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穿今]70年代幸福生活-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长卿~徐长卿~”徐长卿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去初中问问堂哥,就听身后有人喊她。她回过头来一看,一个梳着两个小辫子,衣服上满是补丁的小姑娘正满脸惊喜的朝自己走来。张翠芳,徐长卿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个小丫头就是前身的好朋友兼同桌张翠芳。对张翠芳,徐长卿还是很佩服的。张翠芳家是隔壁张家村的,家里好几个孩子,父母在地里刨食,挣得都不够吃的。她是长姐,下面还有3个弟妹,她的爸妈就不想让她上学,想要让她在家拉扯弟妹。她不肯,跟她爸妈争取了好久才争取到上学的权利。张家村村子小没有学校,她就只能每天走2里山路到他们临河村来上学,回到家里还要承包绝大多数的家务,就算这样,她的成绩在班上还是数一数二的。
“翠芳~”徐长卿高兴的朝着张翠芳挥挥手,总算来了个熟人了,这样就不用去麻烦哥哥了吧?
张翠芳小跑着到了徐长卿面前,小喘了一口气,才关切的问着,“长卿,你的身子好了吗?”临河村就这么点大,徐长卿从山上摔下来没多久大家都知道了。她刚才从远处就上上下下好好的打量了下自己的朋友,见长卿除了额头还有些青紫,没什么大碍,多少能放心些。
徐长卿的心里飘过几丝暖流,从兜里掏出个手绢想要给张翠芳擦了擦汗,柔声安慰道,“翠芳,我没事了。这不来上课了。”
张翠芳哪肯让徐长卿用手绢给她擦汗啊,边躲边一个劲的说,“长卿,我哪能用你的手绢啊,你赶紧把手绢收起来吧。别给我弄脏了。”
“脏了再洗就是了。或者我干脆把这个手绢送你吧。”说着就要把手绢往张翠芳手里塞。徐长卿才不管那些呢,难得有看得上眼的朋友,自然想给她好的。
“不不不,我不能要你的东西。”张翠芳的头直摇,任徐长卿好说歹说就是不肯要,急得脸都涨红了。就算她是个小丫头,也能看得出来徐长卿这个手绢布料不错,再加上边角的绣花,怎么也得值个不少钱。她家是穷,这个手绢也很好看,可她也不能白要人家的东西。
推拒了半天,见张翠芳急的快哭了,徐长卿知道她自尊心特别强,也不再勉强。想着什么时候自己有时间了拆件旧衣服自己给张翠芳做个手绢。想来她是会要了吧。这个手绢自然是张敏的手艺了,她昨天闲着没事想着女儿上学要擦汗,就从压箱底的布料里面选了这个白色的,给徐长卿做了个小巧的手绢,还在手绢的一角绣了朵小花。
见徐长卿不再坚持把手绢塞给自己,张翠芳总算能松了口气。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拉着徐长卿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她从打满补丁的布袋里掏出个红鸡蛋塞到徐长卿手里,憨憨的笑着,“长卿,这个鸡蛋给你补身子。你拿着吧。”她自然不会告诉好朋友,这个鸡蛋是昨天家里的亲戚生孩子他们去吃酒时她在席上省下来没吃特意给徐长卿留的,家里的弟妹她都没舍得给他们吃。
看着满是茧子的手心里举着、蛋壳破碎的红鸡蛋,徐长卿有点想流泪了。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在一般的农村家庭鸡蛋是多么精贵的东西?就连他们家里养的鸡生下来的蛋都会存起来换些银钱补贴点生活费,更何况明显家境比他们家还差上几分的张翠芳家呢?这个鸡蛋明显是张翠芳省下来的。许久不见荤腥的孩子能忍得下吃荤的冲动,给自己的朋友省下来,光是想想都知道有多么不容易。
徐长卿不肯收,“翠芳,你看我的身子已经好了,这鸡蛋你留着自己吃吧。”
张翠芳坚持要送,“没事,我壮得很,还吃什么鸡蛋啊。你明显瘦了不少。把鸡蛋吃了补补吧。”
看着眼前这个面黄肌瘦的丫头,徐长卿有些无语,没觉得她哪儿壮实啊。两人你推我让了半天,徐长卿见实在没办法,只好说”翠芳,那这样我们一人一半吧。”
张翠芳见好姐妹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要”的架势,忙点点头。
徐长卿小心翼翼的剥开鸡蛋,咬了一小口,就把剩下的塞到了张翠芳的嘴里。张翠芳见徐长卿确实吃了,两三口就把嘴里的鸡蛋吃完了。
两人这才有心思去教室上课。
这个鸡蛋是她有史以来吃过最美味的。张翠芳这个姐妹她交定了。徐长卿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

第十章

