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醉-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易的提议得到了武则天的采纳。武举制度也在构思中,这主要由兵部负责,还是由陈易牵头制定,联合裴行俭一道制定制度,等时机成熟时候再推出来。“大唐崇文尚武,要用两条腿走路。而不能成为跛足的巨人!”这是陈易说服武则天的一句最关键性的话。

除了政事堂的宰相有了一定幅度的撤换外,尚书省属下六部官员也有一些变动,除了兵部尚书由姜恪兼任,吏部尚书由裴行俭兼任外。其他各部官员都换了人选,贞观时候任过邢部尚书的刘德威之子刘审礼任工部尚书兼领左卫大将军,邢部尚书由卢承庆担任,崔知悌为户部尚书,阳思敬为礼部尚书。陈易依然担任兵部侍郎兼领将作在监,武则天虽然觉得陈易可以担任再高级别的职,也符合新政中规定的官员升迁条件,但却是没提拔他的官职,就是怕遭人诟病。到底陈易太年轻了,经验、阅历什么的都不足。

不过陈易的官职虽然没有升迁,但武则天却授权他去做另外一件事了,那就是组建具有各种侦查能力地情报机构。上一次陈易的提议让武则天动心了,并在考虑了一段时间后答应了陈易所请,开始筹建这处具有对内、对外侦查能力的神秘机构,所有一切都让始作俑者陈易负责。

因为刚刚开始组建,这个机构还没被冠名,也没有组织分工,更没有固定组成人员,后世时候陈易又没干过这些,所有一切都在摸索当中。不过这个时代钻研情报、侦查工作的人员还是不少的,军中那些细作、斥候什么的人员数量不少,许多都是专业级的人员,招募、派遣人批人员过来,一个底子就可以凑起来了。这些人员级别是不可能高的,与陈易这样的朝廷三品大员根本不能比,他也不可能直接去管理及训练这些人员。这个不对外公开的机构除了陈易这个最高主官外,也临时拼凑了一些其他的官员,这些人都是军中的各级军官,他们才是直接管理、训练的官员。

有几名人员对陈易主要负责,一个名叫张虔勖的中郎将,还有一个叫杜孝升的中郎将,另外还有一我叫刘敬同的中郎将。这三个中郎将是他的主要助手,三名中郎将之下还有六名郎将,再就是几百名以各种方式招募过来划过来的初级情报人员,这些人将在三名中郎将和六名郎将,还有一些专业级的“教官”教授下,学习情报刺探、侦查与反侦查等专业技能,争取培养出一系列合格的间谍出来。

陈易虽然不是专业级的人员,但一些理念上的要求还是可以提的,后世时候007的系列的电影看的多,一些手段还是可以参考的,特种作战的影视作品也看的不少,一些技巧也是可以拿来用的。他也在和张虔勖、杜孝升、刘敬同等人的几番商讨后,制定了一系列训练的规程。

准间谍们的训练已经开展了三个月,训练的情况陈易并不直接参加,他只听取张虔勖等的人汇报,不过所有的训练工作他都有数,因为那些待训练的人员里面有一些是他指配进去的人,目的就是监督并掌控这个新成立机构的所有情况。

陈易也知道,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将张虔勖、杜孝升、刘敬同等人调教好,让他们唯他令是从。这些人掌握好了,那整个机构就控制住了。无论正式成立后机构会被命名为什么,陈易觉得只要他做的好了。这个神秘的机构都会在他的掌控之下,即使有一天他离职了,也对其有影响力的。

人员训练开始了几个月,陈易也想检验一下训练成果。而这个时候,一件刚好发生的事让他有了一试手下这些人员能力的想法。

倭国遣唐使抵达了长安。一向对小日本有非常大仇恨的陈易,马上想到了派手下儿郎去监视遣唐使团,将所有人都监控起来,并给他们使一些绊子,让倭国使团这次遣使来空手而归,不让他们得到任何他们所需要的。

倭人派使团到大唐来的目的。陈易这个穿越人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明白,他们当然是想学习大唐先进的东西。因为后世时候对日本人的仇恨,陈易不想让倭人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甚至还想鼓动武则天,让朝廷组织大军讨伐一下倭国。狠狠地揍他们一下,以报后世之仇。甚至将他们灭国了。

小日本就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倭人从大唐学去了太多的东西。这是让他们慢慢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倭人遣唐使团的到来,让沉迷于温柔乡中的陈易清醒过来,觉得他这只小蝴蝶应该再表现一下,将倭国遣唐使团的命运终结掉,甚至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将倭人的历史也终结掉,就当为后世的中国人做一件好事吧。

