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隋行-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他乍听孔范广调各地驻军入京,盛陈兵威誓师出征的言论,与之前萧摩诃、任忠等武将分兵迎敌的主张相比,颇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之感,随即转忧为喜地向孔范问道:“孔卿,建康聚兵誓师之后,又当如何迎敌呢?”

    孔范尚未开口答话,就听到紧挨张贵妃下首坐着的太子陈深用带着几分童音的清脆声音向皇帝说道:“父皇,如抽调下游沿江驻防的军队集中于建康,则大江下游江面上再也没有一只战船巡弋防守了,儿臣以为此法切切不妥。”

    陈深今年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子以母庞,因为其生母是最受陈叔宝庞爱的张氏贵妃张丽华的缘故,两个月前才被册立为南陈太子,今天是被召入宫观赏宫中竟诗会的。

    “深儿,为父正在与朝臣会商朝政,你一个孩子家插什么口?”陈叔宝把脸一绷,喝斥儿子道。

    陈深少年心性,自恃自己说得在理,还欲张口争辩,忽觉衣袖被人拉了一把,回头一瞧,却是随自己进宫来的太子舍人许德言,忙把已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陛下,妾身本不应当干预朝政,但今见陛下在竟诗会上会议退敌之事,窃以为还应传召朝中大将一同前来会议,似更妥当。”张丽华见儿子挨了训,遂替他出头劝夫君道。

    “唉,爱妃,朕稍后自然会征询萧郎、任郎他们几位意见的。”陈叔宝已被孔范大张威势,集中军力迎敌的建言窜掇得心头火起,不以为然地向张丽华解释了一句,又转向孔范问道,“孔卿,你接着说。”


………………………………

第687章 破镜

    南陈后宫之中向以张、孔、龚三位妃子最受皇帝陈叔宝庞爱,其中因贵妃张丽华的亲生儿子陈深新被册立为太子,无形之中颇受孔、龚两位的嫉妒,孔范与孔贵嫔结为干兄妹,过从甚密,二人私下里相互勾结,颇有与张丽华母子争庞之意,此时见张氏母子相继开口劝皇帝不要采纳自己的建言,反受到皇帝的冷落和喝斥,心中窃喜,遂顺着陈叔宝的心思答道:“皇上,建康誓师以后,臣愿率领三军,渡江北上,直捣寿春,与杨广小儿决一死战,御敌与国门之外。请皇上在台城照旧竟诗作对,静候臣的佳音就是。”

    身为尚书令,江总本有心劝皇帝不要听信孔范的信口雌黄,但方才眼见张丽华母子劝谏遭斥,只顾着明哲保身,遂闭口不言,寄希望于皇帝能召集萧摩诃、任忠等一班大将进宫,听听他们对孔范所献计策的意见,尔后再下决断。

    其他如施文庆、沈客卿之流,更是一**邪佞臣,平日里只知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吟风戏月,胸中哪有半点治国救国的良谋,也都任凭孔范迎合着皇帝心意胡说八道,并没一人出言劝阻。

    “江卿,立即代朕拟诏,调集九江下游各地驻军,星夜兼程,赶来建康誓师讨隋。”出乎江总预料,陈叔宝听罢孔范的话,竟当场下了征调各地驻军来建康集结的诏命。

    “陛下。。。。。。”

    江总一惊之下,忙欲开口劝止,却见陈叔宝笑着冲他摆了摆手,说道:“朕知卿的心意。如今隋军已然进攻至江滨,莫不如先调集军队回京,尔后再召集文武另行商议如何迎敌、退敌吧。来来来,今日竟诗以何为题呀?”

