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四人都是绝对忠于皇帝之人,若不是他们在仁寿宫。杨勇虽然是太子,却也不一定能调动他们,只是眼下皇帝已驾崩,他们效忠的对象自然转到了杨勇身上。

“诸位爱卿快快请起!”

“多谢殿下。”众臣都陆续起身,唯有柳述反而跪了下来:“殿下,微臣无能,让两名逆臣逃走,请殿下治罪!”

柳述说的两人自然是指王邵和封德彝两人,对于封德彝和王邵两人的逃走,杨勇并不在意。这两人都是文人,手中无兵无卒,掀不起多大风浪,即使是地方上拥有兵权地慕容三藏等人,杨勇也没有放在眼中。以他们地实力,纵使造反也不过是造一州一府的糜烂,又何惧之有。

“柳爱卿不必如此,父皇驾崩,本宫不胜悲痛。逆贼之事。以后再处理即可!”杨勇沉声的道。

对于太子的处置,身后百官看得暗暗点头。众人一行跟着柳述等人地身后向临芳殿走去,进入临芳殿,整个殿内也是一片白色,杨坚地尸体尚没有入敛,就这么平躺在龙床上,他的身上已经换好了新地龙袍,宣华,容华两位夫人就坐在旁边,她们两人的眼睛已经哭得红肿。

这些年父子两人的猜忌越来越大,双方地感情也淡薄起来,杨勇本以为自己可以平淡的看待杨坚的生死,只是当真看到杨坚地遗体时,杨勇的手还是忍不住打颤起来。

这个男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皇位,保留了北方大部分元气,轻而易举的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乱世,他让汉人这个民族重新在北方重新崛起,他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一直为后世的封建王朝仿效,他治下的民众之多,直到大唐最盛之时也没有达到,他留下了一个君王勤俭节约的例子,储存下来的粮食数百年也没有用完,直到千年之后,还挖掘出他所属时代地粮仓,他的军队一次次击败了北方最盛时的游牧民族,将一个带甲四十万的大国肢解成两半……

他的功绩应当远超后世地每一个帝皇,却因为选错了继承人却导致了二世而亡;中原大地重新陷入纷争,待到重新统一时,人口不过存十之二三,如今自己来了,将他留下来的所有遗产全部继承,自己当然不会犯杨广的错误,一个远超同时代的国家,迎来一个超越时代千年知识的皇帝,最终这个国家民族会走向何处,连杨勇自己也无法预料。

“父皇,儿臣来迟了。”杨勇在杨坚地遗体前跪下,放声大哭起来,身后地百官也开始了哭泣,整个仁寿宫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

一月之后,新君的登位大典如期举行,群臣请求新君赐年号时,杨勇吐出了二个字:“大业。”第四卷完,今天本想多码一点,只是卷后这一章,怎么码怎么不满意,删了数次,就这么多了。

第五卷 谁的大业
第一章 卫王遗言

秋风萧杀,京城外官道两旁的大树上挂满了枯色的黄色,秋风一吹,满天的枯叶随风飘舞,落到地上。

一队上千人的队伍垂头丧气的走在官道上,他们中有老有少,男女混杂,有人衣着光鲜,一身罗绮,也有人身着麻布,身上还打着补丁,这些人虽然贫富不均,只是所有人脸上都是一片茫然之色。

一名十来岁的男孩不小心跌倒在路上,这名男孩身上尽管脏成一团,还是可以看出是上好的丝绸做成,这必是一名富贵人家出身的孩子,可是官道上的人却异常冷漠的从他旁边经过,没有一个人愿意伸手扶他一把。

一名官差从后面纵马过来,长长的马鞭狠狠的抽在男孩身上:“起来,小王八蛋,若是死了,马上就把你扔到沟渠里面去。”

那名男孩默不作声的爬了起来,重新加入到官道上的人群中,他挨了一鞭,痛得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却倔强着没有哭出来,因为他知道,哭泣只能换来更多的鞭子。