一晃徐定睿一家三口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几个月了,他们渐渐开始习惯如今的生活,徐长卿平日里要上学,休息的时候就帮着张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偶尔也会帮着徐定睿晾晒些药材;徐定睿夫妻俩除了忙着生产队里的活计,私下里也没忘记去山上采些草药,顺便还种了不少蔬菜。
至于之前欠着村里邻居的粮食,徐定睿自然是想办法还了,家里的存粮慢慢的也多了起来,一家人身上都开始长肉,特别是两个徐长林喝徐长卿两个孩子,个子直往上窜,再不像之前那般消瘦。
他们原本以为这辈子一家人就这样平淡的过下去,谁知道这天徐定睿从生产队拿回家的一封来信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老公,你来看这封信。”张敏手里拿着一封信,一脸惊喜。
徐定睿好奇了,这封信是他拿回来的,自然知道是从北京寄来的,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个大大的包裹,他摸了摸就知道里面是一些书,看样子就是自己的便宜岳家的家书。岳家在北京,前些年因为政治原因一直被□□,和女儿的联系就少了,这两年粉碎□□之后,他们的联系才多了起来。徐定睿接过信,一目十行,粗粗一扫,就明白了媳妇为啥这么惊喜了。
张敏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9月份张父张成儒秘密参加了一个会议,这是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张成儒来信的意思就是想要自己的女儿女婿赶紧复习参加11月份的考试。他还想着让女儿女婿趁着这次机会把家搬到北京呢。他就这么个闺女,疼的很,闺女嫁到千里之外的云省,都有好些年没有见面了。他真心想念的紧。
因为这次高考并不是教育部统一命题,而是各省市分别命题,老爷子特意把自己托关系通过各种方式找来的考试资料也给邮过来了。顺便还有对云省高考的估计,他觉得这次高考由于之前□□的浩劫,高考中断十多年,这次高考报名人数估计会很多,录取率又不会高,出卷老师们对现在学生们的水平也不大了解,估计出题会稍微偏难。老爷子让他们复习的时候再认真些。
见徐定睿在看信,张敏就趁着这机会跟他解释,记忆中张敏是上过高中的,家学渊源,懂得就多了些,“高考就相当于咱们之前的科举,不过有很大的不同。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1952年实行,1965年废除了。高考不论出身选拔人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老公,你不是一直遗憾没有机会正式进学吗?咱们就努力参加高考,你争取去正规的医科大学系统的学习一下。”
徐定睿有点迟疑了,“我行吗?”由于家庭原因,他没怎么上过学,初中还没毕业就离开学校了,现在认识的很多字还是后来和张敏结婚之后,张敏教的。就算他还算勤奋好学,可他毕竟年纪有些大了,到底不如从小上学的张敏。
张敏继续劝着,“能行啊,这有什么不行啊。我爸想让我们考大学,特意给咱们准备了不少复习资料。光是这个咱们就占了不少先机。更别说咱们俩的工作还算轻松,平日里每天晚上都跟孩子们一起看书学习,没把书拉下多少。咱们这段时间突击突击,好好努力,就不信咱们考不上大学。这时候的大学可相当于咱们那儿的国子监呢。”
一番话说得徐定睿很是动容,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他对读书人都是发自内心的仰慕,这次既然有机会,那自然是努力拼搏一次。“好,那咱们就拼一次。
等晚上徐长林他们放学回家,听说了徐定睿夫妻俩决定要参加高考的事,自然赞同的很,争着说他们一有时间就会帮着家里做家务,让他们两放心的准备考试。徐长林大些,懂得多些,对叔叔婶婶要参加高考羡慕之余还是想着等他们考完了就把课本资料什么的拿过来,他也想参加高考,不说别的,就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就相当于吃皇粮,端着个铁饭碗了。
既然决定了要参加高考,徐定睿夫妻俩自然要好好准备一番。这会儿张敏无比庆幸知道要上山下乡,她还把自己从小到大的课本不嫌累的从大老远背过来,家里又时不时的寄些书刊。他们每天白天去生产队上工赚点工分,工作间隙偷空看看书,下班之后点着煤油灯再复习个几小时。两个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不由自主的认真的很多。徐长林没事的时候还跟着预习了不少高中知识。
