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喜事-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掌柜,我们也知道这时候确实艰难,但是您想想啊,草莓鲜果本来产量就少,价钱也要十二三文钱一斤,并且还要用掉很多的蜂蜜和糖,这成本太高了。六十文钱一斤,希望咱们以后还能合作。”莲子说道,脸上透出几分遗憾的意思。
张掌柜闻言,思考了好大一会儿,最终才叹了口气,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道:“好吧,就六十文一斤”。
这个价钱莲子算是还满意吧,除去成本,一斤也能净赚二十多文钱,虽然是比做苹果果脯少了,但是也算是说得过去吧。
莲子心中正有一丝高兴,又听张掌柜道:“也做些草莓果脯吧,还是按果脯的价。”
果脯的价,四十七文,一斤草莓可是要比一斤苹果贵上好几文。
“行,那就做一些吧。”莲子想了想,还是同意了。果脯的价格太高,买的本就少,并且这时节鲜果多得是,谁还去买干的?现在做了草莓果脯,也是要等秋冬的时候再买,光保存这些东西就需要些成本,所以莲子也就不再过多计较了。
如此一来,这桩生意也算是谈成了,虽然没什么暴利可拿,但是细算下来,也能小赚一笔,至少能把一头牛的价钱赚出来,这一家中的三口也算是满意了。
出了张记炒货铺子,杨氏直接让刘景仁赶了车去了集上,问了问蜂蜜的价格。这一问吓了一跳,竟然三十多文一斤。
做这蜜渍草莓的时候,只用白糖来做行是行,但是粘稠度和口感以及卖相,都不如用蜂蜜做来得好。也不用很多,一斤草莓鲜果配一两蜂蜜和三两白糖就可以。
好在刘景仁还记得离这镇上不远的山前村里有个养蜂的,当年刘景林老是咳嗽不好,沈氏曾让他去那里给刘景林买过蜂蜜,那边还相对便宜一些。
莲子又去把药材卖了,换了几百文钱。这次出来没怎么带钱,要是去买蜂蜜的话,肯定是不够,所以只先去集上买了白糖和一口做腌菜用的缸。本来想买几口坛子的,但是那价钱加起来竟比大缸还贵,且一小坛子一小坛子地做起来也费劲,因此莲子便直接让杨氏买了口缸。
家什有了,除了蜂蜜和鲜果,就算是齐了。草莓很不好放,所以莲子打算等买了蜂蜜回来再说。
但是草莓产量低,所以种植的也少,一时间要去买那么多的草莓,也是个问题。
回到家之后,杨氏将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数了好几遍,还是那么几两银子。刨去成本的话,那也要再赚上十两银子才能买头牛。秋收说快也很快,到时候要是再没个牛,那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她现在都不太好意思再去赵氏家借牛车了,每次去的时候,都得带上点东西。虽然赵氏说不用客气,但是她心里还是十足的过意不去。
莲子心想,以后在铺子里,买一斤炒货才送一两蜜渍草莓,需求量应该不大,还是先做上五十斤左右吧。
地里的花生地里长了些草,杨氏留在家里下地锄草,刘景仁则赶着牛车,带着莲子,先去了山前村买了几斤蜂蜜,又去了临近镇上的郊区买了几十斤草莓鲜果。
曹家湾子也有种草莓的,但是自从曹家女人来闹过之后,莲子就不愿再去。所以此次,她宁愿多花点钱,多走点路到别的地方去,也不愿意去曹家湾子。
东西算是准备齐全了,当天晚上莲子就刷了新买的缸,准备好了做蜜渍草莓要用的柴火、大锅,油布等一应物品。
做蜜渍草莓的步骤先是和做果脯一样,只需后来再将白糖加水和蜂蜜炒化了,和草莓果脯均匀地拌在一起,然后放进缸里闷上个七八天即可。
当蜜渍草莓做好的时候,全家人都兴奋无比。这可就是银子啊,能换来小半头牛啊。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三十五章 收获
