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小心生在六零年-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心里有些嘀咕,趁着白天家里没人的时候便去问蓁蓁。
蓁蓁一想起明南放弃高考的事也有些心疼,毕竟以后世的眼光看,当一辈子的工人真的没什么出路,除非在改革开放初期敢辞职下海搏一把,要不然只能吃一辈子的死工资,到退休都买不起一间房子。
蓁蓁把钢笔放下,转过来揉了揉眉心:“三哥说他怕自己考上学以后顾不上家里,也没人照顾你们,便想着不参加高考了。”
“嗐。他咋不声不响的咋自己憋了这么大的一个主意?你说说他们不住在家里,我也没理会,差点让他们耽误了大事。”李老太懊恼的直拍大腿,满脸愁容地看着蓁蓁:“蓁蓁,你和奶说,他们现在复习还来的及吗?”
七七年恢复高考是在冬天,离现在还有五六个月,蓁蓁在复习中早就把同类型的题进行了归类,语文也按照前世的记忆把要点和需要背的文章都抄了出来,按照明南的基础,复习这么几个月问题不大。想到这里,蓁蓁点了点头:“我哥底子好,要是能踏踏实实复习上几个月肯定能考上大学。”
“有这句话就行了。”李老太一拍大腿做了决定:“等晚上我把饺子送回去的时候顺便和他们说说这事,不行以后烧饼和饺子晚上搁咱家,我和你妈给给看着,让他们两口子复习功课去。”
当天晚上李老太估摸着到了下班时间,便和王素芬领着饺子去了后头明南的家里。孟小溪正在灶房里做饭呢,一见李老太和王素芬来了,顿时笑着站了起来:“奶,妈,你们来了。明南正帮着烧饼换衣裳呢,准备一会去接饺子呢。”
王素芬松开手,让饺子回屋去找他哥玩,自己则进了灶房帮着孟小溪烧火:“也不单是为送饺子,你奶一会有话和你跟明南说。”
孟小溪不知道是什么事,赶紧把饭菜做好,端到桌子上让烧饼、饺子兄弟俩先吃。李老太和王素芬坐在东屋炕上等着,没一会明南和孟小溪两人就进来了。
李老太坐在炕里头,开门见山地就问明南:“我听你妹说你不想考大学有这么回事吗?”孟小溪闻言回头诧异地看着明北,似乎刚知道这样的消息。
明南坐在炕沿上,脸上有些无奈的神色:“我大哥家在安北,明西两口子在帝都搞什么科研,明北和蓁蓁都是想考大学的,不能我们都走了就剩你们几个老的没人伺候吧。”
“伺候什么,我们有那么老吗?”李老太生气的敲了敲烟袋锅子:“今年我还上山种地了呢。”
王素芬默默垂下了头,没敢拆穿老太太,明明只是上山溜达了一圈就回来了,连腰都没弯一下。这些年家里的地都是蓁蓁用异能种的,她都快忘了种地是咋回事了。
明南被李老太怼了一脸,默默的往外挪了挪:“家里我也放不下啊,你看我这两个孩子,要是我考上学了,小溪一个人根本收拾不了这俩皮猴子。”
李老太看了眼有些发懵的孟小溪:“小溪不准备考吗?”
