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广记-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咴!壁乜戳丝春芨衅嬉臁S谑遣檠檎饽沟哪甏挥幸磺炅恕
郑钦悦
天宝中,有商洛隐者任升之,尝贻右补阙郑钦悦书曰:“升之白。顷退居商洛,久阙披陈。山林独往,交亲两绝。意有所问,别日垂访。升之五代祖仕梁为太常,初住南阳王帐下,于钟山悬岸圯圹之中得古铭,不言姓氏。小篆文云:‘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虽剥落。仍且分明。大雨之后,才堕而获。即梁武大同四年。数日,遇盂兰大会,从驾同泰寺,录示史官姚訾并诸学官。详议数月。无能知者。筐笥之内,遗文尚在。足下学乃天生而知,计舍运筹而会,前贤所不及,近古所未闻。愿采其旨要,会其归趣,著之遗简,以成先祖之志,深所望焉。乐安任升之白。”数日,钦悦即复书曰:“使至,忽辱简翰,用浣襟怀,不遗旧情。俯见推访,又示以大同古铭,前贤未达,仆非远识,安敢轻言,良增怀愧也。属在途路,无所披求。据鞍运思,颇有所得。发圹者未知谁氏之子,卜宅者实为绝代之贤。藏往知来,有若指掌。契终论始,不差锱铢。隗炤之预识龚使,无以过也。不说葬者之岁月,先识圮时之日辰,以圯之日,却求初兆,事可知矣。姚史官亦为当世达识,复与诸儒详之,沉吟月余,竟不知其指趣,岂止于是哉。原卜者之意,隐其事,微甚言,当待仆为龚使耳。不然,何忽见顾访也。谨稽诸历术,测以微词,试一探言,庶会微旨。当梁武帝大同四年,岁次戊午。言‘甸服’者,五百也。‘黄钟’者,十一也。五百一十一年而圯。从大同四年上求五百一十一年,得汉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岁也。‘三上庚’,三月上旬之庚也。其年三月辛巳朔,十日得庚寅,是三月初葬于钟山也。‘七中巳’,乃七月戊午朔,十二日得己巳,是初圯堕之日,是日己巳可知矣。‘浃辰’十二也,从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总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每月一交,故云六千三百浃辰交也。二九为十八,重三为六,末言四百,则六为千,十八为万可知。从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初葬,至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初圯,计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故云‘二九重三四百圯’也。其所言者,但说年月日数耳。据年则五百一十一,会于‘甸服黄钟’;言月则六千三百一十二,会于‘六千三百浃辰交’;论日则一十八万六千四百,会于‘二九重三四百圯’。从‘三上庚’至于‘七中巳’;据历计之,无所差也。所言年则月日,但差一数,则不相照会矣。原卜者之意,当待仆言之。吾子之问,契使然也。从吏已久,艺业荒芜。古人之意,复难远测。足下更询能者。时报焉。使还不代。郑钦悦白。”记,贞元中,李吉甫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兼太常博士,时宗人巽为户部郎中。於南宫暇日,语及近代儒术之士,谓吉甫曰:“故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郑钦悦,于术数研精,思通玄奥,盖僧一行所不逮。以其夭阏当世,名不甚闻,子知之乎?”吉甫对曰:“兄何以核诸?”巽曰:“天宝中,商洛隐者任升之,自言五代祖仕梁为太常。