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喜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景林,这是今天卖这些小玩意儿得来的钱。”刘景仁说着,将用布包好的,还带着他体温的四两多银子塞进刘景林的手里。
他的手骨节匀称,但是却有了好几道划痕,想必是这几日编活儿的时候被划伤的。刘景仁不禁在心中无奈地道了句“这孩子”。
刘景林摸着银子,皱着眉头有些疑惑道:“咋这么多?”
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对于物价也是了解一些的。昨晚上拿走了一百个活儿,何以这一时间就换回来这么多钱?
刘景仁笑道:“卖的不错,一百个一会儿就被抢光了。那掌柜说还要,明儿个还得去送货,这回先送上三百个。”他说着往屋里环视一周,“这剩下的够三百不?”
刘景林点点头:“够。”这些日子他除了吃饭睡觉,只要一有空就在编,哪里会连三百都不到?
“那就好,你也别太累了,累坏了身子可不是玩的。”刘景仁叮嘱道,又和他说了几句话,这才出去找吃的。
刘景仁前脚出去,刘景林也跟了出去。他来到堂屋,沈氏正坐在炕上挑拣好不容易借来的花生种。
“娘”,刘景林喊了一声。
沈氏见他来了,忙起身扶住他,将他扶到炕上坐下。
“啥事啊?你喊我就行了,咋自己过来了?”沈氏担心他眼睛不方便会磕着碰着,总不让他多走动。
刘景林将手中的银子交给沈氏道:“这是今天二哥和二嫂帮我卖那些小篮子得到的钱,你拿着吧。”
他知道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好不容易可以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自然会毫不保留地拿出来。
沈氏心中一动,眼角微微有些湿润。她就知道,她这小儿子是谁都比不过的。
但是当她打开包裹银子的布时,她有些不敢相信:“咋恁多钱呢?”再这么来上几次都可以娶媳妇了。
“我也不太清楚,二哥说卖的不错。”刘景林解释道。
沈氏仍然心跳得有些快,良久才道:“好,好,娘先替你保管着,谁都不能动你的钱,娘很快就给你娶媳妇。”
“娘”,刘景林微微一笑,好看的唇角向上扬起,“这事儿不急。”
这事儿他也想过,但是自己这样子,先不说有没有姑娘愿意,就算是有,也平白耽误了人家。因此后来他就直接不作他想,只是沈氏,一直在为这事儿着急着。
“瞎说!”沈氏嗔怪一声,“你过了年就整整二十了,你不急娘还急呢!”
在沈氏眼中,刘景林是最好的,想要啥样的姑娘都是有的。
刘景林不再说话,任凭沈氏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叨叨个不停。或许沈氏只有对这个儿子,才像个正常的母亲。
那边刘景仁先回到自己屋里,见杨氏和女儿们正在数钱,便道:“等会子我去大爷爷家借他们家的车,他家车大,应该能装得下三百个。等送完了货,咱去集上走一遭,买点东西,后天去送礼吧。”
杨氏以为他忘了这回事,今年特殊,如果忘了,她也不会说啥。如今看来,他是记得了,便点了点头,又道:“只是钱不多,咱还是省着点花吧。”
刘景仁嗯了一声,问她们吃过饭了没。
“没呢,奶说‘晌午吃啥饭?还不够浪费粮食的!’”栗子模仿沈氏的语气,向刘景仁学话。
沈氏的品行刘景仁再了解不过了,哪怕是东西充足,都生怕浪费了一丝一毫,更别说如今还不太富余了。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七章 回娘家
或许是因为起得早,又赶了大半天路的缘故,刘景仁饿的难以忍受,便让杨氏去灶间简单做口吃的。
杨氏也饿的心慌,心想反正现在粮食也有了,钱也有了,便和沈氏说了一声,去灶间准备吃的。
沈氏心里明白他们是累的够呛,还拿回了这么多钱,便没多阻挠。只是正好被外出串门回来的李氏碰上,少不了又冷嘲热讽一番,最后被沈氏喝了一声,才翻了个白眼回了自己屋。
次日一早,刘景仁赶着从周通礼家借来的车,车上装着三百个小篮子、小盒子、小筐子之类的东西,又一次带着杨氏和莲子摸黑向镇上赶去。
张掌柜见他们来了,忙笑着上前迎接,道:“真是供不应求啊,很多人来这里预订呢,有的甚至想多加钱,呵呵。”
“这也主要是因为张掌柜您的策略好啊。”莲子笑道。
张掌柜这下笑得更灿烂了,这女娃娃,还会说好话哄人开心。他一时间不禁赞道:“你这小丫头,机灵劲儿就让人喜欢,做我儿媳妇吧。”
“张掌柜,我还小呢。”莲子有些不好意思。
杨氏和刘景仁也跟着笑了起来:“她才多大点儿!”
