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门风流-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州那边情形如何?”
任凭张越怎么想,也料不到杜桢一开口不问家人不问其他,竟是直截了当问这个。略一思忖,他便选择了一五一十如实道来,横竖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当他说到自己被派去监斩那四百余白莲教教匪时,杜桢脸上纹丝不动;当他说到四百多颗人头落地,自己恶名远扬的时候,杜桢仍不为所动;直到他提起自己在回程路上遇袭,这才看到杜桢眉头一挑。
“居然连火铳也用上了!”
说了这么一大通只得到这一句感慨,张越顿时为之气结,旋即就不甘心地问道:“先生怎的不问问家中师母和师妹如何?”
“我都出来了,好与不好都能亲眼看到,何必在路上急着问你这个?我和你师母二十年夫妻,却有十余年离别,她虽说看着慈和,却是极其有担当的人,想来家中仍是井井有条。再说,绾儿也是聪慧人,定然不会因此方寸大乱,我放心得很。”
杜桢见张越赫然是一幅不可思议的表情,下一刻却词锋一转道,“虽说你大伯父当年也是出身将门的文士,还曾经是解元,但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也不曾像你那样写过一篇士林中击节赞叹的绝妙奇文。皇上特意派你去杀人见血,正是因为你身份特殊。你还年轻,皇上不可能骤然拔擢使用,怕是要把你留给皇太孙的,今后这种磨炼应该还有不少,你切不可因此生出怠慢和骄心。毕竟,皇上的脾气绝不好揣摩。”
闻听这提醒和告诫,张越连忙点头道:“先生放心,我明白。”
这一路上,师生俩说了无数话,但情形却完全倒转了过来。仿佛张越才是坐牢数月一朝出狱,杜桢却是在外头观察朝中动静多时,憋了无数话头要说的他竟只有点头听训的份。及至到杜府门前停下车,他扶着杜桢下车,把人交给了门上激动得连话语都说不出的岳山,这才松了一口大气,旋即便预备告辞离去。
“元节,既然来了,不如在家里用了午饭再走。”
“老爷,还是让张公子回去的好,如今这会儿他留着不合适。”
杜桢看到张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又反身深深一揖,旋即便上了马车飞快离去,顿时有些不解。转头瞅见岳山站在那儿笑得极其诡异,他顿时没好气地喝道:“这是打什么哑谜?”
这时候,院子中其他几个下人方才团团围了上来,年岁最长的岳山连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好教老爷得知,以后您和张公子师生就要变成翁婿,两家庚帖已经合了,连黄道吉日都定下了,接下来就等您回来定婚书呢,张公子自然要避嫌疑。太太昨儿个听说您今天出来,原本要打发小姐去接的,得知张公子出面才打消了主意。”
师生变翁婿?饶是杜桢一直知道裘氏有这样的想法,此时仍是呆了一呆,竟是觉得恍若梦中。等几个下人团团道喜说了一番话,他方才撇下他们大步往里头走,心中百感交集。
他的女儿要出嫁了,那个生下来爱哭爱闹,长大了之后却亭亭玉立知书达理的姑娘,如今要出嫁了?嫁的还是当初那个理直气壮和自己说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多种解法,之后又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和欢乐的小家伙?不知不觉他们都长大了……
一旁的岳山惊诧地瞧见,自家那位素来不苟言笑,纵使赞人也顶多是嘴角微微一挑的老爷,这会儿竟是在微笑,而且那抹微笑越来越深,仿佛有往大笑发展的趋势。他是杜家服侍了几十年的老家人,这会儿极其不可思议地拿手揉了揉眼睛,正以为自己是否看花了眼时,却看到杜桢已经迈过门槛进了门,随风更是飘进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张越自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岳丈大人在得知婚事之后竟是那样的反应,他倒是很想陪杜桢进去,顺便在老师家里蹭饭一顿的,只是如今两家正在结亲的时候,他不得不稍避嫌疑。虽说如今杜桢只是放出来,并未有其他措置——既不知道是贬谪远方,还是贬为庶民,抑或是投闲散置——但是,这总比在锦衣卫大牢中数砖头强。因此,当马车停在张府门前,他纵身一跃跳下的时候,只觉得身轻如燕满心轻松。
“越少爷!”
