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广记-第4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鲸鱼
开元末,雷州有雷公与鲸斗,身出水上,雷公数十在空中上下,或纵火,或诟击,七日方罢。海边居人往看,不知二者何胜,但见海水正赤。(出《广异记》)
【译文】
唐玄宗开元末年,在雷州有雷公与鲸鱼打斗。鲸鱼的身子露出水面,几十个雷公在空中忽上忽下,有的放火烧,有的边骂边打,斗了七天才停止。海边的居民去观看,不知双方谁胜利了,只看见海水一片红。


鲤鱼
开元中,台州临海,大蛇与鲤鱼斗。其蛇大如屋,长绕孤岛数匝,引头向水。其鱼如小山,鬐目皆赤,往来五六里,作势交击。鱼用鳞鬐上触蛇,蛇以口下咋鱼。如是斗者三日,蛇竟为鱼触死。(出《广异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台州面临大海,有大蛇与鲤鱼争斗。那条蛇大得象间屋子,身长能绕孤岛好几圈,伸着头向着水面。那条鱼象座小山,鱼脊鳍和眼睛都是红的,身长能有游五六里,它们作出要互相攻击的样子。鲤鱼用鳞和脊鳍向上撞蛇,蛇用口向下咬鲤鱼。象这样斗了三天,蛇竟被鲤鱼撞死了。


海人鱼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译文】
海人鱼,东海里就有。大的长五六尺,样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脚和头都象美丽的女人,没有一样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没有鳞,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象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也不伤人。


南海大蟹
近世有波斯常云,乘舶泛海,往天竺国者已六七度。其最后,舶漂入大海,不知几千里,至一海岛。岛中见胡人衣草叶,惧而问之,胡云,昔与同行侣数十人漂没,唯己随流,得至于此。因而采木实草根食之,得以不死。其众哀焉,遂舶载之,胡乃说,岛上大山悉是车渠、玛瑙、玻璃等诸宝,不可胜数,舟人莫不弃己贱货取之。既满船,胡令速发,山神若至,必当怀惜。于是随风挂帆,行可四十余里,遥见峰上有赤物如蛇形,久之渐大。胡曰:“此山神惜宝,来逐我也,为之奈何?”舟人莫不战惧。俄见两山从海中出,高数百丈,胡喜曰:“此两山者,大蟹螯也。其蟹常好与山神斗,神多不胜,甚惧之。今其螯出,无忧矣。”大蛇寻至蟹许,盘斗良久,蟹夹蛇头,死于水上,如连山。船人因是得济也。(出《广异记》)
【译文】
近代,有个波斯人常说,乘坐着大海船渡海,前往天竺国已经六七次了。那最后一次,海船漂进大海,不知漂了几千里,漂到一个海岛,在岛上看见一个胡人穿着用草和树叶编的衣服,很惊诧地问他。胡人说:“从前和自己一起的几十个同行伙伴漂在海上沉没了,只有自己随着水流,才能到达这个地方,因此就采树上的水果和草根吃,这才能活下来。”船上的人都可怜他,就让他乘坐海船。胡人这才说:“这个岛上的大山全是车渠、玛瑙、玻璃等各种宝贝,多得数不过来。”船上的人都扔掉自己的贱货去取宝贝。装满船后,那胡人命令赶快开船,如果山神来了,一定会痛惜丢失的宝贝。于是顺着风挂上船帆。走了大约四十多里,远远地看见山峰上有个红色的东西象蛇一样,时间一长渐渐地变得大了。胡人说:“这是山神痛惜宝贝,来追赶我们了,怎么办呢?”船上的人都很害怕。不一会儿,就看见两座山从海中伸出来,高有几百丈。胡人高兴地说:“这两座山,是大蟹的螯,那个大蟹常常喜欢与山神打斗,山神大多数没取胜,很惧怕大蟹。现在,大蟹的螯伸出来了,不用担心了。”大蛇很快到了大蟹跟前,翻动着斗了很久,蟹夹断了蛇头,蛇死在水上,象连绵的山。船上的人因此得救了。


