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恐怖档案(三生)-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出迎数十里。

这场大功终于使自己在二十四岁时晋封和硕睿亲王,成为大清功郧最显赫年轻的亲王,手掌二旗兵力。自己的两个仇人,阿敏被圈禁而死,莽古尔泰虽然生前没有获罪,死后却被追削王爵。

二十九岁时,还是受到了兄长皇太极的猜忌,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好在第二年松山决战时大败明军,迫明朝总兵祖大寿投降,进克塔山,再破杏山,歼明军万人,即使皇太极的猜忌没有消除,还是恢复了王爵。

三十一岁时,皇太极终于死了,长久以来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山消失,接下来,虽然自己还是没有登上大清皇位,不过,除了没有一个名号,自己的权力和皇帝并无两样,次年,自己的功绩就达到了顶峰,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进京中原,短短半年时间就席卷了原先大明北方数省之地,声望达到顶峰。

本来以为在自己的带领下,大清同样可以效防当年的蒙古人一样席卷中原,没想到仅过不到一年就形式大变,南下的军队竟然被明军歼灭,大清精华损失近半,从此形势逆转,如今不但保不了中原,连满洲基业也难保。

以数十万人统治上亿人,哪怕是孱弱的汉人终究是力有末逮,汉人只换了一个皇帝,整个形式就天翻地覆,也罢,自己累了,死就死罢。多尔衮的身体直直的从马背上跌下。

“王爷。”

“主子。”

无数呼喊响起,多尔衮却再也无法回答了,他的身体重重摔在地上,尽管后面的亲卫拼命勒马,还是有不少马蹄从多尔衮身上踩过,将多尔衮的身体踩得支离破碎。

远处一名明军特种兵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吹了吹枪口的硝烟,明军近百名特种兵分布在前线各方,用来复枪对冲阵的清军将领狙杀,那名明军正是其中之一,多尔衮全身包裹严实,他并不知道多尔衮的真正身份,只是看到不少清军拼命挡在多尔衮面前,下意识的认为多尔衮必定是清军中的重要人物,若他知道自己杀的是多尔衮,恐怕不会如此冷静。

“咴律律。”被勒住的战马嘶吼不已,看到多尔衮从马上跌去,剩下的亲卫多数脑中一片空白,竟然就这么停在前线任由明军的子弹射杀。

“皇父摄政王爷死了,皇父摄政爷死了。”终于有一名亲卫忍不住喊了出来。

这个喊声就象是瘟疫一般在清军当中传了开来,正在苦苦支撑的清军大惊之下,不少人茫然失措的勒住马匹,再也没有勇气向前冲,一些清军则调转马头逃走,清军的防线一下子就象决堤一般,再也支撑不下去。

“杀!”明军两翼的骑兵马上就感觉到了清军的这个变化,开始追逐在清军后面,轻松的收割生命。

“全军前进!”王公略及时的下达了命令,雄壮的鼓声响起,明军的火枪手迈出了整齐的脚步,手中火枪依然轮流响个不停,逃得稍慢的清军纷纷从马上跌下,死为一具具死尸。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88章 便宜他了

整个战场到处是清军丢盔弃甲的情景,清军一日两战,虽然击败朝鲜人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只是到底浪费马力,又向明军狂攻了半天,此时连逃走也显得力不从心,明军虽然也激战了半天,只是采取的守势,马力比清军要足得多,这一番追击只觉得分外畅快,经常有逃着逃着的清军突然马蹄一软,从马背上摔下来。

山上数百名朝鲜残兵败将看得目瞪口呆,满人的大军就这样败了,而且还败得如此彻底,虽然知道明军火枪兵的厉害,却没有想到会厉害到如此地步,朝鲜官兵不是没有火枪兵,一万大军中整整有三千人手持火枪,而且都是向大明购买的精品,虽然是火绳枪,可是威力远胜于朝鲜自己的产的火枪,只是在清军冲击下,这三千火枪手连一枪都没有开就崩溃了。

