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十年代学霸重生日常-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树得意洋洋:“好吃吧?等熟了就干巴巴的,没炒的话吃起来还有股生气,哪有这个好吃。”
  选择秋天来真是太好了,菜园子里转了一圈,到处都是成熟的作物。城市里长大的顾毓铮难得体会了把什么叫大自然的天生天长。
  杨树简直就是个小吃货,他从已经收过一遍的地里又刨出几粒落网的土豆和几颗花生,拿到一边挖个土坑,盖上一把干草,点火煨熟,香喷喷的根本停不下来。
  小孩子玩火不好吧?这话顾毓铮都问不出口。瞧他那熟练的动作,还有什么好说的。
  吃得差不多了,杨树将剩下的食物往兜里一揣,把地上的土灰踩实,又浇了点水,确定没有留下火种才带着她转战阵地。
  接下来又逛了一些地方,其中就有顾毓铮最感兴趣的图书室。
  图书室里书是不少,可惜大部分都是军事政治书籍,还有一些关于机械方面的,这些对她来说都没什么用,还想再找找,杨树等得不耐烦了,拉着她就又往食堂炊事班跑。
  顾毓铮黑线,说起来北方比南方上学早一年,他这年纪现在应该是在上学前班吧?怎么还有空在外面疯跑。
  杨树答得理所当然:“学前班有什么好上的,要不是我爸逼着,我才不去呢。这不是你来了么,我妈就帮我请假了。”
  得,原来还是个厌学的小吃货。
  到了食堂已经是午饭时间,这一上午过得太充实都没发现,顾毓铮阻止了杨树买饭的念头,拉着他回家一起吃饭。
  耿霜泠的粥已经熬好了,配上拿盐和醋现腌的爽口小菜,看着就有食欲。
  杨树是在家属院混惯了的,有时候父母工作忙,他不是吃食堂就是在其他人家里蹭饭,一点都不怕生,耿霜泠一招呼他就坐下开吃了,当然,吃之前有把兜里揣着的土豆花生拿出来给阿姨。爸爸说了,这叫礼尚往来。
  耿霜泠看着桌上表皮被火熏得黑乎乎的几样东西,哭笑不得,别说,虽然凉了,味道还是不错的。
  吃完饭又是午睡,小孩子不上课除了吃、玩就是睡。醒来是下午1点多,耿霜泠指了指床头的柜子:“我早上忘说了,你爸走之前说给你做了几个玩具,你自己看看,喜不喜欢。”
  拿出来一瞧,一架由子弹壳做的飞机模型,一把木头削的手/枪,还有一小堆用半透明塑料打磨成的鱼雷、手雷模型。
  杨树抓起一个:“哇,做的真好,比我爸手艺好多了。”
  部队的士兵平时没什么消遣,有空闲了就喜欢随手找点材料给家里的孩子做点小玩具。顾勇军看得多了,也学着做了几个。他生的虽然是闺女,可在他想来,谁也没规定闺女就不能玩这个了啊?
  顾毓铮如果是个真小女孩,看到这些可能兴趣不大,现在有了大人的思维,对着这堆东西还是挺有兴致。
  顾勇军手艺好,做什么都惟妙惟肖。做好之后还经过了细心的抛光,模型飞机甚至可以反复拆卸拼装,精致的程度堪比艺术品。
  #论有个手工帝爸爸的好处。#
  杨树羡慕得两眼放光,顾毓铮想了想,推过去:“借你玩可以,只能在我家啊。”带回去她可不放心。
  没多久,周慧来了。最近没什么大事,医务室里还有个医生值班,她就提前走了。
  今天营里又到了一位来探亲的家属,叫上一起去她家吃顿欢迎饭。
  上车饺子下车面,北方人的聚餐总少不了面食。周慧撑开桌子擀面条,耿霜泠和另一位军属准备其他的小菜,至于刚来的那位还在家休整,要到饭点才来。
  许是这一天有点忙,男人们都没回来,饭桌上只有几个女人和小孩。新来的这位探亲家属是北方农村的,说话咋咋呼呼,嘴巴没个停的时候。对这样性格背景的人耿霜泠不会看不起,但也没兴趣凑一块聊天,吃完没多久大家就散了。
  回来的时候屋里灯亮着,进去一看,顾勇军已经回来了,正坐在灯下找针线缝扣子。
  耿霜泠上前把活接过来:“部队真是锻炼人,连这缝补的活计你都会做。”
  顾勇军一边看着妻子手上飞针走线,一边叠收进来的衣服:“不自己做又能怎么办。”
  顾毓铮进卫生间洗脸,听到外面爸爸对妈妈说:“家里都还好吧?你这次带这么多东西来,花了不少钱吧?还有来回的路费,要不,从我这拿点。”
  耿霜泠惊讶地反问:“你今天怎么会想起问这个了?你那点工资不都给你妈了吗?”
