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深空之下-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许是一个亿也不一定……”丁一东苦笑着补充了一句:“如果真的要用托卡马克实现聚变技术,确实就是这么困难。磁约束思想,或许真的是陷阱啊……”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两条路
就当大家都沉默不语的时候,一位科学家灵光一闪,似乎想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他急急地叫道:
“那个绿光无人机!那艘无人机的技术完全超越了我们,但是里边依旧没有可控核聚变装置,只有裂变发动机!”
“他们可是真正的星际文明啊,却无法将聚变技术实现在直径两米的小型飞船里。”
“直径两米……其实也不小了,但是无法放下一个聚变装置。”
“这可能也说明了……小型的可控核聚变,难!”
“越小,越难!”
“是的,一定是这样!”另外一位科学家兴奋地接过了话题:“绿光文明不可能没有聚变技术,但却没法将核聚变技术小型化。”
“就像尼克斯文明的大贤者所说,类似托卡马克那样的小型装置……难度真的超高,很可能是一条歪路!”
实际上,“托卡马克”装置其实也不小了,有几层楼这么高,随便搞一个也得几十上百亿,结果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小玩具。
但对于核聚变而言,它确实只是小玩具,顶多只能点燃等离子体,想要稳定发电,无疑天方夜谭。
小的机器,太过精巧,对人类来说肯定更加困难。
这种高难度的东西,搞大的肯定比小的更加简单,当然也更加费钱就是了。
“其实无所谓,新人类文明已经要用举族之力来完成它,‘钱’算什么?”其中一位电磁学的专家开玩笑道。
关键是……能不能成功,有没有成功的几率,经费、资源,人类都不在意。
“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是一个庞然大物。但如果强行让当时的科学家,将所有设备浓缩在现代的小小个人计算机中,他们肯定搞不出来……”
“就算花个一两百年,也不可能直接一步登天。所以了,这个装置肯定是越大越好。直接搞一个小机器不是强人所难吗?”丁一东教授发牢骚道。
会议室中产生了一丝古怪的氛围,人们都觉得这番话有些诡异,但好像又有点儿道理……
预算的问题暂且不管,只要能成功,就算是个无底洞,新人类文明也要将它填满!
一群大科学家根据尼克斯文明遗留下来的信息,开始讨论如何解决这个巨大难题,如何提高实现的成功率……
越去深入思考“大过滤器”,越觉得它可怕。不仅仅是社会方面,还有技术方面。
核聚变的理论太简单,又带来了太多的思维定式。
尼克斯文明也是掉进“磁约束”这个陷阱中,它们下意识地认为,可以用目前的技术手段控制住“核聚变”这个星空巨兽。
但是实际上,并不能……或者说,以目前的手段极度困难!
在与专家们的讨论中,于易峰听懂了以目前的技术而言,几个几乎无解的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人类制造的“磁场强度”不够。
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从公式上看,只要通入的电流无限大,或者线圈密度无限大,就可以达到磁感应强度无限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电磁铁内部磁介质产生磁场的机制,是内部的分子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转向相同的方向,所以存在磁饱和问题。
所以,当外加电流和线圈密度达到一定大小时,磁场就不会再进一步增加了。
数百特斯拉,是目前实验室的极限,这个磁场强度还远远不够。
没有足够大的磁场,就很难限制住聚变时狂暴的等离子,容易造成仪器损坏。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而且几乎无解。因为它的本质涉及到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人类只能通过多个磁环叠加绕制,才绕过“磁饱和问题”,但这样一来,更是增加了等离子控制的难度。
第二个大问题,也即中子辐射的问题。
每个氘氚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MeV能量的中子,这些高能中子能轻易击碎第一壁材料中的金属键,产生大量缺陷,引起辐照肿胀、脆化、蠕变等问题,使得材料完全没法使用。
尼克斯文明到最后也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能长期抗中子的材料。
它们只能不断更换坏掉的材料来解决问题,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大部分钱也就是这么烧掉的。
这两个涉及到原子本身,都是几乎无解的大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各式各样、零零碎碎的小问题……
“我们的超合金材料不行吗?”