“哎。”李浚长长的叹息了一声,满人败得如此之惨,按理他应该高兴才对,只是自己手中的一万人马几乎损伤殆尽,他又如何高兴起来,何况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恐惧,大明好象和以前的大明不同了,没有了满人,天知道朝鲜在大明眼中还有没有价值。唯一让李浚庆幸的是,这次他没有将所有兵马带在身边,还有五千人留在沈阳,有了这五千人,加上满人惨败,灭族也有可能,回到国内说不定还可以勉强向国主和各个重臣交待,关键就看明军能不能配合一下。

“走,下去,咱们去向殷大将军和王统领道贺。”

“大君,明军阴了我们一道,为何还要去和他们道贺?”一名亲兵用充满怨气的语气道。

“是啊,大君。”不少亲卫也附合道,朝鲜人虽然一向敬畏大明,只是大明立国二百多年来,对待属国从没有过什么要求,反而赏赐不断,遇到危险还可以向大明求救,渐渐的,朝鲜上下视为理所当然,这次被明军摆了一道,若说没有怨气当然不可能。

李浚心中的怨气更大,可是他毕竟身为主帅,看的更远,刚开始虽然惊怒无比,冷静下来后马上明白,决不能与明军交恶,这个亏只能忍受下去。他冷哼了一声,各个亲兵顿时停止说话。

整了整身上的衣服,李浚又向亲卫交待了数句,这才带着部下向山下走去,尽管这场战事他们从头看到尾,置身于战场时,他们仍然震憾无比,雪地里到处是人马尸体,一些地方被明军的大炮炸成了一个个大坑,雪水汇聚在里面,呈现出一片紫黑色。

这场战事明军不是没有付出代价,中间的火枪兵伤亡只有数百,只是两翼的骑兵却受到重大的打击,尤其是清军重点进攻的左翼,伤亡几乎达到半数,不少明军的尸体与清军尸体重叠在一起,眼下清军已经溃逃,明军正在打扫战场,将尸体分开,若是碰到活的明军马上抢救,对于清军则干净利落的剌死,时不时有重伤的清军被杀时发出惨叫声。让这些朝鲜人听得又是解气,同时心中又有一点恐惧。

“恭喜大将军,统领大人取得如此大捷。两位大人不亏是天朝名将,如此轻易就击败贼酋多尔衮,他日必定可以留传千古。”来到殷洪盛,王公略两人面前时,李浚脸上已经堆起了笑意,不停拍着马屁。

王公略冷眼打量着李浚,心中暗自佩服这个李浚的隐忍功夫,一个念头涌起,这样的人若是放他回朝鲜,会不会对大明不利,干脆将剩余的数百名朝鲜残兵全杀了,也省得麻烦。

若是李浚知道自己这番示好会惹起王公略的杀机,肯定会后悔不已,殷洪盛却没有王公略的心思,对朝鲜人十停去了九停五,心中多少有一点愧疚,点了点头,道:“麟坪大君,这次能大胜鞑子,贵军功不可没,本将会在报捷书上写明。”

“多谢大将军,大将军和统领大人指挥若定,小王在山上看得佩服不已,小王恨不能成为大将军和王统领部下,随两位大人杀敌。”李浚脸上露出一丝感激的神色,没想到如此就轻易达到了目的。

王公略最终还是压下杀心,己方大胜,身为友军的朝鲜官兵却一个活人也没有,谁都会猜到里面肯定有问题,还不如留下李浚,此人如此知趣,凉他也不敢乱话。

李浚浑不知自己差点在鬼门关走了一场。继续狂拍两人马屁,让殷洪盛、王公略两人听得肉麻无比。

“大将军,王统领,找到了,找到了。”一名传令兵匆匆过来,一脸喜色的道,这才打断了李浚的话。

“找到什么了?”

