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广记-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乎!”妪谓生曰:“吾比言不为君害,君不听;今田生之疾,果何如哉?然亦将成君之富耳。”言毕(“毕”字原阙,据《宣室志》八补),又去。明日,有谓吕生者,宜于北隅发之,可见矣。生喜而归,命家僮于其所没穷焉。果不至丈,得一瓶,可受斛许,贮水银甚多。生方怪其妪乃水银精也。田生竟以寒栗而卒。(出《宣室志》)
【译文】
大历年间,有个姓吕的书生,从会稽的上虞尉调集到京城。不久他便侨居永崇里。曾经有一个晚上,他与几个朋友在家中聚餐。吃完饭将要就寝的时候,顷刻之间出现了一个老女人,面容与衣服都很洁白,身高二尺左右。她是从屋子的北边旮旯里出现的,缓步走来,样子很怪异。众人见了,相视而笑。那老女人走近床榻,还说话道:“你们聚餐,就不能让我也参加?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够意思?”吕生喝斥她,她便退去,退到北旮旯就看不见了。众人又惊又怪,不知她是怎么来的。第二天,吕生独自在屋里睡觉,又看见那老女人出现在北旮旯,要上前又不上前,惶惶然像是很害怕的样子。吕生又喝斥她。她就又消逝了。到了第三天,吕生暗想:“这一定是个妖怪,今晚上如果不除掉她,早晚是我的一大祸害。”于是他就把一把剑藏到床下。这天晚上,老女人果然又从北旮旯徐步走来。她的表情并无惧色。她走到床前,吕生急忙挥剑。那老女人忽然蹦到床上,伸手臂去抓挠吕生的前胸。以后又跃于左右,举袖而舞。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老女人忽然蹦上床,又用手臂去抓挠吕生前胸。吕生突然觉得全身冰凉,像冰霜覆盖了身体。吕生又把剑乱挥一阵,顷刻间出现了好几个老女人,也跟着挥袖而舞起来。吕生不停地挥剑。她又变成十多个更小的老女人,每个只有一寸来长。这些小人儿虽然数量更多了,却都是一个模样,都不能分辨。她们在四壁下乱跑,吕生非常害怕,却想不出办法来。其中一个老女人对吕生说:“我要合成一个了,你要看清楚啊!”说完,那些小人儿向一起拢来,都来到床前,又合拢为一个老女人,和原先见到的那个一模一样。吕生更加惧怕,就对老女人说:“你是什么妖怪,敢抓挠活人?你应该赶快离去,不然,我请一个方士,将用神术制你,你又能怎样呢?”老女人笑着说:“你说严重了,如果有术士来,我愿意见他。我来,是和你闹着玩的,并不敢害你。希望你别害怕。我也该回去了。”说完,老女人退到北旮旯而消逝。第二天,吕生把这事告诉了别人。有一个姓田的人,善于用符术除去妖孽,在长安城中很有名气。他听说此事之后,高兴得连蹦带跳说:“这正是该我干的事,除去老女人就像弄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今晚我就到你家去,你在家等着吧!”到了夜间,吕生与姓田的一起坐在屋里,不大一会儿,老女人果然又来了。老女人来到床前,姓田的喝斥道:“大胆妖怪你赶快离开!”老女人神色从容不理睬他,在左右徐步来回走动了许久。她对姓田的说:“我并不了解你!”那老女人突然一挥手,手掉到地上,变成一个极小的老女人。这个老女人儿蹦到床上,突然蹦入姓田的口中。姓田的大惊失色道:“我能死吗?”老女人对吕生说:“我几次说过不害你,你不听,现在姓田的这样了,你信了吧?不过也好,这也让你致富了!”说完又离去。次日,有人对吕生说,应该把北旮旯挖开,就可以知道怎么回事了。吕生欣然而归,让家僮把北旮旯彻底挖开。果然,挖了不到一丈深,便挖到一个瓶子,可容纳一斤左右,里边装了不少水银。吕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老女人是个水银精。那位姓田的居然因此惊吓而死。



