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要回农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简介:
  抓野兔,撵野鸡,捕鱼,采药,采蘑菇。
  没有房子,牵几条牛去换。
  没有车,挖几棵树去换。
  不用打卡,没有堵车,轻松自在,逍遥散漫,富贵闲人。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那是我的家园。
  背上行囊,我要回农村。
    作品标签:种田文 都市 赚钱 轻松
第1章 一块钱的羞辱
  林驹是真的蒙圈了。
  大半节课的时间,他一直想弄清自己现在的处境。
  到底是在做梦,还是真的重生了。
  时间:1979年3月16日。
  地点:马家堡子学校,六年一班的课堂。林驹是真的蒙圈了。
  人物:六年一班学生林驹,老师周玉贵。还有自己的四十多个同学。
  林驹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事情是真的。
  自己真的重生了,回到了38年前的时候。
   1979年3月16日,这是一个令林驹记忆深刻的日子。
  前天,老师周玉贵通知交学费,一人一学期1元钱。
  但就是这一元钱,林驹家里也拿不出来。
  本来林家的日子过的还行,虽然不太富裕,但给他交学费的钱,还是应该有的。
  但这几年因为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治病花了不少钱,家里的二百多块积蓄,都花光了,现在还欠着五十多元的外债。这才导致家里一时拿不出钱来。
  虽然周玉贵没说什么,但是别人都交了,就自己没交,这让林驹感到有些耻辱。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林驹发誓,自己将来一定要有钱,有无数的钱。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工作几年之后,下海经商,资产达到了几个亿,终于圆了自己梦想。
  有钱了,自己就未免有些嘚瑟,买了个游艇,最后遇上台风,把小命交代了。
  然后就重生到了今天这一幕。
  老天爷对我还是很不错的,又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
  不过,重生到了今天这个节点,让林驹感到有些可笑。
  自己一个亿万富翁,现在竟然为一块钱学费发愁。
  既然重生了,重生到晚几年上大学,或者做生意的时候不行吗?为什么偏偏到了这个节点上。
  这要是叫前世的人知道了,自己情何以堪?有没脸见人之嫌啊。
  林驹还记得,前世是母亲在老叔家借了钱,给自己交了学费。
  不过,今天他不打算让母亲去借钱了。
  他要自己解决学费的问题。
  一个亿万富翁,连一块钱的学费都解决不了,自己还混个什么劲儿?
  前世自己也是白手起家的,大不了就当是重生后,老天爷给自己设的第一道门槛儿。
  既然念书了,交学费也很正常。一个学期才一块钱,还是很厚道的嘛。
  自己兄妹四人念书,一共四块钱学费。
  这一世的第一笔生意,就是赚够四块钱。
  这个时代,四块钱也不是个小数,也算一个宏大的目标吧。
  至于眼前的这个老师周玉贵,在林驹眼里,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这个家伙只念了五年书,连汉语拼音都不会,课本上的字都认不全,不过是靠着他在公社里老爹的关系,当了一个民办教师。
  不过,马家堡子学校的其他老师们,也比周玉贵好不到哪里去,这个时代的师资水平就这样。
  连林驹后来都感到奇怪,自己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考上大学。
  那一年是1983年,高考的录取率是3%,林驹上的是京城的重点院校之一,妥妥的天之骄子。
  当他跟村里另外四个同学一起考上大学的时候,周玉贵曾经来送行,逢人就说林驹是他的学生。
  林驹理解周玉贵的心情,他决定,过几年上大学的时候,还给周玉贵一次自豪的机会。
  好吧,既然时光又回到了原点,那就不妨从头开始。
  历史上总是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区别只在于参与的角色不同。
  你们还是原来的你,但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
  我是从2017年的世界回来的,回到了将近四十年前的今天。
  既然是钱的事儿,就还是用钱来解决吧。
  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都不是什么事儿。
  下课的钟声终于响了起来。
  说是钟声,其实不确切。
  不过是半截铁轨挂在一棵树上,用锤子敲击发出的声音。
  至于电铃和大喇叭,这个乡村学校里还没有。
  学生们都出去了,都是些十四五岁的野孩子,一下课就像炸了群的羊,四散逃去。
  “林驹,你到底什么时候能交上学费?我也好有个准信儿”。
  “周老师,三天之内”。
  “抓紧时间,就剩咱们班没交齐了”。
  周玉贵说完就走了。
  林驹出了教室,就见到几个小孩子向他走来。
  一共四个人,一个是他的弟弟老五、一个是大妹妹老六,一个是小妹妹老七。
  另一个是罗雅,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儿,比林驹低一个年级。
  林驹兄弟姐妹一共七人,大排行他是老四,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除了林驹之外,弟弟妹妹也都在这里上学。兄弟姐妹四人,每天都一起上学,一起下学回家。
  “二哥,放学了,回家吧”。
  老七蹦蹦跳跳地进来,拉着林驹的手就往外走。
  “二哥,老师今天又要交学费”。
  一边往外走,老五一边说了一句。
  “老师没批评你吧”?
