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十年代翻身记-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住这干啥呢?就是顺便收拾好而已。”
  姜宁当然不打算在小洋楼住,她丈夫在家属区,她家就在家属区的,平时忙的不行,就算抽点空也会娘家看爸妈了,哪有空折腾着特地来住住?
  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热热闹闹过着一天,傍晚赵向东和姜宁就回家属区去了,第二天他还得工作呢。
  姜家这边也上正轨了,姜父去给儿子帮忙,至于姜母和刘慧芳就忙碌着收拾家里,刚买的房子,想住得习惯,用得顺手,还有好一阵子折腾。
  恰巧姜家兄弟处于休整期,货行人手充裕得很,也不用急着去帮忙。
  姜宁则照常开店营业,她每天午休回四合院一趟,陪家人也顺道吃饭,没两天姜父也回家吃饭了,他也惦记着闺女呢。
  至于姜建设姜红兵兄弟,能抽空回来的,当然不会缺席。
  不过最近他俩却没啥空,接了父母到杨市以后,他们就立即着手处理挂靠的事。
  姜红兵将批出去做人情的那些货物均出一部分来,不过两次,就彻底打开门路。
  挂靠的事办成了。
  “真的吗?二哥。”
  姜宁惊喜,她哥哥办事太有效率了,爸妈到杨市也就第三天而已。
  她忙不迭问:“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拉链厂吗?”
  姜红兵在市纺织总厂人脉很深,但他考虑过后,却没有选择在总厂挂靠。
  一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二来,纺织总厂太庞大了,山头林立,派系不少,关系太过复杂,长远来说,并不是一个挂靠的好选择。
  兄妹的摊子规模小还好说,以后做大了,盯着的人肯定就少不了,派系多代表麻烦多,解决红眼病就够呛的。
  而且日常维护关系成本也高,逢年过节拜山头,不狠狠出血绝对过不了关。
  所以,姜红兵打算找家规模不算太大,但经营状况不错的厂子作为挂靠对象。
  他考察一番,再仔细斟酌,最后选择了市里一家拉链厂。
  “嗯,就是它。”
  挂靠以后,很多目前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姜红兵也很高兴,“我和那边约好了,咱们明天一早过去办手续。”
  “好!那我明天早上直接回家得了。”


第65章 
  次日; 兄妹三个就把挂靠手续办下来了。
  从拉链厂出来,姜宁觉得天也蓝了树也绿了,连瞅着马路两边一排排灰不溜丢的的小楼房; 都觉得格外顺眼。
  姜家兄弟俩也很高兴; 姜红兵含笑问:“宁宁,我上回和你说的那个仓库也没多远; 走二十分钟就到了; 要去看看吗?”
  既然解决了挂靠大问题,雇工等等约束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可以大展拳脚,姜宁想想都觉得兴奋得很。不过吧,扩大生产是第一要务,她还是先找个合适的厂房再说。
  这个问题,她曾经和哥哥们讨论过。
  她需要厂房,姜建设兄弟需要一个仓库做中转,兄妹三个一拍即合,打算找个靠近或干脆在一起的; 互相照应。
  既然属意拉链厂; 那就先在拉链厂附近开始物色吧。
  拉链厂位置不错; 往南走大半个小时就是河运码头; 这个码头历史悠久,百余年来一直兴旺,因此附近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
  姜家兄妹看上的就是这些仓库。
