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要回农村-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驹的事情本来就有些传奇性,自然赢得众人纷纷惊叹。
“林阿弟如此雄才大略,何不到这里来发展?这里是特区,开放的前沿,林阿弟到了这里,一定会大展宏图”。
“是啊,这里政策宽松,有很多外地人到这里来,将来一定会有发展前途”。
众人纷纷劝说,利旧也不禁有些心动,突然心里一亮。
对啊,我为什么不把出售技术资料的事情,放到这里来呢。
这里给了很多政策,现在拿地必较容易。在南头周边地区,拿下一块地,花不了多少钱。
在这里建个农场或者果园之类的企业,作为个幌子,就等着地价慢慢升值。
十来年之后,特区的城区就会急剧地扩张,那个时候,这块地就会成为市区。
即使不干别的,仅仅是占地补偿,就是一笔巨款。如果再给补偿几套房子,几十年后房价达到几万块钱一平,光是房子就是一大笔财产。
一套房子转手卖掉,甚至比一个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都多。
这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啊。
这件事情,还真就值得好好考虑一下。
水桂在南头城里也买了房子,喝完酒,就到了水桂的房子住下。
水桂叫林驹在家里休息,他出去谈生生意,林驹就开始琢磨起在南头投资买地的事情。
第208章 秘密生意
在这里投资,可以分长期利益、中期利益和近期利益三个方面来考虑。
长期利益就是等待土地不断升值。
中期利益可以分两方面来考虑。
从保守的角度来说,就是用农场或者果园这样的项目作为幌子,避免土地闲置被收回。
这样虽然赚不到多少钱,但是留下几个人,保持基本的收支平衡还没有什么问题。也不至于再往里面搭钱。
比较积极的方案,就是开办一些利润比较高的项目。
珠江三角洲将来会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许多农民工将从全国各地涌到这里来。
对这些工人进行基本的技术培训,就是一条生财之路。
近期利益,就是把卖技术资料的事情,放到这里来。
这样做,最起码有几个好处。
首先是这里远离三道河,这个生意完全可以在这里秘密进行,自己在这里赚多少钱,都没人知道。
相反,如果在三道河,外地的大量汇款到了三道河邮局,根本就瞒不住别人。
钱多了,树大招风,就可能引来麻烦。
一般的老百姓,林驹倒是不在乎,顶多也就议论一阵子而已。
这里面最大的隐患,就在于钱多了,林驹跟三道河中学的合作关系就可能暴露。
一旦别人发现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竟然是林驹他们个人得到了大多数,而三道河中学只得到了25%,就完全可能引来有些人的干预。
毕竟林驹跟三道河中学的这种合作关系,在产权上是模糊的。
现在技术学校的经营活动,都是以学校的名义进行的。双方一旦翻脸,三道河中学就可以把所有的权利都收回去。
包括林驹的办学思路、开办的各个培训班项目,都可以收回去,他们自己经营。
这样一来,林驹就是白白地给别人忙活了。
林驹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三道河中学的领导们,包括曾校长、钱主任度没有这个心思。
但是。他们没有这个心思,不能保证别人就没有。一旦上级介入了,到时候他们也顶不住。
在林驹的前世,有许多像他这样,带着红帽子的企业家,就是因为这种不明晰的产权关系,产生了纠纷。
他的一个朋友,跟绿江的汽车配件厂合作,最后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都被人家收去了。
这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必须引起足够的警醒。
其次,在这里悄悄地进行,就跟技术学校剥离开来。这部分钱就可以独享,不用跟三道河中学分成。
再次,南头现在已经是特区,在全国的知名度远远高于风城和三道河,对于外界的顾客来说,可信度更强一些。
此外,可以把家里现在闲置的资金给利用上。
目前,林驰负责的长途贩运生意和技术学校的产生的利润,已经足够应付技术学校、西大甸子花卉苗木基地、蔬菜大棚基地的日常花销。
这一年以来赚的钱,还有三十多万,躺在黄天大家里面睡大觉。
这些钱不敢曝光,不能存在银行里面。今年雨季的时候,为了防止钱发霉,林驹和黄天大还不得不象做贼一样,大门紧闭,把钱拿出来晒一晒。
与其偷偷摸摸地藏在家里面,倒不如投到这里来升值。
目前特区这里,不缺政策,有着宽松的环境,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历史性机遇,哪里能轻易放过呢。
这里也不缺人才,全国各地许多怀才不遇人士,都到了这里。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向这里聚集。
这里临近香港,也不缺乏商机,有很多生意可干。
唯一缺乏的,就是资金。
三十多万虽然不是个太大的数目,但是个人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全国也找不出多少来。
即使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三十万也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三十多万块钱,在这里还是能干成很大事情的。
就这么定下来,干了。
晚上水桂回来,林驹就跟水桂说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只说了要先在这里占个地盘儿,至于卖资料的事情,林驹没有说。
“林阿弟,我倒是欢迎你到这里来,不过你自己可要想好了”。
“水阿哥,我已经想好了,你看看哪里有合适的地方”?