自贞观四年时候倭人第一次派遣唐使来大唐至现在,已经是遣唐使团的第六次来华了。这些年倭人来唐的频率还不低,上一次即第五次来大唐时候间为麟德二年十二月。回倭国时间为乾封二年十一月,当时的大使守大石,副使是坂合部石积。

这次遣唐使的意义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

龙朔三年,苏定方率军征讨百济的时候,与倭人在熊津江的白江口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此役兵力占优势的倭军与百济联军惨败,最终没能力再在辽东立足,全部撤回了军队,并且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在靠近百济与新罗方向构筑了数道防线。此战成就了刘仁轨的名望,但相对于其他方向的战役,此战的对手是从来没入大唐将领眼的倭人,其重要程度及辉煌程度完全不能与对高丽、突厥、吐蕃相比,大唐的史料上对此也没太多记载,不过却让倭人吓破了胆。

因为大唐对倭国没有领土的渴望,唐军并没向倭国进军,次年大唐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出使倭国,向倭人宣示了大唐皇帝的旨意。第五次遣唐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倭人遣唐使大使为河内鲸,据陈易及其他一些人的猜测,与第一次遣唐使一样,倭人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倭关系裂痕而派出的,虽然他们是打着贺“贺平高丽及青海的目的而来”。

有一点陈易不知道的是,这些年倭国政局并不稳定,从前些年的齐明女皇病逝到中大兄皇子即位,倭国内动荡程度不低,可以说这几年倭人是‘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后,局势才慢慢稳定下来。这些年倭国内局势不稳,倭人最怕大唐趁此出兵灭了他们,因此就频繁派出使团来大唐,期望他们的低姿态及讨好,还有示弱能让大唐放弃对他们的关注。

大唐这些年的军事力量表现的太让人害怕了,倭人如何不害怕?他们知道凭倭国的力量,是完全不能与大唐相抗衡的。倭人的第五、六次遣唐使团都负有这种使命。河内鲸除了负有修好与大唐的关系外,还负有向大唐讨教更多先进技术的使命,这次使团来的总人数有六百多人,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虽然与其他大唐朝臣一样陈易并不知道倭国内情况的变化,但他因为后世的仇恨,就是想在长安狠狠地教训一下倭人。

第二百六十四章要教训一下倭人

ps:感谢秋水※人家、天魁葬魂皇书友的月票!

要教训倭人,并且不失去大唐的体面,让诸蕃寒心,陈易必须慎之又慎。

这件事他不能事先将目的完全禀告武则天,许多手段只能私下而为。在做事的同时,不断向武则天灌输倭国的可恶,他们的狼子野心,将他们在百济一带所做事的恶果成倍地放大,最终让武则天及大唐朝臣们对倭人起厌,并将他们视为威胁。断绝倭人遣唐使的到来,不让他们学习大唐的先进技术,各种制度是第一步要做的,陈易觉得这一点他必须做到。当然这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对于倭国,他的最终愿望就是占领其地,让倭地成为大唐的领土,让这个低贱、野蛮的民族从地球上消失,不让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里祸害别人,就把后世的仇恨放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来报吧!

如今大唐的国力是倭人根本不能相比的,唐朝时候,汉人的血性尤在,就让当有血性尤在的时候,狠狠地虐一把倭人吧。不过陈易也知道,如今大唐朝廷上对倭人都是轻视的态度,没有人把他们当一回事,更没有人把他们当作威胁,倭人的地位远不如突厥人、高丽人、百济人、吐蕃人。白江村的战役胜的很辉煌,但这一战的辉煌都没让刘仁轨感觉特别的骄傲,刘仁轨在此战中所立的战功也没让其他将领眼红,在所有大唐将领当中,都把击败突厥、吐蕃、高丽人作为他们的荣耀,倭人,他们还不配成为大唐的对手,没有人将他们当作获取军功的对手来看待。

而现在倭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大唐当作天朝上国看待。时不时派遣唐使来朝贡一次,趁朝贡时候偷学各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制度,从大唐皇帝直到各级官吏,都把倭人这种行为看作对大唐的尊敬,当作臣服,当作收获荣耀,因此无私地将先进的技术、制度传授给他们,并为此沾沾自喜,就如对待其他外藩一样,抱着施恩的态度惠泽他们。甚至派出工匠等技术人员援倭,以助他们发展国力。这是万万要不得的,陈易必须阻止这种行为,并且要想尽办法,挑起事端。让大唐君臣、百姓对倭人厌恶,直到引起纷争。甚至发生战争。