“考啥呀?”孟小溪看了看明南:“明南也没提过这事啊。”
李老太生气地白了明南一眼,一脚把他踹地上去,拽着孟小溪坐在了自己身边:“就是你大爷过年时候回来说,估摸着今年能恢复高考,这不蓁蓁准备了好多资料想着和你们一起复习考大学。我这琢磨着可别因为我们几个老的耽误你们小两口的前程,就再来问问。”
孟小溪垂头想了想脸上也有些犹豫:“我当初是初中毕业上的卫校,这底子不行啊。要不让明南考吧,我自己一个人在家能行。当初大哥上大学时候,大嫂不就在家嘛,其实也没啥。”
李老太见这两口子都还有些顾虑,便直接把带来的书和习题往他俩面前一放:“这是蓁蓁整理的学习资料,看不看由你们自己决定,至于我和你爹你妈你们就不用操心了,说不定没两年我们就到帝都陪蓁蓁去了呢,到时候家里就剩下你们一家四口,可别发电报催我们回来。”
李老太说完就下炕穿鞋要回家,明南和孟小溪拦了一下:“奶,你们在这吃呗,都做好了。”
“不用了,家里也做好饭了,我就是怕耽误你们的前程赶紧来和你们说说,你们自己好好考虑考虑啊。”李老太说完和王素芬打着手电出了门,瞅着明北家亮着灯,李老太说:“出都出来了去瞅瞅明北他们两口子去。”
现在还不到睡觉的时候,因此大门都敞开着,李老太两人直接进了屋,看见明北和王新雯两口子正在做题呢。
明北本来并不算特别热爱学习,当时他本来想只读到初中的就得了,后来因为心里的暗恋,才发奋图强考到了水解厂。如今白天上班累的够呛,他晚上一躺在炕上连动都不想动。可王新雯却是个能吃苦的性子,她即使挺着大肚子,也每天坚持不懈的做题复习,明北看着媳妇怀着孕都这么努力,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了,两口子晚上点了灯坐在一起读书,还颇有点上学时候的感觉,两人还都挺享受这样的小情趣。
看到俩人都挺努力,李老太就没多坐,嘱咐王新雯隔一段时间就起来转两圈,省的腰受不了。
转眼到了八月份,高考的消息还没有着落,明北心思有些散了,眼瞅着王新雯离预产期还有十来天的时间,明北怎么也看不下书去了。北岔最好的医院就是水解厂医院,李老太看着明北两口子心神不定的样子,便带着礼物去老王家串了个门,看能不能让他们两口子先回水解厂住,这样发动了能直接去医院。
王新雯爹妈也就这一个姑娘,自然没啥不乐意的,如今的房子都窄,王新雯还有两个弟弟在家呢,两家商量了一下,索性让他们跟着李老太回家,住在明北家里。
王新雯在娘家住了一个礼拜就发动了,不到半天就生下了个七斤多重的大胖小子,在医院住了三天,明北问邻居借了个大车把王新雯和孩子直接从医院接回家来。李老太一边看着王素芬熬鸡汤一边忍不住念叨:“咱家香火咋还这么旺,之前桂花生糖包的时候,我还以为咱家风水改了呢。
王素芬笑着往灶坑里填了一把柴火:“别人家都恨不得都生儿子,就您老和一般人不一样。”
李老太吧嗒吧嗒抽了口烟:“那是他们不知道养闺女的好。”
估摸着鸡汤熬到了时候,王素芬拿了一个小闷罐出来,把鸡汤都给盛上了,端着给王新雯送去。
别看王新雯不胖,可是她奶水特别好,大胖小子咕咚咕咚吃饱了,倒头能睡半宿,李老太说就没见过这么好养活的孩子,快赶上蓁蓁小时候了。儿子省事,王新雯没事的时候就让明北给自己念题,王素芬去的时候正听见明北和王新雯两个背课文呢,连忙去灶房用鸡汤给王新雯下了碗面条,里面还放了一个大鸡腿。
“雯雯,别用功了,你这坐月子可不能太劳神。”王素芬让明北支上炕桌,把面条放在桌上:“明北,你到前头和你奶吃饭去,我先替你看着雯雯和孩子。”
明北应了一声,给王新雯倒了一杯水放在桌上,刚往出走了两步又回来问道:“妈,我儿子小名叫啥啊?”
“叫啥不行啊,你们随便起呗,反正咱家小一辈的小名都被你妹全整成吃得了,你爱吃啥就叫啥吧。”王素芬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
明北期待的看着王新雯:“媳妇,你喜欢吃啥?”
