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醉-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吐蕃人占了便宜,那首当其冲要被责的就是他这位军政主官,武则天不会就因为这个原因,不让苏定方归去的吧?要真的如此,那就太可怕了!

如果武则天公报私仇,想以此来打击苏定方,那手段也太恶劣,太不把国家利益当回事了吧?不过想想武则天在完全掌握大权后,大肆屠杀军中将领,以致军中再无善战将领,导致大唐对外战事一塌糊涂的那段历史,陈易有点相信了!

苏定方的功劳实在太大了,这些年除了与李义府有较密的交集外,并无其他大恶,如果要对其处置,是找不到好的借口的,武则天想借事惩罚这位她没太多好感的名将,也可以说的过去。

但陈易却万分不希望真的如他想的这样,那样就太悲剧了,他对武则天的好感也会下降。

第一百零三章武则天被说动了

听了陈易滔滔不绝的一番讲述后,武则天沉默了,她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陈易的话。

好一会后,才轻轻地来了一句:“子应,本宫想不到你对青海之事了解这么多,那你说说,既然你认为吐蕃人将会是我大唐最大的威胁,那我们要如何应对他们呢?”

“娘娘,现在吐蕃人的力量与我大唐相比还处于劣势,因此我们根本不需要惧怕他们!”见武则天被挑起了兴致,陈易更加兴奋了,“我大唐人口数比吐蕃不知要多上多少,人口数多,可以征用的兵员数量相对就多,因此在可征集军队数量上,吐蕃就远不能和我大唐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其他各方面,比如武器生产技术、冶炼、种植、制造工艺都方面,都是还处于蛮荒状态的吐蕃所不能比的,我大唐的富庶程度远胜他们数倍,从国力上来说,吐蕃远不能和我大唐相比,也就是说,我大唐持续作战能力或者说战争潜力远胜于吐蕃!即使是拖,也能将吐蕃人拖垮!”

武则天听了微微地点点头,似乎认同陈易的观点!

见武则天听进了他的话,陈易放了心,继续讲述:“除综合国力我大唐远比吐蕃人强外,军队的战力也是吐蕃人不能比的,我大唐能征善战的将领非常多,将士们都有实战经验,他们都是骁勇善战之辈,有那些身经百战的旷世名将指挥骁勇的军士作战,吐蕃人岂能敌我大唐百战雄师的攻击?”

熟知历史的陈易知道,自唐初武德到贞观,再至高宗李治朝早、中期,大唐对外有战绩辉煌程度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这个时代善战的名将数不胜数。李靖、李孝恭、柴绍、李勣、李道宗、候君集、程知切、苏定方、薛氏三兄弟、裴行俭、刘仁轨、薛仁贵等,及契苾何力、执失思力、黑齿常之等归附的胡将,这一堆已经去逝或者依然在世的武将,都是让大唐子民津津乐道、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

还有许多战功卓著,但因为这时期非常著名的名将太多,星光被人遮掩,不被后世的人所知的武将,如牛进达、郑仁泰、张士贵等。可以说,大唐初年,绝对是历史上名将最多的时代。虽然说很多名将已经去逝或者已经老暮。但只要能好好利用那些依然健在的将领,由这些富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率骁勇彪悍的大唐军士出征,那就不惧任何外敌的入侵。

唐朝初年,大唐的疆域急骤扩张,几乎没有什么外敌能对大唐构成威胁。这时候的大唐军队差不多的天下无敌的代名词,君不见。当年苏定方率一万步骑混合的人马。被阿史那贺鲁十万如狼似虎的骑兵包围,最终的战果却是阿史那贺鲁只率几十骑落荒而逃,最后被擒。类似的战役数不胜数,如此辉煌的战绩,有数不胜数谋略出众的将领指挥作战,任何敌人要与大唐为敌都是要小心谨慎的。而辉煌的战绩也让大唐军队的士气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们自信能将一切强敌砍在马下!

