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时明月-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这里当官,那就是一种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焦触自然要竭力争取。赵兴虽然给他划了大笔,但日本的商业实在过于丰厚,只要耽误几笔财产的处理,焦触的损失就得以十万贯来计算。
赵兴财大气粗,不在意这几十万贯的出入,但焦触的损失就在眼前,他看得见,这一损失超过他现在家产的数倍,他能不伤心吗。
“这地方,大官人,江风如此大,在这盖房,合适吗?”焦触继续做着努力。
第二十一章 数钱数到手抽筋
确实,现代房地产业所说的“观景房”,其实并不适合居住。比如,居住在海边的人都知道,如果住在开窗就能见到海景的地方,那么季节性的台风会令人没有安全感;海风湿气大,常年居住在这样的房子,会患上关节炎。
在古代,居住在临海的房子里还有一个不方便处——由于这时候没有自来水,临海的地域打出的水井,井水发涩,根本不适合饮用。
而所谓观湖景的景观房,也有不便处,面临湖水则意味着蚊子多……
焦触提的这个理由倒让赵兴很赞同,但他是个一意孤行的人,决定了就不打算更改:“焦老丈说的有道理,这样吧,我把房子尽量盖在山脚,离江边远一点,然后遍植树木挡风。江边的码头用水泥修筑,再建一条水泥大道通向码头,沿江的大堤,修它个绵延十里,让它们坚如铁壁……
钱塘大潮厉害,我们在大潮兴起时,暂停使用码头……不就十几天功夫么,原来去日本的航线有半年闲着,现在我们只闲十几天,那算什么。大潮涌来的那个月,我们让海船去福州,叫你儿子焦作负责那个月的货物……”
宋船一船装载多少货物——据打捞出水的宋船遗骸推测,当时的宋船排水量在五百吨左右。也就是说,每条船,除了运载水手、淡水、沿途的食物外,还能装载两百吨货物。
两百吨货物相当于三车皮、十个集装箱。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这么大数量的货物需要用几个月来销售——甚至一年。刚才赵兴说,在钱塘江发大潮期间,往福州运送货物以避开潮水期。这一个月的运货量足够焦触的儿子焦作运营一年了。
福州那样的大埠,仅仅能够吸纳赵兴一个月的运货量,依此类推,杭州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吸纳其余十余月的货运量——这地方夏天闷热潮湿,洪涝成灾,冬天湿冷,瘴气弥漫,怎么可能吞吐其余的货物呢。
焦触嚅了半天嘴,终于还是把劝说的话咽了回去。虽然几十万贯的损失令他心痛,但想到这笔钱还要仰仗赵兴,他终于还是屈服了:“既然如此,小老儿也就搭个伴,在大官人庄园旁建一栋屋子,以便随时聆听大官人教诲。”
赵兴点头默许,刘三也提出相同的要求,赵兴索性连长门不四也许了一栋房子。
商议好后,腰插三把刀的长门不四斜走几步,走到了山坡侧面,冲山后一挥手,一群人冒了出来,他们手里拿着各种丈量工具,越过山坡,开始丈量山脚下的那块土地。
随后出现的还有两名日本小童,四名日本市民,这几个人也是这次出海的收获。他们都是日本华族家里专门教导出来的侍童侍女,精通最正宗的唐礼……这几名侍者的职业就是将人伺候到牙齿,他们的服务令赵兴非常满意。而这种收获,也使赵兴在以后的商业交往中,养成了收藏各国奴隶的癖好。
山脚下这群忙碌的建筑工匠,有的是赵兴从日本雇来的,有的是从黄州当地雇来的建筑师。赵兴所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行为再次修改了历史。
那群自杭州前往日本的建筑工匠,是一名杭州僧人带去的,在宋代,这伙人的建筑技术并不十分高超,然而,到了日本,他们的建筑技法却让日本叹为观止,也让各地大名待若上宾,此后他们在日本传承了八十多代,成为日本著名的一个建筑集团。但这次,他们的回归改变了历史。
在场的人当中还有几名日本人,那是跟长门不四来天朝学习的,其中一人在杭州学习了陶器制作技巧,而后返回日本,成为日本陶艺的鼻祖——这个人的经历倒与正常历史一致,但他比正常历史提早来到杭州许多年。
赵兴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历史,他满意的看着山脚下那群建筑工匠娴熟的测量着地面,并按照赵兴给出的建筑草图规划着房基的选址……
然而,这种改变对历史究竟是好还是坏,现在谁也说不清。
在正常的历史中,这群杭州匠人因为在日本,躲过了蒙古人的大屠杀,从而把宋代建筑艺术保留到现代,但现在他们重新回到杭州,他们能躲过蒙古人的“民族大融合”吗?他们这次回归,是否使宋代建筑历史彻底被融合掉,以至于在这个世界上灭绝?
