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路隋行-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丽华作为宇文阐的嫡母,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不过,她却以身体偶感风寒为由,婉言拒绝参加宇文阐的葬仪,这使杨广更加坚信,杨丽华一定是从宇文阐的生母朱满月那儿得到了唆使人杀害宇文阐的真正凶手是自己的父亲杨坚,以拒绝进宫参加葬仪来表示她的愤恨和不满。

    杨广私心里也觉得杨坚如此兴师动众地为一位死在他手里的前朝皇帝举办葬仪,有些滑稽可笑,但一想到这将是他穿越以来第一回入宫晋见皇帝,与大隋朝的文武群臣会面,小心脏仍禁不住呯呯直跳。

    当天天还未亮,杨广就早早地起了身,洗漱穿戴已毕,悄悄叫上在殿外廊房中值夜的鲜于罗,直奔府门而来。

    两人一脚跨出晋王府的大门,却只见一身朝服的李渊笑吟吟地正站在府门外候着他们呢。

    “王爷,今天奉皇上旨意,我也要入宫参加介国公的葬仪,就让张须陀留在府中当差,我陪着王爷入宫去吧。”

    杨广无奈,只得在鲜于罗的搀扶下,翻身骑上了驴背,与李渊并辔而行,向露门的方向走去。

    “表兄,你说这介国公倒底是被何方妖孽缠上了身,夺去了性命?”杨广不怀好意地边走边向李渊问道。

    “听说娘娘于介国公薨逝的当日,已命会真大师率领一众弟子进驻弘圣宫作法捉妖,会真大师佛法精深,想必如今已有了结果吧。”李渊目不斜视,回答得滴水不漏。

    “七天前,鲜于罗在府中发现的那名不速之客,依表兄之见,会不会也是妖孽化做人形,潜入我府中,欲行不轨?要真是如此,我也要请会真大师来府中做上几天法事,镇一镇妖气。”杨广话中有话地试探着李渊的反应。

    “阿纵,”李渊改口称呼起杨广的小名来,“表姐身为北朝的大天元皇后,静帝一朝的皇太后,她搬入你府中居住,有些许小贼随之而来,原本就在皇上、娘娘预料之中。会真大师擅于捉妖,却不一定会捉贼,你说是吗?”

    听李渊话中之意,分明有杨丽华在他府中住得一天,他和一百名千牛卫就决不会撤离。杨广的脸色登时变得难看了起来,再无心思与李渊搭讪,闷声不响地只管摧动大青驴向露门走去。

    远远地,杨广看到露门前已聚集了有二三十人,其中一位个头最矮的似乎是自己的五弟,汉王杨谅,遂撇下李渊,直奔杨谅跑了过去。

    “五弟,想不到你小小的年纪,起得却如此之早,我还寻思着,这会儿露门前不会有人,想不到你赶到了我前头。”因曾受杨谅命护卫梁默解围之惠,杨广对这位幼弟颇有好感,翻身下了驴,亲热地同他打着招呼。

    “二哥,快来见过姑丈。”杨谅用手一指立在露门旁站着的一位身材高大的禁军将领,提醒杨广道,“姑丈这两日最是辛苦,昨夜到现在几乎没合过眼。”

    杨广偷眼观瞧,但见此人面如淡金,凤目狮口,身着软甲,头上戴一顶帅字金盔,挺身站在那里,活似一尊守门的金刚。

    杨谅既然称这人为姑丈,瞧他的这副相貌、穿着,不但身为皇亲国戚,分明还是位禁军大将。杨广一边暗自寻思着,一边紧走几步,抱拳躬身施礼道:“杨广见过姑丈。”

    这时,李渊也赶到了,翻身下马,紧跑至那人身前,抱拳行礼道:“属下李渊参见窦大将军。”

    左宫伯、右武侯大将军窦荣定冲李渊抬了抬手,算是同他打过了招呼,回过头单对杨广说道:“阿纵啊,这些日子怎么不见你到我家里去啦,你姑姑昨天还念叨你来着。”

