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档案(三生)-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铎刚进来,就冒冒失失的嚷道:“皇上,微臣听说济南失陷了?”
王福皱了一下眉头:“慌什么,济南失陷而已,天没有塌下来,你身为内阁大臣如此慌乱,成何体统?”
无论是东林党也好,楚党也好,淅党也好,其实骨子里都对满清有着无比的恐惧,大明统亿万民,数百万军,与一个只有数十万人口的部落交战,数十年下来竟然是无一胜仗,松锦之战后,更是将大明的文臣武将脊梁打断,从此万里江山任由鞑子纵横,每次在对方大肆抢掠一番退走后,所有人竟弹冠相庆,根本不考虑要追及敌人。
如今大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没有人认为大明还有机会收复失地,只要能够与清人隔江而治,许多人已经满足了,这才有刚开始众人一致同意的借虏平寇之策出台,明知山东河南空虚却不敢派兵收复。
正是因为对清人的一惯恐惧,在黄得功伏击清军不败不胜之后,朝中重臣都认为是大胜,济南刚一丢,又如此惊慌,来的路上,王铎、钱谦益等人腹中已没少埋怨皇帝不该派兵收取山东,仿佛不收山东,清人就会与大明相睦相处。
被皇帝一喝,王铎反而稳了下来,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眼前的皇帝可不是数月前刚刚登位的傀儡皇帝,杀刘良佐、刘泽清、击败左良玉,编练新军,哪一样不是做得漂漂亮亮。
王铎刚退,钱谦益向皇帝行了一礼,道:“微臣弹劾靖国公黄得功丢土失地,损兵折将。”
“好了,朕已经查清了,济南丢失仍是叛逆之故,黄爱卿并无责任。”
“皇上,既然如此,靖国公识人不明这一条总是逃不掉的,还请皇上禀公处置。”钱谦益今天突然象是犯了晕。
黄得功被封为靖国公,不知遭到多少人忌妒,爵位可是可以子子孙孙传承,看看大明现在的那些勋贵就知道了,只要大明在,他们的子子孙孙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惜文臣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封爵,如今黄得功犯错,众人恨不得马上将黄得功拉下马来。
王福听得一阵头痛,眼下朝廷正面临着危险,文臣武将们都不忘互相拆台,只是要想文武和睦简直是不可能之事:“好了,朕知道了,就罚俸三月吧,此事不用再纠缠了,还是议一议接下来如何与清军交战吧。”
罚俸三月简直是最轻的处罚,钱谦益还要再说,马士英连忙拉了一下钱谦益的衣襟,皇帝已经让步,再闹下去就要自找无趣了。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98章 联合
随后的日子里,前线的军情如潮水般涌来,只是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今天丢一城,明天再丢一城。
虽然济南最终被攻破,但图赖阵亡,正黄旗一千多人被歼灭,还是让多铎大为震惊,黄得功退入兖州,多铎派出最强的兵马对其追击,由于丢失了所有大炮,黄得功并没有在兖州死守,在全军汇合后,且战且退。
继济南丢了之后,兖州、青州、莱州、登州、等地在二十天左右就丢得干干净净,除了一些小县城还打着大明的旗帜外,山东基本上已全部失陷。
这倒也不算意外,山东才归附朝庭一个多月,除却济南外,根本没有什么精兵强将,清廷以十余万的兵马南下,恰如犁庭扫穴,指望那此刚刚归附朝廷的杂七杂八的人马挡住清军,根本不可能。
若不是清军在攻下济南后,因为伤亡惨重,在济南进行报复性的劫掠,拖住了四五天的时间,整个山东陷落的时间会更快。
在山东被清军犁庭扫穴的这段日子时,士大夫们再次表现出了他们的节操是多么无耻,多数城池在清兵到达后连象样的抵抗也没有,一些城池甚至在清军没有来之前就急急忙忙派人前往接洽投降事宜。
在士绅们忙着投降时,倒是一些市井之徒奋而抗争,组织义军与清军周旋,曹州、濮州、范县一带从万历年间以来就天灾不断,当地良田荒芜,榆钱落地,久成大树,在官府皆向清军投降后,任七、张七为首的乡民举起大旗,组织一支军队抗清,他们以茂密的榆林为掩护,在地下挖掘地道,神出鬼没的袭击清军,让清军大为头疼,称之为榆林贼。
黄得功一直退入徐州,清军才结束了追击,一路之上,黄得功的多次与清军交战,军队减员到只有二万人,不过,清军也没有沾到便宜,黄得功接连展开了数场反击,不但将追在最前面的耿忠明、孔有德部吃掉了数千人,而且还消灭了复仇心切的正黄旗数百旗兵,连谭泰也差点步了图赖的后尘,黄得功的反击,让追击的清军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不敢再逼得太近,眼睁睁的看着黄得功带着人马退入徐州。
延安府,李自成坐在一张虎皮大椅上,独眼炯炯有神的打量着下面一名文士模样之人,口里哈哈大笑起来,指着那名文士道:“鞑子竟然想和我停战,哈哈,好笑!好笑!”