  既然建造之初是规划为仓库的,那么用料肯定上乘; 即使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很结实。屋子足够宽敞,墙壁也够厚,就算改做厂房,稍稍调整一下也就成了。
  兄妹三人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到地方,一看见这个仓库,姜宁立即点头。
  两座格外高大的青砖房并排,看着得有十一二米高,两层的,每座面积有好几百平米,结构非常简单,里面除了几堵关键的主墙,什么胡里花俏的障碍物都没有。
  仓库前面还有一个大院子,停七八辆大货车没问题,围墙也是青砖的,看着有些旧,但很结实。
  从前很实用的中型仓库,现在姜家兄妹需求相似,同样也会使得顺手。
  姜宁挺满意的,这地方硬件适用租金合理,关键是距离西河坊也不算太远,而且最近这一两年,附近还就着码头衍生出了一个批发市场,她以后要是有了其他想法也方便。
  兄妹三人都是利索性子,既然看上了,那就立即拍板,当天下午,这个仓库就租下来了。
  两间仓库,左边哥哥们用,右边就归姜宁。
  厂房有了,接下来就得填充硬件,聘请人手。
  这硬件头一个,就是缝纫机。
  姜宁算算自己手上的流动资金,由于购买了小洋楼和几千块钱木材,她手上现在能挪动的,大约有八。九千块钱。
  这还是因为这年头房价很实惠,小洋楼售价就小几千,不然她可能会缓一缓再置办房产的。
  姜宁翻了翻存折,八十年代很了不起的万元户,她花了几个月时间就达到,哪怕算上前期累计,也就一年多。
  看着似乎很简单,但她知道其实不然。
  这年头固然机遇多多,但想领先一步,眼光魄力缺一不可,而且最关键还的人脉关系,没人脉没关系,任你再聪明,最多也就当个小个体户,闷声发财,再想往上走,就受到诸多政策局限了。
  改革刚开始这两三年,先富起来的无一例外都是关系户,头一拨就是各种二代,姜宁手上这万把块钱,在人家眼里不算什么。
  不过吧,投胎这技术羡慕不来,姜宁对自己目前发展还是挺满意了,新厂子规模大小,就看手头资金办事吧。
  她斟酌一晚上,隔天就利索安排起来了。
  一百六十块钱的蝴蝶牌缝纫机,先进三十台。
  缝纫机票她一直攒着,姜红兵也帮忙留意,票是有的,这回挂了拉链厂的名头,走公家路线,中小批量购置也没啥难度,很快拉了回来。
  就是厂房挺大的,虽就着几堵主墙分割出几个大房间,三十台缝纫机连一个房间也能没填满。
  先这样吧,有了第一个车间,第二个车间还会远吗?
  这些事姜宁都是吩咐田斌去办的,她本人开店营业,同时还往店门外再次贴出招工告示,招聘熟手女工。
  哪怕会使缝纫机的人比例不高,但耐不住西河坊人流量大,告示上明确写了工资待遇,应聘的人不少,一天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
  应聘的活姜宁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就交给彭弘毅了,他打理加工场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很认真很负责,就算缝纫机没实际操作过,也能轻易胜任考察手艺这工作。
  他看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按照姜宁给的条件选人,不足一旬就招满了三十名女工。
  女工一被聘用,次日就上班,后院那七台缝纫机连同原料仓库也一起挪了过去,方便统一管理。
  姜宁这边非常忙,管理人手紧缺,姜红兵就把胡国川还回来了,赵向东许卫国介绍的那四个老战友早陆续到位,他那边人手挺充裕的。
  多了一个人,姜宁立即轻松不少,她考虑了一下,留着田斌在店里帮她的忙,彭弘毅胡国川就暂时都放在厂子那边,等上轨道后再回来一个。
  厂子从无到有,又招了一大批新女工,必须多放个人看着。