谁也不知道!
也许,与他们一起灭绝的还有赵兴这片屋子,赵兴一点也不知道,他现在选择的地盘,正是南宋临安城的皇宫大内所在。即使蒙古人没有霸占,南迁后的赵构也会占去……当然,最终,也许跟正常历史一样,这片皇宫毁于战火……
焦触无聊的看了一会工人们的测量,他没话找话的问:“大官人,我看你这次只带回来了珍珠、刀、铠,倭国还有什么特色商品?”
“多了……我询问了当地高官,他们给我给出一份单子,有阿波的绢、越前的绵、常陆的续、但马的纸、淡路的墨、播磨的针、备中的刀、武藏的铠、能登的釜、河内的锅、备后的铁、越后的漆等,以及长门的牛、陆奥的马驹、信浓的犁、丹波的栗、越后的鲑、周防的醋、山城的茄子、飞弹的饼、镇西的米等……
这里面的货物我看了,有些东西根本不值得贩售,比如长门的牛。这个牛体型很大,据说能拉动双辕犁在水田耕作……可是现在牛什么价?”
北宋时期,耕牛的价格很便宜,售价从三贯到十五贯。到了南宋,物价上涨,传统耕牛育种基地的丧失,使牛价上涨到80贯以上,最高时能够达到百贯,可就这样,贩牛依然是一件极其划不来的事。
牛的体积多大,这玩意还要吃喝拉撒,运送一头牛所需的空间,足以装载五百柄日本刀。就算日本刀跌价跌到一金一柄,也比贩牛划算。
看来,现在只能在日本传统外销货上打主意了……当然,如果船速还能提高,船的载重量能够继续增大,那么航海的成本将会极大降低,其他的商品……但现在不是时候。
※※※
在这些货物当中,除牛外,赵兴最感兴趣的是“备后的铁”、“陆奥的马驹”。
不过,他约略知道,世界最好的铁矿石不再日本,而在印度。印度铁矿打制出来的刀剑那是世界极品。除了印度之外,那条优质铁矿脉扫了一下越南,越南出产的铁矿石既便宜,质量也与印度铁矿石相差无几。
赵兴这些可怜的铁矿知识是从海南旅游获得的,他在旅游中听当地人说起,在与印度优质铁矿石同纬度的地方,海南岛也存在一个优质铁矿,品质比越南略低,但也相差无几。
有了越南、海南的廉价铁矿做选择,备后的铁虽然名声很大,但也不值得专门贩售,所以赵兴下一个目光盯在“陆奥的马驹”上,这种日本寒带山区生长的马就是日本大洋马的一个副本,值得引进。而且战马价格高昂,从陆奥贩马也是有利可图的。
焦触津津有味的听赵兴描述日本的风物,分析日本各地名产的优劣,逮住空,他与长门不四商量:“听大官人讲的,好有趣,大官人什么时候走?长门大人,你说,我要去日本,带什么货好?”