陈易相信。如果大唐与倭国发生战争,凭借大唐现在的军力,倭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抵挡的,收拾倭人,比收拾突厥人、高丽、百济人应该轻松很多,只要能将兵员送到那几个岛上就行了。装备了火器的大唐军队,又有数不清的名将存在,放眼如今的天下,没有任何势力能匹敌。倭人更无法相比。

这两年,大唐对外并无大规模的战争,放眼周边,没有什么势力敢挑战大唐的权威,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当然就是没战乱,百姓不会受苦,军中将士不会成批地失去性命,军费开支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好方面就是,没有战争的洗礼,不经过实战的锻炼,军队的战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没有强大的外敌挑战大唐的权威,军队就没有大规模战事的磨练,战力会跟着下降。那就拿倭国开开刀吧,顺便可以再做一些事,趁机提高大唐水师的战力,甚至让水师成为可以远洋作战的海军。

要让对倭人抱有怀柔态度的武则天,还有大唐朝廷上那些文臣武将对倭人产生恶感,及至厌恶的要拿他们开刀,这其中要做的“坏事”太多了,陈易觉得他任重而道远,要知道现在的倭国遣唐使团来大唐后还真是一副谦恭的神态,没人会对他们产生恶感。这种时候,要毁了倭国使团的声誉,让世人都认为他们可恶,及至有深仇大恨起来,最终兵戈相见,有点难以上青天。

不过陈易却兴致满怀,他相信他能创造奇迹的。他也相信,河内鲸会成为一个让大唐和倭国都记住的人,正是这个率团来访的倭人,引起了大唐与倭国之间的仇恨,他会因此被历史记上浓重的一笔。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易早已经在行动了!

在倭国遣唐使团抵达长安前,打探到消息的陈易就向武则天请命,让他再去接待倭国使团,并执行特殊任务。在提议设置专门的情报机构时,陈易曾向武则天提议,要监视居于鸿胪寺驿馆,也称四方馆的所有外藩使者的动向,防止他们做坏事,打探不该打探的事,窃取不能让他们知道的东西,武则天当时没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并让陈易布置这事。

只是此后一段时间,陈易布置的人并没从中搜集到什么非常有用的东西,主要是现在大唐对外并无战争,这些诸藩的使节没太多事要打探的,他们的动静也不是很大,根本不需要严密监视。

但倭国的遣唐使团规模实在太大了,有六七百人之多,如此庞大的使团,没有人会将他们不当一回事的,武则天也是如此,陈易一提派人监视倭国使团来长安后的动静,武则天几乎没什么考虑就答应了。只是她也吩咐陈易,不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失了大唐上国的脸面。

陈易自然一一答应,并趁机向武则天说起了大唐军队征服百济时候,倭人的可恶行为,揭露倭人想图谋辽东的狼子野心,向武则天陈述了倭人派使团来大唐的最终目的,表示不应该再向他们传授技术和各种制度,并派遣工匠等行为。

对于陈易连续的一系列建议,武则天并没马上表态,只是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回答陈易说,她会好好考虑一下的。

在武则天面前讨了令,并得其特许可以秘密行动的授权后,陈易马上布置了下去,令张虔勖、杜孝升、刘敬同及其他几位郎将,马上指派人手,乔装成鸿胪寺的各级官吏及四方馆内的服侍人员,当然还有一大批人化装成游荡的附近的闲民,还有那些叫卖摆摊的商者等各种闲杂人员,准备严密监视即将抵达的倭国使团,将他们大部分的人行踪都掌握住。

这次陈易几乎将所有训练的间谍人们都派上场了,要监视庞大的倭国使团所有成员,没有几百人是完不成任务的。第一批开始训练的间谍人员有三百余名,以三百余人监视六百多人,虽然说人数比例上差了一些,但已经可以完全满足了,毕竟倭国使团成员不可能一窝蜂到处乱窜的。

高丽被平后,原高丽户近十万,计五十万人口被安置到内地,主要在河南、河北道境内,长安、洛阳附近也安置了一些,陈易手下的一些人也化装成高丽人,还有百济、新罗人的样子,出现在四方馆的周围,这些人平时不被人注意,但他们可是监视四方馆动静的最好人物类别之一。反正就是这样,出现在鸿胪寺四方馆附近的闲杂人员,很可能就是陈易手下负的特殊使命的“间谍”人员。