“我家小子和这丫头差不多大。”张掌柜看着莲子笑道。
闲话没有多说,卸了货之后,莲子再次看着装好的炒货被抢购一空,和张掌柜约好了,过了初五再来送货,随后拿了钱才走。
昨天八折销售,今天恢复原价,所以莲子今日分到的有五两多银子,剩下两天的钱要看实际卖了多少才能给,因此便约好了初六过来送货的时候再取。
离开张记铺子之后,刘景仁带着杨氏和莲子在街上走了走,到菜市场买了两道猪肉和两条大红鱼,又买了个面锅饼,打了二斤酒,这才坐上车回了家。
“呦,还买鱼买肉了,你家啥时候变恁有钱了?也不见前些日子拿出来应应急。”李氏正好看到杨氏和刘景仁往下卸车,看着那肉、鱼、锅饼和酒,知道是准备送礼的。
自己今年都差点饿死,才刚刚能保证不断顿,哪里还有闲钱买鱼买肉的去送礼?想到这里,心里酸的要命。
大家一个锅里摸勺子的,过的都一样,他们哪来的钱?
李氏转瞬一想,不会是昧了小叔子的钱吧?
这么想着,李氏也这么说了。
杨氏懒得搭理她,跟她没啥好解释的。至于刘景仁,更是个没嘴儿的葫芦。
将东西都搬回自家屋内,刘景仁又去将今天卖的的钱给刘景林送去。杨氏则去了堂屋,向沈氏道:“娘,上次莲子卖药材的钱我留了一些,今儿买了些鱼和肉,打算明天去娘家看看。都年底了,不能再不回去了。”
上次莲子卖药材的钱杨氏仍然只是给了沈氏一点儿,要不她现在哪里有钱去买礼物?要想从沈氏手中抠出些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沈氏嗯了一声,突然又道:“买个大锅饼就行了,还买肉买鱼的做啥?你娘又不是不知道咱日子不好过,白白地浪费钱!”
杨氏表示很无语,但是婆婆就是这样,她早已见怪不怪了。
“上次我在娘家借的粮还没还呢,要不明天一起还了吧。”杨氏又道,故意将这事翻出来提醒提醒沈氏,让她不要忘记了,前几日还是她救了她宝贝儿子的命呢。
沈氏不高兴了:“还啥还?用不着!娘给闺女的东西哪里用得着还了!”她自来这样,她借别人东西可以不还,但是别人借她东西如果不还,她足足能追着人家一直到还为止。
杨氏没再多说,转身走了出去,出门的时候正巧看见刘景林摸索着跨过门槛,要进堂屋里去,便伸手扶了他一把。
次日是大年三十,谷子帮着杨氏给妹妹们梳洗打扮。说是打扮,只不过是穿上一件洗干净的衣裳,在头上别上了那日杨氏给买的绒花罢了。
都准备好了,这才上了牛车向杨氏娘家走去。
杨氏的娘家杨家埠正好处于刘家庄和镇上中间的位置,并不是很远,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到了。
莲子第一次来到除了自己村子意外的其他村子,只见这里不管是房屋还是人们的衣着,都要比刘家庄好上一些,也或许是因为离镇上近,且交通方便的缘故吧。
杨氏父亲死了之后,杨氏的两个哥哥吵着要分家,杨氏的母亲郑氏压不住他们,索性由他们胡闹去。后来见两家儿子的日子越过越好,便也不再担心。再后来,又索性将自家的房子卖了,搬到儿子家住去了,一家子住一年,今年正好轮到了大儿子杨利秦家。
女儿回娘家,自然要奔着父母去,因此牛车便停在了大哥杨利秦的家门口。
“娘”,杨氏还没下车,就喊郑氏。
郑氏听到喊声,忙拄着拐颤颤巍巍地从堂屋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喊在灶间馇猪食的大儿媳妇张氏。
“娘”,刘景仁憨厚地喊了一声。
莲子姐姐们也争着开始叫姥娘。
“妹妹、妹夫来了啊,今年还以为你们不来了呢。”张氏迎出来,一边在围裙上擦着冻得红通通的手。