话虽然如此说,李自成却暗自松了一口气,从北京退出来后,清军就一直派关宁军对他追杀不休,加上各地雪崩一样的叛乱,让李自成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这次对河南的反击也是迫不得已,要是让吴三桂再逼下去,他的数十万军队即使不交战,也会在陕西困死。
“闯王还请自重,我大清已入主中原,精兵强将数十万,若是闯王还如此口气,莫非是不想要河南了?”尽管李自成称帝,范文程却还是以闯王称之,满清连南明都不承认,自然也不会承认大顺。
范文程面对着李自成仿佛完全没有害怕之色,在下面款款而谈,与流寇停战这条建议虽然是洪承畴提出来的,但当然不可能由洪承畴与李自成谈,这个差事就落到范文程头上,范文程虽然不乐意,却不得不接受下来,皇太极去世后,范文程早已不象以前那么被重用了,不然,多铎也不敢抢他的小妾。
“河南,什么意思?”李自成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大清摄政王有言,大顺与大清都是受到明朝压迫才愤而起事,本来早该同舟共济,只是以前两军并不接壤,一直没有联系,先前大清与大顺交战,仍是应吴三桂之邀,大清与大顺其实本无仇怨,如今大明在南方重立朝廷,若是让大明崛起,大清最坏不过退出关外,大顺可没有关外之地可退,最终只会被大明剿灭,不如你我两军合力伐明,再平分南明之地,将此患除去,若闯王应允此议,我大清为表诚意,马上可以让出河南,不知闯王以为如何?”
大厅内一片安静,谁也没有想到鞑子会有此提议,若不是与吴三桂决战时鞑子突然出现,大顺又怎么会失败,这一役,让大顺的精华尽失,不知有多少精兵良将死于非命,更何况后面接下来的追杀,更是让大顺与鞑子仇深似海。
如今鞑子突然提出停战的打算,怎么看却觉得不可理喻,只是让出河南可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就看皇上怎么选择了。
李自成的脸上阴睛不定,他当然看得出鞑子是想集中力量先全力对付南明,等到南明灭亡,鞑子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只是自己只要一个口头承诺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河南,又何乐而不为?
起兵造反已经十几年,李自成从早期那个以义气为先的闯王,慢慢已经向利益为先转变了,在落难时,他可以降低面子,向张献忠借得兵马;在势涨时,他可以将同为义军的曹操和左革五营吞并;那么,暂时放下与鞑子的大仇也不是不可以。
“皇上且慢。”见李自成的脸色缓和,顾君恩心中大急,连忙出声阻止,眼看着大顺与朝廷的关系有所改善,他当然不愿意破裂,何况他身为一名士子,心中多少还有华夷之防,实在不想大顺军与满清最终走到一起。
“顾爱卿有何事请讲?”