    杨广瞪了李渊一眼,差点儿脱口而出,顺便在他的上司面前告他一状:“表兄差人把我看得像个囚犯似的,哪里有空去看望姑姑和姑丈啊。”却张了张嘴,还是忍住没说,只向窦荣定问道:“姑姑多日不见,可还安好?改日一定到府上拜望姑姑、姑丈。”

    窦荣定拍了拍杨广的小脑袋瓜,体谅地说道:“得了,有你这句话就行了。你府中不太平,平时还是少到各处走动得好。叔德这些天只怕也闲着吧?”说着,微笑着望了李渊一眼。

    露门前聚拢的皇帝国戚和文武朝臣越来越多,窦荣定一眼望见秦王杨俊和越王杨秀联袂而至,遂招招手,示意他二人到自己身前来,有意板着脸问他们道:“我怎么听说你们兄弟俩合起伙来欺负阿纵一个,他纵使比你俩大上一两岁,也架不住以一敌二啊。你们是闹着玩儿,还是动真格的呀?”

    杨俊、杨秀两个似乎对这位姑丈很是忌惮,听他问起多日前与杨广在太学斗殴之事,互相望了一眼,乍着胆子答道:“我们闹着玩儿的,再说,二哥身边有千牛卫护持着,我们怎能欺负得了他,不被他欺负,就算不错了。”

    窦荣定举起拳头,在杨秀当胸轻擂了一下,笑着说道:“你这小子,要是每日肯用些功来习武,把这身膘儿给去了,我瞧着阿纵这小身板儿,还真不一定是你的对手。”

    杨秀见窦荣定同自己玩笑起来,胆色也壮了起来,嘟囔着说道:“我就是肯用功,姑丈你也不会派这样的高手来教我啊。”说着,用手指向杨谅身后的梁默。

    窦荣定一句玩笑话说出口,立马意识到今天的这种场合不宜当着众人的面儿与几位皇子说笑,有意掩饰着清了清嗓子,抬头望了望天色,对杨广等几人说道:“时辰就要到了,请几位殿下各自回班列队,等候陛下传唤入宫吧。”
………………………………

第三十七章 朝堂上的一场好戏(下)

    (求收藏、求推荐)五更天的更锣之声刚落,露门两扇朱漆大门便缓缓开启了,有中使在门洞里站定,冲着门外三四百位入宫参加葬仪的勋贵、朝臣朗声叫道:“奉圣上口谕,着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越王杨秀、汉王杨谅并一干人等前往临光殿晋见,为介国公举哀。”

    站立在杨广兄弟四人身后的几百名勋贵、朝臣听了这道口谕,心里都明白,自今而后,站在他们身前的这四位尚在稚龄的皇子也将参与到朝廷的政务之中啦。

    杨广等兄弟四人率领着一班人等登上高高的台阶,走进临光殿,但见殿内四周尽悬挂着白色的幔帐,居中的御座上坐定一人:头戴白纱天平冠、身着赭黄袍,腰束十三环玉带,生得是五柱冲天、龙准虎目,方面大耳,端坐于丹犀之上,稳若泰山,不怒自威。在他的左侧身后站定一位腰悬宝剑的彪形大汉,正目光如矩地注视着缓缓走进临光殿的众人。

    太子杨勇立于丹犀的台阶上,眼见着以四位皇子、亲王为首,众人在殿内排班站定,回身向御座中的杨坚躬身禀奏道:“启禀父皇,列位臣下俱已到齐,请父皇下旨,为介国公举哀治丧。”

    杨坚缓缓站起身,神情庄重地走下丹犀,亲手把丹犀下坐着的一位胖大的僧人搀扶至丹犀上居中站定,自己则和杨勇转身下了丹犀,站立于众人之前,大声说道:“敬请会真大师为介公施法招魂。”

    会真和尚双掌合什于胸前,紧闭起双眼,口中喃喃有声,像是在念诵着佛经,为宇文阐超度亡魂。一时间,大殿内寂静无声,众人皆在会真和尚的诵经声中默默悼念着这位在人世上活了不到八年的前朝末代皇帝。

    突然,殿外刮起了一阵阴风,吹得殿内众人衣角袍襟簌簌作响,刹那间,殿内的光线变得昏暗了下来。杨广被这骤然而变的天象给惊呆了,心中暗想:莫非这和尚真有法力,能呼风唤雨不成?