大同四年,于钟山下获古铭,其文隐秘。博求时儒,莫晓其旨。因缄其铭,诫诸子曰:‘我代代子孙,以此铭访于通人,倘有知者,吾无所恨。’至升之,颇耽道博雅,闻钦悦之名,即告以先祖之意。钦悦曰:‘子当录以示我,我试思之。’升之书遗其铭,会钦悦适奉朝使,方授驾于长乐驿,得铭而释之。行及滋水,凡三十里,则释然悟矣。故其书曰,‘据鞍运思,颇有所得。’不亦异乎!”辛未岁,吉甫转驾部员外郎,钦悦子克钧,自京兆府司录授司门员外郎,吉甫数以巽之说质焉,虽且符其言,然克钧自云亡其草,每想其微言至赜而不获见,吉甫甚惜之。壬申岁,吉甫贬明州长史。海岛之中,有隐者姓张氏,名玄阳,以明《易经》,为州将所重。召置阁下,因讲《周易》卜筮之事,即以钦悦之书示吉甫。吉甫喜得其书。扌卡,逾获宝。即编次之,仍为著论曰:“夹一丘之土,无情也。遇雨而圯,偶然也。穷象数者,已悬定于十八万六千四百日之前。矧于理乱之运,穷达之命。圣贤不逢,君臣偶合。则姜牙得璜而尚父,仲尼无凤而旅人。傅说梦达于岩野,子房神授于圯上,亦必定之符也。然而孔不暇暖其席,墨不俟黔其突,何经营如彼。孟去齐而接淅,贾造湘而投吊,又眷恋如此,岂大圣大贤,犹惑于性命之理欤?将浼身存教,示人道之不可废欤?余不可得而知也。钦悦寻自右补阙历殿中侍御史,为时宰李林甫所恶,斥摈于外,不显其身。故余叙其所闻,系于二篇之后。以著蓍筮之神明,聪哲之悬解,奇偶之有数,贻诸好事,为后学之奇玩焉。时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郡李吉甫记。”(出《异闻记》)
【译文】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商洛隐士任升之,曾给右补阙郑钦悦写信说:“升之所言是这样的:我隐退后居住在商洛,久阙披陈,独往山林,亲情之间断绝往来。有事想向你求问,他日再去拜访。升之的上五代先宜曾在梁朝作官任太常,当初在南阳王帐下作官时,在钟山悬崖一处坍塌的坟墓中得到一篇古代的铭文。这篇铭志不讲姓氏,用小篆刻的文字说:‘龟言土,蓍言水,甸服黄钟启灵趾。瘗在三上庚,堕遇七中已,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重三四百圯。’文字虽有剥落,但仍很分明清晰。是一场大雨之后,才坠落下来而得到的。当时是梁武帝大同四年。数日后,恰逢盂兰大会,先祖随从皇帝一起去同泰寺,便将铭文抄录下来拿给史官姚訾及诸学官看。他们仔细地研讨了几个月,却没有一个人能知晓它的意思的。当时抄录的文字,现在还装在筐笥之中。您的学问可以说是生而知之,谋略、运筹两者兼备。像您这样有学识的人即使是前贤也比不上,近代也从未听说过。愿您能选其要旨,综合它的要义,将遗简的内容注释阐发出来,以了却先祖的遗愿。这也是我深深盼望的。乐安任升之白。”数日后,郑钦悦回信说:“迷信的使者已到,忽然看到您的信函,正可涤除我胸中的烦闷。您不忘旧情,甚至要屈驾来访。又把大同年间的古铭抄给我看,连前辈贤才都不能通晓,我没有那么高学识,怎敢轻言狂语呢?这让我更加惭愧了。我现在正在途中,没有什么资料可查阅,只是在马鞍上探求思考,但也颇有收益。修建这座古墓的人不知是何人之子,选择这个地方作墓地的人可称得上是绝代的贤才。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他了如指掌。推论事情的始终,丝毫不差,比隗炤能预测到将有姓龚的使者来访,还要高明。不说葬者的年月,先记载坍塌的时间。从坍塌的时间,来求索初葬的日子,事情就可以知晓了。姚史官也可称得上是当世的学者,反复多次与诸儒研讨,琢磨一个多月,竟不知那里面包含的旨意。当然还不止是这一点。推究占卜者的用意,是把事情说得含蓄些,话说得深奥些。这是等待我当那个龚氏使来打开这个疑团哪。