  “那倒没有”。
  这就好,林驹心里松了口气。
  “老五、老六、老七,回家都别跟妈说学费的事儿”。
  “不跟妈说,从哪里拿钱”?
  跟妈说,她又哪里有钱?要是有钱,还用等到今天?
  “老师再跟你们要,就说三天之内一定交钱”。
  “二哥,你手里有钱么”?
  “现在没有,明天就有了”。
  “二哥你快点儿,老师说,不交钱就不让来上学啦”。
  “不用怕,老师吓唬你的”。
  这个老师也真是的,吓唬一个小孩儿干什么。
  唉,一点儿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
  一个个的,放牛倒是比教书还在行,对牲口的了解,恐怕都比对人的了解多。
  在林驹的前世,一块钱连一根雪糕都买不来。一块钱掉到地上,有的人都懒得哈腰去拣。
  但现在的一块钱,就意味着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意味着自己将来能否上初中和大学的机会。
  就因为一元钱的学费,失去读书的机会,不管将来是否成为事实,林驹都决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
  学校离家有二里多路,中间要翻过一个小山岭。
  弟妹们还小,似乎没有意识到学费的重要性,一路上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很快到了山脚下。
  山脚下有一块平地,林驹在这里停住。
  “老五,你领老六、老七先走,我一会儿就回去”。
  几个人嘻嘻哈哈先走了。
  林驹看着眼前这片平地,不禁心潮起伏。
  这片平地,就是他前世父母的墓地。
  不过,现在他的父母还在,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第2章 我回来了

  想起了父母,林驹感到很后悔。
  自己前世有钱的时候,几乎都忙于生意,到处乱跑,很少有在家里陪伴父母的时候。
  不外乎就给一些钱,觉得这样就行了,以后有的是时间孝敬父母。
  等到他明白过来,想要好好陪伴父母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子欲孝而亲不在。
  东北的安东省,刚刚出了正月不久,三月的天气还比较冷。
  身边的小溪虽然已经开始融化,远处长白山余脉的高山上,还有积雪。
  “林驹,还不回家么”?
  一个声音传来,林驹回头一看,罗雅回来了。
  “哦,罗雅,你怎么回来了”。
  “林驹,这个给你”。
  罗雅抓过林驹的手,把一样东西塞到林驹手里。
  林驹伸开手,原来是一块钱。
  “罗雅,我不要你的钱”。
  “林驹,这是我过年的压岁钱,一直没花,你拿去交学费吧”。
  一块钱还有些热乎,估计是罗雅的体温。
  林驹不仅感到阵阵温暖。
  林驹和罗雅是邻居,罗家原本是城里人,属于下放户。
  所谓的“下放户”,据说是在城里犯了错误,才分配到农村来,接受再教育。
  后来林驹知道,所谓的犯错误云云,不过是一种说辞。其实是城里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或者是挨整的人,才会被打发到农村来。
  尽管属于城市里的失意者,罗家的生活水准,仍然要高于农村人。罗家回城走亲戚的时候,会拿回来一些饼干和糖果。
  这个时候,罗雅都会从家里拿一点来,偷偷地给林驹。
  “罗雅,我明天就有钱啦”。
  “你留着吧,你还救我一命呢。现在你有困难,我要帮助你”。
  罗雅把林驹的手推了回去。
  “罗雅,我真的不能要你的钱”。
  林驹把钱塞到了罗雅兜里。
  “哼,你再不要我就生气啦”。
  罗雅把钱掏出来,扔在林驹脚下就跑了。
  林驹捡起钱,不禁喃喃道:“罗雅,我欠你太多了”。
  在林驹的记忆里,罗雅在十四岁那年,也就是明年,就跟着父母回城了。
  等到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已经是林驹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
  此后又是多年没见面,也没有罗雅的消息。
  再次得到罗雅消息,是林驹生意危机的时候。
  罗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借了不少钱,帮助林驹度过了危机。
  此后又辞去了工作,帮助林驹打理生意。
  林驹前世的妻子,名叫索薇,是溪水市的选美亚军。