第一次送去五十斤之后,赚回三两银子。莲子本来以为这时节,买一斤炒货送一两蜜饯,这五十斤该用不少时候的,少说十多天就够了。谁料只过了五天,张掌柜就派了小厮,让尽快再送一些过去。
这下销量不再担心了,但是去何处购买草莓鲜果又成了问题。
因为草莓不容易存放,目前一般人家还没有大批量地种植,顶多种上一亩半亩的。莲子本打算这次做上个一百来斤,但是上次买过草莓的那家农户,已经提供不出如此多的草莓果。曹家湾子那边倒是多,只是莲子又不想去。
后来不知怎么的,那曹家湾子种草莓的人竟然找上了门,问他们还要不要草莓。
这不来的正好吗,当然要了,正好解决了眼前的困难。
如今莲子家做这些果脯拿去卖钱的事情,在刘家庄早已不是秘密。前段日子隔几天就赶着牛车,拉着一大筐一大筐的货进进出出的,哪里还能瞒得住。
村里人眼瞅着他们家赚了不少钱,也有不少人家想学着试上一试,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的,试了几次也没成功,去问人家的话,人家肯定也不会说,因此便也就放弃了。
一直到六月草莓下市,莲子家断断续续地去镇上交了好几次货,每次都有一二百斤。
这段日子确实是把一家人累的够呛,但是后来将赚来的钱细细数了数,竟有十几两银子,加上原来家里余下的,买一头牛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趁着这伏天里,地少活儿也少,刘景仁喊上周通礼,去了镇上将牛买了,又自己在家忙活了几日,在西屋垒了一张新的土炕。
莲子开心极了,等到炕干好了,便和姐姐们搬到西屋睡去了。和爹娘睡在一起,有些时候总归是十分不方便的。
这才分家不到半年,家里从当初的啥都没有,变成如今这模样,各种家什用具都齐全,吃的东西也不缺乏,真是倍儿得舒心。虽然购置物品几乎花光了钱,家里没什么积蓄了,但是好在夏季各种果子也多,能做成果脯的种类也多,所以并不愁赚不到钱。
时间过得很快,仿佛眨眼间,秋天就来临了。这几日莲子几乎日日去地里查看一番,看花生的长势。她们家就这二亩地,虽然如今可以靠做些果脯赚钱,但是一来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二来莲子的所长也不在此,因此还是将大部分心思放在这地上。
花生虽然不能当饭吃,但是属于经济作物,靠它榨油、卖钱。两亩地实在太少,全种了花生就不能再种粮食。莲子决定,等到花生收了之后,一亩地种上小麦,一亩地撂荒。等到次年种上两茬花生,这样既能保证高产,又不至于浪费了地。
收花生虽然也麻烦,但是比起种花生来,要简单得多。只需要用锄头将土刨松了,再抓住花生秧拔起,甩一甩土,整齐地排在垄上,然后将掉下的花生果捡起来,放进篮子里,最后再把一排排的花生连带秧一起放到牛车上,带回家去。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一大家子共用一个晒粮食的场地,现在分了家,杨氏自然不愿意再到那边去。反正她家独门独院的,门前就有一大块空地,索性早早地就让刘景仁用轱辘压平了,如今正好把收来的花生放在上面。
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二亩花生便已全部收完运回了家。如果地里不再放着花生,那就代表收完了,其他人是可以拿着锄头再来刨刨地,找找没捡净的花生。
杨氏怕到了明日,地里会被别人刨了去,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扛了锄头挎着个篮子就又下地了。莲子和栗子跟着她下了地,谷子和豆子则和刘景仁一起,在场上摔花生,将果子从秧上摔下来。