    因自己的劝谏遭斥,十五岁的南陈太子陈深向父皇陈叔宝谎称身子不爽,带着太子舍人许德言提前告退,回到了东宫。

    “姑丈,今日在光昭殿内,孔范明明是一派胡言,大言欺君,您为何要拦着我向父皇进言劝谏呢?”回到东宫正殿坐定,陈深犹觉愤愤不平,向许德言抱怨道。

    许德言的官位不高,却因迎娶了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亲妹妹乐昌公主陈长乐,身为当朝附马,与新册立为太子的陈深虽无师徒名分,却有传道授业之实,所以颇受陈深的信任和敬重。

    “请恕下官直言,太子新立,年纪尚轻,不宜在皇上面前直陈国是。”许德言听陈深对自己颇有责备之意,忙站起躬身答道。

    “若依姑丈此说,难道就任由着孔范那厮奸言误国,就坐视不管了吗?”陈深气哼哼地回了一句。

    “殿下请息怒。方才在台城,孔范向皇上建言聚兵建康,誓师北上迎敌之时,下官在旁瞧得分明,尚书令江总颇不以其言为是,只是碍于皇上的态度才没有当场反驳其说。且殿下也看到了,娘娘说话也被皇上驳了回来,依目下情势,倒不如寄希望于皇上聚兵建康之后,向朝中大将问计退敌时,由统军大将们对孔范所说加以驳斥,更有利些。”

    在陈深面前虽然这么说,可当日许德言回到自己府中,却独自闷坐于正厅之内,仰面朝天,不住地长吁短叹起来。

    早有他府中的侍女将附马回府后郁郁不乐的表现禀报给了乐昌公主陈长乐,陈长乐与许德言夫妻二人感情甚笃,听到侍女来报,急忙赶来向许德言探问原委。

    陈宣帝陈顼膝下有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叫做长乐、未央,都是汉朝宫室的名字,陈顼想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莫要忘了麾师北上,恢复南北统一,复兴汉室江山的宏图大志。

    两位公主生得俱是花容月貌,有倾城倾国之色,陈长乐自嫁给江南名士许德言,由其兄南陈后主陈叔宝赐封号为乐昌公主,陈未央其时刚刚十六岁,尚待字闺中,只有公主的身份,没有封号。

    “附马今日不是陪太子进宫参加竟诗会去了吗,因何一回府便闷闷不乐呀?”陈长乐走进正厅,关切地问许德言道。

    许德言听到门外脚步声响,抬头见走进来的是陈长乐,不禁重重叹息了一声,说道:“公主不知,朝廷危矣!”

    “附马何出此言啊?”陈长乐吓了一跳,忙走至许德言身前,觑着他的脸色问道。

    许德言遂把今日在宫中孔范向皇帝建言,在建康聚兵誓师迎战隋军的前后经过向妻子讲述了一遍,最后说道:“公主,北朝百万大军压境,陛下犹轻信佞臣之言,主动放弃大江下游的防守,聚集重兵于一座孤城之中,还要渡江主动出击,这不是灭国之征兆吗?因想到照此下去,不出多少时日,你我夫妻二人自免不了沦为北军阶下之囚,生死难料,故而闷闷不乐。”

    “如此说来,我愿随附马一同入宫面见皇兄,向他当面禀明一切,请求皇兄拒纳孔范之言,召集朝中大将,派军迎战隋军也就是了。附马大可不必一个人在家中长吁短叹,作亡国之思。”陈长乐脱口说道。

    “不必了。今日张贵妃和太子都没能劝说得动皇上,公主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许德言摇了摇头,劝阻妻子道,“我心中难过的是,倘若日后建康沦落,你我夫妻二人再难以厮守一处,公主自难免为人所掳,寄人篱下,而在下还不知要沦落至何方何处,也不知此生还有无与公主再见之时啊?”说着,眼中竟淌下两滴泪来。

    陈长乐见夫君如此看重自己与他的夫妻之情,心中既觉欣慰又夹杂着一丝凄惶,知道仅凭她夫妻二人的力量再难劝说陈叔宝回心转意,挽狂澜于未倒,不禁双目含泪,举目四望,一眼望见房内几案上放着一面簪花铜镜,便三两步疾走过去,拿起铜镜,“啪”地一声向地上摔去。

    铜镜重重摔落在地,一分为二,破成了两半,陈长乐俯身拾起两半铜镜,回到许德言身旁,将手中的一半铜镜交到他手中,深情地说道:“果如君言,它是妾身与君有分别之日,权且以这两半铜镜作为信物,海枯石烂,你我终有破镜重圆,离而复聚那一天。”