海䲡
海䲡鱼,即海上最伟者也,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矣。每岁,广州常发铜(《太平御览》卷九三八“铜“作“舟同”。)船过南安货易,北人有偶求此行,往复一年,便成斑白。云,路经调黎(地名,海心有山,阻东海涛,险而急,亦黄河之三门也。)深阔处,又见十余山,或出或没,初甚讶之。篙工曰:“非山,海(海原作岛。据明抄本改。)䲡鱼背也。”果见双目闪烁,鬐鬣若簸米箕。危沮之际,日中忽雨霂霡。舟子曰:“此䲡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及近鱼,即鼓船而噪,倏尔而没去。(“鱼畏鼓”,物类相伏耳。)交趾回,乃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䲡之难也。乃静思曰:“设使老䲡瞋目张喙,我舟若一叶之坠眢井耳,宁得不为人皓首乎?”(出《岭表录异》)
【译文】
海䲡鱼,是海上最大的动物,小的也有一千多尺。吞舟的说法,并不是荒谬的事。每年,广州常常开出铜船到南安去进行贸易,偶尔有个北方人要求去走一趟,往来一年,头发便斑白了,他说:“一天,船路过调黎的又深又宽的地方,就看见十多座山,有时露出来,有时沉没下去,开始很惊讶。撑篙工说:“这不是山,是海䲡鱼的脊背。”果然看见双眼在闪烁,海䲡鱼的脊鬐象簸箕一样。正在危险沮丧的时候,大晴天里忽然下起了小雨,舟子说:“这是䲡鱼喷气,水珠散在空中,顺风吹来象雨罢了。”等到靠近䲡鱼,人们就敲着船大声乱叫,䲡鱼一下子就沉了下去。从交趾回来,就扔了船,顺着雷州的海岸边上回到广州,不怕苦和累,就是为了躲避海䲡的灾难。于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说:“假如老海䲡睁开眼睛张开嘴巴,我们坐的船就会象一片树叶掉到枯井里一样,怎么能使人不变成白头发呢?”


鳄鱼
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矫疾。口森锯齿,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嗥叫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故太尉相国李德裕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沈失。遂召舶上昆仑取之,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之窟宅也。(出《岭表录异》)
【译文】
鳄鱼的身体是土黄色的,有四只脚,长尾巴,形状象鼍一样。可是动作矫捷,口里阴森森地长着锯一样的牙齿,常常害人。南中一带鹿很多,鹿最怕鳄鱼。鹿走到山崖上,一群鳄鱼在崖下嗥叫,鹿会因为惊吓害怕而掉到山崖下,大多被鳄鱼捉住吃了,这也是动物的互相克制。从前的太尉宰相李德裕,被贬官到潮州,路过鳄鱼滩,船损坏了,平生积蓄的宝贝珍玩、古书和图画,一下子都沉没丢失了。于是叫来大船上的黑人下水捞取,看见鳄鱼极多,不敢靠近。这里是鳄鱼的洞穴。


吴余鲙鱼
吴王孙权曾江行,食鲙有余,因弃之中流,化而为鱼。今有鱼犹名吴余鲙者,长数寸,大如箸,尚类鲙形也。(出《博物志》)
【译文】
吴王孙权曾经在江上泛舟,吃完鲙鱼,把剩下的扔到江中,变化成鱼。现在有一种鱼还叫吴余鲙,长几寸,粗细象筷子一样,还类似鲙鱼的形状。


石头鱼
石头鱼,状如䲡鱼,随其大小,脑中有二石子,如乔麦。莹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鱼之小者,贮于竹器,任其坏烂,即淘之,取其鱼脑石子,以植酒筹,颇脱俗。(出《岭表录异》)
【译文】
石头鱼,样子象䲡鱼,不论是大鱼还是小鱼,脑中都有两个石子,象荞麦粒一样,晶莹洁白象玉石。有好奇的人,买了很多小石头鱼,装在竹器里,任凭它腐败。就用水淘,取出脑中的石子,用来做喝酒计数的工具,非常与众不同。