杨氏带着两个孩子刨完地回到家的时候,收回的花生也摔了有一大半。她喊住了忙碌的丈夫和孩子,让她们去休息,自己则进了灶间做饭。
次日一早,趁着凉快,一家人又起来干活,将剩下的花生摔完了,秧子摊到场的一边晒着,又等到有风的时候扬了摔下来的果子,放到场的另一边晒着。
谷子和豆子拿着扫把在扫场,栗子则赤着脚,在场地上跳来跳去。
莲子最喜欢这个时候,尤其早上,太阳还没完全升起的时候,脱了鞋子在场上跑来跑去。脚踩着丝丝凉凉,软软绵绵的土地,那种滋味,别提有多舒服。三三两两的叫上几个小伙伴,或是玩捉迷藏或是玩其他游戏。这种久违的感觉,莲子真的难以想象自己还能再体验一次,再经历一次童年。
正和栗子偷偷地采了别人家地里的几根地瓜秧,掐断了茎叶要做项链和耳坠,莲子忽然听到有人喊她。回头一看,见竟是苏可言。
他身上穿着天青色的交领单衫,发上垂着代表着学子的同色飘带,脚上是白色小靴,与这周围乱糟糟的环境,和她们家人身上,因为摔花生而沾上一层厚厚尘土的人格格不入。
他看似并未在意这些,微笑着向莲子走来。
这好几个月以来,莲子整日家不是忙着看着地里的花生就是做果脯,根本没多少时间,因此见苏可言的机会也少。今日见了,这才想起来,学堂里放了秋收假,看来他这次又没回去。
“快过来,这边凉快。”莲子坐在一棵大树底下喊他。
莲子往旁边挪了挪,空了半块石头出来,伸手招呼苏可言来这边坐。
苏可言几步走了过去,在莲子身边坐了,说道:“娘让人送来些东西,我让卢坤装了一盒子给你们放家里去了。”
因为就在家门口,莲子家并没有锁门,苏可言便先让小厮将东西放到了家里,自己来了这边。
莲子往自己家门口那边看过去,果然见卢坤站在门槛上和苏可言打了个手势,随即离开了。
“啥东西啊?”栗子听说苏可言又给他们带东西来了,忙迫不急待地问道。
苏可言笑道:“只是一些吃食。”
“要是能有些花儿就好了。”栗子指的自然是头上戴的绒花,但是有好东西吃,她也已经很满足了。
莲子有时候真的对栗子感到很无语,看起来皮实得明明跟个假小子似的,偏又十分爱俏。如若不是栗子有时又跟个男孩子似的,她真的要怀疑是被麦子附身了。
她穿越都穿了,还能有啥不可思议的?
苏可言只是一笑,并未答话,他娘自然不可能让人给他捎上几朵花儿来的。
“苏少爷,喝口水吧,大热天的。”杨氏将又涮过一遍,倒了凉开水的杯子递给他。
苏可言接过来,向杨氏微微笑道:“谢谢大娘,叫我可言就行了。”
“哎,哎。”杨氏连声答应着。这孩子就是好,有礼貌又不拿架子。
苏可言的父亲苏慕安,是这一县的县令,在庄稼人眼里,村长就是个不小的官了,那县令可不得了不得了。因此苏可言每次来的时候,杨氏都十分用心地对待。刚开始还比较拘束,后来熟了之后,渐渐地也就放开了,当成自家孩子待,只是仍然客客气气的。
杨氏自去忙活去了,留苏可言和两个孩子说话,临走时候让他中午在家吃饭,苏可言也高兴地应下了。
“学堂里还有人留下吗?”莲子问道。
苏可言摇了摇头:“没了,都回去了。”
跟着刘先生进学的孩子,虽也有出身富户的,但大多数还是像虎子这样的农家的孩子,每逢春种秋收的时候,刘先生都会放假让他们回去帮着家里干些活儿。苏可言的父亲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再加上他自己又是个上进的,所以很少回家。
“我爹说等过段日子,把我弟也送过来。”苏可言又道。
“啊?你还有个弟弟?”莲子惊问道,以前还真是从没听他说起过,还以为家里只他一个孩子。
苏可言笑着点点头:“嗯,比我小两岁,今年六岁了”,接着又道,“我还有个妹妹呢,叫可心,今年才三岁。”
孩子还真不少,莲子心中想着。
“你弟也要来啊?”栗子探头问道,见苏可言点头,忽然笑道:“那可真是好极了。哎,你弟会捉小蝌蚪吗?”栗子一副兴趣极大的样子。
苏可言摇摇头:“不会。”
栗子微微有些失望,又问道:“那会扑蜻蜓吗?”