于易峰听懂了这两个关键点,不禁问道:“这些可是外星材料的变种,难道也挡不住中子辐射?!”
“不行!”其中一位材料学家断然摇头道:“超合金再怎么牛,也是普通材料,由普通元素组成。普通材料就有它的局限性,就算真正的外星材料也不行!”
“它们不可能吃得住中子辐射的。就算持续时间久一些,也只是多几个小时或者几天……”
“……真正要实现发电,可是要按年算的!总不能过几天就停电维护一次吧?”
于易峰无奈点了点头。
好吧,这些个问题确实很麻烦。除非出现某些理论的巨大突破……
但是,哪来的突破啊?人类现在还在吃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的老本!
“那什么东西不是普通的材料?诺亚号外壳?还是诺亚号地板?那种紫色的金属状物质吃得住中子辐射吗?”
“呃……”那位教授瞪大了眼睛,这倒是他没有想到的。
过了半天,他才回答道:“或许吧,倒是没有实验过……难道我们可以拆一些地板下来抵挡中子辐射?”
诺亚号里边的地板并不像飞船外壳那样坚硬,它还是可以摧毁的,譬如说超新星爆发,就把它打出了大量的空洞。
但是,就算它能抵挡部分中子辐射,问题也只是解决了一个,还有大部分没有解决。
现在有两条路供人们选择:第一条,沿着尼克斯文明的道路,继续研究磁约束,同时全力发展其他的基础科技,消除各个短板。这条路不知道要花费多久的时间。
第二条……
“我们准备放弃磁约束的思想,甚至放弃可控的思想!”
丁一东教授带头递出了一份报告。说出这句话时,他面色潮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疯狂之感。
于易峰顿时头皮发麻,联想到了奇怪的东西,在月球基地递出《十亿吨氦…3弹推动方案》的时候,他也是这幅表情……
果不其然,丁一东教授在下一刻就扯着嗓门吼了起来:“可控与不可控本身就是文字游戏,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定义!”
“氢弹是不是可控的?氢弹这种东西,用于战争时就是可控的!”
“我们干嘛要执着于托卡马克这种东西?就算它真的能发电,也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不知道到底能发多少电?执着于受控核聚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完全可以用……不完全受控的核聚变来作为动力!”
“我们……干脆用氢弹爆炸发电!”
喊出了这句话时,连带着后边的人都闹哄哄地吵了起来。
“氢弹爆炸发电?怎么发?”于易峰吓了一跳,下意识问道。
丁一东教授继续大声道:“我们只要制造一个足够庞大而又坚硬的容器,完全吃下氢弹爆炸的当量即可……”
“核弹在金属容器里爆炸,只要这个金属容器足够大、足够坚硬,我们就能直接吃了这部分爆炸能量……当然不只是氢弹,还有其他的核弹!”
这句话就如同洪钟大鼎,在于易峰脑子里“咣咣”敲了起来。他感觉整个脑袋都闹哄哄的,根本没听清丁一东后边在咆哮什么。
再看后边站着的大科学家,似乎没什么反对意见。
他们早就事先商量过了,就连最稳重的学者也认为,这个方案似乎比正儿八经地搞托卡马克更加稳妥。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大难点
于易峰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利用不可控的核聚变,这可能吗?
但是话说回来了,光是“可控核聚变”目前出现的这几大“无解”难题,人类就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完全就是理论上的巨大桎梏,谁也不知道究竟多少年之后,才会有天才出现,将这些理论问题一举解决。
难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还真的要钻牛角尖,继续走“磁约束”的道路不成?
科学家们可没有那么蠢!
既然“可控核聚变”太难太复杂,他们疯狂地想出了另一个方案……
不可控的核聚变!
这也是尼克斯大贤者死之前觉得,更有可行性的方案……“不可控的核聚变”,这种东西其实人类早就实现了,那不就是氢弹吗!
干嘛要执着于“可控”?难道就不能利用氢弹的能量?!如果能将氢弹的能量利用起来,不也成了可控?
这就是……这群科学家的真实想法!