    但听怪风起时,会真和尚陡地睁开双眼,目中精光暴射,骈起左手两指,朝南方一指,口中大喝一声:“大胆妖孽,还不速去!”

    只见他手指抬起处,倏地燃起一道蓝色的火苗,一闪而灭。

    说也奇怪,随着会真手指间火苗的一闪一灭,那股怪风也消失不见了,殿内的光线也变得明亮了起来。

    会真和尚高声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双掌合什,向杨坚禀报道:“陛下,老衲七日前,带领三十六名弟子奉旨进驻弘圣宫施法,本已锁定了那妖孽的来路,不想那妖孽神通广大,竟挣脱了禁锢,欲趁今日朝堂举哀,前来劫走亡灵,被老衲使出金刚佛力驱走,现已逃往了它的老巢。”

    杨坚一脸虔诚,抬头问会真和尚道:“敢问大师,那妖孽来自何方?”

    会真和尚手指东南方向,轻轻吐出两个字:“江左。”

    杨广先是被那阵骤然而起的怪风惊出一身冷汗来,及至亲眼看到会真指尖燃火,已是稳住了心神,心中暗想:记得电视剧《水浒传》一开头,入云龙公孙胜便指出指尖燃火的伎俩,诓骗宋江入伙,合劫生辰纲,反被宋江当场识破,公孙胜指尖涂了白磷,遇风即着火。却没想到这隋朝的和尚竟敢当着皇帝和满朝勋贵、朝臣的面儿,也玩儿起这样的把式来了。

    更令他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自己这一世的父亲,堂堂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居然装模作样地公然和会真两人演起了双簧,不但坐实了妖孽杀人这件子虚乌有的事,而且居然煞有介事地把脏水泼向了与隋朝敌对的南陈。

    “列位卿家,会真大师已指明了妖孽的来路。南陈,无论与前代之北周,还是同如今我大隋,兵戎相见多年,一向互为敌国,就在南陈使臣到访介国不久,介国就被妖孽所害,何其痛哉!”杨坚抬手示意会真和尚退下休息,挺身站上丹犀,面向殿内众人,语气沉痛地说道。

    “誓灭南陈,斩除妖孽,为介公雪恨!”一个五短身材,面目黎黑的中年朝臣从朝臣前列挺身走出,振臂高呼道。

    有唱的,就有和的,这可真称得上是君臣配合默契的一出好戏!杨广怀着调侃的心思想道。

    殿内响起了一片参差不齐的响应声,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和杨广一样,都已瞧出这只不过是场僧俗互动、君臣配合的好戏罢了。

    杨坚却无视这些,从太子杨勇手中接过三柱点燃的香柱,转身来到殿内右侧设着的宇文阐灵位前,躬身拜了三拜,恭恭敬敬地把三柱香并排插在了灵前的香炉内,这才回过身,面向众人,朗声说道:“我大隋承天允命,受禅于北周,前已下诏,视介公为我大隋宾客,赞拜不名、表章不奏,今日朕亲率众卿家举哀于朝堂,为介公招魂,指天共誓,上应天命,下安黎庶,南北一统,以彰我华夏之威荣。”

    他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铿锵有力,杨广听了,也不禁感到热血沸腾,随着众人响亮地盟誓道:“上应天命,下安黎庶,南北一统,以彰我华夏之威荣。”

    随后杨坚返回丹犀之上落座,以太子杨勇为首,诸王公大臣依班列走至宇文阐灵位前,向灵位三拜行礼,而后依次退出临光殿。

    杨广与杨俊等三个弟弟向宇文阐的灵位行过礼后,一边随着人流向殿外走,一边回味着方才的葬仪,似乎对父亲杨坚为何要自编自导自演这场戏的真正用意有所领悟。

    “晋王殿下,谢讽这几天新创了两道新菜,如殿下今日肯赏光的话,不妨随老夫到‘江南岸’一品滋味儿。”