“叫面条吧。”王新雯滋溜喝了口面条汤:“妈煮的面条可真香。”
王素芬立马乐开了怀,连忙说道:“喜欢吃就多吃点,妈给你煮了一大锅鸡汤呢,面条也有现成的,不够咱再煮。”
“面条……”明北念叨了几遍,转身往外走:“面条这名字听着还行,幸好没让我起,我最爱吃的是炉箅子,哎呀,老香了。”
***
等到面条一个来月的时候,广播里终于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年的高考,一个月后以后进行考试。
老李家听到这个消息全家雀跃,就连虽然一直看书复习,但是没有想好是否要参加考试的明南和孟小溪,在听到广播的这这一刻,两人也下了决定,到底行不行都得去试试再说,眼瞅着这一辈子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再没有点闯劲儿,就真的落在弟弟妹妹后面了。
于是明南两口子、明北两口子、蓁蓁五个人全都去报了名,领回了准考证。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李老太把明南家的烧饼和饺子、明北家的面条都领到前院自己带。明南、孟小溪、明北都请了长假,白天所有人都呆在明北家,蓁蓁领着他们一起做题,反复练习己记忆中的高考题。
终于到了高考这一天,王素芬半夜就爬起来熬鸡汤,等听见明北他们起床洗漱了,赶紧用熬好的鸡汤煮了一锅面条,撕了不少鸡肉进去,还放了五个荷包蛋。
明南几个一人端着一大碗面条呼噜呼噜吃完,蓁蓁让大家检查了一遍准考证和文具盒,确保考试的东西都带好了,这才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学校。
第一年恢复高考,只考四门课,数学、语文、政治,另外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每一门满分是一百分,总分是四百分。
这么多年第一次坐在考上,不仅明北、明南手有些发抖,就连蓁蓁也有些紧张。不过比起其他只复习了一个多月的考生来说,老李家可是打去年过年就开始复习了,课本都翻烂了不说,就连蓁蓁从各地弄来的习题都做了有几十套了。
发现卷子,几人连忙按照蓁蓁说的,先写上名字和考号才开始做题,粗略的扫了一遍试题,明南几人都舒了一口气,这些题都曾经跟着蓁蓁复习过,应该问题不大。而此时蓁蓁早已奋笔疾书,在别人眼里有些和天书一样的数学题,在蓁蓁眼里和加减乘除差不了多少。
十年时间,太多的人把精力都放在了田间地头或是工厂里,如今政策来了,等他们想跟着政策走一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落下了太多。
考场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笔写在纸上沙沙的声音,而王素芬和后世的很多考生的家长一样在家里坐立不安的等待着,等明南、蓁蓁他们回来了,她都不敢多问,赶紧把做的红烧肉、大米饭、油焖豆角端上去,让他们吃饱了好去考下一门。
交上最后一张试卷,蓁蓁走出考场,她正四处张望找哥哥和嫂子呢,就见明北欢呼的冲出教室,拉着刚出来的王新雯又蹦又跳。蓁蓁按了按跳个不停的太阳穴,赶紧走过去拽了他一下,无奈地说道:“刚沉稳了几年又不稳重了,你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能考上是不?”
明北顿时哈哈大笑起来,看着周围人的目光,连忙放开了王新雯的手,压低声音道:“我觉得我能考上国大。”
王新雯脸上更是抑制不住的笑容:“我觉得也差不多,以前上学时候课本没有多少内容,老师也不认真讲,等毕了业又去青年点呆了三年,上学那些东西早都忘的差不多了。要不是这次蓁蓁拉着咱们扎扎实实学了这一年,我看咱连数学卷子都做不完。”
明北想想数学卷子上的题,基本都是蓁蓁给讲过的题型,立马拍了拍蓁蓁的肩膀,豪气地说:“哥得好好犒劳犒劳你,你说你想吃啥,哥上山给你打猎去。”
蓁蓁看着明北,露出个甜甜的笑容:“那打头野猪回来吧。”
明北腿一软,差点给蓁蓁跪了:“妹啊,其实我琢磨着这人老吃肉也不好,容易长胖,要不哥给你买衣裳吧,咱明天去水解厂的大供销社,你看中啥哥给你买啥中不?”