于易峰听得头皮发麻,他第一次觉得这个世界简直太疯狂了。
但在接下来的一番谈话中,他知道了……疯狂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
在地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想法!
苏联和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核研发高涨的年代都讨论过这一方案:他们试图在深山老林中挖一个地下洞穴,在洞穴里反复进行核爆,然后用核爆的热量进行发电……
“按照计算,只要1000枚三千吨TNT当量的核弹,就能满足一个中大型城市的供电问题……按照我们的产量,一年十来万枚也不成问题。”
丁一东教授泛着笑容说道:“当然了,那是七十年前的计划了,还有大量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核弹这种东西,对于当时的造价来说相当昂贵,拿来发电完全就是本末倒置。而且大规模制造核弹很容易造成核泄漏,如果核弹落到恐怖分子手里,简直不堪设想……”
“但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没有这个问题。诺亚号社会应该不存在恐怖分子……”
“我们完全可以将核弹做的更大更强,也可以用一个球形的反应炉代替地下洞穴,这样一来就可以收集更多的能量。”
于易峰看着丁一东诡异的笑容,心中不寒而栗。这老头自从恢复了青春之后,简直越来越疯狂了。
估计这个计划是他想了好久的吧?
但其他科学家竟然纷纷支持,特别是菲利克斯博士这些稳重派也没太大的意见。
难道……真的可行?
他越想越觉得离奇,不过还是保持了足够的冷静,发出一连串疑问:“这种方案真的可行么,你们有没有严格考证过?总可不能脑袋一拍就决定了整个文明的走向!”
“还有……氢弹爆炸的氚元素哪里来?难道用氦…3弹?还是普通的四氢核弹?当量也太大了吧?激光点燃的成本呢?”
“……安全性问题你们有考虑过吗?万一那个锅炉爆炸了怎么办?”
科学家们彼此对望起来,事实上,对这个方案他们也已经讨论了好久,怎么想都比磁约束靠谱些。
不过他们觉得,于易峰这番话却是说到了点之上,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谨慎的态度真是最重要的。
其中一个专家立刻拿着手中的报告道:“舰长,关于你的问题,我们已经整理了相关数据。”
“用不可控的核聚变,并不是说搞就能搞吗,它其实也有一定的难点,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对核弹的研究必须非常深入。制造一枚小型核弹用掉的能源,必须远小于核弹释放出来的。否则用核弹发电就是个笑话!”
于易峰点了点头,这倒也是。
核弹可不是普通的导弹,制造成本非常高昂,譬如说制造一枚原子弹,要用到高浓度的铀…235,光是提纯这些高浓缩铀就需要大量的能源。
整个用掉的能量,甚至比释放出能量更多!
再说了,人类不可能将核弹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收集,能利用10%或者20%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样一来,如果支出能量少于收入,那么这项发电计划肯定是失败的。
那位专家见到于易峰沉思的样子,继续说道:“第二,核弹的原材料必须非常广泛,不能是稀少的氚,最好也不要是氦…3……否则依旧不可持续。”
“我们还有一些氦…3,但储备也不算特别多,目前还不到一千吨……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就是反应炉的问题,我们固然可以在地下挖一个洞穴在里边核爆,但这样一来,大部分能量会传到地底,对核爆能量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而且在地洞中引爆核弹,长期的爆炸下,洞穴会熔化,甚至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地震……需要经常更换地点。”
这一条条难点罗列下来,说明了这群科学家确实仔细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于易峰皱着眉头沉思,举棋不定。
只见那位科学家再次说道:“实际上,尼克斯文明在最后的阶段,也想过用这个方案获得能源……但它们没有足够的氚元素或者氦…3,也就没有足够的核弹原材料,连点燃的原材料都不够。”
“但我们有四氢核弹,原材料广泛,只要少量的氚或者氦…3作为点燃剂就能引爆。虽然……呃……当量……大了那么一点,那么只要把反应炉造更大就行!”
“我们的核弹生产技术……应该还算成熟,能耗比较小,这是一大优点。”
于易峰已经不知道说好什么了……
造核弹的技术牛逼,好像听起来也不错……这算什么啊?这也是优点吗?
