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隋-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秀一下去,厅中除了蜀王就只有数名侍女,而门外的侍卫距离至少有十余步,李世民顿时不再客气,跨前几步,从衣袖中抽出匕首架在蜀王的脖子上,喝道:“不准动。”

这一下变生肘腑,几名正在服侍蜀王的侍女花容失色,发出惊声尖叫,门外十余名侍卫听到叫声连忙冲了进来,看到钦差大人将匕首架在蜀王脖子上顿时傻眼,不知如何是好。

“你要干什么,李大人,你把匕首放下,孤王可以当作什么也没有发生,否则后果你知道。”经过初期的慌张后,杨秀平静下来,他在年轻时就以性格刚烈闻名,如今虽然身手不如以前,禀性却没有改,哪里愿意在一把小小地匕首下屈服。

“干什么?蜀王殿下,皇上有旨,让蜀王殿下跟随本使入京,只要殿下答应,本使自然会收回匕首。“若是孤王不答应又如何,你难道真敢杀孤王不成,左右,不用顾忌本王,将此狂徒拿下。”杨秀对着侍卫大声喝道。

对于蜀王地反应,李世民大感意外,在他看来,蜀王身份尊贵,生活优异,一定会非常在意自己的生命,哪怕是一点小危险都会尽量避免,没想到蜀王却不受他地威胁。

“你们不要上来,本使奉有皇上密旨,若是蜀王不愿进京,可以当场格杀,再过来就不要怪本使不客气了。”

李世民的话使得正要前进的侍卫又为难起来,眼睛死死的盯着李世民的手,刚才李世民一紧张,匕首已经划破了蜀王脖子上的皮肤,一缕细细的鲜血从蜀王脖子上流了下来,侍卫们心中都砰砰直跳,只有钦差大人的匕首再深入几分,蜀王的性命就当真要交待了。

“呃。”杨秀想张嘴说话,只是脖子上传来的疼痛却让杨秀明白,眼前的钦差当真有可能杀了他,只得闭嘴,他心下还有一丝惶恐,皇兄真的会有旨意杀他?

“不,不会的,孤王与皇上是亲兄弟,益州每年的赋税都正常上缴,皇兄不会如此狠心,一定是此人假传圣旨。”杨秀心中转着念头,只是终究自己的性命捏在别人手里,还是不敢赌上一把。

“李大人,皇帝真有杀孤王的旨意?”

“当然,否则本使又如何敢这样对待王爷。”李世民斩钉截铁的回道,同时手中的匕首又紧了紧。

李世民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他当然没有皇帝可以当场格杀蜀王的旨意,若是侍卫一涌而上,他只能乖乖就擒,挟持一名亲王已经够胆大了,若是杀了一名亲王,不但他自己逃不掉,就是整个李家也会被他连累。

一时间,整个大厅都安静下来,只有众人粗重的呼吸声,杨秀即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又不甘被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挟持,那些侍卫没有杨秀的吩咐也不敢乱动。

“放开父王。”杨明从外面走了进来,他整个脸色都铁青一片,没想到他才出去一会儿就会发生如此大事。

“拦住他。”见蜀王世子直冲冲朝自己而来,李世民连忙吩咐身边的副使,副使虽然心中害怕,双腿打股,只是知道眼下两人已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连忙挡在杨明的面前。

杨明刚才气冲冲的跑过来,只是实在太过生气,见到被拦住,也是投鼠忌器,不敢乱动。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劝道:“王爷、世子,皇上只是宣王爷进京一场而已,又何必弄得如此,皇上连晋王都放出来了,难道王爷还怕皇上会对王爷如何不成?”

