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毅军突起-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我大清真正之中流砥柱否?”
“好,你们爷俩这想法,还真是很是妙哉。”王文韶听刘克武说完后,大笑了起来接着说到:“山东虽旱涝连年,但却有矿可用。而且,鲁地自古多豪杰、人脉又向来很是旺盛。呵呵,日后你二人若真能同在山东,那恩师还真就可大为放了啊。”
按说这聂士诚,其实也算是李鸿章的门生。淮军出身、最早还是袁世凯那个叔祖袁甲三的部下。
合肥人,李鸿章向来都是乡情重于先的人,所以对聂士诚也是多有抬爱、关照多嘉又交往颇多的。这让一直以来,很多李之门生,也都把他看成了李鸿章的一个记名弟子。
按道理说,聂士诚与袁家是世交。如果不是因为刘克武是他的妻甥的话,很可能此时他帮的,就是袁世凯而不是刘克武了。
现在他出的这个主意,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日后竟然成了袁世凯仇视他的一个原因。当然,那份仇视还是有他与刘克武这层亲眷关系在其中参杂,但正是这次的主意,才是始作俑之事。
当然,一切都只是以后的事了,此时无论是聂士诚也好,刘克武也罢都是不可能真正再预知未来的。
三人刚刚确定如何让胡燏棻不从此沦落的办法,张怀芝就从外面跑进了大帐。大笑着他一抱拳说到:“三位大人,东洋人打的差不多了。爵帅还真是神机妙算,那些坚决要打的东洋人,还没强过那些要投降的。那个叫什么黑木的,已经给上原生擒了。现在,他们那只是在收拾残局了。”
神情也是为之一振,刘克武刚坐回椅子上,又站了起来。看了下聂、王二人后,也是大笑着说到:“二位大人,看来我们的囚笼不用设三天了。最迟今天入夜前,城中剩下的那些东洋兵,就全都成我们的俘虏了。”
说到这也不等两个上官表态,刘克武又将脸转向了张怀芝问到:“那些东洋狗,咬成什么样了?不会连他们的那些个长官,也全都给内斗死了吧?”
笑容满面的张怀芝又是一躬身,抱拳回到:“回爵爷的话,黑木等人无大碍,只是给上原他们全都给打伤了。至于那些军官,也多为伤而无亡。不过他们的士兵,可就有意思了,本来我们撤出来的时候,他们还有将近两万人。这才一个时辰的功夫,内讧就给又杀了八千多。现在呀,里面只剩一万两千名东洋兵了。”
听到这,聂士诚大笑一声站起身拦过了话说到:“哈哈,好哇,好哇。不管他是怎么死的,来的时候三万六,打完现在剩下一万二。狗日的东洋人,看他们以后还敢再来犯我大清吗?仲远,这次你可又立下旷世奇功了啊。”
连忙一躬身,刘克武的嘴上说到:“军门大人这是说的哪里话,标小的功劳,还不是总督大人和军门大人指导的。若无二位大人和日本人那玩藏猫猫,标下的计策又如何能成现实。要说功劳,当然还是二位大人的,要比标小的大的多了。”
闲话不多说,王文韶站起身,直截了当的就说到:“好了,我们就不要在这推让什么了。仲远,你还是先把城里剩下的那些东洋人,全都收过来当俘虏吧。这下,恩师在日本那,底气也要足了很多了。”
说完,王文韶迈步边朝外走,边继续说到:“这仗是你打的,我和功亭也就不去受降了。这样的荣誉,理应归属于你的魁军九大营,和庆、铭二军的兄弟。这次呀,咱也算真的扬眉吐气了一把。自从镇南关和老爵帅后,咱大清还真是有些年,没有这样的时候了。相信京城那,太后和皇上,这次也应该能够开心一下了。”
话音未落,王文韶已经先走出了大帐。这话说的很漂亮,但刘克武可不是傻子。在心中又把这个老奸巨滑的总督骂了一顿。
原因不是为别的,谁去受降,一旦朝廷再变卦,那就是谁去扛雷。中法战争的时候,不少人在前方那都是打了胜仗的。
但最后呢,却全因为清朝廷的退让,结果弄的罢官去爵是轻的,直接拿下问罪者也不乏其人。
现在王文韶说出这样的话,还有一点自然就是为他那个弟子,卖个空人情给刘克武。受降的荣耀给刘克武,那朝廷论赏的时候,自然就会更加让刘克武在争夺权利上,有了足够的筹码。刘克武的山东之任成行,那王文韶那个弟子就更高枕无忧了。
虽然很清楚,但刘克武也只能自己去受降。上面有两个说话底气硬的王爷在那帮衬,宫里还个李大总管有事没事帮自己那说话,刘克武就不相信那个老妖婆和皇上,还会把自己怎么着了。
送出了王文韶和聂士诚后,刘克武一转身回到军营,就点齐一营骑兵,朝着宁河县城急行而进。
进到县城的时候,只见诺大一个县城,已经给日军的自相残杀,弄的是到处瓦砾四卧、残垣断壁了。好在之前已经把整个城的人,都暂时的移往武清和宝坻了,不然的话,日军这一场内讧,还说不定要死多少中国的百姓呢。