长门不四现在的身份,如果按日本国内的说法,他就是赵兴的封臣,而焦触则相当于赵兴的“奉行(管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人的地位是相同的。所以长门不四也没客气,实话实说:“不行,你来日本也看不到主人所说的东西……主人是什么身份,学士门生!藤原名门在他面前,也只是平等交往。
你我不行,我只能领你去参加武士的聚会,那种聚会,看不到主人所说的那些雅致,那是公卿间玩的风俗,我们粗人,只能跪在门口等待召唤。贩货,更不行,那里有太多豪商,主人的货物特别,别人学不来,才卖的好,但恐不长久——那东西,不是人人卖得起!”
长门不四与焦触的谈论隐隐传到赵兴的耳朵里,赵兴微笑不语。
为什么日本、韩国、越南历史学家曾说:十一世纪下半年,亚洲是苏东坡的亚洲。
另两个国家且不说,赵兴的亲身经历证明:在日本,苏东坡这个名字就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无需签证,无需申请,挥舞一本苏轼诗集,所有的大门都会向你敞开。哪怕是素有暴虐名声的源氏武士团,他们在受公卿排挤之余,也拼命证明自己风雅,主要努力就是:向苏轼的文采俯首。
“大官人……你看,小老儿本钱小,能不能也搭个伙,你看日本有什么生意,本钱既小利又大?”受到不四拒绝,焦触站在那里畅想半天,嚅嗫的问。
“铜钱,这玩意无需加工,你有多大力挣多大的钱,我们大宋的铜钱在倭国很好使,叫做硬通货,你可以把你家的铜钱拿出来,搭伴运到日本,我给你换金子回来”,赵兴建议。
这时代,日本的商品极为丰富。商品流通需要货币,但那时日本刚刚进入封建时代,各个分封的庄园互不相属,无论任何一个大庄园也无铸造货币的政治、经济力量。而日本天皇把土地都分下去了,铸币力量也不足,但所铸出的铜钱,因技术、铜质低劣,同一种币值则大小份量不一,以至不能当作货币流通,只能按铜的份量作价使用。
到一条天皇时代(公元984年以后),日本自己铸币行为完全停止使用。宋代铜币就成为日本国内流通的主要货币。这时代,人们还没有铸币权意识,相反,宋朝因为大量铜钱外流,甚至明令禁止往外国携带铜钱。宋代法律规定:“诸将铜钱入海船者……十贯流二千里,从者徒三年。”
如果宋人能够有铸币权意识,那么在亚洲各国的拱手相让下,他完全可以把持整个亚洲的经济大权,通过大肆铸币,让整个亚洲为自己的通货膨胀买单……
赵兴现在给焦触出的主意就是让他走私铜钱,通过民间力量来悄悄操纵日本的币值波度。
其实,铸造铜币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历朝历代都有伪币制造者。当官府铸币力量不足时,他们甚至默许民间私币的流通。而民间制造私币,技术门槛远比朝廷的要高。因为朝廷铸造的新铜钱,可以直接上市流通,而民间铸造的私币还要加一道“造旧”技术。
赵兴恰好知道亚洲什么地方铜储量最高,制造私币的念头在他脑海里转了很久,他刚才的提议,其实就是暗地怂恿焦触向这一方面发展。
他是苏东坡的门生,还是朝廷正式的举人,如果他参与制作伪币,传出去名声不好。所以他干脆给焦触指出这条路。
中国铜储量不足,官府又禁止铜钱流出,焦触如果把这项生意做大,他早晚要成为一个职业倒汇人,那就无可奈何的要走上铸造私币的路——这项技术赵兴恰好会,《齐民要术》那本书里就有……
焦触心里盘算一会,又问了赵兴在日本铜钱与金银的比例。日本盛产金银,兑换比例远比国内高,焦触觉得这项生意虽然小本经营,但也获利巨大,又听到赵兴隐隐提到,如果收购铜器,自己铸币,那么获利更丰厚,他的眼睛闪亮了数次。
“小老儿选那儿……”,焦触指指山头:“后墙靠山,既清静又阴凉……”
赵兴笑的意味深长:“如果后墙再打个洞,掏出一口窑来——”
赵兴拖长了尾音,焦触尴尬的笑了,马上转移话题:“大官人,听说黄州来信了,催你回去,你看是不是赶紧把这批货处理了,我琢磨着,我们有了钱,再添几艘大船,你看如何?”
