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界之游戏江湖(汉风)-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拜见祝帅!”

正月底,祝彪大部队终于开进了齐国。南乐、归阴两郡太守边界出迎拜见。

“哈哈,这慈州刺史还真做的出来。不来相迎也便罢了,竟一个州中大吏都不遣见!”

祝彪是个很‘豁达’的人,但再豁达,对这种情况也豁达不了!

和缓的接见了李鞅、高楷,可四周熟悉他的人,却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丝杀气的升腾。

慈州刺史和另外几郡太守,是表达了自己态度吗?

二月初六,祝彪发兵五万,兵分三路进袭博龙、梁父、曲池三郡。同时整合南乐、归岳两郡郡兵,照顾新兵两万。二月初八,田偃如归岳郡守府,拜见祝彪,同时三百陷阵营归列。

心萧萧,意冷冷。从归岳郡守府走出来的田偃,内心孤凉冰寒。

他没能取得祝彪的支持,虽然这个自己曾经全心投效的大帅言语不明不清,可内中蕴含的异样,田偃还是体会的清清楚楚。

唐王对齐国动心思了——

如果王族短期间还内斗纷争个不休,不能削平地方,这大齐王位日后还姓不姓田,就难说了!

“六哥。田偃已经动身南返了。”

“可惜了一个人才。”还是到手的人才,就这样的飞了。

“田偃这小子确实不错。不过也就是内政,眼下世道。厉害的还是刀把子。”

“你懂个屁——”祝彪一脚把臭屁的祝强义给踢了出去!

亲兵营大了,冯恩江负责统军。这帐前亲卫,就由祝强义、祝长荣这两个祝家嫡系子弟带领。

……

夜色苍茫,云星横空。茫茫天际下,远处河东军的营地格外显目。

万五千人的骑兵大营,连绵二里有许,到处是篝火,夜下看下去,一片赤红。

赵昉站在城头。望着城下,一时陷入沉思。

他身旁的赵真张了张口,想说些什么,却终因对方积威甚重,而勇气渐消,只站在一旁,不敢发一言。

对这位叔父。赵真是既敬且惧,纵然他有些野心,只要赵昉还活着一日,他就绝不敢造次。

顺着赵昉的目光,赵真将目光落到那片连绵的大营上,这星光下。点点营帐篝火,连成了一片,满目赤红,浩瀚如星云大海。

“士气高昂,实力强大!”赵昉有些贪婪的望着城下军队。若是这支军队是属于他,那他去年时候就已经坐上慈州刺史的位置了。也将拥有所想要拥有的一切。

一切斗将唾手可得。

可惜,这样一支军队,是人家的,是属于祝彪的。这个年龄轻了自己十岁的盖世名将。

就如那天上的皓月,夺去了所有同时代人的光辉。所谓将星,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不知过去了多久,沉默中的赵昉回过神来。

“真儿,城中还有多少士兵?”赵昉沙哑着声音,低沉问着。

这声音很低,除身旁赵真外,无第二人听到。

赵真心中一动,看了上去,只见自己叔父眸子中,正在熊熊燃烧一朵幽暗的火花,“叔父,汉军来的太快,外县郡兵无法收拢,眼下城中只有八千人。”

“八千,八千……”赵昉眼睛中的焰火越来越盛,越来越盛。当能量放光耗尽,也就黯然熄灭了。

是的,熄灭了。一切的雄心壮志,一切的远大宏图,都熄灭了。

“哎……”

八千!区区八千!这个数目开城门杀出去,都不够城外的河东骑兵塞牙缝儿的。

一闭眼,赵昉心里叹息,自己的基业,辛苦几年维系的基业,完蛋了,就要灰飞烟灭了。

“……现在士气如何?”赵昉继续问着。

“叔父,城中士卒全都人心惶惶,高门大户……就更别说了。”

赵昉喟然叹息一声,用尽了全身气力,颓然说着:“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除了束手请降,还有何法?”