“皇上,满人仍夷狄,素无信义,此番入主中原,野心勃勃,一心想将华夏至于其统治之下,如今我大顺与南明,满人三足鼎立,恰如当年三国,如今满人军事最强,如果大顺与大明相联,则三者可共存,如果大顺与满人相联,最终得利的必定是满人,何况我大顺将士多与满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是皇上与满人联合,传到将士耳中,三军将士心中会如何作想,一旦军心有变,纵然得到河南又有何用,皇上万万不可中了满人的奸计。”
对于顾君恩前面的话,李自成完全没有反应,他不会傻到和鞑子守信义,拿到河南再与鞑子翻脸也不迟,只是顾君恩后面一句却让李自成不得不重视起来,大顺军投军都是呼朋引伴,哗啦啦一大堆,谁没有十几二十个亲戚朋友在军中,如今军中几乎每人都有至亲死于山海关和接下来的一系列战斗中,眼下大顺军本来就困难,若是此举再次失去军心,不是一个河南能够弥补过来。
“哈哈,这位大人说笑了,战场上本来就是你死我活之事,又谈何私仇,这位大人只看到大顺与大清有仇,与朝廷的仇岂不是更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是闯王认为不妥,我大清只有先与明廷联合,到时闯王后悔莫及。”
范文程后面的话绝对是赤裸裸的威胁,眼下大顺朝处境已经艰难,若是明朝再发难,大顺朝绝对会死得难看,范文程本以为自己的话一出口,大顺朝君臣上下必定会惊慌失措,只是没想到李自成嘴角却露出一丝诡异的笑意。
若是在大明没有将粮食买给李自成,范文程刚才那番话还会起作用,朝庭愿意卖粮,虽然有让大顺军拖住清军之意,却也说明至少暂时朝廷不会对大顺朝打击。
“此仍大事,朕一时不能决断,使者远来辛苦,先下去休息吧。”
李自成的话说范文程大感意外,他刚才几乎就与说动李自成,没想到哪儿出了意外,面对李自成逼人的眼神,范文程不敢多说,只得低头匆匆下去。
看到范文程下去后,李自成冷冷的道:“朕要河南,不过,朕也不能让鞑子牵着鼻子走,如今鞑子将注意力放在大明,正好便于朕用兵,传令,全军准备过黄河,与吴三桂决一死战。”
“是!”一群文武轰然应诺。
得到大明每月二万石的粮食供应,加上征收的粮食,陕西虽然发生人相食的惨状,只是起码军队不用饿肚子,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此时李自成的军队恢复了不少元气,对于吴三桂,大顺军上下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因此李自成一声令下,大顺文武倒也算得上士气高昂。
“皇上,那这个鞑子使者怎么办?”
“我看不如杀了祭旗。”
“不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何况他来是好意。”
“好意个屁,凭他是汉人投靠鞑子就该杀。”
……
各个大臣对如何处理范文程争吵起来,李自成抬了一下手,止住了大家的争吵:“好了,此人暂且押在军中,以后再处置不迟,顾爱卿,你去南京一场,再见一见南明皇帝,把鞑子的意思告诉他,让他加大粮食供应,价格也要降下来,二十万两银子不变,不过,粮食至少要五万石以上才行,否则朕就不得不与鞑子联合了。”
“皇上英明!”众人才知道闯王竟然要以这名鞑子使者对南明要胁,一齐称赞起来,顿时感觉到以前那个雄心勃勃的闯王又回来了。
顾君恩脸上神色轻松下来:“臣遵旨。”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99章 冲突
徐州,古称彭城,据说是那位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封地,这里水网密布,交通发达,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后世有五省通衡之称。