杨氏和刘景仁喊了声嫂子,笑道:“咋能不来呢?不来心里就空荡荡得难受。”
张氏呵呵笑了一声,看到谷子姐妹四个都来了,笑问道:“这回都来了。”
谷子带着妹妹们忙喊“大妗子好”。
往年她们四个姐妹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而到不齐,今年总算是一起来了。
张氏笑着一一答应了,又帮着杨氏和刘景仁往家里搬东西。
“日子也过得苦巴巴的吧,还弄这些个做啥?家里娃儿多,别让她们饿着才是正经。”郑氏见杨氏带了这么多东西,一通斥责。今年灾荒,谁家里都不好过,她家的情况应该更是糟糕。
说起孩子,老太太突然想起来了,向后看去:“莲子,莲子呢?”
“我在这儿呢,姥娘。”莲子听见喊她,忙走到她跟前。
郑氏弯下身,捧着莲子的脑袋仔细查看:“说是磕了头,快让我看看,磕了哪儿了,好了没有?”
“这儿,姥娘”,莲子说着向后转过头,“不过已经全好了。”
郑氏心疼地抚摸着留下的一小块疤痕,口中道:“可是让我着急死了,听你们村那谁说的,想去看看来着,我这腿脚又不方便,可真真是急坏了。”至于是听谁说的,她早就不记得了。
“可不是咋的?当初也差点把我吓死了。”杨氏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好在都过去了,好好的了,咱也不用担心了。”
郑氏答应一声,带着莲子姐妹进了堂屋,又让张氏的儿子东东去喊他爹回来,顺便再去趟二叔杨利群家里,就说是姑父姑姑来了,让他们赶紧过来。
杨氏在堂屋稍坐了片刻,便和张氏一起进了灶间准备饭菜。
没等一会儿,杨氏的大哥二哥一起回来了,还有二嫂曹氏,几家人不免又寒暄了一通。两个哥哥在堂屋陪着刘景仁说话,两个嫂子和杨氏则在灶间做饭。
谷子和豆子在堂屋坐着只喝了杯热茶,便去了灶间帮忙做饭。栗子是个闲不住的,没一会儿就和两个表哥玩到了一起。莲子生性不太爱热闹,只是依在刘景仁身边,听他们说话。
听他们的谈话,莲子知道了两个舅舅这几年多买了几亩地,要是放在平时的话,地里产的就足够他们的吃用还绰绰有余。只是今年恰逢百年难遇的灾荒,地里收获极少,他们今年的日子过得也是十分艰难。
莲子听了一会儿便没了兴致,也走到灶间看看有没有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虽然要做的饭菜挺多,但是做的人也多,因此很快就准备好了。
杨氏带来的猪肉切了其中一道炒了菘菜,炖了一只鱼,又整了两小碟腌萝卜条。这对于久未见荤腥的人来说,算是个不错的大餐了。
几家人在一起说说笑笑、欢聚一堂吃完饭,杨氏和两个嫂子把碗筷收拾了,这才坐下休息。
聊了一会儿这灾荒,以及出自刘家庄的,那新上任的知县,时候便是不早了。
杨氏看看天色,起身说该回去了,要不就不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了。
娘家人也没多留,将杨氏带来的东西回了一半,让她带回去,这才看着他们上了车,将他们送到村头。
“噢,又有肉吃喽。”栗子禁不住兴奋地喊道。
莲子看了她一眼,觉得这古代农村的孩子也真是可怜,一年才能吃上一次肉。
“等你天天有肉吃,顿顿有肉吃的时候,你就不想吃了。”莲子眼睛望着远方说道。
栗子才不信:“说得就好像你顿顿有肉吃一样。”
一句话将全家人都逗笑了,只是莲子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
