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安茹的六十年代生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队部开完会后,所有人都散了。安老爷子一个人慢慢的往家走,思考着如何才能给给社员们创收。

☆、第4章 工分

  这天广播声音突然响起,把睡梦声中的安茹吓了一跳。
  此时的安爸安妈已经利落的起床,洗漱过后,安家人汇合到一起,就在安爷爷的带领下出门了。
  安茹很好奇,他们这是要去哪里?
  路上汇聚的人越来越多,安爸爸怕安茹被挤到,索性一把把她抱到怀里。
  安茹猛然变高,高兴地漏出了的自己的小虎牙。“爸爸,咱们是去哪里啊?”
  身前的小婶抱着被包的严严实实的四娃回过头“二丫,这是不记得了,咱们是去大食堂吃饭啊,去年你还来过的呢!”
  一旁的沈翠翠抿了抿被风吹乱的头发“哈哈,小孩子都是不记事的。二丫啊,妈妈告诉你一会吃饭的时候你快点吃,吃完后妈妈送你回家,好不好!”
  “好的呀”安茹连忙点了点自己的小脑袋。
  安庆昌一看女儿可爱的模样,揉了揉安茹的头发,笑容满面。
  大食堂就在村子中央,人们到达地方后,就在排队处领取自己的粮食,连小孩子也不例外。
  生产队如今有个大食堂,一共4口锅,等到大家一起上工的时候,才会开火。
  原来安爷爷作为大队书记吸取了前几年的大锅饭吃完粮食的教训,并没有让大家“敞开肚皮吃饱饭”。
  而是在农忙的时候支起大食堂,给每个人都限量供应粮食。
  食堂的每顿的粮食由事务长算计人数和粮食后,把做饭用的的原料发放给厨师。
  食堂就供应早上和中午两顿饭,男人每顿3两,女人每顿2两,孩子都是1两蔬菜一份,汤随便喝。
  说是汤,其实就是水,根本没有什么滋味,也就为了解渴罢了!
  这些吃食都是要送到地上去的,节省了时间,可以让社员们好好的休息一会。
  有些人不够吃怎么办呢,那就从家带点窝窝头添补一下。
  有那种会过日子的,为了省一些粮食,从来都不吃完,把剩下的粮食用布包起来,待会家去。
  吃饭的时候安茹就看到有个妇女把女儿没吃完的饭菜放在瓷缸里,准备一会带回家中。
  吃完饭人们逐渐散去,安茹也回到了家中。
  没多久广播中又响起了音乐,这回安妈妈跟安茹说“这首歌叫《东方红》,听到这个大家就要到地里上工去了。妈妈也走了,你在家乖乖的和奶奶待在一起哦!”
  “恩恩”
  这些天家里的大人都早出晚归,忙得不可开交。
  安茹也知道这是春种了。
  1964年的时候人们上工都是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一起工作,他们每天工作都由记工员记成工分。
  工分是报酬计量单位,用于计算人民公社社员工作量和劳动报酬。
  因为在公社中分配各种粮食、蔬菜、财务都要用工分计算,所以老话才说“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计分基准以每个“标准工作日”一般最多定为10-12分,安家村生产队就是12分。
  一般男壮年劳动力12分;一般男性劳动力则定为9-12分;
  女性壮年劳动力为7-9分;一般女性劳动力(中年家庭妇女)为6-7分;
  所以如果谁家男性壮劳力多,那可是很受羡慕的。
  安家还好安爷爷是大队书记,本身就有12个工分。而且老头身体还能动,也不愿意在家闲着,遂也是到地里上工挣工分,也有8个公分。
  安庆昌、安庆荣不必说,都是男性壮劳力,工分也是最高的12分;
  而沈翠翠和赵小花妯娌俩是女性壮劳力,有9个工分;
  而像安奶奶这样的老人,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工分是4-7个不等;
  如果像安国这样的10几岁的孩子,也算半个壮劳力,6-9个工分。
  儿童也有1-3个工分。
  这个时候除了身体残疾的,都是家里老少齐上阵的,实在上不了,只能去干一些公分少的轻巧活。
  等到晚上再放音乐后,安茹就知道了这是要下工了。
  安家人现在除了腿脚不便的安奶奶也就只有安茹一个人了。
  就连6岁的安谨小朋友也不例外。
  刚开始安茹还在好奇,安谨这么小能干什么?