  “早上给王连长送东西的时候他说的。你买这些吃的估计花了不少,让我多关心一下。要是真手头紧,我先问王连长借点,下个月少给我妈寄点就好了。”
  我猜你那脑子也想不到这些。
  耿霜泠道:“还是算了,你这一少点,你妈又该编排我了。我这边够用,你就自己留着吧。”
  顾勇军语气无奈:“你看你又来了。别老这么想我妈。当初说把钱给你,由你安排给我妈多少,是你自己说你工资够用,岳父岳母也有退休金,让我多给点,现在怎么又不高兴了。”
  耿霜泠道:“我没不高兴啊,我工资又不少赚,盯着你兜里的钱干什么。”
  顾毓铮听着两人这一段对话,觉得这个场面不适合她出现,只好继续在卫生间里磨蹭。
  关于爸爸工资这个事,她是知道的。由着爸爸自己给奶奶寄这是有原因的。
  男人的钱女人管,听起来挺好的,不过到自己家这里,因为双方都有工资,顾勇军就没养家的压力。要不说这个时代的女人好呢,结婚什么都不图,就图个人好。
  顾勇军一人在外,一开始说要把钱给耿霜泠管,耿霜泠想着自己和婆婆谈不来,能少见一次是一次。而且那时候汇款挺麻烦的,还要自己每月跑邮局,反正她对丈夫有信任,让他直接寄给婆婆得了。到了后来,婆婆的本性暴露出来,她就更不愿意沾手了。
  就婆婆那张嘴,没事也能编出个一二三四来,顾勇军的钱要是经了她的手,谁知道会被说成什么样。到时候去告状,给她20说自己只给5元这种事她也不是做不出来。
  反正自己也不差那点钱,还是不要沾这麻烦了。
  这里面的道道,顾勇军一个大男人哪里转得过弯来,只以为又是自己妈做什么事让老婆不满了。
  “我妈没文化,她做了什么事你别和她计较。”
  说到这个就来气,耿霜泠冷哼:“看你面上吧。”
  丈夫没回家亲眼看到,说什么都白搭,等他转业回去就知道了。反正老太婆已经被自己哄住了,暂时还不急。
  说起来,闺女也在,这话题还是别继续的好。想到好一会没看到闺女了,她放大音量:“顾毓铮,你人呢?掉厕所里了?”
  糟,老妈心情不好,叫人都连名带姓了。顾毓铮赶紧从卫生间出来:“洗脸呢。”
  顾勇军这次倒有点眼色,看出老婆脸色不对了,先避避。走过去拉住闺女的手又往卫生间带:“我正想说你呢,你早上刷牙,牙刷摆错了。”
  顾毓铮顺着老爸指的方向一看。差点给跪。
  牙刷头朝着哪个方向对你们当兵的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啊?!