“晦气,为了这些不忠不孝的杂种,爷们竟然要辛苦走到黔地。”见到男孩爬起,那名官差嘴里嘟嚷了一句,并没有再行鞭打,他嘴里虽然说的凶,真死了人,他也有责任。

黔地,传说中诸葛亮七擒猛获之地,那里障气密布,虫蛇猛兽横行,听一听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不要说要在那里生活一辈子,只是他们毫无办法,若不是新君登基,大赦天下,他们的脑袋都已经砍下了,相对于流放,总还有一丝生机。

这些人就是卷入谋逆太子,现在应当说是刺杀新君一案之人的家眷和仆役。现在是大业元年的十月,新皇刚刚登基不满一月,主谋当然毫无疑问的被处死,作为新皇的仁政,本应处死的他们得到新君的赦免,发配到黔地,从京城到黔地,走路至少也要一年时间,也难怪无论是押送的官差还是发配之人。脸上都没有一丝喜色。

这些人只是此次流放地一小部分,这次卷入谋逆案遭到流放之人多达数万,除了黔地、还有岭南、琉球、最远的要到达崖州。

与其说是流放。在杨勇看来,倒不如是一次北方对南方的小型移民,这些流放的人当中有官员,有各种工匠。搜书网仆役,还有不少有耕作经验的农夫,总之是一因齐全。

现在的南方还没有得到发展,除了长江两岸,许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北方无论是在人口、工匠、耕作水平方面相对于南方都有较多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隋的统一战争会如此轻松的原因。

对于南方的发展速度,杨勇当然远不能满意,南方水网密布,远比北方更适合承载更多地人口。为了不使北方象后世一样荒漠化,那么必然要加快南方的发展速度,向南方转移更多的人口才是。

可惜这个时候北方地民众都视南方为畏途,除了扬州、荆州等繁华之地有人愿意去之外,其他地方连做官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不过,也难怪他们如此想,数百年后杭州如此繁华之地,此时许多地方还是一片沼泽芦苇。

既然没有人自愿去,流放自然就是最好的办法。刚好这批人撞到了手上。自然是统统往南方流放,新皇对这些叛逆处置如此之轻。大出众人意料之外了,毕竟牵涉到谋反,他们中许多人被判死罪也不为过,轻也要贬为戍卒,单单流放,莫免太过轻松了。

这也让许多大臣松了一口气,要知道新皇登基前一个月的杀戳让大家都忍不住心中害怕,包含着尚书左丞、礼部尚书、上柱国、大将军的十数位家主几乎未经刑部审讯就被杀了,虽然说这些人该死,可是这么多重臣说杀就杀,这样地雷霆手段也着实吓坏了大家,如今总算好了,新皇既然把那些谋逆之人的家眷和仆役都全部判了流放,此事就算过去了。

如今这批流放的人刚刚踏出了行程,为了使他们都能顺利到达流放的地点,杨勇采取了分批流放的方法,而且要求地方官给予协助,沿途给予流放的人足够的食物,保证他们有力气赶路,不会被饿死。

“大业。”这个词取之于《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杨广取这个词做为自己的年号时,未尝不想做一个千古名君,他修建洛阳宫、修大运河、打通丝绸之路、三征高丽,无一不是希望国家能够更加强盛,可惜由于急功近利,太过滥用民力,导致国疲民穷,叛乱四起,最终大隋二世而亡。

对于这个教训,杨勇自然要时时记起,作为一个帝王,恩威并施才是正理,杨广对于民众,只是威,没有恩,最终导致天下烽烟四起,身生国灭。如今杨勇将十数名重臣斩杀,威已立过,自然就要施恩,能不杀就不是,此时的每一份民力都是宝贵的。

他们要流放地土地,并没有他们想像中可怕,至少比起成为戍卒的生还率大得多,可惜这些人却并不知新皇将他们流放到南方的用意,至少是暂时不知道,这些被流放的人一路上还是充满恐惧。

甘露殿内,身穿黄袍的杨勇放下最后一份奏章,伸了一个懒腰,所有地奏章都已从右挪到了左边,今天的奏章总算全部处理完了。

杨勇多次协助过父皇处理政事,尤其是这几年,杨坚倦于政事,大部分政事都是由杨勇处理,杨勇倒没有什么不适应,而且没有到仁寿宫倒一次手,政事的处理速度比以前反而大大加快。

“来人!”

