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排里的神枪手一枪接着一枪的对对面的敌军进行着心理压制,子弹打在对方隐蔽物的上面虽然准头上还欠缺一点,但却也能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你不断的听到对方的子弹打在自己的身边,心理素质差一些的士兵甚至连探出身子进行射击的勇气都没有。
而至于那些心理素质好敢于向自己开枪射击的苏联老兵……
一声绵长的枪声在短促而又连续的半自动步枪枪声中显得很另类,这是火力排中的狙击手手中狙击步枪开枪时的声音,排长非常有信心的相信在这声枪声下,对面的一个敌军在喷溅着血花到下。
这样的战斗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当战士们迂回包抄至那几个试图做抵抗的苏军两翼时,对方选择了投降。
不投降不行,他们已经消耗完了自己身上的所有弹药,在面对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手榴弹、枪榴弹甚至是机枪还有狙击枪的打击下,他们继续战斗就只有死路一条。
“排长,这几个老毛子留着干啥?一人一枪的崩掉得了,我们也好继续追击敌军。”见排长留下了两名士兵向后看押这剩下来的四名俘虏,尖刀班的班长有些不满的说到。
“你以为我想留人下来看押他们啊,他们不仅要让我少了两个人继续追击,还让我们减少了部分的口粮!”排长没好气的白了一眼尖刀班班长,这四名俘虏现在已经饿的不怎么能动弹了,刚才的战斗更是让他们现在相互靠着直哼哼,正狼吞虎咽的分吃着给他们那一包压缩干粮。其中的两个由于吃的太快有些噎着,正捶胸刨雪的试图让自己舒服一点。
“那排长干啥还留着他们?”排长的话更让班长不解了。
“上面有命令,今后还需要很多廉价劳力来快速修建基础建设,特别是那些公路和铁路……”
第四百三十九章 战区变化
“娘的,你还别说,这些犹太兵经过上次这么一折腾,现在不仅老实了很多,在训练中也不再那么唧唧歪歪的,对我们命令的服从态度也好了很多。”陈立新满意的走进屋内,将自己的风纪扣给解开好让体内的热量更好的散发出去。东南亚潮湿炎热的气候对于这个北方长大的汉子来说的确是一种折磨式的考验。
“那只是暂时的老实,再练这么十天半个月,这帮人心中的那股子邪劲又会冒出来了。老陈,过两天等外出侦查的大头回来,看来我们要和以前那样拉这帮人出去好好的进行一下实战训练,省得这些人成天憋着劲总想比试着超越我们。”搓着不知道是从哪弄来的药酒,黄毛有些龇牙咧嘴的说着。身上的陈伤发作起来有的时候就象是成千上万只蚂蚁在你体内一点一点的撕咬,让人有酸又麻又痒的难受。
“就是,石头,趁着现在,赶紧的拉上战场让这些新兵变成老兵,要不然等八月九月夏季新兵一到,新兵比例就要拉大,到时候再想拉出去都困难。”洪阿根嚼着水果附和着说着。
“我也想过,但是这附近日军兵力太少,要想进行实战演练那还真要拉远一些才能找到足够数量的日军,可现在这边日军越来越少,超过三百人以上的日军控制地都没那么容易能找的到。”石继平将地图收进防水袋中,有些无奈的回答着,看来他也准备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石头,我们不是有独立作战的自主掌握权吗?向上面提一下,安排船只把我们拉到有鬼子的地方?”
