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星球博物馆-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太空作战中,因为光信号的延迟,舰队本身是很难对敌人建立起系统概念的。如果仅仅是两艘舰船互相在广袤的太空中打,甚至连简单的搜索定位对方的位置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飞船都有隐形设计,在这么巨大的空间中,任何雷达和望远镜都很难发现一艘飞船大小的目标。
  用长星以前所在的舰队很流行的一个比喻来说:
  这就好像是两个瞎子,互相企图在大街上谋杀对方,手里却都只捏着一把手枪。
  瞎子为了不让对方注意到自己,肯定会最大限度地规避所有的响声,然后竖起耳朵,注意从对方那里传来的一举一动。只有在确信对方的位置之后,才会朝着对方开枪——因为开枪的同时,瞎子也暴露了自身的目标,所以在开枪之后还要立刻规避,防止敌人可能的反击。
  而舰队级别的战斗甚至战役,就好比是几万个,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多的瞎子,全部上了大街。
  所有人都在黑暗中,小心的,摸索着前进,手中紧张不安地捏着枪。新手总是会被告知,在太空作战中,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始终要保持火力沉默——不要贸然开枪,甚至,不要贸然走得太快。
  在这样的战斗体系下,所有人都会屏住呼吸,倾听来自友军方向的枪声——这可以帮助他们迅速确定危险可能的来源地。
  更多黄色的点出现了,舰队最前方的一些黄色点甚至已经开始变成了红色。红色就需要规避,整支舰队不可避免的开始变得更加破碎化,原本分成的两条航线开始变成了四条,然后是8条,16条……随着越来越多的舰船开始投入战斗,双方战线开始彼此交缠,接触面也开始急剧增加。
  仅仅是半个小时以后,第8舰队的三分之一都已经卷入了战斗。
  电子地图上的点开始变得密集而混乱,长白知道,到了这个程度,所有的参战飞船此时都已经被数艘敌船锁定了方位,然后自身的火力可能也锁定了数艘飞船,“太空”这条大街上,瞎子们已经开始在地上疯狂地打滚和开枪。
  到了这个阶段,在每一艘战舰中,整个时段都会不断收到指挥员下达的命令,然后操作员不断地执行。
  于是,因为大量的高速机动消耗的能源,以及攻击所消耗的能源,飞船的储备能源会开始急剧下降。
  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双方已经完全撕咬在了一起,逃出战场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对于一个普通的战斗人员来说,在储备能源用完之前,如果还没有击败自己范围内的每一个敌人,那就意味着自身也没有了活下去的机会。


第312章 战争的恐惧
  逃不了,四面敌军环伺,一冒头就被集火攻击……
  “这种战斗方式更像是潜艇作战。”吴清已经更换到第三个直播频道,这也就意味着,吴清之前关注的三艘船,都已经在战斗中失败。
  几乎所有的飞船失败,最大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能源消耗见底。只要飞船还有能源,在数十万公里这个级别的距离上,因为这广阔距离带来的天然防御延迟,舰船很难被武器直接击中。——即使是几乎接近光速运动的激光。
  “我看不像是潜艇,更像是潜水员在水底互相开枪,”沈文说,“每个人都只带一定量的氧气瓶,一边要避开对方的子弹,一边还要向对方开枪。躲子弹的躲得越厉害,氧气消耗的就越快,但要是越慢,就越容易被击中。”
  许言的智商还不足以理解这种战争模式,他更关注这场战争中双方谁更可能会赢:“不是说智体那边更厉害吗,怎么到现在似乎是他们的损失的更多。”
  的确,即时的战场评估系统,时刻都在给出当前的战斗结果,单从这个数字上来看,人类这边有着很大的优势——双方此时的交换比大约是1换4,也就是说,人类平均损失一艘飞船,智体那边就要损失四艘。
  “因为这是防御作战,”吴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了,“除了来自黑星的舰队支援之外,整场战斗中,很多飞船都会在能源耗尽前朝着行星轨道方向撤退。”
  因为背靠一颗行星,所以防御部队在战斗中遇到困境时,存在一个稳定的撤退方向,在轨道上他们可以方便地得到后续的能源补充。但作为进攻方的智体就没有这种便利了,一旦能源耗尽,飞船就只有被困住,然后被击毁的可能。