沈攸之
宋顺帝升明中,荆州刺史沈攸之,厩中群马,辄踯蹋惊嘶,如似见物。攸之令人伺之,见一白驹,又绿绳系腹,直从外来。圉者具言,攸之使人夜伏枥边候之。俄而见白驹来,忽然复去。视厩门犹闭,计其踪迹,直入阁内。时人见者,咸谓为怪。检内人,唯爱妾冯月华臂上一玉马,以绿丝绳穿之。至夜,辄脱置枕边,至夜有时失去,晓时则还。试取看之,见蹄下有泥。后攸之败。不知所在。(出《宣室志》)
【译文】
宋顺帝升明年间,荆州刺史沈攸之,马厩里养了一群好马,这些马总是踢蹄惊叫,好像看到了什么东西似的。沈攸之让人等候在马厩里观察,看到一个白色小马驹,用一根绿绳系着肚子,直接从厩外奔来。养马人详细地告诉了沈攸之,沈攸之派人夜间埋伏在马槽子旁边等着。不多时见白马驹到来,忽然又离去。去查看厩门,厩门还是关着的。查那白马驹的踪迹,竟直入刺史所居的小楼里。当时见到的人,都认为这是精怪。查检阁内之人,只有沈攸之的爱妾冯月华臂上佩有一匹玉马,用绿丝绳穿着。到了晚上,她总是把玉马摘下来放在枕头边,夜间有时候丢失,到天明就又回来了。沈攸之把玉马取来一看,见马蹄下有泥。后来沈攸之败了,不知那玉马哪里去了。


玉龙
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腹中容斗余,颈亦空曲。置水中,令水满,倒之,水从口出,出声如琴瑟,水尽乃止。(出《酉阳杂俎》)
【译文】
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得到一枚玉雕的龙。龙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刻得十分精妙,不像人工做的。玉龙肚子里可装一斗多东西,脖子也是空而弯曲的。把它放到水中装满水,再往外倒水,水从龙口流出来,会发出琴瑟奏鸣一样的声音,水流尽才停止。


江严
江严于富春县清泉山,遥见一美女,紫衣而歌。严就之,数十步,女遂隐,唯见所据石。如此数四,乃得一紫玉,广一尺。又邴浪于九田山见鸟,状如鸡,色赤,鸣如吹笙。射之中,即入穴。浪遂凿石,得一赤玉,如鸟形状也。(出《列异传》)
【译文】
江严在富春县清泉山上,远远望见一位美女,穿着紫色衣服在那里唱歌。江严走近她,还离她几十步,她就隐去不见了,只见到她所依靠的那块石头。如此经历了几次,于是就得到一块紫色的玉,长宽一尺。另外,邴浪在九田山见到一只鸟,形状像鸡,红色,叫起来像吹笙。邴浪射中它,它就钻进一个洞穴中。邴浪就凿开那石洞,凿出一块赤色玉,像鸟的形状。