正常的文明发展到后期都是和平模式,根本不会像新人类文明这么疯狂地研究核弹。
特别是在地球时期,氢弹这种武器,因为维护成本太高,甚至都被慢慢淘汰掉了……
“只要氘…氘的聚变反应就行,不需要四氢核弹。”丁一东教授补充了一句:“这种新型核弹临界反应温度只要3…5亿度,比四氢核弹低多了,当量可以更小,完全控制在百万吨当量以内……”
于易峰简直满脑子冒汗,什么叫只要5亿度……
只要5亿度……
“四氢核弹要10多亿度呢!当量只能更大,小一点的氘弹是更好的选择!”
对核弹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新人类文明的独有技术,大幅超越了尼克斯文明,也超越了地球文明。
毕竟有太阳爆炸作为启蒙导师,人类对核反应的研究确实更进了一步。
不过这种新型核弹的构造与四氢核弹类似,需要氦…3弹或者氢弹点燃,当量不可能下的来,最少也是百万吨级别,这是一大难点。
什么东西能吃得住一颗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啊?
百万吨当量的核弹,杀伤面积在150平方公里,可以炸毁一座城市!
他于易峰也真是服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代达罗斯计划
“总而言之,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案,比可控核聚变的可实现性要高很多!”
前边的一位科学家口沫横飞,正试图说服于易峰。后边的一群人不停地讨论着,还时不时跳出来指点几句。
整个办公室热闹的像菜市场。
面对一众狂热的科学家,于易峰摸了摸额头上的汗水,有些蛋疼地说道:“吃得下这个百万吨当量的……氘……氘弹,反应炉要多大啊?”
限于核弹原材料的限制,小型氢弹是不可能了。只有氢或者氘弹才能大面积普及,但这种核弹,当量下不来,百万吨是最小的……
“而且,我们的家园还是诺亚号……总不可能一直在尼克斯星挖地洞吧?就算挖地洞,爆炸这么高当量的核弹也会引发地震。到时候怎么办,再挖一个?一直不停地挖?”
“电力怎么传输过去?难道要人类放弃诺亚号,居住在地表?这不可能啊!”
那位专家立马说道:“我们认为,建造一个长久可靠的超大型反应炉是必要的,也可以直接造在诺亚号的外边。”
“反应炉的大小……倒是要经过详细地计算。”
“是的,有必要!”丁一东教授在后边吼了一句:“越大越好,越强越好!”
就这样一直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在一片“大”与“强”的声音中,这些疯狂科学家离开了,把这个选择难题抛给了于易峰。
他们只是给出了一个想法,至于以后怎么实现,还得进行详细地计算、模拟过。反正有计算力超强的量子计算机,能够非常真实地模拟,他们会尽快将这个方案彻底落实,看看到底是否可行!
于易峰摇了摇脑袋,恢复了冷静,他仔细梳理着刚刚听到的各种信息。
这样的核爆反应炉,当然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核弹毕竟是核弹,想要束缚这一只凶兽谈何容易?
钢筋水泥这种东西,面对强大的核弹,还是有些不够看,特别是需要长期面对……长期……
“百万吨当量还是太大了点……”
核辐射带来的热量太高,分分钟能将部分炉壁熔化,如果每次爆炸都熔化一些炉壁,常年累积下来,就算不炸炉也没办法发电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反应炉内部增加一些阻碍性的气体,让反应炉的体积大于核弹的杀伤半径!
这样一来,核爆就炸不到反应炉壁,相当于能量全部被吞吃了。核弹爆炸后,最边缘地区的温度低于炉壁的熔点,所以墙壁不会熔化。
“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于易峰暗自琢磨,“用超大型工程减少难度……也可以有一些磁场作为护盾。”
这些内充的气体能够大幅吸收核弹带来的辐射能,然后转化为高温的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同时被核弹赋予了较高的动能,会自发地从炉口中快速喷出,直接通过相应的磁流体发电机发电。
另外,气体中的高温余热也可以用热机来发电,让能量的利用率最大化。
这些技术人类还是比较成熟的。
还有就是的核弹点燃问题,这些“皮球型”构造的核弹需要激光点燃……那么是否可以用某些光纤材料,传导激光?