  因为林驹是名牌大学毕业,又是成功的企业家,索薇对林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等到林驹的生意出现危机,索薇第一时间就起诉跟林驹离婚,移民到了国外。
  林驹的生意出现问题之后,他原来的生意伙伴、朋友、同学,以及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几乎没有一个帮助他的,都躲得远远的。
  只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对他不离不弃,为他奔走,为他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要说外人,也就只有罗雅一个人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罗雅十岁那年,跟小伙伴儿们在河里玩儿,不小心掉进冰窟窿里,是林驹救了她一命。
  罗雅其实一直在默默地爱着林驹,只是林驹从来没向她表白。
  直到跟索薇离婚后,两人才走到了一起。
  不过,中间已经耽误了很多年。
  想想罗雅,想想索薇,林驹不禁感慨。
  患难之际见真情,一点儿也不假啊。
  许多东西,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否则,都是雾里看花。
  林驹叹了口气,把罗雅给的一块钱收进贴身的兜里。
  这一块钱太珍贵,他要永远珍藏起来。
  山间小路有些泥泞,林驹慢慢地走着。贪婪地呼吸着格外清新的空气,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
  现在的家乡,还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原生态环境。
  不过,在他的前世,这里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空气弥漫着化工厂刺鼻的味道,曾经清澈见底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黑色。
  人们虽然有钱了,但是很多人都离开了这里。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还在坚守自己的家园。
  上一世留下了许多的遗憾,如今重生了,就要弥补这些遗憾。
  自己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关怀太少,这一世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现在生活困难,要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罗雅对自己情深意重,这一世再也不能让她苦苦地等候自己。
  至于索薇,还是见鬼去吧。
  便是你是王母娘娘的女儿,老子这一世也不鸟你啦。
  我这一世,只属于罗雅一人。
  只是罗雅现在还小,才十三岁,叫人有些抓肝。
  不过,我的生理年龄也才十四岁,似乎也不用太着急。
  罗雅,我会耐心地等你长大。
  自己前世一直想回到家乡,过田园生活。
  只是因为环境遭到了破坏,无法圆这个田园梦。
  这一世有机会了,我要守护这片家园,不让它遭受污染。留下这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我的亲人,我的家园,上一世我欠的,这一世还给你们。
   1979年,华夏大地已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程。
  进入八十年代,更是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此时,南方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开始分地,搞联产承包。
  东北这边虽然还没有开始,但风声已经传到了这里,人们也在期待着这一天。
  从两年前开始,已经恢复了高考,农村的孩子,终于多了一条走出农门的路。
  许多工人长了工资,即使没涨的,至少也没有下降。
  有的人开始偷偷摸摸的做生意了,虽然没有公开允许,管的也不像以前那么严。
  士农工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对于林驹来说,前世的经验,可以说既有用也没用。
  有用的是,有了前进的大方向和经验。
  没用的是,前世已经过去,他现在还是一个贫穷农村的一个乡下孩子。