  “但即使是1比4,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下去的话,联军也是无法忍受的。”战斗目前已经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这四个小时里联邦军队方面损失了超过十几万艘飞船,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演,双方的交战宽度还在增加,智体方面后续的兵力源源不绝,完全没有改变航向的迹象——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人类还要坚守黑星的话,这样的消耗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黑星上一共驻扎了两只舰队,第八和第十三舰队,后面还有三只舰队作为预备队……但总共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过数百万艘船,这几乎就是联邦舰队的一小半了。”
  玩过游戏的沈文感慨道:“联邦的动员效率太差了。”
  双方在兵力数量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按照吴清在游戏中的经验,战斗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因为越来越多被消耗的船只形成的太空垃圾,会形成天然的雷区,进攻部队的进攻通道会被进一步封堵,也就说守军的优势会继续扩大,最后交换比可以达到一比十几,甚至二三十左右。
  但是,这无济于事。
  智体三百亿,联邦军队不到一亿,近千倍的兵力差距面前,一比三十,也依然不是一个可以拼消耗的比例。
  联邦如果选择在这样的交换比之下跟智体决一死战,最大的可能就是联邦军队全部的舰队被消耗一空,智体方面也许会损失惨重,但剩余的舰队几乎可以兵不血刃的占领联军方面所有的星球。
  “所以联军方面的军事战略还算是理智,”在这次决战中,联军大概投入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并且进行了全网的现场直播,这样做的目的再清楚不过了,“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唤醒所有人的参战热情,为全面动员做政治方面的准备。”
  黑星是整个太阳系的第十三颗行星,因为本身已经高度军事化,要塞化,所以质量并不算很高,在十五颗行星中几乎排在倒数第五名,只占到目前联邦控制的,十三颗行星总质量的百分之四,因此在战略上的价值有限。而在黑星后方,也就是第十二颗行星,被称之为红星的行星,质量就要比黑星要大出五倍之多。
  在太阳系风云中,绝大部分联邦玩家都会选择在红星组织最坚固的防线,因为这颗星球是否被攻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智体在实力上已经拥有了和人类完全对等的实力。
  从黑星防御战的部署上来看,联邦政府现在肯定也是在做这样的打算。
  战斗还在继续,双方的舰队此时已经如同两种颜色的墨水彼此融合,智体舰队的前锋已经逼近到轨道层。在这里,进攻舰队将遭到整个黑星轨道防御体系的全面打击。
  防御体系本质上就是沿轨道铺设的,无数的人造卫星,只不过这些卫星的功能不是用于通讯,而是作为固定的炮台。
  卫星最主要的武器往往是一门,或者是多门联装的加速器或者激光发射器,其中加速器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制造低速的太空垃圾——也就相当于制造减速带,第二就是制造高速的粒子流,用于范围覆盖对方可能的进攻通道。这种高速的粒子流本质上就相当于是一种太空引擎——原理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在这种太空引擎作为炮台使用的时候,反作用力不是用来加速卫星,而是用来把卫星送回行星的地表,因此这种炮台也往往兼顾着运输物资的作用。
  在战争中,很难说这两种功能哪一个更大。
  如果是激光发射器的话,那功能就跟大多数飞船上列装的激光阵一致。在太空中,激光除了作为一种高能武器之外,还能用于在友军舰船之间传输大量信息,以及指示和预警特定的目标——类似于使用探照灯照亮一个特定的单位。
  这种指示目标,如果用生物的肉眼肯定无法发觉,但如果用飞船的自动观瞄系统,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在战斗中,如果一艘舰船被敌军用激光标识出来之后,在数秒钟之内不进行战术机动规避这种锁定的话,舰船遭遇摧毁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情。
  “我继续在这盯着,”吴清和沈文商量道,“你去网上了解一下舆论吧……这场战斗完了之后我们再一起写个报告,给叶夫根尼那边发过去。”
  “可上次我们发过去的消息,到现在还没有回信,”沈文有些担心,“是不是他们觉得我们还不能信任?”