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你忽然下顾求教于我呢?我稽查各种历术学说,揣测那些微词,试着作一次探索,庶几乎可能揣测出此铭的深意。当年是梁武帝大同四年,这一年正是戊午年。那里说的‘甸服’,即是五百;‘黄钟’即是十一。那是说到五百一十一年坟墓将坍塌。从大同四年向上追溯五百一十一年,是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即戊子年。‘三上庚’,说的是三月上甸的庚日,那年三月辛巳是朔日,即初一,再过十日是庚寅日,因此是三月初葬于钟山的。‘七中巳’,说的是七月戊午朔日,也是初一,再过十日便是己巳日,这便是坟墓刚刚坍塌的日子。这一天是己巳可以知道了。‘浃辰’是十二,从建武四年三月到大同四年七月,总共为六千三百一十二个月,每月一交替,所以说‘六千三百浃辰交’。‘二九’是十八,‘重三’是六,尾字是‘四百’,六就是千数,十八可知是万数。从建武四年三月十日庚寅安葬,到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己巳坍塌,共计为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就是铭上说的‘二九重三四百圯’。这里所说的只是年月日的数,按年说是五百一十一年,正合于‘甸服黄钟’;按月算则是六千三百一十二个月,合于‘六千三百浃辰交’;按日算则是一十八万六千四百日,合于‘二九重三四百圯’。从‘三上庚’到‘七中巳’,根据历法计算,没有什么差错。所说的年和月日,只要差一个数,就不能相符合了。当初卜者之意,就是等待我来讲清楚的。你向我来询问,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从政已经很久了,学业早已荒芜,古人的意思,又是很难推测的,您可以再问问别人。如有收获可及时告诉我。派使者送还此信面谢。郑钦悦启。”据记载,贞元年间,李吉甫任尚书省屯田员外郎兼太常博士。当时宗人李巽为户部郎中,在南宫闲暇的时候,谈到近代儒学术数的著名人物,对李吉甫说:“已故右补阙集贤殿直学士郑钦悦,对于术数研究精深,尤其对玄奥的事物能够深思通达,是僧一行所达不到的。因他在那时受到当朝者的压制,所以不很出名。你知道吗?”李吉甫回答说:“兄长用什么来证实呢?”李巽说:“天宝年间,商洛的隐士任升之,自称五代先祖曾在梁朝作官为太常,大同四年,在钟山下得到一块古墓铭。那上面文字隐秘难懂,到处求教于儒学之士,却没有一个人能明白它的意思的。于是封存了古铭,告诫儿子们说:‘我代代子孙,要用这个古铭访寻于通晓它的人。如果能有知晓者,我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到了任升之这一代,他很通法也很博学。当他了解到郑钦悦的名气后,就把先祖的意愿告诉了他。郑钦悦说:‘你应当抄录下来给我看看。我好试着研琢它。’任升之便将铭文抄与他。此时正巧郑钦悦奉朝命出使,刚刚从长乐驿骑马出发,便得到铭文而对它进行解释。行至滋水,走了有三十里路,就悟出了其中的奥秘。所以他在信中写道,‘据鞍运思,颇有所得,’这不是件奇事吗?”辛未年,李吉甫转任部员外郎。而郑钦悦的儿子郑克钧,也由京兆府司录调任司门员外郎,李吉甫多次用李巽说的话去问他,虽然符合事实,但郑克钧自己却说丢失了那封信的草稿。每每想那铭文的玄奥至深而又见不到原文,李吉甫都觉得非常婉惜。壬申年,李吉甫被贬为明州长史。在海岛之中,有一个隐士姓张,名叫玄阳,因为他明白《易经》,为州将所重用,被召聘安排到阁内。因他讲解《周易》卜筮之事,便把郑钦悦的书信给李吉甫看,李吉甫很高兴得到这封信,高兴得超过得到宝物。于是立刻将它编成册,又为它写文章论述道:“一堆黄土,没有情。