  除此之外,作为第一批女工的石小兰等人,已经升级为小组长了,除了做好自己工位的活以外,还得顾及整个小组的进度与质量。
  当然,她们是干得非常高兴的,毕竟升职加薪了嘛,管着一组五六个人,七人神采奕奕,走路虎虎生风,连上班得多步行半小时也毫不在意了。
  彭弘毅胡国川打理厂子之余,已领着数十名女工开始生产夏装。
  没错,就是夏装,现在已是新历四月末了,春季接近尾声,春装能供应得上店里销售即可,其余富余人手,立即投入夏装生产上去。
  忙忙碌碌,新厂诸事堪堪打理停当,不过姜宁也没能歇口气,她腾出手来,开始培训店里新招募的售货员。
  她在招聘缝纫女工的同时,也招募了六个女售货员。毕竟这时候的姜宁,应该总领全局了,门店需应格外注意,却不能困死在这里。
  当雇工不再受限制,聘请店员势在必行。
  售货员的要求比缝纫女工高多了,不求夺人眼球,但必须体貌端正,口齿伶俐,勤劳肯干,衣着不一定好,但得干净整洁。
  反正春夏秋冬,姜宁打算都给她们配两套工作服的,家境不好没关系,人不邋遢就成了。
  店员是姜宁亲自面试的,二三十个应聘者选了六个,未婚已婚都有,年纪最小十八,最大二十四,教了几天已经能招待顾客了,十天半月后更加熟练。
  就目前而言,她很满意,观察了半个月,还在里面选了一个叫杜鹃的姑娘作为组长。
  杜鹃虽然不是最伶俐的,相反她是最老实的一个。不过她有个好处,就是工作格外认真,分派给她的任务,不管大小多少,有没有人盯着,她一律仔细完成,有时宁愿耽搁一下自己的下班时间。
  嗯,现在店里的营业时间已经延迟到晚上九点了,店员们分了三个班次,保证门店营业时间内,会有四个人同时上班。
  不过就算杜鹃是组长,收钱柜也是不给她碰的,姜宁在店里就自己亲自收款,如果暂时离开,就由田斌接手。
  以后摊子再大些,就聘请收银员吧,店里明码标价,再配置一套严谨的制度,也不怕收银员中饱私囊。
  不过现在先这样了,姜宁折腾完所有事,已经一个多月之后了,她总算能喘口气。
  闲下来后,她赶紧往娘家跑。
  最近一个多月,她就匆匆回去了两趟,这一得空,不得赶紧回去看看爸妈吗?
  到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午饭,姜母大喜,“宁宁,赶紧多吃点儿。”
  她给闺女夹菜夹肉,絮叨两句,又招呼护着闺女回家的胡国川,“川子,你也多吃点儿,在婶子家不许客气哈。”
  “谢谢婶子。”
  胡国川笑道:“婶子做的菜好吃,我得多吃两口。”
  他说完还夹了菜使劲儿扒两口饭,不见外还十分捧场,哄得姜母眉笑眼开。
  一个多月时间,厂子那边已经上了轨道,胡国川就调回这边,毕竟姜宁身边没人护着,不管是赵向东还是姜家人,都不放心。
  现在她外出,田斌和胡国川轮流跟着,剩下一个看着店里。
  等饭吃得差不多,姜母给闺女舀了一碗鱼头豆腐汤,“宁宁,你说妈去帮你忙,你看合适吗?”
  她有这个想法好些天了。
  姜建设兄弟办好挂靠的事后,反而比以前闲了些,两人更早解决货行人手问题,姜母就一心一意惦记忙得不可开交的姜宁。
  父母见儿女辛劳,总是恨不得以身代之的,姜母也不例外,她早就生了去给闺女帮忙的念头,就是想起之前在姜宁店里看的那个招聘条件,挺犹豫的。
  告示上说,十八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体貌端庄,还有勤劳肯干整洁之类的条件。
  姜母挺勤劳的,况且给自己闺女看店,能不尽心吗?整洁没问题,就是那个年纪差太远了,年纪大了往时装店一杵,会不会影响店里形象呀?
  她纠结一阵子,姜父忙碌也没发现,后来姜母和丈夫嘀咕,他就笑着说,你给闺女说说呗,合不合适不就知道了吗?
  其实要姜父说,媳妇真是杞人忧天,小闺女铁定乐意得很呢!