    杨广闻声扭过头一看,原来是舒国公刘鲂挤过人群,来到了自己身后。

    “多谢舒公相邀,小王正有此意。”杨广张眼在殿内寻找着李渊的身影,爽快地答道。

    刘鲂却脚步未停地从杨广身边走过,压低声音说声“那老夫就恭候王爷光临了,”匆匆忙忙地出殿去了。

    这老儿也真是奇怪,哪儿有这样邀请人的!杨广正对刘鲂反常的举动感到纳闷儿,就听身后传来一个洪钟般的声音:“晋王殿下请留步。”
………………………………

第三十八章 隋之重臣

    (求推荐、求收藏)杨广再次转头,见身后站定一位身着软甲,腰悬宝剑的彪形大汉,冲自己说道:“陛下有旨,请晋王随元胄移步武德殿说话。”

    元胄?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到过。

    杨广见父亲杨坚犹端坐于殿中,兄长、太子杨勇侍立在侧,不知道父亲单单把自己留在宫中是为了何事,遂向元胄躬身答道:“杨广领旨。”

    武德殿就在临光殿以北不远的地方,在长安宫城中,论形制规模,仅次于临光殿。隋文帝杨坚受禅后,便把这里当做了日常与亲信重臣会商朝务的所在。

    杨广跟随元胄走进武德殿时,见殿内已有三四位身着朝服的大臣在候着了,方知杨坚并不只留下自己一人来问话,紧张的心情才稍稍放松下来。

    “尚书左仆射高颖见过晋王殿下。”不久前在临光殿中首先响应杨坚的那位五短身材的黑面大臣头一个迎了上来,向杨广躬身施礼道。

    “上柱国杨素见过晋王殿下。”

    “内史令李德林见过晋王殿下。”

    高颖、杨素、李德林?!这不是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几位重臣吗?杨广忙不迭地向三位大臣抱拳还礼,心中暗自惊讶道。

    只有一人,见杨广走进殿来,并不上前施礼,一脸矜持地站在原地,手捻胡须,微笑着看着杨广。

    杨广反应还算敏捷,由殿中其他三人的身份迅速推断出,此人极有可能就是自己在太学时的授业师傅、身兼五职的苏威了。于是,疾趋向前,走至苏威面前,执弟子礼躬身说道:“杨广见过老师。”

    苏威当着高颖等人的面儿接受杨广的行礼,颇有几分得意之色,伸双手扶起杨广,口中说道:“殿下请起,近日朝务缠身,未至太学,前几日曾听裴矩夸赞殿下诗思隽永,诗才高旷,老夫颇感欣慰呀。”

    杨广面色一红,忙自谦道:“学生才疏学浅,所作徒搏老师一笑而已,何足挂齿。”

    李德林听了杨广这话,大不以为然,漫声吟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似这等忧国忧民之绝句佳作,苏少保如只对之一笑,吾真不知其行可乎?”

    苏威仿佛对自己门下能出杨广这么一位身份既尊,诗才又高的学生很是自得,笑着冲李德林说道:“岂止是对之一笑,苏某慨叹还来不及呢。里仁,苏某倒以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好,全无绮丽辞藻,却写尽了游子思乡之情,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哪。”

    杨广聆听着苏、李二人在他面前会文品诗,羞得脸上的红晕一层盖过一层,恨不得当场找个地洞钻进去。

    “朕虽不懂诗,却觉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最好,颇有男儿慷慨之气。”

    殿内众人循声向殿口望去,只见杨坚在前,太子杨勇和禁军统领,杨坚的亲姐夫窦荣定一左一右跟随在后,走进殿来。

    杨坚径直走到杨广身前,一把拉住他的胳膊,用力晃了几晃,朗声说道:“阿纵,作得一手好诗,固然是好,但身为朕亲生之皇子,我大隋之藩王,还须能提刀执弓,却敌于阵前。朕遍览裴矩所呈你所作之诗,唯觉此句尽展吾儿胸中之宏图壮志,因此,今日单留你在此,且在旁听听朝务,以期将来果能替朕出镇边关,不教胡马度过阴山。”

    太子杨勇在旁说道:“阿纵天命不凡,高才大志,儿臣身为储君,自感汗颜,今后定将以阿纵为楷模,勤思敏学,以不负父皇重托。”