辉煌的时代一直持续了多年,直到后来什么大非川兵败后,吐蕃成为大唐的强敌,唐军才开始出现败绩。战略方针也从扩张改为收缩。但现在大非川兵败的惨剧还没发生,吐蕃人也未全面与大唐开战,吐蕃人依然畏惧我大唐,只不过我大唐朝廷还未将吐蕃人列为头号强敌而已,甚至还想通过和亲什么的让其臣服!陈易希望,能通过今日自己的言语,及至以后对武则天的蛊惑劝告,能让武则天改变想法,重视吐蕃人的威胁,及至将吐蕃人的威胁全部消除。

陈易提到这些年我大唐军队辉煌的战绩,让武则天也有点得意起来,似乎一份傲气也被陈易的话点燃,“不错,子应,你说的挺不错,吐蕃人国力远不如我大唐,他们的军队战力也不能与我大唐军队相比,只是……情况既然这样,我们何需惧他们呢?”

陈易愣了一下,他想不到他这番话竟然让武则天得出这个结论。话不能这么说啊,大姐,姑奶奶,要是一个国家自觉实力不济,就没有什么不轨的目的,那天下间都很少会有战争了,许多时候,自大和得意会将所有实力方面的优势都消除掉的,给实力原本不相称对手以可趁之机的,最终尝到自己酝下的苦果!潜在的对手,就必须要在其强大前将其收拾服帖,甚至连根拔除,而不是对其无视,陈易只得继续动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开始说服武则天。

“娘娘,吐蕃与我大唐的实力虽然相差很大,但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大唐不切实际的幻想,前些年将我大唐扶持的吐谷浑攻灭,这些年在安西与青海时常与我大唐起磨擦,虽然他们的入侵皆被我边军击败了,但这些事实都表明,吐蕃人从来没把我大唐当他们的宗主国看待,他们是想虎口拔牙,从我从唐手中抢夺许多他们需要的东西!对于这样狂妄的野蛮小国,我大唐一定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其羽翼未丰之时,将其痛殴,剪除其实力,让他们彻底臣服于我大唐!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其无视!”

陈易不顾武则天的惊异,吞了口唾沫后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娘娘,吐蕃人盘居之地都处于高寒地带,大部地方不适合耕种放牧,吐蕃赞普及他们的谋臣肯定明白这一点,他们想往各个方向寻求突破,以谋更好的生存之地,我大唐的青海与安西,就是他们觊觎的主要目标,这两个地方地域辽阔,比吐蕃高原更适合居住和生产,又是极好的牧马地,且来往客商很多,能得到许多军用、民用之物,许多是吐蕃国内不能生产的东西皆能从这里获取!依微臣想,吐蕃人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与我大唐争青海地的,若让其如愿,吐蕃的实力会大幅地增强,因此我大唐朝廷,必须对青海和安西地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青海和安西的军力布署,不让吐蕃人的阴谋得逞!要是青海有失,我大唐与安西的交通要道就被吐蕃的控制,陇右与安西将成为孤岛,要是我大唐不对吐蕃人重视,这很可能成为现实!”

陈易可是知道历史上的吐蕃人对大唐的真实威胁,对于大唐来说,吐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恶梦。原来的历史中,强大起来的吐蕃人,慢慢开始向大唐叫板,咸享年的大非川之战,吐蕃人更是将数万精锐的唐军击败,名将薛仁贵的一世英名被毁。及至后来某一年的青海之战,近二十万大唐军队败于钦陵所领的吐蕃军队之首,好似大唐的某一位工部尚书也被其俘虏。后来,吐蕃人曾经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烧杀抢掠了一番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雄伟的都城,并立了一傀儡皇帝。

这几段历史虽然陈易不是知道的非常清楚,但略知大概。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来,吐蕃人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惊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可以说是大唐军队的克星,是大唐最巨大的威胁。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东突厥也没能做到。

武则天被陈易那充满感情的讲述说的有点动容了,她不自觉地移移身子,向陈易方向倾了倾,皱着眉问道:“子应,你所说的这些会不会是危言听耸?是你自己想到的,还是苏烈与你说的?你真的认为吐蕃人对我大唐威胁如此之大?甚至能影响我陇右与安西的存亡?”

“娘娘,微臣确实与邢国公谈论过青海之事,也曾说过相似的话,但那都是微臣说与邢国公听的,邢国公并没与微臣说太大关于青海之事,也没告诉过吐蕃人会如何威胁我大唐!”陈易回答了武则天的疑惑后,再次以很有感情的语调讲述:“娘娘,微臣刚才所说并非危言听耸,微臣觉得,要是不重视吐蕃人的威胁,吐蕃人不但会威胁到陇右与安西,甚至长安都会被其威胁到,从吐蕃现在所占地方,到长安,其实也没多少路,谁也不能保证我大唐军队大意之下,会不会给吐蕃人可趁之机,让他们打到长安来!就如武德九年颉利所领的突厥大军,攻至渭水近一样!微臣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是非常必须的!我大唐万不能容忍身侧出现一个不可控制的强敌!”

