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十年代锦鲤运-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蕊可不谦虚,又奔到玲玲姐家里头端了双皮奶跟牛奶布丁过来。
怎么没好吃的,她家最不缺的就是美味佳肴。
咸口淡口甜口,任君挑选,电饭锅里头还有卤鸡爪呢。
郝教授老实不客气地干掉了一碗鸡蛋布丁,回味着软嫩香滑的口感,笑眯眯地看眼巴巴盯着自己的林蕊:“哎呀,你这儿好东西多的很,难怪不想养小龙虾了。”
林蕊顿时双眼放光,急切地看着郝教授:“想养,小龙虾是我的亲亲大宝贝儿,我做梦都想养它们。”
郝教授点点头:“那就成,你要是不想养了的话,我把人家小薛叫过去也没用。”
难得人家放假休息,还得跟着他们下乡去。
市科协搞星期天工程师,郝教授主动报名,主动要求去郑家村定点。他要争取帮郑家村搞成农村生态种植、养殖示范点。
舅舅代表村里上江州来接人的时候,郝教授的邻居薛副教授正来他家蹭香辣小鱼干,准备配粥吃。
郝教授就一把拉住了人:“正好,你昨儿不是还抱怨来晚了没吃到小龙虾么?今天跟我一道下乡钓虾子去,管够!”
林蕊激动得一蹦山尺高,她撺掇舅舅连着往教授家里头送小龙虾的策略终于成功了!
她就说没人能阻挡横扫千军的红袍小将的惊人魅力!
何况薛副教授还是个水产专家呢!
第105章 下乡送科技
林鑫面无表情地看着后视镜中的妹妹; 扯了扯嘴角; 皮笑肉不笑。
有郝教授跟周教授当靠山; 林蕊打着一定要配合薛副教授搞好农田套养小龙虾的旗号,理直气壮地坐上了舅舅在县人武部工作的老战友开的车。
现在基本上没有私家车的概念,基本上所有的公车都得私用。
人武部的老战友要送份材料去隔壁县; 中间经过港镇。
林蕊发现,现在的人严重匮乏周末意识; 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国营厂; 好像不把事情推到礼拜天做就不积极向上一样。
今儿一大早; 人武部战友先从县城捎上舅舅去江州大学教师楼,然后再到林家带上郑大夫和姐妹俩; 这才正式出发,往临县方向走。
林蕊欢欢喜喜地跟窗外推着自行车准备去学校的苏木挥手:“好好学习啊,姐姐下乡劳动去了!”
苏木苦大仇深地看着吉普车出发,默默地骑上自行车。
林蕊目送一人一车形单影只渐渐萧远; 忍不住感慨地叹了口气:“我让他好好学习来着,他非不听。看吧,期中考试不及格,得去学校补课了。哎哟——姐!”
林鑫冷酷地瞥了眼妹妹; 她不要脸; 她这个当姐姐的人还要面子。
说的好像这车上谁不知道她成绩有多差似的!
薛副教授是个身形清瘦的中年男人,约莫四十岁上下; 没戴眼镜,从林蕊上车起就没见他有除了面无表情之外的其他表情。
甚至连年纪大他差不多一辈人的薛教授跟他聊天; 他也是心不在焉的样子。
直到林蕊被亲姐拆台,各种跟她妈哭诉委屈,他才难得扯了扯嘴角,算是笑了一下。
林蕊被姐姐摁住,眼睛偷偷觑着后视镜。
哎呀,这个副教授看上去不是太好讲话的样子哦。
不过但凡是吃货,她就没怕的!
