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尘尽处之契丹-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用膳了吗?”云露问当差的小丫头。
“回姐姐话,没有,还没等我们摆好,皇上就把东西扔出去了。”小丫头恭声回道。
唉,云露无奈摇摇头,都两个月了,皇上一直沉泯在郡主过世的噩梦中,脾气也越来越怪戾,无人敢劝,连太后娘娘都拿他没有办法,可怎么办好呢,郡主啊,郡主,您在天有灵,快显显灵吧,一定保证皇上的身体安康,契丹不能没有皇上呀,不用膳怎么能行,眼看着皇上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
云露领着润儿往御帐而去,路上,她附在润儿的耳朵旁说着什么,奴婢帮他们撩开帘子,里面静悄悄的,入目之处满是狼藉,耶律德光一人坐在御案后**,听见有脚步声,头都没抬,“不是说了,我不吃吗??出??”话还未完,“父王??”润儿稚嫩的喊他。
他愣住,立即抬头,眼里有惊喜,“润儿??快来,快到父王这里。”他张天手臂。
“父王??”润儿高兴地扑进他的怀里,他紧紧地抱着他,亲了又亲,嘴里喃喃出声,“我的乖儿子,润儿乖??父王对不起你??”
“父王,你要乖乖吃饭,吃了饭才有力气去找我母后,他们说母后去了很远的地方,我们一起去找她回来,”润儿眨着眼睛对耶律德光说道。
耶律德光先是一愣,继而牵动嘴角笑了起来,那笑容竟有些凄凉,“好,好,朕听润儿话,一定好好吃饭,等我们润儿长大了,有力气,再一起去找你母后。”
“嗯,父王真乖,”润儿煞有介事地回道,“来人,摆饭!”那神情活脱脱一个主子爷。
“是,”云露喜极而泣,立即出去备饭,高帐内,父子二人不时传出欢悦的笑声。
后记 二
………………………
契丹大军北回皇城,这次皇上还是御驾亲征,这仗打得比较拖沓,皇上的身体也不容乐观,连随军的太医都有些担忧,大军进了栾城,皇上在大殿内安静地躺着,不知是否睡着了,太医们一会儿问问脉,一会儿小心商量着对策,一阵脚步声入殿,众医官齐声跪拜,“臣等叩见安康王。”一位白袍少将翩然而入,眉目间气宇轩昂,英姿勃发。
“各位请起,请问皇上的病情怎么样了?”那少将轻声问道。
其中一医官回道,“回禀安康王殿下,皇上龙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请殿下放心。”
“嗯,好,各位费心了。”少将眼光瞅着暖榻上的耶律德光,有些无比的心疼,却难以说出口,“有劳各位了,请一定要想对策,医好皇上。”
“臣等惶恐,臣等定当尽力。”医官们诚惶诚恐地再次叩拜。
这时,榻上的耶律德光睁开了眼,他看见了那英俊少将,弯了弯嘴角,“润儿,来,过来,朕有话对你说??”声音十分虚弱,真是岁月不饶人,谁会想会当年也如面前这少年般英武的耶律德光会变成现在这模样。
“父皇,您醒了??”那少将喜声上前一步,握住了耶律德光的手,原来这少将是润儿,自打他母后薨后,就被耶律德光带回皇城,一直呆在皇上身边,跟随他出征,皇上对他很是器重,他称皇上为父皇,因为他父母亡后,耶律德光就上奏述律太后,将他过继了来,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儿子。
“你们都下去吧,我有话跟安康王说。”耶律德光对太医们说道。
“是,”众人退出了大殿。
“父皇,您快躺下??”润儿按住了耶律德光,制止他起来,“太医说您不能随便乱动。”
耶律德光执意要起来,这么多年,他的脾气依然没变,“你去把锦书和毛笔取来。”
“父皇??这是要干嘛?”润儿不解地问道。
“去,快去拿!”耶律德光的命令不容质疑。
“好,”润儿飞快地去拿了来,在他面前摊开,又研了墨,耶律德光费力地写着,“朕子耶律阮,人品敦厚性温善,踔绝之能,绝世超伦,朕将皇位传于其,以诏天下,钦此!”