陈易这话终于让武则天有了更大的触动了,或许边关的威胁武则天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感触,但是大唐的都城长安都让吐蕃人威胁到了,那太可怕了!其实她也知道,从吐蕃人现在实际控制的地方到长安,路程并不是很遥远,或许这是选择以长安为都城的一个很难弥补的缺点,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很容易就攻至长安附近,武德九年那次让李世民一辈子觉得屈辱的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要知道那时候的东突厥也是被前隋打残过的,其实力甚至不如现在的吐蕃人,谁敢保证吐蕃人会不会也效仿突厥人一次,趁我大唐出现变故时候,挥兵攻至长安附近!

武则天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一看陈易,声音轻轻地说道:“子应,你说的非常有理,现在吐蕃人的威胁虽然不是很大,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做一些应对举措,今日你详细与本宫说说,要如何应对吐蕃人的威胁!”

看到武则天并没责怪自己的狂妄,好像还被自己说动了,陈易悬着的放了下来,大喜之下马上答应:“是,娘娘,那微臣再细细说说微臣所想的关于吐蕃人,关于青海之事的一些论述!”

第一百零四章你有几个脑袋可砍

武则天也坐正了身子,用心地听陈易的讲述!

“娘娘,现在吐蕃人占据了半个多青海,原吐谷浑之地大部被其占领,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依附我大唐而存,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数次上表请求朝廷发兵助其复国,只是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吐蕃人仍然占领着青海,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我大唐出兵攻打盘居青海的吐蕃人,都是师出有名,因此只要朝廷想出兵青海,攻打吐蕃人,任何时候都是机会!”

陈易有点莫名其妙的一通话让武则天愣了一下,想了一会才明白过来,但依然不完全清楚陈易为何这样讲,皱着眉头问询:“子应,你难道是建议本宫,现在就下诏讨伐吐蕃吗?”。

“不是!”陈易赶紧摇头否认,“娘娘,微臣只是说,吐蕃人现在占据青海,他们是入侵我大唐属国及我大唐领土的人,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将他们赶出去,将他们的力量消灭,而不能任其胡作非为,那样会折损了我大唐的脸面。要对吐蕃人用兵,任何时候都是师出有名的!”

武则天的眉头继续皱着,“子应,你也知道,打仗是最耗费钱财的,如今我大唐军队正在与高丽人作战,这场战事持续多长时间并不知晓,要耗费的钱费也没办法预料,即使高丽能很快就平灭,但我大唐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继续另外一场大规模的战事,那样国库收入也是无法支持的!”

“娘娘,微臣并不是建议现在马上就要对吐蕃人开战,微臣只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吐蕃人掉以轻心,只要机会合适。就应该大举兵事,将吐蕃人的军事力量彻底消除!要与吐蕃人开战,无需担心师出无名,如今吐蕃人的大部有生力量都集中在青海,要是将青海的吐蕃军队全部消灭,吐蕃国内,一定会四分五裂,一个分裂的吐蕃,比统一的吐蕃给我大唐的威胁会少上很多!”见武则天神情依然复杂,陈易心里叹了口气后。转变了说话方式,很委婉地说道:“娘娘,吐蕃人攻灭了吐谷浑,就是想从我大唐手中将青海夺过去。他们如此做的目的,正是看中青海一带非常好的牧马条件。而青海之地更是扼守我大唐内地通往安西的要道,只要青海之地不被吐蕃人占领。那吐蕃人不可能有实力真正威胁到我大唐的!因此微臣觉得。在我大唐还没对吐蕃人全面开战前,一定要加强青海方面的防卫,决不能让吐蕃人有可趁之机,占领更多原本属于我大唐的地方!而且还要进一步压缩吐蕃人的生存空间,也迫使吐蕃人不敢将其驻守在青海的数十万军队撤走!”

这话让武则天眉头舒展了开来,看向陈易的目光也柔和了一些。还似有点赞赏,语调也变了,轻声细语地问道:“子应,说的不错。今日你把你所想到的,都详细地告诉本宫,不需要隐瞒什么,即使说错了,本宫也不责你!”