听到这声唤,张越顿时回过神,转头一瞧却发现另一边的路上一行人堪堪停下,为首的那人滚鞍下马疾步走上前来,赫然是英国公府的外管家荣善。因之前得过对方不少照拂,他连忙也上前了几步,恰恰好好在对方预备下拜行礼的时候托住了他的胳膊。
“荣管家怎的来了?”
既然张越伸手扶了,荣善也不再矫情地坚持行礼,直起腰就笑道:“自然是老太太打发了人去英国公府,向夫人借几个人来帮忙。下个月初就是起少爷的婚事,再下个月就是越少爷您的婚事,再往下就是怡姑娘。这连着三次大喜,家里要做的针线海了去了,除了咱家针线好的几个之外,还得去外头绣庄中找最好的绣娘和裁缝,这边府上自然是忙翻天了。”
闻听此语,张越眉头一挑,这才想起张起和张怡的婚事早就定下,如今自己这一定亲,长幼有序,竟是短短小半年中,要流水一般地办三次喜事。家里上下忙还是其次,银钱开销亦是巨大。那些田庄上的钱粮用来应付一年支出还使得,这三笔额外的开销恐怕不光要靠公中出钱,而且要各房自己掏出某些费用了。
正如他所料,东方氏这会儿正带着两个心腹丫头在账房里头看管事媳妇拨算盘,当听到那个巨大的支出数目时,她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张超娶亲的时候,虽说有老太太后来分的田庄,但她自个垫进去三千两私房,再加上公中两千两,这才办得风风光光。如今张起这边她少不得又要垫出两三千两,嫁庶女就算有限,贴补进去一千却也是难免。
天杀的,靠丈夫俸禄的那些宝钞,一家人岂不是要饿死?
气急败坏的她想到张越这回成亲也是一例规矩,顿时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人都有私心,老太太平日偏帮张越也就算了,但这节骨眼上未必肯拿私房填补这并非嫡亲的孙子,毕竟以后还有个长房长孙张赳。长房眼看是败了,不多留些银子保不准以后如何。依照三房的家底,到时候那婚事要办得体面,那可是难上加难!
平日里被压过一头也就罢了,这回办婚事,她定要儿子风风光光压过张越!
第二百九十章 下定
即便张家和杜家彼此间本就是深有关联,又是顾氏亲自提了婚事,并不凭媒妁,但既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礼,少不得仍需要一位亲朋充当大媒。原本英国公乃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但他如今远在宣府,王夫人如今身怀六甲无法出面,保定侯一家又正在服丧期间。于是,王夫人思量再三,便派了惜玉到张府,在北院上房和顾氏商量了许久的话。她前脚一走,顾氏立刻命人备车出门,直到晚间方才回来,却是笑容满面舒了一口大气。
由于张起定婚早,小定大定也就是纳吉礼和纳征礼早就办过,因此如今张家上下忙忙碌碌预备的就只是张越的定礼。眼看孙氏已经到了北京,东方氏乐得袖手,于是这小定大定都由得孙氏去忙碌。放小定之前的一天晚上,她就悄悄使人去打听三房预备的东西。
“虽说小定不过是走个过场,可三房这些年积攒有限,再说三老爷出仕尚不满一年,又是区区六品文官,怎么也盖不过大少爷和二少爷去。”
听炕上对面的杨氏如此说,东方氏自是矜持地点了点头。因对方乃是张超张起的奶娘,又是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可靠人,她也没多大顾忌,话里话外总脱不出埋怨顾氏偏心,末了又冷笑道:“老太太没来由频频敲打我,指量我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是眼看长房如今败了,老爷却是青云直上,想要扶着三房给长房作倚靠!她也不看看,三房那父子俩才多高的品级,能和老爷相比?就是超儿如今也已经稳稳当当捞了个五品,可不比人家强!”