遇到大雨而坍塌,是偶然现象。而深明象数的人,把这偶然发生的事判定在十八万六千四百天之前。何况是在理乱的时运,而又艰难困厄之时,圣与贤不能相遇,君与臣偶然相合。就像姜子牙得到腾达而被称作尚父。孔子没有凤车却周游列国,傅说在岩下因梦被提拔,张良在桥上得神人传授,这都是必定要应验的事。然而孔子无暇暖其席,墨子不等到达黔而受挫,为什么要那样做?孟子去齐而匆忙得饭都来不及做,贾谊去湘江而凭吊屈原,又这样眷恋。难道这些大圣大贤,还迷惑于宿命的说教吗?这是不是献身而存教,诏示人道而不可偏废呢?我无法知道。郑钦悦很快从右补阙升为殿中侍御史,被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所嫉恨,被排斥在外,不能显露出他的名声,所以我才要叙述对他的所闻,放在这两篇书信之后,用来昭著蓍筮的神明,聪哲的对玄妙疑难解释的本事,奇偶变化的有数,以此赠送给各位好事者,成为后世学子奇妙的玩味品。时间是贞元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赵郡李吉甫记。”
卷第三百九十二 铭记二
韩愈 裴度 张惟清 王А×狻±罡!⌒懿⊥蹙粗⊥醭屑
韩愈
泉州之南有山焉,其山峻起壁立,下有潭水,深不可测,周十余亩。中有蛟螭,尝为人患,人有误近或马牛就而饮者,辄为吞食。泉人苦之有年矣。由是近山居者,咸挈引妻子,徙去他郡,以逃其患。元和五年,一夕,闻山南有雷震暴兴,震数百里,若山崩之状,一郡惊惧。里人洎牛马鸡犬,俱失声仆地,流汗被体,屋瓦交击,木树颠拔。自戌及子,雷电方息。明旦往视之,其山摧堕石壁数百仞殆尽,俱填其潭,水溢流,注满四野。蛟螭之血,遍若玄黄。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自是居人无复患矣。惧者既息,迁者亦归。结屋架庐,接比其地。郡守因之名其地为石铭里,盖因字为铭,且识其异也。后有客于泉者,能传其字,持至东洛。时故吏部侍郎韩愈自尚书郎为何南令,见而识之。其文曰:“诏示黑水(“示”原作“赤”,“水”原作“视”,据明抄本改)之鲤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神书急急。”然则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蛟螭之词,令戮其害也。其字则蝌蚪篆书,故泉人无有识者矣。(出《宣室志》)
【译文】
泉州之南有座大山,山势峻拔如壁耸立。山下有一个水潭,深不可测,面积有十几亩地那么大。潭中有条蛟龙,曾为人患。人不小心走近或牛马到潭边饮水,常常被它吃掉。泉州人受它的害已有多年了。因此靠近山边居住的人,都领着妻子儿女,迁往他乡,以逃避其祸患。唐元和五年,有一天晚上,人们听到山南有雷声大作,声震数百里之远,如山崩一样。全郡百姓都很惊惧,乡里的人以至牛马鸡犬,全都失声趴在地上,汗流全身。房屋上的瓦相互撞击,树木摇晃并连根拔倒。从戌时一直到子时,雷电才停息。第二天早晨人们去察看,只见那大山被摧塌,数百丈的峭壁全部化为平地,山石全都填进了深潭。潭水四溢,注满周围的源野。到处都是蛟龙那赤黑的血。在石壁上,却凿出了十九个字。字的形状很古奥,郡中有学问的人也没有能认识的。从此百姓再也没有受害的了。恐惧没有了,迁往外地的人也都回来了。于是他们又重新造房架屋,一家挨一家地住了下来。郡守据此把此地命名为石铭里。这是因为那字是铭,也是为了记载这里发生的奇异。后来有个人到泉州来,能传递这些字,就把字抄下来带到东京洛阳。当时原吏部侍郎韩愈已由尚书改任河南令,他看见这些字都可以识别。那文字是说:“诏示黑水之鲤鱼,天公卑杀牛人,壬癸神书急急。”然而详细探究其义,似乎是天帝斥责蛟龙之词,下令要戮杀这一祸害。那些字是蝌蚪篆书,所以泉州人没有能认识它的。