  后来才知道如安谨一般大小,种不了地的孩子,都去打猪草了。打了猪草回来去队里挑过秤记录斤数,满了100斤也是有7个公分的。
  对于像安谨这样的小孩子,从小就知道生存不易,能够干活挣工分了。
  而家里另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娃娃,被送到村中一个老奶奶家,集中管理。
  其实安茹也是要去的,不过安奶奶行动不便,大人们商量后就决定把安茹留在家里,好让两个人作伴。
  安茹这些日子都是跟在安奶奶身边的。
  安茹发现安奶奶即使腿受伤了,也没有耽误手上的活计。
  安奶奶此时就坐在炕上,手里拿着衣服缝缝补补,或者是用碎布做鞋底。
  在安茹眼中,安奶奶有一双很神奇的手,能把一堆凌乱的布头缝缝补补在破了的衣服、袜子、鞋上面。不管多破的衣服,到了安奶奶的手里,总会缝补的完好。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指的是以前的衣服大都是大人穿完给孩子,大孩子穿完给小孩子;褪色的衣服翻一个面就又是一件新衣服。
  这就是所谓的“大改小,旧翻新”。
  就算实在是穿不了的,也要拆了留着打补丁或者做鞋底。
  现在的人们很难见到打着补丁的衣服了,每年都买好多的衣服,不喜欢了直接扔掉。
  安茹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就是安谨穿过的。灰蓝色的衣服,打了好几个补丁,裤脚还有些长,被安妈妈用针线挽了起来。
  所有人陆陆续续的忙了一个月,终于把地里的事情做完了,这才算稍微有点空闲时间。
  大食堂也就顺势解散了。
  这天傍晚,来了一个妇女,听妈妈招呼她:“翠翠在吗?”
  “王大姐,你可是个大忙人啊!怎么有空来我们家啦!”安妈妈看样子跟王大姐挺熟悉的,说话一点都不客气的样子。
  王大姐进了院子,也没进屋坐下,直接开口道“翠翠啊,咱们妇女生产队组织学习中央思想,从明天开始,持续时间为2周。”
  “好,我知道了。”安妈妈痛快的答应了。
  王大姐得到答复满意而去,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走去。
  沈翠翠转身就去了妯娌赵小花的屋子,张嘴就道:“小花啊,生产队组织学习,明天别忘了,我们一起去。”
  “嫂子,你知道学习什么吗?”
  “好像是中央精神,主席指示。别管那么多了,咱们农村妇女多亏了新中国的好政策,办了扫盲班之后才能识得几个字,这回组织学习,咱甭管学习什么东西,认真就行了”
  沈翠翠是真心感谢新中国的,“女人能顶半边天”不是白说的,沈翠翠也是这样鞭策自己的。
  沈翠翠是个凌厉风行的,种地、做饭、洗衣、缝补样样都能拿出手,家里织布机的声音总是不歇着,乡亲邻里没有都不夸得。
  大家都说安庆昌娶了个好媳妇,谁不羡慕他老婆漂亮又勤快能干、孩子儿女双全呢!
  听了沈翠翠说完,赵小**里有些不愿意。
  她又不爱学习,字也认不得几个,去了也学不到什么,国家政策也不关心。反正有公公这么个能干的人在,家里是万事无忧的。
  即便心里怎么想的,赵小花也知道组织学习是必须去的,不去就是思想有问题,要遭大事的。
  跟在沈翠翠身边的安茹无知的问道:“妈妈,你们不去不行吗?我也要去吗?”
  “你还小,到是不用去,不过我们妇女生产队的人必须都去的。学习一些新政策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按照它的要求去行事,你才不会做错。”
  沈翠翠见到安茹对这些事感兴趣,于是又给安茹举例子“一年前听说有个干部没有按照中央的指示做工作,违反了中央精神,听说被教育了。”
  安茹盯着沈翠翠,赵小花神色也认真起来:“有工作队专门对此干部进行实行跟踪、盯梢、罚站、弯腰、低头、燕飞、拘留。并连敲带诈,大冬天的不让穿衣服,就站在冰天雪地里,动不动就用枪威胁。。。”
  沈翠翠知道妯娌往日对这些思想教育不上心,就把结果往大里说去。只有唬住她,才能保证她以后不会犯错。
  果然赵小花连忙说道:“知道了,嫂子,明天我和你一起去。”
  看,效果不是出来了!
  安茹想了想,2年后就是十年浩劫。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为了在这个年代好好生活下去,保护小命,光靠自家的“又红又专”可不行。
  她也许多多努力,尽快学习这个时代的东西,顺应时代思想。
  于是对着沈翠翠撒娇道:“不嘛,我不要和妈妈分开,我会乖乖的,妈妈明天带我去,好不好?”