  作者有话要说:  您的好助攻王连长已上线……
  您的好助攻王连长表示队友太猪,他要下线……
  小剧场:
  顾爸:闺女,给你个□□。讨好脸。jpg
  顾毓铮:→_→
  顾爸:还有飞机。
  顾毓铮:→_→
  顾爸:粑粑亲手做的哦。莫名感到委屈。jpg
  顾毓铮:好的好的,最爱你了。
  顾爸:满足~(≧︶≦*)
  顺便说一句,蠢作者小时候挺喜欢玩手/枪和飞机大炮等模型玩具的,我可能是个假女孩。
  #我的内心住了个汉子#
  PS:秋收时间应该是9月底到10月初之间,根据气候不同会稍微有些变化,前文说9月11日出发的,大家请忽略时间差,到时候我集中修一下。

☆、第32章

  第二天一早,顾勇军又早早走了; 这时候母女两已经知道; 他是带队去给附近的村民帮忙了。
  “军民鱼/水情”在这个时代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在这里; 部队会帮老百姓做很多事。比之现在的“有事请打110”都还要周到。
  抢险救灾是最基本的; 平时各种打井、种地; 都会过去帮忙; 所以当穿着军装的兵哥哥们出现的时候,老百姓都会热情接待。
  一整天,顾毓铮都跟着杨树在外面疯跑; 玩得不亦乐乎。难得来一次,她就当旅游了。现在还没有什么环境污染问题,后世想再见到这么纯粹的景色就不容易了。至于皮肤会晒黑什么的,晚上回去再拿瓜果皮敷脸吧。
  傍晚顾勇军回来的时候,王连长也跟着来了。
  王连长是江苏人,他老婆是大学生,现在安排在上海工作,耿霜泠来了; 他就厚着脸皮来蹭点南方菜。
  他和顾勇军不一样,顾勇军外表长得偏清俊,内里其实是个糙汉子,这几年在王连长的影响下才稍微有了点进步。而王连长,外在表现是有点糙,内里却心细,就连吃东西的胃口都比顾勇军挑剔。
  吃久了大西北的馒头饼子面疙瘩; 能有机会来点南方小菜什么的,还要脸干什么。
  当然了,空着手上门什么的,不是他的风格。他带来了一网兜白色的瓜。
  掏出一个瓜来,切开,递一瓣给顾毓铮,王连长故意逗她:“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兰州蜜瓜,现在又叫白兰瓜。顾毓铮当然是知道的。但在运输极度不便的现在,身为南方人的她又是不应该知道的。
  白兰瓜现在还是兰市的特产,如果要从兰市运送到南方,按这时候的交通,估计运到之后没全烂光都是难得。就是仅剩几个安全抵达的,估计也熬不了几天。再说了,现在粮食都还不够,又有谁会花费那么大的成本去运水果。
  所以兰州蜜瓜对于来自南方小城市的耿霜泠母女来说,肯定是一件新鲜物。
  顾毓铮眼珠一转:“王叔叔,我知道了,这个是北瓜。”
  “北瓜?”
  “对啊,我见过西瓜、南瓜、东(冬)瓜,正好还没见过北瓜呢,妈妈说这里是大西北,那这一定就是北瓜了!”
  “噗!”大人们集体笑喷。
  吃完晚饭又是一天过去,第二天顾勇军特意请了个假,打算带母女两去外面转转,哪知道刚走到驻地大门,一个小兵就追了出来。
  小兵跑到跟前,“啪”一声立定敬礼。顾勇军忙也站定回了个礼。小兵道:“顾排长,营长叫您过去办公室,带上您的夫人和孩子一起。”
  等小兵又小跑着离开,两夫妻面面相觑,没办法,长官召见,往回走吧。
  顾毓铮人小腿短走得慢,要是往常大人还能陪着一起慢慢走,现在有人等着,顾勇军直接一把抱起来,大步就迈开了。
  到了办公室,不单是营长,杨教导员和王连长以及连里的张指导员都在。
  耿霜泠没见过这阵仗,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呢,结果一说开,算得上是好事吧。
  说起来,顾勇军的脑子不懂弯弯绕绕,俗称一根筋,说好听点,也叫耿直。
  这样性格的人,想在官途上找存在感是有点难,但也正是因为这专注一心的劲头,他这个小小的排长,手上的技术却是整个驻地数一数二的。上次去新疆出任务,对方的领导就把他记在心上了。
  这次新疆那边又有个任务,需要调一个机械技术高超的兵,对方指名就要顾勇军。
  如果是平时也没什么好说的,一切服从组织安排。但这次偏偏撞上了家属来探亲。
  人家夫妻一共才有二十天的时间,一个任务把人调走十来天,这叫什么事!