“多谢娘娘的宽宏大量!”陈易自然地拍了记马屁,再继续讲道:“其实现在青海的局势已经处于相持的状态,吐蕃人空有兵力上的优势,但他们被邢国公逼的不敢出击,更不敢将大军退走!依微臣所见,只要略增兵青海,并继续遣邢国公这位名将镇守,那吐蕃人根本没办法有所作为!只要青海之地有邢国公这样的名将率数量不少的军队镇守,吐蕃人没可能从我大唐手中取青海之地的,反而可能被我大唐压缩其生存之地!还有,安西有裴行俭这位名将主政,吐蕃人也占不到便宜的!”

陈易的话让武则天的脸色再变了变,但还是将一点点的不快压了下去,露出点和善的笑容,称赞陈易道:“嗯,子应,说的不错,本宫也明白,正是有苏烈和裴行俭师徒镇守青海和安西,才没让吐蕃人以可趁之机,本宫会马上让苏烈回青海,严防吐蕃人的作乱!”

见自己一番言语竟然说服了武则天同意苏定方回青海,陈易大喜过望,这是他没有想到过的事,大喜之下又有占狂傲了,在武则天略带赞赏的眼神中,再说道:“娘娘,如今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辽东的高丽也是不能与之比的!依微臣之见,吐蕃是我大唐最需要重视的敌人,这些年吐蕃国力大幅增长,但还惧我大唐,不敢与我大唐全面开战,微臣觉得,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将其所生产的威胁消除掉,甚至不惜与吐蕃人全面开战!”

“子应,你说的这些,本宫会细细考虑的!”陈易再次重申吐蕃人的威胁,并扬言要趁吐蕃人实力未占绝对优势将,将其剪灭,武则天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娘娘,微臣多嘴了!”陈易嘿嘿笑了一下,在武则天跟着笑起来之时,猛然想到了另外一点,几乎脱口而出般问道:“娘娘可否想过为何这些年吐蕃人力量壮大的如此之快?”

“哦?!本宫倒没细细想过,想必你一定去考虑过这一点了吧?”武则天惊讶了声,满是好奇地笑着说道:“那你与本宫说说,吐蕃人为何这么快就强大起来?”

“娘娘,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

“为何如此说?”

“这与我大唐和亲政策有关!”陈易清清喉咙,继续傲然讲述:“唐太……哦……先皇时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是那个什么弃宗弄赞想攀附我大唐上国,提高其在其他部落中的威望,同时获取我朝先进的耕种水平和制造水平,一再请婚,先皇……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

文成公主出嫁时,不知皇帝李世民是如何想的,在为其准备陪嫁的嫁妆方面可是表现的非常豪气,许多书籍、工匠都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随文成公主入吐蕃。

正是这些陪嫁的书籍、工匠等,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或许文成公主和大多嫁人的女子一样,嫁给了吐蕃的弃宗弄赞,就把这位吐蕃的头领当作了自己的终身依靠,及至把自己也当作了吐蕃人,在入吐蕃后,文成公主亲自教习吐蕃人耕种、纺织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使得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随着国力的提升,吐蕃的军力也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我大唐最大的边患。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说出这种论调的人是近乎白痴。无论什么民族大融合,都不能以汉人的鲜血作为代价的,不然就是汉民族的罪人!

在陈易的理解中,英明的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几年所做唯一一件重大错误的事就是与吐蕃人的和亲。文成公主的下嫁,所带的那些工匠和书籍,直接提高了吐蕃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其国力的提升,可以说李世民亲手培养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吐蕃这头白眼狼最终反脸不认人,狠狠地咬了大唐几句,让大唐痛彻入骨。

听陈易如此说,武则天的脸色很不好看,但却没有出言阻止。

没看到武则天神色变化的陈易,继续沉浸在自己说话的氛围中,滔滔不绝地讲述:“先皇和亲政策的失误,才导致吐蕃人的强大,因此娘娘应该采取措施,将先皇的失误纠正过来,不能……”

“子应,你怎么可如此评论先皇!”武则天冷下了脸,小声喝斥道!