杨氏斜签着身子坐在炕上笑道:“虽说长房如今不如往昔,但终究英国公都要恭恭敬敬叫老太太一声婶娘,太太也不毕计较一时,须知来日方长。老太太纵使再偏心,三房家底终究有限,她总不成不顾四少爷这正经嫡亲的长房长孙,把私房全都去贴补了三少爷?如今是老爷占强,咱们不妨大度些,太太该帮三房的就出手帮一帮,别让老太太抓着错处。”
东方氏闻言方才意气稍平,就在这时候,那门帘一动,却是刚刚被派出去的丫头玉珑回转了来。自从玲珑没依着她的心思出嫁,她一气之下索性把身边另一个大丫头改了名字叫玉珑,把往日玲珑管的那些事情交给了她,这会儿见人进来就问道:“可打听清楚了?”
“回禀太太,听说那边的小定预备的是一对官窑缠枝如意瓶,老太太额外添了一对各三十二两重的银粉妆盒,一匣象牙梳,一对金线绣荷包。”
一听这话,东方氏顿时沉下了脸。张超和张起下小定的时候,顾氏虽说也添了东西,但论价值却远不如这个丰厚,这老太太的偏心也太明显了!
张越自然不知道居然有人这样盯着自己的婚事进展,这年头却不比后世,虽说是他结婚,但自打母亲回来,不论是什么事他都完全插不上手,有事情孙氏甚至会拉上灵犀秋痕琥珀帮忙,却把他这个儿子打发得远远的,什么都不让他管。他唯一能动动嘴皮子支使的也就是新房的摆设格局,但多半时候也就是到上房被顾氏耳提面命一番,至于朝中的公事差遣连影子都没有,竟是比婚假还像婚假。
也就是下小定这天,他方才知道,去杜家放小定的恰恰是隔壁的武安侯夫人,而将来婚礼上所谓的媒妁大宾,顾氏竟是请了安远侯柳升。此时,眼看着那位言笑盈盈的武安侯夫人上了轿子,后头十几个张家下人抬着东西跟了上去,他心里不禁有些异样。
张起这一天正好休沐在家,也在大门口看热闹,见张越发呆便笑嘻嘻地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肩膀上:“三弟,接下来就是放大定,那时候才是真正的热闹。我那回你正好人在山东没瞧见,啧啧,三十二抬大定礼送出门就用了足足小半个时辰,那抬东西的人整整六十四人,连门口的巷子都给堵了个满满当当,看热闹的人全都围在巷口。”
想起母亲孙氏这次从南京回来就忙得团团转,成天还打发身边人出门采办,张越怎么不知道这是在外头用银子准备大v定礼?此时听张起笑呵呵地说这些,他不禁侧过头去瞪了他一眼,旋即没好气地说:“当初二伯母为了这三十二抬定礼也不知道准备了多久,二哥你居然就是一句真正的热闹就过去了。下个月二嫂就进门了,到时候我看你还成天看热闹!”
张起确实不曾考虑过母亲当初有多辛苦,歪着头一想倒有些讪讪的,待听到成婚,他忍不住却冷哼了一声:“上回孟家兄弟还提醒过我,说是那一位性子不好。要是她进门之后安分守礼敬着娘和大嫂也就罢了,若她摆什么千金的架子,我可不会由着她!”