………………………………

第688章 万里追凶

    且不说南陈帝都建康的附马府中,许德言和乐昌公主陈长乐以破镜作为彼此信守承诺,永不相负的信物,约定日后破镜重圆,忠贞不渝,回过头来再说杨广。

    按照高颖的建言,为尽快赶赴前敌统军上任,杨广不等虞孝仁出京迎回数月前奉旨出使高句丽的使节及焦二一行,即率领晋王府五百骠骑,盛陈兵马大元帅之威仪,在长安城外的灞桥驿辞别了父皇杨坚,一路浩浩荡荡地向东而来。

    及至出了潼关,走至东都洛阳附近,忽听前方来报,称门下纳言苏威带领东都文武官员出城五十里,前来迎接杨广一行。

    杨广接到此信,只带了刘方、鲜于罗等几名近卫,会同张衡等人,纵马出列,率先赶来与苏威见面。远远地望见苏威等东都官员的身影之时,杨广即翻身下马,徒步来至长亭近前,冲苏威抱拳施礼道:“学生何敢劳老师亲自出城迎接,在此向老师赔礼了。”

    苏威于开皇初年间因主张与进攻至渭水之滨的突厥讲和而罢相,直至五年后才恢复了相位,改任门下纳言一职,且受皇帝倚重,命他暂代犯过受到软禁的太子杨勇出镇东都,抚绥关东。此次得知杨广被册任为统军伐陈的兵马大元帅,苏威颇为他感到高兴,又因前两年自己在京兆尹任上没能很好地保护好杨广麾下的张须陀,心中一直对杨广怀着一份歉意,便寻思着趁杨广前往淮南赴任路经东都的机会,远赴五十里之外前来迎候杨广,略作弥补。

    “大元帅如此说,是折杀了下官了。”苏威忙走近前来双手扶起杨广,和他并肩携手步入长亭坐下,手指随行的人群之中向杨广说道,“王爷请看,数月前朝廷派往高句丽出使的祠部郎中封伦也在东都恭候王爷多日了,因虞孝仁此前带来王爷的将令有言,命出使高句丽使臣就在东都候着,待见过王爷后再回京见驾,因此下官今日带他一同接王爷来了。”

    苏威话音方落,杨广已见从随行的东都众官员当中闪身走出一位冗长脸盘,白净面皮的年轻官员,上前冲他躬身施礼道:“下官封伦奉旨出使高句丽还朝,奉将令在此恭候王爷。”

    杨广张眼向封伦身后望了望,不见有焦二跟随,遂问道:“倘若本王所记不差,你此番出使高句丽至少也有上百日之久了,为何迁延如此之久才回来呀,此行还顺利否?”

    封伦心知杨广最急于知道的就是关于他是否从高句丽押解“雁巢”大头领关自在还朝一事的消息了,并没急于答话,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陪坐在旁的苏威。

    苏威恍然省悟过来,忙借口需率一众东都官员先行返回城内为杨广设宴洗尘,向杨广告辞走了。原本熙熙攘攘的长亭之中片刻之间只留下了杨广一行和封伦本人。

    “说吧,究竟出了什么事?”杨广送走苏威等人,转身回到长亭中,迎面正和封伦打了个照面,依稀觉得他有些面熟,可一时间又回想不起之前在哪里见过他,便一边仔细回忆着,一边淡淡地冲他问道。

    “回禀殿下。下官等此次奉旨出使高句丽,不慎被高汤所蒙骗,整整在其国都长安之中白白等了一月有余,后来还是殿下府中那位焦将军密访暗查,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高连升早就被高汤放出国去了,最有可能的去向是返回了南陈。”封伦不敢有丝毫隐瞒,如实向杨广作着禀报。

    杨广在他向自己禀报之时,不住地审视着封伦,越发觉得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像极了深藏于自己记忆深处的一个人,可就是想不起来那人是谁,及至听说封伦此行未能从高句丽国内押解高连升回朝,脸色登时阴沉了下来。

