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广记-第4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瓮峰
华岳云台观,中方之上,有山崛起,如半瓮之状,名曰瓮肚峰。玄宗尝赏望,嘉其高回,欲于峰腹大凿“开元”二字,填以白石,令百余里外望见之。谏官上言,乃止。(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在华山云台观中方的上边,有一座山崛起,好象半个瓮的形状,因此名叫瓮肚峰。玄宗曾经观赏过,赞美它高耸迂回,想要在山峰中部开凿“开元”两个大字,在里面填上白色的石头,让百里以外也能看到它。谏官上奏劝阻,才停止了。


夸父山
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出《朝野佥载》)
【译文】
在辰州东面有三座山,成鼎足之势直上云霄,各高有数千丈。据古老的传说讲:“当初夸父追赶太阳,到了这里煮饭,这三座山,就是夸父来支鼎煮食物的石头啊!”


插灶
荆州有空舲峡,绝崖壁立数百丈,飞鸟不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传云,洪水时,行舟者泊爨于此,余烬插之,至今犹曰插灶。(出《洽闻记》)
【译文】
在荆州有个空舲峡,悬崖绝壁有数百丈高,连飞鸟也不在上面栖息。有一根被火烧过的木插在山崖上,远远望去有数尺长。据传说,发洪水的时候,驾船的人停泊在这里烧火煮饭,把没有烧完的木头插在那里,到现在还叫插灶。


河山石斛
融州河水,有泉半岩,将注其下,相次九磴,每磴下一白石浴斛承之,如似镌造。尝有人携一婢,取下浴斛中浣巾。须臾,风雨忽至,其婢震死。所浣巾斛,碎于山下。自别安一斛,新于向者。(出《酉阳杂俎》)
【译文】
在融州河边的大岩石中间有一个水泉。泉水沿着岩石下流,依次流过九级石台阶,每个石台阶下都有一个白色石头的浴斛(一种容器)接着,好象是人工凿成的。曾经有人带领一个婢女,在最下边的浴斛里面洗手巾。不一会儿就来了风雨,霹雳把那个婢女击死,洗手巾的那个浴斛,在山下变得粉碎。又另外在石阶上安放一个浴斛,看起来比原有的要新。


终南乳洞
有人游终南山一乳洞,洞深数里,乳旋滴沥,(“滴沥”原作“的历”,据明抄本改。)成飞仙状。洞中已有数十,眉目衣服,形制精巧。一处滴至腰已上,其人因手承漱之。经年再往,见所承滴象已成矣,乳不复滴,当手承处,衣缺二寸不就。(出《酉阳杂俎》)
【译文】
有一个人游览终南山的一个钟乳洞,洞深有数里,乳水转动稀疏下落形成了飞仙状的钟乳石。此洞中已有数十个,那飞仙眉目衣服,都生成的很精巧。有个地方一个钟乳飞仙已滴成到腰部以上,那个人在这里用手捧水漱口。过了一年他又去了,见到他捧水漱口的那个滴象已经完成,乳水也不再滴了,但当年手捧水的地方,衣服缺有二寸没有滴成。


古铁锁
齐郡接历山,上有古铁锁。大如臂,绕其峰再浃。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于此。(出《酉阳杂俎》)
【译文】
齐郡与历山相连,山上有一把古铁锁链,粗如胳膊,环绕那座山峰两周。相传这座山本来是海中山,但是山神好迁移,因此海神把山锁上了,后来系着的锁链断了,飞到了这个地方。


崖山
太原郡东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太原郡东边有座山叫崖山,每当天旱的时候,当地人常常放火烧这座山以求雨。传说,崖山神娶河伯的女儿为妻,因此河伯见崖山火起,就必然降雨去救他们。现在山上生长很多水草。