那个世界,已是渐行渐远,再也回不去了。
她看着天边的夕阳,橘红色的光给地里的冬小麦蒙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虽然回不去,但是她仍然是她,内里没变,倔强的本性依然没变,她相信就算是在这个陌生的时空,她也一定能活得越来越好。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八章 第一个年
回到家的时候,天空正好刚刚蒙上黑影儿,刘景仁卸了车,杨氏和四个女孩儿将娘家回的东西提进屋。
莲子眼睁睁地看着杨氏把肉和鱼还有面锅饼交给沈氏,心里只想着,一定要快些分家,要不他们一家人哪有过好日子的份儿。
都这时候了沈氏还没有做饭,八成是知道杨氏的娘家一定会回礼,等拿了回礼回家再做饭。
沈氏和两个媳妇去了灶间,刷锅烧水准备做饭,莲子则又一头扎进屋里,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
上次苏可言从家里给莲子找了几本书,虽说全是关于医学药材的,但是在这精神食粮严重匮乏的古代,莲子竟然也觉得十分有意思起来。
她的专长是农林知识,便让苏可言给她弄一些这方面的书籍。
苏可言回镇上过年去了,好多天没见着他了,不知他咋样了。莲子这样想着,但是很快又觉得自己实在是没必要,他家要啥有啥,哪里能缺了他?和亲人团聚,只怕是比在这里还好得多吧。
饭菜的香味渐渐飘了出来,饿坏了的孩子早已是坐不住,一趟又一趟地往灶间跑。
或许是因为中午吃得太多,莲子并没觉得多饿,直到杨氏喊她吃饭,才从炕上下来,穿了鞋子去到堂屋吃饭。
晚饭做的是五花肉炖菘菜,配上蒸馏过的面锅饼。
杨氏去娘家拿了两道肉,回了一道,这顿晚饭只切了一小块。但是对于一年没吃过肉的人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诱惑。
李氏第一个在桌边坐下,拿着筷子在菜碗里扒拉来扒拉去。肉切得很碎,并不好找,李氏将整个菜碗几乎翻了个遍,尽挑肉往自己和麦子碗里放。
“干啥呢?还让不让人吃了!”恰巧被才进门的沈氏看到,喝了一声,“眼皮子浅没见识的,丢人现眼!。”
沈氏说着在刘景林身边坐了下来,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还没被李氏挑走的肉,放进了刘景林的碗里。
一顿饭吃的虽然不太和谐,但也算是香甜。莲子一向怕冷,一到冬天就懒怠动,吃完了饭便回屋上了炕,捧起书继续看。
“哎呦,你可仔细,别让你奶瞧见。”杨氏洗完碗筷就来,见莲子歪在炕头看书。
他们家吃晚饭吃得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晚饭可以早早睡觉,省了灯油。如果被沈氏知道莲子竟然点着灯看书,那必定又是一番事情。
“灭了吧,你又看不懂。”杨氏低低笑道,“女孩子家家的,咱不需要学这个。”
莲子笑道:“娘,我能认字呢,那天可言哥哥还教我来着。”
杨氏才不信她的话,以为她只是玩闹,转而嗔道:“你别竟是麻烦苏公子。”
苏可言老家虽然也在这刘家庄,但是没几年就发达了,后来苏可言的父亲,苏慕安还成了这一县之长,这在杨氏及刘家庄人的眼里,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自然是十分地敬重。