  沈翠翠想了想,虽说是组织学习,但是也没有那么严格,带着二丫去也不是不可以,“那你保证不出声、不乱动,妈妈就带你去!”
  “我保证”

☆、第5章 办学校

  安茹乖乖的跟着妈妈沈翠翠和小婶赵小花朝着此次的目的地,也就是生产队仓库旁边的废弃屋走。
  那个废弃屋据说已经有些年头了,原来的门窗都不能用了。后来因为生产队要办扫盲班,村里也找不到可以容纳100多人的空闲屋子,所以大家伙就把这里修整了一下,作为扫盲班学习的根据地。
  以上都是小婶赵小花在路上和安茹说的。
  和小婶接触的这些日子以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她有一张永远不停歇的嘴,爱好就是和众人八卦。
  比如什么谁谁家的小姑娘长得漂亮,谁家小伙子处了一个对象,又或者是谁家小媳妇和她男人又吵架了。。。可想而知,安茹这些日子都快把整个安家村的人都认全了。
  一般人是受不了她碎碎念得功力的,但是书呆子安茹除外啊。
  前些日子安茹刚刚穿过来,什么也搞不清楚,很怕漏出丝毫的破绽,给人抓住把柄,以致于后来被清算。
  索性安家人不是那个心细如尘的性子,加上穿越这件事太匪夷所思,相信除了穿越者本人,其他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到了目的地,已经来了好些人啦。
  安茹最先看到的就是昨天傍晚来安家的那个人,也就是王大姐,她是安家村生产大队的妇女队长。
  王大姐本名叫做王春花,是一名烈士家属。今年才35岁,她丈夫在军队因公去世了,当初听说连遗体都没找回来。
  部队送信回来后,听说王大姐孤儿寡母生活困苦,后来还是队友们凑了一笔钱,交给王大姐母女的。
  大队里因为想要照顾他们母女,为王大姐安排了一个轻省的工作,就是记功员。
  但是王大姐说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而且自己还年轻,又有了部队给的钱,生活上不成问题,又给拒绝了。
  安茹昨天听小婶说了王大姐的故事后,真是由衷的佩服她,一个女人抚养个女儿,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即使王大姐接受了记工员的工作,相信也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这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真是值得称赞啊!
  王大姐是个有骨气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做了妇女队长,管着女社员们的日常工作,努力负责、兢兢业业的。
  由于为人正直无私,所以队里的人对她都是服气的。
  如果谁家打了架,都是王春花来劝架的。思想教育那一套是驾轻就熟啊,能把双方说的握手言和啊。
  后来有人戏称叫王春花一声大姐,问题最后都能被解决。于是口口相传下,王春花得了个王大姐的诨号,本来的名字反而没多少人叫了。
  安茹现在可是对王大姐好奇的很,这位也是个神人啊,看来有机会还是要多接触接触。
  嘿嘿,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有意思了!
  一进屋安小婶快速的和周围人打好招呼后,就拉着沈翠翠坐了下来,然后连忙和右边的一个相熟的妇女小声嘀嘀咕咕去了。
  也不知道她们说的什么,就传来一阵嘻嘻的笑声。安茹坐在沈翠翠的腿上好奇的张望着。
  屋内摆着10来个由木头制作的桌子,妇女们都拿着小本本,一个接一个的坐在板凳上。墙上还挂着一块黑板,上面有一些写好的字。
  王大姐看来的人都全了,把房门关上之后,走到正中间开口道:“今天是过年后,我们妇女生产队第一次组织学习,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因为昨天我跟大家说的学习中央思想。”
  “现在咱们公社遵循中央领导们的指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运动”
  看着茫然的众人,王大姐又继续说道“主要就是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投机倒把、滥用私权贪污的干部,他们就是人民群众中的坏分子,现在中央已经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典型。”
  顿了顿片刻,王大姐凝视着下面的所有人,眼神犀利,就好像要望进人的内心深处似的:“如果在咱们周围有这样的人,我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勇敢的检举他们,咱们生产大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包庇这种害群之马的”
