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李唐传奇-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的抵抗,一连战了三天三夜,史思明军伏尸数万,终未能取下潼关。这时有人认出关上主将辛云京,史思明才知李月早有准备,只得收兵返回洛阳。

李亨群臣得知潼关保住,大喜过望,认可辛云京两次守潼关的大功,遂赦辛云京擅自调兵之罪,加封其为太原尹、金城郡王,这时群臣一致要求调李月回防,连崔涣也不再反对,李亨便发八百里加急,再次封李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本部征讨史思明,同时封荔非元礼为怀州刺史兼北庭行营节度使,随李月出征,调右羽林军大将军李抱玉为潼关大帅,接替辛云京镇守潼关;乾元二年九月,李月返京,除本部外,又带来八万川军,得这支生力军,李亨方才心安,他命李奂领川东节度使,高适领剑南节度使,共守巴蜀。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二十八章 问策

乾元二年十月,史思明自立国号为燕,正式称帝,定都洛阳,年号为应天,三个月后再改为顺天,任周挚为右相;原驸马都尉张铂为左相;原大理卿张均为中书令、户部尚书;封大将能元皓为淄青节度使继续围攻徐州。
同一时,盘踞江南的永王李璘见唐军兵败,以为时机已到,突然发兵二十万,以李亨得位不正、平贼软弱为由,分两路向襄阳、临淮杀来,李亨急令河南节度使李希烈和淮南节度使韩晃回防,韩晃兵少,仅守住长江一线,而李希烈却以御敌为由,拒绝南撤。李璘势如破竹,占领临淮、荆东大片领土,又分兵南下,连取杭州、越州、建州,淮西的田神功、浙东的殷仲卿先后投降,陈少游败走长沙,江南大半领土已归李璘。

这时关中已两月不雨,秋收欠产已成定局,天灾兵祸,灾情已初现,李亨寝食不安,在早朝时急召李月于含元殿问策,李亨忧心忡忡地对李月说道:“关中大旱的苗头已经初现,而江南李璘造反,逆贼又踞东都,河东战事正酣,各处皆无粮可调,如此下去,今冬恐酿成大灾,先皇给朕说过,你可为朕的擎天支柱,朕现在的依仗,只有你了,盼你为朕分忧。”

李月微微一笑道:“皇上且莫担忧,听臣一一解来,现我朝同时遇到史思明和李璘的叛乱,臣以为我军兵少,不可同时两线作战,史思明现势头正盛,可暂避其锋芒,待其由骄生奢,斗志逐渐消亡,再断其四肢,最后一战可下东都、臣以为这非三、四年不能成功。这期间,我们可先灭李璘、平山东、保河东、宁可让地也不能与史思明会战,为此臣推荐郭子仪将军主持河东局面,而臣则南下消灭李璘,最后包抄淮北,与李光弼将军会师。”

李亨闻言心结稍解,遂问刚被封为翰林院大学士、太子少傅的李泌道:“爱卿以为如何?”

李泌出列答到:“臣以为大将军所献战略非常正确,史思明占有河北、山东大部,又得中原腹地,兵精粮足,其本人也是个厉害角色,确实非一时可以平定,贼军的最大弱点便是极易骄奢,得小利则失进取,臣闻史思明自篡逆后荒淫无度,与其子不和,早晚必生祸端,我朝可与其对恃,待我长彼消,方是长远稳妥之计。大将军所说,由郭子仪将军主持河东局面,臣也赞同,郭将军久处边塞,与回纥关系极好,仆固怀恩曾又是其属下,指挥方便。至于南面,李璘纨绔子弟,远非大将军的对手,可不足为虑,当务之急,可速稳住荆襄,调粮米济关中为上。”

这时李月接口说道:“臣已命襄宛节度副使蔡明德出兵鄂州、邓州,以护襄阳安全。”

李亨点点头又问道:“朕还有点担心兵力不足。”

李月笑笑说道:“臣本部有五万精兵,襄阳还有三万,凭此可对付李璘,臣又从川中带来八万军,可挑五万精兵给郭子仪将军,再加上蒲州还有三万朔方精锐,及十万回纥军相助,还有民心可用,我以为郭子仪将军只要不大会战,河东便可保。至于史思明,皇上只要扼守潼关不出,潼关的几万守军和李抱玉的谨慎足以保关中不失,皇上再训练新军,慢慢增加兵力,如此天下可定也!”

