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千风水师-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非跟随慕白离去,但他又舍不得离开洪涛,或者说他不想让爹爹一个人,孤独的前行。随着他们的漫步,洪涛心里渐渐释然了,毕竟这样的离别,已经发生了多次。

  他的抵抗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递增,再说只是暂别而已。待到他以后晋升易龙师,定然会再上武当山,迎接单蝶影。到时候就能兄弟相会,开怀畅饮。

  洪涛看了一眼,仍有些愁眉不展的龙源,微笑着揉了一下他的小脑袋:“行了,小家伙,你二伯只是暂别而已,待我们再上武当,就能与他们再见了,呵呵!”。

  龙源听后一扫方才的郁闷,微笑着点点头。随后,洪涛又开口叮嘱:“源儿,二伯临走前安排你的话,还记得吗?切记,不可在人前再显化本体,以免徒生祸端。

  那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应该不会多舌,就怕鬼煞和点苍,这两个不安分的家伙,说出你的身份。如此的话,怕就是无尽的麻烦了,唉!”。

  龙源听后猛的点点头,而后调皮笑道:“爹爹不必担心,源儿可是收取了不少离龙气呢。用不了多久,我便能随意化龙。我想想,这应该就是相当于爹爹的易龙师境界吧。

  等到爹爹晋升易龙师,到时候你我联手,试问在华夏修道界,又有几人敢寻我们的麻烦呢,嘿嘿!”洪涛听后叹息一声:“戒骄戒躁啊!

  源儿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切不可妄自尊大,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再说,爹爹的修炼之法毕竟特殊,想要晋升易龙师可没那么容易呀!唉,走吧”。

  说着洪涛便一甩衣袖,头前走去,龙源听后,若有所思的跟上。缓步间,二人便来到了一处,气势恢宏的寺庙之前。

  洪涛不由自主的抬头观去,顿时三个鎏金大字,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开元寺。看到这个名字,洪涛感觉有些耳熟,突然间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开元盛世,莫非此庙乃是唐玄宗年间所立?

  于是,洪涛带着好奇进入寺内。如今乃是阳春三月,出游的好日子,再加上刚好又是正午过后的好天气,故而,前来上香祈福之人,络绎不绝。

  洪涛跟随众香客,进入最繁华的大雄宝殿,顿时一尊端坐在莲台之上的金身大佛,映入眼帘。洪涛请来一柱香点上,插入面前的香炉之中,颔首一拜。

  随后,便看到这满炉焚香,青烟缭绕宛如仙境。洪涛微笑点头,而后缓步离开此地,开始游览起这壮观的开元寺。漫步间,洪涛内心又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那就是此寺倒有些名不副实了,为何要如此说呢?因为少了一股岁月的沧桑之感,按其名的由来应该是大唐年间所建。

  可是此地建筑,给洪涛的感觉,就像是近代所立一般,红墙碧瓦,光洁如新。虽然还暗含一丝岁月的禅意,但总觉得少了一份沧桑,古朴之感。

  就在洪涛漫步沉思间,二人便来到了寺院后面,人迹罕至之处。经过龙源提醒,洪涛苦笑一声,正欲回返。突然间,一个锦衣华服的官家之人,进入他的视线。

  原本他是不太想与官家人多接触,可是却发生了许多无奈的情况,必须找官府解决。不得已,洪涛也只得与他们有了不少交集。

  不过,这次纯粹就是偶遇,于是洪涛便准备转身离去。可是就在这时,他的龙睛中看到了不寻常的东西。这可以说已经是他第三次,观看到这种所谓的异相。

  只见此人的头顶上方,出现一片蔚蓝色的无尽大海,海面波涛汹涌。大海之中出现一艘巨大的帆船,乘风破浪,杨帆而去。

  细看之下,帆船的桅杆之上悬挂者一面大旗。旗帜上一个巨大的龙形图腾,迎风招展,活灵活现,宛如欲乘风飞去,翱翔九天,向人间普洒天龙的福荫。

  这样的异相却是少见,于是,洪涛心下好奇便随手推开一卦。片刻后,他的内心已有了些许猜测。随后,洪涛便改变主意,揉了一下龙源的小脑袋,缓步向那人行去。

  小家伙虽然有些迷惑,但还是跟了上去。洪涛走到那人身边,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原来此人所注视的乃是一面石碑,洪涛粗略一看,便大概知道了碑文的意思。