“可以考虑,不过我们现在的兵力规模可不像是以前一个营,而是小一个师的独立编制团。这要么就不拉出去,要拉出去就是整个团的全体大拉炼,这可不比我们以前千把号人的动作,那可是几千号人几百辆各型车辆的机动,还要考虑到那些犹太兵的协调共同作战,马虎不得。我看这样,在原有的训练计划中你们要提前一些,完不成最基础的练计划我可不会乱拉部队上战场。”石继平思考了一下这个提议的可行性后提出自己的要求。
“四个星期,再练四个星期就拉上去,再推迟的话等夏季新兵到来大家也不用再上战场了,直接蹲在这再训练半年吧……”心思较为细密的洪阿根在心中盘算了一阵目前的训练进度后,向石继平提出自己的方案。
“行,就按四个星期的时间后来申请。”
**************************************
三个战区的战事都在向着中国最高领导人段国学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着,这是到目前为止他最满意的情况。虽然第二战区发生了些变化,但是好在在银续来的指挥下,第二战区有惊无险的化解了破坏段国学战略布局的危机,同时还提前了一年解决了苏联在亚州区域最为集中的武装力量,将中国从多线作战中提前解套了一个战区,这样的好事自然会让段国学更加高兴和兴奋。
第二和第四战区目前的进展都让段国学感到满意,失去了东方武力屏障的苏联现在只能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再次用大量的土地来稀释中国的攻击势头。作为目前占据上风的中国人来说,自己打哪里更多的是自己后勤说了算,而在下风的苏联只能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中,作为被动防御最为不利的地方就是只能猜测和大概预计对方的进攻方向和速度,从而在对方进攻路线上作出一些被动防守,无法能主动出击。特别是苏联由于对民族政策上的一些失误,中亚地区由于民族繁多,苏联在此投入的基建力量又不多,这使得有一句话在此非常符合这些土地和苏联首都的关系——山高皇帝远。
不过苏联的被动防御并不是那样的软弱和缺乏远见,从高空侦察机和卫星侦察等多方面的侦察报告上看,苏联目前在失去远东的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之后,正在重新收集着力量在乌拉尔山脉一带构建着防御工事和体系。
虽然再度筹集各种物资和资源对于现在的苏联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段国学相信,苏联仍旧能完成一道不亚于贝尔加湖防御体系的奇迹工事群。同时由于乌拉尔山脉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相信苏联会在此进行最为殊死的抵抗。而且在心理上和地理位置上,苏联的确不能再退了,再退苏联就真应验了那句话——苏联虽大,但是后面就是莫斯科!不过目前苏联的首都已经易主到了德国人手中……
只是段国学注定会让斯大林失望,段国学的手不会伸那么长,向西北伸到秋明已经是中国后勤战略的极限,而且还要负担上贝尔加湖的后勤补给。不管中国目前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战斗力有多强,但是越强的部队对后勤补给的需求也同样越高,在这一条上,正是这一条限制住了中国展现更为强大的军事战斗力的显现。不过即使这样,斯大林和苏联高层似乎被咄咄逼人的中国给吓住了,他们错误的判断了中国的战略意图,认为中国会和德国一道吞并苏联。
其实在中国高层的战略思想中,对苏联这头巨大的北极熊,谁也没有把握将这样庞大的北极熊给吞掉,至少在五十年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打算。苏俄那庞大的国土不是一天两天打下来的,是花了几百年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获得的。即使在后世中到了二十一世纪,如果说战争中苏俄被打败会有很多人相信,但是若要说苏联被其他国家吞并和亡国……没人会信……
而且中国也不能直接和第三帝国的那个小胡子国家直接接壤,要知道“黄祸论”这个观点可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经过小胡子的努力下,德国重新逐渐强大起来,放任这么强大的一个对手在身边也不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更要留神的是在政治上,还是那句老话,不会有着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因此对苏战争会进入到一个逐渐规模减小、战斗趋于缓和的趋势中去。
第二战区更多的工作就是清剿逃入山林中的苏联游击队和各种反抗组织,同时将贝尔加湖给逐渐重新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只是第二战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任务就是武力敲掉苏联亚洲区军事力量后,接下来的除了安定清剿之外,就是解决蒙古问题。