林蕊骄傲地挺起胸膛,信心十足地看着窗外黄叶打着旋儿飘飘荡荡。
啊呀呀,真是蝶儿蝶儿满天。
她靠在姐姐肩膀上,嘴里头哼起英文歌。
林鑫一阵头痛,不明白妹妹为什么学英文歌这样快,偏偏背起单词就丢三落四呢。
她下巴蹭着妹妹的额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小声拼写着单词。
林蕊不依:“姐,你讨厌,你打扰我唱歌了。”
驾驶座上的叔叔笑着邀请战友的外甥女儿:“来,我们蕊蕊给大家唱首歌吧。”
林蕊大大方方:“好啊,我就唱《阿信》上的歌吧。”
现在电视剧引进过来后并不配中文歌,而是原声。
《阿信》可是现在现象级热门剧,班上同学下晚自习回家后,就是听一会儿电视剧的片尾曲都觉得过瘾。
林蕊的歌声在快要靠近郑家村路口的时候被打断了,前头响起敲锣打鼓声。
她好奇地开了窗子往外看,惊讶地看着一支锣鼓队热热闹闹地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
还有人挑着红鞭炮用烟头点燃了,噼里啪啦炸了一地。
妈呀,她有生之年竟然受到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待遇。
咳咳,是捎带着的,因为两根竹竿挑起来的横幅上写着的是“热烈欢迎江州大学教授莅临港镇指导”。
站在郑家村支书旁边的中年男人,身着列宁装,笑容满面地迎上来,要跟几位教授握手。
郑大夫哭笑不得地嘀咕了一句:“这老魏头动作够快的啊。”
老魏头是港镇政府办公室的主任,当然,以港镇的规模,这位主任的实际身份相当于秘书,专门负责给赵镇长,哦不,是前镇长写材料。
赵镇长落马了,严格点儿讲,他现在的状况类似于被双规,不过眼下好像还没有双规这个说法。
他之所以被盯上,自然跟他家那位公子欺负的姑娘当街拦轿告御状有关。
不是社会主义新中国还搞株连九族那一套,而是公安在他家查抄出一本露骨的日记,取名为《品花宝鉴》。
赵镇长多少年没下过地,没摸过土,品的是什么花,不言而喻。
所以说千万别高估了贪污腐败分子的智商,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也就是普通智力水平,办出的蠢事让人瞠目结舌,不由得惊讶,他们到底是怎么混到那位置上头去的。
现成的证据送到公安手上,不带走赵镇长不仅侮辱人民警察的人格,还侮辱了他们的智商。
这下子好了,整个镇政府全都乱了套,两位副镇长也被请去谈话。
平日里不声不吭的魏主任被推了出来临时守门,整个镇政府的运转流程,没人比他更熟悉啊。
林蕊觉得这位凭借一手漂亮钢笔字获得领导赏识调入镇政府的前任小学代课老师绝对是个人才。
他竟然趁着村委书记去镇中心小学借仪仗队的机会,愣是横插一竿子,挤进了市科委组织的送科技下乡项目中来。
郝教授生性和气,笑呵呵地自兜老底:“我就是种田的,不懂什么工厂生产,有愧镇长您的厚爱了。”
临时上任的魏镇长从善如流:“教授您现在郑家村试点嘛,我们港镇政府一定全力支持欢迎您。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态农业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
三位教授互看一眼,颇为惊讶。
江州的乡镇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来讲,算是走在比较前的位置。这跟江州水陆交通相对发达以及历史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其中,港镇无功无过,没什么出挑的拳头项目,但是服装厂、被单厂、油磅厂等等,订单还是稳当的。况且,镇上也有意引进化工厂跟造纸厂。
按照常理,这些工厂应该想办法提升生产技术才对。
魏镇长没有强行将人直接拉去镇政府,而是跟着大队书记等人先去村委会坐下讲述基本情况。
他将一本1987年的《化工时刊》恭恭敬敬地摆在桌子上,翻开来请三位教授看,上面文章标题是《X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教授,请你们看,这是去年的数据。我们全县已经有179家化工企业,占全县乡镇企业的1/10,职工近7000人。塑料工业也有60家,里头3700多人。”
这么多化工塑料厂,意味着产能极有可能已经过剩。
想生产紧俏商品吧,原料从哪儿来?要走大路货,销路是问题。想上高新产品,技术?想转产扩建,钱呢?