瞅了瞅张越新做的那一身真青素纱袍子,他忍不住满脸羡慕地说:“总而言之,我和大哥都不及三弟你的运气好,不但能找到自己合意的心上人,而且还能名正言顺娶进门来。”
张起的婚事乃是东方氏亲自看下的,为的就是安远侯柳升如今圣眷正隆,恰也是门当户对。这年头的婚姻大事原本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喜欢与否却从来都是次要的。因此听见张起这句话,张越不禁在心里为对方叹了一口气。
兄弟俩一路并肩而行,到了二门那道垂花门时,早就等候在那里的两个媳妇却一把拦住了张起,说是遵二太太吩咐,要他回去试一试新裁制的衣裳。尽管极其不情愿被人当作衣架子使唤,但张起还是有气无力地朝张越挥了挥手,无可奈何地去了。
而张越回到自家西院,才踏入上房,就看到母亲孙氏正在地上来回踱着步子,口中唠唠叨叨地念着:“遍地金缎两匹、妆花缎两匹、云罗两匹、织金罗两匹、青绢云绢各两端、潞绸两匹、云绸两匹,这衣料应当差不多了……不对,还得加上抹绒和妆花绒……”
孙氏说一样,炕上的琥珀就提笔在纸上记一样,另一头灵犀和秋痕正打开了三个匣子翻检着首饰珠花,里头赫然流露出无限珠光宝气。张越瞧见四人谁都没看见自己,不禁没好气地咳嗽了一声,旋即才看到她们转头的转头,抬头的抬头。
“这会儿你来添乱干什么,若是闹得我遗漏了什么,到时候还不是你丢脸!”孙氏嘴里嗔着,人却上前整理了一下儿子的衣襟,这才说道,“这大定礼若是不齐备,少不得惹人笑话,我自然得一样样仔仔细细看过。为了这事,你爹紧赶着调银子调东西,但有些金银器还得寻金银铺现打现制,这些天我也顾不上你。”
自家人知自家事,张越当然不会如别人那般认为三房家底薄,但也知道父亲这些年积攒不易,连忙说道:“娘,虽说婚事不可马虎,但咱们也没必要和别人攀比,尽心尽力也就行了。就好比这些绸缎衣料,似乎不用预备这么多……”
“这怎么算多?”孙氏嗤笑一声就掰着手指头算道,“若是按照真正的大宅门定礼,缎、绢、罗、纱、绸、改机、绒、绫、丝布、锦,十样衣料缺一不可,如今我才备了几种?放心,我可不会不自量力和人斗富,那几样最贵重的都是老太太拿出来的,还有你从宫里得的遍地金缎,这就省去了老大的开销。金银之类的不妨俭省些,否则杜家的妆奁不好备办。”
听得母亲竟是连杜家的景况也考虑在内,张越自然是放下了心思,当下就笑道:“娘还真是想得周全,毕竟大哥二哥都是结亲豪门,不用考虑女方妆奁,咱家却得谨慎细密些。”
孙氏自己也是小门小户出身,本就不希望儿子迎娶一个娇贵千金做媳妇,此时自然连连点头,随即就开口赶人:“好了好了,我如今没工夫陪你说话,珍珠芍药我打发去库房了,灵犀她们三个你且借给我使使。你要是闲着不妨找老太太去说话,或是去看赳哥儿的功课,总之别在这里碍事,免得我又忘了什么东西。”
被母亲三下五除二轰出了正房,张越站在院子中,不禁再次深深叹了一口气。
到了送大定礼的那一天,正如张超所说,虽说整条巷子里都是张家人,但巷口以及沿街的路上却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大多对着那红木什盒等物议论纷纷。
三十二抬大定礼中,最前头的乃是鹅笼四只,内装活鹅两对,接下来就是每抬两坛的四抬美酒,那酒坛上俱是红漆油饰上绘蓝色龙凤呈祥图案,之后又有活鲤鱼两尾。再接着方才是绸缎尺头衣料金银首饰合欢被褥等等,虽说装在四层红漆描金边什盒中别人看不见,但人们少不得互相猜测,个个都是面露殷羡之色,嗟叹这朱门大户的富贵豪奢。
虽说这一日张家人几乎都送到了大门口,但东方氏却装病躲在屋子里。杨氏在一旁连声安慰,她仍是气得无可不可,好半晌才憋出了一句话来。
“这添几样定礼也就罢了,可你看看,金手镯一对、金掩鬓一对、金俏簪两对、金压胜钱八枚……老太太倒真是一碗水端得平,和当初给超儿起儿这东西数量倒是相等,可这些金器的分量如何,大伙儿心里可都有数!”