第四战区由于深入距离较远,同时最终战略攻占地秋明向西接壤乌拉尔山脉,为了坐实秋明这个蕴含着一个超级油田的土地,段国学这才将五支王牌部队中的三支投入到了这些地方的作战中去。
而第三战区也就是东南亚战区,美英法等国还需要一些时间重新调整目前的战略部署,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段时间来进行着战略调整。因此对于第三战区目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练兵以增强部队的作战实力,同时加快海军的建设步伐和舰船的装备速度。海军的建设一直就是中国军队建设中的短板,一旦今后进入到跨海作战,如果中国海军能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一切都好说,但是一旦失败呢?失去后勤补给的战士们只能依靠着自己在外面征战厮杀。因此在第三战区的作战部队中,整编了原陕甘部队中最多武装力量的第二集团军为什么能成为第三战区的主力作战部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在中国清末到至今的所有军队中,只有这支一穷二白的军队最有在失去后勤补给的情况下进行运动作战以及敌后作战的经验;虽然如果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会造成一场惨烈的战役和大量的伤亡甚至是全灭,不过中国军方和高层必须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卫星、导弹、喷气式飞机、云爆弹、核弹、各种先进武器出现在中国的军队中的确让中国士兵们在战斗中占据了很多便宜,但是这并不是能最终击败对手的绝对保障。
在后世中,即便美国有着以上同样的东西,在国力、军事实力上同样远远超过越南,可是美国人仍旧在越南泥泞的土地上打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能获胜。先进的武器能极大的降低自身的伤亡和增加获胜的筹码,但是绝对不能这样简单的将所有的宝全押在这些东西上。
即便是段国学手中已经有了原子弹,但是原子弹并不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终极杀器,段国学可以依靠手中为数不多的核弹对敌国领土上核爆后进行核讹诈,但是这并不是段国学最高战略中的最理想状态。打虎不死反成患,如果没有一棒子打死美国和其他西方列强的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战争潜能,那样对方迟早会同样拥有核弹,这个时间也许是十年之后,也有可能是两、三年,这都不是段国学所期望的,他更希望在自己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核打击之后,中国能继续保持核优势领先于世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有这三十年核“和”平发展的时间,他相信中国的国家实力会真正重新占领世界的最高点上。
这才是段国学心中最理想的终极战略目标。别看目前中国在自己的金手指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卫星、喷气式飞机、航母、导弹、云爆弹甚至是核弹,但这些东西还是太少,产能仍旧还无法真正做到全部放开使用,目前为止只能起到辅助战斗的作用,能现在起到在局部战役中扭转战局的作用就已经让段国学和军方高层偷笑不已了。
而且这些先进武器不仅是产能,同时还有耗能,如果将目前中国所有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全部换成是喷气式飞机,那估计没过一年段国学就只能面对中国破产的一条路可走。越是高端的武器在使用时所消耗的资金和物资越多,所需要的保养和日常检查维护也越精细;一枚防空导弹造价超过上万元(当时货币价值,别和现在的货币挂钩),反舰导弹更是高达十数万元,上次在刘公岛一带所进行的中日海战中,光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就打出去将五百多万,虽然中日双方的战损比让大家心中好过了不少,但是如果再多来这样几支舰队,估计吕万洋在批战斗报告时手都会哆嗦……
而且拥有这些武器彻不见得一定就能取得胜利,在后世中,拥有比目前中国更多的卫星还有直升机、喷气式飞机、航空母舰群、B52轰炸机以各型武器的美军在面对只有AK和RPG的越军面前不也没有取的最终的胜利;同样有着绝对实力差距的苏联在入侵弱小的阿富汗不也是打了一个泥潭战出来吗。先进的武器力量差距不是绝对能战胜对手的借口和理由,一切战争都是有着自己的变数。
核讹诈只是短时间有效的,不毁灭美国的国家战争潜力,段国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样拥有着核弹,一旦美国拥有了核弹那就意味着双方谁都不能奈何谁,最终的结果就是双方不断的升级武装实力,从核武力到常规战争武力都不放过,这样一来后世中的冷战的双方就变成了中国和美国。而在后世中具有美英法全球殖民地盟友的美国在冷战中拖垮苏联的情况,也绝对是段国学必须要避免的情况。
为此,段国学绝对不会容忍这种局面的出现,冷战?见鬼去吧,在未来的世界中国,中国是世界的单级霸主!