圣钟山
黎州圣钟山,古老传此山有钟,闻其声而形不见。南诏犯境,钟则预鸣。唐天宝、大和、咸通、乾符之载,群蛮来寇,皆有征也。昔有名僧讲《大乘经论》,钟亦震焉。乾宁中,刺史张惠安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惠维讲《妙法莲花经》一遍,此钟频鸣,如人扣击,知向所传者不谬矣。(出《黎州图经》)
【译文】
黎州有座圣钟山,据古老传说,这座山上有一座钟,只能听见钟声而看不见钟形。南诏侵犯边境时,此钟就事先鸣响。唐朝天宝、大和、咸通、乾符年间,群蛮来侵犯,也都先有征兆。过去一个有名的僧人宣讲《大乘经论》时,钟也响了。在乾宁年间,刺使张惠安邀请门僧京师右街净众寺的惠维来宣讲《妙法莲花经》一遍,这个钟频繁的鸣响,好象有人击打。这才知道以前所传说的是真的。


嵩梁山
澧州嵩梁山,今名石门。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高三百丈。角上生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出《十道记》)
【译文】
澧州有座嵩梁山,现在名叫石门。在永安六年那年,这座山自己贯通打开,幽深开阔象是一个大门,高有三百丈。边上长有竹子,倒垂下来轻轻飘拂,人们把它叫做天帚。


石鼓山
歙州石鼓山,有石如鼓形,又有石人石驴。俗传石鼓鸣,则驴鸣人哭,而县官不利。后凿破其鼓,遂不复鸣。(出《歙州图经》)
【译文】
歙州有座石鼓山,山上有块大石头象鼓的形状,还有石人、石驴。传说石鼓如果响,则石驴也叫而石人则哭,倘若有这种情况,则对县官不利。以后把石鼓凿破了,就不再响了。


射的山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译文】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象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怪山
会稽山阴郭中,有怪山,世传本琅琊东武山。时天夜雨晦冥,旦而见在此焉。百姓怪之,因名曰怪山。(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会稽山阴郭中,有一座山叫怪山。相传这座山本来是琅琊的东武山,有一天夜里阴雨昏暗,等到天明就看见它到了这个地方。百姓感到很奇怪,因此给它起名叫怪山。


鸣铙山
鸣铙山,萧子开《建安记》云:“一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象辂,大将军乘。鸣铙载旗,畋猎登于此山。”古老传,天欲雨,其山即有音乐声也。(出《建州国经》)
【译文】
鸣铙山在萧子开的《建安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它又名大戈山。越王无诸,乘坐有象牙装饰的车子,由大将军驾车,敲着铙举着旗,打猎登上了这座山。”还有古老的传说,天将要下雨的时候,这里就有音乐声发出。


赣台
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云:山上有台,方广数丈,有自然霞,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声,即山都木客,为其舞唱。(出《十道记》)
【译文】
赣台在虔州赣台县东南三百六十三里。《南康记》记载说:“山上有个台,有数丈大小,有天然光彩,形状象屋子。在风雨之后,景物空气格外清明洁净时,可以听见山上有吹吹打打的声音,那是山上怪兽在这里跳舞唱歌。


上霄峰
补阙熊皎云。庐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千仞,上有石迹,云是夏禹治水之时,泊船之所。凿石为窍,以系缆焉。磨崖为碑,皆科斗文字,隐隐可见。则知大禹之功,与天地不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补阙官熊皓说:庐山有个上霄峰,高有七千仞。峰上有石迹,说那是夏禹治水的时候,停泊船只的地方。他在石头上凿个孔用来把船系住。当时有人把崖上的石头磨平当作碑,刻的都是蝌蚪文,隐隐约约还可以看清。看后就可以知道大禹治水的功劳可以和天地一样永垂不朽。