    “下官虽未能从高句丽押解高连升回朝,但也并非全无所获。高汤为表达其臣服我大隋的诚意,上表朝廷,愿意每年增加若干朝贡,并随后即遣其王子来长安居住。”封伦抬眼瞅见杨广脸色不善,忙不迭地补充、解说道。

    鉴于前次北境虽有消息称是高句丽王高汤派人暗中联络东突厥,欲与其联手举兵瓜分契丹的牧场,而在那之后,却是东突厥单方面举兵东侵,且被打得大败而归,沙钵略可汗摄图也在那一役中身中数箭,终至不治而亡,可率先挑起事端的高句丽实际上一兵一卒未发,故而隋朝手中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指证高句丽欲在北境为非生乱,所以封伦此次出使高句丽,虽没能押解高连升回朝,但得到高汤质子加贡的承诺,也还算是圆满、顺利。

    “你与焦二是何时分手的,如今知道他确切的去向吗?”杨广无心听封伦在自己面前表功,只就自己关心的事情向他问道。

    “焦将军与下官是在高句丽都城长安分的手,至今也有一月多了吧。临行前,他叮嘱下官待回朝后面见王爷代他禀明,说他此去不捉拿到关自在,决不回长安来见王爷。下官因他勋阶尊显,也未敢强加劝阻。。。。。。”

    “也就是说,自从在高句丽国都一别,你和焦二就失去了联系?”杨广目中闪着寒光,直盯着封伦问道。

    封伦低头无言以对。

    “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杨广见封伦虽是一白面书生,可方才在自己凌利目光的盯视之下,却全无半点惧意,也没有为自己出言辩解,冷不丁向他问道。

    “禀殿下,下官系河北渤海郡人氏,三年前经州郡举荐入朝为官。”

    “你是渤海郡人?封隆之此人你可认得?”刹那间杨广回想了起来,封伦无论长相还是举止神态,都酷似自己初到并州出镇之时,带领几十位河北当地的世家豪右逼上门来,要自己放回就地征招来的奴仆、客户的那位封隆之。

    “殿下提及之人正是先祖,不幸已于下官释褐不久就故去了。”封伦一时猜不出晋王杨广怎么会认得自己的祖父封隆之,遂主动向杨广报告了封隆之去世的消息。

    “你既是本王的故人之后,此次回朝复命后,可愿来军前效力,跟随本王渡江灭陈,建立一番功业?”杨广心里打着要封伦到自己麾下当差,借以拉拢河北世家豪右的主意,问封伦道。

    “下官愿意。”封伦未假思索,即干脆地答道。


………………………………

第689章 移跸广陵

    因意外地在东都郊外长亭之中从封伦口中得知了焦二一月前已跟踪高连升南下,目前音讯全无,杨广无心在东都多做逗留,匆匆赶往东都洛阳参加罢苏威等人为他设摆的接风宴后,只在东都城内住了一晚,次日天明即率领五百骠骑动身南下,径直赶奔寿春而来。

    及至杨广一行才渡过淮河,就被江淮间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

    前些时离开东都时,隐然已见伊洛两条河中有冰凌飘浮,可一踏上江淮间的土地,迎面吹来的却是带着些许暖意的微风。从淮河之滨直到进入寿春城内,随处可见绿草萋萋、生机勃勃,与大河两岸满目毕是枯黄萧瑟相比,浑似进入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杨广目不暇接地观赏着沿途的景色,来到了江淮重镇寿春。

    早在开皇六年间,杨广自并州还朝后不久,就被册任为彼时新设立的淮南道行台尚书令,至今犹在兼任着这一官职。不过,他与秦王杨俊不同,两年多来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半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长安城中履行着雍州牧的职责。

    此次已被册任为大元帅府司马的尚书右仆射兼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的王韶其时正在行台衙署召集奉调统军南下的杜彦、燕荣等将领会商军务,突然听到军士来报,称晋王一行已来到了衙署门外,忙率领诸将及行台一班僚属迎至了衙署正门之外。