“是多尔衮,多尔衮的尸首。”

“带我们去看看。”听到找到多尔衮尸体,殷洪盛、王公略两人脸上也露出一丝喜色,多尔衮征战数十年,死在他手中的明军大将数不胜数,入关后,多尔衮更是作为大清摄政王,统领大明北方数省五年之久,期间文字狱杀人无数,圈地令让数百万汉人流离失所,大明不知有多少人对多尔衮恨之入骨,皇帝更是下达对多尔衮的必杀令,这次大败清军,若是让多尔衮再次逃去,那就太遗憾了,如今听到找到了他的尸体,两人当然兴奋。

“这就是多尔衮尸体。”当看到尸体时,王公略不由皱了皱眉,这具尸体脸上已被马蹄踩得面目全非,身体上也布满了蹄印,虽然从光秃秃的脑门和脑后的金线鼠尾可以确定他是满人,只是要确定是多尔衮却并非易事。

“没错,大人,这就是多尔衮,你看的衣服。”一名将领将尸体外面的衣服扒了下去,衣服虽然肮脏,只是用手一摸就知道是非常好的料子,在一些地方还可以勉强看到金钱绣的龙纹,尸体内衣为金黄色,同样绣有龙纹,那名将领手中又拿出一块玉佩,道:“大人,这玉佩也是尸体上发现的。”

这是一块雕刻着九龙的玉佩,尸体踩成这样,玉佩却奇迹般没有一点破碎,也好在有这块玉佩,否则恐怕寻找尸体的明军不会如此快确定多尔衮的尸体。

有这么多证据,殷洪盛和王公略都点了点头,王公略忍不住道:“真是便宜这个贼酋,若是活擒,当受活剐之刑。”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89章 兵临城下

赫图阿拉城,大清皇太后布木布泰和小皇帝顺治端坐在锦凳上,他们面前跪着一名全身甲胄的将领,这名将领衣甲多处破损,身上带着血迹,此时正在呜咽出声。

布木布泰脸上一片惨白,手指紧紧相握,保养极好的手指此时青筋暴起,顺治脸上却是一片通红,显得非常愤怒的样子。

“济度,多尔衮可是已经死了。”

“回皇上,奴才虽然没有亲见,可是皇父摄政王下令让奴才撤退时了必死之心,十之八九已经战死。”济渡的声音一片低沉,想起一万多大军只余不到千人回来,心中悲愤不已。

这已是大战之后的第六天了,从战场撤下来之后,济度就带着手下不停赶路,凭着先行数个时辰的优势,济度还是甩开了追击的明军,先行一步逃回了赫图阿拉城,只是一路上有不少人掉队,最后一起回来的只剩下九百余人。

“哈哈,死的好。”顺治突然大笑起来,年幼的脸上闪现出一片狰狞之色,布木布泰惊愕的看着自己的儿子,济度也忍不住抬头,看着好象有点疯了的小皇帝。

“多尔衮,你不是被封为睿亲王吗,你有多聪明,做了摄政王不够,还要做叔父摄政王,做了叔父摄政王又不够,要做皇父摄政王,就差把联从位子上赶下去,你自许聪明过人,为何一败再败,如今我大清已无翻身之地,你怎么不早点死,不早点死……”

济度听得目瞪口呆,即使他早知道皇帝和多尔衮有隙,却没有想到皇帝对多尔衮的怨恨有这么大。

“皇上,够了,你冷静下来。”

“冷静,朕为什么要冷静,太后,以前你常劝朕忍,朕忍了,可是现在大清就要亡了,朕还要怎么忍?”