  “不管是不是,我们都干我们必须干的事情,”吴清说,“他们有疑虑是正常的,而且他们又能怎么跟我们联系呢?我们可是在游戏服务器当中。”
  许言看的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一开始听说看打仗的时候,他还有些激动,不过看来看去,从头到尾看到的也就是飞船内部的那些数据,以及电子地图上那些点。
  这跟许言想象的星际战争显然完全对不上号。他都忍不住抱怨了:“这还要打多久?就算智体不睡觉,联邦的那些当兵的也不用睡觉吗?”
  “他们都是轮流上战场的……平时都是自动驾驶,只要接敌的时候才需要用到人。”接敌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个小时,如果保持高速规避的话,一艘攻击舰能源的支撑之间甚至只有不到四个小时。就这场战斗进行到现在,从接战到阵亡,联邦这边平均的生存时间是七个小时左右,而智体那边只有三个多小时。
  因为智体是远程奔袭过来的,飞船本身携带的能源不够高,这也是智体方面交换比很差的最大原因。
  “那整个战役呢?要打多久?”原来许言以为看打仗是看电影,现在才发现似乎是连续剧,而且是十分枯燥的连续剧。
  “三天到五天时间吧,接下来会越来越快的。”
  越来越快说的并不是智体舰队的行进速度,如果考虑行进速度的话,以智体舰队目前的速度,等到300亿艘战舰完全到达黑星,还需要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
  快,主要是指双方在这个战场上的战斗节奏。
  目前来说,智体方面派出的部队依然不过是侦查性质的部队,可以看得出来,这些部队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杀伤敌人,而是为了不断渗透防线,搜集关于黑星更多的战场情报,为之后正式的进攻做准备。这种渗透侦查的工作一旦完成,之后智体方面投入舰队的数量和频率将会迅速提升。
  正如吴清预料的那般,7个小时以后,智体方面发动了第一次总攻。
  吴清一边看着直播,一边看着网络上的舆论,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总攻发起之前,大部分人的言论都是在吐槽,有的吐槽智体方面损失过大(门外汉只会看战损交换比),有的质疑政府方面的军事策略,为什么不一波A……
  只有在一个直播频道的信号完全关闭之后,这种吐槽才会轻下来——因为这意味着作战人员已经牺牲,大家都会自发的进行默哀。
  但在默哀之后过去不到半个小时,这种吐槽就会在下一个直播中继续。
  但是在总攻发起之后,这种吐槽就完全看不到了。
  原因很简单,所有参加战斗的人员平均存活的时间开始大幅下降,从先前七个多小时,直线下降到一个小时左右!
  生存时间下降的最之间原因,就是在单位空间内敌人的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彼此之间的间距也开始缩小——这就意味着敌人锁定和武器到达的时间更快,需要更高的速度和更快的能量消耗速度来进行规避。
  原先在电子地图上,那些运动缓慢的黄色小点,现在就想被煮沸一般,疯狂的做着高速的机动,联军部队的损失速度开始急剧加速。
  在吴清看的这短短的十分钟里,就有超过两万多人殒命。
  这还仅仅是开始,正如吴清所说,以他在游戏中的经验,一次这样的进攻会持续三到五天——这个时间不是说是智体方面的军队动量只有这么大,而是说联军方面,只能支撑三到五天的消耗。超过这个时间,除非动用其他舰队,除非联邦政府打算在这里拼死一战,不然黑星的陷落就已经成为了必然。
  网络上的舆论一片死一半的安静,无数的直播窗口停顿了下来,停顿在作战人员最后牺牲的那个窗口上。人们不再切换直播频道——因为没有人能够忍受不断地目睹同胞死亡。
  但官方统计的死亡阵亡数字依然在不断更新,提醒着所有人这场战争还将继续。
  和不断增加的阵亡数字一起上升的,自然还有联邦征兵网站上的报名申请。
  “起码从战略上来说,政府还是达到了他们要达到的目的,”吴清简单的做了一下总结,“他们成功的煽动了民众对战争的恐惧。”


第313章 剩下的只有理论
  从开始到普通联邦人也看出来的基本结束,战争一共进行了十二天,比吴小清预想的时间更长一些。
  在这十二天的时间里,吴清和沈文他们一共向叶夫根尼传送过8次战报,除了开始和结束的两次总结,其他六次基本上保持着两天发送一次的频率。
  这8次战报中蕴含的信息量,吴小清他们开了足足五次咨询会,依然没有完全解读完成,现在正在开的是第六次。
  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吴小清已经很累了。
  颜雁给吴小清送来了咖啡,吴小清一边无意识地用勺子搅动,一边听着从耳机里传来的声音。
  “……我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在第五份战报中已经提到,联邦文明早就已经预示到了战争的结果,从他们的政府上层,到民间的底层,他们早就知道了这次战败的结果,可最后还是增兵了……”