“我们的货物还有多少?”赵兴问。其实这个答案他心中有数,这句问话只是下意识的。
焦触现在可算找见机会抱怨了:“大官人,别人售货都是从好的开始,次的货都是做搭头,你却什么事都拧着来……我们现在只卖了杂色珍珠一百来贯,劣等日本刀百八十柄,得钱百五十万贯。这点钱,我们又要买船,又要建房子……花钱如流水啊。”
第二十二章 意外的消息
宋代一艘排水三百吨的海船价值多少钱?一千贯而已,五百吨的最多三千贯可以买到手。赵兴这笔巨款买一支船队,建一个大庄园足够了。焦触的抱怨只是因为他自己只分得了不足五万贯的抽佣,这笔钱要修庄园,在杭州附近买地,剩下的钱还有分给刚分家的儿子焦作,所以他觉得有点少了。
想到赵兴如果把这些货处理完了,他会有十倍于现在的财产,禁不住心口滚热,所以他不停的怂恿赵兴。
赵兴扫了一眼山坡下忙碌的工人,若有所思地说:“那就再捡一批次等货放出去,只放珍珠出去,那些好货留着,等我去汴梁城再卖。”
焦触脸上泛起了失望。其实,他原本的意思是赵兴如果急着出售那批货物的话,应该分给他等值的酬成,这样他可以慢慢出售,甚至钱财凑手的话,也学着赵兴那样,把部分货物收藏起来,等待机会卖个高价。但赵兴的回答却彻底粉碎了他的期望。
赵兴的拒绝是出于现代财务理念,中间人的抽佣只应该用金钱支付,而不应该用货物——这是规则,是现代会计制度的最基本原则。所以,他虽然知道焦触的小心眼,但依然包庇了他。
东珠、南珠、西珠是世界三大名珍珠体系,日本珍珠在中国被叫做“东珠”。但实际上,商品意义上的“东珠”不是指日本珍珠,它指的是波斯湾“翼贝”(WingShell)生产的天然珍珠——而这种珍珠在中国恰好叫“西珠”。
日本珍珠虽然不属于世界三大名珍珠之一,但它也是珍珠体系的二等品。商品意义上的“日本珠”是指一种叫Akoya的日本蚝所孕育的珍珠,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蚝珠。而日本珠中,品质最高的被称为“琵琶珠”,是特指日本最大淡水湖琵琶湖中所产的珍珠。
日本珍珠个头都不大,但由于琵琶湖水质清澈,所以日本珠最大的特点就是珠色均匀,近乎于半透明,个头圆润,颜色淡青。
而琵琶珠中最高等级的被叫做“走盘珠”,意思是珍珠个头绚烂浑圆,在玉盘里会一个劲打转,让人叹为观止。
而走盘珠中最罕见的是“蓝珠”,这是一种深灰、蓝的珠子,在日本蚝或银唇蚝体内培殖。个头不一定浑圆,而浑圆的就更为罕见,价值亦不可用金钱衡量。
赵兴这次跟日本皇室,以及日本势力最大的武士集团搭上关系,获得的珍珠都是最上等的极品,其中光走盘珠就有四十余颗,而蓝色的走盘珠他又获得了三粒。除此之外,其余的珍珠虽然品象极好,但有了前者做比较,赵兴最其余的东西已经看不上眼了。
商量完货物抛售的细则,赵兴转向篙师刘三:“我在明州下了订单,定制十艘万料船(排水量六百吨,体积与宋神宗所建神舟相似),这是一种新式的快船,今年年底将有两艘交货,你多招些人手,尽快适应新船。等到明年,我们将用这种船下南阳。
另外,我买了两艘尖头船,载重五千料,你赶快把水手配齐,现在还有两个月时间,我们跑一趟高丽如何?”