顺治抬头,用目光直射布木布泰,双目通红,仿佛要喷出火来,布木布泰甚至从顺治的眼光中看到一丝对自己的仇恨。心中一痛,放低声音道:“福临,眼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明军说不定就会兵临城下,若是不作好准备,我们娘俩要么死于乱军之中,要么成为明军的阶下囚。”

“皇上,赫图阿拉城无险可守,我军兵力不足二千,若是等到明军兵临城下,一切皆休,奴才请太后和皇帝立即作出决断,撤离赫图阿位。”济度总算找到机会进言道。

“撤,撤到哪里去?”顺治嘴角全是讥屑。

“往北,越往北越好,我们满人原本生活在草原,树林中,即使舍弃了城池也没什么,只要能活下来,终有一天可以重新兴盛。”济度毫不犹豫的道,这几天逃回来的日子,济度已经反复想过多尔衮的话,深知眼下明军无可抵挡,只有一直避往北方,让明军追无可追,整族才有一线生机。

顺治嘴角的讥屑并没有敛去:“向北,上次从北京撤出,我大清子民能活着回来的十成不到三成,这次再向北,又能活几成,朕不想死在逃亡中,明军要来就来吧,朕誓与城共存亡。”

“这……”济度只得用眼光巴巴的看着布木布泰。

“福临……”

“太后,你这次就让朕作一次主吧。”顺治打断了布木布泰的话。

布木布泰只觉得心中一阵无力,当初多尔衮与豪格争位,互不相让,自己抓住时机将儿子推上皇位,儿子六岁登基,所有大权只能委托给多尔衮,为了笼络多尔衮,自己不惜委身,若不是顾虑儿子反对强烈,恐怕已经下嫁给多尔衮,从登极以来,儿子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如今想来,却不知当初做的是对了还是错了。

布木布泰不劝,济度也只能跪着,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济度心中涌起一股不妙的感觉,扭头向后面看去。

走进殿内尚硕和承格两人,这两人正是跟随济度一起逃回来的副将,在以前,两人都是满洲有名的巴图鲁,此时两人脸上却是一片惶急之色。

向布木布泰、顺治行了一礼,尚硕已是惶急的道:“太后,皇上,明狗已经到城外了。”

“完了,完了。”听到这句,济度一屁股坐在地上。

顺治脸上却没有惊慌之色,反而道:“来的好,朕要看看屡败大清的明军到底是什么样子。”说完,顺治已经迈开步子,向门外走去。

“皇上,皇上……”尚硕和承格两人想拦又不敢拦。

布木布泰无力的挥了一下手,道:“让他去吧。”

“是。”尚硕和承格两人连忙让开,任由顺治出去。

城外,一队明军正立在离城不足百米远的地方,许多人对着城墙指指点点,尽管每个人脸上都显露出疲惫之色,只是却无法掩盖住他们的兴奋。

这次出兵可谓一波三折,若不是满人追了过来,他们现在只能待在沈阳过完这个冬季再出来,如今满人主力尽歼,殷洪盛和王公略两人自然毫无顾忌,不顾寒冷,派遣大军紧追上来。

多尔衮已经死了,如果能够擒获鞑子的太后和小皇帝,这次出兵就算圆满,这让明军上下又如何不兴奋。

赫图阿拉城虽然是满人的兴京,只是满人并无多大实力时修建,城墙高只有一丈五左右,如此低矮的城墙还不如大明一座坚固一点的县城,加上满人大军已灭,尽管这支明军先锋根本没有带攻城器械,每个人依然信心满满。一队十人的明军径直走到离城墙不到二十步左右的地方,停下来喊话道:“城上的人听着,我大军即将到达,告诉你们的太后和小皇帝,马上投降尚有一线生机,若是敢顽抗,破城之后,全城鸡犬不留。”

若是往常明军敢如此逼近的话,城头清军早已经放箭,只是此时城头上的清军仿佛完全失去精气神,木然的听着,没有一个人敢向城下射箭。

“降!降!降!”