    “子相,哟,还有你们诸位,自两年前一别,诸位还好吧?”杨广一眼瞅见率先迎出门来的王韶身后还跟着杜彦、燕荣等自己熟悉的旧部,不由得喜出望外,疾步上前,亲切地同诸将打着招呼,致以问候。

    王韶等人将杨广、张衡、段达等人让至行台衙署议事厅分班次落座,殷勤地向杨广询问了一路上的行程之后,挺身站起,正色禀报道:“禀元帅,自去岁至今,陆续从各地调集至寿春的军队共有十五位行军总管带领的九万多兵马,加上原受淮南道行台节制的十三位行军总管下辖的十万多兵马,东路军可供元帅直接调度指挥的兵马总计约二十万人,其中水军近三万人,大小战船两千多只。现有各路兵马的花名册,敬请元帅查收。”

    “南陈那边最近可有什么动静?”杨广一边示意张衡从王韶手中接过厚厚一摞花名册,一边向王韶询问道。

    “还未向元帅禀报,就在元帅一行抵达的前两天,寿州刺史宇文述将军率领本部人马连败南陈司空司马消难所率人马,现已进抵至大江北岸。南陈在江北已无立足之地了。”王韶回身招手示意宇文述出班,向杨广禀报道。

    杨广早在七八年前因在京查破石屋院一案时,无意间牵涉到了时任右卫大将军的宇文述,致使他被贬到了江淮来做刺史,内心深处本就对宇文述怀有一份歉意,此时听王韶提及宇文述率军才将南陈军队驱赶到了大江以南,不由得起身离座,走至宇文述面前,冲他抱拳一礼道:“不料本帅还未至前敌,将军就率军取得了东路军对南陈军队的首胜,请受杨广一礼。子相,即刻传本帅将令,宇文述擢升寿州行军总管,上报朝廷赐印。”

    宇文述没想到杨广初至寿春,就颁下将令,将自己从州刺史擢升为了寿州行军总管,忙躬身谢恩推辞道:“末将谢元帅擢拔,然末将既兼任行台兵部尚书一职,率军击溃敌军本是份内之事,不敢领受元帅的破例恩典,请元帅收回成命,以待来日奖掖有功之将士。”

    “数年前伯通就曾以少胜多,大败过司马消难,此次更是将他驱赶到了大江以南,可说是为伐陈之役开了个好头,行军总管一职早就该授予伯通了。你就不必再多做推辞了吧。”杨广微笑着劝止宇文述,随即转向王韶问道,“江北之敌既已被伯通驱回了江南,寿春做为本帅帅府所在之地,位置未免有些拖后。此次离京前本帅与独孤公会议,已命独孤公先行赶赴广陵筹建新的帅府,拟将帅府迁移至广陵,以利于调度各军渡江作战,但不知子相意下如何?”

    王韶拱手答道:“择定寿春作为帅府所在地,本就是因淮南江北有近一半的州城尚在南陈手中,如今形势既已起了变化,将帅府移跸广陵,便于直接对南陈帝都建康构成威胁,下官并无异议。然则需提醒元帅,不宜过早暴露我军欲率先进攻建康的意图,使南陈有所防范。”

    杨广点了点头,对王韶所言表示赞同,说道:“子相所言有理,自即日起,仍由子相率领从河北南调诸将驻跸寿春,以惑敌军,同时,可传将令给秦王,请他派出水军对九江的南陈军队进行袭扰,以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使其误以为我军将自中游顺江而下,对其发动攻势。”

    当下杨广与王韶及军中诸将计议已定,遂带着张衡、段达等人在淮南道行台衙署住了下来,有意命人放出风去,称大隋三路伐陈兵马大元帅晋王杨广已抵达前敌,不日即将亲统三军伐陈,以达到迷惑对手的目的。