  果然,姜宁一听,立即笑吟吟道:“好呀,妈你来帮我的忙,那太好了。”
  姜父姜母还年轻,让他们退休肯定不乐意了,好在儿子有货行,闺女有服装店厂子,两人爱干啥干啥。
  不过之前货行人手更紧缺,所以老两口就紧着那边了。
  现在姜母愿意过来,姜宁将有更多时间和亲妈相处,她当然非常高兴的。
  还有一点,服装店的活比货行轻松不少,兄妹三人对此只有更加赞同的份。
  姜宁搂着姜母胳膊,“想想我可以和妈一起上班 ,我就开心得很呢。”
  “妈也开心。”姜母笑得合不拢嘴,拍拍姜宁的手。
  她已在合算着,要把闺女特地给她设计的衣服穿着才行,毕竟闺女开的时装店,老家带过来的衣服不能穿着上班咯。
  “宁宁,妈去把衣服翻出来换上,等会就和你一起过去哈。”
  望着母亲风风火火的背影,姜宁好笑,她妈也是姜家人的性子,说干就干。
  话说她其实打算下午就待在娘家的,陪着妈还顺带画画设计图,嗯,算了设计图今晚回家再画吧。


第66章 
  姜宁是顶着大雨下车的。
  今天下午; 她和兴致勃勃的姜母回到店里,郑重给店员们介绍一遍,然后她就一边招待顾客; 一边给亲妈讲解店里各种事项。
  姜母听得十分认真; 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仔细询问,见亲妈兴致正浓; 于是; 本来打算今天早点坐后勤车回家的姜宁就改变主意了。
  算了,晚点回家吧; 坐客车得了。
  不想这客车走到一半路程,本来晴晃晃的天突然就阴了下来,大雨哗哗地下,还刮起大风。
  真是喝凉水塞上牙缝了。
  不得已,姜宁只得把两个巴掌大的包包顶在头顶,挤下了车。
  啧,这雨水打在脸上还挺疼的哈!
  客车马上关门开走,没了一边遮挡; 大雨夹着大风噼里啪啦刮过来; 哪怕姜宁低着头; 都有些睁不开眼; 她赶紧闷头往对面冲。
  刚冲了两步,她就看见一双熟悉的军用皮鞋出现在眼帘,还有半截子橄榄绿军装长裤,不过现在湿透了; 变成墨绿色。
  这个男人的步伐,挺像赵向东的,而且会特地来接她的也只有他。
  这个念头闪过,姜宁心里一甜,不过不等她抬头,一把大伞就遮在她的头顶,来人顺势伸出手臂护着她,身躯一转站在上风位,挡住了大半风雨。
  “宁宁,咱们先回去吧。”
  今天客车晚了点,赵向东等在军区大门口已经有半个小时了,客车迟迟不出现,他心下不禁焦急起来。
  眯着眼睛眺望,一见客车在远处拐角出现,才大喜迎上来。
  夫妻俩紧紧靠在一起往回走。
  其实赵向东带了两把伞的,一把大一把小,没办法家里就一把大伞,他接了媳妇儿把大伞递给她,自己撑小伞。
  可惜今天这风特别厉害,两三下小伞就被吹翻了。
  姜宁连忙上前遮住丈夫。
  不得已,只能收了小伞,赵向东护着媳妇,伞大半斜过去,匆匆往回走。
  姜宁倒是只湿了半截裤腿,他身上却打湿大半,她心疼但也知道他肯定不会调整的,只能加快脚步赶回去。
  好不容易进了家门,赵向东看了眼姜宁湿了一半的长裤,“宁宁赶紧的,快去洗个热水澡。”
  这雨水总是寒的,说着他就匆匆去厨房,提起煤炉上正烧着的大铝壶,给媳妇兑洗澡水。
  最近姜宁忙得连轴转,有时甚至赶不上客车,得让哥哥们载回来的。赵向东心疼得很,工作上他帮不上忙,只能将家务等后勤都揽起来,好让媳妇不用分心。
  刚好接近夏季,白天渐长,客车已经调整了发车时间了,姜宁六点半左右才会进家门,比丈夫晚。
  赵向东晚操结束后,紧赶慢赶回家,抓紧时间正好把饭做好,等吃了饭,趁着姜宁洗澡的空隙,他动作利索还能把扫地擦桌椅之类的活也干了。
  这种无声支持,总是很暖心的,于是姜宁即使忙碌得有点儿累,她也不忘表示肯定欢喜,顺带“奖励”一番。
  今天也不例外,就是突然下大雨了,赵向东饭做了一半,看时间差不多就赶紧出门接人。
  客车晚点,等了半小时,他浑身都湿透了。
  姜宁从后面圈住他的腰,“你也赶紧把湿衣服脱了。”
  “要不,咱们一块洗吧。”
  她这句话发誓没任何其他意思,就是惦记这丈夫身上湿透了而已。否则等会他肯定把湿衣服一换,就继续做饭的,也不想着先洗洗去了寒气了。
  鸳鸯浴?