  求学也好,赚钱也好,路还得一步一步走。该做的事情,一样也少不了。
  到了岭上,就看见了林家堡的袅袅炊烟。
  这就是自己的家。
  虽然贫穷,但充满了温暖和亲情的家。
  林家堡,我回来了。


第3章 烟把头

  林家堡是一个自然屯,只有三十来户人家,大多都是林家的本家人。
  这里是一个生产队,属于马家堡大队的第六小队。
  因为这一带靠近高丽国,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整个绿江市的农村,很多地名中都带着“城”和“堡”字。
  这里的城,就是山城,要塞的意思。
  这里的堡,就是堡垒的意思。
  不过,这里的“堡”字,一般都读作“普”(pu)。
  虽然是山区,但整个马家堡子大队,却处于一片山间小平原之中。
  整个绿江市,自然条件其实很不错,很少发生大规模旱涝灾害。
  这里的农业收成比较稳定。即使现在还是集体经济的情况下,林家堡也大致上能保证温饱,不至于象别的地方那样,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缺粮现象。
  下了岭,就是一片玉米地,这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主粮。
  至于小麦和水稻这样的细粮,这里是没有的。
  要想吃细粮,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口人会有二斤面粉和一斤大米,由生产队统一发放。
  交了公粮,剩下余粮多的时候,生产队会拿玉米到海边的同港县去,哪里出产大米,可以用玉米换大米。
  除了这两个渠道,再想吃细粮,就要靠在城里吃商品粮的亲戚给,或者在盛产小麦的龙江省的亲戚给邮寄过来。
  不过,城里的亲戚过得也比较艰难,更多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有的时候,反而要靠乡下的亲戚补贴一些粗粮过活。
  便是城里的亲戚给,其实也没有多大用处。一回十斤二十斤,几年也没有一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聊胜于无而已。
  靠近堡子,就是一个大粪堆,这是把猪粪、牛粪收集起来,堆积在一起,春天种地之前给田地施肥,增加地力。
  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拾粪的人干这个。
  这个时候还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更没有什么除草剂和转基因,粮食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粪堆不远处,是一片田畦,已经盖上了塑料薄膜。
  这是培育烤烟苗的。
  这种烤烟叫洋烟,主要作为卷烟的原料用。不是农民抽的那种旱烟。
  绿江市的烤烟种植历史,从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开始了。是这一带许多农村生产队的一个重要副业生产项目。
  春天开始育苗,然后移栽到地里。烟叶长成以后,一层一层掰下来,夹进草绳里,在烤烟房里面栓起来。然后用煤火加温烤干,最后分拣,扎成一把一把的,再用麻包包装,就可以送到烟站去卖。
  烤烟的收入,是生产队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正在田畦里忙活的,是林驹的老叔林乙卯。
  因为是乙卯年生人,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
  林驹的父亲出生于甲寅年,所以就叫林甲寅。
  林甲寅一共有兄弟五人,除了老二林庚辰是干部外,其余四兄弟都是烟把头。
  烤制烟叶,是个技术活儿。如何根据烟叶颜色的变化,加火、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里面有不少说道。
  这个过程掌握不好,烟叶烤糊了,烤黑了,烤青了,都影响等级。
  烟把头,其实就是烤烟的技工。虽然也是体力劳动者,但里面有很大的技术含量。
  林家堡只有一个烤烟房,有一个烟把头就够了。
  这里是林乙卯当烟把头,林驹的父亲林甲寅,就被没有烟把头的生产队请去烤烟。
  请烟把头不白请,是要给钱的。赚的这份钱,由生产队和烟把头分成。
  “老叔,天快黑了,回家吃饭吧”。
  林驹走过的时候,跟老叔打了招呼。
  “哦,驹子啊,我再弄一会儿就完了。别人都回来了,你怎么落到后面了”?