    杨坚听到天命不凡四个字,不禁转头睨了杨勇一眼,旋而笑呵呵地环视着殿内诸人,说道:“太子能这么想,朕心甚慰。列位都是朕的股肱之臣,今日不必拘礼,都赐座说话吧。”

    待诸人依旨各自落座之后,杨坚首先向着苏威和李德林二人说道:“无畏,公辅,呆会儿朕要和独孤、处道会议军务,你二人都是大忙人,就先说说你们的差使吧。”

    高颖的父亲因是当今皇后独孤伽罗父亲独孤信的亲信家臣,因此,平日里杨坚夫妇但以独孤称呼高颖,以示亲近。

    苏威因要向杨坚禀奏虞府失窃案的查案进展,并不急于开口,只以目光示意对面坐着的李德林先说。

    李德林职不涉军务,也不推辞,当即起身向杨坚施礼,奏道:“臣前奉旨,清查各郡、州、县使令及上佐所缺员额,现已查明,各郡、州尚缺刺使共计十三人,县令尚缺一百零六人,各郡州县上佐前朝时概由使令聘任,各地多寡不均,陛下前已有旨,自今而后,各地方上佐概由吏部委任,选派,臣粗略算来,尚需铨选三百六十八人赴各地担任上佐。臣议,凡王公、勋爵、五品文武职事者,皆可推举一人,由吏部考校后,论才分遣各方。至于使令之选任,臣等不敢擅专,唯赖陛下圣裁。”

    杨坚边听边连连点头,却并不急于开口,而是向侍立在身侧的太子杨勇问道:“关于各郡、州、县使令的选任,太子有什么要说的吗?”

    杨勇似乎还未完全从刚才主持葬仪的情绪中解脱出来,骤听父亲问询他的意见,忙躬身答道:“儿臣和李内史怀的是一样的心思,唯赖父皇圣断。”

    杨坚微微皱了皱眉,转向高颖问道:“独孤,你身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归你分掌,对于使令的选任之法,可有良策?”

    高颖挺身而起,拱手答道:“关于各地使令的具体人选,臣无话可说,唯对选任之法,有一二浅陋之见,既承陛下问起,就抖胆说上两句。吏部查明所缺使牧之郡、州,除两郡三州外,其它四郡四州俱是边关重镇,当下南北东西,可说没有一方无有兵戈之忧,因此,臣建言,凡是当属边关的郡、州,朝廷无须另派使牧,但以各郡、州行军总管兼掌军政,以各郡、州长史、司马、参军等上佐分理庶务即可。至于不属边关之郡、州,陛下但选亲旧子弟暂领其政,待边患稍减之后,再论才选任即可。”

    先前在临光殿时,杨广亲眼见到高颖当众拍杨坚的马屁,误以为他是个奸佞小人,及至听了高颖的这番话,方才见识了当朝宰相、隋朝第一能臣的风彩,不禁暗暗称奇。
………………………………

第三十九章 统一方略

    (求收藏、求推荐)“公辅,独孤所言,你以为可行不可行啊?”杨坚依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返回来又向李德林问道。

    “高仆射之言甚是,只是臣以为,眼下既属非常之时,陛下当以非常之法应之,不必区分边关、内地,暂可一律以行军总管兼掌各郡、州军政,似乎更简便易行一些。”李德林不假思索地答道。

    “唔,公辅所说,确乎更利于当前形势,就这么办吧。至于现缺各郡州行军总管的具体人选,容朕斟酌后再定。公辅,如无旁事禀奏,你可以退下了。”

    因为在之前杨坚听从虞庆则的建议,准备尽诛北周皇族宗室时,李德林坚决反对,故而他这位昔日相府的旧臣如今在杨坚面前已受了某种程度的冷落。

    李德林第一个向杨坚拱手告辞,离开了武德殿。

    杨广站在一旁,心中暗想:原来古时君臣之间就是这么会商朝政的啊。李德林居然直言不讳地纠正高颖向皇帝建言中的不足,而杨坚则当场就对李德林的纠正给予了肯定,殿中的气氛完全不似他想像的那样凝重、正式。