  按这上面所言,乃是介绍的开元寺历史,果然和洪涛所想的不谋而合。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初名莲花道场。

  开元二十六年更名开元寺,乃是现存福建行省最大的寺院。而后寺院毁于战火,于明初洪武年间所建。

  郑和低头思索了良久,旁若无人的叹息道:“惊艳一世又如何,丰功伟绩有何用?倘若无法流传于世,只得埋没随黄土,消散于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或许也只有这碑文铭刻,方能永世不朽,被后人所铭记吧,唉!”他的话音刚落,洪涛便是微笑点头:“这位大人所言极是,正所谓青石板雕名声,方可流芳万代,名震于世呀!”。

  郑和听到这个陌生的声音,仿佛到此时才反应过来。不过,他倒也没有太多意外,毕竟这开元寺香客众多,有人来到这里并不稀奇。

  于是,他看了一眼洪涛,微笑拱手言道:“小道长有礼,敢问道长为何要来这佛家寺院?”。

 

 


第244章 郑和之心

  洪涛看了一眼,郑和看向他的奇怪眼神,一时间居然有些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微笑言道:“大人或许有些误解了,呵呵!

  贫道并非信仰了佛教,而是纯粹的佩服,那些佛门的前辈先贤而已。我的道心还是相当坚定的,并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打算,哈哈!”。

  郑和听后哈哈大笑:“小道长真是风趣呀,我的道心也是相当坚定哦,哈哈!本官的信仰也不是佛教,而是真主”说完,二人相视一笑。

  郑和并没有询问,洪涛为何知道他是为官之人。毕竟他的这身行头,怕是泉州城的许多人,都已然知道了他的身份,不足为奇。

  洪涛知道,所谓的真主就是外来宗教。他对这个宗教知道的也并不是太多,所以不敢妄加评判。于是,洪涛开口言道:“那大人倒是应该去瞻仰一番,圣地麦加城的底蕴呀,哈哈!”。

  郑和听后,叹息道:“这也是本官此生最大的愿望,可惜有皇命在身,不敢懈怠,一直无缘前去呀,唉!”洪涛听到他的话,更加确定了对方的身份。

  随后,他微笑开口:“国事为重,不急,总有机会前去的,呵呵!郑大人海外归来,一路舟船颠簸,甚是疲惫,不如这样,贫道请大人喝口清茶,如何?”。

  郑和自然是将洪涛的话当做安慰之言,并没有往深处想。他也不会认为洪涛所说的机会,居然是要等二十年后。在他濒临死亡时,才会实现这个愿望。

  不过,这个陌生的小道士,居然要请他喝茶,这还是让其挺意外的。郑和下西洋,虽然是载入史册的光辉壮举,但巨大的花销,可以说几乎花空了大明的国库。

  朝中支持他事业的人非常稀少,若不是迫于永乐大帝的威仪,可以说早已是怨声四起,航海计划也被迫搁浅。可以说,在光鲜的外表下,郑和承受的是无尽的孤独。

  他的朋友极少,愿意主动和他交好之人,也是凤毛麟角。那位伍大人,在朝廷中也只不过是个小人物罢了,礼节性的接待郑和,肯定是必有所图。

  对此,郑和心如明镜,所以他便是婉言谢绝。说起来那衙门所谓的盛宴,倒还不如这个小道士的清茶,更让人安心。无拘无束,毫无功利之心的坐下来慢慢聊。

  郑和看了一眼伸手相请的洪涛,微笑点头,刚要抬脚跟随他离去。就在这时,他身后的那个小陈,却突然躬身开口:“大人,伍大人那边还等着咱们呢,您看……”。

  听到他的话,郑和微笑摆手:“无妨,让他侯着便是,呵呵!”既然自己的主子都如此说,小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躬身领命。

  在郑和二人奇怪的目光中,洪涛引领着他们,一路谈笑风生,来到开元寺后山的一处偏僻凉亭之中。此处鲜有人来,倒也清净。

  只是那个小陈,却是一路小心翼翼的防范着洪涛二人,唯恐他们有什么不轨之心。洪涛对此也是有些无语:贫道就那么像是图谋不轨之人吗?