李亨欣慰地说道:“武有李月、文有李泌,朕可高枕无忧了,传朕旨意,封郭子仪、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加郭子仪为河东观军使,主持河东大局,卫伯玉领上党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仆固怀恩一起任郭子仪副将。”

乾元二年十一月,李月兵发宛西,赵绿敏已于七月诞下一子,取名李晨,李月在与其母子短暂相聚后,便匆匆奔赴战场,其间李月悄悄地纳了林之惠为侧妃,由于唐制亲王为一妻八媵多妾,为此李亨特赐林之惠为三品妃,次赵绿敏一等,高于媵。前段时间,还发生过一次波折,回纥可汗破贼有功,遂不满女儿为侧,提出要李亨封女儿为李月“左妻”,欲与赵绿敏平坐,但林之惠知道不妥,坚决反对,并与其父翻脸,在李亨的平衡之下,终与回纥葛勒可汗达成了协议。

李月与郭子仪是同一天出兵,郭子仪自被削职后,一直留在长安,虽已为民,但时时关注战局,洛阳吃紧时,他上书太子,要求速将李月调回,无奈李亨心存侥幸,没有采纳,这次得李月推荐,虽仅被封临时官职,但他毫无抱怨,以国家为重,再披战甲出征河东。

李月大军仅用十天时间就出潼关过武关赶到南阳,南阳刺史许远及宛西将军雷万春出城十里相迎。此时,蔡明德在鄂州对敌将康楚元、张杰在邓州与敌将王潜鏖战,李月立即派吴昊领一万骑兵支援蔡明德,命荔非元礼守襄阳,自己亲自率军支援邓州。

邓州在襄阳北约二百里,界于南阳与襄阳之间,本是李希烈的管辖地盘,为方便李璘进兵,李希烈将全部守军撤到汝州,若邓州失守,襄阳便会处于李璘的南北包围之中,邓州小吏杨国远见汝州已无一兵一卒把守,急遣家人到襄阳报信,蔡明德立刻命令张杰率一万五千人火速接管邓州,张杰刚到邓州,便碰到王潜的先锋大将干亭,两军遂在邓州城下展开了一场混战,最后张杰将干亭军杀败,占领邓州,但王潜大军随后赶到,击败张杰占据了邓州,张杰在重新整军后,派卢焕夜袭邓州,在杨国远及邓州百姓的帮助下,又重新夺回了邓州,现两军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城池攻防战。

李璘军共有五万人围攻邓州,领军大将王潜原是常州的兵曹参军事,东晋名阀后人,多有谋略,受雷宁案牵连,被免职,李璘慕其名,力请其出,在军中为将,这次李璘叛乱,封其为右军大将军,从北面围襄阳,他先用减灶计示弱, 又命手下制造唐州暴乱的假象,引兵佯退,张杰求功心切,不顾卢焕苦劝,领兵追击,被王潜的伏兵包围,幸亏卢焕及时接应,才拼死得脱,损兵近半,王潜遂乘机占领邓州,张杰和卢涣退兵到二十里外的新野县,杨国远侄杨浩是干亭手下将领,杨国远以大义规劝其侄,杨浩终于醒悟,这夜东门由杨浩当值,杨国远便和张杰密约献东门,卢涣率五百人夜袭邓州,夺取了东门,张杰随后扮做襄阳大军,王潜不知底细,命暂放弃邓州,等发现上当时邓州已易手,王潜大怒,调唐州守军共集五万兵力四面猛烈围攻邓州,张杰与卢涣各守两门,杨国远动员全体百姓一起上城协守,已近半月,邓州始终没有攻破。其间王潜故技重施,以撤军来瓦解唐军斗志,但张杰再也不上当,王潜无奈,只得再次包围邓州,南阳将军雷万春正要去援救张杰之时,李月大军便已经开到。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二十九章 惜才

这天,李璘军正猛攻城池,王潜和干亭则在帐中商议破城计略,随着投石机十几日的猛攻,邓州城已多处坍塌,全靠唐军用身体才顶住了敌军的疯狂进攻,重新用巨石垒城。
干亭见王潜眉头紧锁,不由问道:“王将军,现我军已占优势,邓州指日可破,王将军似乎反而忧虑?”

