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振大明-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予实职官的,他们或将被放入翰林院中继续深造,或是回乡等待,等到哪里有了缺后,才会被任命到该处为官。可是这一次唐枫却大异于往常,将这些人和之前恩科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士子一起委派到了陕西等地为官。

这也是当下大明官场的局势所造成的,虽然已经过了好些年了,可陕西等地的衙门还没有满额。这一方面是许多人不想去那贫穷的所在,二来也是朝廷一时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只有命当地的那些官员兼任数职。现在有这么一些对治民有着理论基础的新科进士出现,唐枫自然不会任他们回去了,正好用这些很是破败的地方来验证这些人的能力。

从这几百人中,唐枫选出了五十六个成绩突出的,为他们安排了县令、县丞等各种官职,都是实职官。在任官的当天,日理万机的安国公也拨冗亲自见了他们,一者为他们打打气,二者也算是提个醒。

看到一身蟒服的国公突然出现,着实地让这些新科进士们感到受宠若惊。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在此之前还对唐枫对科举的改变耿耿于怀,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自己已经成了大明官员时,他们心里就只剩下感激了,自然对唐枫这样的大人物很是敬重。

看到众人见自己到来都有些紧张,唐枫便是一笑:“各位,若是仔细讲来,你们该叫我一声前辈,所以在这里就不必太过拘礼了。”他指的是自己也曾是同进士的身份,虽然这与现在的他并无多少关系,但却也很好地搞活了气氛。

众人见国公居然如此和善,脸上的紧张之色便也不见了,纷纷笑着称是,也有顺着他的话称呼唐枫为前辈的。见大家都有些放松了下来,唐枫才继续道:“不过朝廷的规制却不能因此而不顾,此番我一力主张让你们以新科进士的身份远赴他处为官,可知道是为的什么吗?”

对此,众人心里也有些不解,便都拿眼看向了唐枫,等着他的解释。唐枫呵呵一笑,这才道:“只因为在我心中,你们将成为我大明未来的栋梁之材,此次让你们去任那县令等官不过是要试上一试你们的本事而已。若是在这些官职上你们能做出了成绩来,将来回到京城之后,必然会有你们一展报复的时候。不过……”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拿眼扫过了一张张激动而怀着期盼眼神的年轻脸庞道,“若你们做了官不但没有作为,反而出了什么差错的话,本国公下手也绝不会留情,不会因为你们是我看重的人就对你们网开一面。”

“我等记下了!”一众年轻的官员连连点头道,他们都满怀着信心,相信以自己十多年的学识,一定能在任职上做出一番成绩的。

“好,那本公就拭目以待了。三年之后,本国公希望你们所有人都是做出了成绩的人。还有一点我要告诉你们,虽然当年的乱事已经过去了,可在陕西当地,百姓们对官员依旧是深怀着戒心的,你们这一去,不但要治理好地方,而且要把握一个度,万不能使当地的百姓再对朝廷不满。若不然的话,不用三年,本公就会奏请朝廷革了你们的职。”这预防针还是得打的,不然唐枫怕这些人眼高手低,使那几处地方的情况更加的不堪。

这几十人中虽然没有陕西几省的,但却也知道当初的乱事,再有唐枫的这一提醒,自然不敢再大意了,连忙说道:“我等一定不负朝廷和国公的厚望,一定能将在职的属地治理好,使那里的百姓重新知道朝廷的好处!”

“如此甚好。好了,其他的本国公也不多说了,我已经命人在旁边的厅中为你们备下了一些酒菜,就权当是为各位饯行和预祝各位能够成功吧。请!”

将一众他所看重的人都送走了之后,唐枫就继续着自己的改革。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变革成功的经验之后,唐枫再对大明的原有制度进行变革就驾轻就熟得多了。有了海禁的开启和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而如此一来,原来三十税一的税率自然也就不再适合发展了。唐枫就在正元四年的秋冬之交出台了新的商业税的税率,达到了十五税一的高度。

虽然如此一来商人要交给朝廷的银子是多了,可是因为近几年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人赚取的利润远超过往,这让他们倒也能负担得起。另外,税收的提高也象征着商人地位的提升,原来正因为他们的卑下,朱元璋才定下的低税率,这样一来,许多的大商人对此项变革不但没有反对,反而是举双手地表达了自己的赞成。