蓁蓁笑着拍了下明北的胸口:“就你挣那两个钱,留着给我面条侄子买奶粉吧。”兄妹两个正说笑着,明南和孟小溪也出来了,他俩一个报了林业大学,一个报了医学院,都是冰城的学校。
“考的怎么样?”明北问道。
明南看了孟小溪一眼,脸上满是笑意:“我觉得问题不大。”孟小溪有些难为情地说:“我有两道数学题没做出来,当初明明蓁蓁讲过的,我一着急又给忘了,其他的倒是都做上了。”
蓁蓁笑着拍了拍书包:“行了,都考完了,就不想这些事了,咱得回家商量商量怎么庆祝才说。”
明北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必须的。”
第一年恢复高考,国家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蓁蓁原本以为过完年都出成绩,谁知刚过完生日就接到录取通知书了。蓁蓁以全省第一几乎接近满分的成绩被帝都大学文学系新闻专业录取,明北拿到了国大土木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王新雯则被帝都大学法律系录取,明南和孟小溪都拿到了冰城的通知书,一个去林业大学一个去了冰城医科大学。
老李家五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三个还是全国最牛的两所大学,消息一出,整个北岔都震惊了,水解厂为此特别专门开了个庆祝会,给明南、明北、孟小溪、王新雯四人送行。更有不少邻居同事都来老李家要复习资料,而且点名要状元蓁蓁用过的东西,那可都是带着福气的,多摸一摸说不定也能考个大学回来。
刘秀兰一听邻居说侄女考了状元以后连饭都顾不上做,一路小跑来到李木武家,气喘吁吁地拉住蓁蓁的手就不松开:“蓁蓁,三婶和你说,你的课本千万得给我家明荣和明光。哎呀,你说当初他俩咋就不信说恢复高考的事呢,要是这一年和你们一起好好学,是不是就能一起上大学了?”
刘秀兰越想越觉得生气:“都是结婚的人了,我也不好意思多说他们啥,你说说咋就这么不长心,让他们考大学和害了他们似的,我看着明荣、明光两个光琢磨接班的事了。”
自家的堂哥肯定比外人亲,蓁蓁把书和资料整理了两套出来递给了刘秀兰:“三婶,今年因为特殊所以才在冬天高考,正常来说等到七月份就考试了,这眼瞅着才只有半年的时间,你可得督促着我明荣哥和明光哥好好看书啊。”
“你放心,这回我得天天看着他俩学。”刘秀兰抱着厚厚的一摞书,心里顿时踏实不少:“有状元大侄女亲自做过的练习题,你说说他俩就是考不上帝都咋也能考个冰城吧”。
蓁蓁笑了笑,捋了捋头发没敢打包票,刘秀兰乐呵呵的进屋和李老太打个招呼:“娘,我这拿书回去让明荣和明光也好好学学。”
“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啥时候也不吃亏。”李老太抽了口烟袋说:“你看当初明东刚一毕业就能拿五十多块的工资,比他爹上了一辈子班还强,你说到底为啥,还不是因为上了大学嘛。虽然后来那两年不太顺,但是听广播也知道,以后大学生差不了。”
李老太看了看刘秀兰,总结了一句:“我觉得你家两个小子就是听广播太少脑子才不好使的,你别整天抠搜的攒着钱舍不得花,赶紧回去买个收音机去,没事多听听错不了。”
刘秀兰讪笑了一声:“收音机确实不便宜不是,再说咱家也没有收音机票啊。”
“要是钱不够我先借给你点。”李老太敲了敲烟袋:“不过收音机票得你们自己想法弄。”
刘秀兰笑了声:“哎呀,说的我好像问你要钱似的,不要不要,明荣明光这两年在经营所拉木头也不少挣钱呢,等我回家商量商量。”
李老太点了点头,喊了声明北:“去拿个筐把书装起来,你骑着自行车把你三婶送家去。”
****
因为二月底开学,过完年不等出正月就得去学校了,明南、明北都有孩子,一家人趁着过年人多,坐在一起商议孩子到底怎么办。