莲子可没有这种想法,但是她却能理解杨氏,因此点头笑道:“好,以后不麻烦他了。”但是如果他非要找麻烦的话,那她也就只好勉强接受了。
杨氏灭了灯,又说了些别的话,这才脱了衣服钻进早已被熟睡的孩子和丈夫捂得暖融融的被窝。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全家人都早起了不少。就连爱睡懒觉的莲子,也跟着几个姐姐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了。
今年虽说刚赚了不少钱,但是那却是沈氏给刘景林攒的,一丝一毫也不让动。如此一来,刘景林倒成了这家里最有钱的人,但是他心里,却不是那般滋味。他本意就是想为这个家做些什么,如今看着家里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心里怎么着也不是个滋味。
这几日虎子虽然放了年假,但是耐不住爹娘将他拘在家里复习功课。周通礼当年也上过几天学,后来只因家里有了些变故,不得已退学。后来勤奋能干,靠自己的打拼,也算是挣下一份家业。因此,他此生的希望便是让儿子好好读书,就算不能为官做宰,多读点圣贤书也是好的。只可惜,虎子还太小,玩心太重,每天上学堂之前都要磨叽上好大一会儿才去。
虎子整日里想着出去玩闹,但是赵氏偏偏不让,最后实在无法,就算他不学习功课,也要将他拘在家里。
吃过午饭之后,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年夜饭。
灾荒并没有完全过去,很多人家还是每日靠稀粥过活。冬天本就没啥菜蔬,再加上前段日子的灾荒,早就吃光了粮食,因此就是想要好好准备,也没什么好准备的。
年夜饭上桌的时候,莲子见只有一小碟炒花生米还算拿得出手,这花生米还是沈氏在留作种的花生里挑了又挑,捡那些实在没法种的出来,炒了这么一小碟。除此之外,其余都是腌萝卜条、拌野菜根之类的。
“这年夜饭未免也太寒碜了吧。”莲子在心中不禁道。
一家子十几口围在一起吃饭,虽说是团圆饭,但是今天的饭吃起来,明显不如昨日的香。本来李氏提议再用猪肉炖个菜的,却被沈氏一口回绝道:“烧的你!”
肉就那么多,昨日还吃了半道,只剩下半道,沈氏打算等到晚上包饺子的时候再放上。
“娘,出去看花吧。”栗子拽着杨氏的衣袖,眼巴巴地望着她。
杨氏正在刷碗,闻言抬头看了看:“今年恐怕看不成了。”
栗子口中的花指的是烟花,往年三十的时候,总会有些稍微有钱的人家买了烟花来放,求个热闹的气氛。每当这个时候,栗子总会拉上姐姐妹妹,走上很远去看。只是今年嘛,不一定了。如此严重的灾荒,想必那些人家的日子也并不是那么好过的,还哪里有钱去买烟花这种奢侈品。
栗子有些失望,一年到头盼过年,今年真是没意思,还不如出去玩儿会。如此想着,栗子转身就要往门口走。
“别出去了,等会子一起包饺子。”杨氏喊住她,“你也不小了,该好好学学了,整天疯玩的,别到时候说不着婆婆家。”
栗子吐了吐舌头,不情愿地回来了。
包饺子还早,栗子也没事儿干,索性回了屋,见莲子还借着亮,坐在门口看书。
“啥书啊?我也看看。”说着也凑了过去。
栗子只就着莲子的手瞅了一眼,便有些想放弃了。这都是啥啊,连个图画都没有,一个个鬼符似的字。
“你能看得懂吗?”
莲子翻了一页书,微微点点头:“能看懂一些,可言哥哥教过我一些字。”
“真的吗?”栗子的眼睛有些发亮,“那你能教我吗?”
莲子闻言抬起头,上下打量了她好几次才问道:“你愿意学吗?”