  把情况和对方一反应,能不能换个人。
  对方也爽快:“不换。不就是有家属么,一起带来好了。用飞机接。”
  也是这个任务虽然时间久要求高,但是没什么保密度。部队也不是完全不讲人情的地方,难得家人团聚,可不能真把人硬生生又给拆开了。
  顾勇军想拒绝,出个任务还带家属,影响多不好。
  耿霜泠也说:“勇军去了是工作,我跟过去他也是忙任务,还是算了吧。”
  杨教导员道:“小耿同志不用担心。这个任务时间是久了点,任务强度是不高的。主要是配合那边人员的工作,每天只需要占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剩下的都可以让勇军带你们出去自由活动。你们就当公费旅游好了。”
  于是,一家三口被打包上了飞机,等再下地,已经是美丽的南疆。
  顾毓铮那叫一个开心。还记得不,她要买玉啊,这里离和田是近在咫尺啊。
  和田玉在古代的时候又叫“昆仑玉”,是产自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软玉,之后又逐渐扩展至与之同一品类的玉石的名称。
  虽然这种玉石现在包括青海、俄国、大韩等地也都有出产,但在整个华夏,还是普遍认为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和田玉是品质最好的。
  昆仑山上有一条河,古称“白玉河”,现在叫玉龙喀什河。这条河漫漫流淌而下,在塔里木盆地与另一条喀什喀什河汇合,形成和田河。是不是觉得很拗口?
  这两条河就是最著名的出玉河流。其中,又以玉龙喀什河出产的玉石质地更佳。
  至于为什么这两条河会出玉?以前的说法都是昆仑山上的山料玉石因地质作用碎落掉入山谷,又经水流搬运入河中,最后被河水千万年冲刷打磨后,在大自然的雕琢下成为一块块无需后期加工即精美至极的籽料。
  不过后来也有专家认为这种推断在逻辑上存在漏洞,河中的玉石产出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当然,这些都不是顾毓铮现在需要关心的,她只要知道,想买好玉,去和田就是了。
  这次出发之前,顾毓铮借着顾勇军之前送的那块玉为由,引着秦振国谈了一通与玉石相关的信息。
  按表舅公的说法,目前国内还没有人敢大张旗鼓玩玉。国家设在和田当地的收购站将玉收上来后主要是与海外换取必要的物资。私人买卖的话,应该是港澳那边的需求,一些门路广的广东商人会帮他们去和田收购。
  舅婆赵静云被说得勾起了心思。她本是富家小姐出身,虽然后来因为爱好跑去学了军工,但谁也没规定爱了武/装就不能爱红妆了呀。就是秦振国年轻时也是把玩过不少玉石摆件的。
  耿霜泠对玉石饰品的喜爱更不是假的,两个女人一合计,还真就合了顾毓铮的心意。
  他们手上有钱又有渠道,干嘛不买!顾勇军能搞来一块,就能搞来第二块吧。
  这两人虽然没有顾毓铮之前提前扫货的想法,但在收集玉石这一目的上还是达成了初步的一致。
  于是,这次过来的时候,耿霜泠特意准备了不少现金,偷偷藏在衣服内层的夹袋里,想着到时候让顾勇军再去找他那个在新疆认识的战友,再搞上几块。
  所以说,这个时代什么最值钱?讯息啊!
  没有电脑,电视的作用有限,广播业也没有那么发达,老百姓的思维还普遍被制约在一些框框里,这个时候,得到的消息越多,能抓住的机会就越多!