“皇上,何事吩咐?”一名内侍连忙屁颠,屁颠的走了过来。

“将这些奏章发给尚书省。”

“奴婢遵旨!”那名内侍小心的将奏章收好,捧在怀里,向尚书省办公地地方走去。

看着内侍将奏章全部拿走,杨勇一时无事可做,走出了甘露殿,正要到花园放松一下,一名皇宫侍卫大步走了过来:“皇上,卫王府派人来报,卫王殿下快不行了。”

“啊!”杨勇听得一惊,连忙命令:“来人,朕要去卫王府。”

皇帝要出宫地命令一吩咐下去,宫中很快就忙碌起来,数盏茶之后,杨勇乘着御车,在禁卫军的重重护送下向卫王府出发,大街上已先有禁卫军进行了清道,御车很快驶进了卫王府。

“参见皇上!”卫王妃已带着王府众多下人跪在一旁接驾。

杨勇从马车下来,虚扶道:“皇婶免礼!快,带朕去看看皇叔。”

“皇上,这边请。”卫王妃前头带着向杨爽地寝宫中走去。

杨勇看到杨爽时,杨爽的面容已经枯槁的不成样子,脸上仅比一具骷髅多了一层皮而已,杨勇连忙步到杨爽的床前:“皇叔,你为何会成这样子?”

杨爽脸上露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皇上,恕微臣不能尽全礼了。”

“皇叔,你怎么成这样,怎么成这样,都是这些该死的太医,还瞒朕道皇叔的病有起色,朕非要杀了这些欺君的家伙不可。”杨勇恨恨的道。

“皇上,不可,是臣不让他们告诉皇上,臣已是将死之人,又何必多添上性命。”杨爽吃力的道。

“好,那就算便宜他们了。”

其实杨勇也知道,杨爽的身体自从中了蛊毒之后就一直不好,加上前段时间操劳过度,能撑到现在已是奇迹,只是自己下意识不愿去想,既然孙思邈都毫无办法,又岂能责怪这些太医。

“皇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有几件事,还请皇上一定要答应。”

“皇叔,有什么事尽管说,朕能做到就一定答应。”杨勇眉头也不皱的道。

“当真?”杨爽的眼睛一亮:“好,那臣就说了,第一件事就是关于晋王之事,晋王虽然做错了事,只是你们是骨肉至亲,还请皇上能免其一死。”

杨广自从落入暗衣卫之手后,直到杨坚死后,杨勇才允许其露面参加杨坚的葬礼,百官这才知道晋王也卷入到谋刺太子一案中。杨坚的葬礼一过,杨广重新被软禁起来。

所有人都在猜测皇帝到底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兄弟,若是狠一点,直接赐死,既使是看在先帝刚过世,皇帝不愿意落一个对兄弟克薄寡恩的名声,幽禁算是最轻的,或者让其悄无声息死去,总之,没有人认为晋王能有什么好下场。

第二章 烽烟再起

杨爽到临死之时才跟新皇提起杨广,显然也是担心以后杨广会被处死,对于杨爽来讲,无论是杨勇还是杨广等人都是他的子侄,绝不希望他们自相残杀,只是皇位太过敏感,连杨爽也只能求新皇免其一死。

“皇叔,朕答应你,只要阿摩能够安分守纪,朕绝不会害他,甚至过上几年,朕可以重新放他出京。”

“当真?”杨爽目光炯炯的望着杨勇,想从杨勇的表情中看出是否有作伪的成份,令杨爽安心的是杨勇目光清澈,不似说谎。

“皇叔放心,阿摩是朕的皇弟,朕会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杨勇耐心的道,对于杨勇而言,压在头上的是杨坚这座大山,杨广虽然聪明,只是眼光局限,又没有经过什么挫折,注定不会是自己的对手,既然如此,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感情,还是要给蜀王,汉王两人作出榜样,杨勇都不会杀了杨广,自然可以坦然的答应杨爽的要求。