只是炸掉一些光纤倒是不用太大的成本……否则每次炸毁一个激光点燃装置,代价太高昂。
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些措施,反应炉就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下去了。
“设想很美好……”于易峰情不自禁笑了笑,然后他又立马皱眉。
可是,工程量……
工程量啊!
于易峰心中已经隐隐做好了准备,百万吨当量的核弹,放在地球上,光是杀伤半径就有7公里!所以反应炉的直径,再加上厚厚的炉壁、复杂的发电设施,绝对远大于七公里!甚至在十公里以上!
这个工程量绝对变态地可怕,直径十公里的大锅炉,这他妈……已经大大超越了珠穆朗玛峰!
一个比珠峰还要高的炉子!
就这么简单估算了一会,于易峰就浑身颤抖了一下。
在心底里狠狠骂了几下后,于易峰忽然发现……丁一东教授还在桌子上留下了一份报告。
他直接拿起来看了看,扉页只写了六个大字——《代达罗斯计划》!
这是一个核聚变的推动方案,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
这个项目不是在像猎户座计划那样,在外部爆炸核弹,而是在内部爆炸……也是一个反应炉!
然后通过磁场约束内部的离子,喷射而出,作为动力。
丁一东教授在上边写道:“氘和氦…3组成的核心炸弹,每秒将会引爆250次,等离子体将会通过一个磁场直接从火箭中排出,从而产生推力。作为一种两级火箭,这将使飞船加速到光速的12%!”
是的,光速的12%!
这种内部爆炸的方法,将比猎户座计划更高效,因为猎户座计划中,原子弹的大部分爆炸能量都没投射到船体上转化为动力。
当然了,代达罗斯计划的难度也更高,也有大量的改进余地。不过在当时的科学家们看来,确实有一定可行度。
“这个方案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比猎户座更加粗暴,也是唯一有可能实现的亚光速飞船!当然了,因为所需经费超出了想象,它也不可能被实现……”
“人类啊,什么时候渐渐失去了雄心壮志,逐渐沉浸在自己美好的世界中?所有的脑洞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面对这份真实的案例,于易峰不得不感叹。
现实比科幻更科幻,活在现实中的人类,潜藏着不自觉的巨大力量,关键,是一颗熊熊燃烧的心!
冷战过后,我们激情冷却,我们变得更切实际,我们的思维不再波澜壮阔。
这不知道,是对的还是错的……
值得我们铭记的……永远是像曾经这样的伟大梦想。
我们不是守护者……是探索者,是先驱者!
我们的梦想,还没有消失。
他看明白了丁一东教授的意思,或者说大科学家群体的伟大梦想。
“代达罗斯计划”与“核弹爆破发电”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在炉腔内爆炸核弹后,炸射出来的高温等离子,既可以用来推进,也可以用来发电。
也就是说,这样的核聚变反应炉,本身就是一个飞船的推动引擎!
这群科学家比于易峰想象中的还要疯狂,他们想将“核聚变”以及“宇宙飞船”这两大难题一并解决,通过一个反应炉!
好像……确实很不错。
于易峰心中微微笑了下:“这就是最粗暴版本的星际文明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 超大工程
新人类历零零一零年二月,距离地球爆炸十年有余……
历经两个月的研究、计算、探讨、核查,科学家团体终于搞清楚了整个核聚变工程的初步预算……
也即“核爆炸反应炉”加“飞船”的整个工程预算。
这一次的会议很隆重,也是过年后的第一次大会议。
据说有了跨越“大过滤器”的真正方案,很多政府高层、工程师特地从地表赶了上了。当然了,他们事先也听说了某些小道消息,心中有了一点准备。
但这点准备,很快就被更加疯狂的现实打击地支离破碎……
会议过程中,于易峰脸色铁青地望着窗外……
不仅仅是他,很多人也同样东张西望,或是双手抱头,或者小声地讨论着,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情绪……
“世界上的事请总是这么艰难。”
于易峰心中暗暗思考着:“想要无尽的能源……总是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宇宙茫茫无边,浩大得难以想象。同样的,宇宙的危险也难以想象,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爆、黑洞吞噬、行星碰撞,各式各样的天文灾难,只要一点涟漪就能让生命灭绝。
但奇怪的是,宇宙却充满了生命!
