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隋-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了李浑还有谁?卫文升听得一愣,连忙摇头:“回皇上,微臣只知李浑一人,并无其他人参予。”

“那么说散布谣言,推动士子闹事之人也是你和李浑两人所为了?”

“臣不敢,外面的谣言实在不知是怎么回事,还望皇上明察。”

“朕当然会明察,既然此事与你无关,那就是李浑之事了,李敏,李善衡与李浑是侄叔关系,平时素来亲近,李敏、李善衡两人又如何会不参予?”

卫文升明白过来,心中不由一寒,李家为官者多达一百多人,只是却以李浑、李敏、李善衡为首,皇帝的意思明显着要把三人都牵连进来,虽然卫文升心下也明白,李敏、李善衡恐怕当真脱不了关系,只是没想到皇帝如此给李家不留余地。

“卫文升,朕可以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只要你指证李浑叔侄三人,朕可以赦免你两个儿子,保留他们的爵位官职,至于你,死罪可免,活罪难赦,此案过后,朕会将你发配海外,你可愿意?”

“臣遵旨。”卫文升心中明白,皇帝这已是对他网开一面,否则就是杀头也不为过,何况还有两个儿子能保留官职爵位。他就是想拒绝也不可能。

对于杨勇来说,申国公李浑的实力远比卫氏要大,对于卫文升,杨勇可以直接下旨拿下,即使卫文升没有来皇宫也没有胆量反抗,卫文升所领的军队都是出身禁卫,只有稍作安抚便可以,而李家则麻烦得多了,京城、前线、地方都有不少李氏子弟为官为将,京城的力量倒是不用担心,皇帝圣旨一下就可以解决,怕就怕李浑叔侄三人被抓后,地方、前线乱起来,所以必须要有卫文升的指证,给李浑叔侄三人定下确切的罪名,再以雷霆万钧的速度清除掉李氏在地方和前线的实力,方致不会产生混乱。

第八十五章大树倒下

长乐楼内,李敏带着几名随众站在三楼的窗口俯视着下面的人群,长乐楼离贡院不过数十米,站在三楼的窗口正可以清楚的看到贡院的全貌,此时贡院前面聚着的士子依然没有散去,巨大的吵杂声在长乐楼清晰可闻。

“哈哈,邬先生之才确实了得,区区一条谣言简直胜过纵火烧试卷,这下看看皇上如何应对?”李敏欢畅的笑了起来。

“大人,隔墙有耳,慎言。”邬杰没想到李敏竟然在酒楼随便将机密之事说出来。

“怕什么?这里是三楼,门外又有人守着,谁还敢偷听不成。”李敏大大咧咧的道。

邬杰怕越争,李敏说的越多,只得闭嘴不言。

李敏兴致勃勃的端起酒杯,一饮而下,得意的看着下面的那些正在向贡院讨说法的士子,只是李敏嘴里突然发出咦的一声,自言自语的道:“奇怪,难怪皇上真的不担心自己名声受损么,竟然出动了禁卫军。”

听到李敏的话,邬杰等人连忙也挤到窗前朝下看去,果然,街上出现了一队队的禁卫军,将整个贡院周围街道都封锁起来,刚才还吵吵嚷嚷的士子们顿时变得哑雀无声,心头忐忑的看着衣甲齐整,全副武装的禁卫军。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这些士子只不过激于义愤和自己落榜的不甘才借机闹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与朝庭做出激烈冲突,骤然间见到这么多士兵过来,心头顿时懵了。

“圣旨到!”