  不过,郑和却不愧是万人船队的领袖,处变不惊。对此事完全不放在心上,还眼色示意小陈稍安勿躁。众人进入凉亭之中,随身端坐于石墩上。

  而后,洪涛如同变戏法般,取出一个名贵的茶壶,四个白玉茶杯,白沙古井之水。郑和二人吃惊的看着洪涛的“表演”,不由得内心惊骇不已:此人肯定是位奇人异士。

  他并不是没有见过这种人,相反三下西洋,行程十数万里。这样的能人,他还是曾有过几面之缘的,即便是大明朝廷之中,都还供养着一些这样的人。

  他们是帝国的终极保护神,也是皇室的最后一重屏障。郑和作为朱棣的近臣,自然有幸见识过。故而,在最初的惊讶过后,他的神色慢慢恢复。

  不过,那个小陈却是更紧张了,他的心里现在七上八下:万一此人要对大人不利,我该怎么办,打怕是又打不过,如何是好呀!

  洪涛自然是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说即便知晓,也不会加以理会吧。只见他将上好的银针茶叶放入壶中,随后熟练的倒入白沙井水。

  在二人惊奇的目光中,洪涛双手捂住茶壶,微微一笑,暗自发功。结果,诡异的一幕出现了,茶壶之内慢慢的飘出白烟,紧接着壶盖被水蒸气顶的叮叮作响。

  感觉差不多了,洪涛缓缓放下茶壶,微笑开口:“郑大人稍后片刻,马上便好,呵呵!”郑和惊讶的神色慢慢恢复,微微颔首。

  少顷,便已是茶香扑鼻,洪涛端起茶壶为众人甄满,而后示意大家共饮。郑和会意,举杯浅饮一口,顿时,他感觉一股暖流从周身流淌而过,仿佛多年前所留下的暗疾,都减轻了不少。

  到此时,他哪能不知洪涛的善意,于是慌忙拱手一礼:“多谢道长以灵茶为郑某疗伤,请受在下一拜!”看到他如此,洪涛赶紧伸手搀扶:“郑大人无需多礼!

  你虽是背负皇恩,但远洋海外亦是扬我中华之国威,贫道理应出手。只可惜小道修为有限,无法将郑大人的伤体治愈呀,惭愧!”。

  郑和听后摆手道:“道长这是哪里话,郑某能得您这种高手援助,虽死无憾了。只可惜,我怕自此以后,我大明海上力量由此而绝,心有不甘呀,唉!

  以郑某的推断,这未来必将迎来一个航海大世。或许将来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就体现在海疆力量上了。无奈朝中多半人反对下西洋之举,这些鼠目寸光之人,哪能想得到这样的大时代呀!”洪涛听后颇为认同的点点头。

  看来此人对航海事业的高瞻远瞩,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呀!或许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倒有些委屈他,影响他施展胸中报复了。

  洪涛出言安慰:“郑大人无需如此,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歇,历史规律也会做出选择。我们无需想的太多,坚持你的理想,纵然一时间失意,你的功绩定然也会被后世所铭记”。

  听到洪涛的话,郑和点点头:“嗯,或许吧!其实,我的生死倒不算什么,只要大明帝国的航海事业,由此而兴起,我郑和死而无憾。

  奈何那些官吏的眼中,只有所谓的经济利益,民生之责,却无法看到数百年后的辉煌大世。倘若将来中华海防萎缩,必然要被外族所欺凌,情何以堪呀,唉!”。

  洪涛也没想到郑和所担心的,居然乃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此人并非是盲目的航海冒险者,而是隐藏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洪涛觉得,他今天算是重新认识了这个伟大的航海家。他喜爱冒险的背后,居然还暗含着如此之多的心思。不过,他还是决定要开导一番此人。

  只听洪涛言道:“其实,他们也没有错,民生乃是国之根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农业起家的大国。若是抛开万民之利而不顾,倒也有些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

  贫道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共赢,通俗来讲,就是发展一种航海贸易。如此一来每次下西洋,郑大人的船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国家创造无尽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话岂不是两全其美,有时候,必须要以商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才能让事业长久发展。若是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单纯的依靠国库,那无疑于坐吃山空呀!