“当着教授的面,我也兜兜老底。现在国家抓严了,基建项目都在停,政策紧缩,工厂的日子不好过。”
港镇的被单厂、服装厂主要靠出口外贸。
可是老外就没傻的,这些没多少技术含量的产品,几乎村村镇镇都在搞,人家就卯足了劲儿等你们自己杀价。
等到你们争得你死我活之后,他们再拿低的吓死人的价格拖走货物。
魏镇长去年跟着前任领导去市里头开会的时候,听说省里要搞生态农业示范点,他就留了心。
港镇是圩区,也是鱼米之乡,但地理位置特殊。
它属于三县交汇点,好听点儿讲叫贯通东西南北,实际上属于爹不疼娘不爱的三不管地带。
县里头有什么政策优惠照顾,肯定紧着就近的乡镇来。等轮到港镇的时候,早就是挑剩下一圈的了。
否则怎么等到全县化工厂产能过剩的时候,县政府才想到要把化工厂跟造纸厂搬到港镇来?
魏镇长觉得他们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港镇最出名的是什么?是鱼米之乡。
港镇的水八仙当年可是被江州第一任市长点名表扬过的。每次公社比武,港镇的水八仙都能让评委交口称赞。
这化工厂跟造纸厂一进来,港镇的水土还怎么养的出水八仙?水里头的鱼都是一股煤油味儿。
魏镇长前头跟赵镇长提了几次,想让领导充分认识此事的严重后果。
结果赵镇长笑他书生意气,这当老师跟当官可不是一回事,当老师重点是搞成绩,当官重要的是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之所想。
领导犯愁化工厂跟造纸厂往哪儿迁徙,他们接着就是。
反正从水流方向看,也是从他们县流到隔壁县里头嘛。
现在好不容易赵镇长因为私人作风问题被扳倒了,临危受命的魏镇长立刻敏锐地把握住教授下郑家村送科技的机会。
只要港镇成为省里头挂了号的生态农业示范点,那造纸厂跟化工厂就绝对插不进来。
林蕊贴着门板听壁脚,委实佩服母亲口中的老魏头。
谁说他不会当官来着?虽说县官不如现管,得罪谁都别得罪你的顶头上司。
可要正面杠的时候,借力打力这一手玩得溜溜的啊。
魏镇长苦笑:“实不相瞒,我今天对三位说的话,只要传一句到县里头。我这个代镇长也就到了头。不过我本人在意的并不是这个。
我原本就是老师,虽然只是小学代课老师。但我想只要是当老师的人,想的都是下一代的未来。
我们今天把化工厂弄进来,也许能挣几年钱。说不定我还能升官再往上走走。
可是几年之后呢,留给我的家乡港镇的又是什么?”
林蕊还想再偷听下去,被她姐揪着耳朵拖了出去。
林鑫瞪眼:“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林蕊狗胆包天:“姐,你再这么瞪下去,小心凸眼啊。”
哇,美女变成金鱼眼,那画面太美,她不敢看。
林鑫作势要揍妹妹,林蕊立刻喊:“姐夫救命!”
“别叫了,他今天去庙里给教授送东西,不在。”
林蕊立刻坏笑:“哎呀,我有说谁的名字吗?有的人啊,那是不打自招!”
林鑫伸手揪她的耳朵:“我看你是玩野了心欠管教!”
“哎呀呀,姐,你别。天冷了,我耳朵会掉的!”
鹏鹏拎着钓竿过来,肯定地朝大姐点点头,表示认同二姐的观点:“天的确冷了,虾子都藏起来不肯露脸了。”
这半个月,海虾一天比一天难钓。
奶奶说了,虾子就跟青蛙一样,天冷了也要冬眠。
薛副教授悄无声息地出了村委会办公室,慢悠悠地走到水坑边,饶有兴趣地问林蕊:“你们想搞稻虾共养?”