裴度
元和元年,秋九月,淮西帅吴少诚死,子元济拒命。诏邻淮西焉,以兵四攻之,凡数年不克。十三年,召丞相晋国公裴度将而击焉。度既至,因命封人深池濠,且发其地。有得一石者,上有雕出文字为铭,封人持以献度。文曰:“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鸡未肥,酒未熟,障车儿郎且须缩。”度得之,以示从事,令辩其义焉,咸不能究。度方念之,俄有一卒,自行间跃而贺曰:“吴元济逆天子命,纵狂兵为反谋。赖天子威圣,与丞相德合。今日逆竖成擒矣,敢贺丞相功。”度惊讯之,对曰:“封人得石铭,是其兆也。且‘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者。言吴少诚由行间一卒,遂拥十万兵,为一方帅,且喻其荣也。‘鸡未肥’者,言无肉也。夫以‘肥’去‘肉’,为‘己’字也。“酒未熟”者,言无水也。以‘酒’去‘水’,为‘酉’字。‘障车儿郎’,谓兵革之士也。‘且缩’者,谓宜退守其所也。推是言之,则“己”酉日当克也。苟未及期,则可俟矣。”度喜,顾左右曰:“卒辨者也。”叹而异之。是岁冬十月,相国李诉将兵入淮西,生得元济,尽诸反者。度因校其日,果己酉焉。于是度益奇卒之辨,擢为裨将。(出《宣室志》)
【译文】
唐宪宗元和元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死去,其子吴元济叛变。皇帝下令邻近淮西的各路将领,帅兵从四方围攻他。然而围了好几年也没有攻克。元和十三年,又命丞相晋国公裴度率兵去歼灭他。裴度来到淮西,便命令封人(官名)深挖水沟。在挖地时,有人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文字为铭。封人把石献给裴度。那铭文写道:“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鸡未肥,酒未熟,障车儿郎且须缩。”裴度得到这块石头后,便拿给部下们观看,并叫他们辨别那文字的意思,结果都不能明白。裴度刚刚在揣度,很快有一名兵卒,从队伍中跳起来祝贺道:“吴元济逆天子之命,指使狂兵谋反。仰仗天子的圣威,与丞相的贤德相合,今天这个叛逆就要被擒获了。应当庆贺丞相的功劳!”裴度很惊讶地询问他,他说:“封人得石铭,这是个吉兆。且看‘井底一竿竹,竹色深绿绿’是说吴少诚原不过是队伍中的一名小卒,后来拥有了十万兵,成为一方统帅。这是喻说他的荣耀。‘鸡未肥’,是说没有肉。如果把‘肥’字去掉肉。就成了‘己’字。‘酒未熟’,是说没有水。如果把‘酒’字去掉‘水’,就变成了‘酉’字。‘障车儿郎’,是说兵革之士,‘且须缩’,是说应该退守于自己的驻地。推论这些话的意思,是己酉日才可攻克淮西。假如未到时间,则可以等待。”裴度听后大喜,对左右道:“这士兵是一个很有辨析能力的人,令人感叹惊异啊!”这年冬季十月,相国李诉率兵攻入淮西,活擒吴元济,尽除反叛者。裴度于是与铭文核对日期,果然是己酉日。于是裴度越发惊叹那位士兵的辨析之材,便提拔他为副将。
张惟清
黑山之阴,有李卫公庙。宝历中,张惟清都护单于。其从事卢立尝梦一人,颀长黑衣,告立曰:“吾居于卫公庙且久矣,子幸迁我于军城中。”已而遂去。及晓,立不谕,即入白于惟清曰:“卫公于国有大勋。今庙宇隳残,飘濡且甚,愿新其土木之制。”惟清喜而可其语。先是单于府以惟清有美化,状其政绩。请护军骆忠表闻于上。有诏,命中书舍人高公釴文事其,刻于碑。诏既至而未有碑石,惟清方命使采石于云中郡,未还。及修卫公庙,铲其西,得一石,方而长,其下有刻出“张”字,历然可辨。工人持以献惟清,惟清喜曰:“天赐吾之碑石。”即召从事视之,立且惊且异。因起贺而白前梦。于是以石为碑,刻高公之文焉。(出《宣室志》)
【译文】