被打断了话的陈易疑惑地看了眼武则天,从武则天那掩饰不住的恼怒中明白了过来,他说的太过了,怎么可以在武则天面前说李世民的不好呢?要知道现在李世民才驾崩没几年,朝中不可能有人想到和亲政策的失败的,他这样讲,可以说给大唐皇室打了记耳光。但他又不能不讲,他希望武则天能在听了他的话后,有所触动,避免再有相似事情发生,毕竟今天这么好的机会不容易得到的!

当下道了声罪后继续讲述:“娘娘,微臣觉得,像文成公主这样的和亲不能再有了,那是替我大唐培养强大的敌人,国与国之间没有什么友谊可讲,只有利益的纠葛,文成公主的下嫁给吐蕃人还去了强大,娘娘应该想办法弥补、纠正……”

“陈易,你越来越无法无天了,这样的话岂是你可以讲的?要是传到陛下那里,你会受到重责的,群臣也会弹劾你,你有几个脑袋可砍?啊?!你还不给本宫住嘴!”

第一百零五章婚事

陈易灰溜溜地走出了仙居殿。

不过他也知道,武则天并没动怒,只是担心他的话被人听到,告诉李治而生麻烦而已,因此心里并没有什么担心害怕,想着下次武则天也不会因此而责怪他。看来武则天对李世民也没太多好感,不然听他这样贬低李世民,一定会真的勃然大怒,甚至重重责罚他的。

陈易当然不是故意贬低李世民的,在中国古代的皇帝当中,他最佩服的就是这个唐太宗了,没有之一,只是人无完人,无论怎么英明的人,总有做错事的时候。更不要说,站在当时李世民的立场,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历史人物,佩服归佩服,李世民做错的事还是要痛斥一番的。

当年的吐蕃在松州城下被牛进达的五千人打的头破血流,弃宗弄赞不得不派出使者请罪,并多次请婚,面对吐蕃人的示好,李世民为了向天下宣示我大唐上国的威严,最终同意了与吐蕃人的和亲请求,将文成公主下嫁,和亲成功后,吐蕃人听从了大唐的号令多年。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李世民做的也不算错。吐蕃人的迅速强大,并最终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不是任何人都能预料到的,如果陈易不是穿越人,他也不可能想到。但正是因为陈易知道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那些事,知道大唐曾受到吐蕃人的侵害,这种侵害在他有生之年都会看到。吐蕃人正在崛起,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他必须想办法将吐蕃人的崛起扼杀住,不让大唐受到他们的真正威胁。

无论后世今生,陈易都是个热血青年,还是个坚定的大汉民族主义者。他不能容忍国家受到外敌的入侵,即使有能力或者说有可能左右历史的进程,他就要努力想办法,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左右一下武则天这个大唐“舵手”的思维,让武则天做出一些特别的决策,避免悲剧的发生。

虽然最后时候受到武则天的“斥责”,但陈易心情还是大好,一副乐颠颠的样子。出了大明宫后,他犹豫了一下。并没直接回府,而是奔向苏定方所住的邢国公府而去,想第一时间告诉苏定方武则天在青海之事上的态度变化。但在走到离苏定方宅不远的地方,他又停住了脚步,总觉得现在就去说不太妥当。好像有邀功的表现。而且武则天现在也没明确的态度表示,他要和苏定方怎样说呢?难道说:我在皇后娘娘面前说了一通青海之事。终于让皇后娘娘的态度改变了。这话不但不妥。要是武则天想了事后,态度改变,那如何是好?不是让苏定方看轻,甚至恼怒了吗?

想到这,陈易止住了现在去拜访苏定方的念头,调转马头回府了。

………………………………………

大明宫。金銮殿,斜靠在榻上的李治正和坐在一边的武则天说话。

“陛下,辽东前线的军情臣妾已经都和你说过了,我几路大军进展顺利。又有泉男生作策应,想必这次一定可以将高丽攻灭,将辽东之事务完全解决掉!”武则天收起了一叠想呈给李治看,但李治并未看的军报,交给一边的武团儿后,拉着李治的手继续说道:“陛下,臣妾还真庆幸,当初听从了陈易的建议,分兵几路从几个方向对平壤发动攻击,从这段时间发回来的军报上看,分兵的策略取得了挺好的效果,高丽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集结重兵防布了,他们的兵力不足,要是在我大军攻击的几个方向全部集结重兵,其国内无这么多兵源可征,兵力不足又容易各个击破,许多高丽人已经弃暗投明,选择了与我大唐合作的态度,陛下,陈易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段时间替臣妾解释兵事,说的可是头头有道啊,让臣妾这个对军事外行的人都读懂了此次战事的全部!”