理论上,这件事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小龙虾生存能力极强,并不算难养。
林蕊赶紧回过头,毕恭毕敬地看着专家:“对,我喜欢吃小龙虾。”
薛副教授笑了起来:“味道的确不错。不过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小龙虾的供应周期?稻虾养殖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省却小龙虾养殖需要的空间。但是,你也看到了,郑家村的水稻只种一季。也就是说,起码有半年的时间,小龙虾是供应不了的。”
林蕊点头:“我知道啊。”
薛副教授无奈:“你们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叫我过来呢。明年吧,等到明年天暖和以后,我要是还没走,你们可以过来找我。”
姐弟三人谁都没有惊讶。
现在出国潮流行,隔几天就有人悄无声息地上飞机了。
薛副教授冲他们笑了笑,看着鹏鹏桶里头的小龙虾,点点头道:“这个的确适合人工养殖,应该会有销路的。”
说着,他转头看旁边的莲叶已经枯萎的藕塘,颇有兴致地问鹏鹏,“里头除了种藕之外,还养别的吗?”
藕塘边上的人家跑出个小男孩,是鹏鹏的同学,摇摇头,大着胆子回答城里头来的教授:“养不了鱼,水太浅了。”
林蕊不假思索道:“养王八啊,水浅王八多。”
她印象当中,甲鱼价钱好像还挺贵的。
哎哟,红烧甲鱼也是道美味啊,她后爸的拿手菜之一。
林鑫毫不犹豫地扭了把妹妹,瞪眼道:“怎么说话呢!”
薛副教授却没有生气的意思,点点头表示赞同:“可以养,藕塘的条件其实很适合养甲鱼。”
鹏鹏失望不已:“我还以为能养黄鳝跟泥鳅呢。我们钓过。”
薛副教授高兴得很:“都可以养,他们都能放在藕塘里头养。”
鹏鹏却犯愁:“它们都在里头会不会打架?”
藕塘里头吃的能有多少东西,王八会不会吃了黄鳝跟泥鳅啊。
磊子爷爷就烦养的鱼被其他杂鱼给吃了。
“投喂饵料啊,小龙虾也可以加进去。”林蕊坚决不肯抛弃她的心肝大宝贝。
不是说冬天农田没有水吗?藕塘里头总归没干涸吧。
淤泥是最好的保暖利器,她的小龙虾养在里头,肯定能太太平平地过冬。
第106章 大棚种蒌蒿
薛副教授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对小龙虾抱有如此深的执念; 但还是点点头:“小龙虾可以放进去。”
鹏鹏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开口:“它们会不会吃了我家的藕啊!”
“没关系; 安排的当不是问题。”薛副教授对着小孩倒颇为耐心; “这样你家不用多承包藕塘,这么一个池塘,只要搞好了养殖; 我保证能挣到比现在多一倍的钱。”
林蕊也热情地帮教授安利:“可以养。物以稀为贵!综合利用。”
莲藕一年能出几次啊,况且莲藕大规模上市的时候; 价钱肯定也不高。
藕塘里头养龙虾、甲鱼还有黄鳝泥鳅; 还能够规避单一物种养殖带来的市场风险。
上辈子; 她妈有位同事之前在某基层政府工作,全县推广养鸡。
结果鸡蛋市场饱和; 辛辛苦苦收获的鸡蛋根本卖不出去。
林蕊自己也经常在网上看到诸如“帮帮农民”之类的新闻。
种植户辛辛苦苦忙活一年,结果农产品烂在地上的成本都比卖出去要划算。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指望农民精准地预测市场动态,其实并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 打破产品的单一性,既可以维持生态圈的平衡,还能够降低养殖销售风险。
薛副教授饶有兴致地看着林蕊:“郝老拿我的文章给你看了?”
还说请他一块儿下乡吃些新鲜玩意头,他看郝老就是存心坑他; 非得给他找事情做。
林蕊嘿嘿干笑; 心里头各种吸气。
大神,您真是看得起我。论文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我怎么会看呢?我连自己必须得交的论文都是剪刀手。
薛副教授却以为她是默认了,滔滔不绝起来:“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 养殖什么都差不多。但从销售角度来讲,其实跟工厂生产一个道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市场上什么产品紧俏,就养殖什么。”
林蕊立刻毫不犹豫地扯着嗓子呼叫无所不能的郑大夫:“妈,现在菜场上什么贵啊?”