  质疑女主一个不到四岁的小孩子能起什么作用?不用想得太复杂,对于秦振国他们,不需要多少引导,只要将思维引到某个话题上,很容易就能开拓出机遇来。
  让耿霜泠和顾毓铮高兴的是,事情就是这么巧,战友还没去联系呢,自己全家人就都到南疆来了。
  所以说,这人啊,就如顾勇军这样的,没有当官的脑子,就专心搞技术,只要有一样做好了,总有人会赏识,是金子就有发光的时候。
  到了地方,买玉石的事先放一放,顾勇军去报到做任务了,这边的领导也通情达理,派了个小兵带两母女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集市上,摊位不少,可能是饮食习惯和环境的原因,这边的肉类比别处多多了,据带路的小兵介绍,当地老百姓习惯以肉类为主食,但又不可能每家做饭都杀牛宰羊的,所以大多还是出来买肉,这边的肉摊、饭馆就相对会多一点,价格也便宜。这也不是说明老百姓有钱吃得起肉,主要是,这地方的蔬菜比肉还贵啊……当然,这也是因为这边物产足,稍微富饶了那么一点,过去外边的村镇,很多老百姓还是连饭都吃不起的。
  听说有吃肉比吃菜便宜的地方……说实话,还是有点小羡慕的。两母女的味蕾顿时就蠢蠢欲动起来。
  牛羊肉的气味大,两母女老远就闻到了,循着味儿找过去,饱餐一顿。
  吃多了肉有点腻,正好前面一大排卖瓜果的,她们就乐滋滋地扑了过去。
  南疆这边盛产水果,因为当地的气候原因,瓜果类糖分都特别足,吃到嘴里蜜一样。换到后世,当地老百姓光是卖水果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可惜现在无论是贮藏技术还是运输条件都不合格,外面的人吃不到,这里的瓜果卖不出去只能烂掉。
  看到这么多以前没机会吃到的水果,这两人的吃货本性被彻底开发,正打算当个散财童子一家家买过去,那位恪尽职守的小兵又出现了。
  虽然耿霜泠的兜里并不缺钱,但小兵不知道啊,出于帮助战友看守钱包的责任感,他给两人介绍了性价比最高的水果……
  什么水果?抱歉,顾毓铮没听懂。
  这边的老乡讲的是方言,对于她来说,和天书没两样。小兵是外地人,会说普通话,但口音很重,只能达到普通交流的程度,对于如何为当地瓜果做翻译,真是难为他了。
  不过嘛,不管这个水果叫什么,顾毓铮表示,只要好吃就行了!
  这个水果也是一种瓜类,长得像小西瓜,切开后是甜甜的瓤,里面的瓜子个头很大。小兵介绍说,这个瓜汁水丰富,很好吃,当地百姓种了很多。最主要的是,它的瓜子价值比瓜瓤更大,所以卖瓜不是目的,收集瓜子才是关键。
  果然,买瓜的时候,摊主指手画脚地表示,要吃瓜?随便给个几分钱就行,但瓜不能带走,得现吃,吃完了,把瓜子吐到旁边的桶里……
  甚至有摊主表示,吃吧,随便吃,不要钱,把瓜子留下就行。
  所以……这是水果版的买椟还珠吧。
  其实也能理解,这时候的水果卖不掉只能烂掉,还不如收集瓜子,这东西不论是保存还是运输,甚至是体积,都比卖瓜有利啊。
  什么?那也不能让人白吃?
  不是老乡们傻,没有人帮忙吃,瓜子怎么收集啊!当收集瓜子不要人工啊!再说,这么好吃的瓜瓤,就算不值钱,能吃就不能浪费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不想吃?就问你想不想吃?
  我大吃货国子民表示,没有什么是吃货解决不了的。 (= ̄ω ̄=)
  PS:鉴于目前物流开发,当地肉类价格正在与各地接轨中,涨价不少,不过相对来说,还是稍微便宜一些的。
  文中说的瓜是打瓜,糖分比其他瓜低一点,汁水很多。其他地方也有种,不过味道没有新疆的甜。现在市场上的打瓜是经过改良的,籽多瓤少,瓤不好吃。
  小剧场:
  读者:部队里有什么样的任务是时间久、又保密度不高还能带家属的?