生命在这里仿佛垃圾一样,遍地都是。甚至,连智慧文明也是如此,到处都是……
在这种情况下,大过滤器横在中间,文明与文明却是如此寂寞,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孤岛。
文明,在这个孤岛中,享受着自己的美梦。
文明,就这样孤零零地困守在自己的星球,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不知道彼此过得怎么样……就这样,老死不相往来。
真正的星际文明就像沙漠中的宝石,稀少地可怕。
幸好,人类遇到了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事件,人类曾经见识过真正的星际文明!
是的,见识过也是一种好运!
否则绝对会有一种前路已经断掉的感觉。
但普通的文明,很可能没有遇到过星际文明,他们遇到了“大过滤器”会怎么想?他们会像新人类那样决绝与疯狂吗?
很可能,不会……
于易峰回过神,不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前方的屏幕上跳出来一个数字,也是让他感到异常烦恼的数字。
“348。6亿吨?!”他抓着脑袋,用力地扯下来几根。
一扭过头,他忽然看到了王宇凡迷茫的眼睛,两个人面面相觑,又同时苦笑了一下。
这种苦笑是有理由的,也是这个数字带来的。
348。6亿吨,一想到这个数字,于易峰就感到一阵的空虚,甚至有些失去了数字的概念。
一千多位工程师、科学家正坐在会议室内,还有一群政府高层,他们一个个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正如各位看到,没错,我们打算建造4个直径15公里左右的巨大反应炉。完全能够轻松吃掉一颗百万吨当量的核弹……”
丁一东教授在上边狂热地讲解着,同时吐出一堆不可思议的名词。
“总共耗费钢铁大概在348。6亿吨,各种超合金累积13。3亿吨,铝合金、超导材料……很抱歉,这些只是初步预算,到时候会不会超标还不得而知。”
这些诺亚号的高层早就惊呆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丁一东到底在讲什么鬼东西。
什么叫……4个直径15公里的超大核聚变反应炉啊?
一个也就算了,还要造4个?
4个!
348。6亿吨?!
亿吨?
亿……
还不光是这些,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
还真以为是几百亿吨泥巴吗?这可是金属,需要用能源炼出来!而且这么多钢铁,可不是胡乱堆砌一下就行,需要像模像样建造!
……建造!
而地球的钢铁年生产量也就16亿吨……生产三百多亿吨铁,总共需要22年!
地球有多少人啊,新人类文明才多少人!
这群人眼神迷茫地看了看手中的文字报告,内容真真实实地写的很清楚,各种公式、各种数据,非常清楚。有些人还狠狠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以证明自己不是在做梦。
“各位,你们也不想想,这可是大过滤器啊!如果它真的这么容易实现,星际文明还会少吗?”
“大过滤器总共也就两条路,一条就是死磕‘磁约束’,另一条就是这个了?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你们可以说。”
丁一东看到众人震惊的样子,有些不耐烦地狂吼道。
“4个反应炉完全不多,是为了随时可以替补,可以交替使用。你们以为这样的反应炉不需要维护吗?里面可是活生生的核爆啊!”
“当然了,光是这些个超大反应炉的经济规模,也足以卡死低级文明了,至少是全球GDP的几百上千倍吧。普通的文明根本没有这种力量去做这种工程!”
“但我们是新人类文明!如果实现了,我们就能获得几乎无穷的能量,无穷!”
丁一东疯狂地咆哮着,一想到要干这样的巨大工程,他就变得热血无比,也不管这辈子到底能不能将它完成……
他的话一出,在场众人顿时都是一阵凛然,支持他的人大有人在,沉默的也不再少数。
确实也是这样,大过滤器有这么简单吗?
这一条路,看上去简单,其实也是不好走的……巨大的工程量成为了最大难题。
于易峰也是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