“哗啦。”数千名士子黑压压地跪了下来,他们闹归闹。听到皇帝的圣旨到来,还是没有人敢失礼。

为首的禁军展开圣旨宣读起来,中间士子们有几次小的骚动,不过,马上又平定下来,等到圣旨念完,那些跪在地上地士子顿时象霜打的茄子一样。低头向各个方向散去,看似杀气腾腾的禁卫军却丝毫没有阻止,不一会儿,贡院前面聚着的数千士子就散了个干干净净。

李敏在楼上看得大为遗憾,他巴不得禁卫军能将闹事的士子抓起来,此事闹得越大越好,到时皇帝迫于压力,要么宣布此前的考试作废,要么干脆将科考废除。无论是哪种情况,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大损威信之事,李家现在并没有造反之心,却不等于愿意看到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重,皇权越大,自然就会挤压世家地权力。

“圣旨上说什么?”看着那些士子陆续离去,李敏不甘心的问道,可惜酒楼离下面倒底有一段距离。加上下面数千人挤在一起,任凭李敏怎么竖起耳朵也没有听到片言之语。

所有人都摇了摇头,一人突然嚷道:“有一队禁卫军朝酒楼来了。”

众人连忙看去,果然,下面的士子都散去后,刚才围着贡院的禁卫军也正在撤离,只是却有一队禁卫军直接冲着酒楼的方向而来。

“怕什么。又不是冲我们来的。”李敏不在意的道:“没戏看了,来,陪本公喝酒。”

听到李敏发话,众人也都离开窗口,没有谁会想这队禁卫军到来会和他们有关,李家三柱国,即使是皇帝发现李家与此有关。没有真凭实据。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只是李敏刚喝下两杯酒,外面的楼梯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声音地方向直奔三楼而来,李敏不由皱了一下眉,放下酒杯向一个随众吩咐道:“去看看,是哪个带队,就说本公在酒楼喝酒,不想让人打扰,让他们去别处吧。”

今天为了看戏,李敏将长乐楼整个三楼都包了下来,只是预计的戏却没有演起来,让李敏有一种颇不痛快的感觉,自然不愿有人再打扰他。

李敏的话声刚落,外面就传来几声争执声,接着又是砰砰数声打斗声传来,大门被粗鲁的踢开,李敏瞥见自己门面的两个随众已经痛苦的倒在地上,几名禁卫军正用兵器指着他们,让两人动也不敢动。

看着领头进来之人,李敏强压着怒火,问道:“李密,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密脸上带着笑容,笑眯眯的道:“没什么意思,皇上有旨,让本人给柱国大将军,广宗公大人宣读,只是这几个奴才却敢挡路,你说该不该打?”

李敏听得大为纳闷,皇帝怎么这时候会有旨意给自己,就是有,李密又如何知道自己在这里,难道自己地行踪一直被皇帝派人监察,想到这里,李敏不由冷汗流出,勉强道:“李密,你不会逛我吧?”

李密的脸黑了下来,斥道:“胡说八道,谁敢拿圣旨开玩笑,你心中还有没有皇上?”

李敏的脸也被李密训得黑了下来,只是被李密抓到把柄,却作声不对,李密的品级虽然远比他低,只是爵位却不低于他,而且时常跟在皇帝身边,是皇帝的近臣,而是恼怒了李密,天天在皇帝面前说李家坏话,即使拿李家无可奈何,李家也受不了。

“蒲山公大人误会了,我家国公大人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有皇上圣旨,那还请大人宣读。”邬杰连忙打着圆场。

李密的脸色才和缓下来,用衣袖中拿出一副圣旨,道:“广宗公,接旨吧。”

见到李密当真拿出圣旨,李敏无奈的整了一下衣冠跪了下来,道:“微臣李敏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查,柱国大将军,广宗公李敏,罔顾君恩,行谋逆之举,收卖考官,泄露考题,与人同谋放火焚烧武德殿,散布流言……所做之事皆查实无疑,现削去李敏柱国大将军之职,广成公爵位,先期押入刑部大牢,钦此。”

李敏听得呆了,久久回不过神来,李密使了一个眼色,两名禁卫军上前要将李敏身上地兵器和佩戴的金符下了时,李敏才反应过来,将两名禁卫军的手甩开,向李密手中的圣旨抢去,连抢连嚷:“这不可能,皇上怎么会下这样的旨意,你这是假传圣旨。”

“大胆!”