  王大姐又继续鼓励几个没有听明白的妇女勇敢提问,经过一系列回答之后,务必使所有人都明白此事的重要性。
  回去的路上安茹也不像之前表现的好奇宝宝的样子,把小婶惊得还以为她怎么样了呢。
  沈翠翠摸了摸安茹的脑门放下心来,只要不是生病就好!“孩子可能是累了,折腾一上午了。”
  其实此时的安茹只是真正的接受了自己身处1964年的事实,以前再怎么给自己下决心,也不如亲耳听到四清开始时的震惊。
  小婶听了沈翠翠的回答后,只好郁郁的闭上嘴巴,没了安茹这个小听众,她也不愿意跟沈翠翠这个颇为精明强势的妯娌聊一些八卦。
  两天之后的餐桌上,安爷爷作为一家之主,在吃饭的时候说了一件事。
  今年开始大队决定办一所小学,一共1到5年级,并且他决定从今年开始就把安谨送去大队的小学去上学。
  “爸,办小学的事情已经决定下来了吗?”这是知道内情的安小叔。
  “爸,学校建在哪里?县里的领导怎么说,资金和老师怎么解决?”这是想要当老师的安庆昌。
  “爷爷,我也能去上学了吗?太好了”这是听说能上学的安谨,他一直羡慕大伯家的安国大哥能去上学呢。
  虽然安国说上学的地方离家有20里路,很远,走着去很辛苦,在安谨小小的心中,上学学知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爸。。。”“爸。。。”“老头子。。。”
  “都安静,听我说。”安爷爷发话了。
  看见一家人全都闭上嘴巴安静下来,安爷爷很满意“建小学这件事我是早有想法的,县里领导一直很支持,办教育这件事是大事。”
  安爷爷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你们也知道,前几年吃饭都成问题了,哪里还有闲钱办教育。这不,今年县里拨出一点,咱们大队里凑一点,先把学校教室盖起来,然后置办一些教学用具。书本的话,领导们说了,先免费提供一批教材,以后要用的话,只能自己花钱买了”
  安爷爷看一眼安庆昌,“老师的话,县里说派来个校长,之后学校招聘老师的话得听他的。不过庆昌,你别着急,咱们大队自己的学校,怎么说也得有老师是咱们大队出来的!但是啊,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老安头可做不出以权谋私的事情来!”
  “爸,我知道了,这两天我就抽出功夫把知识复习一下。能当成老师最好,当不成也是我自身没本事,怨不了任何人。”安庆昌听了安爷爷的话后,斩钉截铁的说道。
  安小叔听了两人的话后,就急忙表示也要试一试,安爷爷也没有反对。
  安小婶连忙小声的说道:“你能行吗?”
  安小叔反驳:“我算数可是不错的,这还教不了数学吗?媳妇,去试一试也是好的,万一被选中了呢?只要不用种地就行啊。”
  “哼,你这个懒汉!”
  其实说起来安小叔是不懒惰的,只不过这家伙从小就不愿意下地种田。
  以前那是没有办法,安老爷子身为大队书记,不想被别人说是以权谋私,所以除了安庆宇这个当兵的大儿子,剩下的两个儿子全都是种地的。
  现在有另一条出路就在眼前,怎么也要试一试才行。
  有时候安庆荣想想也是很憋屈的,大哥是老爷子前面那个妻子生的儿子,儿子出生后安老爷子在外面打仗也没法回来,那个年月兵荒马乱的,大妈就这么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子靠着村里的老一辈抚养。
  安庆宇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安老爷子回来后,对于这个没娘又生活困苦的儿子很是愧疚,在娶了母亲生下他们几兄妹后,也没改变。
  所以当年有了参军的指标后,安老爷子为了愧疚的大儿子,就舍下脸皮求了老首长,让安庆宇参军去了。
  之后更是在安庆宇娶了媳妇之后出钱盖了间房子,让他们分家单过去了。
  分开了也好,自己的妈妈也不用对着前面女人生的孩子尴尬了。
  安庆宇当兵有津贴,媳妇是个壮劳力,挣钱又不用交给安奶奶他们。所以一家人家的日子即使在三年灾荒的时候也是不难过的。
  安庆宇孝顺,偶尔也会送些钱给老爷子。
  安庆昌和安庆荣其实和大哥安庆宇关系挺好的,因为小的时候安庆宇很照顾他们几个小孩子,颇有些长兄如父的风范。
  但是自从安老爷子为了避嫌,不能像和大哥一样给自己安排工作后,安庆荣就有些憋屈。农村不种地、工分还高的工作本来就少,安老爷子不安排,自己就没办法。
  所以这一次的选老师就是一个机会,外边来的校长只要选了他,他就能当老师了!
  安茹很开心,原来自己还以为这里没有学校可以念书了呢,想不到爷爷真是大手笔啊,直接办了一所学校,真厉害!