篙师刘三现在只剩下了佩服,赵兴是名举人老爷,如此和蔼可亲的跟他谈话已经出乎他的意料。而他尤为钦佩的是赵兴的勇气。
从赵兴初次出海中的举止看,他隐约猜到,这位举人很可能是第一次出海,虽然他遇到事情,总是显得那么镇定自若,然而这也是镇定自若的生疏。举人老爷精通航海事宜,在文化程度不高的刘三看来,这不算什么,人们不是常说“秀才不出门,闻知天下事”,然而,面对茫茫大海,面对生死难测的海中巨浪,传说中的海妖、深渊所在,这名秀才敢只带一名学生,轻身闯海,这种勇气古今罕见。
自古以来,走海路都是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选择。毕竟华夏民族是一种陆地民族,所以大海就成了文人们想象中的神仙之怪的所在。自古以来,别说是举人老爷,秀才闯海的都屈指可数,所以刘三对赵兴只剩下钦佩了。
然而,他依旧要质疑赵兴的声色:“大官人,听你的意思要组织一支船队?船队可不那么简单,大海茫茫,眼凑着对面的船跑一天也不见得能追上。各船之间如何联系,如何通报相互间消息,这都是难题。
小老儿只学过操纵单船,船队的事还不清楚,只是小老儿听说,一支船队需要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全是一样的船可不行。”
“这我想到了……我下了十艘船的订单,但先期只让他们做两艘,其余的,主要是备料,等到我从南阳回来,再动手……
所以,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熟悉船——这些早期建造的船都是实验品,等到技术成熟后,这些船都要淘汰,现在关键是熟悉操作。我听说天竺那里的海面,风大浪大,船行驶到那里,很容易被风浪拍散,由于是榫卯结构的船……”
赵兴说到这,突然意识到自己又把话说多了,他赶紧戛然而止。
他说的话新词过多,以刘三的文化水平,完全听不到这番话,他不懂装懂的点点头,自以为是的补充:“还有大官人说的指南针——这玩意好,此去高丽,如果前半段走耽罗航线,我们还能用的着。”
“等我程族的人到了,我们马上去明州”,赵兴顺势转移话题:“年前正是销售旺季,我们快去快回,一个月后,恰好赶得上师尊三子,苏遁的百啐礼。”
※※※
苏轼进来的时候,徐知州正忙着宴客,他见到苏东坡显得很兴奋,不由分说拉苏轼入席。饮了几杯酒,便抑制不住狂喜地告诉苏轼:由于政绩优良,他这一届任满之后将升迁,目前他已经上下打点好,指郡湖北,希望能在更靠近京城的地方任职。
徐知州忘了苏轼的身份,这个令他兴奋异常的消息,对苏东坡确是灾难。
这么一个肯照顾他的州官走了,在新州官的管理下,他能继续活得逍遥自在吗?
※※※
席上众人尽兴狂饮,苏轼有点向隅。片刻后,细心的徐知州发现了苏轼的异常,马上关切地安慰:“子瞻,有程族在此,你也无须烦心……嗯嗯,子瞻最近,大概很少活动吧!你学生的事,我已经安排好了,我给你说说……”
徐知州的政绩是与赵兴密切相关的。黄州是个归化未久的地区,五胡乱华时的战乱,使蛮族深入到了这一带,并导致这里十室九空。目前,政府对乡镇的控制力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政令不出府城。
而程家坳的出现,却一举改变了这种状况。程族本来居于山野,强大的凝聚力使他们聚集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后,他们快速地致富经历,使附近许多山民不自觉地围拢在他们周围,或者向他们出售山货,或者替他们做工。
这股山民原先都是山中最桀骜的猎户,现在,他们却统一归拢在程家坳旗下,愿意接受当地官府的统治,并给荒僻的黄州增加了一笔巨大税收——而徐知州前后的付出,只是三名贡举的名额而已。
在四处农民造反,边境战火不断的情况下,这一巨大政绩让徐知州顿时声名远波,成了众人瞩目的“能吏”,进而快速获得升官。但随后,也惹来一下麻烦。
从地域上说程家坳是属于蕲水县管辖的,但它却在黄州申请“入籍、入行”,把好处都给了黄州。蕲水知县获悉,立刻不干了。
以前程家坳是个几十户的小山村,蕲水县也没什么争的,等到程家坳一下出了三名贡士,再加上附近山民的农产全汇集到这个小村,由这个小村销往外地。而徐知州跳过蕲水,如果蕲水知县没有表示,那不就愈发显得自己无能,才令程家坳舍弃吗?