1977年10月21日,广播里就播出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中央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十里八村的知青们都沸腾了,他们谁不想回城啊,现在恢复高考了,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回城,以后国家还给分配工作,一个个都想着各种办法要找课本和资料。可惜云省地方偏远,就算想买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待听说临河村的知青张敏有教材,都求上门了。张敏他们烦不甚烦,只好借了出去部分课本。好在张敏之前闲极无聊的时候,抄写了不少课本,才算是把人对付过去。
生产队长徐胜利知道徐定睿夫妻俩还有另外两个知青想要参加高考,就尽量给他们安排些清闲的活计,好让他们安心复习。他清楚的很呢,要是这几个人真考上了大学,那就是他们临河村这个山窝窝里面飞出去的金凤凰,以后要是有了什么成就,还不得记着他们这些乡亲们的好?再说了,强扭的瓜不甜,他们心已经大了,还不如给人行个方便呢。别人他不敢说,就说这徐大夫夫妻俩,那是不会没有良心的。

第十一章

就这样,徐定睿夫妻俩边上工边复习,每晚点着油灯看书直到凌晨,弄的张敏总感觉自己全身都是油烟味。每天废寝忘食的看书,夫妻两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徐长林兄妹两心疼的很,想着各种办法变着花样弄些吃食还是不行。每每看到父母那么劳累的样子,徐长卿都想开口让他们放弃高考算了,可看到父母充满斗志、志在必得的那副样子,话到嘴边都咽了回去,就只能想着方法尽量不让杂事扰了他们复习。好在农村除了家长里短、种田之外就没什么大事,而且很多人听说徐大夫要参加高考,就算生了病也是去找别的大夫,等闲不来打扰徐定睿夫妻俩复习。
从接到通知到高考,一共就两个多月的复习时间,想要完全把高中的知识点理解透彻那是不可能的,张敏就尽量给徐定睿找些重点的知识复习,至于其他的,不管能不能理解意思,徐定睿都尽量背下来,另外还有张父时不时的从北京寄来的资料,夫妻俩的复习时间排的满满的。特别是张成儒想办法托人买到的那本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帮小夫妻两省了不少复习的时间。见张敏对高中知识懂的不少,而且还有高考复习宝典《数理化自学丛书》,附近的很多知青都喜欢来徐家问问题,也有来借书抄的,当然人家只要来了,总会或多或少的带些东西,就算徐定睿夫妻俩不肯要,人家都不依,渐渐的张敏居然有点做老师的感觉了。于是她就在想,是不是高考就干脆报考师范院校算了,怎么的也算子承父业了吧?而且要是当了老师,怎么的也是个铁饭碗再不用担心工作的事情了。
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女子什么工作都能去做,当老师自然也是行的。张敏把心里的想法跟徐定睿一说,他十分赞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老师都是十分尊重,老师一直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以前从没想过自家娘子能去做老师。
有了目标,徐定睿夫妻俩复习起来更来劲了,其他的知青见到他们夫妻俩那副废寝忘食的劲头,心里都有股不服输的念头,一个个的复习起来不由的更认真了。一时间,临河村附近的知青们都只顾着埋头学习,引得有心向学的孩子们有不少跟风的。
当然他们也没忘了高考报名。报名那天,徐长林兄妹俩也跟着徐定睿他们去了公社,在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面前简单填了个表格,交了报名费之后,他们就算是报上名了。徐长林在一旁看的心动不已,想着再等等,再过两三年他就也能报名参加高考了。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不经意间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一转眼,高考的日子就快到了。因为临河村所在的临水县没有高考考点,临水县的高考考生还要去市里参加考试。他们就约好了一起坐车去。考试前几天,徐定睿夫妻俩就要跟着参加考试的知青们一起先坐牛车去镇上,然后又转了好几趟车才到市里。临行前几天,张敏就陷入了莫名的焦躁,她实在放心不下女儿独自在家,就算家里还有侄子,但他自己都还是半大的小子,要是遇到什么事情,也没什么办法解决啊。她用试探的语气跟大家商量了,“要不我不去考试了吧?”
大家很是诧异,张敏一直对高考都很看重,复习的劲头也一直很足,怎么突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呢?