  “我在学校里有点儿事儿,走得晚点儿”。
  “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听说你学习挺好,到时候考个大学,也给咱们老林家脸上争光”。
  “我记得了,老叔”。
  “赶紧回家吧,别可哪儿去疯,你爸不在家,给你妈省点儿心”。
  “老叔,我知道了”。
  进了堡子,一些小孩子正在一起疯玩儿。
  农村孩子皮实,家家孩子又多,爹妈也照管不过来,基本上都处于散养状态,一个个脏不拉几的,滚得像个泥猴似的。
  老六林骊和老七林骄也在那里,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烧土豆,就算是零食了,跟着一帮孩子在一块儿疯闹,叽叽喳喳的,不亦乐乎。
  看着这两个妹妹的样子,林驹实在难以把这两个小泥猴,跟未来的重点中学校长和年薪上百万美元的跨国公司高管联系在一起。
  老七跑着跑着,一下子绊倒了,手里的土豆也摔了出去。
  林驹本能地想上前去,不料老七干嚎了两声,见没人搭理她,就自己爬起来,捡起土豆,在衣襟上蹭了两下,就一边吃着,一边又疯了起来。
  倒是我多虑了,或许正是这种放养的方法,才养成了她们日后那种爽快自然的性格,遇到事情,都自己想法解决,尽量不依靠别人的自强自立品质。
  其实我那个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
  到家里的时候,母亲赵杰凤正在喂猪。
  “妈,我来喂吧”。
  “好,你来吧,我去鸡喂”。
  林驹把书包放在窗台上,就提过猪食桶,开始喂猪。
  农村几乎家家养猪,一是养母猪卖仔猪,二是养肥猪。
  卖仔猪,属于搞副业。按照规定,这个时候还是不允许的。
  但是,具体事情还要具体分析。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安东省属于工业大省,多年来GDP都是全国第一,有“安老大”之称,农业在GDP中的占比,其实很小。
  官方对于农村的管理,就不象其他地方那么严格。
  这个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养猪,一般至少都要养两头。
  一头叫“任务猪”,养大之后,卖给供销社,供应城里人。
  另一头自己留着,过年的时候杀年猪。
  杀年猪不仅仅是过年吃肉,还要留够一年的油水。
  想养猪,总得有仔猪。
  生产队集体的猪,饲养员糊弄,养的自然不好,仔猪就不够用,最后就得到私人家买仔猪。
  为了完成任务猪的指标,也无法把私人养的母猪都给取缔。
  因为古代是军事要地,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明朝的卫所军户和清代旗人的后代。仍然遗留下来一些团结互助的侠义之风,人比较抱团儿。
  队长、大队长,甚至公社的干部,许多都是沾亲带故的,有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这样,整个马家堡子,倒是有不少养母猪的,成了农民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个重要财源。


第4章 家的味道

  这个时候养猪,跟养活孩子差不多,也基本上是放养。虽然有个猪圈,但白天的时候都把猪放出来。
  夏天的时候,就把猪交给生产队的牛倌儿一起放养,到野外吃野菜。晚上回来关进猪圈里面,防止猪去祸害庄稼。
  夏天会到地里拔一些野菜回来,象苜蓿草、三角菜、马齿苋等,都是猪的饲料。
  冬天的时候,就用玉米秸、豆秸秆等粉碎,这叫做秕谷,在锅里煮熟了,就可以喂猪。
  至于用粮食和饲料喂猪,那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
  人有时候还吃不饱呢,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喂猪?
  猪能够吃到粮食,也就是在接近过年的两个来月,这是为了给猪催膘,赶着过年的时候杀了吃。
  林驹喂完猪,就去压水。
  自家院子里就有压力井,其实也不费多大事儿,打了两桶水,二姐林驰回来,就帮着林驹拎水。一共七八桶,水缸满了,明天一天的水够用了。
  林驹的大姐是家里的老大,已经出嫁,姐夫是一百多里外的铁矿上的工人。
  家里的老二是哥哥,前年考大学的时候没考上,就到了外地的水电站去出民工,每天能挣一块三毛三分钱。
  这个收入,已经是很不错的。还是在公社当干部的舅舅给找的差事。
  这个时代,农民要想招工进城当工人,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唯一的机会就是当临时工,其实就是后世的农民工。从事的自然都是重体力劳动。
  根据劳动强度不同,临时工的工资分为三个等级,每天一块八毛七,一块五毛六,一块三毛三。
  虽然很累,但是这个收入对于农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另一个优点,就是从来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时候。
  除了冬季农闲,春、夏、秋三个季节,父亲林甲寅几乎都在外面当烟把头,哥哥出民工在外,家里就没有人在生产队干活。
  这样不仅对家里不利,分粮食的时候吃亏,队里的其人也有些怨言,于是二姐就提前辍学,两年前开始在生产队里干活。
  二姐收拾好了饭菜,老五也出去把老六和老七找回来,一家人就开始吃晚饭。
  晚饭是玉米面大饼子,在锅边上贴出来的,一面有锅巴。
  菜就是土豆炖白菜,都是冬储菜,外加罗卜咸菜。
  虽然只有一饭一菜,但至少可以保证吃饱。
  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能有这个水平,已经是很不错的生活。
  至于肉,虽然还有一些,但是已经腌上了。这是今年留着做油水用的,只有来了重要的客人和过节,才能见到点儿肉。
  “妈,今天二舅叫人捎信儿来,说家里口粮不多了,要是家里有富余的,下个月就借给他们点儿,上秋了就还给咱们”。
  二姐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唉,咱家也不多了。但总是比你二舅家好点儿。你明儿个就去一趟,叫他们到时候来拿吧。顶多能凑个一百斤,要是不够,叫你二舅自己再想办法”。
  二舅家在郊区,那里人多地少,家里人口多,几乎每年粮食都不够吃,经常需要亲戚接济。
  “用不用跟我爸商量一下再说”?