唐玄宗
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于殿上,观其嬉戏。因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因命取玉龙子以赐。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载诞之三日,后以珠络衣褓并玉龙子赐焉。其后常藏之内府。虽其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及玄宗即位,每京师僣雨,必虔诚祈祷。将有霖注,逼而视之,若奋鳞鬣。开元中,三辅大旱,玄宗复祈祷,而涉旬无雨。帝密投南内之龙池,俄而云物暴起,风雨随作。及幸西蜀,车驾次渭水,将渡,驻跸于水滨,左右侍御,或有临流濯弄者,於沙中得之。上闻惊喜,视之泫然流泣曰:“此吾昔时所宝玉龙子也。”自后每夜中,光彩辉烛一室。上既还京,为小黄门攘窃,以遗李辅国。李辅国常置于柜中。辅国将败,夜闻柜中有声,开视之,已亡其所。(出《明皇杂录》)
【译文】
唐天后曾经召见各位皇孙。她坐在殿上,看孩子们嬉闹玩耍。于是将西方国家所贡的玉环、钏、杯、盘等拿出来,摆放在前前后后,让孩子们随便争夺拿取,以观察他们各自的志向。孩子们没有不争抢奔夺的,都有很大收获,只有唐玄宗端坐在那里,根本没动。皇后认为他很不一般,抚摸着他的背说:“这个孩子应该成为一个太平天子。”于是让人取来玉龙子赐给他。玉龙子,是唐太宗从晋阳宫得到的。文德皇后平日把玉龙子放在衣箱里保存,等到大帝诞生第三天,她把珠络衣褓和玉龙子等物全都赐给他。以后便一直放在内府珍藏。玉龙子虽然长宽不过几寸,却温润精巧,人间不可多得。等到唐玄宗即位,每当京城久旱不雨,他必定虔诚地向玉龙子祈祷。要下雨的时候,近看玉龙子,龙鳞及鬃毛都像在动。开元年间,三辅大旱,唐玄宗又向玉龙子祈祷,但十多天以后也没下雨。他把玉龙子悄悄地扔到南内的龙池中,顷刻之间,云状的东西骤然而起,紧接着风雨大作。等到他游幸西蜀,车驾来到渭水,将要渡河,车马停在水边,左右侍卫,有的在河中洗弄身子,无意中从沙中拾到了玉龙子。唐玄宗听说之后十分惊喜。他看过玉龙子之后流着泪说:“这是我从前极宝贵的玉龙子啊!”从此以后,每天夜里,玉龙子都把屋里照得通亮。唐玄宗回京以后,玉龙子被一个小黄门偷去,送给了李辅国。李辅国平常把它放在柜子里。李辅国将败落的时候,夜里听到柜子里有声音,打开一看,柜中没有玉龙子了。


五色玉
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上怪近日西贡无五色玉,令责安西诸蕃。蕃言此常进,皆为小勃律所劫,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林甫赞成上意,且言武臣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二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矣。行数百里,忽惊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命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水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彻可数。中使将返,冰忽消释,众尸亦不复见。(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天宝初年,安思顺献给皇上一条五色玉带,又从左藏库中得到了五色玉。于是皇上就怪怨西蕃各国的贡品中没有五色玉。他派人向西蕃各国问罪。西蕃回答说这种东西经常向皇上进贡,都被小勃律国打劫抢去了,运不到。皇上大怒,要征讨小勃律。群臣大多数劝皇上不要征伐,只有李林甫赞成皇上的主意,并且说武臣王天运有勇有谋可以领兵打仗。于是皇上就让王天运领兵四万人,又统领西蕃各国之兵讨伐小勃律。等到大军逼近勃律城下,勃律的君长很害怕,出来请罪,愿意把宝玉全都献出来,年年岁岁向大唐进贡。王天运不答应,就攻城屠杀,俘虏两千人及其珠宝而还。勃律国中有一位术士,说王天运如此无义是不祥之兆,天要刮大风啦!王天运指挥军队走了数百里,忽然间大风四起,雪花大如鸟雀翅翼。大风激起小海水冻成冰柱,然后又被大风吹折。经过半日,小海波涛涨涌,四万人一时间全都冻死,只有一个汉人和一个蕃人跑了回来,详细地向皇上禀报。唐玄宗听了非常惊异,马上就派中使随二人回去查验真假。来到小海之侧,冰还像小山一样峥嵘而立。隔冰就可望见兵士的尸体,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晶莹明彻,看得很清楚。中使要返回的时候,冰柱忽然消释,兵士们的尸体也不见了。