待听说了她的焦躁不安之后,大家都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徐定睿反而很放心,他总觉得侄子徐长林是个男孩子,都已经是个半大的成人了,单独在家照顾妹妹几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雏鹰总有展翅高飞的一天,父母总不能照顾子女一辈子。
惹得张敏一个劲的说他心宽,不心疼闺女。
生产队长徐胜利正好进门听见了张敏的话,忙不迭的安慰着,“徐大夫、张会计,你们就放心吧,我们会帮你照顾好长林和长卿的。”他对徐定睿夫妻俩参加高考的事很关心,每天都会来徐家遛遛看看有什么要帮忙的,还时不时的把自家的小子提溜过来让他们跟着徐长林他们一起看书学习。他对徐定睿夫妻俩考上大学还是很有信心的。不管怎么说,人家张会计是□□前的老三届,正经的高中毕业生,就算毕业有十来年了,但人家最起码有那个相关的知识储备啊。有了底子复习复习就好了。
“是啊,婶婶,我会照顾好妹妹的。”徐长林拍着胸脯跟徐定睿夫妻俩保证着。他都是个半大小子了,叔叔婶婶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张敏还是有点放心不下,这么多年她一直和女儿在一起,从没有跟女儿分开这么久过,“长卿,你和哥哥好好在家,我们考完试很快就回来了。家里要是有什么事,你就去找你胜利叔。”
徐长卿乖巧的点点头,忍住在心里翻白眼的冲动,这话自家的亲亲娘亲已经说了n遍了,听得她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妈,我知道了,你就放心去考试吧。要是有什么事我们就去找人。”倒是她对父母进城的事一直忧心忡忡,自从知道父母要去城里考试之后,她就一直担心,总是想着父母能不能适应城里。听说城里人都很傲气看不起乡下人,听说城里还有什么汽车。
果然徐定睿夫妻俩到了城里头一次坐上公共汽车,刚见到这个浑身是铁的大盒子,他们吓了一大跳,张敏差点哭了出来,待僵直着身子上了车,还没回过神来,一直在心里啧啧称奇,他们哪能想到居然能看见这般奇物。
这会儿他们想着要是让徐长卿一起来就好了,总得让女儿也见识见识。不过这次考试这么匆忙,他们又没来过市里,实在不放心长卿跟过来。要是他们真考上了大学,以后长林和长卿就有机会生活在城市里,毕竟没听说有大学办在农村的。
徐定睿和张敏都被分配在临河市一中参加考试,没有跟其他人在一起。到了市里,跟同来的老乡们分别之后,两人就拿着行李下了车。一下车那个茫然啊,城市里车水马龙,他们两个古人兼乡下人根本就分不清东南西北。
好在城里人多,徐定睿本着路在嘴边的念头,一路问到了一中。此时的一中附近满是来参加考试的考生。徐定睿夫妻俩随意去附近的人家找了间小屋子租住了下来。这两天光是坐车,就够人受的了,旅途劳累,他们自然是要好好休息一番,磨刀还不误砍柴工呢。为了这次考试,他们夫妻俩多少有些破釜沉舟,把之前积攒了好一段时间的药材卖了做路费不说,村里的乡亲们还帮衬了不少。他们就只能怀着感恩的心,尽量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来参加考试。
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徐定睿夫妻俩人都是两辈子第一次进考场,就连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书中的知识。特别是徐定睿,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从没接触过逻辑性相对很强的理化,要不是张敏教的好,他自己遇到实在无法理解的问题就硬背下来解题办法,估计他早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不管怎么样,他对这两个月的复习成果心里还是打着鼓的,任谁囫囵吞枣的看了不少课本和解题思路,都不一定有自信一定能考上大学。要知道这高考就跟前世科举似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家古代才子寒窗苦读数十载都不一定能中举,更何况认真说起来他才看了2个多月的书。
本次高考还是沿用□□前文理分科的办法,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为了以后考虑,徐定睿夫妻俩都选择了理科。他们来之前还在为夫妻俩一起参加高考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可等到了高考这一天,他们就觉得丝毫不以为意了。
1977年12月10日,徐定睿夫妻俩跟随着数十万人走进了考场,父子、夫妻、母子、兄弟等等同时参加考试的情况随处可见。他们这几天要跟全国570万青年一起争取27万个上大学的名额,竞争无比的惨烈。当然他们这会儿是不知道这个的,唯一的念头就是好好考试,争取考上大学。