这队明军喊完之后,后面数千明军也喊了起来,巨大的声音在赫图阿拉城上空回响,城中满人男女老幼都听得清清楚楚,许多人脸色苍白起来。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90章 鸠酒

顺治的手紧抓着城垛,脸色一阵苍白,他刚走上城墙,刚好明军大声逼降的声音传来,这声音使得他又是恐惧,又有一点茫然。

皇太极、多尔衮、豪格等人十三四岁时已经多次上战场,甚至亲手杀过明军,与父兄叔伯们不同,顺治却是从六岁就做了皇帝,自懂事以来,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出过宫门,即使是从北京逃出来也没有与明军见过面。在没有见到明军以前,顺治一直以为大清会落到这个地步,全是多尔衮无能的缘故,若是他可以掌权,一定可以做的比多尔衮更好。

如今亲眼见到明军,感受到明军的气势,从没有经历过战事的顺治终于忍不住心中恐惧起来。

看到皇帝脸色有点苍白,左右几名将领互相看了一眼,一直跟在顺治身后出来的尚硕劝道:“皇上,城头危险,下去吧。”

“朕……”顺治还想说几句硬话,只得看着城下的明军黑漆漆的枪口对准城墙上方,硬话再也说不出来,转头下去,大腿忍不住有点微微打颤。

看到皇帝的表现,附近几名将领嘴角露出一丝轻蔑之色,只是这丝轻蔑不久又变成悲凉,大清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过不了几天,赫图阿拉城也要被明军攻破。

明军连呼数声,城墙一片安静,城上的清军仿佛成了哑吧,毫无回应,那队明军不再呼喊,拨转马头离去,其余明军也开始下马,就在离城数百米之外安营扎寨,实在嚣张无比。

下面的明军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千人,而且刚刚赶到,可谓人困马泛,城内清军也有二千余人,若是加上老弱更多,若是数年前,清军早出城作战了,此时却连提也没有人提。

接下来的几天,赫图阿拉城显得非常平静,城外的明军除了每天例行劝降几句也没有更多的举动,赫图阿拉城虽然不大,毕竟也有城墙,明军不可能凭着差不多的人马,又没有什么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攻下城。索性等待。

直到第五天,这种平静才打破,这天刚过中午,郝图阿拉城外人吼马嘶,一队队的明军从东面开来,整个城外一片红色,明军的主力终于赶了过来。

“赫图阿拉。”王公略端坐在马上,用低沉的声音将这几个字吐了出来。看着眼前的这座城池,旁边的殷洪盛眼神同样射出一片狂热之色。

这座城很小,内城只有周长四里二里,外城也不过周长九里,若不是它特殊的意义,这样的城池殷、王两人连兴趣也不会提起,可是这座池是满人建成的第一座城,也是满人第一座都城,这座城池见证了满人数十年来的兴盛,如今马上要迎来满人最后的衰败。

直捣黄龙,封狼居胥,纵观历史数千年,又有几个将领能做到?难怪殷、王两人看到这座城时会如此热切。

“末将等参见两位大将军。”数名将领策马来到两人面前,抱拳行礼道,这几人正是先到的几名将领。

“城内有何动静?”王公略急问道。

“回统领大人,末将等依例劝降,鞑子一直没有回应,只是每日大门紧闭。”一名将领大声回道。

王公略点了点头,又追问道:“鞑子可有出逃?”

“没有。”

“没有。”

……

“这么说来,鞑子的皇太后和小皇帝都还在城中。”

“回大人,末将等人一直追在鞑子身后,鞑子的残兵不过早半天时间回城,依末将等人的判断,鞑子皇太后和小皇帝除非早就不在赫图阿拉城,否则一定还在城中。”

王公略、殷洪盛对望了一眼,脸色的喜色再也无法掩饰,这次队伍先是出征,又是撤退,然后再击溃满人主力,光是雪地行军就达半个多月,事实上已是非常疲惫,若不是掂记着不能让满人小皇帝和皇太后逃走,大军完全可以在沈阳休整到明年开春再出来。

王公略道:“再向城内喊降,若是鞑子还没有回应,明天进攻。”

“遵令!”数名将领齐行了一礼,转身下去,不一会儿,城下又响起明军的劝降声,其余明军主力则抓紧时间扎营休整。

这次劝降同样没有得到回应,城内的清军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对于明军的劝降不理不睬,只有当明军走得太近时才用稀稀疏疏的箭支还击。