麦积山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阁之下,石(“石”原作“加”据明抄本改)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阁”原作“用”,据明抄本改)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若”原作“古”,据明抄本改)今之大殿。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出《玉堂闲话》)
【译文】
麦积山,北跨清水、渭水,南面接近两当县,冈峦亘延五百里,麦积山位于五百里冈峦的中间。崛起一块巨石,高有百万寻,望去成圆形,好象民间麦堆的形状,固此有麦积山之名。在半山腰里,悬崖峭壁之间,凿岩石而成佛像,万龛千室,虽然是人工雕凿,但好像是借助鬼神之力。隋文帝杨坚将佛教神尼的骨头匣子分别放在东阁下面的石室之中,庾信在岩石上刻文字进行记载。过去有记载说是六国共同修建的。自平地上堆积木柴一直达到岩石的顶端,从上面开始开凿龛室佛像,完工后,一面撤去堆积的木柴,一面曲折回转地下来。然后建梯级于险处上去,上面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等。由西阁爬悬梯而上,那里有千房万屋,好象悬于空中,下无基础一般,登上去的人不敢回头看。快要到最顶上,有万菩萨堂,是凿石而成,大小如现在的大殿,雕梁画拱、绣栋云楣都是用石头雕凿而成。一万尊菩萨雕像,排列在一个大室内。在这个室的上面,还有一龛,叫做天堂。空中靠着一个独木梯子,可以顺着它爬上去。到了这个地方,就一万个人当中也没有一个人敢攀登的。从这里向下看,群山都象一些小土丘。当时只有王仁裕能单独登上去。并在天堂的西墙上题诗说:“登到悬空万仞高梯的尽头,已经身与白云同高。在檐前向下望去,群山变得矮小,天堂和落下的太阳一样高低。绝顶路险很少有人到达,古老的岩石强劲的青松引诱得仙鹤经常来这里栖息。到达天际为的是要留下姓名,轻轻擦试岩石情意深重地在这里自己题写诗句。”当时是前唐末辛未年,登到这里题诗留念的,到现在已经三十九年。


斗山观
汉乾祐中,翰林学士王仁裕云,兴元有斗山观,自平川内,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薜萝松桧,景象尤奇。上有唐公昉饮李八百仙酒,全家拔宅之迹。其宅基三亩许,陷为坑,此盖连地而上升也。仁裕辛巳岁,於斯为节度判官,尝以片板题诗于观曰:“霞衣欲举醉陶陶(公昉一家饮八百洗疮,一家酒醉而上升),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旧说云,斗山一洞,西去二千里,通于青城大面山,又与严真观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入蜀,因谒严真观,见斗山诗碑在焉。诘其道流,云,不知所来,说者无不惊奇之。(出《玉堂闲话》)
【译文】
五代后汉国乾祐年间,翰林学士王仁裕说:在兴元有个斗山观,从平地上耸立起一座山,四面悬崖峭壁,它的上边如斗的底,因此叫斗山。山上生有常绿灌木、藤萝、松柏等,景致奇异。上有唐代公昉喝李八百仙酒、全家人随住房一起拔地升天的遗迹。其宅基占地约有三亩,下陷成大坑,这是因为与地基相连的地也一起上升而成。仁裕辛巳年在这个地方任节度判官,曾经用薄木片在观内题诗说:“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降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歧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过去还有传说,斗山有一个洞,往西面去二千里,通到青城县的大面山,又与严真观里的井相通。仁裕癸未年到四川,因为去拜谒严真观,看见斗山诗碑还在。他询问道士,回答说:“不知道从哪来。”听说的人没有不惊奇的。


大竹路
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縆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沈黄泉也。复登措大岭,盖有稍似平处,路人徐步而进,若儒之布武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庙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诗曰:“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崎岖险峻之状。未可殚言。(出《玉堂闲话》)
【译文】
兴元的南面有一条大竹路通于巴州。这条路在深溪峭壁上,要抓着藤萝攀着石块,上去一次需三天时间,才能到达山顶。行人在这里住宿,睡觉时要用粗的藤蔓捆住腰,系在树上,否则,就要掉进深涧,被埋葬掉。再登上措大岭,路稍有些平的地方,走路的都慢慢的行进,好象儒生在踱方步。它的最高处叫“孤云两角”。这里有谚语说:“孤云两角,离天只有一拳头。”淮阴侯庙在这里。过去,汉高祖不重用韩信,韩信逃跑回归西楚。萧何追赶他,在这座山追上了,因此在这立庙。王仁裕曾经辅佐褒梁师王思同征伐巴蜀,来来回回多次登攀,也题诗留念于淮阴祠。诗说:“在这离天只有一拳的地方,古木丛深,过路的人还在谈论着汉伐的淮阴侯。‘孤云’掩盖不住韩信那能主宰兴亡的满腹韫略,‘两角’也曾经悬挂住韩信那离去或留下的犹豫心理。如若不是帝王刘邦轻视地位低下的韩信,岂能劳累肖何追得这么远?当时假如将韩信放回西楚,广阔中原的一尺一寸土地,刘邦也别想占领。”其崎岖险峻的情况,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尽的。