倭国使团抵达长安当日,陈易并没去迎接,因为对于小日本人他没有任何的好感,何况几年前唐军与倭国还有一场大战及几场小战过呢。再且他的身份远比倭国使团正使河内鲸高,倭国在大唐君臣中的地位也使得倭国的使团不配大唐派出高级别的大臣去迎接。陈易现在的官轶是从三品,兼任多个重要职务,除非有与大唐国力相等的使团来访,或者一些有特别身份的人物,或者他自己自愿去的,不然无须他去迎接的。

迎接倭国使团的任务交给了鸿胪寺的少卿去负责,从四品的少卿去迎接也是给足了倭国使团面子。

河内鲸率倭国使团抵达长安后,第一时间向接待的鸿胪寺王姓少卿递交了照会,想尽快见到主政的皇后武则天,但被拒绝了,那名王姓的少卿以这段时间皇后娘娘忙于事务,有太多的朝事要处理为由,让河内鲸在四方馆里等待,等待皇后娘娘什么时候有空的召见。

这一点河内鲸并没感觉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事件。反正使团来长安,一呆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有的是机会见到大唐的最高统治阶层,包括病中的皇帝、实际执掌大权的皇后娘娘,还有太子,大唐的所有朝臣他应该能见到。河内鲸觉得他应该马上去拜会一些人,那些在朝堂上很有影响力的人。还有,这次总负责接待倭国使团来长安事务的陈易也要首先去拜访一下的。

在出使大唐之前,及来大唐的途中,河内鲸可是细细研究过现在大唐朝堂上的情况,虽然因为情报的关系,不可能完全清楚大唐朝堂上的情况,但那些重要的事儿却能打探一二,对陈易这个这些年名声雀起的人物也是有所闻,但没太多关注。不过在抵达长安后,听迎接的鸿胪少卿讲,陈易是负责他们在长安一切事务的官员,他马上感觉到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了,对于他们倭国使团的重要性,在打探了一番陈易的相关情况后,马上准备去拜访。

但出乎意料的是,河内鲸第一次带着几名手下重要人物去拜访时候,却吃了个闭门羹,陈易不在府中!这让河内鲸很郁闷,倭国使团抵达长安后,陈易这位总负责使团事务的官员却连面都见到,这有点不同寻常。

第二百六十五章武则天的疑惑

ps:感谢hyzsz9、甘草瓜子书友的月票,我爱花生酱书友的打赏!

仙居殿内,烤着火炉品着茶的武则天,笑吟吟地看着陈易,轻声细语地问道:“子应,听说倭国使团正使到你府中求见,你避而不见?”

“娘娘,年关将近,再过不到十天就是除夕了,臣要忙的事太多,哪里顾的上去理会倭国使团,他们又不急于回去,”陈易有点不以为然的撇撇嘴,阴了倭人一句,“娘娘,倭国人只是求学而来,渴望得到我大唐更多先进的技术,并不是真心来朝贡的,把他们晾上一晾,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那是可以!”武则天微笑着品了口陈易所献的龙井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马上就过年了,你要做的事很多,事情总是有个先急后重,先不理会他们也没事,反正倭国使团在长安呆的时间也久,几年才回去也不定,他们的事慢慢来也没问题,呵呵!”说着又呷了口茶,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原本武则天并不喜欢喝茶,但自得了陈易的龙井茶叶,及泡茶之技后,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清香能提神的饮品,白天时候几乎茶不离口,陈易因此敬献了价值不菲的龙井茶叶,还因此得了武则天的奖赏。

这些年陈易的表现让武则天表现非常满意,这种满意主要是指朝事上的,陈易所负的事都完成的非常好,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行事又极少有高调时候,几乎没有依仗武则天宠爱而胡乱所为的时候,朝中大臣对其少年得志的行为也没太多微词,这是很让武则天欣喜的地方。

当然。私下间武则天对陈易也很满意,她从陈易身上得到了无数次身体的快乐,还有感情的升腾,激情在她心里澎湃,让她有年轻的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满足,如何还会对陈易有不满意的?至多有时候吃一下醋,对陈易到处沾花惹草的行为表示一下醋意,但也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每次看到陈易时候她都会心情变好,说话会和颜悦色,恋爱中女人的小性子也会表现出来。即使和陈易说一些朝政大事,说话时候的语气什么的都与其他大臣完全不同。还经常说着说着就歪楼了,扯到男女私事上去!