冰冷的匕首搁在脖子上无疑十分难受,何况杨秀的脖子还被割破了一点,让杨秀时时体会到疼痛的感觉,听到李世民的相劝,杨秀心中到底还是不坚定起来,叹了一口气:“好吧,孤王答应同你进京便是,你可以把匕首放下了。”

闻听此言,李世民顿时心下大喜,知道自己还是赌赢了这把,马上拒绝道:“不行,这个匕首只有出了蜀王府,本使才会拿下来。”

杨秀无奈,只得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李世民和副使两人一左一右扶着蜀王,就这样出了蜀王府,到了外面,自然有护送钦差的官兵将蜀王接过,杨秀这时才有机会给脖子上的伤口上药。

第九十五章赏罚

被自己带来的人接应,李世民才松了一口气,一时只觉得口干舌燥,双腿发软起来,刚才之事委实凶险万分,尤其是出大门时杨明和一众蜀王护卫紧紧盯着他们两人,一副恨不得把他们生吞活剥的样子。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后怕,这些护卫只要有一人冲动,他就要死无葬身之地,陪同他的副使更加不堪,干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走,马上离开成都郡,回京城。”为免夜长梦多,李世民顾不得休息,稍一歇息便吩咐起程。

“是,钦差大人。”

见到蜀王是被钦差用匕首劫持而来,这些钦差护卫哪还不知道危险,草草替蜀王包扎了一下,马上扶蜀王上车,然后打马飞奔。

若是要拦阻,蜀王府的护卫还有大把机会,或许由于蜀王不在,无人指挥的缘故,或许是其他原因,总之直到出了成都郡,蜀王府的人也没有追出来。

等到李世民带着蜀王回到京城时,已是大业十六年的春天了,李世民能将蜀王从益州带回来,让众多大臣感觉得不可思议,只是听到李世民所用的方法后,稍老成一点的官员无不摇头,这种方法用来对付敌人还可以,蜀王到底是皇上的亲兄弟,万一皇上怪罪下来,岂不是落得个吃力不讨好。

“吕爱卿,你觉是这个李世民如何?”

杨勇向自己心腹大臣问出这番话时,又已经过去了数月,转眼已经是大隋十六年的六月了,蜀王回京后,杨勇对蜀王这些年一直不肯进京狠狠的叱斥了一通,最后下令对蜀王禁足,不许其出蜀王府,等于对蜀王进行了幽禁,又向益州派出相应兵马。没有蜀王主持大局。加上朝庭有大义的名份,蜀王世子和几名王子根本不能调动兵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朝庭兵马进入,将益州重新纳入朝庭的掌管。

益州重归于朝庭治下,大隋境内唯一不安定的因素被拨除,捷报传来,朝中大臣都额手称庆,只是立下首功,也犯下重罪的李世民却还没有受到封赏,也没有受到处罚。仿佛李世民到益州宣旨并将蜀王带回京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连带兵进入益州地官兵都要封赏,再对李世民不闻不问就说不过去了。

吕沐霖现在已是吏部尚书,虽然位在尚书省左右仆射之下,只是吏部尚书却是六部之首。离出将入相也只差一步,百官们都猜测,一旦左右仆射有缺,吕沐霖必定会更进一步。

听到皇帝地问话,吕沐霖不加思素的道:“回皇上,臣以为李世民有勇有谋。是难得的大才,皇上可以考虑重用。”

李世民犯下挟持亲王的大罪,虽然他立下的功郧同样巨大。只是皇家的威严不能随意被冒犯,若非吕沐霖,一般的官员根本就不敢对李世民评论。

杨勇点了点头:“是啊,李世民确实是大才,不过他实在是太胆大了……”

这个世界,除了杨勇又有谁会知道李世民真正的底细,李世民不但胆大而且心恨,否则也不会杀兄杀弟夺得皇位。李世民可用。却不能大用,谁知道李世民若是权力太大。日后不会对皇位起窥视之心。

听到皇帝如此评价,吕沐霖也默然,同时又为李世民感到可惜。

“来人,传旨。”

“皇上,微臣来了。”一名通使舍人捧着一幅鲜艳的空白圣旨进来。

“李世民益州宣旨有功,着其为征南将军,然假传圣旨,持利器挟持亲王,罪不可恕,罚其刑杖二十,俸三月,钦此。”