明南和孟小溪相对来说好办一点,两个学校离着不太远,林业大学不仅有自己的林场还有附属的小学和幼儿园,到时候把孩子往里一送就行。只是带着孩子不方便住宿舍,吵吵闹闹的影响舍友休息,到时候怕惹人不痛快。
李木林在冰城住了二十多年,对冰城比对北岔还要熟悉:“林大那边地广人稀,像咱家这种建了房子空着的也有不少,到时候你们借一间住着,一个月给点苞米面啥的,费不了几个钱。”孟小溪一听就放了心,早上上学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放学就把孩子接回来,啥也不耽误。
相比孟小溪而言,王新雯就麻烦多了,面条这才五个月,天天的都离不开人,王新雯要是把他带在身边肯定没办法上课,可是要是放在家里,母子一离别就是半年,王新雯又觉得心里扎的疼。
看着小孙媳妇抱着孩子有些六神无主的样子,李老太一拍巴掌做了决定:“咱都去,整天从广播里听了这么多年的天安门,我还不知道天安门到底长啥样呢,咱也跟着他们沾沾光去帝都瞅瞅去。明东她娘你去不去?”
“去!”王素芬嗓门响亮的应了一嗓子:“我听娘的,娘说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李木武坐在旁边傻了眼:“那我呢?就留我自己在家吗?我可不会做饭!”
第71章 帝都之行
李木武的刚说完,顿时所有人都笑了起来,李老太没好气地看了眼李木武,都不知道说他啥好:“还能把你撂家咋地?你这离退休也几个月了,别拖拉了,提前去办退休手续,让老三家的明光接你的班。往后他要是能考上大学最好,要是考不上也能有个正经工作。”
李木森在旁边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朝李木武笑了笑:“那啥,我替我家二小子多谢四哥。”
李木武还有没回过神来:“那我这就不干了?”
“不干了不干了。”蓁蓁立马笑着说道:“你就跟着你闺女我去帝都享福吧。”
李木文一家刚到家还没说四合院的事就被一家子大学生惊住了,李木文连连说了几个好字,兴奋的样子瞧着和他考上了大学一样。大学,尤其是国大和帝都大学这两所学校,可谓是大部分国人儿时的梦想。
李木文小时候日子苦没上过学,还是打仗时候跟着政委认了些字,等解放以后又上了夜校,之后又上了军校。
打仗时候有没有文化看不出什么差距来,等正儿八经上了军校学起军事研究、战略研究来,李木文这才意识到差距。因此他当年回老家的时候,为了能让家里多出几个成才的,直接把明西转到了冰城最好的高中,就是为了让他能考上军工学校。李木文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军校毕业的大学生,年纪轻轻的已经有了职位,在部队里前途无量。
李木文家的两个儿子明军和明纪都是解放以后出生的,那时候李木文职位已经不低了,所以明军、明纪兄弟俩从小生活、教育环境都比较好。李木文觉得,李木武家的五个孩子成长的环境和上的学校肯定是不如明军和明纪,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木武的五个孩子居然都考上了大学,就能看出这几个孩子平时上学时多扎实多吃苦了。
李木文把叫明军把带来的茅台来出来:“这可是咱老李家最大的喜事,咱今天可得好好庆贺庆贺,等过了年咱回帝都,娘就带着三弟一家住我家里,也让我好好孝顺孝顺您。”
李木文的妻子薛文华听到这话微微皱了下眉头并没有说话,她倒不是嫌弃老家的人,可这老老少少加起来六七口的人,家里塞不塞的下两说,真住在一起实在是闹的慌。
李老太虽然没看见薛文华的神色,但也一口回绝了:“不用了,我们这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住在你家文华挨累不说,我们也不自在。去年过年你回来那会儿,蓁蓁拿了两条从山里挖的大黄鱼让你去买房子,你买到没有?”