可怜她一个初三学生披星出戴月归的,已经严重不接地气,搞不清楚外头的日月换了几轮。
林鑫毫不犹豫地捂住了妹妹的嘴,嫌她叨叨得脑袋疼。
郑大夫正在跟道真嬢嬢一道,给村里头的老人做诸如测血压、听脉搏、心律、肺部呼吸音之类的简单体检,压根没空搭理女儿。
倒是旁边有个每天都挑菜去县城卖的五保户老太对市场比较清楚:“啥玩意儿贵?当然是现在地上不出的菜贵啊。”
没看到电视上头都说,御膳房从来不敢给皇帝吃时令菜。
否则万岁爷冬天吵着要吃黄瓜,那做饭的端不上去,岂不是等着看脑袋嘛。
“那个有大棚蔬菜,冬天吃黄瓜西红柿也不是难事。”林蕊坚定地相信电视剧是瞎编。
别看她学渣,她可清楚地记得历史书上说过汉朝时,我国就有用温泉水培育韭菜跟黄瓜的技术了。
咳咳,那堂课上,她跟同桌讨论了半天韭菜与黄瓜能够做的各种好吃的,所以印象尤为深刻。
“鱼呢?什么水产品贵啊?”
五保户老人愣了下:“这个我倒是没问,我也没打算买啊。牛肉还是贵,哎哟,已经四块五一斤了,吃不起。还有螃蟹跟草虾哦,以前没人吃的东西现在也贵。”
林蕊开始扒拉她姐的口袋。
学霸的习惯是随身携带纸笔,有什么问题立刻记下来。
“咱们得去一趟菜场,才知道什么东西紧俏。”她下意识地喊了一声,“苏木,你回去把舅舅的车骑来。”
郑家村可没的菜场,必须要去镇上才知道。
林鑫哭笑不得:“苏木可不像你,什么时候都想着要怎么逃课。”
人家老老实实在学校里头上学呢!
她瞪了眼妹妹:“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使唤人家给你干活!”
林蕊吐吐舌头,识相地闭嘴,生怕她姐又拿补课的事情讲嘴。
好在林鑫深谙妹妹的秉性,知道说了等于没说,只得先关注眼前的问题:“港镇菜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自产自销,菜价反映的情况不典型。”
她倒是有个主意,去饭店看菜价跟菜的分量。
什么价格高、分量少,就代表这东西市面上少,价钱也能卖出来。
就说西红柿炒蛋这道国民菜吧。
但凡在外头吃,冬天肯定基本上找不到西红柿,夏天则要带着放大镜找鸡蛋。
林蕊惊讶地捂住嘴巴看她姐。
她罪过了,她姐这样的小仙女都被她带的关心国计民生了。
林鑫没好气地拍了下妹妹的脑袋,嗔道:“就你说怪话!以前家里头不都是我去菜场买菜嘛。”
双职工家庭,尤其是父母当中有人常年在外出差的双职工家庭,大女儿就是半个妈妈。
薛副教授瞥了眼姐妹俩,没吭声。
他转过头让藕塘人家的小孩带着他去村里头转转。
他要看看整体的水文环境,搞养殖的话,一定得是活水才好。
林蕊想跟上去,被她姐拽住了:“少捣乱啊。”
她叽叽咕咕的,抱着她姐的胳膊一个劲儿蹭,小声嘀咕道:“要是我爸在这儿就好了,他肯定知道什么菜紧俏。”
现在的旅馆可不包饭,都是拿着粮票去外面店里头吃。这价钱高低,老跑火车的人哪有不清楚的道理。
可惜厂里头逮着她爸就往死里用,根本不给他丁点儿休息时间。
“你又说怪话!”郑大夫忙完手上的事情,出来找孩子,听到小女儿的话,立刻拉下脸,“要是没有科协组织,郑家村的教授怎么来的?”