杨爽闭了一下眼睛,重新睁开时,脸上轻松了一大半:“多谢皇上,第二件事就是关于大兴寺之事,臣听闻大兴寺卷入谋逆之案也是十分痛心,只是大兴寺是皇家寺院,佛法导人向善,于国于民都有利,还望皇上能对大兴寺网开一面。”

虽然当日智炫带着大兴寺的僧人及时离开,避免了大兴寺参与谋逆地直接证据。只是后面抓住的诸多俘虏都指向了大兴寺是这次谋逆案地发起人,何况就算没有这些。杨勇对于大兴寺在其中取的作用也心知肚明,加上新皇是太子时就对佛门有诸多不满,许多大臣都在猜测新皇会对大兴寺采取什么样的处罚,是直接灭佛,还是只追究大兴寺的僧人?

京城染血之夜,大兴寺并没有受到波及,杨勇只是命令禁卫军暂时将大兴寺圈了起来,接下来皇帝驾崩,新皇登基一系列事情之后,大兴寺依然只是被禁卫军暂时接管。如何处理,新皇却一直没有作出表态。

与晋王软禁无人敢问不同,许多官员纷纷向皇帝求情,希望皇帝能对大兴寺赦免,其中连皇后和两位皇妃也卷入其中。

当然,求情的人不少,主张对大兴寺严惩之人也不少,这些年,由于杨坚对佛门的大力支持,佛门发展迅速。侵占了大量利益,引起了诸多地方官的不满,已经有人向杨勇建言,可以学周武帝一样再灭一次佛,这期间,叫声最大的就是章仇太翼。

只是无论是主张赦免也好,主张严惩也好,皇帝一直含含糊糊。任由外界猜测,新皇愈是沉默,大兴寺的僧人便愈是心慌,如今大兴寺三千僧人已散去一大半,各地的佛门弟子也开始人心惶惶,许多寺院地僧人也开始不安分起来,纷纷将寺院财产占为己有,然后溜走。一时之间。地方官接到寺院被偷的案子大增。

这种效果其实正是杨勇需要的,宗教只可以加以控制,不可能禁绝,杨勇自然不会和周武帝一样行如此逆天却无用之事,眼下正可以借着良机对佛门进行一步步削弱。进而纳入朝庭的控制当中。

这些想法象闪电般一样在杨勇脑中过虑了一遍。向杨爽回道:“皇叔放心,朕不会对大兴寺太过严厉。不过,国有国法,大兴寺参与谋逆的首脑必须交出来严惩,至于其他人,当可无罪。”

对于杨勇的回答,杨爽虽然不太满意,但新皇能做到如此,已是绝大的宽容了,他一时也无瑕细思杨勇的话有没有什么破绽,点了点头:“如此,臣即使马上死了,也可以放心。”

杨勇轻声的问道:“除了这二件事,皇叔可还有什么要交待给朕的?”

杨爽摇了摇头,他一直没有儿女,身后无牵无挂,心中一直放心不下地无非是大隋的江山能否稳固,如今杨勇已登上了皇位,以新皇的手段才能治理天下应当不是问题,自不需要再担心什么。

从卫王府回来,想起杨爽就要离去,杨勇心中犹如堵着东西般难受,,若没有杨爽的帮助,纵然是他一直韬光养晦,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坐稳太子之位,数次关键时刻,都是杨爽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自己才能一展所长,最后又是杨爽强撑着病体,才将各个世家的叛乱轻易平息,可是自己贵为帝皇,依旧无法挽回一个人的生命。