第二百九十一章 妆奁和赏赐
杜家世居浙东乡间,亲戚大多在江浙一带。虽说也是地方上的书香门第世家大族,但由于杜桢当初游历在外十几年,族中落井下石的亲戚多雪中送炭的亲戚少,未免让人生厌,因此裘氏那时一得到杜桢的讯息,索性将家中田产低价变卖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亲朋,带着女儿和所有家人进京。最初在南京时还有亲戚上门打秋风,到了北京路途遥远,再加上杜桢之前下狱数月,门庭不免冷落,如今办婚事方才再次热闹了起来。
接了张家的定礼并请期的帖子,拟定了吉日之后,杜桢便亲自写了喜帖子送往各处,就连浙东老家的亲戚也都按规矩命人送去了喜帖。尽管他是劫后余生之人,但京城几个交好的同僚倒并不曾避讳,接了帖子便约好了齐齐登门道贺,少不得都带上了自家女眷。
“之前咱们还在说绾姑娘什么时候出嫁,想不到这一天竟是来得这么快!”
当初洪武朝沈家遭难的时候,杜家曾经很是帮了沈家一把,杜桢更是和沈粲有半师之分,此时沈家兄弟在前头书房说话,刘氏和周氏特意赶来却是为了给杜绾添箱。虽说沈家也是张偃大户,但家产多是田产,平日用度并不豪奢,此次只是聊表心意。两家凑在一块,送的是一对雕漆剔彩锦上添花纹样的十三格捧盒、一套官窑茶具和一只螺钿金钱柜。
裘氏深知两家家境,知道这些已经是耗费不菲,自是连连称谢。而和刘氏周氏同来的杨荣夫人郑氏送了一对鸳鸯绣枕和一个偌大的红木雕漆匣子,满心疑惑的她打开来一瞧,见里头是金光灿灿好些首饰,她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出言推辞。
见沈家妯娌俩也是目不转睛盯着那匣子瞧,郑氏连忙解释道:“我家老爷为官清正,那点微薄俸禄当然置办不起这些。实话实说,这是前日打南京送到家里,据说乃是别人托成国公捎带的,明言这是给绾姑娘添箱,所以还请嫂子收下。咱们究竟比不上那些功臣簪缨大族的家底,可张家前头两个娶的都是高门千金,绾姑娘若是少了陪嫁,进门让人看轻总没意思。”
得知是南京送来的,裘氏大吃一惊,虽则是勉强收了,心中不免仍是忐忑。就在这时候,她又听到外头传来了一个声音,忙告罪一声出了门去,问明白是什么事情,她顿时愣了一愣。
喜帖才送出去没多久,老家的亲戚居然已经大老远地来巴巴赶了来,而且还带来了大件家具预备给杜绾添箱?当初那些人几乎让她们母女无法在乡间存身,如今怎有如此好心?
转眼到了八月初三,张起的婚期如期而至。由于张攸仕途正好,因此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不计其数,流水一般的喜筵足足摆了五日,贺礼更是堆得犹如小山。
婚后头一日,这对新婚夫妇拜见公婆长辈时,却流露出几许不自在,因是喜庆的日子,这点小节自然谁也不会在意,而之后新妇回门等等种种亦是办得热热闹闹妥妥帖帖。由于安远侯柳升在外甥女的妆奁中很是相助了一把,足足六十四抬嫁妆塞得满满当当,其中的摆设和金玉首饰俱是价值不菲,甚至比当初李芸的陪嫁更丰厚,东方氏自是万分满意。
尽管刚刚忙活完这场婚事,但张家上下谁也没空休息,都是卯足了精神应对下一场。北院旁边的小跨院早就修葺得整整齐齐粉饰一新,只等着新娘的陪嫁充实家具摆设。顾氏先头在大定礼时添了好些金器,如今便不再插手相助,由得孙氏忙前忙后操办,但每天仍是让白芳前去打听察看,除了关心一应用度规制,她隐约也察觉到了一些什么。
之前长房二房三房凑银子准备上南京打点的时候,张倬就拿出了三千两银子,如今张越成婚,张倬拿出来的私房也不少于这个数字。他当官不过才一年,之前虽说在外头仿佛也积攒了一些田产铺子,她也不曾过问,但仿佛不至于有那么多钱。
想归想,顾氏如今正是扶持三房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去深究那许多,只是坐镇家中,提点孙氏一些不周到不妥帖的地方,别的便听之任之。
一晃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宫中颁赐大臣,照例是武臣糕饼瓜果,文官御制新书,而到张府颁赏赐的恰是陆丰。吩咐几个小太监抬过东西,见今天来接东西的正好是张越,他便笑容可掬地说:“这里头的蜜瓜和糕饼都是赏赐给张都督的,但那边的什盒内乃是翰林院新近呈给皇上的新书四部,另关东所贡极品狼毫四支,还有皇上亲笔题字一幅,却是给小张大人你的。”
张越原以为是常例赏赐,此时听陆丰这么一说不禁颇为惊讶。如此非常例赏赐,按理就应该全家摆香案跪接谢恩,眼下这情形绝不符合礼法。正当他想要开口询问的时候,面前的陆丰却忽然走近了一步。
“皇上还有一番原话让咱家捎带给小张大人。”他一面说一面轻轻咳嗽了一声,那声音又压低了三分,“皇上说,‘你当初既然瞅着那文武两个字琢磨不透,今天就把文武两个字赐给你,你悬挂在屋中每日看看,好好琢磨琢磨其中深意!之前的论语虽说是抄了,但光会抄会背不够,得领会其中的意思!若有体悟,写成札子呈上来看!’”