  ……“为什么?因为对他们的政治家来说,在这场战役中的投入,短时间里来说是一笔很‘赚’的生意,他们有很大的赚头,下面我们回到第三份报告中,注意,这里提到了一个细节,战场上平均每阵亡一个人,征兵部门都可以收到三份以上的入伍申请!……”
  吴小清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却不是因为这个发言人的内容,而是在想这份战报的作者。
  他和沈长文现在都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每一次在搜救船里,收到一份新的报告时,看到报告的内容,他们两个几乎都能感觉的出来,写报告的这两个人似乎就是他们自己,似乎就是他们在那个完全陌生的文明世界中,经历了无数他们难以想象的东西,然后把所有这些信息一一记录,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整个星空之中……
  刚开始收到一两份的时候,吴小清和沈长文更多的是在怀疑这些情报的准确性,以及这些情报送出来的目的性。
  但是在第五份情报之后,这种怀疑就开始烟消云散了。
  因为情报中存在着无数可验证的细节,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被确认了真实性。这其中就包括黑星战役的目前进度,以及整个联军在星系内的部署情况。
  如果是以地球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情报毫无疑问,都是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
  但是在联军和智体这里,显然都不是的。所有这些情报在联邦的网络世界中都是公开的——只要不是战斗环境需要的苛刻的即时需求,太空中的舰队其实是最无法隐藏的存在,无论身处哪个星球,只要愿意花时间寻找,随便竖起一架高倍天文望远镜,就能全部都看得清清楚楚。
  除了军事信息,报告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联邦内部政治消息,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涉及到目前联邦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
  在报告中,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有详细的根据,甚至还有具体的数字,以及数字的历史。
  这些信息在传给叶夫根尼之后,叶夫根尼都会单独去跟智体核对,从而验证信息的可靠性。而智体为了取信于他们,在给出验证的同时,也会阐述这些可靠性的来龙去脉——所有的阐述过程,在叶夫根尼传过来的消息中,也都一并附录了。
  这些情报以及相应的解释和阐述中,几乎构建起了一个完全立体的联邦世界,从他们的历史,到现在的文化和政治状态……甚至还可以对应现在每一颗行星附近,每一颗人造卫星的来源……
  这些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搜救船来加以验证。
  按搜救队的话来说,伪造情报并不困难,但困难的是大量的,系统的伪造情报。
  单独一份普通的假情报来源很容易,就跟写小说写一个短篇一样,只要精心编一个故事,以及可靠的依据,很容易就能出来。比如为什么联邦的某一刻行星亮度比其他的都要亮,情报可以很容易解释——目的区域最近几大游戏都开始更新,人们回到现实中的比例增加,星球的娱乐消耗加剧……
  但如果是系统的假情报,比如联邦现在控制的13颗行星,其中3颗已经完全灰暗,5颗正常,两颗频繁出现地震现象,还有三颗无人居住……原因是什么?军事管制,移民,大规模工业项目……报告中全都有详细的分析,而且这些分析还有历史记录,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能跟智体这边的历史数据精确的一一对应。
  这几乎已经可以确认,这个情报来源的可靠性了。
  比可靠性更让吴小清关注的,是这些情报的前瞻性。
  如果吴小清他们的复制体是被联邦政府控制了,甚至可能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目的,用一些可靠的情报来取得他们的信任。那他们显然会非常确定的知道,搜救队他们目前最关心的情报是什么。
  是战争,是联邦内部对外星人的态度,是他们目前的境遇,以及和智体相关的内容。
  在传输回来的情报中,的确有一些这方面的情报,但是显然,以报告中的吴小清和沈长文的态度,他们没有将这些信息当做此次任务的关键。
  在第三份报告的时候,吴小清和沈长文就已经在报告中,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倾向性,他们的报告中,大部分内容甚至不是和军事有关,而是大量的游戏结果。