从自黄得功退入徐州后,徐州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山东丢失,这里就成了最前线,若是徐州再丢,再下来就是淮安,扬州,难道要打一场扬州保卫战?这是王福绝不能容忍的,王福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要再亲征一次,不过,随即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可不认为自己有名将的潜质,上次打左良玉是逼不得已,这次暂时因当还轮不到自己上场。
王福连下数旨,李成栋、李本深、柏永馥等原高杰旧部都匆匆率军北上,京杭大运河的河道上,塞满了给徐州运送各种物资的船只,为了压制满人的红衣大炮,王福差不多将羽林卫炮营的一半调集上去,其中和满人手中红衣大炮一模一样十二磅大炮十八门、六磅大炮三十六门,刚刚生产出来的手雷一万枚,已经换上了燧发枪的羽林卫三千名。
一口气调派了如此多的军队和物资,王福总算松了一口气,除了羽林卫,徐州聚集了大明最精华的力量,光是总兵一级的将官就有十几人,军队合计七万人,火炮七十多门。这样的军事力量虽然还不能和满清的十几万大军相比,但依托城池和火器,想来守城是没有问题。如果这样还不能守住徐州,那王福也无话可说。
山东的丢失,朝中大员一齐失声,对于皇帝加强徐州的防守,满朝文武都难得的认同,齐心协力的往徐州调配物质,也没有人再提要追究黄得功丢失山东的责任。
倒是民间起了颇多杂音,东林党人终于找到机会了,复社的士子们在各个勾栏瓦舍大放厥词,指点江山,将山东丢失的责任归咎于皇帝将东林党人赶出朝廷,所用非人,仿佛只要东林党人还在朝,山东就会万无一失,浑然忘了当初东林党人一心借虏平寇,生怕得罪满清,根本不想要山东。
对于东林党人的这些杂音,王福懒得理会,这些东林党人满腹失意,说怪话也难免,除非王福想大兴文学狱,否则拿他们也没有办法,若是理他们,只会让他们精神百倍,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
时间,时间,王福再次感到时间的宝贵,每天上下朝后,不是前往军营就是前往军器局,每次到了军营,只要看到羽林卫热火朝天的训练王福就会安心下来,即使是朝堂上大臣们互相扯皮,导致的不快也会马上消散,到军器局也是如此,看到一支支火枪,一颗颗手雷造了出来,王福就有一种满足感。
王福已经命令军器局开始试着生产有膛线的步枪了,膛线的技术并不困难,早在十五世纪的欧洲就有线膛枪,不过,由于制造太过费时,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只是私人应用,到了十七世纪,丹麦才成为第一个给军队装备线膛枪的国家。
一支火枪的膛线需要拉削上百次之多,生产一只线膛枪的时间可以生产十支以上的滑膛枪,王福只是试着小批量的制造出一些线膛枪,供给特殊的部队使用。
这支特殊的部队自然就是新近组建的特种部队,经过层层挑选,从羽林卫中选出了一百二十人,这一百二十人都是身体素质出众,练过武功的人组成,特种兵如何训练,王福只能根据一些电视电影或者书本的知识来取材:越野、射击、潜伏、剌杀、侦察、爆破……
时间过得很快,又是大半月的时间过去了,清军已经对徐州发起来数次进攻,拿下山东后,多铎对于山东各地的残余明军和地主武装进行了收编,又多出了四五万人,差不多补充了在济南城下的损失,不过,质量可就差多了,以前的数万军队好呆也是大明正规军出身,山东收编的却全是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
多铎的进攻在城下碰了个头破血流,当清军冲到城下时,城中七十多门大炮齐声发出怒吼,刹时间整个城外地动山摇,城中又是火枪,又是手雷,清军一下子死伤了数百人,不得不黯然收兵。