刚一进县城没走多远,远远的刘克武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带着一大队东洋兵迎着自己走了过来了。不是别人,那个人正是上原勇作。
两队人马没用多长时间,就迎面碰到了一起。刘克武翻身下马,走到了上原勇作面前后,又换上了那幅神秘的微笑说到:“上原将军,切勿怪罪在下刚才未能派兵相助。方才实因我军将士,在为阵亡之将领送行发丧,事出又太突然。没想到上原将军如此勇猛,只在两个小时内,就如此迅速的平定了叛乱之军。”
微微低头,上原勇作回到:“刘将军乃战神在世,自有繁多之军务要处理。区区若干不服之莽夫,自是不必再劳烦刘将军亲自出马了。”
其实不用看,刘克武也能知道上原勇作那低着头下面,藏着的是一幅什么样表情。上原和他那些手下们,也都不是傻子,都应该很轻易就猜出了自己就是想让他们内耗的。现在,有那张脸上,准是又无奈又愤怒。
不管你什么表情,老子就是让你们狗咬狗一嘴毛。也不再多说什么,随后刘克武一挥手,就让跟在这身边和后面赶上来的队伍,迎着日本人的队伍走了过去。做什么?自然是收缴他们手上的武器和弹药。
第三卷 布政新军起 第124章 战罢方卸甲
部队去接收日军的枪械,同时将日军按编制移送到城外。刘克武带着那幅神秘的微笑,将日军所有的大队副以上(相当于副团职)军官,全都带了城中心的那家酒楼中。
等那些日军军官都坐好后,刘克武开口扫视了众人一圈,说到:“各位,虽然各位将军都已成为降将。但在下这,暂时是没那么多说道。至于各位的部下,本帅也有了安排。”
停了一下,刘克武接着说到:“各位总共是一万两千人,在下已经奏请皇上,无论在下调到哪里,各位都将以战犯和人质,暂时扣押于我国并跟在本帅的身边。而编制上,本帅也已得朝廷许可,一日贵国不确定,各位按战争所犯之罪行,都将接受我大清之法的惩戒。”
话说到声音变的严厉起来,刘克武继续说到:“上原将军带领部队投诚,虽功不可没。然,您在辽东所做之事、在朝鲜所行之为,都实为人道所难容。故,功抵罪,朝廷将派来大理寺按我大清之军法,惩处您的罪责。”
面前的日本人一阵躁动,反而是上原勇作坐在那里,默不作声。刘克武明白,他其实在同意投降之后,就已经清楚了他和他的部队,遇见自己这样一个把他们日本人当成死敌、愤恨日军到极致的人手上,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惩戒。
但若按大清军律,上原勇作自己心里也清楚,十过一功抵。即使他在朝鲜曾经下令屠杀了几万朝鲜军民、屠杀了几百清军降俘。
这次的带军投诚,至少也可以让他保住性命,有朝一日还可以回家乡去看他那一双儿女和贤惠的妻子。败军之将,能求保命,都已经是最大的奢望了。
见到在众多日军将领嘈杂之时,上原勇作却是很平静,刘克武的心里有了底。大声咳嗽一声,打断了那些鬼子军官的小声嘀咕,刘克武接着说到:“至于其他各位将军,除了黑木他们那些人,都是要接受我国大理寺审判的。毕竟,日本曾经就是我们的属国,于法、于情、于理都是说的过去。”
在坐的日本军官人,已经有人憋红了脸。日本的确曾经在上千年,都是中国的属国。但是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的,也是一直以来被认成异族。所以日本和周边的那些个原来的属国,在清朝建立之后才会连连出现不臣之举。
这也怪不得人家,你满人原来就是渤海那一个大唐的属国。到了明朝初期和前期,也曾经多次到南京和北京朝奉人家明朝皇帝。凭什么这中原的天下你满人坐得,周边的那些和曾经的你们一样,曾是中国属国的国家就不能也坐上一下。
不过好在满清的八旗兵,在清初和中期还算有点型。要不然的话,光是西藏和新疆那些人,加上被满清安抚的很好的蒙古,可能早就给他们赶出北京城,还谈什么大清王朝。
到了中后期,西方列强先是冲上了印度,接着在整个东南亚都开始疯狂的建立殖民地。那些周边的属国,多数都自保不足,自然就没了和满清争逐天下的能力。这才有了所谓的大清朝三百年天下,清朝历代政府一直也很清楚这些原因。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本来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开始不愿臣服于中国的日本,自然就不会再承认他们是中国的属国。此时再听刘克武这样的话,那些日军将领自然会有些受不了。
受不了归受不了,仍然一身杀气的刘克武,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被无声的认为是他们的那个什么织田信长和宫本武藏转世。