黄腊鱼
黄腊鱼,即江湖之横鱼。头嘴长,鳞皆金色,脔为炙,虽美而毒。或煎煿干,夜即有光如笼烛。北人有寓南海者,市此鱼食之,弃其头于粪筐。中夜后,忽有光明,近视之,益恐惧,以烛照之,但鱼头耳,去烛复明。以为不祥,各启食奁,窥其余脔,亦如萤光。达明,遍询土人,乃此鱼之常也,忧疑顿释。(出《岭表录异》)
【译文】
黄腊鱼,就是江河潮水中的横鱼,头和嘴很长,鳞全是金色的。把鱼肉烤吃,味道虽美却有毒。或者煎炒,或者晒干,夜里就放光象灯笼里的蜡烛一样。有个暂时住在南海的北方人,买了这种鱼吃,把鱼头扔到粪筐里,半夜以后,忽然有了亮光。走近一看,更是害怕,点蜡烛一照,只是个鱼头罢了,拿开蜡烛又放出光亮。他认为是不吉祥的事,就把所有的食具都打开看,看那吃剩的鱼,也闪着莹光一样,到了第二天,询问了很多当地人,都说这是正常的事。他的忧虑和担心便没有了。


乌贼鱼    乌贼,旧说名河伯从事。小者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身,江东人或取其墨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海人言,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两带极长。一说,乌贼有矴,遇风则前一须下矴。(出《酉阳杂俎》)
【译文】
乌贼,旧的传说名叫“河伯从事”。小乌贼遇到大鱼,就放出墨水染黑方圆好几尺,用来藏身。有的江东人取出它的墨用来写契约,以便诈骗别人的钱物。写出的字迹象淡墨,过一年字就消失了,只剩下一张空白纸。海人说:“从前秦王东游,把一个算袋扔到海里,变成了这种鱼。”这种鱼外形象算袋一样,两根带子很长。另一种说法是,乌贼身上有个石碇,遇到大风时它的前一根须子就卷住石碇。


横公鱼
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余,恒冰,唯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有横公鱼,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止邪病。(出《神异录》)
【译文】
北方的荒野中有个石湖,方圆有千里,湖岸有五丈多深,长年结冰,只有夏至前后五六十天才解冻。湖里有种横公鱼,长七八尺,样子象鲤鱼,红色,白天生活在水里,夜里变成人,用尖物刺它刺不进去,用开水煮它煮不死。用两个乌梅果煮就能煮死它,吃了可以治邪病。


骨雷
扶南国出鳄鱼,大者二三丈,四足,似守宫状。常生吞人,扶南王令人捕此鱼,置于堑中,以罪人投之。若合死,鳄鱼乃食之;无罪者,嗅而不食。鳄鱼别号忽雷,熊能制之。握其嘴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秋化为虎,三爪,出南海思雷二州,临海英潘村多有之。(出《洽闻记》)
【译文】
扶南国出产鳄鱼,大的有二三丈长,四只脚,样子象守宫,常常吞吃人。扶南国王派人捕捉这种鱼,放在壕沟里,把犯罪的人扔进壕沟,如果该死,鳄鱼就吃了他,没有罪的人,嗅一嗅它也不吃。鳄鱼另外有个称呼叫忽雷,熊能制住鳄鱼,熊握住鳄鱼的嘴拖到岸上,撕开来吃。鳄鱼的另一个名叫骨雷,秋天变化成老虎,三只爪,出产在南海的思州和雷州,靠海的英潘村有很多。


彭蚏
蟹属名彭蚏,以螯取土作丸,从潮来至潮去,或三百丸,因名三百丸大彭蚏。(出《感应经》)
【译文】
蟹一类中有名叫彭蚏的,用螯取土造成土丸,从涨潮到退潮,大约能制成三百个土丸,因而给它起名叫三百丸大彭蚏。


鲮鱼
鲮鱼吐舌,蚁附之,因吞之。又开鳞甲,使蚁入其中,乃奋迅,(“迅”原作“近”,据明抄本改。)则舐取之。(出《异物志》)
【译文】
鲮鱼吐出舌头,蚂蚁爬到舌头上,因而吞吃了蚂蚁。鲮鱼还张开鳞甲,让蚂蚁爬进去,于是很快地合上鳞甲,然后就用舌头舐吃了。