“我舅公家里那边,倒是有一片果园,上个月我到舅公家,他还问我是不是愿意承包下来。明天不妨去看看”。
“距离这里多远”?
“有五六里路吧”。
这个距离还算合适。
“明天过去看看”。
水头乡水头村,这里就是水桂舅公的家。
水桂的舅公黄阿福,就住在果园边上。
这个果园有三十多亩地,里面有三百多棵橘树,一百多棵茶树。剩下的一些地方,密密麻麻的分布着一些夹竹桃。
夹竹桃在东北算是一种园艺观赏树木,但是在这里不过是一种野生树种,很多地方都有,没有多大经济价值。
“你们来晚了,半个月之前,叫一个西川人给承包了”。
林驹不禁心里一沉。
也是个外地人,看来有眼光的,还是大有人在啊。
这个家伙下手这么快,难道也是象我一样的打算?不会也是个重生者吧?
看来,果园是不行了。
不过,林驹没有绝望。
他的性格,就是认准的事情,绝不轻易放弃。
“舅公,这些日子,有没有外来的人,内地人,香港人到这里看土地,打算在这里办工厂的”?
“后生,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昨天还真有两个港商来看了,又到村里去了”。
“舅公,能不能领着我们到村里去,见一下村长”?
“行啊,村长就是我侄子,走,我领你们去”。
这里距离南头城只有五六里地,其实也属于经济特区的范围之内。城里搞开发,这里距离这么近,林驹不相信他们就会无动于衷。
现在这里没有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只是因为开发浪潮还没有形成,许多人还在观望阶段。
已经到了这里的人,绝大多数手里没有资金。
现在,基本上没有几个人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南头,在几十年后会发展成为全国前几名的一线城市。
到了村部,见到了村长黄佃发。黄阿福介绍一番,寒暄一阵,进入正题。
“我想在这里办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了解一下征地的有关政策”。
“想到这里来办企业”?
黄佃发立刻来了兴趣。
第209章 三来一补
黄佃发急忙招呼林驹和水桂坐下。
“这里以前有办企业的吗”?
林驹坐下问道。
“还没有,昨天来了两个港商,没看中这里,走了”。
这个村长还没有多少谈判经验,现在说话也比较实在。要是多经历几次谈判,他就未必会这样实话实说。
“他们为什么没看中这里”?
“嫌这里离城里远,据说他们在城郊那里也看了,可能是选那里了。你要是想在这里办厂,正是时候。你是第一家,我们征地给你便宜一些”。
“多少钱一亩”?
“这就要看什么地方了,按照政策,耕地6块钱一平,荒地3块钱一平,50年使用权”。
“如果是荒地,我要三十亩,你能给我便宜多少”?
“你是第一家,一平给你便宜五毛钱怎么样”?
一平米两块五,三十亩地大约需要五万块钱。
土地平整,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再加上必要的建筑,估计要十几万块钱,这些投资有二十万左右,基本上可以搞定。
“你能做得了主么”?