他们,是不敢再和这样一个杀神,真是脚板什么的。卑劣异常的民族,正如刘克武所说的那样,只有你把他彻底打疼、打怕了,他们才会如此乖乖的听你的话。
敲了下面前的桌子,刘克武制止了那些日军将领的嘈杂,接着往下说到:“各位也不必为你们的人身安全担心。虽然各位现在战败了,而本帅也与朝廷那,要到了专权处置各位的权利。但不战之时即为邻,等你们的服刑期一满,本帅保证给你们发足路费,送你们回国。而且,在本帅的管区内,保证每位的安全。”
坐到椅子上,刘克武又说到:“好了,下面就让我们的杨度、杨大人,来具体和各位说下,你们一旦完成大理寺的审判,将会怎么样在我这赎罪。各位不必多想,本帅保证不会让各位和你们的手下,象我们的同胞,在你们国土上一样受到不平等待遇的。”
此时在日本,也是有不少华人在务工的,不只是中国人到日本去留学。最早中国人到日本务工,可见于史书的是远在唐朝。到了清朝,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却只是从光绪初年开始有的。
飘洋过海的那些华工,本来到了日本是想多赚些钱,还回乡光宗耀祖。但到了日本之后,很多人却直接给扔到了矿山、渔港,变成了受压榨的最廉价劳动力。
若有华工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要求,轻者是鞭打、罚薪。重者,打死以后直接就给扔进海里,日本人才没那时间去给一些已经被他们看不起的民族,搞什么优待、优抚和安葬呢。
许多华工踏上了去日本的船,他们的家人就开始日夜等候他们早日的归来。父母们想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安全归来,不求他们什么衣锦还乡。
妻子想的,是丈夫可以平安,不求去日本回来后,能真给家里带来什么奢华的生活,只求对现在的生活有改变。
子女想的,父辈去了日本,见了世面是他们的光荣。等他们长大以后,也要去那个据说已经很发达的邻国,创业发展一下。
结果,却是光绪在位这前二十年的时间内,飘洋过海去了日本的有十万多华工。真正能好好的回国的,不足十分之一。真正能赚到钱的,更是不足百分之一。
这些情况,坐在刘克武面前的这些日军军官自然都很清楚。一面的军事工业、造船业和矿业,哪个行业没有华工的血泪再其中。刘克武说出了保证不让他们象华工在日本受到那样的待遇后,刚才还很是不安、不甘心的日军军官,顿时平静了下来。
等这些日本军官安静下来,杨度才站起了身,和他们说出了刘克武昨天夜里,将华世奎、吴景濂、王永江和宋真武等人着急到一起,研究好后已经上报朝廷准奏的日军战俘处置办法。
昨天夜里在商量的时候,痛恨日本人的宋真武等人,一直是想着最苛刻的手段来对付这样东洋鬼子。
而刘克武却在最后,通过交谈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降兵,实际上以后的用处无论是满清朝廷,还是刘克武这个即将上任的新军南镇编练使,都是很重要的。
上万日本人,里面还有不少日本的皇亲国戚,无论怎么样,刘克武也不相信日本人敢再贸然对中国出兵。3。6万人被全歼,这对全国实际兵力也不过才常备兵6。3万、预备兵23万的日本来说,相信也是一个真正沉重的打击。
再加上辽东之战中,刘克武已经给日本人根植下的恐惧心理。除非日本那个天皇真疯了,不然相信他们是不会再来轻易动兵的。至少只要刘克武在一天,他们就不会再敢轻易言战。
也会有意外,那就是日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征召出百万大军来。然后还需要出现几个,能够比山县有朋、桂太郎、大山岩更厉害的将军。不然,战则日本必败。
杨度和日本军官们去说他们的具体安置办法,刘克武只是听了一会后,就带人示意一下离开了那间酒楼。
回到自己的大帐之中,刘克武才在傅良佐帮助下,脱下了穿在身上已经三天的战甲。当战甲脱到胸部之处时,战甲一打开,傅良佐就被惊呆了。
站在一边的刘克文和带着重伤,刚能行走的刘朝先以及并未随王文韶离去的华世奎,也同时被震撼了。
战甲之内,血已经干涸却满布战甲内侧。观那面积与积淀的程度,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那至少不是一天之内就能形成血渍。
见到那战甲,刘克文第一个带着哭腔的说到:“仲远,你是何时受伤,为何就是不肯脱甲。这可好、这可好,快让大哥看看你伤的怎样?”