对于清军的顽固,明军上下都没有在意,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清军不可能还有什么底牌,清军不肯投降,最多费一翻手脚罢了。

第二天,明军的进攻开始了,除着明军主帅一声令下,数十发炮弹呼啸着飞进了城内,巨大的爆炸声在城内到处响起,不少满人坐在家中,炮弹却呼啸着从房顶落下,将木制的房子炸得四分五裂。

赫图阿拉城太狭小,明军的炮弹甚至可以直接飞到内城爆炸,整个城中顿时乱了起来,不少满人从房子中冲出,在大街上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他们不知道哪里安全,事实上,城中根本连一处安全的地方也没有。

本来城内的清军打定主意,若是明军进攻,大不了舍命一拼,可是明军的炮弹不落在城墙,反而落在城中,这让许多清军内心充满苦涩,他们根本连拼命的机会也没有。

皇宫内,布木布泰与顺治两人并排而坐,他们面前摆着两只酒杯,一名宫女正往酒杯中倒酒,平时简单的工作,这次由于宫女的双手颤抖,做起来却是艰难无比,费了好长时间,执壶的宫女才将一只酒杯斟满,桌上还洒下数点酒水。

“轰隆。”巨大的爆炸声就在外面的院子响起,咣当一声,酒壶从宫女手中掉了下来,壶口汩汩的酒水流出,刹时间,整个厅中都充满着浓浓的酒香,只是一丝淡淡的轻烟从流出来的酒中冒起,这壶酒却是一壶鸠酒。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那名宫女吓的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求饶。

布木布泰扫了跪着的宫女一眼,目光停留在注满的一杯酒上,叹了一口气,道:“也罢,这或许是天意,你起来吧。”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391章 条件

听到布木布泰让自己起来的声音,宫女才停止磕头,抬头望了望布木布泰一眼,马上将头重新低下,迟疑着不知是否该起身。

布木布泰没有理会还跪在地上的小宫女,转头向顺治看去,神色复杂无比,怜爱、悲哀,心痛……

顺治则仿佛如木头一样端坐着,他努力的板着脸,维持着皇帝的尊严。只是身体的颤动却出买了他的内心。

“福临,只有一杯鸩酒,或许是老天的意思,这杯酒,额娘喝了,以后的道路你要独自行走,额娘不会在你身边陪着你,也不会再管着你,记住额娘的话,如果要想活下去,即使是再大的屈辱你也必须忍,以额娘对明人的了解,只要你能够忍受屈辱,或许可以安稳过完这一生。”

说完,布木布泰拿起酒杯,慢慢向自己的嘴唇移去,两边的内侍宫女连忙伏地跪下。

看到布木布泰端起鸩酒,顺治木然的脸上一阵色变,再也保持不了刚才的威严,颤声的道:“母后,不要……”

望着儿子还显稚嫩的脸,布木布泰脸上呈现出一丝犹豫,儿子才十四岁,若是自己走了,留下他一个人,以他的脾气,当真能受得了成为阶下囚的屈辱吗?可是自己身为大清皇太后,若是也成为明军的俘虏,又如何对得起大清两代皇帝,史书会如何书写自己?

“母后,不要。”顺治哀鸣的声音再次传来,布木布泰心颤动了一下,这杯酒再也举不到自己的嘴唇,罢了,大清已经亡了,再也无回天之术,又何必在意史书如何写?布木布泰叹了一口气,道:“福临,传旨吧,大清降了。”

“是,母后。”顺治应了一声,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跪在地上的宫女内侍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太后和皇帝一起投降,至少暂时性命无忧。

城外,明军的大炮一声紧似一声,每一发炮弹落下,必定要带起一股巨大的烟尘,从城头上看,整个赫图阿拉城已经多处可见断壁残垣,清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大炮对城内肆无忌惮的炮击,却找不到任何应对的办法。