虽然民间的一些顽固势力对此依然颇有看法和微词,但这些声音却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切的发生了。而且总体来说,那些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也多是有着商人背景或是与商人有着什么瓜葛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极力促成此事了,那些反对的者更是不可能有所作为。这正象是唐枫当初所希望的那样,当有更多的人和自己的利益绑在一处时,固有的守旧思想便不可能阻止变革的到来了。

除了商人和商业税收这一块外,唐枫对大明稳定的根本——卫所官兵也进行了察查。上百年来,因为吃空饷和抢夺官兵的土地,已经使得各省卫所官兵的数量急剧下降,即便留下的也多是些老弱,这才是李自成这样的反贼能造反成功的关键所在。若是明初时的大明军队实力,即便再是天灾人祸,也不可能让这些跳梁小丑有出头的一天。

之前唐枫虽然也知道这个问题,却因为有着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又不想两面作战,才暂时隐忍了下来。可如今朝廷里的官员已经被收服,又有不少人被派去积累经验,为今后政策的延续奠定着基础,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处理此事了。

而在这段时间里,唐枫也并没有对这卫所里的弊病不管不顾,他早就秘密地让锦衣卫的密探对全国上百个卫所进行了暗中的调查,现在证据已经齐全,是该秋后算帐了。一道道的兵部调令,以及圣旨不断地从大明的中枢发了出去,整顿卫所的行动开始了。

唐枫知道,相比起来,北方的官军作风比之南边要强硬一些,所以这次他便先难后易,先拿南边江浙两省开刀。因为没有了嘉靖年间的倭寇之祸,所以现在这两省的兵力已经不是太多了,再加上某些将领的侵占土地,使得官军逃跑,这两个省的兵员十不足二,正是最好的开刀对象。

不过为了防止这两省的那些将领在眼看情况不妙而铤而走险,做出什么让当地混乱的事情,唐枫还命人给南京的驻军下了命令,让他们随时出兵以防不测。南京毕竟不比其他省州县,它的戍卫军队的人数还是没有人敢虚报的,所以有那里人马的镇压,江浙两省的各卫所官军即便真闹事也不可能造成太大的破坏。

果然,在看到朝廷的指令之后,那些当地的军官将领就有些慌了。虽然有那几个胆子大的想要做些什么,可是随即就被南京那边虎视眈眈的大军给威吓住了。这些人被查出了贪污数万两以上的银子,朝廷自然不会放过这些人,很快就将他们都给押解到了京城,由刑部和兵部一起对他们进行定罪。

随着南方数省的卫所得到了整顿,朝廷的重点就放到了北边。这个时候那些卫所的将领已经知道了此事,他们连忙开始征召兵马,希望能在朝廷查出确切的证据之前就掩盖一切。

他们这么做显然是有些小瞧了朝廷的能力了,早在向他们下手之前,朝廷已经通过了锦衣卫的密探掌握了他们的罪证,现在只想着随便找些人来填充军队数量,完全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朝廷奉命前来朝察的官员在一查之下就将其中的破绽给看了出来。

有了确凿的证据,这些将领自然无法再行狡辩了,而为了提防他们狗急跳墙,辽东等重镇的兵马全都陈兵于侧,那些将领别说绝大多数没有反意,即便有也只能放弃这种心思了。要知道在他们手上的人马看似众多,可实际数量却是大大的不足,还有部分是新近才招来的普通农民,如何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的敌手。而且这些将领的家眷还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唯一可以做的只有束手就擒了。

所以很快地,南北数百卫所就有近半的千户以上的将领被押送回了京城听参定罪。

不过唐枫这一次并没有真个大开杀戒,他很清楚之所以会有今日之弊,其实是百年来就一直存在的,实在怪不得那些将领们。但军纪却要严肃,必须要让后来者有一个警醒,只有这样大明军队的战力才有希望得到提高。所以他便做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处置手段,这一干将领,除个别最严重的人,以及在事发之后依然有着不轨心思的人外,其他人都只是被除去了一切职务,打发回了家乡当平头百姓去了。当然,人也是杀了几个的,那些是着重宣传的典型,为的就是给那些受压榨的军士一个交代。

做完了这个,朝廷又发出了明文,向民间征召兵丁,保家卫国。这一次不再行那朱元璋时的军户制度,而是改为的募兵制,不但当兵的可以随时离开军队,就连军队也能因为兵员素质的差别而遣送走士兵。当然,如今当兵的待遇已经比之以往要高了许多,除了充足的田地之外,还有不菲的军饷可用,足够让一般的人家心动了。