苏可言仍是摇头。
“啊?啥都不会啊。”真是够笨的。栗子很失望,但是很快又拍拍小胸脯,冲苏可言笑道:“没事儿的,包在我身上,肯定教会他。”
莲子白了她一眼,道:“人家是来读书的,又不是来捉蝌蚪扑蜻蜓的。”
栗子哼了一声,没理会她,又低头开始掐地瓜秧子做手链项链。
太阳完全升起来的时候,场上也收拾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花生果子和秧子在太阳底下晒。
杨氏让孩子们都回家凉快去,自己用围裙兜了一兜花生果子回去了,打算切碎了放上辣椒炒一炒,也算是个新鲜的菜了。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三十六章 中秋节
这几日天气一直不错,太阳高高的,没几日就把场上的花生果子晒好了。
“今年咋恁多呢?”刘景仁忍不住惊道,有些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花生果子摊在地上晒,看不出比往年多出多少来,这一装进麻袋里,足足比往年多了好几麻袋,一点也不比一级地的产量低。
“我就说嘛,今年咱一定能丰收,也不白费了咱莲子日日跑地里看去。”杨氏笑道,她也没想到今年的产量竟然这么高。
莲子在一边抿嘴儿笑。
这也并不全是她的功劳,主要还是因为今年风调雨顺的,下种也及时,肥料施的合适,再加上田间管理丝毫不放松,时时刻刻防着地上的小飞虫和地下的蚜虫,这才保证了今年的丰收。
“咱当初要这二亩三级地还真是没要错,要是要那一级地二级地啊,你娘肯定不会给。”杨氏冲刘景仁道。
刘景仁只是呵呵笑了几声,并没多说话。
收了花生,把晒干的花生秧也垛成草垛,这秋收就算忙过去了。虽然累了点,辛苦了一点,但是全家人都是十分高兴的。还是自家人干活自在,比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干还要快。分家真是分对了,杨氏很后悔没早一点分开。
再过上几日,等到大家都忙完了秋收,就拿出些花生送到村后的油坊去打油,留下一些自己吃,剩下的就等到村里有人来收花生的时候卖掉。
刘景仁正要用手推车将几麻袋花生果子推回家里去,只听得有人喊道:“刘家大哥”。
听得人喊,一家人忙看过去。
这来的人莲子认识,正是张掌柜铺子里的一个管事儿的。
“伯伯。”莲子见他来了,远远地喊了一声。
刘景仁和杨氏自然也认得这人,知道肯定是有重要事儿了,忙往家里让。
“不了不了”,那人忙摆手道,“我只是顺路过来一趟儿,掌柜的让我来知会你们一声,中秋节快到了,多做些果脯和蜜饯。”
“哎”,杨氏答应着,“知道了,我们会赶紧儿做的。”
那人又嘱咐了几句,便赶紧上了来时的马车,走远了。
“咋就忘了这事儿呢?”莲子一拍自己脑门,口中嘟囔道。这段时间心都扑在秋收上了,竟忘了还有半月不到就是中秋节了。
中秋节可是个大节啊,正好这时候各种果品都收获了,铺子里能上的种类也多,也新鲜。加上节日,销量肯定会很好。每年也就是从中秋节,张掌柜的铺子开始进入销售的旺季。
花生都收好放进了家里,花生秧也垛好了,用一块大油布盖着,等到得了闲的时候轧碎了,喂给牛当草料。
都收拾好了之后,杨氏和刘景仁便又开始四处购买鲜果。
夏天的时候果子种类多,桃子杏子什么的,莲子都做过,张掌柜也都收了,打算秋冬的时候卖。现今看来,张掌柜应该是觉得存货不够,这才让莲子他们再趁中秋之前赶着做一些。