当皇太后和皇帝下令投降的旨意下来时,绝大部分清军都是长松一口气,默然的将兵器丢在地上。这样注定失败的战斗,甚至连自己想拼命都不行,对谁都是一种煎熬。

赫图阿拉城的大门在炮火中吱吱喳喳的打开,看到城门打开时,明军还以为清军终于忍受不住炮火,要出城与明军交战,当看到只有区区十几人出城,而且还打着白旗时才恍然大悟,清军可能是要投降。

“两位将军,鞑子要降了。”一名传令兵兴冲冲的策马来到殷洪盛和王公略两人身边道。

殷洪盛和王公略对望了一眼,两人同时露出一丝笑意,虽然赫图阿拉城不高,守军也不足明军二成,可是城中毕竟还有数万满人老弱,满人号称妇女和孩童都能开弓射箭,一旦动员起来死守,在这样的天气下,明军虽然可以攻下城,却免不了付出重大伤亡,如今满人投降最好不过。

“把鞑子的使者带上来。”王公略命令道。

“是!”传令兵应了一声,匆匆下去。

传令兵下去后,王公略转身向旁边的一名将领问道:“我军还有多少炮弹?”

那名将领低声应道:“回将军,半月前与鞑子一战,我军炮弹消耗颇多,又没有补充,只剩下六百余发,今天的炮击已消耗四百余发,末将估计只有二百发左右。”

王公略其实心中有数,问那名将领只是要确认一下而已,六百余发炮弹,如果全力向城墙轰击,打开几个缺口完全可能,只是却难予避免与清军在城墙交战,王公略才下令向城内射击,争取先将清军的士气击垮,如今果然收到奇效,殊不知明军也是空架子,若是能挺过第一天,接下来的攻城,明军就会困难的多。

“把所有炮弹都搬出来,等下听本将命令,随时准备发射。”

“遵令!”那名将领应道,向炮兵的阵地退去。

“王统领,你担心鞑子会诈降?”殷洪盛不解的问道。

王公略摇了摇头,道:“到了这个地步,诈降又有何用,本将是担心鞑子还有什么非份之想,若是老老实实投降也就罢了,若还想讨价还价,本将会让鞑子知道什么是妄想。”

说话间,满人使者已经在明军的带领下来到两人前面,这次布木布泰所派的使者是大学士希福,希福精通满汉文字,又与皇室亲近,自然是布木布泰所信任的人选。

看到满人使者过来,王公略和殷洪盛两人依然高据马上,丝毫没有下马的意思,希福只好硬着头皮向两人行礼,道:“大清内弘文院大学士见过两位将军。”

“希福,本将听说过你,尔等异族粗鄙无礼,赫里舍家族算是一个异类,数人皆是文武全才,如今形式明了,你可是来投降?”王公略直言不讳的道。

希福心中苦笑,眼前明军将领当真不客气,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再不客气他也得忍着,低头应道:“回将军,本官奉大清皇太后,皇帝旨意,向贵军接洽投降,只需贵军答应数个条件,我大清愿举族而降。”

王公略的脸抖然一沉,喝道:“希福,莫非你以为现在还有资格和大明讲条件,要投降就痛痛快快投降,否则本将下令继续开炮,直至将赫图阿拉城夷为平地。”

希福脸色不变,拱了拱手道:“将军垂怜,事关大清数万老幼性命,若是得不到将军保证,我等投降又与送死何异,不如拼死一战,贵军大炮固然犀利,只是运输不便,以本官看来,炮弹不可能多,一旦短兵相接,城中数万老幼皆可持刃而战,贵军伤亡难免,若是将军能满足数个小小条件,我大清举城而降,贵军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城池,将军又何妨听本使数言。”

“哈哈,可笑,我军炮弹充盈,足可以将小小的赫图阿拉城翻上数遍,若你不信,本将马上下令继续炮击。”王公略大笑着道,对希福的猜测根本不承认,反而威胁起来。

“哼,既然贵军毫无诚意,那我等就不必说了,希福,我们走。”没等希福回答,旁边一个声音响起。

王公略眼光朝声音处看去,说话的是一名三十余岁,长相粗壮的清军,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