征南将军是正六品的官职,李渊熬了一辈子还在正五品上打转,李世民不过是一年前中所中地进士,虽然他因为父荫,本身有正七品的千牛备身,不过,那是虚职,以他的升官速度来说算得上神速,只是刚升了官,又要受罚,罚俸三月也就罢了,不痛不痒,刑杖二十却是实实在在的皮肉之苦。

当李世民听到皇帝地旨意时也是傻了眼,前面刚刚升官,后面马上就风云突变,只是传旨的禁卫军却不管李世民是否发愣,将李世民按住,道:“李大人,对不起了。”

说完,刑杖已是啪啪的打了下来,杖杖咬肉,禁卫军早已得到交待,不得留手,前面十杖李世民还咬牙忍受,哼都不哼一声,又打了数杖,李世民再也禁受不住,眼睛一翻,晕了过去。

李渊,窦氏及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看得不忍,窦氏更是忍不住垂泪,向行刑的禁卫军军官求情道:“诸位大人,行行好,不能再打了,再打吾儿命休矣。”

那名军官丝毫不为所动:“唐公,窦夫人,非是本官心狠,只是皇上的旨意不能违背,用水把犯人泼醒,继续打。”李世民骤然得封高官,在场之人又岂没有忌妒,对于他们来讲,若是挨一次打可以连升数级,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愿意,何况又有人关照,自然不肯放松。

“哗。”一名禁卫将清水泼到李世民脸上,李世民幽幽醒转,刑杖又毫不留情的落下,打完了二十杖,李世民臀部已是血肉模糊,鲜血直流。

李渊一直噤若寒蝉,他刚得到李世民所为就惊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地次子这次恐怕闯祸不小,至于功劳反而不那么重要,皇家无情,真要追究起来,这点功劳又算得了什么。

今天祸事终于来了,听到只打二十棍时,李渊反而松了一口气,只要挨过去就好了,见到禁卫军行刑完毕,李渊连忙道:“快,快将二公子抬进去治伤。”

几名李府家人七手八脚的将李世民抬了下去,李渊担心儿子伤势,正要跟下去,过来传旨的军官却叫住了他:“唐公岂慢,这里有皇上赐下来地秘药,仍是孙老神仙所制,专治杖伤,灵验无比。”

说完,军官从怀中掏出一个精致的瓷瓶,此时军官毫无刚才的疾言厉声,脸上堆起了笑容。

从军官手上接过瓷瓶,李渊道:“多谢大人了。”

“哼,打完就给点药,当我二哥是泥捏的么?”李元吉小声的说了一句。他此时才十三四岁的年龄,哪里知道其中的份量

李渊听得脸色大变,狠狠的瞪了李元吉一眼:“孽子,你胡说八道什么,皇上赏罚分明,仍是明君之举,岂容你胡言乱语,你给我滚下去。”

虽然如此,想起儿子地伤势,李渊最后却忍不住哽咽了起来,传旨地军官听得无趣,只得告辞而去。

“你们说说,父皇为何要对那李世民先赏后罚?”皇宫中,杨勇却是在考较自己的三个儿子。

杨俨是长子,先开口道:“父皇此举赏罚分明,仍是自古明君所为。”

杨勇听得既不点头也不摇头,杨俨地回答无疑太平淡了,将目光转向次子杨格,杨格低头想了一下才道:“儿臣明白了,李世民才能非凡,只是难免傲气难驯,父皇是要打压他的傲气。”

杨勇又将目光望向杨裕,杨裕道:“儿臣以为李世民不可用,父皇封赏他征南将军是酬其功,不得不如此,杖其二十,就是向百官表明态度,父皇不喜欢此人,否则父皇大可以让其功过相抵,减轻其处罚。”

杨裕的回答让杨勇大感兴趣,追问道:“哦,你说说看,父皇为什么不喜欢此人?”