玉辟邪
肃宗赐李辅国香玉辟邪二,各高一尺五寸。工巧殆非人工。其玉之香,可闻数百步,虽锁之于金函石柜中,不能掩其气。或以衣裾误拂,芬馥经年,纵瀚濯数四,亦不消歇。辅国常置之坐侧。一日,方巾栉,而辟邪一则大笑,一则悲号。辅国惊愕失据。而冁然者不已,悲号者更涕泣交下。辅国恶其怪,遂碎之为粉,没于厕中。自后常闻冤痛之声。其辅国所居安邑里,芬馥弥月犹在。盖舂之为粉,愈香故也。不周岁而辅国死焉,始碎辟邪。辅国嬖奴慕容宫,知异常物,隐屑二合。鱼朝恩不恶辅国之祸,以钱三十万买之。而朝恩将伏诛,其香化为白蝶,冲天而去。当时议者,以奇香异宝,非人臣之所蓄也。辅国家藏珍玩,皆非世人所识。夏即于堂中设迎凉草,其色类碧,而干似苦竹,叶细于杉(“杉”原作“山”,据《杜阳杂编》改)。虽若乾枯,未尝凋落。盛暑朿(朿原作刺,据《杜阳杂编》上改)之窗户间,凉自至。凤首木高一尺,而凋刻如鸾凤之形,其木颇似枯槁,故毛羽秃落不甚尽。虽严凝之时,置于高堂大厦中,而和煦之气如二三月,故别名曰常春木。纵以烈火焚之,终不焦黑。凉草凤木,或出于薛王宅。《十洲记》云:火林国出也。(出《杜阳杂编》)
【译文】
唐肃宗赐给李辅国两枚能散发香味的玉辟邪,各高一尺五寸。玉辟邪做工之巧几乎不是人工所能达到的。那玉的香气,数百步之外就可以闻到。即使锁在铁匣子石柜子当中,也不能掩盖它的香气。有的人不小心用衣服搽抹了玉辟邪,香味经年不退,即使把衣服放水里冲洗多次,也不能把香味洗掉。李辅国常把玉辟邪放在座位旁边。有一天,他正在梳洗,而两个玉辟邪一个发出大笑,一个发出悲号。李辅国惊得不知如何是好。而那个笑的笑个不停,那个哭的哭得涕泪交加。李辅国对两个玉辟邪的怪异表现十分讨厌,就把它们砸得粉碎,扔到厕所里。从此以后常听到厕所里有冤痛之声。李辅国所居住的安邑里,一个多月之后还有香味。大概是把它碾成粉末,香味就更浓的缘故。不到一年李辅国就死了。当初把玉辟邪弄碎的时候,李辅国宠爱的奴婢慕容宫,知道这不是平常之物,偷偷地保存了些碎屑。鱼朝恩不忌讳李辅国的灾祸,用三十万钱把零碎的玉辟邪买去。鱼朝恩将被杀的时候,那些散发香气的玉屑,化成白蝴蝶,冲天而去。当时人们议论,认为这样的奇香异宝,不是做臣子的所能保存的。李辅国家里所藏的珍宝古玩,都不是世人所能认识的。夏季就在堂中设迎凉草,草色接近碧绿,基干像苦竹,叶比杉叶还细,虽然像是干枯,却不曾凋落。将这种草扎在窗户之间,凉气自来。凤首木高一尺,而雕刻成像鸾凤那样的形状,木头很像已经枯干了,所以就像鸾凤的羽毛没有落尽。即使是严寒之日,把凤首木放在高堂大厦中,和煦之气就像二三月份。所以凤首木又叫常春木。即使用烈火焚烧它,也不能把它烧焦烧黑。凉草和凤木,或许是从薛王的宅里弄到的。《十洲记》说,它出自火林国。