说完这一句,陆丰倏地退后两步,旋即深深一揖到地,待直起腰后方才认认真真地解释道:“刚刚乃是公事,这一揖却是为了还小张大人你的救命之恩。咱家如今也没什么好报答的,只能传几个讯息。那幅字皇上写的是‘文武’两个字,写完之后还沉吟了一句‘文武相济’。内阁小杨学士曾经提过是否将你和杜大人官复原职,皇上不置可否,只在事后嘟囔过一句,仿佛是说杜大人不贬,则封疆大吏人人仿效,倒是没提你的事。”
单单这些就足以让张越揣摩出众多信息,当下他连忙道谢,又亲自将陆丰一行送到了门口,自然是按照惯例发送。而卖了人情又谢了人情的陆丰上车之后捏着手中那个小荷包,亦感到今次没有白来——蚊子大小都是肉,况且,他这人情也卖得极其自然。
张攸晚间从左军都督府回来,得知今天送来的赏赐中竟然还有张越的那一份,心中不由得暗自纳罕。晚间去北院上房向顾氏请安时,他又关切地多问了几句,待得知其中有朱棣的亲笔题字,他脸上登时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容。
“皇上赐武官素来以锦袍兵器为多,赐文官多半是新书和文房四宝,墨宝几乎很少见人,你真是福分不浅!”因顾氏开口发问,他少不得又解释了朱棣之前几次赐过墨宝给谁,然后才说,“那墨宝既然是皇上专赐你一人,又点明不用谢恩,便先挂在西院上房中供起来,谨记要常常拂拭。只是奇怪,你婚事在即,皇上为何不题别的,偏偏写文武两个字?”
皇帝的意思是让仔细琢磨,而张越想了整整一个下午,心中已经有些头绪。此时听得这种说法,又见张攸蹙眉沉思满是关切,他连忙说道:“左右我的新官职差遣还没有着落,下个月之前也有闲,正好就此好好想一想。”
作为一个武将,张攸虽说并不缺乏心计,但他并不喜欢把任何事情都往复杂上想,由是张越这么一说,他就顺理成章将事情归到了这位侄儿缘法独到这一条上。只是想到上次的遍地金缎,这回的狼毫笔、新书和皇帝的题字,他不禁看了看弟媳,很是为张倬的好运嗟叹了一番。
养了这么一个不用操心的好儿子,他那三弟真是好运!