杨裕深吸了一口气:“很简单,李世民胆子太大,他只不过是一名传旨的小官就敢挟持亲王,当中还假传父皇旨意,若是日后成为国家重臣,皇帝也未必放在他眼中,对于如此胆大,毫无规矩之人,父皇自然会不喜欢。”

潜规则,这就是潜规则,一般来说,不管有才无才,哪个人都不喜欢属下是一个胆大包天之人,这样的人即使立下大功,也难予得到升迁,杨勇身为皇帝,仍是整个国家规则的制定者,自然不希望有人冲破规则,即使这条规则不合时宜。尤其杨勇知道李世民的另一段历史,自然对李世民更加警惕。

“朕不喜欢此人是一回事,不过,有才能就要使用,否则朝中都是一帮唯唯诺诺之徒,国家又会有何希望,不过此人之才可以用来披荆斩刺,却不可以用来辅助朝政,否则必定会滋生其野心,朕任命其为征南将军,就是要让他的才能对准外族之人,记住,此人可为将,却不能为主将,可为帅,却不能为主帅。”

“儿臣明白了。”三人一起恭声道。

第九十六章远航

足足养了一个月的伤,李世民才能拄着拐柱下地,三个月后伤才完全好,这还得归功于孙思邈配制的伤药,否则以他的伤养半年也不一定会好,

原先的时空中,这一年天下已经大乱,杨广已被杀,李渊也起兵反隋一年,李世民在对隋战争中多次斩露头角,只是现在的大隋却正是历代王朝中前所未有的强大,周边灭国无数,连强汉也有所不及,李世民以前根本没有机会展露才能,这一次,却是等于受了当头一棒。

伤好后的李世民陡然变了一个人,以前的李世民聪明有余,沉稳不足,这一顿打却让他陡然成熟起来,连李渊也看不出儿子脑袋里想什么。

又是数年过去,此时已是大业二十年,大隋境内四海升平,百姓生活富足,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早已完成,皇帝又下令整修道路,分为主国道,郡道,县道,其中规定国道,郡道必须用碎石,石灰,黄沙混合铺就,国道可以容纳八辆马车并排而过,郡道可容纳六辆马车,县道则需容纳四辆马车。陆路与水路仿佛象蛛网一样布满整个帝国,组成了沟通朝庭的迅捷通道。

因为使用了数百万异族俘虏,朝庭修建运河和四通八道的陆路,非但没有让百姓感到负担,反而因为朝庭对粮食庞大的需求,使得普通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丝绸,棉布等以前的高端商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

所有大臣和百姓都认为大隋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就是三皇五帝的功业和皇帝也很可能不能相比,即使三皇五帝,又如何能让全国所有百姓家家温饱,而且武功极盛,周边各国要么被灭,要么臣伏于帝国成为藩国。

朝庭的藩国并不多,多是东南半岛上的国家,朝庭不是没有想过将整个东南半岛也直接纳入帝国的统治,只是东南半岛天气炎热。森林茂密,大隋的精兵强将多出于北方,并不适应这种环境下作战。朝庭只对林邑发动过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虽然打到林邑的首府,只是因为蚊虫,瘟疫造成大量地非战斗减员。只得作罢,接受林邑等国作为藩国了事。

这一年,朝庭主持的忠烈祠修建完毕,里面供奉着数万征伐周边异族各国牺牲的英烈姓名,小到士兵,大到将军,英烈祠就建在皇帝地祖庙旁边,与皇帝祖庙一起。共享朝庭每年的祭祀,忠烈祠建成之日,皇帝亲自带着大臣对忠烈祠进行祭祀。并规定每年这一日,为国家祭祀日。后世皇帝都要在这一天参加对忠烈祠的祭祀,以表朝庭永不忘记为国征战而牺牲的战士之意。