软玉鞭
德宗尝幸兴庆(“庆”原作“废”,据明抄本改)宫,于复壁间得宝匣,中获玉鞭。其末有文,曰“软玉鞭”。即天宝中异国所献也。瑞妍节文,光明可鉴,虽蓝田之美,不能过也。屈之则首尾相就,舒之则径直如绳。虽以斧鑕锻斫(“斫”原作“研”,据《杜阳杂编》改),终不伤缺。德宗叹为神物,遂命联蝉绣为囊,碧蚕丝为鞘。碧蚕丝,即永泰元年东海弥罗国所贡也。云其国有桑,枝干盘屈,覆地而生。大者亦连延十数里,小者亦荫百亩。其上有蚕,可长四寸。其色金,其丝碧,亦谓之金蚕丝。纵之一尺,引之一丈。反撚为鞘,表里通莹如贯瑟,虽并十夫之力,挽之不断。为琴弦,鬼神愁,为弩弦,则箭出一千步,为弓弦,则箭出五百步。上令藏于内府。至朱泚犯禁阙,其鞭不知所在。(出《杜阳杂编》)
【译文】
唐德宗曾经幸兴庆宫,在夹壁墙里发现一个宝匣,从匣中得到一把玉鞭。鞭的末端刻有文字:“软玉鞭”。这是天宝年间外国进贡献来的。软玉鞭的玉质好花纹美,亮得可以当镜子使用,即使是蓝田产的美玉,也不能超过它。使它弯曲,头和尾可以靠近;使它展开,那么它直得像用过绳墨。即使是用刀斧砍它,也始终不能使它残缺。德宗赞叹它是神物。于是命人用薄如蝉翼的绸子绣成装鞭的口袋,用碧蚕丝做成鞭梢。碧蚕丝,就是永泰元年东海弥罗国进贡献来的。说他们国中有桑树,枝干盘曲,遮天盖地地生长。大的连绵十几里,小的也能遮一百亩地的荫凉。树上面有蚕,有四寸来长。它的身体是金黄色的,它的丝是碧绿的,也叫做金蚕丝。再说那软玉鞭,松开时是一尺长,拉直就是一丈长。把它捻成鞭梢,表里通莹象琴弦,即使合并十个人的力气,也拉不断它。用它做琴弦,奏出的声音极美,鬼神听了都发愁;用它做弩弦,那么箭就能射出去一千步远;用它做弓弦,那么箭就可以射出去五百步远。皇上下令把它珍藏在内府。到朱泚作乱于京师的时候,那鞭不知哪里去了。


玉猪子
执金吾陆大钧,从子某,其妻常夜寝中,闻有物啁啾斗声。既觉,於枕下揽之,得二物,遽以火照,皆白玉猪子也。大数寸,状甚精妙。置之枕中而宝(“宝”原作“实”,据《小说大观》本改,)之。自此财货日增,家转蕃衍,有求必遂,名位(“位”原作“仙”,据明抄本改)迁腾。如此二十年。一夕忽失所在,而陆氏亦不昌矣。(出《纪闻列异》)
【译文】
官职为执金吾的陆大钧有个侄子陆某,他的妻子常常于夜间听到有两件东西打斗的声音。一天早晨醒来,在枕边摸到两个东西,急忙点灯一照,原来是两只玉雕的小猪。小猪的大小有几寸长,形状特别精妙。她把它们当成宝贝放在枕头里珍藏。从此,这一家的钱财一天比一天增多,家境繁盛起来,做什么事都成功,名誉地位日见显赫。这样过了二十年。有天夜里忽然不见了玉雕小猪,陆家也就渐渐不如从前昌盛了。





卷第四百二  宝三
隋侯 燕昭王 汉高后 后汉章帝 梁武帝 火珠 鲸鱼目 珠池 少城珠  青泥珠
 径寸珠 宝珠 水珠 李勉 李灌 上清珠 守船者 严生 张文珗  卫庆 鬻饼胡


隋侯
隋侯行,见大蛇被伤而治之。后衔珠以报。其珠径寸,纯白,夜有光明,如月之照。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出《搜神记》)
【译文】
隋侯在路上行走,发现一条大蛇被伤,就为它治疗。这条蛇伤好之后,就用嘴衔来一颗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直径有一寸,纯白色,夜间发光,像月光一样。这颗珍珠一名隋侯珠,一名明月珠。