其实这募兵制早在嘉靖年间就悄然盛行了,那时候为了对付倭寇,戚继光等名将就从东南各省自己招募人马,这比之当时的卫所官军战力要强得多,倭寇也正是因此而被赶回了海外,得保东南的太平。不过朝廷对此是根本不会承认的,所以很快地这些被冠以“某家军”名字的军队就最终不见了。

可是这种募兵制因为所得战士的素质要远高于子承父业的军户制度,所以还是被有心人给继承了下去,比如之前的辽东军。孙承宗当初就是看通了这一层,才会在辽东招募当地青壮组成了辽东精兵,并且一守国门就是是多年的。

这一点,不论是唐枫以现代人的思维,还是之后跟随着孙承宗学习的时候所得到的指点,都是很清楚的。所以在这一次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将之给推了出来。

军中有见识的人都深明军户制度的不合时宜,所以虽然有些微词,但阻力却并不大。在到了次年的春末之后,这种新的军队制度就得到了推广,而且被所有各省的卫所所奉行。

有自由的出入军中的前提,再加上现在当兵的所得也比以往要丰厚了许多,这使得原来对军队有着看法的百姓们也放心地让自己家的男丁当上了兵。而且现在大明的外敌已经尽数被除,当兵的危险系数大大地降低了,百姓们自然更不怕自家的孩子因为当兵出什么事了。不过一些有着偏见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些富庶的地方几乎没有子弟入伍,这却也有些头疼。

对这些情况,唐枫通过各种渠道都得到了掌握,他知道要一下子扭转百多年来大明百姓对军队的看法很不容易,能让他们不那么抵触已经很是难得了,便不再拔苗助长,只等着用时间来使这一制度完全地被天下人所接受。

解决军事方面的问题的同时,唐枫的目光还落在了更大的一件事情——农业上。中国向来以农业大国自居,而在更早的大明时,更是有八成以上的百姓是农民,没有一件事情比让农民得到实惠更重要的了。

虽然前些年由沿海地带引进的一些新的作物在东南一带的种植情况很是乐观,可是在中原地区,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些新作物并没有得到百姓们的信任。他们祖祖辈辈都靠着种五谷为生,现在突然跑出这么些从不曾见过的作物来,这让百姓们如何能够放心地种植呢?所以虽然这些作物的种子已经传到了中原各地,可实际上种植的却不过寥寥。

唐枫也明白百姓们的保守思想,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要想在粮食生产上得到突破,就必须将这些新的作物也一样大面积的种植下去。但他又不好用强硬的手段命百姓们照自己说的做,那就只有用一些委婉的办法了。

好在随着对海禁的开放,以及商业的兴旺,大明的国库已足够充盈,唐枫便借此而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让各地衙门都传下了话去,只要有那肯尝试着种植玉米和甘薯等新作物的人家,官府一律补给他们足够一年所需的银两和粮食,另外还会相应的减少部分的税赋。

如此一来,果然大大地增加了各地百姓的兴趣,既然官府能负担一切,而且少交不少的税,百姓中不少胆子大的便作了尝试。他们从官府手中拿到了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并且签下了文书,就这样农业方面的改革也开始了。

许是老天也想促使唐枫的改革能够成功,居然在这一年里没下几场雨,但天气却很是寒冷,这导致了原来的作物都欠收了。但很是好养活的甘薯等物却不曾受影响,产量还远高于一般时候的小麦等粮食。

这一下,有着鲜明对比的两种作物自然让百姓们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次年不用官府的宣传,大部分的百姓就很是自觉地选择了新的作物,而且朝廷的保障这个时候还没有了。

几件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大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最高速的时候,这让唐枫觉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很快地,原来落后的大帝国就会真正地崛起了……

第666章    海上的威胁

随着大明海禁的完全开启,商业的兴盛,一些沿海的城市发展速度也就更加的迅速了。它们或是借助着地利之便通过收船舶入港的费用,以及随之配套的青楼楚馆和酒肆客栈的生意,又或是参与到外贸生意之中,使得这些地方的百姓绝大多数都能有全新的赚钱之道。