当天夜里,杨爽就撒手而去,第二天,听到卫王府过来的人报丧,杨勇心中虽然已有准备,依然忍不住心中难过,只能下旨对杨爽以亲王礼风光大葬。

举行完杨爽的葬礼之后,杨勇下旨要求大兴寺将参与谋逆地僧人全部交出来,即可撤离对大兴寺监管的禁卫军,新皇的旨意让大兴寺的僧人松了一口气,,数十名大兴寺的武僧以下地狱般的勇气站了出来,承认了参与谋逆之事,马上被禁卫军逮捕,这些僧人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皇帝依然一律将这些武僧流放南方。

就在所有的佛门弟子都以为此事过去时,新皇又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让所有的僧人都有苦说不出,圣旨中言道:“佛门广大,佛法高深,然弟子泥沙皆下,为止奸滑之徒混入佛门,务必对弟子加予甄别,唯有诚心入佛门者,方可出家为僧,重还佛门清静之地。”

这道旨意粗看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关键在于如何检验佛门弟子是否有诚心,后面朝庭有了补充,凡是出家为僧者,必须要通过朝庭地考核,考核的内容自然是对佛经的熟悉程度。凡通过者,朝庭给予渡碟。渡碟包括出家之人地俗家姓号,法号,出家的日期,在三年内没有取得渡碟者,说明对佛门并无诚意,必须还俗。

全国数百万僧人,识字之人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能读佛经之人不过十分之一,何况还有熟读,背诵佛经。好在朝庭没有要求熟读所有地佛经,否则恐怕也没有一个僧人能通过,而是选取了十几部最常见地佛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恐怕至少也有九成以上地僧人不可能通过。

不但如此,寺院还失了一个从小培养僧人的机会,除了一些天才之人,又有哪个人能从小熟读,背诵佛经。即使有这样的人,恐怕父母也不会让其出家。

只是面对这道旨意,所有的佛门弟子都无法大声反驳,这道旨意甚至引起了不少僧人赞同,的确,佛经浩荡无比,若是连十余部佛经也不能熟读,背诵。又如何能自称为佛门弟子,如何能体现加入佛门的诚意?

数年之后,果然,真正能取得渡碟的僧人不足十分之人,佛门地势力顿时大衰,就在道门为之欢兴鼓舞时,皇帝下旨,道门也照此办理。佛道两门从此牢牢的掌握在朝庭手中,宗教再也不可能造成泛滥之势,不过,朝庭的严格要求对于他们也并非没有好处,佛道两教出家人素质大为提高。从此。佛道两教深入人心,随着大隋的日益强大。又开始向海外发展。

大兴寺之事圆满解决,朝局也渐渐平稳下来,大隋沿着既定的轨迹向前缓缓前行。直到大业元年十一月,一封边关急报打破了朝庭的平静,东突厥与高句丽联合,在大隋叛臣慕容三藏的引导下,攻入大隋境内,一时之间,大隋北方数千里之地处处烽火,边境数州之地陷落。

“砰”的一声,杨勇重重的一掌拍在桌子上,骂道:“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杨勇骂地不是别人,正是此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启民可汗是沙钵略之子,沙钵略死时被封为突利可汗,开皇十七年,突利可汗的兄长都蓝可汗与大隋绝交,联盟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

突利无奈之下想降隋,又怕大隋对他不重视,正犹豫间,长孙晟亲自到突利的营帐中,半是威吓,半是利诱的哄骗突利到京城,杨坚将他封为启民可汗,让其在朔州定居,后来由于都蓝可汗的侵逼,突利迁居于黄河以南,夏、胜二州之间。

开皇十九年,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西突厥的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率领大军进攻大隋,被隋军击败,达头逃奔吐谷浑,后不知所踪,突利乘机收服了步迦可汗的许多部民,势力大增。

仁寿元年,杨坚派史万岁协助突利向北出征,当时正值漠北大乱之机,隋军和启明可汗地联合部队横扫数千里,俘虏部民和牛羊无数,这次征战,主力虽然都是隋军,不过,战利品最后都给了突利,经过此役之后,突利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东突厥大可汗。

这数年,突利对于大隋都是恭敬异常,每年准时进贡数千头牛马,不过,大隋给他的回礼价值更大,可以说,这个启明可汗,完全是大隋一手扶起来的,没有大隋,启明的尸骨早已无存,没想到,文帝刚死,突利竟然与高句丽联合侵入大隋。