“父皇,这??”润儿看罢,倒吸一口冷气,有些震惊。
“拿好了,以后要做个好皇帝。”耶律德光瞅了他一眼,将那明黄的诏书塞到他怀里,这时,他已疲惫不堪,自己躺了下去,“唉??我累了,真的累了,应该休息了,也许马上就可以见到你母后了,真好??我好想她??想她??”他呢喃着,慢慢闭上了眼睛。
三天后,皇上驾崩,传至皇城,举国悲恸。
皇城,御帐内,灯火通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端坐正中,她就是述律太后,地上满满跪了一地人,身披孝服,“皇上突然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诸子尚小不能担当重任,哀家觉得天下兵马大元帅最合适,他也是先汗的皇子。”述律太后沉着地说道。
“儿臣遵命!”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耶律李胡当然愿意,脸上的表情喜不胜收。
“请太后娘娘三思,臣觉此举不妥,安康王乃人皇王长子,况且又跟随皇上多年,由安康王继位最为合适。”耶律屋质说道。
“什么?安康王,那个毛头小子怎么能跟我争,我可是先可汗的皇子??”耶律李胡跳了出来,龇牙咧嘴,极力反对。
两方人正闹得不可开交,“皇上圣谕到!”侍卫快马加鞭进了皇城,将皇上的亲笔谕旨送到御帐。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朕子耶律阮??”
听罢,“臣等遵旨!”耶律屋质等立即喜色叩首,长长舒了一口气,还是皇上终究是皇上,早就想到这一点。
“不可能??这不可能??”耶律李胡见了棺材还不落泪,死活不肯奉旨,述律太后见这情景,颓然地唉了一口气,她也无力回天,就这样吧,她已经老了,还能活几天?
公元974年5月,安康王耶律阮继位,即是历史上的辽世宗,年号天禄。
……………………………
相关史料
契丹起源与建国
………………………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建年号为神册,916年即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机自称“天皇帝”,封妻子述律平为“地皇后”,册封长子耶律倍为“皇太子”,从此宣告契丹王朝的诞生。辽太祖多用汉人,康默记、韩延徽、韩知古等皆为佐命功臣,掠夺中原的财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来的汉人。918年(辽神册三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
唐昭宗??胸怀大志,无力回天
………………………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汉族,是唐朝第20位皇帝,历史上的唐昭宗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皇帝,昭宗嗣位时二十一岁,是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
在昭宗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政治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当昭宗为重掌朝纲而进行斗争时,他又陷入与李克用的敌对行动之中。虽然李克用是剿灭黄巢的最大功臣,但是藩镇和朝廷双方都对沙陀突厥的最终目的存有戒心。因为沙陀对朝廷的效劳只是在允许他们占领大部分河东的情况下才取得的,从河东他们可以威胁关中、河南和河北。华北许多地方都普遍对突厥人怀有恐惧之心,这就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采取主动行动和对他们组织一场得到广泛支持的战役,以显示昭宗的领导地位,甚至使朝廷恢复对关中以外的疆土的控制。后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使藩镇对朝廷更加藐视。
在长安城里,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昭宗,拥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昭宗关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
但是宦官们害怕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将包袱抛给了朱温。而朱温并不想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将实行政变的宦官们一个一个都暗杀了,于光化四年拥立昭宗复位,昭宗改元天复,加封朱温为东平王。但是昭宗也完全落入了朱温的监控之下,苟延残喘的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概是为了报答朱温,昭宗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相当于军队副总司令。又加封朱温为梁王,并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还有御笔《杨柳词》五首。朱温早就利欲熏心,看重的怎会是这些呢。
天复四年正月,朱温将昭宗迁到由他控制的重建的汴梁。在途中杀害了所有剩下来的皇帝侍从。八月,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
纵观昭宗的一生,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但是事与愿违,大唐事实上早已经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镇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大唐于死地,昭宗所作的,只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关于摩尼教及母乙起义