  “不用了,就你爸那个死要面子的,他还不得给二百斤,都给人了,咱们这一家子吃什么”?
  林驹记忆中的父亲,确实是这样的人。
  在亲戚朋友面前,总是充大个儿。宁肯自己背地里吃苦,也要在面子上装大方。谁要是求到他什么事儿,头拱地也要给人办成。
  可以说他有侠义之风,也可以说他虚荣心强。在林驹看来,其实是两者兼而有之。
  林驹在前世,也颇有这个性格,这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不过,这一回,林驹不打算再做那样的人。
  总结自己的前世,林驹得出了一个教训。
  人的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能干什么,而在于不干什么。
  有所作为固然重要,有所不为更加重要。
  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错误,就可能毁了人的一生。
  不犯错误,少犯错误,就是胜利,也才能走的更远,笑到最后。
  胜者可能为王,但更多的是剩者为王。
  “老四,昨天遇到你们黄老师了,他说你的语文成绩赶不上以前,这是怎么回事儿”?
  赵杰英问道。
  “最近我有点偏科,总是看数学,这几天我就改回来”。
  “唉,你们现在四个念书的,哪怕将来有一个考出去,我就知足了”。
  “妈,你放心,我一定考上大学,将来把你接到城里去享福”。
  “你自己能考出去就行了,我才不跟你进城呢。将来娶了城里的媳妇儿,看不上我这个农村老太婆,没事儿我去受那份儿气干什么?还不如在乡下自在呢”。
  “在乡下也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也能退休领养老钱,到时候城里人想到乡下来,还来不了呢”。
  “傻儿子,说你胖你还喘上了,还能有那一天?除非太阳从西边儿出来”。
  唉,老妈啊,你怎么不相信呢,这一天,用不了多久就来了。
  啪地一声,二姐用筷子在老五的脑袋上敲了一下。
  “妈,你看二姐又打我”。
  老五林骥一脸委屈。
  “哼,你看你那样儿,鼻涕都淌到碗里了。就你这鼻涕鬼儿,将来连个老婆都娶不上”。
  “二姐,你别小瞧我,我将来非要娶上十个八个老婆给你看看”。
  “哎呦,那可不行,现在是新社会,只能娶一个老婆。要是多娶老婆,人家批斗死你,叫你住法院去”。
  母亲赵杰英说着,拿起毛巾,给老五揩去鼻涕。
  老五林骥的一番话,叫林驹简直无语了。
  这个老五,在他前世的时候也发了财,搞了一个度假区,成天风流潇洒,女人总是一个接一个地换,无论谁说他,都没有用处。
  看来有些东西,就是命中注定的,三岁看到老,这个因果,在今天就种下了。
  吃完饭,二姐林驰收拾了碗筷,林驹要去帮忙,被二姐给赶了出来。
  “快去学习,这点活儿不用你干,老五、老六老七,还等什么,都写作业去”。
  林甲寅和赵杰英虽然都是普通的农民,但有两点难能可贵。
  一是从不重男轻女,二是鼓励儿女读书。
  只要想读,就尽力供儿女读书。除非像林驰那样,自己实在不愿意读了,才放弃。
  林驹的大姐和大哥都是高中毕业,虽然以前盛行读书无用论,学校里也没有什么读书的风气,但毕竟把高中读完了。
  剩下的几个儿女,也是尽力鼓励读书。
  两口子有一种朴素的认知,就是读书早晚是有用的。
  林甲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就不信,一筐木头也砍不出来一个楔子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