溪毒
江南间有溪毒,疾发时,如重伤寒。识之者,取水笔管,内于鼻中,以指弹之三五下,即出墨血,良久疾愈。不然,即致卒矣。(出《录异记》)
【译文】
江南有的小溪有毒,中毒发病时,症状好象重伤寒。明白的人,可取一根小笔管,插入鼻孔中,用手指弹三五下,就流出黑色的血,过一段时间病就好了。否则,可能导致死亡。


卷第三百九十八  石(坡沙附)
石 黄石 马肝石 石鼓 采石 青石 石文 石连理 太白精 古铁铧 走石  石桥
 石磨 釜濑 石鱼 坠石 立石 孤石 网石 卵石 卧石 僧化 陨石  目岩
 石驼 石柱 石响 石女 藏珠石 化石 松化 自然石 热石 犬吠石
  瓮形石 三石 人石 金蚕
坡沙  飞坡 鸣沙



黄石
帝尧时,有五星自天而陨。一是土之精,坠于谷城山下。其精化为圯桥老人,以兵书授张子房。云:“读此当为帝王师,后求我于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子房佐汉功成,求于谷城山下,果得黄石焉。子房隐于商山,从四皓学道。其家葬其衣冠(原本“冠”下有“于”字,据明抄本删)黄石焉。古者常见墓上黄气高数十丈。后赤眉所发,不见(“见”原作“发”,据明抄本改)其尸,黄石亦失,其气自绝。(出《录异记》)
【译文】
帝尧时代,有五颗星从天上坠落下来。其中有一颗是土星的精气,坠落在谷城山的山脚下。它的精气变化成圯桥老人,他把一部兵书授给张子房,并且说:“读了这部书能给帝王掌管军队。以后要找我就到谷城山的山脚,那里的黄石就是我。”张子房辅助汉王完成功业之后,到谷城山的山脚寻找圯桥老人,果然在那里得到了黄石。后来张子房隐居在商山,跟随时称商山四皓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学习道术。张子房死后,他的家人把他的服装和黄石埋葬了。古代的人常常看见他的坟墓上有几十丈高的黄色雾气。后来,他的坟墓被赤眉军挖掘,没有看见他的尸体,黄石也失掉了,那种黄色的雾气自然的断绝了。


马肝石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长以水银养,内于玉函中,金泥封其上。其国人长四尺,唯饵马肝石。此石半青半白,如今之马(“今之马”三字原作“金”,据明抄本改)肝。舂(“舂”原作“石”,据明抄本改)碎之,以和九转丹,吞之一丸,弥年不饥渴。以之拭发,白者皆黑。帝尝坐群臣于甘泉殿,有发白者,以此拭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唯愿拭马肝石。”此石酷烈。不杂丹砂,唯可近发。(出《洞冥记》)
【译文】
西汉元鼎五年,郅支国进贡马肝石一百斤。马肝石长时间用水银保养,放在玉石做的匣子中,它的上面用金泥封严。郅支国的人身长四尺,只吃马肝石。这种石半黑半白,像现在的马肝。捣碎它,用它和成九转丹,吃下一丸,长年不饥不饿。用它擦拭头发,白的都变成黑的。皇帝曾经和群臣在甘泉殿上坐,其中有头发白的人,用它擦拭头发,手过之处都变成黑的了。当时王公大臣有一句谚语说:“不用做一方的长官,只愿意擦拭马肝石。”这种石头药性猛烈,不能与丹砂混合,只可以接近头发。