在场的其他人,也在他的话说完,同时围向了刘克武。看了这些人一眼,泰然自若的将肩上的甲片摘下,刘克武淡然一笑说到:“各位兄弟不用担心,我这条小命,阎王爷还是不会要的。”
回手又摘下另外一片肩甲,刘克武接着说到:“无非就是左边肋条不知什么时候,给扎了一下。右边这肩膀上,被那个乃木希典给挑了个口子而已。大家不用担心的,都没中要害,不然我早就又找辆马车赖上面去了,怎么可能再冲到前面呢。”
一瘸一拐的赵倜等他的话一说,笑着说到:“你可别上马车,你上了马车,在辽东伤的那么重,还能干掉那么些东洋鬼子。现在你这也不重的伤,你要上了马车,怕是这一万二的鬼子只能活下来一半了。”
“哈哈……”
众人听完这个在辽东的时候,就紧跟随在刘克武身边,现在也已经是一大营的统带官说完后,轻松了笑了几声。
第三卷 布政新军起 第125章 编俘思声事
战甲卸下之时,才知刘克武身带重伤仍坚持不战罢不卸甲的消息,当天就传遍了各营。那些将士们听到后,又添油加醋的传进了民间。刘克武想要的情况,自然就出现了。
另外一方面,杨度、华世奎和陆建章三人,在暗中提供素材又出钱,收买了大批北京的评书艺人、天津的评弹艺人,听闻此事后只用很短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他们的节目,用他们的嘴在两大城市的各处书寓、茶馆、街头巷尾之间传诵开来。
制造声势,这是刘克武现在最需要做的。只有把自己的声望真正的扬播,让自己先在民间的呼声高起来,又不去震主,那么自己将在老妖婆和那个皇上面前,能稳坐即将得到的宝座,以图日后更好的壮大自己。
但谋夺声名,刘克武还想到了另外一群想在这个时代站住脚,必须要稳定乃至收拢的人群。那群人如果帮你,则朝堂之上很容易自保或者自成一派。如果要反你,天天的叫骂、死谏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了你的命,那就是仕子群体。
自己身边现在虽然有了已经正式给光绪赏赐了同进士出身的杨度、吴景濂和王永江、陈定一四个人。但他们的声望,于仕子群体之中却并不很有呼声。
而华世奎,毕竟现在还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人,自己也只不过是动用了关系,先帮他弄了个直隶布政使的实权差使。但是这只能是暂时的收买,真想让他全心为自己做事,还需要再加点猛料来收伏他的心。
目光扫描全国,刘克武眼睛里看着面前的手下,将日本战俘重新整编,心中却在度量起来了该去收罗哪个人才。
由带着伤的刘朝先领行,奏报北京获准后,此时在宁河县城内外,暂时被统一调配的魁、庆、铭三军,将日军那些战俘按此时魁字九营的体系就地整编着。至于这些战俘,北京那边光绪也力主支持刘克武的想法,确定了必须受大清的惩戒。
光绪敢这样壮起了腰板说话,还要力挺刘克武,完全是因为就在日军把两个军一运到天津,山海关内外的毅军就在马玉昆的统领之下,接到聂士诚的电报迅速向关外推进。
日军本来是将部队全都压到了山海关一线,在人数上是对清军各路人马起到了压制的。结果他们自己断了自己的胜利前程,为了给山县和桂太郎报仇而把两大主力全都抽调了天津。