从前在婆婆跟前伺候,孙氏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个媳妇,今天虽说不是头一次被人用殷羡的目光瞧看,她仍是感到心中涌起一股极大的满足。因而,即使是奉了顾氏安寝之后大伙儿一起出屋,听到东方氏在旁边嘀咕某些不忿的话,她也完全没放在心上。
回去的路上,孙氏忽然想起自己的兄长和堂兄提过张越成婚时必到,顿时有些为难。虽说一边是昔日不念亲情的大哥,一边是害得丈夫焦头烂额好一阵子的堂兄,但毕竟都是孙家人,她不可能将人拒之门外。忖度回房之后人多不便,她索性就在路上拉住了张越,吩咐跟着的丫头退开几步,将孙家人届时会来参加喜筵的事情说了,又说了一箩筐好话。
尽管张越对自己的两个舅舅几乎没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堂舅这种完全没听说过的路人甲,但既然母亲都说了,他总不好摆出什么冷脸来,因笑道:“舅舅们要来当然是无可厚非,娘到时候和老太太说一声就好,毕竟还要安排住处和其他。”
孙氏只觉心头大石落地,登时眉开眼笑道:“我就知道你最懂大体,毕竟亲戚也是脸面。如今我什么都不想,只希望未来媳妇赶紧进门。以前是爹娘帮着你,以后就要靠你媳妇了。”
与此同时,京城某处最赫赫有名的凶地,身穿大红缎纱袍的袁方正盯着手中的喜帖子发愣。虽说按理接着喜帖送上一份贺礼就能去光明正大赴喜筵,但他若是去了,只怕是千目所视千夫所指。只是,那孩子还能记着给他送喜帖,总算没让他白费心思。
一遍遍看着上头的良辰吉日,一遍遍看着上头的鲜明墨迹,最后他只能深深叹了一口气,将喜帖凑到油灯上,眼看它化作一团灰烬散落在地。
他是见不得光的,没必要坏了那孩子的大好前程!
第二百九十二章 迎娶
虽说民间有的是贪图聘礼嫁女儿的人家,但若是大户人家结亲,这送来的定礼越是丰厚,陪嫁的妆奁也越是得花心思。杜桢当初和妻女一别十余载,如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唯一的学生,即便是一向冷脸如他,此时也想尽心尽力。无奈他诗书文章固然精通,在人情世故上却难以指望,反而常常添乱,到最后裘氏不得不好言好语将丈夫劝走。
张家送来了三十二抬定礼,杜家这妆奁按理就得丰厚一倍,至少也得六十四抬。自从沈度沈粲兄弟和杨荣登门之后,不少接到喜帖子的同僚也纷纷派了家中女眷上门送礼添箱。虽说多少不过是一份心意,终究也凑了不少精致的东西。然而,最解燃眉之急的却还是浙东老家找上门的那几个亲戚,他们不但送来了整套上等花梨木家具,此外还有漆器、幔帐、被褥、门帘、衣料尺头,竟是包办了将近一半的嫁妆。
虽说这都是急需之物,但杜桢和裘氏都不喜欢无端欠人情,原本怎么也不肯收,然而,那几个亲戚都是打躬作揖百般求恳,有的说这都是家乡父老的一片心意,有的说当初不懂事占了杜家田产一直心怀愧疚,总而言之理由五花八门,到最后裘氏只好收下。
只是想到当初自己擢升布政使的时候也没见这么多亲戚,此次却来得如此及时,即使睿智如杜桢,心中也不禁颇感迷惑。
那一套家具显然不是一两天就能赶出来的,莫非是这些人早早预备下的?
到了催妆的那一日,张家由张超张起哥俩带头,又找了两个熟识的勋贵子弟,而万世节和夏吉最好热闹,这时节也装饰一新自告奋勇,再加上房陵孙翰,恰是凑足了浩浩荡荡八个人,一路杀到杜家,笑呵呵地送上了四个催妆盒子,里头不外乎是惯例的面食和肉食,其中少不得年糕和羊肉两样。
接了催妆盒子,杜家大会亲朋之后便开始发奁,沿途又引来了无数看热闹的人,小孩子更是跟在那些抬东西的壮汉后头撒欢奔跑。
等这浩浩荡荡的送妆奁队伍到了张府前头的一条巷子,却是张赳早就带着大批家人等在这儿迎妆,一路护送将这六十四抬嫁妆送到了张家前院,又一字摆开。
杜桢裘氏就这么一个女儿,妆奁自然是倾其所有。陪嫁中头两样就是裘氏到北京之后置办的那个田庄,此外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