石鼓
吴郡临江半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武帝以问张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出《录异记》)
【译文】
吴郡临江的堤岸有一半崩塌,出现一面石鼓。用木槌敲打它没有声音。武帝因而询问张华。张华说:“可以取来蜀中的桐木,雕刻成鱼的形状,敲打它就会响了。”于是按照张华说的做了,果然在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石鼓的声音。


采石
石季龙立河桥于云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随流,用工五百余万,不成。季龙遣使致祭,沉璧于河。俄而所沉璧流于渚上。地震,水波腾上津所。楼殿倾坏,压死者百余人。(出《录异记》)
【译文】
石季龙在云昌渡口建一座河桥。采石作为河口渡头之用。石头无论是大是小,扔下去就随水流走。用工五百多万,没有成功。石季龙派遣使者到那里祭祀,把璧投入河中,不一会儿投入水中的璧漂流到河中的水洲上。大地震动,河水的波涛上下翻腾涌上渡口,渡口上面的楼台殿阁倾倒毁坏,被压死的有一百多人。


青石
唐显庆四年,鱼人于江中网得一青石,长四尺,阔九寸,其色光润,异于众石。悬而击之,鸣声清越,行者闻,。莫不驻足。都督滕王表送,纳瑞府。(出《豫章记》)
【译文】
唐朝显庆四年,有一个打鱼的人在大江中用网打上来一块青石,长四尺,宽九寸。它的颜色光亮柔润,和各种石都不同。把青石悬挂起来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清脆悠扬,走路的人听到它,没有不停住脚步的。都督滕王上奏章运送京师,收进瑞府。


石文
昌松瑞石文,初李袭誉为凉州刺史,奏昌松有瑞石,自然成字。凡千一十字。其略曰,高皇海宇字李九王八千太平天子李世王千年太子治书燕山人士国主尚任谔奖文通千古大王五王七王十王凤手才子武文贞观昌大圣四方上下万古忠孝为喜,勅礼部郎中柳逞,驰驿检覆,并同所奏。(出《录异记》)


石连理
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诜奏:“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出《洽闻记》)
【译文】
唐朝永昌年间,台州司马孟诜上奏表章:“临海郡水下冯义,得到三株石连理树,都是白色的石头。”


太白精
金星之精,坠于中南圭峰之西,因号为太白山,其精化为白石,状如玉美,时有紫气覆之。天宝中,玄宗立玄元庙于长安大宁里临淄旧邸,欲塑玄元像。梦神人曰:“太白北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紫气见处是也。”翌日,令使入谷求之。山下人云:“旬日来(“来”原作“未”,据明抄本改),尝有紫气,连日不散。”果于其下掘获玉石,琢为玄元像,高二丈(“丈”原作“尺”,据明抄本改)许,又为二真人二侍童,及李林甫、陈希烈之形,高六尺以来。(出《录异记》)
【译文】
金星的精气,坠落在中南圭峰的西侧,于是称名为太白山。它的精气变化成白石,样子象玉一样美,经常有紫色的雾气覆盖着它。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在长安大宁里临淄旧邸建立玄元庙,想雕塑玄元的像。唐玄宗梦见神人对他说:“太白山北面的山谷中有玉石,可以取回来雕塑成玄元像,出现紫色雾气的地方就是有玉石之处。第二天,玄宗派使者进山谷寻找。山下的人说:“近十天来,常有紫色雾气出现,连日不散。”果然在紫色雾气的下面挖掘到了玉石,雕琢成玄元像,高两丈左右。又做了两个得道之人和两个侍童,以及李林甫、陈希烈的形象,高六尺。