而这样一来,一直以农耕文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华文明就受到了冲击,不少当地有着名望的举人、士绅就多有反对之声传出。虽然在以往的时节,这些人也曾是走私的中坚力量,奈何因为庞大的家族利益,以及因循守旧的思想,还是拖住了他们前进的步伐,最终落后于那些敢于冒险的新兴的海外贸易商人之手。眼红的他们自然就对这样的变化大为不满了,许多人都想方设法地要回到过去。

可是现在沿海各城的商业意识已经起来了,又岂是他们的三言两语就能阻止的?何况还有朝廷的支持,当地官员也不敢太过偏帮,这就导致旧有势力和新兴势力之间发生了力量上的变动。或许不久之后,实力的分布也将完全倒转过来。

在原来被国人看作是蛮荒之地,多是有罪之人被流放的海南与福建两地,这种新兴势力的崛起就尤其的快速。这里原来的旧有势力因为受地理所限本身的实力就不能与他处相比,现在这些地方的发展又最没有羁绊,所以这两处的新兴势力最是强劲,短短几年间就有数大海商出现在了其中。

其中最让人为之侧目的当数一家原来只是海盗出身,后来却靠着海盗经验而成为海商中佼佼者的郑家。其家主郑芝龙曾是东南海上纵横往来,使各国闻之色变的海盗集团“十八芝”的首领,为人仗义,豪勇,在海上享有盛名。在其全盛之时,什么日本、琉球等国皆都不敢对其不恭,也算是海上一霸了。

其后,郑芝龙的船队更是将素有海上威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给击败了,从而完全控制了福建一带的海路,任何国家和私人的船队从其经过都要交上费用,俨然就是海上之王了。

但是后来随着他年纪的增长,郑芝龙最终还是收了山,做起了寻常的大明百姓。而朝廷也因为知道他的大名,而没有多加怪罪于他,反倒是授予了他一个官职,从而将其给看养了起来。而郑芝龙也就欣然地做了这富家翁,过上了悠闲的日子。

随着朝廷开海通商政策的出现,郑芝龙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虽然如今他已经年纪不小,不能再在海上纵横往来了,可是对海上贸易的眼光却还是在的,又有这么些年在海上走私和争霸的经验,自然在这样的时候有一番好发展了。而且如今的海上贸易又都是合法的,他们不用提了脑袋来做这种事情,交给下面的孩子们他很很是放心。

在郑芝龙的筹划,以及几个弟弟和儿子郑成功的努力之下,郑家的海上船队再次有了极大的规模,郑家在福建一带也成了首屈一指的大海商,大富商。

虽然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可是对如今海外及周边局势了如指掌的郑芝龙却依然有些担心,因为他从海上归来的子弟那里已经得知了一个消息,之前被自己率军大败的红毛子们又一次有了发展,而且还通过另外一批早在嘉靖年间就占据了的一处叫蠔镜的所在得到了发展,这些人很有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商业发展和大明的海岸线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然,以郑芝龙这个时候的认识,根本不可能分辨出荷兰和葡萄牙之间的区别,在他的眼里,天下的红毛子都是一样的。不过他的判断还是有着很强依旧的,一旦让这些以血腥手段积累原始资本的外国人掌握了海权的话,对大明的海上贸易必然有着极大的破坏。

在家里沉思了一阵之后,郑芝龙却依然不能作出一个决定,自己究竟是该带了以前的兄弟们用武力去将那些红毛子个收拾服帖了呢,还是该上书朝廷呢?这两者他都有着顾虑,前者,他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可不是当初的海上霸主了,若是朝廷得知了自己的行为,从而怪罪下来的话,自己这边拖家带口的想走可不那么容易,至于后者,对朝廷他还是不那么的信任,先不说朝廷海军的能力了,就连他们会不会因此而出兵去对付那些红毛子都不好说呢。在郑芝龙的认识里,朝廷依旧很是保守,断没有为了一处小海港而轻言战事的可能。

可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的想法却与乃父不同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向往的就是那些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他也想要为国效力,将那些来犯的敌人赶尽杀绝。所以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他便屡次劝说父亲,希望郑芝龙能让自己带了船队和人马去将那些红毛子赶走。