在黑山的北面,有座李卫公庙。唐敬宗宝历年年间,张惟清奉命都护匈奴。他的从事(官名)卢立曾经梦见一个人,颀长的身体,穿着黑色的衣服。他告诉卢立说:“我在卫公庙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希望你能把我迁到军城中。”说完就离去了。天亮后,卢立并没说这件事,就进内对张惟清说:“卫公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如今庙宇残破,不避风雨,并越来越严重,希望能重新修建一下。”张惟清一听很高兴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在此之前,匈奴单于府因张惟清有美好的德行,已为他写好了政绩,并请护军骆忠上表告知皇上,皇上曾下诏,命中书舍人高公釴著文表彰他的事迹,并要刻到碑上。诏书已经到了而还没有碑石,张惟清不久前刚命人去云中郡采石,至今还未回来。可是在修卫公庙时,铲西侧的土而得到一石,长方形,石的下方还刻出一个“张”字,清晰可见。做工的人把它献给张惟清,张惟清大喜道,“这是天赐我碑石啊!”随即叫从事来观看,卢立看后又惊讶又奇怪,因而起身向张惟清祝贺并说了从前做梦一事。于是就用这块石做石碑,在上面刻上高公的文字。
王
太和中,王Я实ぱ簟R蚬灯涑牵仍渖钍撸靡皇C脑唬骸吧接惺杏瘛S裼需Γ葱菀病!惫と说弥咭允赂姘紫子诃'。详其义,久而不能解,即命僚左辨之,皆无能析其理者。数日,有一吏请谒е簦颐芪皆唬骸拔嵛磐豕檬裼斜嬲吆酰俊崩粼唬骸肮侥钪湟逦稳纭>瘢ā捌瘛痹鳌耙保菝鞒靖模┘茨芫恳 臂旁唬骸笆遣幌橐病7颉接惺杏瘢裼需Α!葱菀病!孕鹜豕酪病G夜仍粛暎瑣暽A,以文而观,‘是山有石’也。礎生АJ恰杏瘛病-'之子曰瑕休’。是‘玉有瑕即休’。休者绝之兆,推是而辨,其绝绪乎?”吏谢之,叟言竟而去。至大和九年冬,ё湟钠渥冢胖庖病#ǔ觥缎抑尽罚
【译文】
唐文宗大和年间,王Ч芟降ぱ簟5笔痹诔峭馔诰蚧こ呛樱笨蚴呱畹氖焙颍玫揭豢槭厦嬗忻乃担骸吧接惺杏瘢裼需Γ葱菀病!弊龉さ娜说玫胶螅桶咽赘醐',并把挖出石碑前后的情形都告诉了他。王胍私馕淖值暮澹戳撕艹さ氖奔湟步獠豢S谑蔷兔牧攀裘抢唇馐停墒撬疾荒芙馐统銎渲械牡览怼J蘸螅幸晃焕险呃辞蠹醐'下属的一个官吏,并秘密地问他道:“我听说王公得到了石铭,如今有能解释出它的人吗?”那官吏说:“王公正在琢磨,那意思是什么,难道你能探究出来吗?”老者说:“是不祥之兆啊!‘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即休也,’都是叙述王公的家世的。王公的祖父叫崟,崟生礎,从文字上看,这是‘山有石’。礎生В馐恰瘛-'的儿子叫瑕休,这便是玉有瑕即休。而休是绝的征兆。推究一下来辨折,他是要断绝世系了!”官吏道谢了他,那老者说完便走了。到大和九年冬,王蓝谧灞徽渡薄9环侠险叩慕馐汀
柳光
太和中,有柳光者,尝南游。因行山道,会日晚,误入山崦中,松引盘曲。行数里,至一石室,云水环拥,清泉交贯。室有茵榻,若人居者。前对霞翠,固非人境。光因临流凝伫,忽见一缶,合于地。光即趋之,其缶下有泉,周不尽尺,其水清激。举卮以饮,若甘醴,尽十余卮而已醉甚,遂偃于榻,及晓方寤。因祝石壁,有雕刻文字极多,遂写其字,置於袖。词曰:“武之在卯,尧王八季。我弃其寝,我去其扆。深深然,高高然,人不吾知,又不吾谓。由今之后,二百余祀,焰焰其光,和和其始。东方有兔,小首元尾,经过吾道,来至吾里。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刻乎其壁,奥乎其义,人谁辨,其东平子。”光先阅,阅而异之,遂行。出径数十步,回望其室,尽亡见矣。光究之不得。有吕生者,视而解之,未几告曰:“吾尽详矣,此乃得道者语也。夫唐氏之初,建号武德。