………………………
在古代中国,摩尼教发展混合有道教、佛教、白莲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五代梁朝贞明六年(920年)陈州摩尼教徒母乙、董乙聚众起义;立母乙为天子;势力遍及陈、颍、蔡等州,称雄一时。起初,母乙他们只有1000多人,起义后攻打乡村中的地主豪绅,州县官吏害怕,不敢过问,母乙又派人和淮水的吴国人取得联系,使得起义队伍进一步壮大,后梁末帝多次发州兵镇压,都被起义军击溃。由于起义军的发展迅速,严重威胁后梁的政权,于是,梁末帝便出动禁卫军和几处州郡兵,对其进行分路包剿,结果,因寡不敌众,起义军失败,摩尼教首领80多人被俘,解送大梁,惨遭危害。
历史上的摩尼教即明教,也叫未尼教、明尊教,在公元3世纪所创立,当时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摩尼教教义的核心,是说在世界的一开始,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着,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在光明王国里,光明、善美、和平、秩序、洁净,摩尼教经典《下部赞》“叹明界文”说:
光明普遍皆清净,常乐寂灭无动诅;
彼受欢乐无烦恼,若言有苦无是处。
常受快乐光明中,若言有病无是处。
如有得住彼国者,究竟普会无忧愁。
处所庄严皆清净,诸恶不净彼元无;
快乐充遍常宽泰,言有相陵无是处。
光明王国的统治者,波斯称为察宛(意为永恒),东土称为明父、大明尊。黑暗王国到处充满烟火、闷气、飓风、污泥、毒水,由黑暗魔王统治,住着五类魔,整天沉溺在情欲和争吵之中。光明和黑暗数次大战,黑暗魔王使恶魔生下了人类的祖先。因为人类是黑暗之魔的子孙,大明尊便派遣光明使者,用光明分子来拯救人类的灵魂。
耶律倍生平(一)
………………………
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即耶律倍(约899年'4'或900年'5'?937年1月11日),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人(今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姓耶律,汉姓刘,汉文名倍,契丹文名图欲(或作突欲、托云等),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926年?930年在位)。他生前为大契丹国的皇太子(916年?927年在位),但未即位为皇帝,其子耶律阮即位后被追尊为帝,以后的辽代诸帝除辽穆宗耶律?外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耶律倍在死后被追尊为皇帝,史书中除了称他为太子倍、人皇王或东丹王外,也常以义宗,让国皇帝和文献皇帝等称之。
耶律倍作为统辖一方的君主,其政绩并不突出,但他文武双全,不但是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更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颇有成就。
早年
唐昭宗光化二年或三年(899年或900年),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图欲出生,当时阿保机虽未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领导的耶律氏部落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支,所以他也是契丹的显赫人物之一。
契丹老可汗死后,阿保机于第二年春正月十三庚寅日(907年2月27日)继承契丹可汗之位。由于阿保机仰慕汉族文化,遂取汉名为亿,故也称耶律亿,长子图欲也取汉名为倍,史称耶律倍;阿保机尤其仰慕汉高祖刘邦,遂令皇族耶律氏兼姓刘氏'12',故耶律倍也称刘倍,但一般不这么称呼他。
在扫除了政敌和称帝的障碍后,在担任可汗的第十年春二月初一丙戌日(916年3月7日),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建大契丹国(后改称辽国),改元神册,是为辽太祖。同年三月初二丙辰日(916年4月6日),年仅十七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契丹国皇位的继承人。
崇汉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族文化也相当尊崇,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他对中原的文化尤其是儒学十分推崇。一次,阿保机问侍奉自己左右的大臣道:“受命之君,应该侍奉上天,敬仰神灵。立了大功、拥有崇高道德的人,朕想祭祀他,谁应该排在最先?”'13'大家都说应该让佛排在最先。阿保机却道:“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这时,在一旁的耶律倍建议父皇道:“孔子是万世所尊崇的大圣人,应该排在最先。”'14'阿保机闻言大喜,立即下诏建孔庙,让皇太子耶律倍在每年春、秋两季率领百官祭奠孔子。耶律倍对道教也很感兴趣,尤其喜欢阴阳学。孔庙造好后,神册四年秋八月初三丁酉日(919年8月30日),阿保机亲自拜谒孔庙,而命皇后述律平和皇太子耶律倍分别拜谒佛寺和道观。
征战
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汉族文化修养,他还是一位统兵的战将和军事谋略家。神册四年冬十月丙午日(919年11月7日),他随父皇向北征讨乌古部,为先锋都统,带兵开路。阿保机命耶律倍率领先锋部队进击,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牛马车乘、庐帐器物二十馀万。于是乌古部全部投降契丹。