即使陈易有时候做的事让她不太满意,觉得他太过于独断专行,少年人傲然的性子使然。也从来没有责骂过他什么,只要不惹出大的事端来就行了。今次陈易怠慢倭国遣唐使团。懒得接待河内鲸。虽然有朝臣指责陈易失礼了,但武则天却没有丝毫责怪的意思,只是在与陈易说事后随口提及。

但她没想到陈易却借着这个话题又对她说了一通关于倭国的“坏话”!

“娘娘,臣觉得倭国几次遣唐使团的到来,我们都太过于热情接待他们了,臣觉得要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要冷遇他们,不要把给倭人的规格高于其他外藩使团!”在武则天随着他话而起的异样注视中,陈易娓娓而道:“倭国人一向欺软怕硬,唯利是图的。上次他们的水师败于我远征百济的大军,他们知道了自己与我大唐的差距,因此才对我大唐表示谦恭,他们知道我大唐国力远胜他们,无论是国家制度还是技术方面,因此再数次派遣使团借修好关系的名义来我大唐,目的只是想从我大唐学习更多先进之术,以壮大他们的国力,并最终与我大唐争夺辽东!倭人对辽东觊觎之心永远不会死,这从他们至今还收留百济、高丽王室一些残余人员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来,要是他们国力强大了,最终还是会与我大唐直接对抗的,他们不会放弃对辽东的渴望,他们更想称霸……称霸整个辽东,甚至更多!”

现在地理概念模糊,情急之下陈易差点说出倭人想称霸亚洲,占领世界的说法,还好马上止了口,但他也想不出更好形容包括倭国及大唐在内这一片土地的词来,只能含糊继续说辽东,把倭人对辽东贼心不死的推测都说了出来。只不过他的这番话虽然让武则天有点动容了,但她并不十分在意。

听了陈易的话后,武则天皱着眉想了一下后,又舒展开来,笑吟吟地对陈易说道:“子应,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本宫对倭国的威胁并不害怕。倭人就那么块地方,与辽东又隔着海,他们军队实力不堪一击,倭国之地贫瘠,根本没什么出产,即使从我大唐学去很多,也没办法很快就提升国力,更不要说与我大唐为敌。当年陛下都没兴趣对其用兵,不把倭人当作威胁,如今我大唐国力日趋强盛,倭国依然陷于内斗之中,何惧他们?他们想图谋辽东又如何?他们收留百济王室成员又如何?”

武则天这话说的很傲气,傲气的让陈易为之心神一震,这是盛世大唐傲视天下的霸气,任何敌对势力在强盛的大唐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统治阶层的这种霸气岂是他穿越之前那个自称盛世的朝代可比的?那是任何一个弹丸小国都敢欺侮泱泱华夏,华夏上国却不会强力反击的时代,哪像现在统治除去有这般傲视天下的心态?这份霸气那时候的老美也完全不能相比。不过也让他担忧,武则天的态度代表了如今朝堂上对倭国的态度,不把倭人当回事,无视倭国,还以施恩的态度对待他们,只要他们听服于我大唐,尊大唐为宗主国这就够了,想让他们下令派军队屠倭,有点难于登天。

但陈易却一点不气馁,继续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向武则天灌输要防止倭国国力提升的言论:“娘娘,我们现在是不怕倭国的威胁,但我们同样不能容忍他们的强大,如今倭国国力不济,没能力对我大唐辽东产生威胁,但不等于永远不会产生威胁!倭人从我大唐学去更多的先进技术,国力定会慢慢得到提升,即使那时候我大唐国力依然强盛,倭国倾国来攻也不能奈何我大唐,但局部地区定会遭受战火的涂炭,甚至大意之下会被倭人占了先机也不一定,相比较一个国力慢慢强盛的倭国,我们宁愿让倭国一直处于内乱和蛮荒状态,限制其国力的强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陈易最后一句咬牙切齿般吼出来的话让武则天诧异了一阵,莫名其妙地看了看陈易,不过终是有所悟,想了想后点点头:“子应,你说的很在道理,不过如今倭国使团来长安,只是朝贡和学习性质的,俗话说伸手不打笑面人,我们也不能难为他们。本宫也认可了你的说法,一些先进之术不能传授给他们,除非倭人自愿留在大唐,终身不回倭国!这样吧,有关倭国使团的一切事务都由你负责,如何安排他们也全由你决定,只是本宫希望你不要惹出什么事端来,失了礼节,让诸藩寒心,你可明白?”