☆、第6章 土胚学校

  这天安茹被沈翠翠带着去王大姐家串门,被沈翠翠抱在怀里的安茹,抬头看向天空。
  蓝蓝的天空中,悬挂着三两朵云彩,被调皮的风吹散又聚拢,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安茹被风温柔的吹着,眯着眼,感觉舒服极了!
  沈翠翠今天出门头上也没有包着原来戴着的红头巾,头发不时的擦过安茹的脸颊,给安茹带来一丝丝瘙痒的感觉。
  “二丫,去了别人家可不能乱要东西吃,知道吗?如果给你东西吃,妈妈点过头,你才能接着”沈翠翠调整了一下抱住安茹的姿势。
  “我会的,妈妈。”
  “王婶子家有个大你5岁的小姐姐,名字叫做安萍,到了地方要有礼貌的叫人!”
  一路上只听见妈妈絮絮叨叨,翻来覆去就是两个意思,要有礼貌听话,不能要东西吃。
  家里有个操心的妈妈,总是不放心自己家的孩子。
  “王大姐在家呢,今年我带着孩子来你家坐一会。”
  王大姐撩起门帘走了出来,热情的招呼安茹娘俩,“快屋里坐,喝口水吧。”
  由于王大姐家没有男人,房屋不常修理,显得有些破败。进到屋内,所有的东西都归置的整整齐齐的,家里看的出来也是经常打扫,显得很干净。
  “王婶子好,安萍姐姐好”我连忙照着安妈妈的指示问候道,路上说了这么多遍,现在又给安茹使眼色。
  真是的,这么点儿的小事还办不好嘛!
  “安萍照顾妹妹,就在屋里玩,不许去外边。”
  看的出来,安萍是个内向的小姑娘,她圆脸白皮肤,眼睛大大的,看见安茹就漏出个羞涩的笑容。
  小姑娘听见王大姐的嘱咐,应了一声,“妹妹,来坐这里,我们玩翻绳子,你会吗?”
  安茹哪见过这种老古董的游戏啊,立马摇了摇头。
  “好,我先教你”接着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一条颜色灰突突的粗绳子,安茹也不知道什么材质的。
  王大姐和沈翠翠俩人看见小孩子们玩得好,也就放下心来,去一旁唠嗑去了。
  “大姐你家安萍真俊,长大了错不了”沈翠翠看了着安萍的小模样,立马夸到。
  但凡是做母亲的,没有不愿意听到别人夸奖自己家的孩子的,王大姐脸上立马笑开了花。
  “你家二丫也漂亮,我看脸盘随你,长大了一准儿又是咱们十里八乡的一枝花”
  两个人这么你来我往的,手里做的鞋底却一点也不耽误。
  后来安茹在沈翠翠的带领下,又去了王大姐家几次,才终于算是学会了翻绳子。
  并且也和安萍小朋友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亲密关系,交到了穿越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闺蜜。
  这一边的安爷爷就没有安茹的悠闲了。
  自从安老爷子把要办小学的消息放出去,村里的人全都兴奋起来,整个村子就好像加水的油锅一般沸腾起来。
  家里也迎来一波又一波打听消息的人。有问在哪里建学校的,有问学费的,有问建学校需不需要劳力的。。。
  安茹感觉家里的门槛都快被这些人踩烂了。不过开办学校这么一件影响整个生产大队的大事,大家伙关心关心也是必须的啊。
  就连安茹自己也是很好奇的。
  现在的安爸和安小叔两个人不工作的时候就在房间里学习,那架势都快入魔了。
  现在的安茹是没有办法体会到他们想要跳出农门的心情的。
  安茹上辈子也只是在剩饭的时候,被老人们说一句“要节约粮食”。
  没有种过地的人,是感受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的辛苦的。
  他们的手是粗糙的、皮肤是黑黝黝的、背是陀地。。。
  安小叔就是不想当土地的奴隶,一辈子做一个“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老农民。
  辛苦一年到头来还是落得个“农夫犹饿死”的下场。
  为了以后的日子,过得再也不紧吧,他想像自己的大哥安庆宇一样跳出农门。
  终于到了给学校建房子的时候,大队里决定建一座有7间屋子大的土胚房。
  为了尽快建成房子,安爷爷分出一部分人去砍木头,打桌椅、做门窗、吊大梁都是需要木头的。
  伐完木材后还需要交给大队里请来的木匠刘来处理。
  木匠刘是安家村十分有名的木匠。
  他肩背一个工具兜子,里面装的是刨子、墨斗、锯子等,腰里别一个旱烟袋,兜里揣的旱烟口袋,头上戴的是一个蓝色的确良的帽子,脚上穿的是自己媳妇做的黑布鞋,身后跟着自己手底下的几个徒弟。