历时三天的考试时间很快就过去。在最后放下笔的那一刻,徐定睿夫妻俩莫名的松了口气,不管会做不会做,他们都把试卷填满了,至于到底能得多少分数,能不能被大学录取,他们就不知道了。参加了高考,对他们来说就是件新奇的体验。

第十二章

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参加完考试,徐定睿夫妻俩就将考试的事情暂时放到一边了,商量着要赶紧回家了。家里就两个孩子在家,就算左邻右舍答应帮忙照看着,他们还是不放心。市里以后有的是机会可以再来。
又是转了好几趟车才到家,他们本想直接回家,后来在镇上接到通知不等高考成绩出来就要填志愿,他们商量了一下,去镇上找了个熟悉的高中老教师,请他帮忙估了分数,都填了北京的大学:徐定睿报考了北京中医科大学,张敏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之所以都报考北京的大学,是因为张敏的娘家就在北京,她已经十来年没有回娘家过了,在北京上学,以后能时不时回去看看父母,多少尽点孝道;而且北京是首都,怎么的也得去看看□□啊。虽然张敏还没见过这个身子的父母,还生不出来多少的濡慕之情,但父母之心都是一样的,光是看张父忙着工作之余经常给他们寄些高考参考资料,他们就得感恩。要不是云省到北京路途遥远,一路上的手续繁琐,他们早就应该去看望两位老人了。
填完志愿,夫妻两人谢绝了老师在镇上留宿一晚的邀请,紧赶慢赶终于在天完全黑之前回到了临河村。看着夜色中被袅袅炊烟萦绕着的熟悉的村庄,两个人的心莫名的安定下来了。也许这就是所说的家就是归宿吧。
“徐大夫,你们考完试回来啦。”刚进村子,吃过饭准备遛弯消食的乡亲们就热情的跟他们打着招呼。
“是啊,终于考完了。”
“徐大夫,你们是去市里考试的吧?市里好玩吗?”
“别瞎说,人徐大夫是去参加高考的,就跟古代考状元一样,哪顾得上好玩不好玩啊。”
自从徐定睿夫妻俩走了之后,徐长卿就一直在算着日子,什么时候到市里,什么时候考试,什么时候回家,算着他们该回来了,她就在家捣鼓吃食,还一直跟徐长林念叨着赶那么远的路去参加考试,回来肯定得黑了瘦了。再说了大冬天的参加考试,人怎么的也会受点罪。
这天徐长林照例在帮着长卿做好晚饭之后去村口张望,大老远的看到身似徐定睿夫妻俩的身影,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使劲揉了揉眼才确定果然是他们,忙小跑着迎上前去,接过张敏手中的行李,欢喜道,“叔叔婶婶你们回来啦。”
见到亲人,徐定睿夫妻也很高兴,张敏笑着道,“长林,我们回来了。”她刚才偷偷的瞧了下徐长林的身后,并没有看见女儿的身影,心里多少有些遗憾。
徐长林似是看出了她的想法,含着笑解释道:“叔叔婶婶,妹妹在家做了不少好吃的等着咱们回去呢。我们快回家吧。”徐长林心里倒没有什么想法,最多就是羡慕妹妹有父母,而他自己的记忆里就没有父母的存在。
话音刚落,徐定睿就意味深长的看了张敏一眼,张敏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她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只是从没有离开女儿身边这么久过,自然是心急了些。
好在转眼就到家了,场面总不至于尴尬下来。
一进门,徐定睿夫妻俩就看到了桌上摆着好几个菜,闺女长卿还在厨房里叮咚的忙活着。
听到声响,徐长卿从厨房里伸出头来打了个招呼又缩回去忙活了,“爸妈,你们终于回来了。你们先喝杯水,我还有最后一个菜就好。”也不知道她在厨房里忙了多久,大冷的天小姑娘愣是忙出了一头汗,额头上甚至还无意间抹上了不少黑灰,乍一看就像个小花猫了。
张敏心疼的不行,走上前去给她擦了擦汗,用手将黑灰抹去,“长卿,别忙了,咱们吃饭吧。菜够多的了。”
徐长卿呵呵一笑,“妈没事,菜都在锅里了,马上就好。”她不是真的才十岁,以前也是什么家事都做,做个菜什么的,还是轻而易举的。
果然没一会儿,菜就好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了顿堪比过年的晚餐。可不是嘛,为了徐定睿夫妻俩回家能吃顿好的,徐长林一大早就去山里的小河边钓了两条鱼,徐长卿用自己的女红找人换了只刚猎到的野鸡。再加上一些蔬菜小炒,饭菜丰盛的很。要是搁平日里,一般的老百姓谁家舍得这么吃喝啊,也就徐长卿想着父母考试不易,才想办法整治出了这些。
有好菜自然要有好酒,徐定睿难得心情好的让徐长林陪他喝了几杯,当然徐长卿是没这待遇的。就算这样,徐长卿还是觉得很欢喜。她就只能跟张敏吃点小菜了,顺便絮絮叨叨的跟张敏说着这段时间家里以及村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还跟张敏问东问西的,她从没出过临河村,她对外面的世界好奇的很。
灯光下张敏已经仔细打量了过徐长林兄妹俩了,见他们脸上没什么苦色,总算是放下心来了。“长林、长卿,你们这些天在家怎么样?”