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有政府出面找专家送科技下乡,郑家村才能这样正大光明地请教教授搞生态种植养殖。
“成天就想着怎么占人家便宜,而不想着自己付出。”郑大夫看她眼珠子骨碌碌乱转,就忍不住拍了下她,“多想想你自个儿能做多少吧。”
林蕊立刻为自己辩白:“我做了!我还跟教授说藕塘里头能养王八呢!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啊!”
郑大夫勃然大怒:“我要你说怪话!”
林蕊吓得直往姐姐身后躲:“姐,救命啊,你听到的。我没撒谎来着。”
林鑫假模假样地虚拦几下,由着亲妈的巴掌落在妹妹的后背上:“哎,妈,现在什么东西贵啊?吃的。”
郑大夫揍小女儿的时候也不耽误回答大女儿的提问:“你得问现在什么东西不贵。”
哎哟,东西都贵的没边儿了。食堂采购每次去周会计那儿报账,周会计都要皱眉头。
“你就说那蒌蒿吧,现在食堂的蒌蒿炒干子都看不到蒌蒿,全是干子。”
林蕊背上挨了两下,立马要酝酿眼泪。
学渣没人权哦,看看郑大夫眼中只有学霸。
听到蒌蒿炒干子,她立刻又来了精神:“食堂还炒蒌蒿啊?那菜可难弄了。过年时我择蒌蒿,手上差点起冻疮。”
要不是林主席说不择菜的人不许吃,打死她都不动。
郑大夫奇怪地看她:“哪一年的事啊,蒌蒿是夏天吃的东西。你过年上哪儿吃蒌蒿?现在都没了。”
怎么可能,过年时她可是一定要吃蒌蒿炒腊肉的。
林蕊突然间反应过来,大棚种植啊,三十年后的大棚蔬菜遍地都是,所以冬天蒌蒿不稀奇。
既然蒌蒿价格贵,大家喜欢吃,现在冬天又没有蒌蒿,那可以利用大棚来种蒌蒿啊。
郑大夫忍不住笑:“你又说傻话呢,那是野菜,自己长在沟渠里头的。”
林蕊下意识地反驳:“荠菜不也是野菜吗?可现在市面上卖的人工种植的荠菜多了去。”
她可记得有篇课文叫《挖荠菜》,那可是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
郝教授同魏镇长说完话了出来,闻声接话道:“对,蒌蒿也是可以搞人工种植的。农大那边有人在试验这个,不过蒌蒿适合在湿润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江心洲比较合适。”
这个林蕊倒是知道。
因为上辈子江州的江心洲房价暴涨,土地都被卖出去盖房子了,导致江州市面上蒌蒿价格一路飞涨。
后来大家还揶揄,房价果然关系民生方方面面。
你不买房也逃不过房大爷的五指山。
魏镇长立刻双眼放光:“沙壤土我们有,渡家边就有大片的沙壤土。种庄稼不行,现在村里头主要靠养鱼、贩鱼虾。地上长了不少芦蒿,就是现在要老了。”
“割掉。”郝教授干脆利落,“下霜后就立刻割掉蒌蒿在地上的部分,然后施肥浇水,覆盖大棚。”
很多蔬菜跟韭菜是一样的,割了一茬接着发第二茬。
等到蒌蒿新发出的枝条一个巴掌长的时候,就可以收割,留一个指甲盖的长度便可。
再上肥料,等过一个月,就能出第二茬。
这样子,一直长到来年四月份,没的任何问题。
魏镇长也拿着本子记,热情地邀请郝教授:“您三位要不要跟我去渡家边看看,那边好大一片蒌蒿呢。”
村委书记急了:“哎,我说魏镇长,咱们讲好的。你不能这样,我们这儿问题还没解决,你就先把我们请的客人给带走了。”
“哎哟,我的老书记哎,说好的觉悟哩。一家富裕不是富裕,家家户户富裕才行。你们郑家村走在前头,也要带带后面的村子哎。”
魏镇长嘴里头说着话,眼睛已经往边上使眼色,他带来的几个学生立刻大着胆子将郝教授跟周教授往外头引。
舅舅在边上大笑:“老书记,你也有今天啊。”
当初,他就是这么硬把人从郑家带去教村里人不挖稻草根种油菜的。
一行人热热闹闹往前头走。
镇政府的小车被派去送镇上中学老师去市里头开会了,魏镇长自己也是骑自行车来郑家村的。
这回去渡家边,他索性问承包大沟的人家借了条渔船,亲自撑船送教授过去。
周教授微微一笑,没有反对。
这位民办小学老师出身的代理镇长,虽然有点儿表演型人格,但终归是在积极热情地做事。
只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达成一致的时候,人才能有最大的动力。
她微笑着伸手招呼还在河岸上漫步的薛副教授:“一块儿过去看看吧,港镇的风景不错。”
这种机会,林蕊怎么可能放过。
她首当其冲,巴巴儿挤上船去。
林鑫哪里放心她一个人,只能皱着眉头瞪她,也跟着上船。
郝教授笑呵呵地问林蕊:“你的小龙虾养成了没有?”