  干活的时候,耳朵上别一个用来划线的铅笔,肩上搭一个用来擦汗的破毛巾。
  这个时候的木匠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一种职业,可以说是“香饽饽”了。
  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就是因为那时盖房子做门窗,孩子结婚做家具都是需要木匠来做的。
  需要的人家只要准备好木料,一般是杨树松树之类的便宜木料请木匠来自己家打,这时候的人没有去买家具的,何况卖家具的也没有几份,农民也买不起,因此木匠的市场空间特别大。
  木匠们干的是苦力活,挣的是辛苦钱,付出的辛苦自是不必说的。
  还好村子后面是大别山,山里好几十年的老木头不好多动,但是十几年的正好用来建房子。
  大队里另一部分人负责拉泥土,夯实做土胚。
  安茹有幸亲眼见到了六十年代建房的情景。
  先是打地基,用泥土和草料拌在一起做土胚,制作土坯的过程叫“脱坯”。
  坯模子,就是这时候农村专门用来盖房子制作土坯时使用的工具。
  坯模子是一个木质的模具,模具内的空间长度约为40…50公分,宽为20…30公分,高度为10公分左右。
  像现在使用烧制的砖头一样,不过土坯要比砖头个头大得多,重得多。
  然后就是上房梁,用茅草盖房顶。
  之后就是制作门窗,糊窗户纸。
  木匠刘制作的桌子板凳放在教室内,黑板也安置上了。
  为了避免冬天寒冷,冻到小孩子,还在每个教室内安装好了火炉子。
  最后还给学校用栅栏围了起来。
  经过了1个多月的密集劳动,大家一起齐心协力的把学校建好了。
  房子建好那天早上,安家村还办了个仪式。
  这天一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芳香的气味,日光洒在树枝上,泛起淡淡的光芒。
  公社领导和附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都来了,领导们都发表了讲话,安爷爷也上去了。
  老头子很是激动,脸涨红着,似乎千言万语都卡在喉咙眼里,不知如何说起。
  “我想办这个小学很久了,光是往县里就不知道跑了多少回了。从前咱们大队没有小学,得去20里外的h县上学,远不说,花的钱还多。娃娃们没得学上,从根子里不认字”安爷爷有些哽咽。
  “这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办学校这回事领导们也很支持,就是苦于没有钱啊。在这里我要由衷的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和爱护,这回咱们大队终于有学校了!”
  安茹听了也很是震撼,小孩连学都没有的上,全都是文盲。上辈子的她不知道有多幸福,都念到了硕士了!
  最后一个上去说话的据介绍是学校的校长,叫做李明楼。
  李明楼是一个长相儒雅的中年男人,原来是在县里的小学教书的,被调到了这里当校长,自然比不得在县里工作舒服。
  当时听说调到这里行政级别升一级,工资也跟着上涨,李明楼也就同意了。
  原来周明楼家里是在h县,老婆是个护士,还有一个在工厂当工人的女儿,就是底下几个儿子逐渐要娶媳妇了,开销有些大。
  这不,为了多那么几块钱的工资,这才不辞辛劳的来到安家村,当了这么个小学校长。
  毕竟来回好几十里路呢!安茹想想只能靠一双脚走还是蛮辛苦的。
  这时候特别富裕的人家才能用上自行车,但是更多的人出行只能靠自己的双脚。
  安小婶听说周校长一家子都是吃商品粮的,脸上满是羡慕的神色!
  这个时候的城市户口,有各种粮食、副食品供应,如果还有份像样的工作,比如教师、工人啦,那就是吃喝不愁啦。
  比起农民来说不知道好上多少,也怨不得周围人都是一脸艳羡的神色,连艳丽的沈翠翠也不例外!
  到了晌午,家里留了领导们吃饭,安奶奶特意把过年留的腊肉给做了,安爷爷还贡献出自己珍藏的米酒。
  这顿饭可是出现了少见的荤腥,要不是安家村背靠着大别山,村里偶尔打到些猎物,自己家还吃不上呢。
  安茹也馋得很,借机像安奶奶撒娇卖乖,吃到了一片肉,这真是三月不知肉味,甚是想念啊! 

☆、第7章 安爸爸的落选

  过了几天李明楼李校长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