“小小一个邓州城,守军不足万人,我军五倍于敌,就已攻了半月,损失近二万,我听说守将只是李月手下的一名中郎将,竟已如此了得,若李月主力赶到,我军堪忧啊!”

“李月还在蜀中,王将军多虑了!”

“非也,我已得报,李亨已召回李月,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征讨各处。”

“史思明尚在洛阳,他应该无暇顾我吧!”

“那你就错了!我若是李月,必不管史思明,先南征,他岂不知先吃弱旅的道理。”

“若李月至,那可如何是好?”

王潜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已经开始怀疑永王的真实目的了,你从人心向背便可知道,百姓已视我等为安禄山、史思明一党,拼死抵抗,如此倒也罢了,占领了以后再慢慢收拾民心,偏偏永王胃口太大,又分兵南下,导致我北上兵力不足,不能及时完成战略计划。还有李希烈,明明是狼子野心,永王偏偏和其结为亲家,实在不智啊!这次战役结束后,不管结局如何,我都要向永王请辞,再不问他的事了。”

干亭闻言也心中郁郁不乐,就在这时,一名斥候跌跌撞撞跑进来报道:“禀将军,西北三十里处发现唐军主力,约四万人,为首主将正是李月,正向这边杀来,望将军速速定夺。”

王潜大惊失色,急忙问道:“可见骑兵?”

“有!有一万重骑兵为前锋。”

“干亭,你速带三千骑兵去抵挡一阵,能挡多久就多久!最好引其北上。传令各军,立刻停止攻城,火速集结撤军!”

“将军,我们也有三万多军,何惧他来?”

“混蛋!李月的铁骑军如何能敌,你速去!”

“遵令!”

干亭走后,王潜又对身边的副将说道:“你领三千军,多打旗幡,扮作主力,向襄阳火速进发,走一百里后还无追兵的话,就折道回唐州。”

“是!”

王潜随即命士兵装得惊慌失措的样子,仓皇撤退,城上张杰见了,以为又是王潜诱敌之计,便没有出城追击,王潜由此得以逃脱。

李月军在即将杀到邓州之时,突然得报:“前方有敌军骑兵约三千人拦路。”李月冷笑一声,命南霁云率五千铁骑军前去迎战,其他军不准停留,继续前行,这时又有斥候来报:“敌军已撤,主力似乎向襄阳方向撤去。”

李月一楞,敌军应往唐州撤才对,怎么去了襄阳,他连忙追问道:“唐州方向可有敌军?”

“还未曾探到!”

“速速探来!”

“是!”

“大将军,这一定是诱敌之计,敌军主力当还在邓州。”旁边的方剑说道。

“我也估计这是敌军之计,但荔非将军领的是步兵,这时应还未到襄阳,若真是敌军主力,让它先一步赶到,即使襄阳不失,损失也会不小,如此会影响我筹粮大计,也罢!传我将令,全军从绕道南面行军,务必堵住南下的敌军。”

王潜在连用三个应急方案后,终于成功脱身,退回唐州,不久干亭也领一千败军逃回,王潜上表李璘,要求增派援军,不料却被李璘痛斥其延误战机,命大将张嘉延领六万军前来替换王潜,调其南下攻打泉州。

邓州之围被解,李月褒奖杨国远精忠为国,并命其暂领邓州刺史,动员民众修复城池,随后记卢焕军功,升其为郎将,张杰虽守城有功,但因贪功冒进,损兵近半,功过相抵,不予追究。

李月惜王潜之才,派江惊鸿为使送亲笔信给王潜,并游说王潜投降,江惊鸿领命来唐州见王潜,这时王潜已接到李璘的调令,干亭深抱不平,王潜却笑笑说道:“宛西百姓苦难,我实不忍再观,这样也是解脱。”

这时有军士来报:“李月派人来给将军送信。”

王潜一怔,命将使者请入,江惊鸿进来向王潜深施一礼道:“大唐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月帐下谋士江惊鸿见过王潜将军。”

“久仰江先生大名,江先生请坐!”