说着赵昉已经凄然泪下,人算不如天算,人算不如天算啊。

“叔父,您是……真的下决心迎汉军入城了?”在此情况下,赵真自是想了解叔父会做出何等决定,这都关系到自己未来存亡与否,以及赵氏一族的命运。“咱们现在又没扯旗造反,还是大齐的官军。祝彪远来北汉,总不至于立马撕破脸,强攻猛打吧?”

“容我再思量一下。若城外派特使入城,你便说我病倒于塌,拖延一时,唉,容我再思量一下……”叹息声中,赵昉转身下了城楼。赵真忙跟上去。

都不知道是怎么走到郡守府的,赵昉浑浑噩噩,这一躺下在惊醒时就已经是晚上了。

房里只有一支蜡烛,赵昉没有第一时间招来下人,而是独自一人沉默了许久。

他想到了很多,最后想到了赵家和自己两个不怎么成器的儿子,想到这里,他叹了口气:“来人!”

书房外面,亲兵和近侍一直都在原地站着。

眼见夜色越来越深,就有人想着请夫人叫一叫。赵昉无痛无病的,这么一回府就一气睡下,直到现在……想想都怪吓人的。

赵昉见有人进来,平静的说着:“你立刻去召见着秦广澜见我。”

秦广澜是赵昉贴身亲随,也是赵昉的密探头子。

听了这话,亲兵立刻应着退出去。没有多少时间,秦广澜就来了:“大人,你叫我?”

赵昉语气沉重说着:“其它人出去,广澜你过来一点。”

秦广澜忙再行几步,靠近赵昉跟前。听赵昉说着:“我想要你往城外走一趟,为我探一探汉军的意思。”

秦广澜见赵昉英雄穷途的神态。心里一颤,热泪夺眶而出,哽咽着说着:“大人放心,小人这就缀城去。”

“唉!危难见忠臣。如果这郡内之人都如你这般……唉,这事不必再提了,事已至此,也没意义。”

“大人何必这般忧。”

“嗯?”

“小人敢问大人有夺齐王大位之志否?”

“……齐王大位?开什么玩笑。我只是想夺下慈州,待明主出世。附随羽翼。我大齐国势重生,某也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你想说些什么?不妨直接说。”

“那小人就直言了。大人割据一郡,自然是基业,可是现在这情况已经是难以独立了。大人你想想,您既非想夺取大位,那为了子孙计,只是要保着赵家的富贵。不一定非要纠结于地盘是不是?”

“哦?”赵昉立刻明白了意思,听到这里,不由深深叹息一声。

“小人在想,这天下总有一主,割据不是常事。既然现在藩镇不可保,那就投靠明主。大人。梁父不过一郡,而从龙早者,收获又岂止一郡之官?”秦广澜正要接着往下说,却见赵昉站了起来,摆了摆手。便住了口。

“说得好,可是祝彪乃汉人。非是我齐地明主啊?”

“他为唐王所遣。十万天下强兵,齐地末能挡之。如此平定齐国,削平地方,不在话下。祝彪离去,地盘不能带走,这总自是要托付于他人之手的。而那接手之人岂不就是‘明主’吗?大人降了祝彪,就是在降了那位明主,将来这齐地一十六州,总少不了大人一刺史之位吧。”

赵昉听了,不由精神一震,深觉得有道理。

“大善,你今夜也不需缀城出去。明日一早,我就出降献城,看这汉军,如何待我!”

三月。春天的气息彻底弥漫在大地。齐国行事剧变!

任何一个有观‘天下’大势的人都会惊疑的发现,内战少了,到二月底时,渐渐地整个齐国已经没有内战了。

三位聚兵的王孙公子和淄博的朝廷,信使往来沟通,如辛勤的小蜜蜂般,频繁之极。只因为他们这方地盘里,猛然的闯进来了一头凶残的史前巨兽。

祝彪一月不到荡平了整个慈州,如不是为慈州内政困扰,二月底时候,他都已经可出兵外进了。

这是什么概念?