  比如这次的黑星战役,在战斗进行到第一周结束的时候,在吴小清他们以为联邦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报告中传来了吴清他们关于这场战争的分析——而分析的理由,就是根据他们在游戏内的一些攻略产生的。
  按照报告的分析,这场战争还会继续延长下去,联邦会陆续补充军队——哪怕这场战役已经注定失败。
  这么做的理由,在后面第五份报告中就已经详细阐述了,是因为这种行为对联邦的政治家来说,是得分的举动。
  送一两百万士兵去死,却可以让政府得到四五百万新的士兵——战争对于联邦政府来说,就是一个数字游戏罢了。
  这个数字当然不是无限上升的,随着伤亡数字的扩大,群众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很快就会压倒对智体复仇的热情——游戏中连这一点都充分考虑到了,并且得出了一两百万这个在游戏里最合理的数字。有趣且讽刺的是,最后联邦政府做出的决策,确实和报告中预计的一样,不多不少的一百六十万人。
  在这次黑星战役中,联邦方面一共损失了超过五百多万人,损失舰船超过四百万艘。因为是行星防御战,不少人都是在舰船丧失动力后,乘坐逃生舱回到星球,然后再次奔赴战场。
  对于联邦军队来说,这固然是一个极端的噩耗,但对于联邦政府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在这短短的十二天时间里,联邦政府收到了近三千多万份的入伍申请——这次战役摧毁了联邦近三支舰队,但联邦得到的人力,却足以重新组建十五只。
  这些人全部武装起来,加上现有的联邦军事力量,全部的军人数量将会超过一亿人,拥有的战舰数量超过数千万艘。
  和智体方面比,这当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悬殊,但这只是一个开头。
  按照吴清他们在报告中的推演,如果战争继续,联邦权力开动宣传机器,持续鼓动战争,很快军队的规模就可以急剧扩大。——他们在游戏里已经做过验证了,这是联邦玩家的普遍玩法。
  “游戏里验证过了……”吴小清喝了一口咖啡,像是回味一般重复着这句话,然后打开耳麦跟搜救队说,“对他们来说,现实中的事还要拿到游戏里去验证……就跟地球上解释许多问题,比如说地下核试验,都会建立某种计算机模型来加以验证一样,在高等文明中,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共性?”
  “当然是,”搜救队回答,“越高级的文明越喜欢玩游戏,对于许多文明来说,游戏比战阵更昂贵……吴小清,现在看来,你们比你们想象的还要能干一些。”
  “我们比我们……”
  吴小清点点头,但笑容很快就褪去,又担心道:“可……我们要如何把他们救回来呢?”
  “救回来?”搜救队说,“你觉得这对他们是好事吗?”
  吴小清恍了一下神,立刻就明白了搜救队的意思。
  先别说救不救的回来,就算救回来又能怎么样?地球上有他们呆的地方吗?
  更不用说,联邦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不知道超越地球多少代了,“沈长文”发回来的报告中,专门提到了对方的计算机技术——采用的已经是原子级别的存储设备,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更是超出了地球人的想象——更不用说规模了。
  在联邦中,几乎所有行星都不存在地热了,所有的地热来源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计算机使用时散发出来的热量。
  即使把地球人所有的计算资源都堆在一起,也支撑不起联邦人那些虚拟游戏中的任何一个,更不用说将它整体运行起来了。
  就像现代人回到原始社会会很难生存一样,联邦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差距比这还要巨大,让“吴小清”和“沈长文”回到地球——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他们被模拟程序制造出来以后,除了思维的逻辑机构有类似之外,吴清和吴小清之间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物种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救他们出来的问题,”搜救队道,“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能还需要告诉他们……让他们跟联邦政府合作。”
  “合作?”现在的吴小清脑子反应很快,在他想明白搜救队的逻辑之后,整个人瞬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怒气,从脚底板直往头顶上冲!