    事有凑巧,隋朝伐陈的中路军行军元帅秦王杨俊接到史祥率领江陵水军取得伐陈之役首胜的消息后,连夜从长安赶回江陵,不等接到杨广命人下达给他的军令,即命行军总管王世积率领中路军水军主力渡江乘胜而下,向驻守九江的南陈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中路军提前发起的九江之战虽和南陈军队战呈了胶着状态,甚至在此一役中,隋军伤亡人数远超过南陈军队,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打了个败仗,王世积率领的水军主力被曾败于史祥手下的南陈大将周罗喉率军拚死阻在了九江城外,未能突破九江防线。但经此一役,却在战略上使南陈君臣产生了错觉,误以为隋朝会从大江中游顺流而下,对南陈展开正面进攻,而忽略了隋朝率先向其帝都建康发动的进攻。


………………………………

第690章 江淮排戟手

    在寿春城内住了近十天时间,杨广对淮河以南地界与关中、中原等地迥然不同的气候、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又生出了微服私行赶往广陵的想法。

    可是,当他把这一想法透露给了张衡,征求他的意见时,却遭到了他的强烈反对。

    “王爷,如今形势与八年前王爷出镇并州时大不相同,王爷身为三路伐陈兵马大元帅,一身安危关乎到伐陈的成败,切不可轻举妄动,因小失大啊。且淮南与关东、河北又有不同,前次王爷微服私行,所过之地俱在大隋境内,而目下南陈军队虽已退守江滨,但据下官向王子相了解,彼仍时常派军袭扰江北民间,可以说目前江淮之间敌我双方占领地界仍处于犬牙交错之势,王爷不可不谨慎处之啊。”

    张衡一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段达、李浑等骠骑营将领皆附和着提出了各自的反对意见。

    杨广见随行众人皆明确反对自己微服私行,只得佯称接受众人的建言,不再坚持微服私行赶往广陵,可没过两天,他又向王韶提出要乘船巡视南陈的沿江防线,以便对部署对陈作战做到心中有数。

    王韶再三劝说,仍无法说服杨广,只得勉强答应了他的这一要求。考虑到随杨广南来的骠骑营诸将皆为北人,不习水战,王韶专门给杨广派来了一位水军大将来护儿,负责保护和陪同杨广乘船巡视江面,取水路赶往广陵与高颖等人会合。

    按照王韶的安排,本应由张衡、段达等人率领五百骠骑护送杨广抵达沿江的安州瓜口渡,再由在此等候的来护儿率领水军护送杨广从水路乘船顺流而下,赶往广陵。

    可杨广心中既存着一份微服私行的心思,便不肯在五百骠骑的随行护从下出城前往瓜口渡与来护儿会合,趁一日张衡被王韶邀去清点各路兵马的空当,背着段达、李浑等人,只带了刘方、鲜于罗两名近卫,对守门的军士诈称要到城内随意逛上一逛,悄悄骑马溜出了行台衙署,纵马扬鞭,直奔寿春南门疾驶而去。

    两名近卫中,刘方为人行事一向持重,眼见杨广口称要带自己和鲜于罗二人逛街,却出了行台衙署大门,打马直奔南城门而来,像是要出城,急忙上前拦阻,却被杨广疾言厉色地喝退了。

    刘方无奈,只得趁出城门的机会,暗地里命令城门处的守军速报信给王韶,请他亲自来劝阻杨广擅自出行。

    头两天,杨广已向淮南道行台的官员们详细打听了从寿春前往安州瓜口渡的行程路线,因此带着刘方、鲜于罗两人一出了寿春城,没有半点儿的迟延,当即顺着事先打听好的路径策马朝南跑了下去。

    既是微服私行,体察当地民风民情,杨广骑马出城跑了一阵子,回头见身后并没有追兵赶来,遂放松了缰绳,将跨下“铁蹄龙”行进的速度放缓了下来,一路观赏着风景不急不徐地骑马而行,不时地还和路上的行人、路边水田地忙碌的农夫搭讪几句,打听打听当地的风土人情。

    就这么走了有大半天的光景,眼瞅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经向路人打听后方知,前方距离安州城尚有七八十里地远,估摸着今晚赶到安州最早也要到半夜三更时分了。