  作者:问这么清楚干什么,我说有,就会有。
  顾毓铮:作者大大,求多多的钱买玉,你说有,就会有。(づ ̄ 3 ̄)づ

☆、第33章

  瓜果再好吃,风景再特别; 母女俩都不会忘了计划的事; 不敢跑太远; 就等着顾勇军尽快忙完好出发买玉。
  自从到了南疆; 第一天; 顾勇军忙着熟悉工作; 第二天上午又是抓工作进度,一直到了下午才有了空闲时间,联系上之前的那位姓徐的战友。
  徐建兵在这边当兵也好几年了; 地头混得比较熟,一听是想买玉,就对耿霜泠道:“买玉没你想的那么麻烦,那边有玉石收购站。价格方面也不用担心,我去打声招呼,一定公道。我听说这两年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人了,都说想买几块存手里,也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玩头。”
  顾毓铮想; 这一点不稀奇,聪明人总是会有的,想趁着机会扫货的可不是只有他们家。
  耿霜泠问道:“那收购站的玉又是从哪里收购来的呢?”
  “都是那边的乡亲们捡的,收购站去收,他们就来换点钱补贴家用。”
  耿霜泠想了想,说:“按理,去收购站是最方便的; 不过我觉得既然玉都是乡亲们捡的,那应该不会全上交吧?说不定会把品质好的自己留下,我可不可以去老乡们那里看看?”
  顾勇军觉得麻烦,不过这个时候老婆在说话,自己又不好当面反对,就拿胳膊轻撞了下耿霜泠。
  耿霜泠没理他,继续对徐建兵说:“我是想尽可能挑几块好的,我听人说,玉有灵性,碰上好的,有缘的,让我家人戴着,能保平安。再说难得来一趟,我也想看看玉是怎么来的。”
  这时候的人出趟远门不容易,蹲在家里资讯又不发达,就特别想要多走走看看,这次能有机会亲自过来,就算是晕车,她还是想多走走。
  顾勇军没忍住,话还是脱口而出:“买个玉怎么还那么多道道,还有灵性,我们是无神论者,不讲这一套。”
  顾毓铮捂脸。爸啊,怎么说你好,当兵当傻了吧。
  在外人面前要给老公留面子,耿霜泠有再多不爽都只能憋着,倒是徐建兵对顾勇军说:“顾兄弟,你这话就不对了。玉有没有灵性,能不能保平安,和无神论有神论没关系,这就是个人喜好。就像有些人喜欢下棋,有些人喜欢吃东西一样,最多是多花点钱就是了。你要是舍不得花这钱,那没什么好说的,要是觉得嫂子喜欢就买,那就别担心,就这么点事,兄弟我不嫌麻烦。”
  转头又对耿霜泠道:“嫂子说的有道理,我估摸着他们手里应该会有存着好货,只不过去产区的路不好走,收购站就方便一些,你要是不嫌弃麻烦,我就带你过去。不过嘛,我也就去过和田市区,产玉的地方我也没去过,真要去的话,我还得再帮你找个能带路和翻译的来。”
  老婆要花钱,顾勇军是不会有意见的,可是听说还要亲自赶路去和田产玉区,他就不放心了。
  反正这两天进度赶得及,剩下的都是耗时间的,之前领导也说了自己不用一直在场,那这样好了,明天早上自己早点去把活交代了,让徐建兵他们等一会,带上他一起出发。
  就这样,来到南疆的第三天上午,徐建兵开车带着顾家三口驶向了和田。
  道路和其他地方一样破烂不堪,耿霜泠的晕车症和料想的一样,又再次犯了。好在最近坐车的次数多了,稍微锻炼了出来,吐了几次后,吐着吐着,竟然也就习惯了。
  等吐光了胃里的东西,再嚼几根顾毓铮递上来的干萝卜条,快到和田市的时候,她除了精神有些萎靡外,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车子没有开进市区,就在路边停下了。
  “我认识的那个朋友就住在附近,车子开不进去,我跑过去找他。这个时间他应该在家。”
  在路边休息了一阵,徐建兵就领着一位维族人过来了。年纪不大,也就二十多岁。