栗子忙不停地点头,她早就想像那些男孩子一样进学堂读书了,但是她也知道,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好吧,我让虎子教你。”莲子说着低下头不再言语,继续看手中的书。
“啊,虎子啊。”栗子有些不情愿,但是想了想,又道,“好吧。”虽然他不是很喜欢这个老爱和她抬杠的虎子,但是虎子和学认字相比,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但是在莲子眼里,虎子没有啥不好的,起码比常和栗子玩的那个整日吸溜着两条鼻涕的大牛要好上不少。
这是本关于药材的书,医学类的莲子可以暂时不学,但是她这段日子恐怕就要靠卖药材赚些钱了,因此格外专注了起来。
她前世毕竟学的是农林专业,对于药材十分业余,如果靠卖药材赚些钱的话,必须要再多多学习。
好在现在的文字和她所熟悉的出入并不是很大,连蒙带猜的,也能读个差不多。
栗子在一旁一直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闹的莲子也没有了读书的兴致,索性合上书,去了堂屋。
堂屋里,除了麦子,一大家子都在。已经开始准备要包饺子了,一碰上有活儿的时候,麦子自然是有多远闪多远。
刘老爹和儿子们歪在炕上吸着旱烟,刘景林在地上的矮凳上坐了,继续编他的活计。
沈氏在揉面,杨氏和春子剁馅,谷子和麦子则在一边帮着做些零碎活儿。至于李氏,将那半道猪肉洗过来洗过去,时不时地将手指放进嘴里吮一吮沾上的猪油。
沈氏见李氏洗了半天还不回来,不悦道:“要洗到啥时候?再摸也不是你一个人的!”
这年代的调味品本就少,再由于灾荒,更是不舍得买这些个额外的东西。但是好在里面放了猪肉,也不算难以下咽。
都收拾好了之后,一家子的女人围在一起包,也算是其乐融融。
堂屋里只点了一盏油灯,光纤有些昏暗,但这也是一年到头来,沈氏唯一一次允许晚上点灯这么久。
麦子也移到了堂屋,坐在灯下铰了彩色的碎布,仔细地做一朵头花。
谷子和豆子早已学会了包饺子,且包的十分好,栗子和莲子则在杨氏的教导下学着包。其实莲子早就会包饺子了,此时只是装作才刚学会,配合杨氏一下。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九章 意外
饺子包好后已是半夜,沈氏和杨氏刷了大锅,添了水,开始准备煮饺子。
新的一年要守岁,莲子早已困得不行,在这里过年又没啥玩的,只是全家人都在堂屋说话。她觉得无聊,索性去了灶间。
灶间里没点灯,灶膛里的火光将杨氏的脸映照得通红,炉灶里木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娘。”莲子喊了一声,在她旁边的小矮凳上坐了下来。
杨氏见莲子进来了,笑道:“来这里也好,烧着火,暖和着哩。”说着将莲子带矮凳往炉灶前拉了拉。
“咱们啥时候种花生?”来了这里之后,莲子知道这边主要的作物就是花生和小麦。
杨氏用烧火棍在灶膛里搅了搅:“三月里,很快了。希望老天爷发发慈悲,别再旱了。”
在古代,农民全是靠天吃饭。若遇上风调雨顺的年头,还勉强能吃得饱,一旦遇上灾荒,不饿死人就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莲子在心中不得不感叹古代人的艰辛:“别担心,明年一定会风调雨顺的。”前些日子下了好一场大雪,对于这干旱算是有了一定的缓解,若是年后播种前不再下雨的话,种前把种子泡一泡也是可以的。
“等收了花生,娘给你做糖吃,咱偷偷的,不让你奶瞧见。”自从上次提了分家的事之后,杨氏虽然面上不说,但是一直放在心里。她早已暗下决心,明年过年一定要自家人一起过,所以在这个家里的最后一个年,她多干点活儿也不会多说什么。
莲子笑着应了一声,听到大锅里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
杨氏起身掀开锅盖,一团一团的白雾霎时喷涌而出,莲子瞬间感到一阵热气袭来。
将在盖帘上码放整齐的饺子哗啦哗啦倒进锅里,随后拿勺子搅一搅,盖上锅盖继续煮。
“马上就能吃了。”杨氏说道,往灶膛里又添了一根木柴。