武则天话虽然这样说,但她却对陈易的言论很觉得疑惑,她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陈易为何对倭国人这般没好感,按理说他这样一个朝廷的三品大员,面对外藩使团不应该表现出如此敌视的态度,也没见他面对其他使团时候表现的这么愤慨么?

再者,除了白江村战役,大唐军队与倭国有过直接的冲突外,其他时候并没有大的利益纠葛。

大唐从来没把倭国当一回事,甚至倭国放弃抵抗,举手欢迎唐军进入倭地,武则天对占领那块被大海隔着的地方都没太多兴趣。如此贫瘠之地,占之何用?不只她这么想,大多朝中大臣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样的观点在白江村战事后,朝廷派出郭务悰、刘德高出使倭国,看到了倭国内那远不能与大唐比的境况后更流行了,包括李治、武则天在内的大唐君臣再也不担心倭国会对大唐有什么威胁,懒得理会他们。而且郭务悰、刘德高出使倭国时候,倭国君臣对大臣使者极为尊重,他们回京时候,倭国还派使团一直护送,随我大唐使团来到长安。来长安的倭使团对大唐皇帝表示了足够的尊敬,还谦虚地表示了希望能派人到大唐学习各种技术,这样的表态让李治和武则天都很满意,让群臣也满意,也马上答应了倭人所请,那时候没有人反对倭国派人来大唐学习各种先进之术。

前四次倭国遣唐使团并没多少人留在大唐学习先进技术,但从第五次开始,倭国使国就留下大批年轻的倭人在长安学习,甚至一些人进入大唐各级官衙,连兵部、工部这样的要害部门都有他们的学生,大唐的工匠们还很耐心地给他们讲授各方面的技术,官员们也将大唐各种制度详细说与他们听。

武则天觉得陈易所提对倭人提防一些的言论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如当初抨击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陪嫁了那么多的工匠及书籍一样,但吐蕃的实力是倭国远不能比的,又隔着大海,在能看见的未来,倭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对我大唐产生威胁,不至于让陈易有这么激动的表示么!

第二百六十六章拦路的不速之客

武则天怎么也想不到,陈易却是个从后世而来的穿越人,知道了很多倭人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几十万人的惨死让他永远不会原谅倭人,何况他的爷爷就是死于倭人的细菌战,那时他的老爹才几岁,即使只是倭人的祖先,他也想狠狠地报复一下。陈易是个大汉主义者,也是个标准的“愤青”,不只对倭人怀着深仇大恨,对汉人犯下罪行的蒙元、满清也是彻骨的恨,当然还有老毛子。

只不过现在蒙元、满清的祖先他还弄不清楚在哪,是哪个族落,老毛子的影踪是找不着,况且后世时候属于老毛子的大片土地,都已经被我大唐占领,没有报复的对象,有气处撒,只能罢休。

但小日的祖先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后世之仇放到前世来报,并没什么不可以,前几年倭人又与我大唐真刀真枪地干了一架,数万人几百艘战船的大规模的混战,现在找他们出气也是有正当理由的。要知道后世时候甲千海战后代表中国的满清zhèng府失败,赔偿的白银可是几亿两啊,但倭人在白江村的失败,却没对大唐有任何的赔偿,还厚着脸到大唐来学习技术了,这如何可以!

一想到甲午海战失败后满清zhèng府向日赔偿的几亿两白银,还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陈易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这不是可以拿来现学现用的吗?当下马上对武则天道:“娘娘,龙朔三年倭人在白江村战败。狼狈逃回倭国,我大唐大度没对其追究。这是不应该的,臣觉得,即使不计较倭人对我大唐的敌对行动,但论如何都要让倭人表示一下失败后悔改的诚意,对我大唐军队在此战中的损失予以赔偿,我大唐在此战中损失虽然不大,但因此延误了对百济的攻击,致命许多百济王室成员外逃。还被倭人收留,倭人必须对此有所表示。臣觉得,此次倭国使国来长安示好,并派出规模庞大的青壮年来我大唐学习,赔偿和学习的费用一定要让倭国人有所表示,而且不能少!”

这话让武则天加吃惊了,不可置信地看着陈易。一下子不知道拿什么来,不过她也觉得陈易这话有道理,与倭人交战获胜后,我大唐未从倭人上收获任何利益,反而因为倭人的插,损失了很多。向倭人提提要求,让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