神册五年秋八月初一己未日(920年9月15日),党项各部发动叛乱。辛未日,阿保机御驾亲征,耶律倍跟随。九月十四壬寅日(10月28日),耶律倍率迭剌部夷离堇耶律污里轸等攻略云中县(今山西省大同市)、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冬十月十二辛未(11月27日),耶律倍率军进攻天德军。十月十四癸酉日(11月29日),天德军节度使宋瑶投降,改天德军为应天军。
神册六年十二月初九庚申(922年1月9日),耶律倍率王郁等经略燕地(指春秋、战国时燕国故地,相当于今河北北部、辽宁等地),一度打到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扩张了契丹的领地。
耶律倍生平(二)
………………………
家庭与婚姻
父母兄弟
父亲: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阿保机
母亲:淳钦皇后述律平
大弟: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幼弟:章肃皇帝耶律李胡
妻妾儿女
耶律倍的妻妾众多,知名的有5个,并为他生下了5个儿子。
正室(发妻):端顺皇后萧氏:契丹人,耶律倍母述律平娘家人'53',太子妃。
继室(继妻):柔贞皇后萧氏:契丹人,耶律倍母述律平娘家人,继为太子妃,在耶律倍逃往后唐以后为东丹国摄政,儿子耶律阮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长子:世宗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即位称帝,后被暗杀。
次子:庶人耶律娄国,曾任南京留守,掌管东丹国国政,辽穆宗时谋反被诛。
第三子:吴王耶律稍
继室(继妻):夏氏:汉人,后唐明宗所赐婚,后因耶律倍凶残,离婚为尼姑。
侧室(妾):大氏:粟末部??人,渤海国王族,不知所终。
第四子:平王耶律隆先
侧室(妾):高氏:汉人,与耶律倍一同逃往后唐,不知所终。
第五子:晋王耶律道隐
耶律倍生平(三)
………………………
东丹王
称制
天赞五年正月二十丁丑日(926年3月6日),大?撰又反叛契丹而宣布独立,占据忽汗城。当天,阿保机再次将他击破,攻入忽汗城中,渤海国最终灭亡。二月初五壬辰日(3月21日),阿保机因为渤海国已经平定,乃用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天下,改元天显。二月十九丙午日(4月4日),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或称东丹王国'16',意为“东契丹国”,把首都忽汗城改名为天福城,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让他担任东丹王国的国王。阿保机赐给耶律倍天子的冠冕和衮服,建年号为甘露,称制(行使皇帝权力),设立四个丞相,以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为左大丞相,前渤海国丞相为右大丞相,前渤海国司徒大素贤为左次丞相,宗室耶律羽之为右次丞相,也设置了和中原王朝一样的百官,一律使用中原汉族的法律,使东丹国成为大契丹国的附属国。东丹国每年向宗主国大契丹国上贡布匹十五万端,马千匹。
阿保机封耶律倍为“人皇王”是用了三才“天、地、人”'17'的典故,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完全确立了耶律倍的“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但把一个堂堂皇太子封在藩外之国,表现出阿保机似乎对于耶律倍是否应该继位犹豫不决,或许他听了皇后述律平的话,已经不打算让长子耶律倍而让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而把幅员辽阔的渤海故地东丹国给长子以为补偿。《辽史?后妃列传?淳钦皇后述律平传》记载,阿保机曾说过,次子耶律德光必能使耶律家族兴旺,皇后也偏爱次子,想让皇太子耶律倍让出继承权,于是阿保机才册封耶律倍为东丹王。'18'后来阿保机死后的帝位之争也充分说明了阿保机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使长子耶律倍丧失了争夺皇位的有利条件。
册封之后,阿保机于三月十一丁卯日(4月25日)驾临人皇王耶律倍的宫殿。之后,阿保机发下圣旨道:“此地濒临大海(指如今的渤海、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不是我可以长久居住之地,留你在这里安抚人民,治理疆土,以彰显朕的爱民之心。”'19'三月廿九乙酉日(5月13日),阿保机班师回皇都,人皇王耶律倍率领东丹国官僚送行。夏四月初一辛卯日(5月15日),耶律倍辞别父皇,还创作了一首歌献给父皇。临别时,阿保机说:“有你治理东方的土地,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20'耶律倍由于担心再也见不到父皇,对着父皇号啕大哭而别。回东丹国后,耶律倍就用中原的礼仪和制度治理国家。
耶律倍生平(四)
………………………
让国
帝位原应由身为皇太子的耶律倍来继承,但母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次子耶律德光。除了亲情近疏的关系外,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还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他仰慕汉文化,主张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这和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传统的母后述律平格格不入,可能正是这一点不为母后所喜爱。耶律德光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母后又临朝称制,两人手握军政大权。耶律倍知道自己继位无望,也知道母后想立二弟耶律德光为皇帝。天显二年秋,阿保机下葬于祖陵。据《辽史》记载,冬十一月壬戌日(927年12月11日),耶律倍对百官公卿们说道:“大元帅功德可与天神比肩,国内外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应该主持国家社稷。”乃与群臣奏请述律皇后,让出本应由自己继承的皇帝宝座。述律皇后当然同意,于是当天,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是为辽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年号仍为天显不变。