两名禁卫军抽出长剑就要阻止李敏靠近,李密摇了摇头,道:“给他。”将圣旨交到李敏手中。

李敏接过圣旨,上面白纸黑子写得分明,李敏疯狂的大笑起来,弄得鼻涕眼泪直流:“不可能,皇上怎么可能如此对待李家?”

看到李敏的情况,李密即觉得快意,又有点同情,陇佑李氏先祖直追汉武帝地李陵,皇朝换了一个又一个,李家却是一代比一代强,到了现在地大隋,尊宠已是顶峰,一门三柱国,全族一百多人为官,根深蒂固,每个李氏族人都以为李家可以长期传下去,没想到这个顶峰正预示着陇佑李氏的富贵到了尽头,能否有后人留下,全看皇帝地心意。

“把他押走。”同情归同情,李密却不可能对李敏放水。

听到李密的话,李敏倒是清醒过来,这次他没有反抗,任由两名禁卫军将他身上的兵器,鱼符解除,侧头问道:“李密,你说说,我叔父和堂兄怎么样了?”

“李敏,你不要妄想了,即然皇上下旨逮捕你,又怎会漏过李浑,李善衡,李家现在正被禁卫军围着,由麦铁杖大人亲自带队,若是不反抗还好,若是你叔父等人胆敢反抗,整个李府将会夷为齑粉。”

李敏顿时彻底死心,面如死灰,邬杰等人也呆呆的站在一旁,心中说不出的惶恐无助,投靠李家时还以为找到了一棵可以终生依靠的大树,没想到李家就这样完了。

“大人,他们这些人怎么办?”

“统统带走吧。”

朱雀街申国公府外此时正被禁卫军层层包围着,麦铁杖、刘虎、李靖这些皇帝的绝对亲信骑在高头大马上,正在派人向里面喊话,让李浑打开大门,放下武器投降。

李浑府中僮仆,杂役数千人,其中精锐护卫也有五百多人,这些人都是随同李浑自战场上走下来的精锐人马,加上李府建的高大雄伟,根本就是一座保垒,若是强攻,禁卫军恐怕也要死伤不少。

要捉拿李浑,最简单的做法自然还是皇帝宣李浑进宫为好,只是杨勇却没有采用这种办法,反而直接派大军将李家围住,一旦李家反抗,其谋逆的罪名就坐实无疑,即使是对李家诛族,朝中大臣也无人敢有意见,若是不反抗,那骗不骗李浑进宫都意义不大。

李浑在房中急得团团转,禁卫军突然大举出动,许多人都以为这支大军是为贡院外面的士子而去,没想到大军一转向突然将他的府上围住,李浑不知皇帝欲意拿他何为,一时降战两难。

第八十六章余波

李浑最终还是没有勇气反抗,乖乖的命令部下打开大门,任由禁卫军涌了进来。这让准备了许久的麦铁杖,刘虎等稍稍郁闷了一下。不过,他们却没有任何迟疑的发布着各项命令,很快,看似固若金汤的李府便全部解除了反抗的力量,这充分说明,无论多么强大的世家在面对皇权时都是脆弱的。

抓捕李善衡的行动也没有费多大力气,一天之内,一直有大隋第一世家之称的申国公府就倒下了,除了仆役外,整个李氏家族有数百人被关进了监狱,许多仆役见到家主被抓,也犹如树倒弥猴散,走了一个干净。

李浑叔侄三人被抓捕,在京城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许多官员听到这个消息时头一个反应便是不相信,待确定之后,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明白从此以后,京城恐怕有一段时间要不平静了。许多谨慎一点的官员马上打定主意,这段时间低调做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皇帝抓捕李浑、李敏、李善衡的理由很明确,收卖考官,故意泄露考题,阴谋在皇宫内纵火,制造流言,引发士子围攻贡院,杨勇并没有给李浑叔侄暗中增加什么罪名,仅有这三条罪名就够了。