其实突厥人翻脸也不是一次二次了,都蓝可汗又何尝不是大隋扶起来的,大隋需要突厥保护内乱,所以常常是扶弱除强,只是强盛过来的突厥可汗又总是想从大隋身上撕下一块肉来,大隋只能继续在突厥人当中选一个弱小的势力扶起来,这等于成了一个死循环,不过,总地来说,只要东西突厥没有统一,大隋总还可以应付得来,在大隋崩溃之后,突厥人虽然沾了不少便宜却不能入主中原,突厥人的分裂就是主要原因。

这次启明可汗与高丽句联合,明显也是想在中原换了新帝之后看看能不能沾便宜,本来杨勇并末打算刚登帝位不久就起兵征战,不过,既然别人打上门,那就不得不应战,杨勇冷笑起来,朕的便宜没有那么好沾,这次进来,就让你来的去不得。

“来人,宣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以及各卫大将军进见。”

“奴婢遵旨。”一名内侍应声道。

皇帝的旨意传下不久,不一会儿,殿外就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带头进来地是尚书省左右仆射,他们依然是苏威和元岩两人,尚书左丞是李纲,尚书右丞则是柳述,礼部尚书换成了韦艺,韦家一向是太子地铁杆支持者,韦世康也曾出任过礼部尚书,如今这次这个职位又重新落到了韦家头上。

兵部尚书变成了贺若弼、而工部尚书则变成了云定兴、刑部尚书变成了房彦谦;吏部尚书牛弘、户部尚书杨尚希两人则并没有改变。十二卫大将军除了已杀的三人,贺若弼升为兵部尚书,杨爽病逝外,其余人也并没有改变,缺地五人则由元威,屈突通、史万岁、张行之、达溪洪五人补上。

可以说新老皇帝交替之后,朝庭即保持了一部分重臣的稳定,同时新帝又提了不少自己心腹之人上位,牢牢掌握了政权,这当然得益于血梁京城之夜那些人空出来的位子,还有杨勇进行了一小部分调整,柳述由兵部尚书变成尚书右丞有点不尴不尬,纯粹是因为杨勇认为柳述不能胜任兵部尚书之职,又加上有酬贺若弼之功,才将柳述换了下来,而刑部尚书薛道衡、加上工部尚书两人被拿了下来,却完全是因为两人和晋王走得太近的缘故。

第三章 援军

“参见皇上!”在苏威和元岩两人的带领下,众臣一起向杨勇恭身行礼。

“各位爱卿免礼!今日召各位爱卿前来,想必各位爱卿也已经知道,边关传来急报,目前东突厥启明可汗不甘寂寞,与高句丽互相勾结,在叛贼慕容三藏的引领下,侵入我边关数州,朕绝不能容忍此事,各位卿家可有何妙策迎敌?”

“皇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臣愿前往边关迎敌。”贺若弼首先开口迎道。

“皇上,臣亦愿往。”

“皇上,臣亦愿往。”纷纷请战,他们刚刚被新皇提拨上来,急欲立功,对于他们来说,突厥人和高句丽人来的正是时候,哪还管什么策略。

苏威、牛弘、杨尚希等人却紧皱眉头,眼下新皇刚刚登基,根基未稳,慕容三藏的叛乱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最忌大规模用兵,前一段时间新皇处理了这么多的世家大族,谁知道国内又有多少隐藏的敌人?只是出于谨慎,在新皇没有表态之前,他们也不敢随便反对,一直都沉默不言。

见这些老臣都没有动静,杨勇的目光不由转向他们,众人的眼光不由闪烁,勇将目光定在苏威身上,问道:“苏爱卿,你是尚书左仆射,对这次东突厥与高句丽的入侵如何看?”