  赵向东考虑了半秒,果断摇了头。
  他果然还是坚持先做了饭,等饭菜上桌,才在媳妇儿的催促下去洗澡。
  姜宁甜蜜又心疼,等他洗完澡出来,牵着他的手一起到餐桌前坐下,“东哥,我那边已经忙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能和以前一样了。”
  她递了筷子过去,说:“唔,或许还能更闲也不一定。”
  其实闲是没可能的,毕竟摊子突飞猛进增大,人多事多。
  不过吧,店里雇了售货员,还有姜母田斌等人看着,她时间上灵活了不少,大概还能偶尔坐坐后勤车,早些回家的。
  赵向东闻言果然很高兴,“嗯,那你得多歇歇。”
  对于他而言,其实淋点儿雨真没什么,要知道训练还有这个项目呢,不过媳妇儿心疼自己,他也欢喜得很就是了。
  给姜宁夹了一筷子姜葱炒鱿鱼干,他关切道:“能缓缓就好,这活儿是干不完的,你好好歇几天才是正理。”说到底,还是心疼了。
  姜宁冲他甜甜一笑,“好。”
  两口子你给我夹一筷子菜,我给你舀一碗汤,亲亲热热吃了饭。
  饭后,姜宁要帮忙收拾碗筷,赵向东照例不乐意,她也不争,想了想回屋里取了稿纸和笔,一边陪着丈夫,一边利索下笔。
  “宁宁,你上回不是说,秋装图都画好了么?”
  赵向东动作很利索,不用半小时就把家里收拾整齐,他挨着媳妇儿坐下,探头一看,见是几张喇叭裤的设计图,不禁有些好奇。
  秋装好了,冬装不是说不着急吗?而且这喇叭裤,和之前画的似乎有点儿雷同呀?
  姜宁笑笑,“这不是店里用的。”
  喇叭裤嘛,其实都大同小异的,姜宁选的还是简单款式,看着当然雷同,不过因此她下笔很快,刷刷刷又完成一张。
  丈夫闲了,姜宁也就搁下笔,她偎依在他的怀里让他搂着,笑着说:“我那厂子虽然不大,不过供应一家店还是绰绰有余的,等抓紧时间做完夏装,人手就该很富余了。”
  这一个多月来,缝纫机又增添了十三台,加上原来的三十七台,凑够五十整数。
  她不希望缝纫机闲下来,拿提成的女工肯定也不乐意,这不是得另外找活吗?
  厂子附近不是有个批发市场吗?姜宁去实地考察过了,确实非常热闹,本地小贩来批货不少,四面八方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熙熙攘攘,来晚点都很难挤进去。
  也难怪,杨市是一省省会,本省经济中心,最大的集散地,不管哪方面都走在本省最前线的,长途奔波来拿货的人能不多吗?
  喇叭裤这玩意,持续火爆之中,姜宁打算画点儿简单款式,再进些价格较低的料子,将富余那部分人手和缝纫机,投入到更偏向走量的生产中。
  完事这类型喇叭裤,统统都走批发路线。
  这种单品固然利润低,但它走量凑起来就不低了,甚至规模再扩大一些,它的利润还能反胜“锦衣”这边的精品路线。
  当然,这个前提是“锦衣”不开分店。
  “这个批发做好了,是能迅速累积资金的,等以后竞争大了或者有更好的路子,咱再调整。”
  都说工作中的男人最有魅力,其实女人也一样,姜宁神采飞扬,一双杏目又黑又亮,自信满满,赵向东好半响移不开视线。
  当然他回神后也没移开,反而凑上去亲了亲,“嗯,我家宁宁真厉害!”