若是后世,随便一条罪名足够抄家灭族了,只是现在因为科举刚刚开始,百官对于泄露考题之事,或许看得不会太严重,但制造流言引发士子围攻贡院和阴谋在皇宫纵火这两条罪名怎么也轻不了,自古以来引发流言都是极其严重的事件,在皇宫纵火更是与谋逆无异。

一直以来,暗衣卫都查不出考题是如何泄露的,直到将李浑叔侄三人收监后才知道了原因。原来早在出试卷的官员入宫前,李浑叔侄就将出题的数名官员收卖,题目确定之后,几名官员将所考试题写在小木板上。放入水中,顺着宫中的下水道流出宫外,再由人在宫外拾取。

这个方法简单易用,而且极易让人忽视,皇宫中地下水道为了防止人潜入,里面都安装了数重铁栅栏,只是却也不能阻止削好的薄木板流走,否则杂物会经常把下水道堵住。杨勇接到这个消息,只能苦笑。这个漏洞连弥补也没有办法弥补,只能吸取教训,以后要保持隐秘,必须将人安排在没有下水道的地方。

虽然李浑犯下如此大的罪行,但是为李浑求情地人也有不少。毕竟李浑最终悬崖勒马,没有起兵抗拒,其中就包括一些象高颍、苏威、李德林这样的老臣,杨勇可以不买其他人面子,对于这些老臣总要留下脸面,最终李氏家族斩了李浑、李敏、李善衡三人,其余人全部被判流放吕宋。

对于李浑叔侄三人,杨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赦免他们的死罪,杨勇要用他们的鲜血来警告那些暗中还对科举有抵制的世家。行科举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谁敢阻挡,皇帝都会决心铲除。

吕宋岛眼下是大隋海军所能到达的最远岛屿,岛上森林密布,只有一些土人活动,此时并没有形成国家,只是以部落活动。

海军于大业二年。也就是六年前登上该岛。由于岛屿太大,海军足足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绕岛屿勘察了一遍。最终选择了后世的马拉尼地区登岛,如今经过六年地时间发展,吕宋已经有一万多人口,这些人,除了属于海军的这部份人员外,七成是属于朝庭流放地罪犯,只有三成是主动移民的普通百姓。

这一次,除了京城申国公府有数百人流放外,加上外地和前线都有李氏的官员被撤职流放,前前后后共有数千人被发配吕宋,直到半年后,这场风波宣告结束。

皇帝的这番处置吓坏了不少官员,不少人认为若没有高颍等人的求情,李氏必定要满门抄斩,即使有人求情,李浑叔侄三人还是斩了,落得个全家发配地下场,虽然不置于断了香火,不过,发配到了吕宋大岛,能否有机会重新踏入中原都是一个疑问。

许多人对吕宋谈之色变,其实以吕宋的条件,生活远比国内容易,那里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而且阳光充足,庄稼只要播下有收成,甚至不用劳作,单靠采摘野果就能过活,为了鼓励百姓移民,杨勇还下令官府免费提供耕牛和种子,开垦同来的田地十年不收税,而且由于水师的经常停靠,这里还成为海军的一个基地,自愿迁移过去的居民,每五年有一次机会免费搭乘海军的船只返回中原。

尽管有这么多优惠,愿意去吕宋的普通百姓还是廖廖无几,六年来,每年自愿迁移的百姓不过数百来人,毕竟故土难离,现在大隋又正值国力蒸蒸日上之期,南方许多地方还是不毛之地,国内可供开垦地土地不少,又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远走海外。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第一批五年期已过的居民返回已经得到了改善,这批人属于最先移过去的百姓,几乎每个人都发了一笔大财,回来之后颇有衣锦还乡的感觉,许多人也看得心动,到今年已经超过一千多人自愿迁移吕宋了。