第四百四十章 海上需求
石继平的独立团在印尼的土地上加紧训练着,而在第三战区的另外一支主力部队——海军陆战队则没有那么的清闲,他们正在四下到各个有日本鬼子的岛屿上作战,清剿歼灭着一批又一批的日本鬼子。而既有印尼的领土也有马来西亚领土的加里曼丹岛上,更是成为了双方争夺战斗的主战场。
双方在此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不过这个兵力对比有些悬殊,面对日军已经用舢板和一切能收集到的船只从吕宋岛转运过来几十万的移民大军所组成的“部队”,连同那些后勤补给兵以及非一线作战人员计算在内不到五万人的中国部队在人数上就显得实在是差了几个档次。不过熊普亮也没有指望这几万人就能拿下加里曼丹岛,而是将这几万人牢牢的控制住两个机场和坤甸以及山口洋这两个海口城市一带,不断的利用海军向加里曼丹岛运送着新的兵力和各种作战物资。
而日本东南亚司令部也注意到加里曼丹岛上的这些钉子,不除掉熊普亮已经登陆的部队,日本就失去这两个重要的海港,同时也给了中国军方攻占加里曼丹岛的跳板和平台;它们不能坐视眼睁睁的看着熊普亮一船又一船人的往这个大乌上运送着部队,为此,双方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外围的拉锯战。
这种拉锯战主要争夺的就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线以及外围的一些战略要地。
中国方面需要保证两个城市之间交通的畅通好做到相互的支援互助,而日本则需要掐断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以便逐个击破;在这一个月内,双方已经在城市外围和交通道路上交火不下上百次,只是每一次日军的进攻部队都必须面对中国士兵自动火力所形成的火力网,还有那装备到班、排级象四零火箭筒这样的重火力武器,日军绝大多数的进攻都是以日军铩羽而归留下一地的尸体而告终。
不过面对日军经常发动的自杀性攻击,熊普亮并没有直接让部队往死里打这些日军进攻部队,因为一旦打的太狠,日本东南亚原本就匮乏的军事力量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与其在将日军打痛后龟缩在岛上的各个地区进行更加吃力不讨好的围剿作战,熊普亮更希望让日本鬼子自动的跳到枪口前面,好逐渐的消耗掉日本在此岛上的有生战斗力。同时熊普亮还接到一个命令,就是如果将日军打的太惨,那样势必会减小日军和美国大兵们在其他岛屿上的互掐,这鬼子兵到现在素质下降的厉害,装备也越来越差,但是蚊子虽小也是块肉,在和美国人碰头交火开战之前,中国高层还需要日军更多的消耗掉美军的作战实力。不过说句实在话,日本能挺到现在已经让段国学深感意外了。过早的失去了中国的东三省使得日本失去了资源丰富的东三省殖民地,在后世的历史上,如果没有东三省提供出大量的煤矿铁矿和人力等各种资源,以日本那匮乏的国内资源是无法能支撑起这样庞大的军事武装力量。
不过仗打到现在这个地步,日本基本上是油尽灯枯,现在在加里曼丹岛上的日军进攻部队基本上就是一些武装农民,有些武装农民甚至连枪都没有配发便被日军东南亚司令部派来消耗中国人的弹药充当炮灰部队,因此在中国两座城市的防线上,很多都是这样穿着平民服死去的尸体。由于东南亚气候炎热有潮湿,尸体很容易腐烂,中国军方不得不经常派出工兵和机械车辆对这些尸体进行掩埋以免发生大规模的灾疫。
如此一来,东南亚的拉据战更让人不仅感到乏味的同时也更有着人为匆意的因素在里面作怪,日本方面有着日方的考虑,而中国方面不仅有着练兵以及其他各项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放眼回到中国国内的沿海各个船厂,这些大大小小的造船厂里,大大小小各种船只正在每日三班倒的加班加点的加紧开工着。
之前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海军一直是三军中的的短板,而海军这个短板恰恰不是能在短期之内所能提高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段国学也不敢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海军有多厉害,只能说如果中国海军舰队和西方老牌列强的舰队对上,如果不计算舰队中的航母,那样中国舰队在西方列强的战列舰的炮击下只有逃跑和沉没两种选择;而如果算上舰队中的航母,那胜率是五五开。虽然中国舰载飞机的性能以及飞行员素质都不错,但是在数量上中国飞机要吃亏不少。
直至今日,中国的几只舰队中仍旧是双航母编队,而西方列强的舰队中,航母以及轻型航母的数量要远远比中国多很多。因此段国学更注重在目前海军实力的基础上,用部分反舰导弹对敌舰队进行突袭,对舰攻击机在对方受到反舰导弹的突然打击之下慌张失措的时候跟进打击;这个战术有点像足球运动中的大脚抽射后跟进捡漏。