鲵鱼
金(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卷一六二“金”作“全”)义岭之西南,有盘龙山,山有乳洞,斜贯一溪,号为灵水溪。溪内有鱼,皆修尾四足,丹其腹,游泳自若,渔人不敢捕之。《尔雅》云:“鲵似鲇,四足,声如小儿。”金商(《太平环宇记》卷一六二“金商”作“今高”。)州溪内亦有此鱼,谓之魶鱼。(出《岭表录异》)
【译文】
金义岭的西南方,有座盘龙山,山上有个钟乳石山洞,洞里斜着贯穿着一条溪水,人们称之为灵水溪。溪内有鱼,全都是长尾巴四只脚,它的腹部是红色的,自由自在地游泳,渔人不敢捕捉它。《尔雅》里说:“鲵鱼象鲇鱼一样,四只脚,叫声象小孩一样。”金商州的溪水里也有这种鱼,把这种鱼叫做魶鱼。


比目鱼
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底鱼,江淮谓之拖沙鱼。《尔雅》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状如牛脾,细鳞紫色,一面一目,两片相合乃行。(出《岭表录异》)
【译文】
比目鱼,南方人叫它鞋底鱼,江淮一带的人叫它拖沙鱼。《尔雅》上说:东方有一种比目鱼,不是一对不能行走,名叫鲽,样子象牛的脾脏,长细鳞,紫色,只有一面有一只眼睛,两条鱼相合才能行走。


鹿子鱼
鹿子鱼,頳色,其尾鬣皆有鹿斑,赤黄色。《罗州图经》云:“州南海中有洲,每春夏,此鱼跳出洲,化而为鹿。”曾有人拾得一鱼,头已化鹿,尾犹是鱼。南人云:“鱼化为鹿,肉腥,不堪食。”(出《岭表录异》)
【译文】
鹿子鱼,是红色的,它的尾巴和小伷都有梅花鹿一样的斑点,斑点是红黄色的。《罗州图经》上说:“罗州南面的海里有块陆地,每到春夏时,这种鱼跳上陆地,变成鹿。曾经有人拾到一条这种鱼,头已经变成鹿,尾巴还是龟尾巴。”南方人说:“鱼变成鹿,肉有腥气,不能吃。


子归母
杨孚《交州异物志》云:“鲛之为鱼,其子既育,惊必归母,还其腹。小则如之,大则不复。”《潘州记》云:“鱼昔鱼长二丈,大数围。初生子,子小,随母觅食,暮惊则还入母腹。”《吴录》云:“鱼昔鱼子,朝出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云:“暮从脐入,旦从口出也。”(出《感应经》)
【译文】
杨孚的《交州异物志》上说:“鲛这种鱼,它的幼鱼长成以后,受惊便回到母亲身边,回到母亲的腹中去。小时如此,大时就不这样了。”《潘州记》上说:“鱼昔长二丈,大有好几围。刚刚生下幼鱼,鱼很小,跟着母亲找食吃,突然受惊就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吴录》说:“鱼昔鱼的幼鱼,早晨出去找食吃,晚上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南越志》上说:“(鱼昔的幼鱼)晚上从(母亲的)肚脐进去,早晨从(母亲的)口中出来。”


鲋鮧鱼
鲋鮧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相传以为常矣。饶州有吴生者,家甚丰足,妻家亦富。夫妇和睦,曾无隙(“隙”原作“戏”,据明抄本改。)间。一旦,吴生醉归,投身床上,妻为整衣解履,扶舁其足。醉者运动,误中妻之心胸,其妻蹶然而死,醉者不知也。遽为妻族所凌执,云(“云”原作“去”,据明抄本改。)殴击致毙。狱讼经年,州郡不能理,以事上闻。吴生亲族,惧敕命到而必有明刑,为举族之辱,因饷狱生鲋鮧。如此数四,竟不能害,益加充悦,俄而会赦获免。还家之后,胤嗣繁盛,年洎八十,竟以寿终。且烹之不熟,尚能杀人,生陷数四,不能为害,此其命与?(出《录异记》)
【译文】
鲋鮧鱼,身上的纹理和斑点象老虎一样。俗话说:“煮不熟的鱼,吃了必死。”传说中认为这是很平常的。饶州有个吴生,家里很富裕,妻子家也富足,夫妻之间很和睦,从来没有隔阂。有一天,吴生喝醉酒回到家里,横身躺在床上,妻子替他脱下衣服和鞋子,抬起他的脚,吴生的脚乱动了一下,无意中踢中了妻子的心胸部位,他的妻子跌倒地上就死了,吴生喝醉了一点也不知道。他很快被妻族的人凌辱捆绑起来,说妻子是被吴生殴打而死的,关到狱中打了一年的官司。州里和郡里不能处理,把事情报到朝廷,吴生的亲族,害怕皇上的命令下来一定有明确的刑罚,成为全族人的耻辱,因而给关在监狱里的吴生吃鲋鮧鱼。一共吃了四次,竟然不能害死他,吴生显得更加充实有精神,不久遇到大赦被免罪。回家以后,子孙很昌盛,活到八十岁,竟然在家安然死去。都说煮不熟的鲋鮧,吃了能死人,吴生吃了四次,没受伤害,这就是他的命运吧。