对比齐国内战的进度,再看看祝彪的进度,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凶残、残暴。就好比温顺的牛羊与噬人猛虎恶蛟。

无数目光投注到慈州,巨大的威胁让三个王孙公子联名淄博朝廷,一封奏书飞快的飞向北京。

必须把祝彪赶走!否则要不多久,整个齐国斗将处在他的羽翼下。自己等人到时连立足之地也没有!

而祝彪,也在这番蹿腾其中发现了田偃那道熟悉的身影。

“唉……”到底是田家后代。祝彪无论站在哪个角度上都不能指责田偃。

因为你不能要求天下每个人都是刘晔!

“这些个名士,净是狗屁——”

“功曹史,乃一县令吏之首,秩俸二百石,比亭长、乡长高多了,竟然皆不愿从之。连这等官也不想当,直接想着作威作福了,我要他们何用?”

一上来就想当县长,做百里侯,以为自己多有能耐!

也不看看一个县中光令吏都有多少,乡官有三老、蔷夫,游缴,乡下有里,什,伍,亭,各设官长;县内有功曹史,总揆众事;县尉,掌县军事;县丞,一县之佐,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廷掾,督乡事;主记室,管文书;少府,主财用;门下游缴,即县捕头,主捕盗治安;门下贼曹,县尉之佐,主兵卫。门下议曹,参议诸事;掾史,闾师,县佐,县史,各有数量不一。

分门别类,这些令吏负责了多少块不同的事物。那些常坐清谈的家伙门,说他们一上任就能上得手来,处理县务,游刃有余。祝彪一百个不信!

他们纯粹就是看到祝彪初来驾到,夹袋里没人。来做官来了。

祝彪绝不会重用他们。真想当官,先从令吏磨砺起。

齐鲁文化昌盛。却也如地球上魏晋时期的时风一样,名士好空谈,爱坐而论道,却不历实事。即便稷下学宫每年结业出来的那些人,也多受这风气影响,如王攸那般之才,也不多见。

当初高丽军南下时候,齐鲁官员。那些所谓的名士,都不知道已经坏了多少事!

但社会风气又岂是一时间就能转变的。高丽除去之后,依旧如故。

祝彪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人。即便这些人影响力很大,掌握着社会很大程度的舆论话语权,不入仕为官,也当地方名望,如明清时候的那些清流士人一样。

但心中已经有了一把椅子的祝彪。行为行事,不经意的就带了几分扫荡牛鬼蛇神,扭转风起风潮的大志!

让他们嘲舌去吧,都站在对立面更好,届时一句扫荡清荡了干净。

虽然汉军平定慈州,上至州郡下到乡里。各级官员令吏都有一部分的欠缺。对于空出的官位,祝彪宁可提拔口碑好的令吏,也没便宜了诸多前来求仕的名士,一时间舆论大坏。各种黑水污名泼向了祝彪,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污蔑’竟真的无限接近于事实。

天下想做官的人多的是。在各级县令、太守郡县正官补齐之后,祝彪下了一道指令。在慈州范围内举行一次高低两层次的选考。

只要能考中,低级选考出来的人担任各县属空缺的亭长、乡官、县吏等中低级令吏。高级选考出来的人担任各郡县县衙太守府空缺出的议曹、主簿、县丞、郡掾史等中上级令吏。

实际上就是一次小型的‘科举’。低级考试在各郡治,高级考试在州治,前后也就是十天时间,连考试带改卷公布,一切就都办齐。大批的秀才举人充任进郡县官衙,还多是寒门子弟。事实处理能力比起那些高门大户的同年来,更能让祝彪信得过。

“大帅,唐王旨意!”

窦兵引着信使下去歇息,祝彪打开文书细细看了起来。

文书大意是,齐国最主要的四支力量联名禀奏他,要祝彪退兵回北汉去。他已经就此请命做了正式回答,齐国内乱纷争,大不道,唐王的下旨要三家田氏公子和淄博朝廷的四个掌权大将一块去北京庭辩。

四家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的,所以接下时间,唐王要祝彪做好准备,时刻准备着出兵横扫逆徒!