不过战术是制定出来了,但是这个战术的弱点也非常的明显,如果先头的反舰导弹没有起到重创舰队或者是造成对方的混乱,那样的结果就是双方只能拼战斗机的数量以及各方驾驶员的技术还有人品……
这是目前舰队作战的战术预稿,真正战斗的时候,也许这个预稿就会被毫不留情的给推翻,因为战场态势是瞬息万变的,任何的计划都没有变化快,任何再细致的计划,都会有各方的制约以及变化之后的微妙改变,如果死搬硬套的拿一成不变的东西去作战,那和送死没什么区别。但是有一个海战战略计划,是永远不会变化的,那就是海军舰只的装备和新武器装备的生产列装,这个计划的进度所有的人都是期望着越快完成越好。
只有更多的军事作战舰只装备到各支舰队中去,才能增强各支舰队的作战实力。而即便一些民营的小型船厂在制造着一些民用船舶同样也能给弱小的中国海军增添不少额外的助力。日本在战前拥有着接近六百万吨排水量的自有船舶,在经过几年的消耗和不断的建造以及缴获征用中,日本目前仅存留三百多万吨位的船舶,这个数字是日本的一个底线,突破这个底线日本就会彻底完蛋。
但是反观中国呢?在中国目前本土的海岸线就将近两万公里,现在又将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一部等的给收入囊中,海军所要承受的压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骤然增加了一倍之余,但是船只的吨位增长却不到三成,这样极为不协调的增长比例意味着中国海军目前处在的困境。而这样的困境恰恰不是增添几艘导弹舰所能弥补的,那是需要大量的作战舰只和辅助后勤船只来填补海军运能缺口以及巡逻威慑。为此,中国的各大船厂是卯足了全力进行生产,哪怕是生产那些民用船舶都好。一辆艘民用货轮或者是渔轮也许在吨位上就这么千把吨几千吨,但是蚁多咬死象,上千艘渔船和货轮组成的船队所能形成的运输量同样不可小觑。同时小型船舶也会分散船队受到攻击时的损失量,在今后面对敌方的水上或者是水下攻击时,一艘万吨货轮和十艘千吨级的散装货轮船队在受到攻击时,谁能逃出生天的可能性更大一眼便知,所有的潜艇船长和飞行员肯定会优先将宝贵的弹药用于攻击大型船舶的身上……
同时不仅是海军需要这些数量庞大的船队,同时小型船只还更加能适应东南亚海岛诸多的特殊地理位置需要,面对一个也许有着几百号鬼子的岛屿,中国海军不可能派遣一艘万吨巨轮运送千余人登陆作战,这时候小型船舶的优势便在这样特殊需要条件下显现出来,一艘千余吨的小型船舶足可以将所需要的作战部队和作战物资给运送到这个海岛上。因此排水量巨大的舰队有着它们所需要的作战方式,而小吨位的船只同样有着自己的作战需求。虽然小船舶的运载效费比要比大吨位船舶要低下很多,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存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和实际需要,合适就是最好的。
中国海军中水面舰只目前严重不足,因此目前中国海军的作战主力便是那些躲藏在水下的海底杀手们,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军已经装备了QⅡ、QⅢ型潜艇将近两百艘,QⅣ型晋级远洋潜艇十六艘,而在中国海军的几个重要潜艇建造船坞中,还有几十艘潜艇正在进行着分段式焊接组装,这样的建造方式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上各个船厂的建造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建造的速度,相信在未来和西方海洋霸主交战的时候,这些从海底出击的杀手们会给这些传统霸主们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第四百四十一章 海军备战
在海军所需要的舰只中,潜艇的建造速度是仅次于快艇的建造速度,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中国海军高层乃至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在广西暂露头角和拥有出海口后,当时的段国学和便清楚的意识到要想在短期内解决中国海军的弱势,就不能和世界列强那样比拼水面舰只这样的传统发展道路,而是要剑走偏锋,走一条另类的发展道路。而潜艇这个直到二战之时才让所有轻视潜艇作用的人跌碎一切有色眼镜的武器便很自然的进入到段国学的未来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去。作为从后世过来的人,潜艇这种武器的威力,嘿嘿……