古铁铧
天宝中,玄宗以三门河道险厄,漕转艰阻,乃令旁北山,凿石为月河,以避湍急,名曰天宝河。岁省运夫五十余万,又无覆溺淹滞之患,天下称之。其河东西径直,长五里余,阔四五丈,深二丈三丈至五六丈,皆凿坚石。匠人于坚石之下,得古铁铧,长三尺余,上有“平陆”两字,皆篆文也。玄宗异之,藏于内库。遂命改河北县为平陆县,旌其事也。(出《开天传信记》)
【译文】
天宝年间,唐玄宗因三门河道险要阻塞,漕运受阻,于是命令依傍北山,开凿山石弯为月芽形河道,而避开湍急水流,名字叫天宝河。每年可以节省运输民工五十多万,又没有船翻沉没滞留不通的忧虑,天下的人都称赞这件事。那条河东西笔直,长五里多,宽四、五丈。深二、三丈到五、六丈,都是开凿坚硬的岩石。匠人在坚硬的岩石下面,得到了一个古代的铁铧。长三尺多,上面有“平陆”两个字,都是篆文,唐玄宗觉得它很奇特,收藏在皇宫的库房里。于是命令改河北县为平陆县,以表彰得到古铁铧那件事。


走石
宝历元年乙巳岁,资州资阳县清弓村山,有大石,可三间屋大,从此山下。忽然吼踊,下山越涧,却上坡,可百步。其石走时,有锄禾人见之。各手执锄,赶至止所,其石高二丈。(出《朝野佥载》)
【译文】
唐宝历元年乙巳年,资州资阳县清弓村的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大约有三间屋子那样大。巨石从这座山上滚下来,忽然吼叫跳跃,下山过涧,还能上坡,大约有一百步。那巨石跑动的时候,有几个铲地的人看见了它,他们各自手拿锄头,赶到巨石停止的地方。那巨石高有两丈。


石桥
赵州石桥甚工,磨垅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为石狮子。龙朔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石桥,马跪地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遁去。(出《朝野佥载》)
【译文】
赵州石桥非常精巧,石头之间的接缝非常均匀细致,象用刀削的样子。从远处看它,石桥就象月初出云的弯月,汲饮涧水的长虹。石桥上面有栏杆,都是石头的。栏杆上并列着雕刻的石狮子。唐龙朔年间,高丽国国侦探消息的人盗走了两个石狮子。后来又招工匠修建石狮子,却不能与原来的相似。到了武则天皇后称帝的大足年间,高丽国默啜攻克赵州定州,贼人想过桥南进。到了石桥,马跪在地上不往前走,只见一条青龙趴伏在桥上,看见贼人,精神振奋,行动迅速,并且愤怒以待,贼人于是悄悄地逃走了。


石磨
吴兴故彰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竖一石,可高百余丈,至青而团,如两间屋大。四面斗绝,仰之于云外,无登陟之理。其上复有盘石,正员如车盖,恒转如磨,声若风雨,土人号为石磨。转駃则年丰,迟则岁俭。欲知岁之丰俭,以石磨候之,无差焉。(出《续齐谐记》)
【译文】
吴兴故彰县东面三十里处,有一座梅溪山,山脚下笔直地竖立着一根石柱,大约高有一百多丈,完全是黑色而且呈圆形,有两间屋子大。周围都是陡峭的绝壁,仰面看好象高出云外,没有攀登的可能。它的上面又有一块盘石,呈正圆形,象车盖一样,象磨一样不停转动,发出的声音象风雨声。当地人把它叫作石磨。石磨转得快,这一年就丰收;石磨转得慢,这一年就欠收。想要知道年岁的丰欠,用石磨来观测,是没有差错的。


釜濑
夷道县有釜濑,其石大者如釜,小者如斗,形色乱真,唯实中耳。(出《酉阳杂俎》)
【译文】
夷道县有釜濑,那石大的像锅那样大,小的像斗那样大,形状和颜色和真的一样,只是中间是实的罢了。


石鱼
衡阳相乡县,有石鱼山,山石黑,色理若生雌黄。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画焉,长数寸,烧之作鱼腥。(出《酉阳杂俎》)
【译文】
衡阳相乡县,有一座石鱼山,山的石头是黑色的,颜色和纹理像雌黄石。开采发掘一层之后,就出现了鱼的形状,鳞鳍头尾,就像画上的一样,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