除了忠烈祠,另外皇宫中还建起了一座凌烟阁,凌烟阁挂地自然是大隋建立以来为朝庭立下功郧的文臣武将副像,其中不分在世与否,文帝时期还是现今臣子,统统加以评定,选出最杰出的文臣。武将各十二人。使之千古流名,这二十四人并不是最终的人数。日后若是再有人功绩超过此二十四人,也可以增进凌烟阁的名录。

武将自然是以杨爽为首,文臣则是高颍为首,李德林、韩擒虎、贺若弼、苏威、杨尚希、牛弘、韦孝宽、罗艺、史万岁、麦铁杖、吕沐霖、李纲、云定兴、屈突通、达溪长儒、长孙晟、元胄、房彦谦等二十四人得予上榜。

这二十四人中,活着的只有十一人,其中十三人先后故去,文帝时期的臣子,如高颍,李德林、韩擒虎、贺若弼、苏威、杨尚希、牛弘、韦孝宽等人都已经不在了,让人想起不由不胜唏唏,不过,他们的家人从中得到了极大地荣誉,朝庭也重新对其封赏,也算得福及子孙。

忠烈祠和凌烟阁的建成,极大的鼓舞了诸多年轻人建功立业地心思,年龄大一点的人喜欢过平静地生活,可是年轻人却不如此,他们期盼能象先辈一样,跨马挥鞭,沙场纵横,只是挥然四顾,大隋四周已找不到强劲对手,让他们颇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国家富强,百姓富足,朝庭军力强盛却没有了对手,许多大臣和百姓们都以为皇帝要马放南山,偃武修文,从此天下太平时,杨勇向外发布了天下四海图。

这天下四海图自然就是简易版的世界地图,天下四海图一出,整个国家都沸腾起来,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大,尤其不可思议的大家所做的地方是在一个圆球上。

大地是圆形,早在东汉时就有论述,那就是张衡的浑天说,不过,浑天说只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至于大地到底是什么一个情况,有多大,张衡没有说,他也不知道怎么说,而朝庭发布地天下四海图却有详细地说明,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海洋,虽然只是一个大概范围,绝大多数岛屿没有标明出来,这已经够让人震惊了。

大隋早已打开陆上的丝绸之路,京城云集着从西域各国而来地商人,而随着这些年大隋大力发展海军,海贸的货物吞吐里已是陆路的数倍,沿海一带又有南洋、印度、大食等国过来的商人,因此朝中官员对外界并不隔膜,虽然大家习惯性的以中原为中心,但西域,南洋有广阔的领土和众多的国家是不争的事实。

只是一直以来大家都视那些地方为蛮荒化外之地,如今看到这幅天下四海图,才知道天下之大远不是以前所想像的那样,大隋所占据的土地还不到十成中的一成,更别论什么天下的中心了。

虽然有人心下有不少疑虑,只是却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天下四海图的真伪,因为天下四海图是皇帝亲自颁布,这些年皇帝施政的巨大功绩,足以绝大部分人没有怀疑皇帝所说话的勇气,何况又有这么多的佐证,又如何敢怀疑。

中国历代版图以唐为最盛,后面一千多年,尽管王朝更替,却再没有超过唐朝的疆域范围。何也,是汉人当真就没有开拓之心吗,当然不是。如果汉人没有开拓之心,那么也不会有黄河流域起步,扩展到西临高山,东南面临大海。北临沙漠,纵横万里之地。

到底是什么阻止了华夏民族的继续扩张,有人说是地理,华夏民族一直是传统的农耕民族,东南两面是大海,西面有高山阻挡,只有一个北面还有广阔的土地,只是北部高原地区干旱少雨。不适合农耕,就是占了下来对于朝庭也是无用,不但不能为朝庭提供赋税。反而要花巨额军费派兵驻扎,未免不划算。正因为如此,唐朝前期虽然占据了北方大片领土,到了中期又全部丢掉。