“薛教授说可以在藕塘里头套养!”林蕊笑容满面,“这样小龙虾的上市时间就可以提前到明年的三月份。”
薛副教授看了她一眼,没有纠正。
郝教授乐呵呵的:“那好啊,提前了整整两个月呢。这要是打开了小龙虾市场,你可比别人占了两个月的先。”
林蕊得意地挺起胸膛,美滋滋地欣赏河面美景。
真是美景,十月底的河流两岸,芦苇花白茫茫一片,漂亮得简直可以拍明信片。
船上的大人都被她的话给逗笑了。
林鑫也笑着摸摸她的脑袋,把她抱在怀里,怕河面风吹的她受凉。
林蕊看着河边的翠绿色的杆子,立刻惊奇地招呼她姐:“哎哟,我还以为荸荠都长在水田里头呢。”
“说什么傻话。”林鑫嗔了眼妹妹,“你还真是五谷不分。这是鸡头米,什么荸荠啊。”
薛副教授突然间冒了句:“其实藕塘里也能套种荸荠,这样能够增加产量。”
郝教授哈哈大笑:“我说有意思吧,比你闷着不出来有意思多了吧。除了荸荠,我看藕塘里头也是能套种蒌蒿的,不过种双茬藕也好。那个鸡头米其实在水田里头产量更好,因为好控制水量。你套养泥鳅啊,小龙虾啊,都没问题。”
正在划船的魏镇长立刻招呼林鑫:“大学生,帮老叔个忙,赶紧记下来。”
林蕊囧,总觉得她姐成了秉笔太监。
林鑫作势要揍妹妹。
魏镇长却哈哈大笑:“教授说的话可不是金科玉律?”
渔船顺风顺水,一路滑到下游。
魏镇长在前头带队,他们穿过一片农田,又走过一座石板桥,然后终于到了沙壤土河滩边。
放眼望去,大片全是绿色。风吹过来的时候,林蕊还闻到了蒌蒿特有的清香。
前面有个戴着眼镜的三十多岁的男人冲魏镇长挥手,笑容满面地迎上来。
魏镇长赶紧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港镇农科站站长,渡家边是他丈母娘家,他对情况最了解。”
现在正是茨菇钻心虫肆虐的时候,农科站站长忙着指导茨菇种植用药,所以没跟着去郑家村迎接几位教授。
他连连道歉。
郝教授赶紧摆手:“哎哟,我们又不是你领导,要你接什么啊。”
魏镇长立刻接腔:“你们可比我这个纸糊的官厉害有用多了。你们的技术能带领我们港镇人民劳动致富。”
郝教授直奔主题,开始给农科站长上课,如何搭建大棚:“今年没准备,等明年八月份的时候,要记得给蒌蒿打顶摘心,别让它们开花结籽,不然养分就不往下面走了。”
他领着人,手把手地教授如何整地施肥,大棚又该怎么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