  我想,假若大人以此来上书皇上,说不定那些反对的浪潮,都会变成支持的呐喊。这样大人的烦恼不就迎刃而解了,呵呵!”。

  听着洪涛的话,郑和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平凡的小道士,为何会有这样的见识。他看起来也就二十余岁的年纪,却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见识。

  不过,这个念头他也就在内心一闪而过,只听他叹息道:“道长所言应该就是发展海外贸易,实现互利共赢吧!这个想法,郑某早期就向皇上建议过。

  可是,却被他言辞拒绝,唉!没办法,自太祖皇帝起,大明皇室就看不起商人。按咱们永乐大帝的话,那就是我大明泱泱大国,巍巍中华,还差这几个小钱吗?

  你此次出使的任务,便是扬我华夏天朝的威仪,让大明的皇恩,辅散向整个大千世界。朕要创造的是万世不拔之基业,让各种反对之声,从此以后销声匿迹”。

  说到这里,郑和悠悠一叹,又饮了一口清茶。洪涛听的出来,他这一番话对朱棣还是颇有一些怨气的。不过,郑和作为朱棣的原班人马,对他还是从心底里敬佩。

  关于这位永乐大帝的心理,洪涛大概分析了一下,怕是与消失的建文帝不无关系。想当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乱臣贼子,不承认其地位。

  所以,这位永乐大帝,就想用政绩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做一个好皇帝。让那些所谓的反对之声,就此戛然而止。命郑和下西洋也是想告知海外番邦,如今的大名皇帝乃是我朱棣。

  写这一章,沧海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还专门观看了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我想文中所分析的郑和与朱棣的心理,还是比较符合真实历史的。有兴趣的书友欢迎留言,咱们共同讨论,呵呵!

 

 


第245章 顺风船

  通俗来讲,朱棣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宣扬皇威的同时,借以提高他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只不过他的表现好似有些过了头,忘记中华的帝皇,从来无需得到别人的认可。

  即便是百国来朝,也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只能成为一个笑话。那些国家的使臣,并不在意你中国的皇帝是否为永乐大帝,他们的心里只有大明朝的财富。

  既然你要认可,我们就全力拥护,尽情吹捧。只要给钱就行,掠夺你天朝的金银财宝,对我们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精明如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番邦的意图,但他还是强撑着。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牛皮吹出去了: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地大物博,又怎么能小家子气呢?因而,他也只有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对外显示出他的阔绰和胸襟。

  永乐大帝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世来评判,暂且不论。且说郑和再次悠悠一叹:“说起来这下西洋的起因,倒显得稍微有些滑稽,道长就权且一听吧!

  众所周知,昔日建文帝消逝在一场大火之中,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未解之谜,也使皇上有此而落下心病,耿耿于怀。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一个亡国之君,能有多大作为。

  只要皇上得民心,受万民拥护,他建文帝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根本无需太过在意。不过,以郑某对他的了解,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建文帝定然也会随遇而安”。

  洪涛听到他的话,微微点头,没想到他对这个朱允炆竟然如此了解,或许这也与郑和此人的眼光有关吧。随后,郑和将杯中的清茶一饮而尽,洪涛又给他甄满。

  只听他再次道来:“永乐二年在泉州港,一个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传闻一个神秘的僧人,由开元寺方丈协助,搭乘阿拉伯的商船出海而去。

  就这样以讹传讹,到达皇上的耳中,就是建文帝出海逃离。就因为这个莫须有的消息,皇上发下诏书,组织远洋船队,下西洋寻找逃离的建文帝。

  由于我郑和祖籍云南,乃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再加上自小又酷爱航海,故而便被皇上委以重任。以大明国之名义,出使西洋,扬中华之国威。

  只有我自己知道,明面上是出使西洋,实则暗中打探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郑某都不相信这建文帝,逃离了大明国土。他只要不是太笨,断然不会离开故土。

  话又说回来,大明疆土浩瀚,哪里藏不得,为何要去那些蛮夷的番邦之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这一点,郑某心知肚明,但是却不能明言,皇上的性格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三下西洋,我询问过许多阿拉伯商船,根本就没有丝毫有关神秘和尚的传闻。

  我想,这建文出海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洪涛听完他的话,微笑开口:“关于建文之事,贫道可以保证,他不会再干涉大明的天下,大人尽管放心。