现在的水果差不多只剩苹果了,吸收了前次的经验,这回刘景仁在夏天的时候就在自家西屋边上挖了个地窖,用来储藏东西还是十分好用的。
如今家里也有了积蓄,夫妻俩便直接赶着牛车去了果园,买了一车的苹果回来,全都整理好放进了地窖。
从第二日开始,莲子家又开始了艰辛的历程,整日忙得人仰马翻的,饭都来不及好好地吃。这才赶在中秋之前,做出了二百来斤果脯和蜜饯。
与此同时,刘景林编的小篮子之类的手艺活儿,张掌柜也让他们再接着送货。
这半年的时间,铺子那边虽然因为淡季没有订货,但是刘景林一直没有闲着,有空没空地都在忙活着。他眼睛看不见,十足得不方便,又不能下地,所以闲暇时候多,做的活儿也差不多都快堆满了屋子。
要送的东西比较多,一车肯定是装不下,但是离中秋仅仅还有两天了,杨氏想明天回娘家送礼去,所以只能赶在今日,一天就把东西全部送过去。因此上午先把果品送去了,中午又回来装了刘景林的东西送过去。
全部送完之后,已经快天黑了,杨氏和刘景仁火急火燎地又去集上买了些月饼、鱼、肉和酒,打算明天去娘家送礼。一年到头也就中秋的时候和过年的时候正儿八经地回去两趟,所以自然要好好准备。
往年的时候,杨氏都是用自家新收的花生自己做月饼。今年实在是忙得丁点儿空没有,因此直接狠了狠心,从镇上的点心铺子里买了现成的。回家之后先把一包小的给孩子们尝了尝,比起自家做的,还要好上几分。
次日正好是八月十四,一家人早早地起来,杨氏去灶间做了早饭,吃完之后,刘景仁套上牛车,带着一大家子人去了杨氏的娘家。
这日无非就是和过年的时候送礼差不多,去到那里吃了顿饭,说了会子话,便回来了。莲子的姥娘还是像上次一样,将带去的东西又给回了一半,另外还将杨氏埋怨了一通,嫌她竟买了那么贵的月饼,一点也不知道节省着点花钱。
回到家之后,天色还没上黑影,杨氏没有急着做饭,反是将带回来的东西都归整了,向刘景仁道:“咱们带着孩子去老家吧。”
刘景仁从早上开始就想提这个事儿,只是怕杨氏不高兴,没敢提。如今见她竟主动提出来了,心里顿时有了底,忙不迭地笑着应是。
“咱分家的时候也都说好了,单过是单过,但是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在一起。咱们也不能为着这事儿落人话柄,他们咋样是他们的事儿,横竖我们只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就行。”杨氏说道,将东西都放进了篮子,又拿上这几日剩下的十几个鸡蛋,喊上孩子们,锁上门,和刘景仁一起向刘老爹的宅子走去。
进门之后,见沈氏和李氏正要准备做饭,刘景仁和杨氏喊了声“爹、娘”,莲子姐妹则喊了“爷、奶”。至于李氏,直接忽略不计,杨氏生她气还没生完呢。
“还知道来,还以为当我们死了呢!”沈氏不悦道。
当初就是因为婆媳吵架才分的家,如今看来,沈氏似乎还是没有消气儿。她眼里只有刘景林一个,旁人哪怕是做的再多,她也不会瞧见。
“大过节的,说的啥话!”沈氏话音刚落,便被刘老爹喝了一句。当初分家也是不得已,如今过节,孩子们能回来,说明是二房一家明事理,他心里其实还是很高兴的。
沈氏瞪了他一眼,又向杨氏道:“还不快来做饭,杵在那儿就能有饭吃?”
杨氏知道她自来就是这种人,也就懒得再和她计较,将东西都拿到了灶间,挽了袖子动手做饭。
莲子和三个姐姐进了堂屋,此时麦子也走了进来,将莲子姐妹四个打量了又打量,最终不屑道:“穿啥都是那寒酸样儿!”