鲫鱼
东南海中有祖州,鲫鱼出焉。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此鱼状,即与江湖小鲫鱼相类耳。浔阳有青林湖,鲫鱼大者二尺余,小者满尺,食之肥美,亦可止寒热也。
【译文】
东南海中有个祖州,鲫鱼就出产在那里。长有八尺,吃了它能解暑避寒。这种鱼的样子,就同江河湖泊中的小鲫鱼相类似。浔阳有个青林湖。鲫鱼大的有二尺多长,小的有一尺长,吃这种鱼,味道肥美,也能治寒热病。


鯌鱼
鯌鱼,济南郡东北有鯌坑,传云,魏景明中,有人穿井得鱼,大如镜。其夜,河水溢入此坑,坑中居人,皆为鯌鱼焉。
【译文】
鯌鱼,济南郡的东北有个鯌坑。据传说:北魏景明年间,有人挖井挖到一条鱼,大小象个镜子。那天夜里,河水上涨流入这个坑,坑中的居民,都变成了鯌鱼。


黄魟鱼
黄魟(音烘)鱼,色黄无鳞,头尖,身似大槲叶,口在颔下,眼后有耳,窍通于脑,尾长一尺,末三刺,甚毒。(并出《酉阳杂俎》)
【译文】
黄魟鱼,黄颜色不长鳞,头是尖的,身子象大槲树的叶子,嘴在下巴的下面,眼睛后面有耳朵,耳眼通到脑子里,尾巴长一尺,尾巴尖有三根尖刺,有剧毒。


稀骣
稀骣琳撸孜街纫模松焦曛拚摺H肆⑵浔常筛憾小2毖街校缛瞬芍】且曰酢R淇牵胍阅拘ǔ鋈狻9旰鹑缗#焐焦取9阒萦星山常∑浼谆泼魑奕战耪撸咨嫌猩⒑谠挝战乓印#┲蠖闹莺阽殍;ǎ晕狍鞅髦簦瓷趺髅摹#ǔ觥读氡砺家臁罚
【译文】
稀骣莲瘢嗣墙兴纫模巧焦曛行巫醋畲蟮摹H苏驹谒谋成希芡宰拍阈凶撸霾诔毖街小O缋锶俗降剿∷目侨ヂ簟O胍暾目牵匦胗媚拘ú迦肱隼锩娴娜狻9旰鸾邢笈=幸谎猩芟毂樯焦取9阒萦星山常」昙字械幕粕笤竺挥泻谠蔚模盟笕缓笈拇颍渡虾谏溺殍;ǎ美粗谱魇嶙印Ⅲ髯印⒕票焕嗟钠骶撸雍芎每础


海燕
齐监官县石浦有海鱼,乘潮来去,长三十余丈,黑色无鳞,其声如牛,土人呼为海燕。(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齐地监官县的石浦有海鱼,鱼是趁涨潮落潮时来去。长三十多丈,黑色不长鳞。它的叫声象牛叫,当地人叫它海燕。


鲛鱼
鲛鱼出合浦,长三丈,背上有甲,珠(明抄本“珠”作“蛛”。)文坚强,可以饰刀口,又可以鑢物。(出《交州记》)
【译文】
鲛鱼出产在合浦,长三丈,背上长着甲皮,花纹坚硬,可以用来装饰刀口,还可以磨东西。