晚饭吃得晚,莲子本不是很饿,此时闻到饺子的香气,竟不知不觉有些饿了起来。
因为馅里加了肉,待再次开锅后,杨氏舀了一勺子冷水加进去,盖上锅盖继续煮,等到第三次开锅的时候,才将饺子全都盛进一个大磁盆里。
圆鼓鼓、胖乎乎的饺子在翻着白浪的滚水里欢腾跳跃,看得莲子只想马上拿出一个尝尝。
杨氏从灶间的搁板上取下一只碗,先捞出满满一碗,递给莲子道:“端回咱屋去。”
莲子明白她的意思,这饺子并没有很多,要想让每个人都吃个够,那是不可能的。她家都是女孩子,又不爱争抢,最后肯定没得吃,所以杨氏先留出一碗来,等回去再吃。于是莲子探出头来瞅了瞅,见没人注意这边,便飞快地端起碗跑回自家屋里,将一碗饺子放下,这才重新折回灶间。
杨氏用笊篱将饺子捞进盆里,又用勺子舀了一些汤,这才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进堂屋。
刘老爹带着儿子们在炕上坐了,沈氏则带着女儿、媳妇和孙女在地上摆着的桌子边坐。杨氏先往刘老爹那边的桌上放上一盆,再在沈氏这边的桌上放上另一盆。
刘老爹和沈氏亲自动手,往每个孩子的碗里盛了五六个圆滚滚的饺子。虽然不多,但毕竟馅里有肉,又是新年的饺子,所以一家子吃的也算是十分香甜。
就连一直不苟言笑的刘老爹,竟也突然变得豁达了起来,笑了好几次。更为难得的是,他还夸了莲子几句,夸她点子多,是个聪明的娃。
只不过,让莲子较为郁闷的是,他啥时候才能不再叫她“坑儿”?
不出杨氏所料,饺子果然不够吃,还好她留了杀手锏。
等到吃完饺子各自回屋睡觉的时候,莲子姐姐们见杨氏竟然还先给她们留了,自是十分欢喜,小心地吃完了这才各自睡觉。
次日是大年初一,杨氏将莲子姐妹逐一从热乎的被窝里喊了起来,和刘景仁一起,带着她们去给刘老爹和沈氏磕头。
莲子一出门,见地上、屋顶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原来下雪了。前世的时候,每到大年初一,不知是巧合还是因为别的,十有八九会下雪。因此在莲子印象中,过年,是必定要有雪的。雪已经停了,正好可以出去互相走动拜年。
往年这时候,孩子们去磕头拜年,沈氏都会咬咬牙,每个孩子给一个铜板,然而今年,别说铜板了,连句相关的话都没有。
给刘老爹和沈氏磕完头,杨氏和刘景仁正要带孩子们走,正好碰上刚刚进来的李氏和刘景民。
杨氏和刘景仁笑着喊了声大哥,至于李氏,直接被忽视。
李氏打了个哈欠,眼角还堆着一堆不明浊物,看来应该是还没睡醒。
反观她身旁的麦子,则干净利索了很多。她今日穿了一件水红色的半旧棉袄,下面配一条葱绿撒花百褶裙,头上颤巍巍戴着一朵大红色头花,正是她前些日子用碎布铰出来的。与白色的雪景相映衬,莲子不得不承认,麦子确实很美。但这个没用,莲子依然不喜欢她。
刘景仁和杨氏戴着孩子们到本家的长辈家里去磕头拜年,家境好一点的,会给一小把炒花生,差一些的,则直接没给。
最后去了周通礼家,以往莲子家和周通礼家并不熟,过年的时候也不走动,今年因为莲子和虎子一起玩儿得多了,倒是越走越近。
今儿大年初一,赵氏放了虎子一天假,让他不用在家读书。虎子自是如蒙大赦一般,跐溜跑了出去不见人影。
刘景仁早就和周通礼出去了,找个屋山头蹲着晒太阳。
大年初一不能动针线,杨氏则和赵氏在家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家常。麦子和谷子坐在一边听着,至于栗子,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玩雪。
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下,照在白白的雪上,明亮得有些晃眼。莲子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抬手搭在额前挡了挡。
“娘,我出去走走吧。”莲子扯了扯杨氏的衣袖。她前世就从不八卦,对于这些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自然也不感兴趣。
她心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