今日去姥娘家,杨氏自然是让孩子们都穿上了上次新做的水红色褂子,下身穿着后来做的水红色褶裙,这样看起来,倒是十足得可爱喜庆。
麦子将下巴一扬,坐在了桌边的矮凳上,只等待着吃饭。谷子则綄了袖子,将桌子又擦了一遍,碗筷也都收拾了。
麦子比谷子还要大上一岁,过了年也该十二了,但是她在家别说没有长姐的样子,能不被人当做祖宗一样地伺候,莲子就觉得她很造化了。
“栗子,你过来。”春子从里间出来,向栗子招手。
“啥事儿啊,小姑姑?”栗子边问边去了春子那边。
春子温柔和善,心地也是极好的,莲子姐妹几个都喜欢和她一起玩。她自从分家后,有空的时候也时常去莲子家,陪杨氏和孩子们聊聊天,或是给帮帮忙啥的。
“这是你上次央我做的花儿,这不,做好了,你看看。”春子说着,将手中的几朵绢花拿给栗子看。
上次裁衣裳的时候,栗子将杨氏裁剪下来的碎布料都收了,交给春子,央烦她给做成头花。
杨氏太忙,没有空闲做,谷子和豆子的针线活儿又还都不行,所以栗子只能找姑姑春子帮忙。
“很好看啊”,栗子将花儿放手里转着看,花瓣剪的颤颤巍巍的,戴在头上一定俊得很。
栗子将花儿塞到莲子手中,从中抽出一朵,向春子道:“小姑姑,快给我戴上。”
春子笑着道了声“你这丫头”,将花儿插在了她的一只小抓髻上。
一旁的麦子往这边瞟了一眼,鼻子里发出不屑的哼声:“啥破烂玩意儿!”
栗子才不会让她:“破烂玩意儿你也没有。”说着将莲子手中的花儿解了,每人发了一个,连春子都有,就是没有麦子的份儿。
莲子不太喜欢这些花儿朵儿的,每日戴上还要时常注意掉了没掉,觉得很是麻烦,但是既然是栗子和春子费心做的,便也就收下了。
这边的混闹并没有惊动灶间的人,没一会儿,飘着香气的饭菜便陆续上了桌。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三十七章 死性不改
还是按照往常的惯例,刘老爹带着儿子们在炕上坐了,沈氏则带着媳妇和孩子们在地上的桌子上吃。
杨氏拿来的一道肉做成了辣椒炒肉,盛了两小碟子。还有一条鱼,杨氏则留在了家里,打算炖了给孩子们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该多补补才是。
其余还做了个大葱炒鸡蛋,一个蒜蓉马生菜,一个油炸花生米和一个炒韭菜。
今年过节的菜比起往年,还是要差上一些,连六个菜都没凑齐。那场灾荒让家里元气大伤,新收获的花生也还没有卖掉,所以家里仍然不宽快。
但是尽管这样,毕竟也是过节了,吃完了饭,每人吃了个沈氏自己打的月饼,洗了碗碟,又闲话了会儿,杨氏一家这才离去。
花生都收完晒干了,地里也种上了麦子,油也打了,秋收这才算是忙过去了。
前段日子送到张掌柜铺子那边好些果脯,应该能应付上一段时间,莲子便也没再没日没夜地做,只等着张掌柜派人来催货的时候再做不迟。
闲着没事儿干,杨氏便开始剥花生,将壳儿与米儿分开,花生米可以卖上更高的价,壳儿也可以碾碎了喂牛。
比起前些日子来,这算是突然闲了下来,杨氏只觉得不太适应,挎着一篮子花生,去了赵氏家里。两人可以一边干活儿,一边闲话家常。
莲子心想反正在家也闲着没事儿,便索性跟着杨氏一起去了赵氏家。
赵氏也在家里,坐在屋檐下剥着花生,见着杨氏和莲子来了,自然十分高兴。忙进屋拿了矮凳,让她母女二人坐。
杨氏只带了一个木条做的钳子,莲子也想帮忙剥,便只能用手捏。
“你去一边玩吧,别弄脏了衣裳,娘自己剥就行。”杨氏说道。
剥花生的时候会有尘土,难免不会脏了衣服和头发,只要是杨氏能做的活儿,一般都不会让孩子们插手。
“你家莲子就是懂事儿”,赵氏赞道,“我要是能有这么个闺女就好了。”她脸上又带上几分无奈。一直想要个闺女,怎奈自从有了虎子后,就再也没了动静。
杨氏不想让她伤感,忙安慰道:“你才多大?三十露头儿的,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随后又道:“再说了,咱两家离得近,咱娘儿们关系又好,我家闺女多,你要是不嫌弃啊,只把她们当闺女好了,有啥使唤得着的地方啊,尽管使唤就行。”
赵氏闻言笑道:“哪里能嫌弃?求都求不来呢!再说了,又哪里舍得使唤?疼都来不及!”