知道了真相的蕲水叫嚷着与徐知州打官司,双方的争夺令程家坳的地位水涨船高。近日,徐知州与蕲水县达成妥协:程家坳归属蕲水,由程家坳负责出丁役,帮蕲水县维持附近山区治安;而赵兴与程夏、程爽、程旺等程族筛选过的几名旁姓人,于黄州购房、落籍……且慢,前面程同曾说宋朝没有户籍问题,这里又说落籍,难道程同说错了?
程同没说错!
宋代的户籍问题与其它朝代不同。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一本书的篇幅——简单地说吧,宋朝是个宗法社会,它的“籍”是指纳税的“丁户”数目,而这种数目不是由官府核定的,宋朝把百姓划分为上户、中户、下户、士绅……等等。
丁口数量是由“上户”报给官府,并按这个数目向官府纳税,但是不是按这个数目向下征收,则不一定了。也就是说:官府只掌握纳税人口数量——“籍”;上户、宗族首领才掌握纳税人的具体地址与姓名——“户”。而且这些地址与姓名,全凭他们说了算。
士绅是无需纳税的,所以百姓不可随意流动,但不纳税的士绅可随意迁移(为了躲避繁重的苛税,百姓常把财产献给士绅,要求做士绅的家奴——在古代这叫“投充”;现代叫“挂靠”。挂靠所缴纳的红利,要比纳税少,且官员不敢随意侵吞)。
程阿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黄州的。程族长为了兑现诺言,召集族人出资为赵兴在黄州修了房子,并出了一份丰厚的嫁妆,供程老七养老——这份嫁妆就是程家坳附近的30亩水田。
新屋修的很漂亮,程同把赵兴从泉州雇来,帮程家坳修蕲水码头的工匠都调到府城,赶在重阳后不久,将新房修好。程老七带程阿珠搬进新屋后,随后,程阿珠深居简出,一心待嫁。于是都在传赵兴“金屋藏娇”。
山民野惯了,程族有三名贡士撑腰,走到哪里都是霸气十足。程同的安排下,程老七随即接任赵兴的黄州行首职务,负责程家坳在黄州片区的销售与纳税事宜。程老五则进入官衙,成为一名班头。
其余进入府城的程姓人,也立刻在府衙占据了几名步弓手的位置,同时,他们在府城设立的货栈也雇佣了大批壮劳力,眨眼间就在官私两面建立了莫大潜势力。
目前,关于程家坳的官司还有点尾声——徐知州答应从明年起,程家坳的税入这块,他与蕲水县对半分,这才使蕲水县不再闹腾:“我大约还有五个月任期,明年春天,新官才会来。
等我交接完毕,也就到了明年四月。子瞻兄,我会跟新知州交代一下,不过,我想,有离人在这里照料,那新官还要指望程族立足,他怎敢为难你?