“媚娘,看来你对陈易可是挺赏识的,呵呵!”李治有点不自在地笑笑,“确实这段时间陈易表现挺不错,特别是在高丽之事的建议上,朕也颇为赞赏,他的其他一些建议还是很让人称道的,只是朕觉得其有点太张狂,一点都不知道收敛,这可不太好!”

“陛下,年轻人吗,都会这样的!”武则天笑着轻轻拍着李治的手臂,娇声说道:“少年人有狂态才是好的么,要是年轻时候就一副老成稳重的样子,和朝中那些成精的官员一样整天板着脸,一副世故的样子,那多无趣!”

李治似乎很享受武则天在他面前的娇态流露,一改平时的板着脸,露出了笑容,声音轻轻地说道:“媚娘,既然你这么看重陈易,那就替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吧,让他有更好发挥的空间,父皇曾说过,只要是人才,就要被朝廷所用,有能力的人,万不能让其荒废在野啊!”

“陛下请放心,此事臣妾会处置的,过些日子就会授其新职!”武则天说着,挪了一下身体,更加靠近李治身边,还压低了声音说道:“陛下,你可知道,今日陈易又在本宫面前说了一通关于青海的事,你可知道,他又给臣妾惊喜了!”

“哦?!”李治脸上也闪现惊异,“媚娘,他都说了些什么?”

“陈易今日说了很多,他告诉臣妾,现在大唐最大的威胁不是突厥,也不是高丽,而是吐蕃人,盘居在青海的吐蕃人!”武则天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陛下,你可知道,今日他的话可是让臣妾震撼了,臣妾从来没从其他朝臣嘴里,听到过对吐蕃之事分析如此透彻的言论!”

“媚娘,你与朕说说,他都说了些什么!”李治也有兴趣了。因为前两天,苏定方进宫求见,和他说了一通青海之事,让他有点震动,今日再听武则天说起,说陈易也讲了一通关于青海、关于吐蕃人事,联想到当日苏定方的那些话,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兴趣。

“陛下既然感兴趣,那臣妾今日也将他的话,详细说与你听!”武则天说着,就娓娓而道,将陈易所讲的大部内容都转述了一遍,当然陈易最后说的,抨击和亲政策,指责是李世民让文成公主的下嫁,慷慨的出嫁之物让吐蕃人强大的那些话她是没说。她知道,要是将这些话说出来,陈易就有难了。

李治认真地听了后,出神地想了会,武则天也没打扰,只是静静地坐着,等待李治有反应。

“说的不错,是有些道理!”好一会后,李治终于舒展开皱着的眉头,点头称道,“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人,在国之大事上,有如此见地,实是不简单,非常人可及,实是!媚娘,你是如何看待他所说的?”

“臣妾也认为他说的非常有理!”武则天声音轻轻地说道:“吐蕃人这些年的动作确实有点大,青海那边不能不防,要是吐蕃人趁我大唐东征高丽,无暇西顾之时,在青海做点小动作,那也是很麻烦的事!”

“媚娘,那你的意思是?”李治继续问询。

虽然说这段时间李治懒于朝事,但到底他是大唐的皇帝,许多事终不能完全放下的,特别是在前些日子苏定方进宫和他禀报情况后,对青海那边的事有点担忧起来,只是武则天好像不认同苏定方所说,他也就没有和武则天仔细探讨这事,想等过几天再说。今日凑巧说起来,当然要说个明白,也想知道武则天在苏定方去留及青海事务上的态度。

“陛下,臣妾觉得应该加强青海的防卫,要适当增加青海边军的力量,还有,要让苏烈父子回鄯州,继续主持青海事务!”这个结论武则天虽然是轻轻说出来的,但语调和前面的话却完全不同,是那种只能说正式事务才会有的语气,非常郑重!

“唔,朕也觉得要如此,不然被吐蕃人占了机会,那就后悔莫及了!”李治说着,也松了口气,他知道武则天对苏定方有成见,并不想让苏定方马上回青海,他虽然觉得这样不当妥当,但也没什么办法!如今她口气松了,同意马上让苏定方回青海了,这是大好事,省得费什么周章,出什么事了!

“陛下,待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