几句话把杨氏说的也笑了起来,忙道也是她们家孩子的福气。
莲子坐在一边,看着杨氏手中的动作不停,听着她二人说着东家长李家短。以前天天忙得什么似的,对这些家常琐事也不上心,今儿竟发现,这样的日子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坐了会儿,莲子有些想去茅厕,便和杨氏说了声,起身向门口处走去。
赵氏看着莲子的背影,口中说道:“多好的闺女啊。”
“中秋节你家咋过的?”赵氏问道。
杨氏随口答了句:“在老家一起过的。”
“那长舌头的没说啥吧?”
赵氏口中长舌头的自然指的是李氏。
“没,她能说啥,一点东西都没见着她的。”杨氏不屑道。
过节的时候,杨氏好歹还将娘家的回礼除了一条鱼,都拿过去了,还另加了十几个鸡蛋。李氏倒好,一点东西没见着,还抢得最欢实。
说没拿啥东西去娘家送礼,杨氏才不相信。她太了解李氏了,恨不得将家里的东西都搬到娘家去,也不知道她娘家是供她吃还是供她穿。
赵氏又低头剥着手中的花生,周围一片寂静,只有木条钳子捏开花生壳,发出咔嘣咔嘣的声音。
“莲子娘,我跟你说个事儿啊。”赵氏突然偏头向杨氏,压低声音说道。
杨氏也是认真地看向她,问道:“啥事啊?”
“前两天我回娘家送礼,听说那长舌头的事儿了。”赵氏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面上又带着几分担忧。
对啊,那李氏的娘家可不是和张氏的娘家是一个村子的嘛,杨氏忽然想起来。见她这样,不禁好奇了:“到底啥事啊?”
“咱先别生气啊,那长舌头的啥样,咱能不知道吗?”
杨氏急的都笑了,无奈道:“你快说啊。”
赵氏又犹豫了一番,这才又向杨氏靠了靠,以更低的声音说道:“那长舌头的,跟她娘把她家麦子夸的跟朵花儿似的。更气人的是,她还说你家莲子命硬,会克夫,说以后肯定没人给说婆婆家。”
杨氏的面色渐渐得暗沉了下去,最后阴得能拧出水来。
“又是这个死性不改的!”杨氏还没等赵氏说完,就突楞一声站了起来,口中又是将李氏骂了几句,手中的钳子也摔到了地上。
“我倒要去好好问问去,看她到底安得啥心!”杨氏扔下话,怒气冲冲地向门口走去。
赵氏急了,连喊了几声“莲子娘”,见喊不回来她,忙也扔下手中的活儿,追了出去。
虽然说这是人家的家事,她一个外人不好插手,但是杨氏就这么单杆儿一个人去了,万一打了起来,她可不是要吃亏?
莲子早就听到杨氏似乎是突然间就生气地走了,她忙出来看出了啥事,谁料只看到赵氏急匆匆追出去的背影。
“老太太,出啥事了?我娘干啥去了?”莲子冲赵氏的背影问道。
赵氏也没来得及停住脚步,只是边跑边回头向莲子道:“好孩子,听话,先回家去,和你没关系。”
她才不要回家去!
杨氏虽说脾气是急了点,但是绝不是那种无理取闹、任意发脾气的人,一定是又有人挑战了她的底线。她就这样一个人去了,莲子总归是不放心的,也跟着赵氏追了出去。
杨氏直奔着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