先前去的人能发财很简单,这里的土地几乎是无穷的,而且有一个海军基地存在,需要大量地物质,多余地物质还可以用海船运回来,只有要你能开垦出农田,不论种什么都不用愁买不掉。

而且安全性也不成问题,岛上虽然有许多土人部落,这些土人部落几乎还属于原始状态,工具极具简陋,许多人都使用着骨制和木头的武器,全靠打猎采摘野果渡日,开始这些人对于隋人地到来极不友好,不过,当看到隋军手中发出锋利光芒的兵器和身上穿着威风凛凛的铁甲之后,土人的这种不友好顿时变成了恐惧,他们几乎下意识的就知道这些人不好惹,手中的兵器远比他们石头和骨头所做的兵器要锋利,身上的铁甲更是让他们的兵器无可奈何,几个不姓邪的部族攻击隋军,遭到隋军毁灭性的打击,土人更是心惊胆战,离隋军的聚集地远远的。

开始头一年,除了几场有限的交战外,无论隋军还是普通民众和土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大胆的土人开始与隋人交易起来,他们对于这些新来之人一切东西都好奇,从身上穿的衣服,使用的工具,手中的兵器,新奇的食物,还有开垦的农田……

土人们能拿出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兽皮,鹿角等物,而隋人能拿出的东西却是丰富多彩,这导致双方的交易非常不公平,一把斧头,一口铁锅,一小块棉布,丝绸通常要交换土人手中十数张兽皮,鹿角,而一张上好的兽皮运回中原,起码也值十余口铁锅。

偏偏土人们对于有机会换取这样的铁器,布匹都是争先恐后,这导致一些土人拿不出东西交换后干脆用劳力换取,许多土人就这样成了隋人的半奴仆,到了第五年这些最先到吕宋的隋人家中谁没有十几个土人奴仆,出门都不好和人打招乎。

有了土人的帮助耕种,又有了海军不限量的收购,这导致普通的隋人也很快暴富起来,能下定决心第一次到海外来的普通隋人,家境多半不会好,等他们回到家乡一转,引起的哄动可想而知,以前尽管官府宣传的如何如何好,只是没有实例,大家总是半信半疑,这次看到那些原先远不如自己的人发达,许多人也心动起来,迁移的人几乎比往年番了一番。

不过,以前不论是自愿迁移过去的人也好,被朝庭发配过去的人也好,几乎都是目不识丁之人,没有文化,纵使现在比土人先进,到最后恐怕也当真成了蛮荒之地,一旦土人团结起来,这个大岛恐怕不归大隋所有。

这次朝庭半年之间发配了数千人,其中有五十多人原本是陇佑李氏出身的官员,还有上百人读书识字,这批人的素质可以说远比以前要好,到了岛上,他们才可以将大隋的文化传播过去,将岛上的土人同化,最终才会使这座大岛牢牢的成为大隋领土。

其实没有高颍,苏威这批老臣的求情,杨勇也不可能将李氏连根铲除,杀人容易,只是现在大隋的人口本来就不足,何况自杨勇登基虽然大力发展教育,只是真正识字之人还是百里挑一,而象李氏这样的大族,读书识字之人颇多,就这么杀了未免太可惜,如今顺水推舟,算是一举两得。

第八十七章制度确立

李氏族人几乎全体发配,无疑在吕宋鸟岛上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只是杨勇却不用担心,一是朝庭会继续加大往吕宋岛上的移民,到了一定时候要配发官员,二是有海军基地在吕宋,可以就近监视,而且除了李家,卫文升连同卫氏家族的也同样被发配到吕宋,卫氏人数虽然比李氏要少得多,不过,卫文升尚在,而且还保留了一定的爵位,可以说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经此一事,两家几乎没有和好的可能,杨勇自然不会担心李氏有什么兴风作流的可能。