“可以,征地手续我们村里给你办,你要办什么工厂”?
“三来一补,绢花工厂”。
三来一补,是目前特区最常见的办厂形式。
所谓“三来”,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
所谓“一补”,就是补偿贸易。
这种形式,市场主要面向海外,以出口创为导向。
在目前极度缺乏技术、资金、市场的情况下,是一种最为现实,也是无奈的选择。
“好,这个项目非常有前途,你一定发大财,来来来,喝茶。我跟你说啊,你是我叔叔带来的,咱们也就是亲戚啦。到我这里办场,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将来有什么事情,我会全力支持你”。
项目是我顺口胡诌的。至于将来有没有前途,你又哪里知道,不过是忽悠我罢了。
至于你大力支持,倒是不必,不拖后腿儿我就谢天谢地。
不过你现在这里不太景气,一时之间倒也不会做过分的事情。
“可以去看看地吗”?
“可以啊,走,我带你们去,就到东高地去看看,我觉得那里最为合适”。
东高地,就在村子东面,距离村部大约一里地左右,距离公路大约二百米。有一条小路,顺着水田边通往那里。
一路上地势还算平坦,用推土机稍微平整一下,就可以通车。
东高地,顾名思义,比旁边的水田高一些。
就是因为地势比较高,水上不去,所以才不能开发成水田。
上了一个缓坡,就是一块平地,里面杂草丛生,中间有几块面积不大的土地,种了一些蔬菜。
靠近北面,有一个水塘,长宽大约十几米。
“中间那几块菜地是怎么回事儿”?
“哦,村民们自己开荒种的,你要是用了这块地,他们就不种了,给你腾出来”。
“这块地一共多少亩?丈量过么”?
“量过,一共三十八亩多一些”。
“电从什么地方接”?
“北边那里,那不就是变压器么”?
林驹估算了一下距离,从东高地的北边算,距离变压器大概三百多米远左右。
“水源怎么办”?
“这就得你自己打井了”。
“这个地方地下水位多深”?
“地下水位”?
黄佃发有些蒙圈了。
他还没见过问的这么详细的人。
至于这里的地下水位有多深,他也不知道。
“换个说法,你们家里打井的时候,都打多深”?
“村里人大多都到河里挑水吃。村里有一个井,十五六米深吧”。
村里十五六米,这里也不会超过三十米,花不了多少钱。一般的潜水泵,扬程也够用。
每平米两块五的价格,几乎就是白菜价。
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先把地拿下来。
有了立足之地,盖上几间房子,就可以卖资料。
至于将来的基建工程,等卖完资料有钱了,可以逐步展开。
林驹又问了不少问题,包括政策上的事情,常常把黄佃发问得张口结舌。
了解这些并不是林驹的主要目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造成一种强势地位,同时借此表明自己想在这里办厂的诚意。
在东高地盘桓了半个小时,几个人回到公路上。
林驹留下话说过几天再给确定答复,就跟水桂上了客车。
“林阿弟,你真的要在这里办厂”?
“真的”。
“三来一补要有外商合作,你跟谁合作啊”?
“水阿哥,不是现成的人嘛”。
“现成的人”?
“木棉阿姐啊”。
“阿姐只会做贸易,不会办厂啊”。
“阿姐不会,我会啊。只要阿姐出个名义就行”。
“哈哈哈,好,林阿弟,你这一招高明啊”。
有什么高明的,许多人都会。过上几年,这一招都烂大街了。
回到了水桂家,正好水木棉也回来了。见到林驹,自然格外高兴。
林驹说了自己的设想,水木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水木棉之所以答应的这么爽快,除了跟林驹的交情之外,也是因为她对三来一补这种形式多少有些了解。
他在香港的朋友,就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跟内地人合作办厂。
三来一补这种形式,不是南头这里的首创。
早在1978年,羊州那边就有跟港商用这种方式合作的成功先例。
令林驹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黄佃发带着三个人追到了水桂家里。
这三个人,都是水头乡里的人,其中一人还是乡长,覃乡长。
这样的举动,足以说明对方的诚意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此时林驹也不再拿捏,双方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乡长更加着急,就在水桂家里起草了合作意向书。
“只要你交钱,我们就给你办征地手续,你什么时候能交钱”?