文书的结尾,唐王再一次明确表态,他的态度不变,齐王王位就等着祝彪摘取。

靠近慈州的汶州。

州治汶阳郡往昔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此时这是是那么的一片萧条之景。

三月中旬。齐国境内,仅有的一位独占一州之刺史——汶州刺史周纯鑫出兵十万与汉军三万兵锋相抗于慈汶边境。战两日,周纯鑫大败而归,十万大军统帅三停只回来了一停,整个汶州的民心立刻浮动起来。

这位周刺史往昔是那么强横。田胜亡后,迅速收拢了全州兵权,无论是淄博朝廷,还是另外的三家王室公子,对他都拉拢有加。因为周纯鑫在做汶州刺史之前,乃是田胜手下的鼎鼎有名的重将。

当初田胜率大军直驱淄博,留周纯鑫在汶州,震慑北方。那时他手中就有五万精兵。收拢了全州八郡之兵后,几年经营,汶州拥兵近二十万。淄博朝堂在全部利益分配平和之后,已经失去了剿灭周纯鑫的最佳时机!

随后,对周纯鑫就该为拉拢。因为周纯鑫也是田胜一脉的,在田胜长子好歹还坐着齐王位的情况下,周纯鑫这个田胜当初的亲信重将也就名义上顺从了淄博。

几年时间里,现今齐王年龄越来越大,影响力在朝堂上也越来越有扩散的迹象,那淄博城中的四位掌权将军,之所以没有废掉齐王重新立他幼弟登基,很大因素就是周纯鑫的存在。

也因此周纯鑫在齐国国内剩余很不错。在齐国现今很短缺的‘忠诚’上面,周纯鑫完胜很多人的。

今年祝彪兵进齐地,对所有人言都是一个威胁,但最能感受到威胁的必然是淄博。所以周纯鑫在与淄博来回通了好几封书信后,在祝彪出三万步骑向淄博挺进的时候,周纯鑫带兵十万当仁不让的迎杀了上来。

就如唐王对祝彪文书上说的一样,唐王旨意抵到齐地后,齐国四大势力的掌权者,根本没有奉旨。这就给了祝彪出兵的借口!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得位不正的淄博朝廷——

周纯鑫是齐国名将,汶州军在他的调教下,在齐国国内就是大家公认的一支强军。可就是这支公认的强军,十万打三万,还被河东军不几个回合就打的大败而溃,这一战的影响力直接重击在所有齐国人心头。比起之前陈孟仁洪湫湖破三匪首十余万流寇,这一仗更有说服力!

周纯鑫战场吐血而逃,回到汶阳后,一病不能起。

整个汶州的世家大族纷纷警备应变,商人纷纷聚拢资金准备外逃,也就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逃无可逃,只能战战兢兢的等待着局势的具体发展变化。

战争向来残酷,祝彪又从来不是以仁义之名闻名于世,又有‘名士们’给他泼的恶水,事关合家安危,自是不由众人不小心谨慎对待。

如今,就是最普通小民也都知,不久的将来,汶阳郡必会迎来一场恶战。

刺史府内,一个病者,正面无表情的靠着塌枕,侧望窗外风景。

在他身旁,几名姿色上佳的侍女,小心翼翼的伺候着,或是轻捶着双腿,或奉着热茶时刻等着主人取用。

第八百八十七章联系周瑾文

周纯鑫的身体情况真的不是甚好,侍女便是这般小心翼翼服侍着,依旧让他面色苍白汗水淋漓。

这是一种病弱的白,若在往常,是绝不会出现在身上,此人给人的气势,向来是强而冷酷的。

在汶州,提及周纯鑫,相识他的人,不识他的人,都会在脑海中闪现例如“威森”“冷酷”“霸道”之类的词汇。

此时身体虚弱、虚弱不堪的周纯鑫,却仿佛验证了那一句古话——英雄暮迟。

任是你昔日威名赫赫,年老、伤病也不会怜惜你分毫。周纯鑫如今身上犀利感尚存,却平添出好分萧索之意来。

刚刚吃了一场大败仗,令他大受打击,连伤再病,连站起来亦是不能,只能勉强在每日午后,被人连人带塌抬到屋外太阳下,略吹吹风,消消阴气。

周纯鑫半眯着双眸,气息有些不稳,这种感觉自这次倒下后,一日重过一日。

恍惚间,他有一种感觉,或许这一次自己真的挺不过去了。

会死吗?