    杨广遂命鲜于罗到就近的村落里寻下一个合适的住处,准备在半道住上一晚,待明日天亮再从容赶往安州。

    可沿途之上杨广只顾着和路上邂逅的行人、农夫攀谈,采访民情,浑然不知当发现天色将黑之时,他们一行三人已进入到了一片深山之中。勒住马放眼四望,根本见不到附近有可供借宿的人家,更甭提村落了。

    “王爷,此处不宜久留,咱们还是趁早赶路,今夜争取赶到安州城内再歇宿吧。”刘方见道路两旁大树参天,阴风习习,着实担心半道上会出变故,忙劝说杨广道。

    正当杨广心下犹豫之时,突听道路两旁的密林之中有人打了个响亮的呼哨,紧接着就见从密林之中窜出二三十名身穿玄色软甲、手持四尺短戟的壮汉,挡住了去路。

    “鲜于罗,保护主家退后。”刘方见果有匪徒打劫,当即向鲜于罗大喝一声,拔出佩剑,冲着前面的匪徒迎了上去。

    “识相的,速速丢下跨下马和身上携带的金银细软,逃命去吧。爷们不杀平民百姓。”为首一名匪徒用手中的短戟指着迎面冲上来的刘方大声喝道。

    刘方也不答话,纵马疾驰着冲上前,照定那为首匪徒的头顶就是一剑。

    为首匪徒急忙举戟来格,刘方不待对方的短戟碰到手中之剑,即变劈为扫,剑走偏锋,向对方的腰间扫了过去。

    燕赵本多豪侠习武之士,刘方和罗艺且是万里挑一选出的河北勇士,若论单打独斗,这为首的劫匪怎会是他的对手。

    两人迎面交手只一个回合,为首的劫匪腰间就被刘方一剑扫中,偌大的身躯横着直飞了出去,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兄弟们,一起上啊!”其它的劫匪眼见自己的头领被刘方一剑扫落在地,纷纷呼喝着挥动短戟冲了上来,将刘方团团围在了当中。

    杨广此时也从初遇匪人时的惊慌中恢复了冷静,张眼向道旁的密林中环顾两眼,不见林中再有劫匪窜出,遂放下心来,伸手抽出腰间佩剑,对鲜于罗叫道:“随我冲上去,灭了他们。”

    鲜于罗不及拦阻,杨广已拍马挥剑,冲入了战团。

    论单打独斗,这伙劫匪虽远不是刘方的对手,可待二三十人一结成阵势,将刘方围在了当中,刘方才发现,对方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不堪一击。

    这伙人手中所持的短戟虽只有四尺多长,不利于向骑在战马上的刘方发动进攻,可他们手中的短戟必要时可以当做暗器来使。对峙的时间稍长,刘方才发现,这伙劫匪每人背后还背着个戟囊,囊中似是携有不上一只短戟,围攻起敌人来,近一半的人结成阵势围住对方,另一半的人瞅准空当时不时地向敌人抛掷短戟伤敌,令人防不胜防。

    杨广从后冲上前来,虽趁敌不备,挥剑砍倒了一名劫匪,却被其它的劫匪放进包围圈,同刘方一并围了起来。与此同时,刘方跨下所骑战马发出一声惨嘶,前胸处中了一记短戟,向前“扑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将刘方甩下了马背。


………………………………

第691章 此甲非彼甲(上)

    就在刘方被甩下马背的一瞬间,一件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先前腰间中剑倒地的那名为首的劫匪,竟摇摇晃晃地从地上爬了起来,挺身站在圈外,冲包围圈里的杨广高声叫道:“我瞧你们不像是寻常赶路的百姓,如实报出你们的姓名来,本戍主戟下不伤无名之辈。”

    包围圈中,刘方跨下战马中戟倒地,策马立在不远处的杨广唯恐对方趁刘方落马之际施以偷袭,急忙挺剑跃马护在了刘方身前,此时听到圈外有人呼喝着要自己报出姓名来,遂冷冷地反问道:“我瞧你们也不像是寻常拦路劫人财物的劫匪,敢不敢报出你们的姓名、来历,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