覃乡长毫不掩饰自己的急切心情。以至于林驹都怀疑,是不是他们乡里面开不出工资,等着这份儿钱过年。
另一个可能,就是今年签订意向,开始办手续,这个项目就算是1980年的业绩。
今年特区刚建立,对于水头乡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来说,也算是个开门红。
“这次来,我没带钱。另外,将来过来签订正式合同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朋友”。
“过了春节之后,我们就来”。
林驹还不到16岁,属于未成年人,属于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签订合同也没有法律效力。
过了年,黄天大勉强到了18岁,属于成年人了,签订合同才有效。
第210章 是不是草率了
乡长仍然不愿意放弃。
“不用你交全款,先交一半就行,剩下一半,征地手续办完之后再交”。
“对不起,我这次来,确实没带这么多钱”。
“没关系,我这里有钱,我给你垫上”。
水桂讲上了义气。
“好,就这么定了,现在就去水头交钱,明天就给你们办手续”。
“对,林阿弟,我们先替你交钱,等你过了年给我们就行了”。
水木棉也大方起来。
唉,皇帝不急太监急啊。
事情到了这一步,林驹也不好再推迟。一行人就启程去水头乡交钱。
林驹也不客气,干脆把整个东高地的38亩地全都拿了下来。
乡长和黄佃发自然求之不得,办了一系列手续之后,中午就请林驹和水桂吃饭。席间自然说尽了好话。
下午往回走的时候,林驹都怀疑,这件事情是否办的太草率了?
虽然这里政策灵活,但灵活成这样,还是让林驹感到有些意外。
不过,林驹倒是不太担心,等到正式手续下来之后,到时候叫黄天大签字也不迟。
第二天,林驹、水桂、水木棉三人,又到了南头,去工商局咨询办理营业执照的手续和需要提交的资料。过年期间,就分头准备资料,等到春节后,征地手续办完,就办理营业执照。
至此,林驹修正了原来准备承包果园的计划,改为直接购买土地使用权。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果园只是承包,没有土地使用权。将来人家收回果园,或者把果园征用,他就得乖乖地交出去。得不到土地使用权。将来的土地增值计划,也就落空。
现在直接征地,五十年的使用权,就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另一个修订,就是原来准备用技术学校的名义出面办理手续。但是这样办下来,在产权上仍然不明确。
现在采取跟水木棉合作经营的方法,征得的地属于自己的,产权上的关系就彻底明确了,没有什么后患。
至于将来卖资料的事情,解决的方法很简单。
再办一个营业执照,跟自己的三来一补公司签订个租房协议,自己的房子租给自己,有个经营场所,就可以开张营业。
水头乡有邮局,信件和汇款单送到东高地也不远,到时候就等着收钱吧。
三人从南头回来,又去了水头乡的东高地。、
站在这片土地上,林驹似乎看到了几十年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情景。
这38亩地,将来在土地拍卖的时候,至少会达到两三万元一平米,即使从自己的手中征用出去,也可以得到一平米几千元的补偿。
现在自己用每平米2。5元的价格买下来,至少可以增值一千多倍。这个利润率,甚至比银杏树和天女木兰花还要高。
“林阿弟,你真的只想在这里开办工厂吗”?
“是的,这回就跟阿姐合作了”。
“只是生产绢花还不行,我觉得生产各种头饰似乎更加合适一些”。
“这个就要阿姐来定,你回去之后,选几个产品,再选一下设备,等我过年之后过来的时候,就确定下来”。
“好,我回去之后到处走走,选几个好产品”。
现在香港等亚洲四小龙的低端制造业,正在向外部转移,内地正好可以承接这一波的转移项目,在这里其实有很多项目可以做。
“阿姐,其实我们在我家那边也可以合作的,将来在那里办个工厂,产品出口外销,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哦,林阿弟,你说说干什么好”?