武之二(“二”原作“三”,据明抄本改)年,其岁己卯,则武之在卯,其义见矣,盖武德二年也。‘尧王’者,谓高祖之号神尧,。曰‘八季’者,亦二年也。‘我弃其寝,我去扆’者,言其去,盖绝去之时,乃武德二年也。‘深深然,高高然。人不吾知,人不吾谓’者,言其隐而人不知也。‘由今之后,二百余祀’者,言君者来也。且唐氏之初,今果二百余矣。‘焰焰其光,和和其始’者,‘焰焰其光’,谓岁在丁未也,焰者火,岂非南方之丙丁之谓乎?未亦火之位也;‘和和其始’。谓今天子建号曰太和其始(“和其始”原作“始其和”,据明抄本改)。盖元年也。‘东方有兔,小首元尾’者,叙君之名氏。东方甲乙木也,兔者卯也,‘卯’以附‘木’。是‘柳’字也。‘小首元尾’。是光也。‘经吾道,来吾里。’言君之来也。‘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言君之止也。‘刻乎其壁,奥乎其义。’谁人以辨,其东平子。’谓其义奥而隐,独吾能辨之。东平吾之邑也,即又信矣。如是而辨,果得道者之遗记也。’(出《宣室志》)
【译文】
太和年间,有个叫柳光的人,曾经南游。因为在山道中前行,天色已晚,误入到山中,松树枝杈屈曲盘旋。走了几里地后,来到一个石屋内。石屋的周围云水环抱,清清的泉流纵横交错。屋内有草榻,好象是有人在这里居住,榻前映着灿烂的晚霞和青翠的松柏,好像是仙境一样。柳光于是临溪伫立凝视,忽然看到一个缶,放在地上。柳光急忙走过去,那缶的下面有泉水,周长不足一尺。泉中的水非常清澈。拿起杯子舀泉水喝,泉水好像甘甜的美酒。喝了十多杯后已大醉,于是躺在床榻上睡着了,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才睡醒。醒后四下观望,看到石壁上刻有许多字,柳光就抄录下那些字,放在袖中。刻字是:“武之在卯,尧王八季。我弃其寝,我去其扆。深深然,高高然,人不吾知,又不吾谓。由今之后,二百余祀,焰焰其光,和和其始。东方有兔,小首元尾,经过吾道,来至吾里。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刻乎其壁,奥乎其义。人谁辨,其东平子。”柳光先是看,越看越觉得有些奇怪,就走了。走出那条小路。回头再看那个石屋,已经踪影全无。柳光想探究文义,但是没有结果。有个叫吕生的人,看到柳光带回的文字后,对他说:“我完全明了这里面的意思,这是得道人的话。那上面写的是:唐氏初年,建号为武德。武德二年那年是己卯年,那么‘武之在卯,’这里的含义就清楚了,那就是武德二年。‘尧王’说的是高祖的号‘神尧’。‘八季’指的也是二年。‘我弃其寝,我去扆’,说的是离去,就是离去的时间是武德二年。‘深深然,高高然。人不吾知,人不吾谓’,说的是他隐居而外人不知。‘由今之后,二百余祀’这句,说的是您来了。那么从唐初到现在果然二百多年了。‘焰焰其光,和和共始’之句,‘焰焰其光’是说在丁未年,‘焰’就是‘火’的意思。这难道不是南方的丙丁吗?‘未’也是火之位。‘和和其始’是说今天子建年号叫太和是从这开始的,那就是元年。‘东方有兔,小道元尾’说的是您的姓名。东方甲乙是‘木’,‘兔’是‘卯’,卯附在木上,就是个‘柳’字。小首元尾,是‘光’字。‘经吾道,来吾里’说的是你来了。‘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说的是您的逗留驻足。‘刻乎其壁,奥乎其义。谁人来辨,其东平子’,说的是那当中的意义深奥而又隐晦,唯独我能辨别解释它,东平是我家住的地名,这就又让人相信了吧。象这样来释解,才符合得道的人的遗记。”
李福
洛京北邙太清观钟楼,唐咸通年中,忽然摧塌。有屋檩一条,其中空虚,每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