他在心里叹息着。虽不肯承认,一日虚弱过一日的身体,却一直在提醒着他这一事实。

身旁年轻侍女的淡淡体香,随着轻风钻入鼻中,他的心却真如老了一般,再无半点波澜稍起。

“时也,运也,命也……”他再一次重复念着这一句。想着几年前的恩主,想着王宫里的齐王。

这句话。他在书上多次读过,也以此嘲笑过曾经败在自己手上的敌人。而现在,却该送与自己了。

“去唤大公子过来……”他忽然有些话想对自己长子说一说,张张嘴,便这样吩咐下去了。

“主上,您说什么?”可他的声音实在小,旁边侍女一时未听清,于是略弯下身,恭敬的向他问着。

“去。唤……大公子到这边来。”周纯鑫喘息了一会,再次开口。这次声音大些,周围几人都听到了。

“诺,奴婢这便去唤大公子前来。”适才问话那侍女轻轻应了声,迈步向院外行去。

其余几个侍女在听到周纯鑫的吩咐后,却面现都露出了忧虑之色。

主上的情况,似是越来越糟糕了。莫非这汶州真的要变天了?

几名侍女互相对视一眼,其中一人悄悄退后几步,在周纯鑫不曾察觉情况下,转身离开,从侧门那里行了出去。

“你说什么?父亲唤了大哥去见他?”别院内,周纯鑫的三子。也是嫡子周瑾文皱起眉来,心里有些发闷的在房间内来回走动着。

侍女静静站在一边,一句话不说,小心翼翼而又带着一丝爱慕的看着他。英俊有神,待人和缓可亲。使之能有如沐春风之感的周瑾文,在这种目光注视下很快稳住了心神。转过身,对这侍女说:“你且回去,若让父亲知晓你来到这里,必会给你带来麻烦。你们几个对我的忠心,我是知晓的,你回去便对她们几人说,若有一日我得了势,必不会亏待了你们几个。”

“奴婢会将三公子的话带给几位姐妹的……奴婢这便回去了,三公子早做准备。”目光里爱慕如丝,缠缠绵绵。

“出来吧。”待人走远了,周瑾文对里间屋说道。

“哈哈,实是想不到,三公子您连大帅身边的人都被感召。”一个文士从里间屋内慢步出来,清俊面容上带着几分调侃之意。

周瑾文俊美面容上顿时浮现出几分不屑:“不过是几个想飞上枝头变凤凰的麻雀罢了,不值一提。”

“三公子,以大帅如今身体情况来看,您也该早做些准备了。莫到了时候后悔……”文士收起了脸上的调笑,思及之前听到的消息,小心的提醒的说着。

周瑾文脸色变得冰冷冰冷,转过身,对这个今年投靠来,却已经使他很重视的谋士说着:“这事,还要容我再仔细思良一下……”

这个时候了周瑾文心里竟还在犹豫不绝,文士心中一冷,点点头说着:“三公子既……某遵命。”

他们这边说着话,周纯鑫的院子,长子周彝文已被唤至身前。

“你们且先下去吧。”喘息着,周纯鑫挥挥手,命身旁侍女退下。

几人轻声称“诺”,退了下去。

“彝文,为父这次唤你过来,是有事情要你说。”在周纯鑫的示意下,周彝文动手将其身体向上扶了下,周纯鑫勉强靠坐起来,沉声说:“为父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这汶州日后的担子就要落于你身上,你不必推辞。”

阻止住长子欲说之话,周纯鑫继续说:“为父知道,你现在上去,难处很多,可换做他人,形势会更糟。”跟田胜一样的‘毛病’,现年才四十来岁的周纯鑫,最大的长子年岁刚二十有三。那嫡子周瑾文更是还不曾弱冠。