似乎德光继位的提议是由耶律倍与群臣共同提出,述律皇后仅是遵循民意而已。其实不然,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权力交接不但引起了当时契丹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而且引起了此后契丹皇室内部的一系列权力斗争。对这次权力交接中的斗争《辽史》没有明确的记录,似乎是在很平稳正常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实不然,述律皇后的意见并不为全体契丹贵族所认可,反对者大有人在。对于持不同意见者,述律皇后采取其一贯的作法,以阴谋狡诈的手段残酷地予以惩治和镇压。耶律倍与耶律德光在契丹贵族中都有一批拥护者,述律皇后为贯彻自己的意图,利用契丹的人殉旧俗,以残酷的手段打击耶律倍的支持者,逼他们为先帝阿保机殉葬,“前后所杀以百数”。
《资治通鉴》又记载,反对派被杀戮殆尽后,述律皇后主持召开贵族大会,命两个儿子都乘马立在帐前,假惺惺地对各位部落酋长说:“两个儿子我都喜欢,不知道立哪个为皇帝,你们选择可以做皇帝的握住他的马辔头。”'22'诸位酋长知道皇后的意思,况且支持耶律倍的已经被杀得差不多了,他们便争相握住德光的马辔头欢呼雀跃道:“我们愿意侍奉大元帅。”皇后便顺水推舟:“大家的意见,我怎么敢违背呢?”遂立德光为皇帝。《辽史》中的有关记载隐去了这次大会的实情,可能是由于原始资料不全,或者是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
后唐座上宾
后唐用天子的礼仪和护卫队欢迎耶律倍,耶律倍坐在水上的船型宫殿里,众官陪在他左右,一一向他敬酒。到了后唐的重镇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见到了后唐明宗。明宗把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宫的宫女夏氏嫁给他,又赐耶律倍姓东丹(以东丹国为姓),名慕华(“仰慕中华”之意),是为东丹慕华。明宗又改瑞州为怀化军,拜东丹慕华(即耶律倍)为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来又赐东丹慕华国姓李,名赞华(“赞美中华”之意),故从此又称李赞华。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李赞华(即耶律倍)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常常思念祖国的亲人,他派遣的向母后和皇帝问安的使节从不间断,这在《辽史》上多有记载,说明他的孝心没有因母后不喜欢他而有所减损。
契丹内部的争斗
………………………
耶律阿保机任八大部可汗以后,旧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由于他的推行的一些措施多不符合守旧贵族的利益,故引起他们很大不满意,联合起来对付阿保机,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迭刺部的迭刺、寅时底、安端等,他们结成集团,先后发动了3次叛乱,阿保机得知后,先下手为强,将几个弟弟全都逮了起来,后来他考虑到自己称可汗不久,人心浮动,应以和睦为主,尤其是自己的家庭内部更不宜分裂,于是就赦免了几个弟弟的罪过,并按照习俗,与他们的上山盟誓,永远和好。
不料第二年冬天,几个弟弟又起来叛乱,结果被阿保机打败,阿保机又一次宽恕了他们。根据当时的形势,阿保机想用这种忍证、妥协的方法来争取时间强大起来。但代表旧势力的弟弟们口头上表示“谢罪”,实际上并无悔过之心,仅过了三个月又发动了叛乱,阿保机忍无可忍,便举兵讨伐,他声东击西,个个击破,先将迭刺和安端拿下,其他贵族见势不妙,慌忙北上,阿保机此次并未罢休,率兵向北进击,当兵追到土河时,又突然下令停止追击,众将不解其意,阿保机向他们解释说,“他们虽远逃,但过些天,众人必将怀念故土,对北逃不满,上下离心,到那时我们再追击,必能大胜。”不久,叛军果然分崩离析,被阿保机打得大败。平叛之后,除了几个弟弟外,其他300多名叛军首领全部被斩首示众。
耶律德光生平(一)
………………………
即位
辽太宗即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做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在阿保机到各处征战的时候,耶律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来平定渤海国,都有所建树。所以同样有勇有谋的母亲述律后才对他另眼相看,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全力支持他,反对喜欢汉族文化的长子耶律倍继位。 阿保机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选新皇帝的仪式,在主政的耶律后的建议下,大臣们都赞成耶律德光继位,于是,耶律德光举行了契丹传统的燔柴礼,正是继位为契丹新皇帝。耶律德光在继位之初,就花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