此后清军又试探着进攻了几次,每次都只是丢下数百具尸体就灰溜溜的撤退,虽然清军也有红衣大炮,只是在城下总是比较吃亏,何况除了红衣大炮外,清军的无敌大将军炮根本不是明军六磅炮的对手。
除了火炮吃亏外,清军面对城头丢下来的手雷简直是恨之入骨,这种手雷往往在半空中爆炸,弹出的铁片在空中乱飞,即使手持盾牌也无法防护,明军远有火炮,近有手雷,连试了数次,多铎明智的下令停止攻城。
可惜多铎不知道城中的手雷其实不多,用过几次差不多就消耗光了,不然多铎肯定会命令清军全力攻城,否则有运河的接济,城中的物资会越来越充足。
见徐州难予攻下,多铎派出大军对徐州周边的县区进行扫荡,只是黄得功早有准备,将大部分人口,物资都转移到了后方,清军虽然攻下了不少县城,所得却非常少,多铎虽然很想绕开徐州不攻,对于后方的这支重兵却难予放心,一时双方在前线僵持起来。
顾君恩站在南京城的街头,周围的各种叫卖声传入他耳中,虽然显得噪杂,却让他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已经有多久没有听过这种叫卖声了,无论是西安,还是陕西其余各地,街上都有一种调零的感觉,大部分铺子都关门歇业,来往的行人中,除了一些大顺的高官显贵外,大部人都穿得破破烂烂,脸上一片菜色,他们的目光都一片麻木,偶尔街上落下一片烂菜叶都能引起一片抢夺。
而南京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仿佛天下的商品全都集中到了这里,来往的行人中不少人全身绸衣,在店铺里买东西出手大方,而另外一些人尽管穿布衣,有的衣上还打着补丁,只是脸色都很好,不时还会停下来在小摊上讨价还价,买上一些小物品,看来至少不必为吃食发愁。
南京不是没有吃不起饭的穷人,在离顾君恩数十米远处就有一名乞丐穿着单衣蹲在那里嗦嗦发抖,为了御寒,不停的擦着手,可是即使是这名乞丐,脸色也要比陕西大部分居民要好一些。
“若是在这里抢上一把就发财了。”顾君恩的一名随从看得眼热,嘀咕了一句。
其余人都深有同感,他们不是没有见到世面的土包子,在北京时就感到天下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繁华的地方,只是到了南京,没想到又繁华了几分。
顾君恩瞪了那名随从一眼,低声道:“不要胡乱说话。”
随从一凛,连忙应道:“是。”
顾君恩在安庆时直接亮明身份,要南京却不敢如此,京城水深,若是他亮明了身份,谁也不知会发生什么事,何况在与大明的协议中,大明要求将双方联络的事完全保密,否则很有可能中止合作。
顾君恩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大明皇帝与大顺皇帝有杀父杀君之仇,若是此事嚷得到处皆知,即使是皇帝,恐怕也不是不停止双方的合作,顾君恩本来想先与李成栋取得联系,只是一打听,才知道李成栋已经调到前线。
“走吧,咱们去锦衣卫。”李成栋不在,顾君恩只有找冯可宗了,只有通过这名锦衣卫掌堂,顾君恩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见到大明皇帝。
一辆马车将顾君恩几人拉到了锦衣卫府门外,接过顾君恩的银子,车夫马上启动马车,急匆匆的驾车离去,竟然连一刻也不肯多呆,若不是顾君恩银子给得多,车夫无论如何也不肯到锦衣卫门口,锦衣卫在民间早演了无数版本,无非是穷凶极恶,吃人不吐骨头,平头百姓哪敢停留。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竟敢擅闯锦衣卫大堂?”
顾君恩等人刚走上台阶,就被两名腰悬鸳鸯刀的锦衣卫拦住,这两人看到顾君恩虽然一幅文士模样,身后数人却都是彪形大汉,腰间鼓起,好象还带着兵器,顿时警觉起来,平常人见了锦衣卫府门都是远远绕路,哪会这么大摇大摆的走进来。
“我要见你们指挥使冯可宗大人。”
“好大的口气。”两名锦衣卫听得一惊:“你们是什么人,为何要求见冯大人?”