但是郑芝龙终究是郑家的一家之主,在他没有拿出一个准主意前,即便是家族里年轻人中最是了得的郑成功也不能违背他按兵不动的意思,郑成功只能在家里干着急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郑家举棋不定,最终打算先给朝廷打招呼的时候,那边海上的红毛子们却有所行动了。这些远隔万里来到东方的白种人,并不是真来做生意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能吸引到富足自给的明国百姓的货物,而他们对财富的需求又是那么的强烈,当然不可能用合法的手段去获得了。

原来在大明尚禁海的时候,这些红毛子得到财富的手段分为两种,一是走私,将大明的一些特产从走私者的手上买来,二就是直接的抢(劫了。这些诸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大明的特产在西方贵族那里很受欢迎,他们通过这样做的确得了不少的好处。可是随着大明的开海,以及更早时候郑家的崛起,红毛子们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在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总结教训之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为自己提供补给和停靠的所在。那些南洋的国家虽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可距离富饶的大明还是有些距离的,而他们的目标又不光是他们,而是最富的大明。可随后,这些红毛子便找到了帮手,那就是早窃据了蠔镜多年的葡萄牙人,也就是大明口中的佛郎机人,只要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荷兰人就能有根据地准备一切,然后对大明沿海进行攻击了。

经过几次的交涉和让步之后,这两个都属于欧洲海上强国的集团就达成了一致。佛朗机人可以准许荷兰人登陆,并且帮着荷兰人一起在大明的沿海动手,而在得到了战利品后,双方进行平分。当然,攻击大明的主力依然是荷兰人,因为他们在海上的攻击力是最强的。

既然拿定了主意,两批半是海盗,半是军人的西洋船队就从蠔镜出发,直往中原而来。若是照着方向来说,他们最是便利的自然便是广东,可因为广东一线朝廷派驻了不少的人马,在得到了情报后,这些强盗就转而向着福建方向杀来。他们也早已经听说现如今福建当地的富有以及那当初将自己打得大败的敌人郑氏也在那里,所以便很快就确认了福建为自己这次进攻抢掠的第一个对象。

五艘庞大的海船,外加数十艘适合在近海作战的小船浩浩荡荡地向着福建沿海杀去。这个时候,已经收到了消息的郑家出海的商船正好归航。他们的家主已经传下了令,命郑家的所有船只在朝廷给出指令之前回到福建港口,以防被红毛子所伤。

但是,他们中还是有一些接到命令迟了些,当他们急急地回航的时候,正好与向着福建杀来的两国船队碰到了一起。一见到插着大明旗帜,吃水很深的船只,那些已经有段日子没有开张的西洋强盗的眼睛就冒出了金光来。

几个在本国还有着总督官位的强盗头子立刻就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几艘大船开足了马力,然后一打舵就横在了五艘很大的商船前面,挡住了它们的去路。而同一时间地,那些上面载满了海盗的小船也直冲了过去,以狼群战术迅速地包围住了那三艘商船,使之不能逃跑。然后便见那些穿着紧身海盗服装的强盗们就甩出了一根根的绳索,套上了大明商船的桅杆,人也随着这些绳索荡上了船来,他们的腰间插着火铳、短柄斧子和西洋剑。

看到这一幕,大明船员们就知道一场恶战是免不了了。好在这三艘船上的船员多半曾是跟随了郑芝龙在南洋一带打过天下的人,虽然骤然遇到攻击,却没有乱。他们飞快地从船舱里取出了刀枪和武器,准备自卫。

虽然这些船员也多是久经战阵的老手,可猛虎架不住群狼,在一波又一波海盗的冲击之下,他们很快就落到了下风。而且这些海盗还有着船员没有的火器,在一阵砰砰声里,又有不少人被打倒,一个多时辰后,三艘商船,近百船员就被海盗尽数或杀活擒,船上的一切自然也就归了那些红毛海盗所有了。只有其中几个武艺最高,且人机灵的人趁着乱劲夺了一条小船往福建而去,虽然海盗们进行了追击,最终还是让他们脱离了虎口。

不过这一点并没有打扰到海盗们的好心情,意外得了这么一笔小财,这自然大大地涨了他们的士气,对接下来攻打福建抢掠更多的财物,他们也充满了信心。

“岂有此理!”郑芝龙砰地一声重重地击打在了面前的茶案之上,勃然怒道。在他面前正禀报着海船被劫消息的下属身子也随之一震,他们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见到大哥如此的爆怒了。不过这也可以想见,居然有人胆敢对郑家的海船下手,这不是在打郑芝龙的脸面吗?