    “陛下,臣蒙皇恩,兼领京兆的当日,尚书右仆射虞庆则府中发生盗案,现已初步查明,虞庆则家中失窃之家书中,确有关于并州兵力、粮晌等军机秘务,据此推断,虞府盗案应是突厥斥候所为。突厥向以游牧抢掠为生,不谙通商之道,因此,长安城中几无定居之突厥人,据臣查知,目下只有阿波可汗使节一行十数人,并随长孙晟一月前返回长安之三四名突厥小厮嫌疑最大。”苏威说到这儿,有意无意地抬眼盯了杨广一眼,略一迟疑,接着说道,“另,关于晋王府。。。。。。”

    “行了,虞庆则在家书之中写进军机秘务相关内容,实属行事不密,着即免去其尚书右仆射,改任左武卫大将军。”不知是什么缘故,苏威刚一提到晋王府中潜入不速之客这件事,杨坚当即就打断了他,转向高颖说道,“无畏既说到了突厥斥候,独孤,你且把日前朕和你议定的统一方略向他们几个说说吧。”

    统一方略!怪不得父亲杨坚要煞费苦心地演那么一出好戏,原来他早有统一南北的雄心壮志和详细方略啊。杨广一想到穿越前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千军万马,驰骋鏖战的壮观场面,禁不住血脉喷张,竖起耳朵,一字不落地听了起来。

    “太子,晋王,列位。”高颖立于殿中央,侃侃而谈道,“陛下自登极以来,夙夜萦怀者,莫过于统一大业。七日前,江左妖孽残害介公,更使得陛下痛下决心,兴兵南下,一举灭陈。然而,西、北两边不靖,灭陈大计终难付诸实施,为此,陛下圣躬独断,欲先发大军平定西、北两边,待逼突厥、吐谷浑与我大隋签订休战盟约之后,再全力攻灭南陈。据昨日河陇传来的消息,乐安公元谐所率大军已大败吐谷浑,西疆初定,目下所虑者唯北边之突厥。据幽州阴寿、并州虞庆则差使来报,突厥沙钵略可汗摄图正欲联合阿波、达头等五可汗合兵一处,于入秋之后,发兵数十万,对我幽并等州郡展开大举进攻,情势十分危急。因此,陛下欲调镇南之军北进,与突厥决一死战,一举安定北境,尔后举倾国之兵,南下灭陈。”

    “先皇在世时,曾与突厥木杆可汗联兵攻打过北齐,对朕说起过,突厥铁骑虽彪悍,然因其蛮化无训,不足为虑。朕昨日已命上柱国李充,大将军韩僧寿征发稽胡十万,于雁门一带修筑长城,以御突厥。待一战而定北境后,即可全力举兵南下,攻灭妖陈。”杨坚说到这儿,转向坐于高颖下首的上柱国杨素,问道,“处道,对朕这击北图南之方略,你有何见解呀?”

    杨广心知这杨素就是《隋唐演义》中名列隋唐十八条好汉之八的靠山王杨林的历史原型(另有一说,杨林的历史原型是广平王杨雄),也是历史上,隋炀帝杨广驾前天字第一号的权臣,不由得多瞧了他两眼。

    杨素生得白面长须、星眉朗目,端坐在那里,一派仙风道骨,浑似一位出家修行的道士,全然不像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大将。

    然而,杨广却知道,就是眼前这位生得一副慈眉善目的杨素,实则是一位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在穿越前订阅的《探索历史》杂志中,就记载有两则关于杨素的小故事:

    其中一个说的是,杨素每逢带军与敌人打仗,总是有意先派一支人数远少于敌方的小股部队去打头阵。由于人数远少于敌方,因此,这支先锋部队大多会大败而回。这时,杨素就会毫不留情地下令将这支倒霉的炮灰部队,自带队将领至普通军士,一个不剩地斩尽杀绝,并指着他们的尸体告诫全军将士,如若他们再敢战败,就只能落得个和这些被斩将士一样的下场。在杨素用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发出的最为残酷而严厉的警告下,全军将士唯有拚死杀敌,才能为自己争得活命,于是,杨素率领的军队,往往打起仗来,人人效勇,个个争先,就这样,为杨素挣得了赫赫战功,入隋之初,就被封为上柱国的高位。