江惊鸿将李月信递与王潜道:“我家大将军惜王将军之才,不忍同室操戈,命在下来劝说王将军。”

王潜接过信并不打开,直接问道:“我有一疑问,请先生教我!”

“王将军但讲无妨。”

“永王所言,他奉先皇密旨,若今上不善,他当可代之。而当今皇帝妄用宦官,导致邺郡惨败,本已熄灭的战火,重新燃起,以至天下苍生涂炭,既朝廷平乱难熄,他便愿以己之力,驱逐安史,重铸大唐江山,此言可有差错?”

“王将军可曾读过书?”

“我曾中举人。”

“即读过圣贤之书,安不知有君臣之分、父子之伦,当今皇上受命于天,先皇受其尊号,让庙于彼,天下皆知,既如此,永王之言行,可算大逆不道否?安史之祸,由来以久,皇上即位后,国势衰微,军无战力,但用李月为将,善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连破逆贼,收复我大唐山河。张巡宁饿死不降、卢全诚誓死守城,堪称义节千古,而此时永王据江南富庶之地,不予朝廷一钱一粟,不予前军将士一水一饭,其心可安否?邺郡惨败,虽有宦官之祸,但唐军积弱已久,各地军阀不效死命,才是兵败之源。现史思明再叛,永王既想报国除贼,为何不解徐州之危,反而欲侵占我大唐的后方,是何居心,难道王将军真的不懂?我闻王将军乃东晋名门之后,也曾为大唐命官,纵使不愿为国效力,也应在家颐养天年,怎反为叛逆李璘所用,没了祖宗的名声。”

一席话说得王潜满面羞惭,他立身拱手道:“江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我明白了,请转告大将军,我王潜为大唐之人,愿为朝廷效死命。”

“大将军的信,王将军还未曾读。”

王潜摇摇头说道:“我已知错!何必再看。”便将信交给江惊鸿带还给李月,自己叫进副将干亭,说己欲降李月,干亭踌躇着说道:“我们家人都在苏州,这可如何是好?”

江惊鸿笑笑说道:“大将军早有安排,此时两位的家眷应在太湖之上了。”

干亭闻言,不胜感激地说道:“大将军宅心仁厚,我等愿效死命。”

由此,唐州李璘之三万军及无数粮草尽皆归唐,李月大喜,封王潜为淮西将军,干亭为郎将,又筹集粮四十万石,命方剑、张杰率两万军护送前往长安。

李亨燃眉之急得解,心中大悦,就在此时,党项人窥关中空虚,遂发五千兵占领灵州,杀死刺史萧拽,关中无兵可御,李亨遂封方剑为灵州将军、张杰为凤州将军,命二人领本部前去征讨。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三十章 谗言

乾元三年一月,兵部尚书、兗国公李麟病故,又复用前吏部尚书吕烟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郭子仪为尚书左射仆、朔方节度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位司徒;调濮州刺史张方须为广州都督、五府节度使,从南面进攻李璘,随后削李璘永王爵,纳韦见素之谏,史思明、李璘叛乱,只诛首恶,随者若肯投降,皆可免其罪。又命鱼朝恩前往泾原训练新军,赐名神策军。
李月破李璘北路军,主将王潜归降,先后收复邓州、唐州、陈州,又南下取申州与鄂州的蔡明德汇合,李月在鄂州、光州及寿州一带与永王李璘、敌将康楚元、张嘉延等先后遭遇,双方在淮水爆发了一场长达半年的拉锯战。