  “现在都没有专门的采玉人啦。”这人叫艾尔克,听说耿霜泠对采玉的过程感兴趣,他坐在车上一边给王海生指路,一边给几人介绍,“老人们说,玉都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以前的老爷们会养上一群人,专门给他们从山上、从河里捡玉。后来解放啦,不知为啥就不允许做玉石生意啦,这手艺就荒废了。如今的玉,都是大家伙农闲的时候去捡的,现在正好秋收了,你们要是再晚几天啊,就正好赶上捡玉的时候。”
  采玉人们居住的村落分布在玉龙喀什河的周围,每年的秋天,枯水季到来的时候,也正是田里的活结束的时候。因为环境原因,这边的田地出产很少,他们的生活极度贫穷,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跑到河床上去捡玉,好歹换点钱。
  车子又开了一段路,停了下来,前面没路了。
  艾尔克走下车,张望一下,对几人招招手:“没错,下来吧,他们住的地方,车子不好开,接下来的路只能靠人自己走。”
  顾勇军看看老婆,又看看闺女,越发觉得这真是个坏主意。这样的路,一个刚晕过车,一个还是孩子,怎么走?
  好声商量:“你们在车上等怎么样?”
  耿霜泠当然不想被留下,她转头看看女儿,顾毓铮连忙把小脑袋摇得拨浪鼓一样。
  开玩笑,都到这了,才不要放弃。
  艾尔克说:“没关系,第一个村子离得不算远,两个小时就到了,到时候觉得撑不住了,就让她们在那儿休息好了。”
  也只能这么办了。顾勇军不放心地扶着老婆,又让徐建兵帮忙看着闺女,这才继续前行。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在这个大多数老百姓还是靠天吃饭的时代,所造成的生活条件的差距是根本性的。
  那边瓜果飘香,这边,却是贫瘠一片。北面是大沙漠,南面是昆仑山脉,风大沙多,路难行。
  好不容易走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顾毓铮大吃一惊。
  来之前就知道这边生活比较困难,却没想到会困难到这个地步。所有的语言形容,都不如亲眼见到时的震撼。
  破屋烂衫的不多说,就是植被上,整个村子几乎算得上不毛之地了。别的地方闹饥荒,还能到山上挖草根野菜,可这里,要是闹起饥荒来,连个草根野菜都不容易挖到。就这都还不是最差的,毕竟离最后的通车路段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
  还是那句标语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顾毓铮叹息,闭塞的交通和讯息,这里怎么好得起来。
  艾尔克为他们找的卖玉人看起来条件格外不好,听说几人是来买玉的,他才显出了几分开心,脸上的愁苦之色瞬间去了不少。
  耿霜泠对着眼前的玉石原料露出纠结之色,出乎意料的大啊,看上去足有五、六公斤。
  徐建兵看她吃惊的样子就笑了:“玉石原料个头有大有小,这种的还不算最大呢。 ”
  艾尔克与屋主嘀咕一阵,为众人翻译:“他说,只要价格比收购站的高,他就卖。”
  耿霜泠点点头说道:“行,徐家兄弟会介绍你来帮忙肯定是信任你的,那我自然也是相信你,让他说个价,差不多我就买了。”
  她如今大小也算半个生意人,知道这种时候把话说得大方一点,艾尔克也不会仗着他们不懂就真乱谈价。
  第一块玉石被买下,价钱低得出乎耿霜泠的想象,连预算的一半都没到。她想了想,既然来都来了,钱也还有,那就多买几块。
  整个交易过程中,顾勇军站一边没有吭声。别说这次买玉的钱是表舅(他不以为自己家还能存下这么多积蓄,自动脑补是表舅家资助)和老婆自己挣的,就真是要掏自己的工资,老婆难得开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