  十足的骄傲自豪,要是再加点炫耀,就有几分农夫晒自家膘肥体壮老母猪的劲儿了,姜宁噗嗤一笑。
  她睨了他一眼,含笑凑上去亲了亲他的唇角。
  赵向东耳聪目明,微微一侧头,接了个正着。
  亲吻了好半响,两人才分开,姜宁靠在他的肩窝上,赵向东抚了抚她的背,低声说:“宁宁,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儿。”
  “啥呢?”她好奇。
  “最近这几日有风声,说咱军区要挑一批军官出来,到杨市的陆军指挥学院进行学习深造。”
  他补充道:“为期两年。”


第67章 
  “什么?!”
  本来正像无骨头一样; 懒懒靠在丈夫身上磨蹭的姜宁惊了,她一怔立即挺起腰板坐直,一双杏眼瞪得圆溜溜; 诧异看着丈夫。
  “东哥; 你说的是军校?!”
  她没听错吧?
  姜宁简直又惊又喜,一个军官; 科班出身能给日后晋升带来多少便利?后世都不容小觑呢; 更何况是数十年前的今日?!
  十年革命,社会剧烈动荡; 人才供应断档的不仅仅是社会各行各业,部队其实也是不例外的。
  革命期间,全国军校基本处于停课状态,更谈不上什么招生了。好不容易熬过革命,军校复课,这时候的部队,对于经过系统学习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那是迫切需求。
  部队双管齐下; 一是通过高考按部就班招生; 为部队培养并输送人才;另一个则是从现役军官中; 挑选佼佼者; 进行学习深造。
  碰上这个特殊时期,不管是前者而后者,前途都一片光明。
  只不过吧,这个军官学习期也是有短有长; 短的就几个月,长的两三年甚至数年。前者就是一个学习班,让军官们进修一下,当年赵向东从自卫战战场立了功,下来后就被推荐上过,完事顺利从副营转正。
  后者就厉害多了,直接和高考军校生一个待遇,文凭正经有的,他们还有在部队多年打下的底子,事业将会比一般高考生更顺利完全不是玩笑。
  赵向东刚才补充说明,这次学习时间为期两年。
  军校生,其实大四都下部队了,利用一下寒暑假,将三年学习任务压缩成两年,其实也不难。毕竟这些都是优秀军官之中佼佼者,早一年完成学习任务回归部队,对部队也是非常有益的。
  意思就是说,赵向东如果这回能被选上,他将会是一个正经的军校毕业生。
  这将会是他事业上的一个里程碑。
  姜宁怎么可能不激动?她一叠声问:“东哥,这个咋选呢?有啥要求限制的吗?”
  “宁宁,宁宁。”
  赵向东轻轻拍着她的背,“这个只是听说,还没正式通知呢,你先别急。”
  还没正式下通知,就代表不肯定确有其事。
  不过吧,这种消息既然传了下来,而且上面也没辟谣,就基本能肯定是真的了,不然以赵向东这沉稳的性子,是不会拿回家给媳妇儿说的。
  当然啦,话也不能直接说死。
  赵向东目光暖暖的,姜宁这么上心激动,为的都是他,他低头用额头抵着她的额头,温声道:“不过,是不是真的,这几天大概会知道。”
  等正式通知下来吗?
  姜宁秒懂,丈夫神色镇定,显然也是这次军校名额的有力竞争者,她一时喜一时忧,喃喃道:“不知道这回,能选多少人?”
  希望名额多点吧,选上机会就更大。
  媳妇儿这个问题,赵向东答不出来,这必须得等通知正式下达,才能知晓具体情况。
  他轻轻拍着她的背,“宁宁,我会尽力的。”
  这次机遇有多重要,连姜宁都懂,更何况赵向东?他固然对自己军事素质很自信,但能拼上来的战友,哪个没点看家本领?