郭子仪再次被重用,委以河东观军使,他领率八万军北上,此时河东唐军与李归仁军在太原一线成胶着状态,郭子仪便命王思礼为为左军、辛云京为右军,自己为中军,在太原东配合仆固怀恩及回纥军大败李归仁,李归仁败走上党,却被左伯玉伏击,最后领不到三万残军败到晋州,郭子仪遂率大军将晋州团团围住,李国臣献计决汾水灌晋州,李归仁势危,急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便命其子史朝义守洛阳,亲自提兵二十万军北上对阵郭子仪,郭子仪见敌势大,便退兵至潞州与叛军对峙。

就在这时,长安发生了一次无中生有的宫廷政变,改变了战局。李亨身体日趋衰弱,便命方士炼丹以求长寿,有一方士久炼丹不出,便密奏李亨,指其体弱非自己的原因,而是大明宫内气机太弱,影响了皇上的身体,暗指李隆基,李亨信其言,但又找不到借口迁走李隆基。李辅国手下有一小太监,叫做王恩茂,最善做花灯,上元夜前,他做了一盏美人花灯,宫中人皆说象前贵妃,李辅国便思得一计,命这名太监按杨贵妃生前模样,扎了数十盏花灯,在上元夜遍布先皇所居宫外,又命宫人排练霓裳羽衣舞献于先皇前,果然李隆基大悲,思杨贵妃欲绝,几成痴疯状,高力士大怒,毁花灯,结果引发一场大火,引来无数侍卫禁军前来灭火,李亨受惊,李辅国便进言先皇思念旧人,不如迁回兴庆宫以遂太上皇心意,李亨欣然同意,迁李隆基至兴庆宫,从此愈加信任李辅国。

二月,李亨病重,李辅国乘机又密奏高力士联络前恒王李瑱,勾结左散骑侍郎窦如玢、玄武门将军崔昌及驸马都尉杨洄、兵部主事薛履谦等,企图进行夺门之变,李亨大怒,命鱼朝恩立即进京平乱,鱼朝恩进京后,立刻控制了局面,李亨遂赐恒王李瑱自尽,又将窦如玢、崔昌、杨洄及薛履谦等一干人犯尽斩于市,高力士则流放到播州(今贵州安顺一带),因崔昌为左相崔涣之子,崔涣便上书乞骸骨,帝准,升黄门侍郎崔圆为门下侍中任左相。

鱼朝恩进京平乱后,自以为功高,他闻郭子仪河东屡次大破叛军,已被授予高爵,心中不禁嫉妒万分,便向李亨屡进谗言,指郭子仪握有重兵,不可不防,便自荐为监军,但太子李豫却指使李辅国出言反对,李亨遂不听鱼朝恩言。到这时,鱼朝恩才发现李辅国竟已投靠了李豫,不禁大吃一惊,他早在郭英一案中就发现裴冕态度暧昧,怀疑裴党已暗中投靠太子。如此一来,朝中势力之争,形势就变得明朗起来,太子一党在不知不觉中竟占了绝对上风。鱼朝恩在洛阳和越王李系共事近半年,他就发现李系其人志大才疏,极易冲动且头脑简单,权谋手段甚至还不如李琮,而张皇后则小气刻薄,处处着眼小处不放,前月她用血写佛经替李亨祈福,让李亨感动不已,但她立刻替其弟向李亨索官,李亨虽勉强封其弟张延年为光禄寺卿,但对张皇后的感激之心也大大降低,对张皇后此得不偿失之举,鱼朝恩大为不满,以为其愚蠢至极,眼看李亨日渐衰弱,而太子一党根基已慢慢牢固,最大的反对者崔党也因崔涣的罢相而势力大减,他鱼朝恩不禁开始替自己考虑起来,他虽握有近十万神策军,但他也知道,李豫之弟李月才是大唐军中真正的最强者,且不说郭子仪和李光弼与李月关系密切,仅他手中的五万精兵几乎就是他本人的私兵。

鱼朝恩思量再三,终于暗中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明着摆出中立立场,支持李亨的决定,实际却暗暗扶持最不被人看好的钱昭仪之子定王李侗,这个只有一岁多的幼儿,将来若能立李侗为帝,那整个大唐江山便是他鱼朝恩的了。鱼朝恩心中打定主意,一定要将军权拿到,这样,不管将来是李豫还是李系为帝,都得看他鱼朝恩的脸色行事,于是夺郭子仪之兵权便是当务之急了。

