即可,无需如此心急。”
“既是如此,本帅即刻派出人马去寻找太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