  这将是一场硬仗。
  赵向东不畏惧打硬战,相反他越战越勇,他欢迎良性竞争。
  倘若真技不如人,那他也心服口服,那是人家该得的,没什么好抱怨,只能等下次有机会再努力了。
  不愧是上过战场的人,赵向东心态很稳,人也很平静,要说真有什么顾忌的,那就是怀中满怀期待的媳妇儿了。
  万一,万一他真落选了,她大概会很失望吧?
  赵向东手臂紧了紧,他又多了一个尽力争取的理由,因为他不想看见她那双又黑又亮的杏目露出失望之色。
  姜宁还不知道自己又鼓舞了丈夫一把,她正低声安慰他,“嗯,你说得对。”
  “咱们尽力争取,成功的话,咱们就一块儿当一回学生。”
  她不想给他太大压力,缓了缓表情轻松一笑,语气带上几分俏皮,“万一不成,咱还能等下次机会。”
  之所以说一块儿当学生,是因为姜宁早就考虑过了,认为自己还是应该再往大学走一转的。
  不提其他,单一个服装设计,姜宁认为自己该系统学习一下。她上辈子固然因闺蜜影响有所涉猎,且脑子里也有数不尽的时尚元素,但不可否认某些基础还是比较薄弱。
  这个念头,自从打定主意做服装开始,就已经有了的,她和丈夫说过,也透露过给爸妈哥哥们知道,还买了高中课本各种学习资料在家。
  既自己重新将知识捡一捡,还给身边人潜移默化一下,毕竟这年头高考录取率并不高,一个从前学习不好的人考上大学,总不能突兀吧。
  现在姜宁还会经常翻书做题呢。
  赵向东很支持,他从来不打搅媳妇儿,甚至自己也会拿课本学一学,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还会问。
  “好啊。”
  现在听姜宁的话他笑了,和媳妇儿一起做学生嘛,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一件事,他俯身亲了亲她,目露期待。
  *
  事实证明,赵向东心理素质确实比姜宁强,当事人是他,谈完话后睡觉他四平八稳,而姜宁到翻来覆去不知多久,才迷迷糊糊咪过去。
  这睡眠时间不够,显然质量也不大好,她赖床来到最后一刻才匆匆起了,还一整天哈欠连天。
  姜宁一大早先去店里看了一遍,将一切如常,才和姜母打了个招呼,往厂子那边去了。
  进了新隔出来的办公室,她掩嘴打了个小哈欠,才对跟进来的田斌孙弘毅说:“田哥孙哥,坐吧,我有事儿和你们说一下。”
  三人在旁边的沙发坐下。
  姜宁这办公室,办公桌书柜等和一整套实木沙发椅,都是用鸡翅木做成的,精雕细琢,款式大气,哪怕换到后世的大公司老总办公室里,也一点不显土气逊色。
  一次到位挺好的,以后就算换更高档的办公室,这摆设也不用换了。
  田斌孙弘毅二人不了解木头档次,不过也不妨碍他们觉得漂亮,只是他们不怎么关注这个,啧啧两次就过去了,毕竟他们忙碌得不行,谁有这个闲情逸致围着套桌椅转呢?
  “嫂子,啥事呢?”
  工作上的顺利,带着孙田二人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安稳,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身份,让他们重拾自信心,精气神完全焕发,与昔日几乎判若两人。
  当然,二人的本性是一点不变的,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目前是姜宁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
  孙弘毅到底是全面负责厂子的事的,他想了想,问道:“是关于第二车间的事吗?”
  人手富余的事,姜宁已经和他谈过了,并表示将要分出一个新的车间。
  第一车间专注“锦衣”精品,而新车间另外安排任务。
  “嗯,没错。”
  姜宁将昨晚画的设计图拿出来,“第二车间暂时专攻这几款喇叭裤。”
  她另外拿出一张纸,“这是喇叭裤要用的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