“这些红毛子真是胆大妄为,竟打起了我郑家的船队的主意,真当我们不敢下手对付他们吗?”怒意并没有因为那一拍而发泄出去,郑芝龙依旧怒道。虽然他之前想要稳妥为上,想着借助朝廷的力量来对付这些外来的敌人,可一旦人家真欺到了头上,当年纵横海外的强人风格就再次体现了出来,这让众多兄弟一时间都不敢劝说了。

“老三,去给我传下令去,着在各处经商的兄弟们火速回来,这次咱们不能让那些红毛子就这么欺侮了,这个场子老子一定要夺回来!他们敢杀我们的兄弟,老子也要那些红毛子掉进海里去喂鱼虾!”郑芝龙随即又对身边的三弟郑芝逵道。

郑芝逵是一个唯大哥之命是从的人,一听这话,立刻就站起了身子,便要往外走去。此时一直表现得最是冷静的郑成功开口了:“三叔等等!”然后他才对自己的父亲施了一礼:“爹,孩儿有几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有什么话你就说吧。”郑芝龙见之前一直撺掇着自己的长子开了口,只当他有什么对付那些红毛子的手段呢,就点头示意道。

“孩儿觉着我们现在还是不要动干戈的好。”但郑成功的话却显然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居然不是急着去与红毛子开战,而是劝说自己的父亲。

“你什么意思?”郑芝龙的面上带着寒霜地问道。虽然对这个深得自己看重的儿子很是信任,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提出这么一句话,还是很让郑芝龙不快的。

“孩儿以为,现在不是与他们开战的时候,有两个原因。”郑成功并没有因为父亲以及其他人面上的不善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反而更加用心地说道:“父亲,您才刚刚将自己的担心上报朝廷,立刻就聚集了我们自己个儿的人马去与那些红毛子开战,那朝廷会怎么看待呢?那些当官的最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了,若是被他们抓住了这一点而攻讦您的话,只怕即便我们取胜了也没什么好果子吃。此是其一。

“其二,咱们的船队这几年早不做那打打杀杀的事情了,虽然人还是那些人,可久疏战阵的他们可未必能是红毛子的对手啊。现在兄弟们都有家有业,不比从前放得开,肯拼死了,有许多的顾忌,怎么还能如数年前般将红毛子给打败呢?另外,听说这次的红毛子配备了很是厉害的火器,可咱们却并没有足够的火器配备,只怕这一点上也会吃亏。所以孩儿以为,咱们还是暂且忍耐一下,待到朝廷有了明确答复之后,再看情况动手也不迟。”

他这番话可以说是句句在理,照顾到了方方面面,但是郑芝龙却不能听进心里去,因为他虽然已经是个海商了,可骨子里却依然有着当初海盗的习性。海盗和山贼一样,讲究的就是一个面子,现在自己人被红毛子打劫了,这让郑芝龙如何能够忍得下这口气呢?即便是他儿子的劝说,郑芝龙也不肯听了,他一摆手道:“这些都没有兄弟们重要,他们都欺到咱头上来了,断不能就这么忍了下来,不然今后还有什么人肯信咱们,咱们还拿什么去海外谋求活路呢?而且这许多死难兄弟的家人在看着咱们呢,咱不能让他们失望!”

其他那些明显还带着匪气的兄弟也纷纷支持起了郑芝龙来,说道:“大哥说得对,若是我们这次不以牙还牙,那些红毛子更会以为咱们好欺,说不定就会打上门来了。咱不能就这么算了,得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杀光了这些胆敢打咱们主意,杀咱们兄弟的红毛子。”

“不错,这才是我郑芝龙的兄弟!”郑芝龙说着又对郑芝逵道:“快去吧,把所有能叫来的兄弟都叫上了,我们明天就出海去为兄弟们报仇!”

看着所有人都与自己的意见不同,郑成功在张了张口后,还是无奈地不再做声了。若是向朝廷行文之前,他是会同意这么做的,可现在,却让他有些担心了。不过对这一战,他还是怀着七成的把握,认为自己这边的人马能取得胜利,毕竟在地利上是自己这边占着优的,何况郑家的船队里多的是海战的好手,足够与红毛子一战了。

次日一大早,数十艘海船就扬帆起航了,里面乘坐着上千的郑芝龙当年的兄弟和手下,他们的船上也准备了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