“我们是谁你们不用知道,反正只要你去通报一声,冯大人自会见我。”
“妈的,原来是耍我们。”两名锦衣卫大怒,咣的一声拨出刀来,顾君恩的随从一惊,连忙也抽出了武器。
“好啊,来人,有人要到锦衣卫大堂闹事。”
这名锦衣卫一嚷,哗啦从里面走出一大群锦衣卫来,顿时将顾君恩等人包围。
顾君恩示意随从将武器收起,他可不是要和锦衣卫打架,先前的那名锦衣卫见到顾君恩示弱,更是毫无顾虑,喊道:“拿下。”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00章 如何处置
其余锦衣卫正要将顾君恩捉拿时,一名锦衣卫突然喊道:“慢。”
喊慢的锦衣卫仔细看了顾君恩的脸,心中一愣,心道此人怎么来了,这名锦衣卫曾在安庆见过顾君恩,故认了出来,他不敢怠慢,连忙道:“此人与指挥使大人有旧,你们先等着,我马上去禀报。”
听到此人当真与指挥使大人有旧时,围着顾君恩等人的锦衣卫都吓了一跳,哪还敢等在这里,顿作鸟兽散,只有先前两名锦衣卫苦着脸向顾君恩陪罪。
冯可宗看到顾君恩时也吃了一惊,连忙把他们请进内堂,挥手让众人退下去之后,冯可宗忍不住埋怨道:“顾先生,你也太大胆了,若是出了什么事,恐怕谁也不能救你。”
顾君恩苦笑道:“冯大人,我也不得不如此,我有急事要求见大明皇帝。”
“什么急事?”
“清人已派使者到陕西,提出以河南之地换取大顺联合伐明。”
“什么?”饶是冯可宗一向泰山崩于眼前不改色,也不由在吃了一惊,正在喝茶的手一抖,差点将茶杯打翻在地,满人与流寇合流,一直是大明最担心之事,眼下大明的强军都集中在徐州一线,如果数十万流寇从湖广而下,想想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冯可宗脸色马上沉了下来:“既然如此,那顾先生还来什么,莫非嫌自己死的不够快么?”
“冯大人不要误会,闯王拒绝了鞑子的提议。”
“哦。”冯可宗的脸色才好转起来:“那顾先生过来之意是什么?”
顾君恩迟疑了一下,眼下此事无疑带有要胁性质,不知道大明的君臣会怎么想,不过,这事早晚都要说出来:“是这样,闯王虽然拒绝了鞑子的提议,不过,河南势在必得,闯王决定起军攻取,只是军粮不足,还望朝廷能够增加粮食供应,听说鞑子攻占山东,现在又在进攻徐州,若是闯王进攻河南,也可以减轻一下朝廷的压力。”
“原来如此,顾先生暂且等待,本官要先向皇上禀报。”
“当然,当然。”
皇宫内,王福正在静静的看着几份军报,两名俏丽的宫女一左一右的立在一边,左边的宫女伸出玉腕轻轻的在一块砚台上磨墨,右边的宫女则立在一旁,静静的看着皇帝,只是过一会儿就往中间的一个火盆中加上数块木炭。
南京开始凉了,前几日还小了一场小雪,宫中有一种湿冷的感觉,不得不用上木炭,此刻除了木炭偶尔发出的滋滋声外,整个殿中一片静默。
一阵杂乱的脚步传来,将殿中的宁静打破,王福将手中的军报放下,向殿外看去,只见冯可宗大步走了进来,脸上的神色似是有点激动。
“臣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爱卿过来可是有什么事?”王福心中有点疑惑,冯可宗遇到什么事了,怎么会一幅沉不住气的样子。
“皇上。”冯可宗向两边的宫女看了一眼,闭嘴不说。
王福摆了摆手:“你们下去吧。”
“是!”两女回了一声,好奇了看了冯可宗一眼,如弱柳扶风般走了下去。
见殿中再无他人,冯可宗才压低声音道:“皇上,顾君恩来了。”
王福也是说不出的惊讶:“他来干吗?”