就在鱼朝恩冥思苦想之计,突然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河东节度使仆固怀恩上表李亨,指出现在洛阳空虚,史思明虽兵多,但大多为新募之军,战力并不强,郭子仪过于谨慎,对峙半年也不思败敌之策,多次延误战机,他向李亨强烈要求一战。鱼朝恩大喜,遂力劝李亨早日收复东都洛阳,采纳仆固怀恩之策。

原来郭子仪重为主帅,尽夺仆固怀恩之权,仆固怀恩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史思明大军北上后,为麻痹唐军,命老弱之军尽充于前,精兵藏于后,仆固怀恩见了,便建议与敌军决战,郭子仪不允,他又建议出奇兵偷袭洛阳,郭子仪亦不许,只命两军对垒,并不出战,以拖住史思明的主力,减轻南线李月和东线李光弼的压力。李亨求功心切,禁不住劝,遂忘记了李月之言,终于命郭子仪主动出击与敌军决战,尽管郭子仪再三表示此时尚不到决战之时,但李亨决心已定,命郭子仪立刻决战,收复东都洛阳。

乾元三年六月,郭子仪被迫出兵与史思明决战,但史思明并不急于与唐军大战,而是不断抛出小股弱旅诱引唐军,同时步步后退,将战线逐渐拉到洛阳之北的北邙山下,这里伏有史朝义留守洛阳的八万精兵,这时郭子仪再次向李亨上书,李月也急遣使向李亨指出史思明的企图,不可与之决战,但李亨此时已被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强令郭子仪与史思明决战,否则兵法从事。

为最大程度上减少唐军的损失,郭子仪终于领十五万大军及五万回纥军在洛阳北的北邙山下与史思明进行了决战,此时史思明一改不断示弱的姿态,先命李归仁率五万骑兵断唐军的后路,又命史朝义为后军,自己亲率二十万精锐在一个月黑之夜主动向唐军发动了猛攻。唐军的后军正是仆固怀恩及五万回纥军,仆固怀恩见敌将李归仁猛攻己军,气势锐不可挡,他这才终于明白过来,在愧疚之下,他亲自率领儿子仆固炀上阵杀敌,拼死抵挡叛军铁骑的冲击。在前阵,尽管有左军大将左伯玉、右军大将辛云京及前军大将李国臣这样的名将,但由于唐军兵力比叛军少四成,以及士兵的战力和士气均不及对手,在苦战近四个时辰,天快亮之际,胜利的天平终于倾向了史思明,郭子仪见唐军败势已现,立刻命令左伯玉军和辛云京军一齐前去支援后军,在唐军的优势兵力面前,李归仁终于抵挡不住,率军逃去。郭子仪见后路已通,遂下严令,命李国臣率三万唐军,拼死也要挡住史思明大军,掩护主力的撤退。

乾元三年八月,唐军在洛阳以北被叛军击败,由于李国臣率三万军的拼死阻挡,唐军主力八万人终于逃脱,但三万殿后之军全军覆没,大将李国臣也壮烈殉国。郭子仪退兵至太原,闻李国臣战死,心中哀痛不已,遂上书向李亨请罪。李亨赦郭子仪无罪,下诏自责,并追封李国臣为潞国公,汾阳大都督,荫其长子为官。就在唐军在洛阳大败之际,东线和南线却同时传来捷报,李光弼得来王真与田神功的援军在徐州大败能元皓,夺兖州,接着又在泰山附近再败能元皓纠集的七万军,连续克青州、莱州、齐州,最后能元皓在魏州向唐军投降,山东全境被李光弼光复。在南线,李月军在淮水经过半年的拉锯战,终于一举歼灭李璘的近二十万大军,李璘兵败逃回金陵,李月趁胜追击,淮西的田神功倒戈,浙东的尚衡、殷仲卿先后起义,后李月又在江宁收李璘的水军,李璘突然暴毙,李月大军随即压到,李璘手下的伪官纷纷作鸟兽散,各自逃亡,自此李璘谋逆之举彻底败亡,江南一地尽被李月占领。李月遂派大将荔非元礼领兵北上,直取睢阳,史思明闻东线巨变,立刻停止攻打太原,派大将骆悦率领八万军开赴陈留,抵挡李月,又命范阳节度使李怀仙领兵五万至沧州一线阻挡李光弼北上,自己返回了洛阳,留李归仁在河东继续作战。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三十一章 战前