“我觉得可以干丝绸啊,绿江的柞蚕非常有名,我在那里呆过,知道情形的”。
水桂插了一句。
“水阿哥说的对,可以在我们三道河办个工厂。那里交通方面,距离港口只有七八十公里。地价便宜,劳动力便宜。绿江是轻工业城市,纺织工业发达,办个服装加工厂,面向海外市场,来样加工,一定赚大钱”。
“别的外商到内地办厂,都得自己投资。阿姐跟我合作,场地、人员我负责,我还可以投资,象我这样的合作伙伴,阿姐可不好找啊”。
“格格格……”。
水木棉一阵笑。
“林阿弟说得对,我一定好好想一下这件事儿”。
“不过阿姐也不用太着急,等我这里的事情办完之后,再操作也不迟”。
“也好,现在就把你的电子元件的事情和东高地的事情办好再说,电子元件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今后我打算做一些这个生意”。。
这次水木棉回香港,就是办理电子元件的事情。
现在特区成立,有很多优惠政策,所以她打算做正规生意,进口电子元器件,都走正规渠道。
其实这也是大势所趋。
随着监管的逐渐正规,水货生意的风险越来越多。
虽然正规渠道的生意,利润率可能没有水货那样高,但是风险也小。
正经生意可以光明正大去做,不用藏着掖着,可以在数量上做大,用数量来弥补利润上的差额。
最后的可能,就是把盘子做大了,赚钱反而更多。
水木棉这里的元件来源正规,对于林驹来说,也是个利好。他那面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装配电视机和收音机之类的电器。
至于办服装厂这件事,其实林驹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三道河的场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甚至不用花什么钱,就可以拿到土地。
随着联产承包制的落实,今后将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
在他的前世,许多人都外出打工。如果在到三道河办一个服装工厂,这些人就可以就地就业,不用背井离乡。
工厂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提高他们的财力。
服装工厂只是加工服装,产业链短,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没有什么污染,对环境没有什么危害。
从现在开始,在今后至少30年的时间里,服装加工都是一个兴旺的行业。
原料可以从绿江当地解决,设备投资也不大。不过是缝纫和熨烫等比较简单的设备,技术门槛也不高。是一个很适合于农村地区的项目。
这个项目办成之后,林驹不仅可以赚到钱,还可以大大提高他在三道河的话语权,彻底地奠定在三道河的地位,从三道河中学的红帽子下面脱离出来。
现在,林驹等待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政策上的松绑。
明年,绿江将被列为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这就是林驹的最好机遇。
第211章 冬天里的热景
今年冬天的雪比较大,大地和周边的群山,已经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西大甸子这里,却是充满了生机。
塑料大棚前面,此时至少有一百几十个人在这里围观。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技术学校蔬菜班和果树班的第四期学员,今天就是到这里来实习的。
另外的一些人,就是来自马家堡子周边的老百姓。
其实,不仅仅是今天,今年冬天里,几乎每天都有周围农民到这里参观,就是想看看冬天到底是怎么种菜的。
林驹放下自行车,来到了大棚前面,老五迎了上来。
“二哥,你回来啦”。
“哦,老五啊,天这么冷,你怎么在这里。我给你们带回来不少东西,二姐拿家里去了,回去拿东西吧,晚了叫老六和老七给你抢没了”。
“二哥,我不能离开,在这里维护秩序呢,嘉胜哥叫我在门口守着,一回只能放进去20个人,人进去多了,里面就乱套路”。
“也好,你就好好看着吧,我进去看看”。
林驹进了大棚,就见里面有二十多个人,正在听林嘉胜讲解。
现在的林嘉胜,已经跟一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有了派头,口才也好了许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这这一年当中,他一直就在西大甸子忙活着,不仅自己要干体力活,还要负责组织管理工作,成为黄天大最为得力的助手。
林嘉胜虽然只念了八年书,但是他非常好学,这一年跟着刘承宇学了不少本事。
刘承宇编写的果树班教材和何青山编写的蔬菜班教材,他几乎都能背下来。
此时,他就正在给学员们讲解大棚蔬菜的栽培管理经验,站在他身边的何青山,不时地补充几句。
林驹正要往外走,被歪脖林给拉住了。
“驹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晚上才回来,叔,有事儿么”?