徐长卿重重的点头,“爸妈你们就放心吧,家里挺好的。”这几天放假,徐长卿跟着哥哥长林又去山上采了不少草药。他们想着家里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的是,没事就去山里转悠转悠,倒还真给他们发现了不少好东西。
不过徐长卿此时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上面,她对父母参加高考的结果好奇不已,可就怕他们没有发挥好,问了反而惹得他们伤心,女儿想问又不敢问的样子逗得张敏直乐,笑着点点她的额头,“你这丫头是想问我们考的怎样吧?我们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反正该填的地方都填了,我们回来之前去镇上请人帮忙估分,两个人都能有三百来分吧。至于能不能考上大学,那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事了,听天由命吧。”毕竟复习的时间太短了,张敏还好些,徐定睿对知识点的掌握到底还不透彻,能估三百来分已经算是超常发挥了。
一听张敏说他们夫妻俩人估分有三百来分,徐长林兄妹俩的嘴角就不由自主的扯起来了,他们可是知道这次高考总分也就450分,能考三百来分已经算不错,就算上不了最好的大学,但肯定会是有学可上的了。这年头能上学,那就是国家全包了,毕业就能捧铁饭碗,比种田好多了。
徐长林满脸惊喜,“叔叔婶婶,那你们报的哪里的学校啊?”他对高考的认识可比徐长卿多多了,学校的老师跟他们说过本次高考是考后不等分数出来就估分填志愿,如果估分出现了问题,填的志愿就很容易上不了。
徐定睿沉吟了半晌才说,“我和你婶婶都填了北京的大学。你也知道你婶婶娘家就在北京,我们想去北京看看两位老人。”至于其他的打算,他就没说了,毕竟他们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还不知道以后究竟会怎么样。
徐长林理解的点点头。要是叔叔婶婶真考上北京的大学去北京上学了,他怎么办呢?这个疑惑开始萦绕在他的心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听到父母说到北京,说起外公外婆家,徐长卿心里充满了期待。如果有机会去北京,那就好了。就凭着外公来信里的深深关切,她就觉得外公定是个温和慈祥的长者。
许是知道徐定睿回来一家人要好好团聚一番,这一晚村里并没有什么人来打扰。不过村里藏不住事,没多久每家每户都知道徐大夫夫妻俩参加完高考回来了。
等第二天徐定睿和张敏去生产队,就被不少对大城市及高考充满了好奇的乡亲们围住问东问西了。他们也不恼,笑着拣了些好玩的事说给大家听,特别是城里好的一面,比如宽敞的马路、汽车以及楼房,又把从市里回来前特意在供销社买的糖分给孩子们,引得乡亲们对大城市满是向往,特别是十来岁的孩子们,听他们说了城里的楼房和小汽车之后,一直念叨着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城里好好看看。徐定睿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明白他们这是想让孩子们要努力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临河村还是太小太穷了,外面有更好更广阔的世界。
渐渐的,徐定睿夫妻俩高考回来引发的轰动越来越小,一切恢复成了的日子,只不过徐定睿夫妻俩和其他的知青一样,每日干着农活,想着办法上山挖草药来换钱的同时,怀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期待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原本还算淡定的心越来越纠结,越来越不安,张敏有时候就在想着要是估分失误了,没考上怎么办?要是考上了,长林和长卿怎么办?学费又从哪儿来呢?
徐长卿哪知道父母的心思啊,她现在每天最期望见到的人就是骑着二八杠、身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了。她每天没事的时候就和张翠芳或者哥哥徐长林一起去村口等邮递员。话说她刚开始在村口拦着人家邮递员的时候,人家还被她吓了一大跳呢,待听说她的来意之后,就拍着胸脯保证只要一看到徐定睿和张敏的录取通知书就立马给她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