如此一来,马玉昆、马金叙、宋得胜等人的面前,实际上只剩下了一万六千多鬼子。而虽然丢失辽东了,但集合到山海关内外的清军各路人马,加到一起人数却达到了三万多人。
装备上其实清军各路将领也都很清楚,鬼子的许多兵器,实际正是他们从辽东和朝鲜撤退的时候,那些不争气的手下丢下的。虽然缴获了那么多武器,但日军人数一处于劣势,各军顿时又都重新燃起了斗志。
当然,这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将宋庆一返回山海关,就大谈刘克武天津必胜。加上在辽东的时候,各军将士也都亲眼或者第一时间听闻到了刘克武的威武,也都知道了日军对上刘克武士气先败,所以宋庆一声令下,兵分三路直奔关外。
三万打一万,虽然各路清军中战斗力并不高,但因为有了马玉昆和宋庆以刘克武做榜样来激励那些士兵,还真创造了一次奇迹。
短短三天之内,马玉昆为先锋、马金叙为左翼、宋得胜做右翼以宋庆为中军,就从山海关一路连破锦州、营口、海城等诸县。此时,已经将剩下的一万多点鬼子,赶到了鸭绿江边,扼守九连城与清军对攻起来。
只要有些军事常识的人,如果看到了宋庆的八百里加急战报,都会清楚鸭绿江畔现在是什么景象了。原本坚固的九连城和虎山要塞,本来应该是清军抵挡日军的。现在,却成了日军抵挡清军的。
不过宋庆毕竟是老将,火攻、围攻、骚扰战都给用上了,搅的日军日夜不得安息。毕竟,这一路追杀下来,实际上清军只损失了六千多人,和日军打了个平手。但人数上,清军以两万四围那一万余日军,胜者必为清军。
光绪本来就是主战派真正的主心骨,此时见前线以毅军为首的各路大军,和天津这方面的聂、刘之军全都大胜,立即就给李鸿章去了电报,让李鸿章在下关跟日本人重新谈判。目标,就是再谈出来个中法之间打完台湾的那样的条约来。
有了给李鸿章的电报在前,刘克武和聂士诚的奏折进了皇宫后,自然就也都照班全准了。这让刘克武很是一乐,因为手上抓着这即将整编成三十营的日本俘虏,虽然把那俩亲王已经递解到北京去了,依然可以让日本人对自己更加畏惧。
那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刘克武现在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带军去山东、编联新军的两使之中,有自己了一个了。
其实这样的结果,刘克武并不满意。原本他想做的,可不光是要夺兵权,而是要直接就把那个袁大脑袋排挤出历史洪流之外。冥冥之中似乎还真的有什么天意,无论自己怎么做,还是不能把那个家伙排挤出去。
日后这袁世凯一旦新军到手,再和自己同时训练上一段时间。将来一旦自己想做大事的时候,那个老东西准要成了自己最劲之敌。
正因为如此,刘克武现在才想着,该怎么样把自己的声望提高,并且可以一直压着那个袁世凯走。不然的话,将来谋大事的时候,光是那些仕子阶层就够自己受罪的。
走到刘克武的身边,杨度看到本应开心看到日军接受重新编队的刘克武,竟然紧锁着眉头,不禁开口问到:“爵帅,这东洋人也投降了,朝廷那边也确定咱想从姓袁的手夺的新军编练权要给您了。您这,这是又为什么愁闷呢?”