“回皇上,臣以为不必大动干戈,自可使几路兵马退去。”苏威硬着头皮答道。

“哦,既然如此,那苏爱卿说说看。”

见皇帝没有发怒,苏威定下心思,拈了拈颌下的胡须,才悠然的道:“皇上。此次边关入侵,看似三路大军,其实只有一路大军对朝庭有威胁,高句丽人有领护东夷将军挡在他们面前。除非他们能够击败罗艺大将军,否则只能借道从东突厥土地上过,先别说东突厥与高句丽关系是否能好到如此亲密无间的地步,就是东突厥愿意借道,高句丽军也需要绕道数千里,到了大隋边境。已是一支疲军,我大隋边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击败他们,故此,高句丽人不足为惧,只需罗艺大将军足可以对付。”

少了一路人马,众将都有些沮丧,却知道苏威说的是事实,除非现在大隋军队打过辽河,向高句丽发起进攻。否则应当没有他们什么事。

只是此时明显不到征伐高句丽的时机,开皇十八年,由于高句丽王高元亲率骑兵万余人入侵辽西,激起杨坚怒火,命令汉王杨谅为元帅,罗艺,史万岁副之,高颍为参军,总领水陆兵马数十万攻打高句丽,这番出征。可谓兵精将广,大军一直打到山海关,只是面对着辽东广阔之地,粮草转运困难,又水土不服,遭遇到瘟疫,大军顿时士气不振,进退两难。

好在面对着隋军的大举进攻。高句丽上下也恐慌不已,急派使臣谢罪求和,先帝才趁机罢兵,没有丢了大隋地脸面,不过。出发的大军还是损失惨重。让大隋上下都认识到高句丽的难缠,

高句丽人也深知这一点。这次出兵估计也只是想恶心一下大隋,顺便看看能不能捞到一点便宜,要想让他们大举出动向大隋进攻,高句丽上下只要没有发疯,恐怕也不会如此大胆。

“嗯,爱卿说的有理,算高句丽走运,朕就饶过他这次冒犯,朕会向罗艺大将军传旨,让他严防就是,若是有机会,也可以杀过辽河,爱卿不亏是老臣,考虑周详,继续说。”杨勇鼓励道,qi书+奇书…齐书杨广就是栽在三征高句丽上面,杨勇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眼下辽东多荒无之地,森林密布,陆路难行,若想进攻高句丽,只有从水路进攻才不会发生因为运粮困难导致数十万大军缺粮之困,大隋水军在统一南方时本来还算强大,只是统一南方之后,皇帝认为水军无用,又因为南方多有反复,为了防止南方叛乱之人利用船只逃到海上,杨坚多次命令收缴民间船只,并在开皇十八年正式下旨:民间有船三丈者,悉数入官。

民间地禁船,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到水师,大隋水师比起统一南陈时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实力下降了许多,不过,杨勇虽然无法说服父皇对水师重新重视,却可以自己施加影响,大隋造船的技艺并没有失传,工匠也都齐备,只是要组建可以对高句丽灭国之战的水师,至少也需要数年时间。

不要说数年,为了一战功成,就是十年杨勇也可以等待,苏威以为杨勇刚刚登位,未免会年轻气盛,不肯退让一步,开头还忐忑不安。得到皇帝的称赞,顿时鼓起了勇气:“皇上,东突厥启明可汗生性胆小,此次侵入大隋,多半是受到慕容三藏的蛊惑,只要皇上继续派长孙晟大人出使,对启明可汗进行严厉告戒一番,启明可汗必定惧而退兵,如此只剩下叛贼慕容三藏一路,只需数州府兵围剿,慕容三藏败亡之日不远矣。”

苏威一口气说完,脸上露出一丝得色,高句丽小而尖,东突厥大而虚,两者都是难予对付地角色,虚不是指东突厥就弱,而是相对于东突厥所占的面积人烟太过稀少,汉人很难立足脚,即使打了下来也无用,若依他之计,三路大军,只需出动一名使者,数州府兵就可轻易化解于无形。

“苏大人高见。”对于苏威的计策,牛弘,李纲等人纷纷赞同。

“这怎么行,我大隋岂能让突厥小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贺若弼大声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