燕昭王
燕昭王坐握日台,时有黑鸟白颈,集王之所。衔洞光之珠,圆径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悬照于云日,百神不能隐其精灵。此珠出阴泉之底。泉在寒山之北,圆水之中。言波澜常圆转而流。有黑蚌,飞翔而来去于五山。黄帝、务成子游寒山,得黑蚌在高坐之上,故知验矣。昭王时,其国来献。王取宝璋水,洗其泥沙而叹曰:“悬日月已来。”见黑蚌生珠,已八九千回。此蚌千岁一生,珠渐轻细。昭王常怀握此珠,当盛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珠焉。(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燕昭王坐在握日台上,有一些白脖颈的黑色大鸟飞来,停落在王所。那鸟衔来一颗明澈发光的珍珠。珍珠圆径一尺,色黑如漆,把它悬挂于空中,各种鬼神都不能隐蔽其本来面目。此珠出自阴泉之底。阴泉在寒山之北,圆水之中。据说圆水里的水常常圆转而流。圆水里有黑蚌,来往飞翔于五山之中。黄帝、务成子游寒山的时候,曾在高坐之上得到过黑蚌,所以人们才知道黑蚌的灵验。燕昭王时,那产黑蚌的方国来进献。燕昭王取宝璋之水,将黑蚌洗净,叹道:“我将有可以悬挂的小太阳小月亮啦!”发现黑蚌生珠,已经有八九千回了。这种蚌一千年一生珠,它产的珠子渐渐减小。燕昭王经常怀揣和把玩这颗珍珠,时值酷暑盛夏,体肤微有凉感。故而名曰消暑招凉珠。


汉高后
汉高后时,下书求三寸珠。仙人朱仲,在会稽市贩珠,乃献之。赐金百斤。鲁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从仲求珠。复献四寸者。(出《列仙传》)
【译文】
汉高后时,下诏书征求直径够三寸的大珍珠。有个名叫朱仲的仙人,在会稽那地方做珍珠买卖,就献上一颗。汉高后赐给他黄金百斤。鲁元公主私下用七百斤黄金的代价,向朱仲谋求大珍珠,朱仲便献给她一个直径有四寸长的。


后汉章帝
后汉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馆陶,大如李,有明耀。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滨(“滨”原作“昏”,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大如鸡子,圆四寸八分。(出《列仙传》)
【译文】
后汉章帝元和元年,在馆陶发现了一颗明珠,像李子那么大,能发光。元和三年,在豫章海滨发现一颗明月珠,像鸡蛋那么大,圆长四寸八分。


梁武帝
梁大同中,骤雨殿前,有杂色宝珠。梁武有喜色。虞寄上《瑞雨颂》。(出《酉阳杂俎》)
【译文】
梁大同年间,一场大暴雨夹着杂色珍珠落在殿前。梁武帝非常高兴。管理山泽的官便献上一首《瑞雨颂》。


火珠
贞观初,林邑献火珠。状如水精。云:于罗刹国得。其人朱发黑身,兽牙鹰爪。(出《国史异纂》)
【译文】
贞观初年,林邑献给皇上一颗火珠。火珠的样子很像水精。说此珠是从罗刹国弄来的。罗刹国的人,红头发,黑皮肤,齿如兽牙,手似鹰爪。


鲸鱼目
南海有珠,即鲸目瞳。夜可以鉴,谓之夜光。凡珠有龙珠,龙所吐也。蛇珠,蛇所吐也。南海俗云:“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言蛇珠贱也。玫瑰亦珠名。越人俗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名珠儿。吴越间俗说:“明珠一斛,贵如玉者。”合浦有珠市。(出《述异记》)
【译文】
南海产有珍珠,就是鲸鱼的瞳仁儿。这种珍珠夜间可以照出人影,叫做夜光珠。大凡珍珠有龙珠,是龙吐的;有蛇珠,是蛇吐的。南海有这样的俗语:“蛇珠上千枚,不如一玫瑰。”这是说蛇珠不值钱。“玫瑰”也是一种珍珠的名称。越人有这样的的俗语:“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颗龙珠。”越人有以珠为上宝的习俗,生女孩叫“珠娘”,生男孩就叫“珠儿”。吴越一带的俗语说:“明珠一斛,其价如玉。”合浦有专门买卖珍珠的集市。