李老太一家到帝都肯定得先在四合院落脚,李老太索性把话说明白了,让大家都知道是蓁蓁的房子,省的年头久了再生别的心思就不和美了。
李木文还没说话,全家人又炸了锅:“大黄鱼?大黄鱼是金条吧?”李木森目瞪口呆地问:“这玩意咱只听过可没见过,娘你咋之前不给我们看看长啥样呢?”
“长啥样,就是黄澄澄的样子有啥好看的。”李老太堵了回去:“再说这是蓁蓁挖的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今天我把话撂这,这大黄鱼已经托老大换了钱买了房子,直接写的蓁蓁的名。谁都甭打的歪主意,要不然可别怪我烟袋锅子不留情啊。”
张春华看着李老太严厉的眼神,嘴皮子动了动,想把话咽回去却又实在有些不甘心:“她才多大呀,捡了大黄鱼不也应该是家里的嘛,还能真给她一个孩子?”
“就真给她能怎么的!”李老太瞅着她讥笑了下:“你要是不服气你也山上挖去,挖多少都是你的,我们也不和你分。”
看着张春华的黑脸,王新雯抱着面条乐呵呵的跟着挤兑了一句:“明北快去给老婶找个铁锹再找一个筐,等一会老婶要去山上挖金子呢。”
李木林瞪了张春华一眼,连忙赔笑道:“娘,你知道明书他娘就这个德行,别和她一般见识。”
蓁蓁见四叔有些尴尬,连忙转移了话题:“大爷,您帮我买的房子是那种四合院吗?”
“是,在帝都的一个湖边,里头老大了。”李木文说道:“都叫人收拾出来了,只是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去住,只让人打扫干净了,家具被褥啥的都没置办呢。”
蓁蓁一听兴奋坏了,连忙拽着李老太问道:“奶,咱啥时候去啊?”
李老太盘算了下,蓁蓁三月份就开学,咋也得在之前把房子收拾好,她叫明东拿了日历过来看了下日子,琢磨了一会说道:“咱早点走,初十就出门,不耽误蓁蓁上学。”
等到初十那日,老李家收拾出十几个大麻袋,米、面、油都得带着,毕竟粮食关系都在老家,到帝都可买不到粮食,铺盖卷儿一人一套也都得背着,现在可没有现成的棉被褥子卖。蓁蓁虽然看着大包小包的头疼,可也不敢贸然帮着收到空间里去,毕竟人太多,很容易看出破绽来。虽然大家可能猜不出空间之类的东西,可保不齐会瞎琢磨什么。
一家人大包小包的拎着东西上了火车,就连明军、明纪两个都一人帮着扛了一麻袋粮食。到了帝都,明西带着明北、王新雯和面条到自己家落脚,李老太带着李木武、王素芬和蓁蓁暂时住进了李木文家。
知道李木武他们只是暂煮在自己家,薛文华走恢复了热情,一到家就让勤务兵帮着把东西先放到地下室里,自己带着他们去大院的澡堂子洗澡去。
短暂休息了一天,蓁蓁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自己的四合院,想想上辈子自己只能蹲在四合院门口留口水,这辈子居然也能拥有一座,简直和做梦一样。
军区大院和后洋离着不是很远,李木文领着李老太、李木武一家浩浩荡荡的走着去了后洋。此时还是正月,天气又冷,逛后洋的人不是很多。李老太看着这弯精致的湖水,砸了砸嘴:“比咱家南大河窄多了,瞅着也不深,里头能有鱼不?”