由于不能扩张,汉人地力量只能用于内耗之中,千百年来重复着一个个王朝的循环,他们浑然忘了,外面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天下四海图一出,那些正在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地年轻人血液再次沸腾起来。天下如此之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即使做不到,博个封妻荫子的机会总是有的。何况根据皇帝在天下四海图上的介绍,无论是南下地澳州大陆还是大海对面的美洲大陆,上面只有一些土人,他们没有国家,连铁器也不会治练,要想立下功劳还不容易吗,那可是比整个中原加起来还要大上数倍的土地呀。

不光是年轻人激动,就是一些老成的官员也激动起来,历代王朝起起伏伏,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土地,王朝的后期,由于土地的集中,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辛苦一年往往食不裹腹,一遇灾年就成为流民,动摇着王朝的统治,眼下大隋虽然还没有土地问题,但人口繁衍下去,总有一天会遇到,如果能多出数个中原之地,那能承载多少人口,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

恰在此时,海军传来消息,发现了天下四海图上标明地澳州,船只沿着澳洲边沿前进了一个多月,依然没有能够将澳洲的面积探明,可知澳洲极大,天下四海图完全正确。

皇帝早有言明,澳洲干旱少雨,中间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并不适合大规模移民,只是尽管如此,移民数百万人完全可行,当然,现在朝庭没有这么大规模跨海移民的能力,只是先期派人开发是一定要进行,为了鼓励中原百姓奔赴海外,杨勇下令实行分封制和宅地法。

分封制是针对官吏,凡是在本朝有爵位地官员愿意移民到澳州,不但爵位提升一级,而且进行实封,亲王可以划出二十万顷土地作为封地,开国公可以实封五万顷,开国侯可以实封二万顷,开国伯实封一万顷,开国子实封五千顷,开国男实封一千顷,凡是九品以上官员,如果原先没有爵位,只有愿意到澳洲为官,都可以授予开国男的身份,而宅地法则是针对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只要踏入澳洲就可以获得一百顷地土地,朝庭承诺可以永不收回。

有移民海外的先例,又面对着如此优待,还真有不少百姓心动,虽然人数不多,刚开始一年只有几千人,不过,这已经够了,当初第一次登上澳洲的英国殖民者也不过数百人,如今大隋提前一千年登上此岛,可以想像,澳洲再也没有白种人什么事了。

相对于澳洲干旱少雨,到处是荒漠的情况,富饶的美洲才真正令人向往,大业二十一年,就在发现澳洲大陆一年后,青州港口人山人海,岸上的人拼命的对着港口挥手,许多女子更是哽咽出声,而港口内四艘巨大的海船正在缓缓起锚,海船甲板上也站满了水手,同样正在拼命地向岸上挥手。这四艘海船是人类有始以来造出地最大船只,每艘船可载重五万料,折合二千七百吨,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在海上航行,大隋倾尽全力,选最好的工匠,最好地木料,花费了足足五年的时间才打造了这四艘大船。

这四艘大船自然是要前往美洲大陆探险的船只,此时每艘船上只载有三百人,其余空间全部用来储存清水,粮食,各种水果,蔬菜种子,药物,他们预计要大半年的时间才会到达目的地,中间运气好的话会遇上小岛,若是运气不好,这大半年的时间就不能着陆,一直在海上渡过。

船上的水手都是精挑细选,年龄在二十五岁到三十岁的壮年小伙,尽管准备充足,而且大家都对皇帝敬若神明,可是到底能不能到达皇帝所说的美洲大陆,谁也心里没底,这一次航行就等于是生离死别,他们的亲人自然要来送行。

在亲人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四艘大船准时起航,驶向茫然大海,这四艘大船经历了种种海上航行的风险,最终在七个月后有三艘大船抵达美洲,其中有一艘船遭到风暴袭击触礁沉没,好在大部分人及时转移,不过,还是有数十人牺牲,加上海上生病死亡的人员,出发时的一千二百二十人,最终只有一千零九十三人安全抵达。