  你的猜测非常准确,连贫道也不得不佩服。既然郑大人以诚相告,贫道自然也不能有所隐瞒。此事大人知道即可,无需声张,贫道自有打算,他们该见面时自然会见”。

  说完洪涛抬头看了一眼他身边的那个小陈,郑和自然明白他的意思,点头言道:“道长放心便是,郑某知道分寸,小陈乃是我的近侍,可以信赖”。

  或许是为了让洪涛消除疑虑,那个小陈举手起誓:“我陈庭在此起誓,今日之事断然不会泄露一分。若违此事,定然葬身于大海之中”。

  对于海员来说,这样的誓言或许应该是最严重的啦!洪涛摆手道:“贫道并非要你起誓,而是为你的身家性命考虑。此事若是泄露出去,让皇上知晓,就连你们大人,都会有性命之忧。

  你可明白?”小陈和郑和对视一眼,居然看到他也郑重点头。以大人对皇上的了解,尚且如此认为,他又怎会不信呢?于是,陈庭决定,将此事烂在肚子里,绝不多言。

  随后,洪涛呵呵一笑:“那个,今日天气不错啊,呵呵,大人应该不会在泉州港久待吧。何时启程北上,贫道能否搭个顺风舟,领略一下我大明的沿海风光,呵呵!”。

  看到洪涛居然转变如此之快,郑和的脸上不由得一呆,微笑点头:“荣幸之至,明日一早,郑某在泉州港,宝船上恭候大驾!”。

  二人相视大笑,将方才的言辞,全都抛在了脑后,畅谈起一些西洋特色,异域风情。这次洪涛也真可谓长了见识,没想到在大洋彼岸的世界,居然如此精彩。

  于是,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憧憬,萌生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冲动。如今,洪涛总算理解,郑和为何对航海事业,如此着魔,乐此不疲了。

  或者说,他们俩也可以说是一类人,只不过一个是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个却是远洋海外,体验异国风韵。

  最后,临走告别时,洪涛取出一个,装了一株龙须草和一颗龙涎果的玉匣,递给郑和。而后悠悠开口:“病痛无法忍受时,将灵草化为汁液服下,可解一时之苦。

  七乃为周天之数,逢七便收手吧。此时服下灵果,便可长命百岁。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好自为之,妥善保存。大人,咱们明日甲板上再见,呵呵!”。

  说完,洪涛微笑拱手,郑和虽然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但料想此人,定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高人,推算出了他的身后事。于是,他感激接过洪涛的玉匣。

  根本就没有打开,看看里面的物件,当即拱手一礼:“多谢道长,郑某定当铭记于心”洪涛微微一笑,带领龙源飘然离去。只留下站立在原地,怔怔发呆的郑和二人。

  至于以后郑和服下灵草与灵果,造成身染重疾,病死在海外的假象,都是后话,暂且不论。

  且说到了第二天,朝阳初升,洪涛二人早早起床收拾一番,便直奔泉州港而去。当龙源听闻,洪涛要乘船北上时,亦是兴奋的无法言表。

  这小子说起来和郑和还真有许多相似之处,对大海均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热情,或许他们都是海的儿子吧。洪涛二人,看着郑和气势壮观的船队,亦是震撼不已。

  一眼望去,整个泉州港口的海面上,全都是他的船。并且大小船只排列有序,相信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定然特别明确。怪不得这个船队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呢!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能取得三下西洋的壮举,除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外,与郑和英明睿智的领导,以及他个人的航海经验,亦是密不可分。

  洪涛二人来到郑和所说的那艘,靠岸大宝船跟前,报上姓名,立刻有人笑脸相迎:“原来是大千道长,我们大人已经传下话,请随我来,呵呵!”。

  洪涛微笑颔首,跟随那人,来到站立在甲板之上的郑和身边。二人相视一笑,而后闲聊了两句,就看到郑和缓步走到甲板之前,朗声开口:“扬帆!”。

  随着他的大喊,所有的大船全部扬起了洁白的风帆。而后郑和的声音再次响起:“起锚……转舵……”。随着他的声音,所有的水手全部都忙活了起来。

  宝船之上,那一个个精壮的大汉喊着号子,用力拿起缰绳,顿时一个个大锚,缓缓的从海底浮起。而后宝船慢慢转向,跟随着海风的方向,远离了泉州港口。

  郑和更是身先士卒,和水手们一起转动方向舵盘,待宝船进入正常的轨迹,他才慢慢收手。一旦来到船上之后,此人就好似变了个人一般,那股与生俱来的航海热情,真的无人能及。

  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不由得让洪涛感慨万千:碧涛千帆竞相过,浩浩汤汤奔归程。洪涛有此联想到了,当初在天界所乘坐的天舰。

  那个虽然远不是凡间的这些大船所能比,但却是没有这样壮观的气势,千帆竞技劈荆斩浪,是何等的豪迈,不可一世,真可谓是前无古人。

  待大船迎风起航后,郑和邀请洪涛二人,端坐于甲板上的阁楼前,豪爽的笑道:“大千道长且看,我大明船队的气势,哈哈!