珠池
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以充贡赋。耆旧传云,太守贪则(“则”原作“即”,据明抄本改)珠远(“远”原作“送”,据明抄本改)去。皆采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疑其底与海通,又池水极深,莫测也。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说,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贯之以篾,曝乾,谓之珠母。容桂率将脯烧之,以荐酒也。肉中有细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出《岭表录异》)
【译文】
廉州边海里有一个岛屿,岛上有一个大池,叫做珠池。每年刺史征收贡赋,都亲自监督采珠户到珠池中采来缴纳。据老年人传说,如果太守贪婪,那么珍珠就会远离而去,难以采到。采上来的都是老蚌,把蚌剖开从中取珠。珠池在海边,人们都怀疑池底与海是相通的。但是池水极深,不可探测。池中所产的珍珠,像豌豆那么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弹丸那么大的,也时常可能采到;直径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却只有其说,不可遇到。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来晒干,叫做珠母,容桂一带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见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产自珠池。珠池里的蚌无论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少城珠
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桓温恶其太侈,焚之。合在此地。合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出《酉阳杂俎》)
【译文】
蜀地的石笋街,夏季里大雨过后,往往拾到杂色小珍珠。一般人说这地方可能是海眼,但是谁也不清楚天上下珍珠的原因。蜀僧惠嶷说:“据史书记载,蜀地的少城是用金璧珠翠装饰的,桓温嫌它太奢侈,就把它烧了。少城旧址应当就在此地。所以能拾得小珠,并且时常有带眼儿的。”莫非正象像说的这样吧?


青泥珠
则天时,西国献毗娄博义天王下额骨及辟支佛舌,并清泥珠一枚。则天悬额及舌,以示百姓。颔大如胡床;舌青色,大如牛舌;珠类拇指,微青。后不知贵,以施西明寺僧。布金刚额中。后有讲席,胡人来听讲,见珠纵视,目不暂舍。如是积十余日,但于珠下谛视,而意不在讲,僧知其故,因问故欲买珠耶?胡云:“必若见卖,当致重价。”僧初索千贯,渐至万贯。胡悉不酬。遂定至十万贯,卖之。胡得珠,纳腿肉中,还西国。僧寻闻奏,则天敕求此胡。数日得之,使者问珠所在,胡云,以吞入腹。使者欲刳其腹,胡不得已,于腿中取出。则天召问:“贵价市此,焉所用之?”胡云:“西国有青泥泊,多珠珍宝。但苦泥深不可得。若以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宝可得。”则天因宝持之。至玄宗时犹在。(出《广异记》)
【译文】
武则天时,西蕃某国献给她毗娄博义天王的下颔骨和辟支佛的舌头,并有青泥珠一枚。武则天把下颔骨和舌头悬挂起来让百姓看。下颔骨很大,像一把小交椅;舌头是青色的,大如牛舌头;珠子像拇指那么大,微微发青。武则天不知青泥珠的珍贵,把它送给西明寺的和尚了。和尚把这颗珠子装在金刚的脑门儿上。后来和尚讲经,有一个前来听讲的胡人见了这颗珠子就目不转睛地看。十几天里,他总在珠下凝视,心并不用在听讲上。和尚心里明白,于是向胡人道:“施主想要买这颗宝珠吗?”胡人说:“如果一定能卖,我保证出重价。”和尚最初的要价是一千贯,渐渐涨到一万贯,胡人全都答允。于是定到十万贯,成交。胡人买到此珠之后,剖开腿上的肉,把珠子纳入其中,然后回国。和尚不久就把这事向武则天禀奏了。武则天下今寻找这个胡人。几天之后,使者找到了那胡人,问他宝珠在什么地方,他说已经把宝珠吞到肚子里了。使者要剖开他的肚子检验,他没办法,只好从腿肉中取出宝珠来。武则天召见那胡人,问道:“你花重价买这珠子,要用它干什么呢?”胡人说:“西蕃某国有个青泥泊,泊中有许多珍珠宝贝。但是淤泥很深,无法将珍宝弄上来。如果把这颗青泥珠投到泊中,淤泥就会变成水,那些宝贝便可以得到了。”武则天于是拿青泥珠当宝贝。直到唐玄宗时,这珠还在。


径寸珠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风逆旅,见方石在主人门外,盘桓数日。主人问其故。胡云:“我欲石捣帛。”因以钱二千求买。主人得钱甚悦,以石与之。胡载石出,对众(“对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