  但这股怒气在他脑子里憋了一会,很快又随着大脑的思维逐渐的冷却下来。
  是啊,合作,除了合作……吴清他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未来可言呢?
  道理是最明白不过了,他们此行最大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矛盾……是让这两个文明不要因为战争而遭遇毁灭的厄运。但是现在,起码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来说,他们已经很难挽回了。
  一方面他们跟联邦政府已经完全闹翻,让他们继续去跟联邦政府交涉,彼此之间基础的信任已经当然无存。另一方面,联邦政府跟智体的战争,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使现在联邦人正在想尽办法调动战争潜力,但在吴小清看来,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根据吴清他们报告上的数据,联邦政府能够取得胜利的几率,最乐观的分析结果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
  这百分之五,还建立在吴清和沈文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万一联邦政府能够找到吴清他们,才能拥有这个寒酸的获胜几率。
  而要是抛开这个因素,那联邦方面的获胜几率立刻变为不到百分之零点零五……
  理论上的机会仍然有,但渺茫的仿佛根本不存在。


第314章 吴小清,你不是人!
  地球,青蓝咨询。
  会议一直持续了整整一个通宵。
  参加咨询会的各路人马来自全世界各地,他们按照时间轮流上阵,但吴小清就只能被他们车轮战轮流轰炸了。
  最后一次会议的时候,吴小清几乎已经处在半睡半醒之间。
  搜救队几次劝他回去睡觉,吴小清难得的没听。
  并不是吴小清觉得自己在这些会议中能够得到多少第一手的消息,纯粹是一种责任感。
  在之前的任务中,他不过是一个执行者,不管任务进行的怎么样,对他这个执行者来说,干好自己的活就是了。这就跟许言一样——昨天晚上开始他也是陪着一起听的,但是听不懂,等他开始打哈欠了,搜救队就让他回去睡觉。他倒是没好意思回家睡,就在办公室里找了个躺椅睡下了。
  到现在还在打着呼噜呢,看起来睡眠质量好不错。
  吴小清很羡慕。
  因为曾经的吴小清睡觉比他还香。
  但是现在不行了,哪怕整个任务依然是搜救队掌舵,但吴小清已经开始用一个决策者的眼光,或者说,吴小清已经开始强迫自己用一个决策者的眼光,来看待整个救援项目。
  抱着这样的想法和责任,吴小清是肯定睡不着觉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任务的进度太慢,或者成功可能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搜救团队根本找不到推进整个任务的办法。
  在之前的几次救援行动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每个执行者心中都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的最终来源,自然是地球文明对对方的优势——大家都发自内心的相信,以地球远远超过救援文明的科技,以地球远远超出救援文明的物资和经验,只要他们投入力量,做好决策,那任务的完成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一次,之前的经验显然遇到了障碍。
  就像这次黑星之战一样,即使这场战争他们从头看到尾,现在结果都已经出来了,也完全打完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战争的细节依然显得神秘。
  在咨询会中,这种对战争的质疑声音从头到尾都没有听过。
  “太空中怎么可能存在防御战?这不可能?”
  “为什么他们不适用核武器?”
  “为什么两个人要操控这么大的飞船,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动化的小型飞机吗,那明显更灵活……”
  “太不科学了,把一个行星内部挖空?你们计算过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量了吗?”
  “宇宙中小行星带有什么用?太阳系是三维的!可以换个方向绕过来吗……”
  但不管大家质疑的声音多大,战役依然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进行着,直到战役结束,得出了结果。
  事实已经证明,地球人的思维很难理解这些外星人的战略和战术。
  咨询会在这次任务中的作用开始受到局限,很明显,在面对远远比地球高明的文明中,许多地球人下意识的想法,不是怀疑自己够不够聪明去理解对方,而是怀疑对方够不够聪明,在军事战术上可能处在十分落后的程度,或者干脆质疑:“这个游戏的设计者脑子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