“走,出去说,别耽误别人”。
两人出了大棚,到了一边。
“我就等着你回来好杀猪呢,明天杀猪,到我家吃肉去”。
“叔,你的心意我领了,我的事儿挺多的”。
“你事儿再多,不也得吃饭?难道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就这么定了,明天下午三点,到我家吃肉去。你给我指的做豆腐的道儿,今年没少赚钱。我那个大棚也不错,现在菜还没下来,就叫人都给定出去了”。
“好,那我明天就过去”。
“这就对了,你先忙着,这些人一会儿还要到我家参观,我得回去准备一下,明天一定去吃肉啊”。
歪脖林一家,今年可以说是过得风风火火。
首先是成了三道河第一家专门坐豆腐出来卖的人家。这个生意一年四季都可以干,没有什么淡季。
现在歪脖林和他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人做豆腐。其中三道河中学和林驹的技术学校,就是他的两个最大客户。
歪脖林的赚钱战术,就是跟风林驹。
技术学校这样大事儿他干不了,但是栽山楂树苗,自己建一个大棚这样的事儿,他还能干。
见林驹在西大甸子盖了大棚,他也在家里的园子里面盖了大棚,尽管规模比林驹的小了许多,但也有二十多米长。
现在,在某种程度上讲,歪脖林家的大棚,也成了西大甸子实习基地的一部分。
学员们在这里学习参观完毕之后,歪脖林那里就是必去的一站。
对于学员们来说,在西大甸子实习是必要的,但是歪脖林家的大棚,对于他们更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西大甸子这里毕竟是学校的基地,无论是财力、技术、规模,都不是学员们家里能比的。
但是歪脖林那里就不一样了。
那里是跟他们一样的个人家,将来他们回家之后,基本上都会象歪脖林这样干,只是棚子的大小不同而已。
歪脖林能干,他们就也能干。
对于歪脖林来说,他也非常愿意别人到他家里去,借此机会,他可以趁机跟别人说说自己的辉煌成就。
每当听到别人赞美的声音时,他就感到特别高兴。
“老四,回来了怎么也不到我家里去呢”?
一个大嗓门儿想起,马二来了。
“哟,二哥来啦,你怎么走到这里了”?
“这不是听说你回来,我就赶紧撵来了么”。
“二哥有事儿”?
“当然有事儿,事儿大了。我家今天杀猪,这不来找你去吃肉么。”
“二哥,吃肉就免了,我还有不少事儿呢”。
“那怎么行。其实也不仅仅是吃肉,还有别的事儿。五六个村长在我家等着呢,都想见见你。我已经答应了,一定把你请去,你可别叫二哥坐蜡啊”。
“二哥,到底什么事儿”?
“好事儿,关于大棚的事儿。走吧,猪也收拾完了,一会儿就好了,到我那里,咱们边喝边聊”。
“好吧,我回家里打个招呼”。
“还打什么招呼,老五不是在这里嘛。老五,回家的时候告诉你爸你妈,你二哥到我家吃肉去了”。
“好,我知道了,二哥,你去了少喝点儿”。
“老五,别忘了告诉爸妈”。
“不用告诉,爸刚才还在这里,这会儿有事儿回去了,一会儿就回来啦”。
冬天也不种烟,林甲寅几乎天天都到这里来。
除了偶尔帮着林嘉胜干点活儿,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里等着外来那些参观的人。
每当有参观的人来了,他就异常热情,争着抢着给人介绍这里面的情况。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每当别人夸奖这里的大棚、花窖和果树好的的时候,林甲寅就会挺起胸部,把手背在身后,假装不经意地说,这是我儿子的基地。
我儿子才十五岁,今年当外语老师,他教的学生,有27个上外语学院的。
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