冯可宗将顾君恩的来意说了一遍,王福吓了一跳,心中暗呼侥幸,他从来没有想过李自成会与满清合流,对于以前朝中大臣的担心还嗤之以鼻,没想到事事出人意料,满清竟然会主动放下面子,还提出以河南为酬,幸好李自成拒绝了。
“冯爱卿,此事你以为如何?”
“这……”冯可宗迟疑了一下才道:“臣一切以皇上为主。”
“滑头。”王福对冯可宗暗骂了一下:“你说说吧,无论对错,朕都不怪罪。”
“皇上,臣以为,若是流寇真要起兵对付鞑子,那加大卖粮也无妨,他们打得越厉害,对朝廷越有利,何况朝廷还可从中增加一笔收入。”
“可是如果流寇拿了粮,不打鞑子改打朝廷又如何?”王福冷然的反问道。
“这……”冯可宗一下语塞,还真有这个可能:“皇上,哪就不卖了。”
“若是不卖恐怕也不成,本来流寇要打鞑子也要改打朝廷了。”王福苦恼起来。
卖也不成,不卖也不成,竟然是左右为难,君臣两人都是一阵无语,偏偏此事还不能与人商议,何况就算与人商议也不一定就有什么好办法。
“对了,爱卿的锦衣卫可有河南的消息。”
冯可宗脸色一振:“回皇上,最近锦衣卫传来的情报倒是显示流寇与清军正在作战,流寇又占据了河南数城,只是看样子更象是鞑子主动放弃,臣无能,不能分辨。”
王福摆了摆手:“算了,把顾君恩带上来吧,朕见见他。”
“是,微臣遵旨。”冯可宗松了一口气,此事还是让皇上头痛吧,他只有管好情报就可以,看来,以后要加大河南锦衣卫派遣的力度了。
冯可宗刚要出殿,皇帝突然喊道:“回来。”
“皇上还有何吩咐。”
“你不用带他来了,还是朕去见他吧”
冯可宗大感意外:“皇上万乘之躯,如何使得?”
“少废话,朕换过衣衫再去。”无论如何,顾君恩的身份眼下不能暴露,若是将他带进宫,肯定会引起人的注意,哪还不如自己出去一场,反正这些天几乎每日出宫。
冯可宗迟迟不回,顾君恩正在锦衣卫府内大厅等得心焦,就见两人推门而入,前面一人正是冯可宗,顾君恩正要问话,眼睛飘到后面一人身上,顿时心中一凛,这次他没有跪,只是拱了拱手:“闯王帐下使者顾君恩拜见大明皇帝。”
王福没有计较顾君恩的礼仪:“免礼吧,你前面所说,可句句是真?”
“回皇上,本使所言,绝无虚假。”
王福不置可否,这话就是从李自成口中说出来,依然要打一个问号,何况是顾君恩,自己只能估且听一下,纠缠下去也没有意义,只得问道:“你说要朕增加粮食供应,需要增加多少?”
顾君恩脱口而出:“最少五万石一月,当然,越多越好。”
“五万石。”王福算了算,五万石米如果全部用作军粮的至少可以支持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作战一个半月,有了这五万石粮,李自成马上就可以摆脱缺粮的迥境。
“五石万粮朕不是不能卖,只是朕如何能相信闯军拿到粮食就会与鞑子作战而不是转而进攻朝廷?”王福干脆将问题抛了出来。
“这……”顾君恩为难起来,在他心中,闯王是一言九鼎之人,他也从没有想过反悔的问题,只是大明皇帝既然提了出来,他就不能视而不见,他脑中腾的一个想法闪过:“禀皇上,如今清使尚在我军中,为表我军诚意,可将清使送给朝廷。”
王福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将清使送过来,等于断送了两边再联合的大门,自己也可以安心一些:“好吧,朕可以答应,至于价钱……”
“皇上,我军银两不多了,价钱就以一石四两计如何?”顾君恩连忙抢先说出来。
从十两银子降到四两银子,五万石粮就少了三十万两银子,不过,比起江南的粮价尚有三倍的利,王福也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