    另一个则说的是,十几年之后,杨素奉旨主持修建仁寿宫,由于急于赶工期,争得杨坚的宠信,督责甚苛,以至于累死了十几万人。当这座美仑美奂的行宫竣工后,杨坚来行宫避暑,晚上却见过满山遍野的鬼火闪烁,后来一问,才得知了实情。杨坚一气之下,就要把杨素处死,结果,在独孤皇后的亲自说情下,才饶了他。

    “陛下深谋远虑、英明睿断,定下这击北图南之统一方略,臣恭闻之后,不胜惊讶敬佩之至。如陛下信得过杨素,臣愿亲提一支兵马北上幽并,与突厥五可汗会猎于关外。”杨素长揖到地,对杨坚表示出无限的钦佩和忠诚。

    “世宽,你意下如何?”杨坚笑呵呵地示意杨素平身,却对他主动请缨,未置可否,转向窦荣定问道。

    一年前,杨坚入朝作北周的丞相时,就援引自己的姐夫窦荣定担任左右宫伯,执掌禁中宿卫,而三个月前登极之后,太子杨勇则成为了禁军最高统帅,窦荣定这位前禁军统领眼下正面临着下岗的风险。

    加之,窦荣定年少时就与杨坚交好,素知他的秉性、为人,眼见杨素主动请缨未果,杨坚反倒来询问自己的意见,便猜想杨坚有任自己为将,率军北征之意。

    他倒不似杨素那样对杨坚尽说些谄媚、讨好的话哄他开心,只紧锁双眉答道:“突厥勃兴,已有数十载,其疆域东西绵亘几达万里,如果真是突厥五可汗联袂来犯,陛下发数十万大军与其一战,胜,不过是却突厥于关外而已,而万一要是战况不利,到时南陈再趁危来袭,为之奈何?因此,据臣看来,对突厥一战,未必是目下最好的办法。”
………………………………

第四十章 势在一战

    (求推荐,求收藏)杨坚听了窦荣定的话,脸色立马变得阴沉了下来。

    侍立在杨坚身旁的太子杨勇已参掌朝政,深知父亲杨坚为了与突厥的这一场大战,和高颖已然谋划了数十日,调兵遣将,大费周章,而事到临头,父亲初步选定的前敌主帅、自己的姑夫窦荣定竟声称即便战胜了突厥,也未必能安定北境,这如何叫杨坚不感到失望和懊恼?

    “父皇,您一早起来,还没用过膳,不如先。。。。。。”杨勇唯恐姑夫惹恼父亲,忙替他遮掩道。

    “陛下,窦大将军所言并非全无道理。”高颖却明确表示了对窦荣定的支持,“阿波可汗前些日子遣使来长安进献方物的消息传至沙钵略可汗摄图耳中,他大为恼怒,加之其可贺敦(皇后)北周的千金公主蓄意撺掇,才使得沙钵略可汗分派使节,联络阿波、达头等可汗,欲联袂来犯。不过,摄图对我大隋雄师也颇为忌惮,不敢轻启战端,据幽州阴寿报称,摄图已派出其胞弟处罗喉,以祝贺陛下登极为名,赶赴长安。依臣之见,倘若待处罗喉晋京陛见之时,陛下盛陈威仪、挫其矫横,继而对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则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功,也可使我数十万将士免于南北千里奔波之劳顿,对全力灭陈的大计,实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

    杨坚重重地哼了一声,不以为然地抬高声音叫道:“你道处罗喉为何而来?前时北周、北齐相争不下,为笼络突厥相助自身,皆不惜屈身以父辈事突厥可汗,甘心对突厥称臣。摄图差处罗喉来长安,大半是要叫朕循周、齐之例,向突厥称臣称父吧。朕统一南北的决心既已下,又怎会仿效前代,做这苟且之事?!因此,叫朕说,处罗喉这趟来长安,朕别无所赠,只有一道战书要他带回给摄图。”

    杨广原本只知道在隋朝二三百年之后的五代十国和弱宋,曾对北面的异族契丹称子称臣,却还是头一次听说隋之前的北周和北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