李木文哑然失笑道:“咱那永翠河最后能并到黑江去,这两个没啥可比的。”
李老太顿时有些失望地叹了口气:“我家蓁蓁没别的爱好,就喜欢上山下河,我看着帝都山也不高水也很深的,以后她没地方玩了可咋整。”
蓁蓁有些不好意思的挽住了李老太的胳膊:“奶,往后我要正儿八经上学了,也不能总和以前一样老逃学瞎跑了。”
“看看看,说漏了吧,我就知道你以前指定逃学来着。”李老太像是抓到蓁蓁的小辫子一样哈哈大笑起来:“有一回我上你学校趴窗户就没瞅见你。”
蓁蓁讪笑了一下,连忙佯装对周围一切都十分好奇的样子:“大爷,那个四合院在哪里呀?”
李木文指了指前方:“就是那家。”
李老太看着高大的大门顿时张大了嘴:“哎呀,这么大的门,里头得有四五间屋吧。”
李木文笑着拿着钥匙开了门,又顺手把要是递给了蓁蓁,笑着说道:“你得在后头再加一个零,这个院子以前是一个郡王府的一部分,现在里头留着中路的四进的宅子和后头的一个小花园。”
李老太听了当时腿就软了:“哎呀,这是过去的王府呀?那我们到底能不能住这啊?”她警醒地看了看四周,小声地问李木文:“会不会挨批斗啊?”
“不会的,娘。”李木文扶着她进了垂花门往里走:“那个时候过去了,再没有那种糟心的事了,您就在这住着,往后日子好着呢。”
李老太这才放了心,她拉着蓁蓁的手,穿过游廊。这座王府没有遭到什么破坏,里面的东西保存的都很完好,就连游廊头顶上的花纹还清晰可见,两边的木头柱子虽然褪色但看着依然十分有气派。
推开正院的门,里面的博古架和架子床已经擦的干干净净,蓁蓁立马就扑了上去,摸着架子床上精美的花纹眼睛都直了:“这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古董啊。”
李木文顿时笑了:“蓁蓁年纪不大知道的还不少,连古董都懂。”
蓁蓁羞涩的笑了笑:“以前从废品收购站倒腾了不少书出来,上面说过这个。大爷,这每间屋子都有家具吗?”
李木文摇了摇头:“就这个正房的架子床最气派,其他房间基本都空着,倒是后面的有一间后罩房也有张架子床,更精美一些,只是没这个大,估计是给女孩住的闺房。”
李木武站在里头有些手足无措:“这大院里也太多屋子了,冬天得点几个炉子啊,这也没有山去拖柴火,是不是得买煤啊?”
原本兴奋的东摸西看的王素芬一听这话顿时也冷静了下来:“那可咋整?咱可领不到煤票。”
李木文闻言立马笑道:“正想和你们说这事,这一片的四合院有的国家征用了,有的分配给了个人,因为这一片地方比较特殊,所以年前还下了文件征求意见,问愿不愿意统一安装暖气片,安了以后冬天不用烧煤烧炕屋里就特别暖和,不过咱这屋子多,只怕暖气费也贵。”
李老太还没想好呢,就听蓁蓁一口应了下来:“装,每个屋子都装上,不知需要多少钱?”
“安装管道这一块不需要个人出钱,不过后期暖气费得自己交钱了。”李木文书:“买房子的钱还剩了一些,回头我给你。”
一家人把这座大宅子从头到尾逛了一遍,等蓁蓁看到花园里太湖石的假山依然完美无损时,乐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大爷啊,您这买的可不只是四合院啊,简直是座豪宅啊。”
李木文被蓁蓁逗笑了:“反正当时剩下的比较好的就是这一座了,你也是正好赶上了时候。”
等从四合院出来,李老太着急搬出来住,连忙问李木文说:“有没有木匠能打家具的,最好不要票啥的?”
李木文刚来了帝都才两年,对这一块也不是很熟,他回头问了问勤务兵,勤务兵摇了摇头:“都是在商场和供销社买。”一句话李老太心里就凉了半截,这两个地方哪个少了票都不好使。
蓁蓁眼睛转了一转,走在李老太旁边和她商量:“我四处转转,看看有没有废旧市场卖旧家具啥的。”
李老太一听连忙拉住她的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