卷第四百六十五 水族二
        峰州鱼 海虾 瓦屋子 印鱼 石斑鱼
    井鱼
    异鱼 螃 鱓鱼 玳瑁 海术 海镜
    水母
    蠏 百足蠏 螗蠏 鱼 鹦鹉螺 红螺 鸯龟
    鲵鱼 鲎 飞鱼 虎蠏 蠔 赤鯶公 雷穴鱼
    虬尾 牛鱼 蝤(石多) 奔(鱼孚) 係臂
鸡嘴鱼 剑鱼 懒妇鱼 黄雀化蛤 天牛鱼


峰州鱼
峰州有一道水,从吐蕃中来,夏冷如冰雪。有鱼长一二寸,来去有时,盖水上如粥。人取烹之而食,千万家取不可尽。不知所从来。(出《朝野佥载》)
【译文】
峰州有一道水,是从吐蕃国中流过来的,夏天水冷得象冰雪一样。水中有一种鱼长一二寸,来和去都按着季节时令。鱼浮在水面,象粥一样厚,人们捕捞起来煮着吃,千万家也捕捞不完。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海虾
刘恂者曾登海舶,入舵楼,忽见窗板悬二巨虾壳。头、尾、钳、足具全,各七八尺。首占其一分,嘴尖利如锋刃,嘴上有须如红箸,各长二三尺。双脚有钳,钳粗如人大指,长二尺余,上有芒刺如蔷薇枝,赤而铦硬,手不可触。脑壳烘透,弯环尺余,何止于杯盂也。《北户录》云:“滕循为广州刺史,有客语循曰:‘虾须有一丈长者,堪为拄杖。’循不之信,客去东海,取须四尺以示循,方伏其异。”(出《岭表录异》)
【译文】
刘恂曾登上一只大海船,进入了舵楼里,忽然看见窗板上悬挂着两个巨大的虾壳。头、尾巴、双钳和脚都是完整的,各长七八尺,头占长度的十分之一。嘴又尖又利象刀刃一样,嘴上的须子象根红色的筷子,各长二三尺。一对对脚上都有钳子,钳子象人的大拇指一样粗,长两尺多,上面长着象蔷薇花刺一样的又锋利又硬的红色小刺,不能用手去触碰。脑壳部分用火烘透,弯成环形有一尺多长。就象个盂盆一样。《北户录》说:“滕循任广州刺史的时候,有个客人对滕循说:‘有的大虾须有一丈多长,能当拐杖使用。’滕循不相信。那个客人去东海,取回一根四尺长的虾须给滕循看,这才信服了客人说的奇事。”


瓦屋子
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南中旧呼为蚶(音憨)子。顷因卢钧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垅,故以此名焉。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犹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食多即壅气,背膊烦疼,未测其性也。(出《岭表录异》)
【译文】
瓦屋子,属于蚌蛤一类,南中一带过去称呼它叫蚶子,后来因为卢钧尚书镇守这里,就改叫瓦屋子,因为它的壳上有棱象屋瓦的垅一样,所以用这个给它起名。壳里有肉,肉是紫色的,肉很丰满,广东人很喜欢它,大多用火烤着做下酒菜吃,人们把它叫做天上的烤肉块。吃多了就呼吸不畅,后背和胳膊疼痛,还不了解它的性质。


印鱼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上四方如印,有字,诸大鱼应死者,先以印印之。(出《酉阳杂俎》)
【译文】
印鱼,长一尺三寸,额头上呈四方形,象印章一样,上面有字。各种大鱼应当死去的,就先用印印在大鱼的身上。


石斑鱼
僧行儒言,建州有石斑鱼,好与蛇交。南中多隔蜂窠,窠大如壶,常群螫人。土人取石斑鱼就蜂侧炙之,標于竿上,向日,令鱼影落其窠上,须臾,有鸟大如燕数百,互击其窠,窠碎落如叶,蜂亦全尽。(出《酉阳杂俎》)
【译文】
行儒和尚说,建州有一种石斑鱼,喜欢与蛇交配。南中一带有很多蜂巢,大小象个水壶,常常成群地出来螫人。土人拿来石斑鱼靠近蜂巢的附近用火烧,挂在木杆上,对着太阳,让鱼的影子落在巢上。不一会,有几百只大小象燕子的鸟,轮流地攻击蜂巢,巢被弄碎象树叶一样地落到地上,蜂也全死光了。