“你的两位舅父都是为父手下元老,有他们辅佐于你,短期内汶州便可安定下。勿要再与汉军争锋,据城而守,保住汶州即是上好。至于其他,到时候再说。若你能有所成就,再为为父报仇不迟。”

“父亲,您的身体定会好起来,这汶州怎能离的开您?”周彝文见父亲气息微弱,因从未见过这般示弱的父亲,一时惊慌失措,忙不住开口劝慰的说着。

“为父的身体,为父晓得……”然周纯鑫何等样人,又岂会感觉不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对于长子的话,只是略有欣慰的一笑。

“好了,为父手里已写好继位令文,就在这里,你且收好。”从怀里颤巍巍取出一物,交到长子手中,周纯鑫仔细叮嘱道:“事关我周家存亡。于汉军切不可任性妄为。话就说到这里再无可说,你且下去吧。为父有些累了,要歇息了。”

“父亲,请您放心,儿子定会努力保全汶州,保住我周家的基业,请您安心静养,早日康复。”接过布帛,周彝文眼圈微红。向父亲行过大礼后,方才退下。

待长子退下后,周纯鑫闭上双眸,只觉心下一松,眼皮重了下来。

“自己……自己怕真的不行了……”周纯鑫的脑海里竟快速闪过了自己这一生所经历的事。

一件件快速闪过,最后停在上一战役上。

战场上,汉军大将威风凛凛。年轻正壮,嘴角含笑望着自己,虽隔的甚远,仿佛这战场上只他们二人。

这张布有威严的面孔上,带着居高临下的俯视。

他算什么东西?竟敢俯视自己!

自己从军数十年,经营汶州。以一州之力撑住王室——

不甘心,不甘心哪,实是不甘心哪……

手掌死死握紧,松开,再次握紧。复又松开,直至跌落床边……

当晚。汶阳郡城,刺史周纯鑫,卒。

……

“周纯鑫已死?其长子周彝文上书淄博,自求刺史位?”

“怎么搞的?周瑾文是废物吗?不是说他身为嫡子,最受拥护吗,怎么还眼睁睁看着周纯鑫亡故,自己庶兄继位?”

“该是还保持一分清明。知道兄弟阋墙共拒外侮的道理。”

祝彪虚了一口气,看来那周瑾文还有脑子,不像许多人一般在权力面前不存在任何底线。

“大帅。我军是南下淄博,还是继续进攻汶州?”

“当然是继续进攻汶州!”自己来齐国可不是单纯的平叛的,祝彪眼睛里精光连闪。汶州周氏这等势力,留在背后迟早是祸患。

趁你病,正好要你命——

……

四月初二,周纯鑫的长子周彝文在汶阳郡举行了继位大典。

细乐声起,七十二名侍卫执着仪仗,浩浩荡荡引到了刺史府正堂,在大石阶前,六十四名侍卫留下,只由八人护卫着周彝文拾级上阶。

典礼进行的还算顺利,人群中,周瑾文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垂首而立,目光低垂,令人看不出一点毛病。

本来还有人担心这大帅的嫡子会在大典上闹出什么事端,这时不由自主松一口气。

“请使君上座,接收银印和黄册。”负责此次典礼的典仪官按规矩开口说着。

周彝文木着一张脸,在侍从的拥戴簇拥下,身着簇新的刺史正袍,顺着台阶,向上走去,就要在主座落座。

“请大公子止步!”在这时候,下面人群中的一个官员突然站了出来,开口说着。

听了这话,在场众人都向他看过去,看清是谁后,知晓内情都在心里一叹,本以为不会出现的兄弟争权之事,还是发生了。

步出行列,这个一脸严肃表情的官员,正是三公子的心腹。

典仪官冷眼督了下,沉下脸来,冷声说道:“黄大人,你逾矩了。这等大典上,岂容你小小刺史府史放肆?”