二年后,三艘大船返回,他们带回了美洲土地上各种特有的物产,也带回了那里富饶无比的消息,整个大隋引起巨大的轰动,皇帝下令,原先在澳洲的分封制和宅地法同样适用于美洲,同时解除了蜀王杨秀的幽禁,直接将蜀王,晋王两人的封地定在美洲大陆,又选一名皇子作为整个美洲大陆的统领,最终三皇子楚王杨裕自请前往。

一支更为浩大的船队在大业二十五年起行,这只船队由数百只船只组成,船上人员数万员,其中包括工匠,郎中,农民,商人,士子,军队各行各业,还包括三名亲王,其中一名正是三皇子楚王杨裕。

第九十七章大结局

对于杨裕自请前往美洲之地,杨俨和杨格两人自然都乐得其成,虽然现在他们兄弟姐妹加起来已经有二十多人,只是最有资格继续皇位的还是他们三人当中的一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三人都已成年,按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再活个十年,二十年都没有问题,真正到皇帝撒手人间时成年的皇子肯定不少,而是他们得益于自己的母亲不但是贵妃,而且更是在皇帝未登基时就在一起,当然会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机会。

杨俨与杨裕是同母兄弟,只是受到的压力反而更大,毕竟在争夺母亲的支持上面,杨俨等于没有优势,如今杨裕一走,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等于自行放弃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两人自然是松了一口气,不过,对于杨裕能走得如洒脱,内心又不羡慕不已,这么一大片土地,若是经营得好了,虽然不能与中原相比,可是远胜于一名普通亲王所能达到的权势。

和杨裕一样,这次乘船前往美洲的数万人大部分是自告奋勇的年轻人,只有少部人是朝庭指定的人选,虽然故土难人,只是此时的大隋无论官民,骨子里的开拓和冒险精神远胜于后世,这种开拓和冒险精神都是大隋立国以来一系列辉煌军事胜利带来的成果,这些年轻人多是家中的次子,或三子,四子……,他们自知继承不了多少家业,更愿意到外面去闯荡一番。这次远航的人当中,李世民也赫然在列。

有了前次航行的经验,大半年后,杨裕所领的数万人顺利到达,海上航行时所受到的损失也减少到了最少的地步,只有一艘船只沉没。损失了十几名人手,相当于数万人地大船队来说,这点损失只能算轻微了。

在杨裕等人到达美洲时,第一次航海过来还留下来的一千多人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他们开辟了上万亩的良田,打垮了数支不好意的土箸部落,与更多的土著部落取得了友好关系,他们甚至招募了数千土著人为自己劳动。

对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而言,这些从海上过来的黄皮肤。黑眼睛之人有着精美的衣物、瓷器、食物,巨大的船只,优良地铠甲兵器,样样都不是他们所能比美。自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除了一些贪婪的部落想通过战争掠取外。绝大多数印第安人见到隋军精良的兵器都打消了不切实际地念头,老实用各种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向过来地大隋人交易。

对于印第安人的交易,隋军自然不会拒绝,杨勇自认不是什么暴君,并没有灭绝美洲大陆生活着的数十万上百万印第安人之意。那么自然是要运用手段同化,须知很长一段时间。汉人在美洲都不能超过印第安人,同化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利用自己先进的文化,精美地物品进行引诱,使印第安人对大隋认同,当然,对于不认同的部族,杨勇不介意用暴力手段使之认同。

因此隋军上岸地初期就向遇到的印第安部族送出了不少丝绸。棉布。瓷器等物品,获得了许多部族的好感。又用雷霆手段灭了几个部族之后,他们除了初期的水土不服,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大麻烦。

印第安人能拿出来与汉人交换的物资不外是一些兽皮、植物种子,而汉人带过来的几乎每一样东西印第安人都想拥有,这种不平等的交换方式让许多印第安部族很快轮为赤贫,再也拿不出东西来交易,若是他们想再与汉人交易,就不得不以劳动来获取了,这正是先期地一千多人短短时间就能开垦出上万亩良田地原因。

随着杨裕等人的到来,汉人在美洲地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