井鱼
唐段成式云,井鱼脑有穴,每嗡水,辄于脑穴蹙出,如飞泉,散落海中,舟人竞以空器贮之。海水咸苦,经鱼脑穴出,反淡如泉水焉。成式见梵僧善提胜说。(出《酉阳杂俎》)
【译文】
唐代的段成式说,井鱼的脑袋上有个洞,每当吸水时,水就会从脑袋上的洞快速地喷出来,象飞出的泉水,散落在海里,船上的人都争着用空的器具接住水并贮存起来。海水本来又咸又苦,经过鱼脑的洞喷出来,反而淡得象泉水一样。这是段成式见到印度僧人善提胜时听他说的。


异鱼
异鱼,东海人常获鱼,长五六尺,腹胃成胡鹿刀槊之状,或号秦皇鱼。(出《酉阳杂俎》)
异鱼是东海人常常捕到的鱼,长五六尺,肚子里的胃,呈现出盛箭器和刀槊的样子,有人叫它秦皇鱼。


螃 
傍海大鱼,脊上有石十二时,一名篱头溺,一名螃,其溺甚毒。(出《酉阳杂俎》)
【译文】
傍海地方的大鱼,脊背有石十二时。一个名叫篱头溺,一个名叫螃,这种鱼的尿有很大毒性。


鱓鱼
郫县侯生者,于沤麻池侧得鱓鱼,大可尺围,烹而食之,发白复黑,齿落复生,自此轻健。(出《录异记》)
【译文】
郫县的侯生,在沤麻池的附近捉到一条鱓鱼,直径大约有一尺,煮着吃了,白发变黑,掉了的牙齿又生出来,从此就身体轻健。


玳瑁
玳瑁形状似龟,唯腹背甲有烘点。《本草》云:“玳瑁解毒,其大者悉婆萨石,兼云辟邪。”广南卢亭,(海岛彝人也。)获活玳瑁龟一枚以献连帅嗣薛王。王令生取背甲小者二片,带于左臂上以辟毒。龟被生揭其甲,甚极苦楚。后养于使宅后北池,伺其揭处渐生,复遣卢亭送于海畔。或云,玳瑁若生,带之有验,是饮馔中有盅毒,玳瑁甲即自摇动;若死,无此验。(出《岭表录异》)
【译文】
玳瑁的形状象龟,只是腹部和背部的甲壳上有烘烤的斑点。《本草》上说:“玳瑁能解毒,其中的大玳瑁全都是婆萨石,同时还能避邪。”广南的卢亭,活捉了一只玳瑁龟献给边帅的儿子薛王,薛王命令取下龟的二小片背甲,带在左臂上用来避毒。龟被活着揭下它的甲壳,痛苦达到了极点。然后放到使君住宅后北面的池子里养着,等到它被揭去甲壳的地方渐渐长好,再派卢亭把它送到海边去。有的人说,被揭下甲壳的玳瑁龟如果活着,带着它的甲壳就有灵验,你吃的饭菜中如果有毒,玳瑁的甲壳就会自己摇晃起来。被揭下甲壳后如果死了,就没有这种灵验了。


海术
南海有水族,前左脚长,前右脚短,口在肋旁背上,常以左脚捉物,置于右脚,右脚中有齿啮之,方内于口。大三尺余,其声“术术”,南人呼为海术。(出《酉阳杂俎》)
【译文】
南方有一种水产,前左脚长,前右脚短,口在肋旁边的后背上。常常用左脚捉东西,放在右脚上,右脚中有牙齿咬住那东西,这才放到口里。大的有三尺多长,它的叫声就象“术术”的声音,南方人叫它海术。


海镜
海镜,广人呼为膏叶,盘两片,合以成形。壳圆,中甚莹滑。日(“日”原作“白”,据《太平御览》卷九四三改。)照如云母光。内有少肉如蚌胎,腹中有红蟹子,其小如黄豆,而螯具足。海镜饥,则蟹出拾食,蟹饱归腹,海镜亦饱。或迫之以火,则蟹子走出,离肠腹立毙。或生剖之,有蟹子活在腹中,逡巡亦毙。(出《岭表录异》)
【译文】
海镜,广东人叫作膏叶,象两个盘子合起来的形状。壳是圆的,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