说这话的时候,典仪官的目光扫过下面人群最前列几人中的一角,发现山公子正面无表情看向自己,不禁微微皱起眉来。

典仪官谈不上是长公子一派,但是还是支持大公子,毕竟周彝文有周纯鑫的亲笔文书,且这场典礼如果被破坏,汶州立刻就会陷入内斗纷争中,给本已经风雨飘零的汶州周氏政权带来更多危机,所以必须进行下去。

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

“宋大人误会了。下官并无他意,只是觉得今日大典有些不合乎律法常理,既是要受罚,仍要提出疑义。”姓黄的官员听到呵斥,丝毫不惧,硬是顶了回去,一副大义凛然模样。

“呵呵……”典仪官气的知晓。如此龌龊之目的,冠之以如此光明正大之外表!

“放肆!把大典当成什么了?来人送黄大人出去!”眼见在场众人皆鸦雀无声的看着这场闹剧,典仪官心里便是一冷,参加大典的官吏,多半是属中立。周纯鑫年纪还不大。身体好好地,几个公子并没有到那挣破脑袋想大位的时候。无论周彝文还是周瑾文,跟官员间的联系都不是太强大。官员中的中间势力还是占据绝对优势!

这时,没谁会冒险上来阻拦,就是自己也是因为担着典仪官职位,不得不出面为之。

“宋大人且慢……”

这时候,有两个声音同时响起。

典仪官看一眼步出人群的三公子周瑾文,又转头看向同样喝止自己的大公子周彝文。

心里多少有些惊讶,前者出面很正常。后者……不应该直接想封着那姓黄的嘴吗?不过自己是要辅佐的大公子,他的话,还是要听的。

典仪官只得沉默,退后几步,等着二人发话。

“你有话就说,修耽搁太多时间。今日大典之刻,如因你延误了吉时。就太不美了!”周彝文盯着面前的周瑾文狠狠看了一眼,目光转向姓黄官员,充满自信和鄙视的开口说道。

“大哥说的甚是,黄大人,有话快讲。”周瑾文目的达到,随即接口说着。

兄弟二人看上去甚是默契。但二人因境遇有所不同,关系其实是很冷淡,对此,外界早有所耳闻,见到这等场面。众人心里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个个面无表情。只怕最后闹出什么兵变事。自己受了牵连。

姓黄官员此时清了清喉咙,朗声说着:“大公子,下官并非对您有所不满,只是就事论事。接下来若有冒犯,还请大公子海涵。”

周彝文冷冷的看向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对于大公子接任大帅一职,下官有三点疑问。第一,听闻在大帅去世前,只召见过大公子您,这事可属实?”

“自然属实。”

“第二,大公子手上虽有大帅遗令,可近来时日,大帅一直卧病在床,这印章若是被人盗用,也未尝不可能……”

“放肆!你这是在怀疑大公子手中遗令有假吗?”旁边有人呵斥的说着。

“下官早已说过,这只是下官的质疑。只是还有一点,按我汶州习俗,父丧,子需吊孝五七之日后方可沿位,下官不知大公子为何要如此匆忙继位?”说到这里,这人意正严词说着:“这等大事,臣等既忠于大帅,就要分个清楚,不可有丝毫淆惑。”

“三弟,这也是你想知道的吗?”遗憾那官员一副表情错给了人,周彝文直指核心,冷冷一笑,不看那人,只看向不远处的周瑾文。

在众人面前,周瑾文恭恭敬敬的向兄长行了一礼,后淡淡的说着:“大哥,小弟自是相信您,但这事事关汶州安危,事关我周家的家庙,还需您做出一个解释来。”

“呵呵……”不知为什么,周彝文突然仰头凄笑了两声:“三弟,既然如此,那为兄只有请父亲大人其他几份遗命了。”

其他几份遗命?

周瑾文心脏猛地一紧,像是被一只大手一把攥住。心里便是一突,一种不安感,从心而发出。

为何得来情报中,父亲死前只留给大哥一份遗书……莫非是父亲特意留下的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