大业八年的十月份,随着中举的士子赶赴各地上任,大隋的第一次科举顺利完成,从中举的士子名单公布到官员上任,中间有间隔半年左右的时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杨勇吸取了后世僵硬化的科考教训,士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从千军万马中选拨出来,却不通世事,赶任后权力操从于地方小吏手中,自己只会作泥塑木偶。

这样的官员自然不是杨勇所需要,也不是一个王朝所需要,虽然现在科举的内容比历史上要大大充实,可是杨勇也不认为这些士子没有经过培训马上就能处理各项衙门事务,作为第一次开创科举的皇帝,杨勇有必要给后世留下更加合适的制度,现在官员要处理的事情远比后世要简单,毫无疑问,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培训,基本上可以让中举的士子对于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一些实在不适合为官之人,朝庭也可以不授予官职。

为了防止被淘汰的人承受太大的刺激,杨勇还是作好了补偿的准备,基本上是多赏赐财物,以示朝庭的恩德,无论如何,如果有中举的士子最后淘汰,对个人。对朝庭都是一个巨大地损失,想想就知道。一万多士子赶赴京城,只有二百人中举,而这一万多士子又是从更多的读书人当中选出来,而且以后地读书人会越来越多,其间的花费简直无法统计。若是对中举但不适合为官的士子简单打发,确实不合适。

不过,好在这次中选的二百名士子都不是那种死读书之人。从公布科举到考试,中间仅有仅仅的两年时间,扣除士子赶路和其他原因耽搁地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考试的内容又是如此丰富,能从中脱颖而出之人,基本上都是聪明之人。倒也没有人在培训地这半年时间被淘汰,倒是让杨勇松了一口气。

这些士子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京城外,多半要下放到地方,下放到地方的官员都是从最低层做起,他们并没有资格担任一县之主,担任的都是从九品的官职,下县县尉,中县署丞,书数学博士等职。唯有一人却一下子从七品官做起。

不过,却没有人对此人有何羡慕,反而看着他的目光充满同情,这个人就是这科差点卷入泄题案中的刘元进,他要去的地方是吕宋,直接担任吕宋地主官,皇帝已经决定在吕定宋设县。以吕宋现在的人口。即使是县也只是一个下县,皇帝却将之直接指定为上县。其主官一切待遇都与上县县令相同。

对于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却没有人愿意接住,无论是现任官员还是一般士子,无不视吕宋为畏途,许多人宁愿做一个小吏也不愿去吕宋接任县令之职,唯独刘元进却主动提出担任吕宋县令。

对于刘元进的想法,朱燮差点以为好友疯了,只是刘元进竟然自己提了出来,他就是劝解也没有用,只能为刘元进叹息不已,以为刘元进受到了刺激才会如此。

听到有士子请求担任吕宋县令,皇帝闻之大喜,亲自召见了刘元进,对其大加勉励了一番,尽管如此,还是没有人看好刘元进,或许三五年之后,这个刘元进就会被皇帝彻底遗忘,一辈子待在那个蛮荒之地。

时间过得很快,大业九年、十年、十一年……一直到大业十五年,就这么平平常常的过去,期间在大业十一年,大业十四年又分别举行了一次大考,大业十一年录用士子一百二十名,大业十四年共录用士子一百五十名,自此,科考已经深入人心,制度也确认下来,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考,录用的士子在一百至二百名之间。

大业十五年时,头一批录用的士子已经为官七年了,许多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迁,一此升迁快的人已经迈入五品官员地门槛,成为朝中高级官员,低一些的也做到了六品,七品,这批官员的政绩在各级官员中本来就比较优秀,又因为同为科举出身,容易抱成团,加上皇帝的特意关注,升迁的快也是理所当然。

现在朝中科举出身的官员还属于少数,总共也不过数百人,各个世家也不再对科举有所抵触,在他们看来,科举录用的人数到底有限,对他们利益地损害也有限,这些年,朝庭已经彻底将朝鲜半岛平定,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都成为历史,土谷浑也被大隋于大业十二年收入版图,而西突厥由于不能抵挡大隋地兵锋,开始比历史上提前了数十年的西迁,至于西突厥提前西迁,还能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那就不是杨勇考虑地了,限于现在的交通条件,大隋不可能追杀西突厥人到欧洲去。