当时段国学派吕万洋和小部分水手秘密到德国去学习潜艇操作以及相关事项之时,这些水手们谁都想不到,原本在吕万洋以及受训水手心中这种只能偷偷摸摸进行偷袭作战的武器居然会在段国学心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
吕万洋等人心中有这种想法不是另类,潜艇虽然诞生的早,但是由于当时相关技术的落后,潜艇吨位小、潜伏时间和水下前进距离短,潜艇的突袭和水下袭击力量都不是很厉害,而且在当时,巨炮巨舰的海军战术和思想也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各国海军的高层脑海中,别说潜艇了,就连航母的作用都被很多人报以质疑和嘲讽的态度。
回国之后,由于为了避免过早的引起当时日本窥视,段国学的水面舰只力量近乎于没有的状态,各船厂也没有什么水面舰只的建造计划,而潜艇的建造和研究却得到了变态般的关注和重视。从最初的仿制型潜艇到自行研究改进的QI型潜艇,再到QⅡ和QⅢ型潜艇,潜艇的发展速度一直让吕万洋这些水下杀手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演练中越来越多的发现,这个被世界列强们一直轻视的潜艇有着令人意想不到可怕攻击力和威慑力。
Q型潜艇中,特别是目前中国海军所列装的QⅢ型潜艇对外界一直都是相当神秘的,潜艇的船坞是半封闭式的,每次出海不久后便能潜入水面下以躲避有可能存在的观望者,同时出海的时间也尽可能的选择在夜晚中出航;在航海训练时也尽可能的躲避非己方的水面舰只,这样一来二去,也变相的训练了潜艇部队的水下规避和隐藏能力。
在人员上,所有潜艇官兵在选择当一名潜艇官兵时都签署了保密条令,对于自己所工作的岗位、潜艇编号、潜艇内部结构以及各种设备对外均绝口不提;而参与潜艇船坞的管理、维护等后勤官兵们也同样需要签署保密令,以至于很多官兵们对家人们只能说自己是普通的水兵,其余的一概不知。
因此在这么多年的时间过去之后,世界各国对QⅢ型潜艇所能掌握的资料和情报非常的少,它们只能大概的知道潜艇的尺寸、估算出排水量、艇员数量等一些周边信息,却一直无法能得到更多详细的情报资料。同时即便是同样重视潜艇部队的德国人,对QⅢ型潜艇也是知之甚少,只是在装备购买了中国生产的少量磁性制导鱼雷之后,德国人这才发现,原本自己的学生已经在悄无声息的超越了自己,只是它们打破头也无法能想象得出,中国人在潜艇的研究和生产上,不是小规模或者局部技术上的超越,而是从设计思想、生产工艺还有实际使用和战术上都已经远远的将它们甩在了身后。
而自从进入到去年以来,由于进入到即将和西方列强交战的准备过程中,海军的发展速度开始明显的加速,各造船厂均开始能第一次火力全开的全力生产各种船只,这样的光景在这么多年来还是首次出现。众所周知的原因,由于海军是钢铁消耗特大户,段国学不可能将自己原先那点产钢量的使用投入到到目前为止仍旧一直在消耗而无收入的海军中去,工业建设需要钢铁,民生建设需要钢铁,就连最基础的基础建设同样需要着大量的钢铁。每年的产钢量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偏袒给了海军,但是这点钢铁对于急于壮大的海军来说仍显不足。只是随着段国学逐渐收复全国之后,特别是投入了几个超大型的炼钢基地之后,钢铁产量得到了一定提升后海军才敢放开手脚的扩张自己的实力。
和水面舰只的生产有些不同的是,潜艇由于一直是几个大型船厂的主要生产产品,各厂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技工。同时也累积了非常多的和Q型潜艇有关的生产经验,因此当段国学的扩军令一下达,潜艇的生产速度明显的得到变态般的加速度。
和二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生产相比,现在Q型潜艇的生产更像是一条流水线作业,在各小型船厂中所进行的分段式生产不仅充分的利用了各船厂的生产能力,在当这些分段的舱体被运送到总装船坞时这些舱体会以一个惊人的速度一一焊接起来。同时在很多生产工艺上,原本费时费力甚至成品率并不高的生产技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改良后,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次品、废品的诞生几率。
就像原本的船体耐压外壳,以前只能在钢厂中一次成型,不仅对钢厂生产过程中要求高,同时也提高了运输的困难和成本;但是现在,钢厂可以不需要再进行这样复杂的生产,他们只需要成批量、大批量的生产出尺寸和外形都比较单一的高强度钢板,在经过高效利用率又高运输到造船厂后,这些高强度的钢板会被巨大的轧棍机慢慢的轧出一个船厂所需要的弧度,而且在轧弯过程中,船厂还可以自行调整这些钢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