哈哈哈哈……子瞻,在这点上,我很羡慕你,你说,你怎么随便打了个赌,就赢了这么个好门生,这样的好事,我怎么就没遇上。”
苏轼接受了对方的变相恭维,他举杯祝酒,心情开朗了许多。
喝了几杯,徐知州继续把话题定在程家坳身上,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政绩,能不大书特书吗:“等明年开春,程家坳的人打算迁到蕲水边的码头区,他们在那附近又盖了一片新庄……
为什么迁居?我听说,山中近日来了几头猛虎,连续伤了几名猎户,前几日,他们还往蕲水县送了一头幼虎,听说,母虎与虎父还在发狂,山民不敢白日下地,所以打算迁村避居。
新村建在江边,他们还要在江边建个码头。原村依然不废弃,蕲水县已给他们划了地界,并免去了今年乡役。
迁村大约要两三个月时间。然后划‘都保’,蕲水县打算把程家坳单独划为一‘里’,里名‘美政里’,保名‘程家保’。族长程同将担任‘都保长(保长)’,程老二担任保正(原名耆长,保甲法后废耆长,设保正)。
此外,程家坳原址也设一保,这个保负责管理山中猎户,保长由程家坳举荐……
划‘里’完后,我也算对得起离人了。然后是新官交接……”
第二十三章 冒很大的风险
徐知州的话让苏轼很感激。这话隐含的意思是:为了便于赵兴就近照料苏轼,所以他才给程家坳几个人落士籍。
这群来自群山之中的山民最团结,从徐知州的安排看,他们的存在使官府实力大涨,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变成官府大树上一棵寄生的藤蔓,缠绕着官府势力,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他们照顾,即使新州官是苏轼的对方,他们也有能力庇护。
实际上,苏轼最近已感觉到这种变化。
自程族聚集地出城东门,就是苏东坡那块地。王巩走后,孩子们乘着冬天枯水季节,领着工匠在苏轼屋侧添置了个小码头,说是方便苏轼访客就近停舟,但实际上,码头建成后成了程家坳私用码头。
现在,程家坳进出黄州的船都从苏东坡屋后经过。虽然,“东坡雪堂”因此变得熙熙攘攘,但苏轼明白,这也是一种关爱——每艘停靠的小船,都或多或少的给他带点日用品。孩子们还经常不请自来,在他院里除草、打扫……
徐知州老了,才傍晚的时候,宴席便早早结束。升官的徐知州搂着小妾胜之,踉跄回后堂,众宾客纷纷辞去。
从徐知州府上出来,夜色已经黄昏,苏轼经过城东时,兴之所至,特意绕了远路,到了赵兴位于城东的、那座传说中的“金屋”。
这果然是一栋“金屋”。
整栋房子充满了“胡人”味道,完全不像是中土建筑。
房顶甚至还有个圆圆大穹顶,穹顶像寺庙一样刷着淡金粉,让它活像一座礼拜堂。
程夏正站在门口,看见苏东坡,忙邀请太师傅进去,苏东坡摇摇头,指点着那个穹顶,问:“这样式好眼熟,我好像在泉州清净寺看过——就是比那里的稍小点。”
“师公好眼力,这屋正是泉州清凉寺工人所建”,程夏恭敬的回答。
泉州清净寺是“中国第一清真寺”,它是由来宋经商的阿拉伯人建成的。建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目前仍在不断增建……
泉州清净寺是砖混结构的,其中跨度很大的大穹顶非常具备阿拉伯风格,赵兴招来清净寺工人建房,是为了挖人,这伙人现在已完全被他的高薪诱拐,被封闭在杭州新庄园里建房。而眼前黄州这所居所,只是他们受雇前的“试手”,相当于试用期的“才艺展示”。
当然,后续的事情苏轼并不知道,他只点点头,好奇地问:“你怎么站在这里?对了,你家在那儿?”
程夏有点扭捏:“师公……老师曾给我定了门亲,是福州柳家,他们前几日来‘发奁(往新郎家送嫁妆)’,可老师迟迟不归,我正在这里想:阿珠虽然未嫁,但也是下过定的师母,让她……”
苏轼笑了:“明天我来!”
苏轼说罢,随即昂然而去。边走边想:能请到清净寺的建筑工人来为自己建房,说明程族这一年的实力增长很快,已经请得起大地方的工匠了——离人的手段,果然不凡!
不过,他似乎在恐惧着什么,动作很急,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