五月的清晨,一层薄雾淡淡地笼罩在田野之上,春天似乎依恋着淮河两岸迟迟不肯离去,树上的青杏已渐渐转红,田里的麦粒也开始饱满起来,这是一个临近淮水的小村庄,百来户人家,被一片低低的山丘包围着,山丘上的各种果树都已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山谷里飘满了山果的香甜,熬过了春荒的百姓们终于又看到了生的希望。
“我要那个大的!”十几个瘦小的孩子在一棵李树下跳着。

树上一个年青的唐军将领正努力地采摘刚刚转红的李子,他正是大将南霁云,南霁云摘下大把野果向树下扔去,十几孩子在树下争抢着,跳跃着。

这时,一名头戴金盔的唐军将领在十几名亲兵的护卫下,沿着小路走上山岗。路两旁的唐军见了,均半跪着行一军礼,南霁云在树梢远远地便看见了主帅李月朝自己这边走来,他轻盈地从树上跃下,把手中的果子递给等待着的孩子们,孩子们抢过野果,一哄而散,又到别的树下去了。

“属下见过大将军!”南霁云向李月行一军礼。

“如何?野果还能吃吗?”李月微笑着问道。

“虽不甚甜,但勉强能吃。”

“恩!那就好,如此一来,淮河一带的百姓在麦熟之前就有救了。”

“大将军,我们何时与敌军决战,这几个月,将士们都憋坏了。”

“不急!斥候来报,李璘已将长沙的兵力都调来了,等等再说!”

“可那样一来,敌军的兵力就达二十万,而我军只有八万。”南霁云不禁忧心忡忡地说道。

“霁云怎么胆子变小了,你们在雍丘时,不是也用几千人杀敌数万吗?兵不在多寡,而在用兵之人,李璘固有百万军,我也视其为草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江南人心思定,他却逆天而行,早已丧尽民心,还未战,他的败局就已注定。”

“属下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大将军才处处帮助百姓。”

“你明白就好!”

这时一匹快马从山路上飞奔而来,跑到李月身边,军士下马禀道:“蔡将军来了!”

李月闻言大喜,转头对南霁云说道:“这两天你加速帮助百姓收集食物,再过二十几天,麦子就熟了,你领众军要全力帮助百姓收麦,此事事关重大,不得怠慢!”

“是!”

李月回到村中,他的主帅行营便设在这里,这时晨雾还没散尽,许多妇女老人均去田头给家人送午饭,大家见到李月,纷纷大声打着招呼,李月一一微笑着回应。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者,正在路旁等着李月,看见李月过来,连忙上前问好:“小将军早啊!”

“王老头,你妻子昨日吃过药后可好些?”

“好多了,多亏小将军的药。”

“我又配了一些,你随我去取吧!”

“多谢小将军了,小将军年纪轻轻,医术就如此了得,把我老伴多年的老病都治好了,比县里的谢郎中强多了,小将军一定是军医吧!”

李月笑笑不答,快步向村中走去,他的行营设在村中的祠堂之中,远远地就看见数十骑立在祠堂之外,为首一名三十多岁的高瘦将军正是现任襄宛节度副使的蔡明德,他见李月走到近前,立刻单膝跪下行军礼道:“蔡明德参见大帅!”后面的人纷纷跪到参拜。

这时旁边的王老头顿时被吓得目瞪口呆,这个随和的年青唐将居然是唐军主帅,他双膝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小民不知!大将军恕罪!!”说完连连磕头不止,李月微微一笑,命即墨带他下去拿药,王老头千恩万谢地去了。

李月扶起蔡明德,感慨地看着这个铁打一般的将军,心中不由一热说道:“我听说小邯也从军了,是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