新得到这么多的领土,朝中所需官员自然也大为增加,仅靠科举出身的士子根本无法填补空缺,大量的官职还需世家出身的子弟以及依靠军功提升起来的军官担任,杨勇不是不可以多录用士子,只是没有这个必要。

眼下大隋还属于扩张期,科举又是刚刚开始,若是现在大量录用士子形成定例,到以后录用的士子必定越来越多,而官职有限,不可避免的象后面的宋一样产生大量的冗官冗员,何况减少录用士子的比例,还可以缓和皇权与世家的矛盾。

只要科举进行下去,终究大部分文官都会从科举产生,或许数十年,或许上百年,数百年,眼下其实无论是世家还是普通百姓,对于科举出身的官员都会高看一头,这也导致了许多世家子弟发奋读书,视科举才会正途。

这是杨勇登基的第十四个年头了,恰逢杨勇五十大寿,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从六七月份开始,京城明显着热闹起来,先是外国使节陆续来到,接着是偏远地区的官员或委托亲信,或亲自入京为皇帝祝寿。

这些年,周边各国国主都过得心惊胆战,大隋兵锋所指,各国无不披靡,好在大隋用兵的方向一直在北方,南方各国如林邑、真腊、骠国、六诏一直平安无事,不过,随着大隋对南方的开发,海南已建立了海军基地,大隋的海军经常驶入林邑,真腊等国海边,让这些国家不得不重新紧张起来,借着这次大隋皇帝五十大寿的机会,各国自然要派出使节道贺,尽量拉近与大隋的关系,防止大隋兵锋指向自己。

为了讨好大隋,这些使节无不带着各国特有的珍禽异兽进京,大象、孔雀、宝马、白虎……应有尽有,倒是让京城的百姓大开了一回眼界,许多官员也乘机大拍皇帝马屁,视各国使节贺寿和献上的各种珍禽异兽为祥瑞。

对于各国使节进京为自己贺寿,杨勇并没有太过在意,吩咐理藩院好生接待,各国献上来的礼物也一一笑纳,给各国赐回礼,不过,别想有加倍赏赐这种好事,皇帝在对外方面一向小气,所赏赐的东西多是一些玩赏之物,价值能有各国进献物品的一半就算不错了。

对于皇帝的小气,理藩院的官员颇有微词,天朝上国,富有四海,岂能如此小气,岂不是让外藩看轻,刚开始时,他们简直不好意思将赏赐的物品交到各国使节手中,不过,皇帝的传统一向如此,理藩院的官员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将东西给他们。

那些来京的使节对大隋皇帝能收下他们的礼物却是异常的欣喜,丝毫不在意皇帝的回礼,在他们看来,大隋皇帝只要收入礼物,自然就不会派兵攻打自己,确实也是如此,大隋一直没有攻打他们。

这天,京城东门又是一队人马驶了过来,这队人马显得风尘仆仆,每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军衣,马上横放着兵器,中间护着两辆马车,其中一辆载人,一辆却是载着码的高高的箱子,一看就知道是外地进京给皇帝贺寿的官员。

对于这些陆续来到京城的官员,百姓们已经习惯了,除非有外国使节装截各种珍禽异兽进京,才会引起百姓的兴趣,城门口的士兵也只是稍为看了一下对方的文书,见到文书无误,马上挥手放行,连多看一眼的兴趣也没有。

第八十八章触动

这队人马通过城门后,拉货的马车这突然一摇晃,一个木箱子从马车上摔了下来,顿时箱子破裂,从里面滚出许多金黄色,大约小孩拳头大小的东西来,这些东西一头大,一头小,显得怪模怪样。

“咦,这是什么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