  我等一般都会选择季风来临之际远航,如此方可御风而行,劈波斩浪,瞬息便过千重山,哈哈!哦,所谓季风,便是不同的季节便会有不同的风向,我们航海员称呼其为季风。

  比如,秋冬季节会兴起东北季风,我们便可以此风来起航。春夏时节,就像现在一般会刮西南季风,这个时候,我们便会趁此机会回返。

  当然一旦来到大海中,风向又不是固定的了,可谓是瞬息万变。这个时候,行船会变得稍微困难一些。不过,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水手,是不可能被困难所打倒的。

  不要妄想着让大自然适应你,人要学会适应自然,方能更好的生存。所以,我们自然也有应对逆风的措施,哈哈!”。

  洪涛被他的话彻底吸引,不由得开口问道:“这逆风,又要如何才能利用呀?”。

 

 


第246章 初窥命运轨迹

  郑和神秘一笑:“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我就与道长简单解释一番吧,哈哈!现如今,我们航海的动力,主要还是靠风力,或许将来,会出现人为的动力。

  不过,那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了。咱们暂且不论,且说这逆风的情况吧。倘若是逆风,我们就调转一下船头,如此一来风作用于船帆之上,便会被分解成两个方向。

  其中一个便会产生前进的动力,那么宝船便能向前移动。只要适时改变船头方向,宝船就会沿着折线前行。举个例子,就比如现在若是北风……”。

  洪涛二人听到津津有味,他们也没想到关于航海,居然会有这么多知识,他也是第一次听闻。一时间,也是受益匪浅,再加上郑和这个著名航海家,不厌其烦的讲解。

  洪涛如今也明白了许多航海的技巧,以及对风向的把握和利用。就这样,时间在充实有趣的气氛中悄然而过,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三月的中旬。

  他们跟随船队出海已经过去了十天。这段时间里,郑和的船队白天航行,晚上靠岸,有时候突然遇到逆风的情况,又会耽误不少工夫。

  好在如今已经回到了大明疆域的近海,既无需担心海盗的侵扰,又没有补给的困惑,倒也省却了不少麻烦,大家就如同观光游览一般。

  吹着海风,观赏着沿海的风景,偶尔也会靠岸停泊,逛一番沿海的小镇,倒也过得特别惬意。看着入眼处的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洪涛也不由得惊叹起大自然的壮观,瑰丽。

  这一天,船队停靠在一处略显荒凉的大岛之上。说它荒凉并不是因为环境,而是人烟稀少,许多地方,都是接近于未开发的状态。

  不过,海边还是有一些渔民聚集的小村落。当地的渔民,自然是没有见过如此大的船队,难免有些惊慌失措。不过,有一些船员下去和他们讲解后,人们才算是放下心。

  原来这些人竟然都是官家之人,这如此多的大船居然全都是官船,也让他们震惊不已。郑和又命令船员们不要扰民,于是,大家便进入岛中,收取淡水等必须之物。

  由于天黑还早,洪涛二人便向郑和言明,随便观赏一下这岛上的风景,不会耽误明日船队起航。郑和情知洪涛二人都非凡人,便没有多问,微笑点头。

  而后给了他们一块令牌,说是若深夜归来,只需亮出令牌便可上船。洪涛微笑接过,躬身拜谢,随后协同龙源进入这荒岛之中。

  二人一路行来,通过打听方知,此地名唤平潭岛屿,隶属于福清县管辖。可以说是福建行省最大的岛屿了,平潭岛屿众多,海岸线蜿蜒曲折。

  境内地势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积平原为主,南北有孤丘。岛上的天然淡水湖三十六脚湖,也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如今他们所靠岸处乃是岛屿的最北端,这个小渔村落名唤白沙村,相邻的还有一个白胜村。只是两个村子的渔民都不是太多,合起来也就百余户人家而已。

  平潭岛上风景秀美,气候湿润,就这两个小村子附近,便有两处值得前去一观的风景。这两处美丽的山川分别叫做:青峰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