被他的话音惊觉过来,刘克武看了他一眼,说到:“你光让天津、北京那俩地民间给我制造声望,我感觉还是不够的啊。我现在在想,咱怎么能在读书人中,也建立起威望来。最重要的,光你们几个是不够的啊,欲成大事咱至少要有一群读书人呐。”
听完自己的话,杨度的眉头也是皱了一下,显然他也很清楚这个问题。略做沉思后,他抬头的时候却是换上了神秘的笑容,对着刘克武说到:“爵帅不是提过严复先生吗?余纯之父前段时间,不也来信与余纯说,他们二人已为挚友了吗?况且,韩伯父那信中所说,似乎严先生对您,也还真是有些仰仗和依托之心呢。”
在韩玉国去世之前,他在和刘克武谈话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听出了刘克武日后必然会想到要营建仕子、谋士团队。所以,他给他的老父亲去了电报,让他的老父亲从松江先是搬到了上海去住,之后攀交上了正在那里教书育人的严复。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先是考进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其家庭出身,在这样一个讲背景、讲出身的时代里,首先就让他从一出生,就可以挤身于上流社会之中。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之后,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产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毕业回国后,先是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教务长),
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此时正担任着上海复旦公学的校长。此时那所大学,还没有象后世里那样的出名,但也是满清天下此时少有的学术中心,而且还是新学中心。
一直担任着教习之类的职务,让本来是要和那些从海外回来的人一样,去北洋水师服役的严复,却转成了对学术思想上独具造诣。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以他这样的身份,虽然年纪和资力上还比不京师里那几位帝王之师,但却已经和状元张謇俨然成了仕界中洋务新政派的领袖任务。
人虽亡,路已建。韩玉国在临殉国前一天也,还在和刘克武谈着该怎么样,能把严复或者张謇收入刘克武的门下。现在听到杨度又提起了此事,刘克武心中不禁有些难受。
第三卷 布政新军起 第126章 再传烽火讯
再难受,该做的事还是要做的。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刘克武说到:“那这严复,你看该由何人去请呢?我是去不了的,直接去上海有官职在身的人,都不能去的。”
杨度淡然一笑,说到:“爵帅您怎么犯上糊涂了呢?陈定一不是没有朝廷的嘉奖在身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二人同为先留洋而后从转途之人,虽然一个转入的学界,一个转入了商界。可他们毕竟还是有共同之语,要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多的啊。”
点了点头,刘克武说到:“这是你们这些十年寒窗的兄弟,能有共同点的,本帅也就不多问了。下午你就去找陈定一,这事就具体交代给你了。”
“圣旨下,天津武备道、署理天津镇总兵官、直隶团练会办大臣三等男爵接旨啦!”一声尖利的长叫,打断了刘克武和杨度的谈话。
连忙转过身,刘克武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正是德公公。还是上前率着自己身边众人,急行两步跪到了德公公的面前后,刘克武嘴上说到:“微臣刘克武,接旨。”
德公公也不多说,打开了圣旨就对着上面念了起来:“奉天承云,皇帝诏曰:天津武备道台、署理天津镇总兵官、直隶团练会办大臣刘克武,天津一战扬我国威,灭倭有功。切重伤于阵前,忠勇难得。论功嘉谕,晋封为世袭罔替一等勇烈子爵、籍入军镶黄旗职授副都统以示嘉誉,钦此。”
“臣刘克武,谢主龙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刘克武心中嘀咕着,这官职呢?不会只给自己个爵位,把已经知道定下的官职又弄没了吧。身子却要立即就站起来,毕竟宣旨这家伙,也还是对自己很有用,不能怠慢的。
谁知刚要站起身,德公公又从身后的小太监那,拿过了另外一份圣旨。对着刘克武笑着说到:“刘爵爷先别忙着站起来,这还有一道圣旨,你得接完才能起身呐。”
刘克武无奈的只能又跪到了地上,德公公也不烦琐,直接打开第二分圣旨念到:“中国陆军、相沿旧法,百弊丛生,现欲讲求自强之道,固必首练重兵。查,有天津镇署理总兵、一等子爵刘克武,忠勇朴实、晓畅戎机。擢升刘克武为从二品山东布政使衔,赐二品顶戴双眼花翎。督练新式路军南镇、授新军编练使权符,假以事权、俾端责任,钦此。”
这就好,这就好,深知那个朝廷里,老妖婆随时都会变卦的的刘克武,听完这第二道圣旨以后,才算是安下心来。
还是不让起来,德公公又抽出第三分圣旨、第四分圣旨。那上面,则是对魁字九大营和参战各军将领的嘉奖,以及调用之处的任命和晋爵。
刘朝先加封二等诚烈男爵、钦命汉军正黄旗副都统,张宗盛袭承加晋二等嘉勇男爵、钦命汉军镶白旗副都统,刘克文加封三等毅勇男爵、钦命汉军镶蓝旗副都统。和刘克武一样,这三个人也都是世袭罔替的爵位,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
张宗盛人虽然不在这,但是由于圣旨上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