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振大明-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劝说的功劳,在宰桑。布和看来,现在的草原诸部虽然是自己的科尔沁部最强,但今后却说不准了。可一旦与大明结盟,以自己部落和大明之间最早形成结盟的关系,自然就能借大明之势来压制其他部落了。所以他极力说服了其他部落的首领,以眼前的利益为要,暂且答应了大明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不过那使者还是向明廷提出了一点不能做准的事情,那就是立刻派出人马陈兵于金国和蒙古草原的边境之上。他们的理由也很是充分,要出兵就得有足够的粮草,可现在的蒙古各部落根本拿不出这许多的粮草来支持两三万大军的开销了。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有大明先援助蒙古一些粮草,然后蒙古各部才派兵赶去东边。

对此,明廷上下倒没有一口回绝。原来那些对军事就不是太通的大臣们就没有将抗金看得太重,更不要说借助蒙人抗金了。他们最看重的依然是蒙人对自己的态度,只要是肯称臣,且态度恭顺的外族,他们还是乐于相帮的。所以在那使者求情之后不久,大明就将准备妥当的十多万石的粮食起运到了北边。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唐枫连连顿足。现在的他虽然依然保有着朝廷命官的身份,可是却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参与朝政了,所以当他知道此事时,一切已经成了定局。对此唐枫叹道:“书生之见哪!现在是人蒙古有求于我大明,我们怎可不坐地起价呢?即便他们有难处,我们也可以让他们少派一些人先去了那边,然后再送粮食过去啊。若是他们收下粮食之后就此反悔的话,我们可就真的受骗了!”

好在这一点却是唐枫过于小心了,蒙人倒是很重承诺的,当十一月中旬,那些粮食运抵草原之后不久,他们就按明廷所说的派出了精兵来到了东边,与辽东的辽东守军结成了犄角之势。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蒙人去年就与金人结下了深仇,即便大明没有提出这要求,他们为了自保也会陈兵与那里的。另外,他们还需要和大明在边境里开榷场互通有无呢,听大玉儿说起这次大明将会售与他们的那些珍贵之物,各部落的首领自然是心向往之,当然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了这十多万石的粮食而反悔了。

有了这些蒙人在北边相助,辽东的明军就更有信心守住现在的地域了。只是因为现在明军在平原上作战的能力还不足,而克制金人骑兵的火器尚不完善,所以他们才只能继续以守为主,不能趁着这个时机出兵攻进金国去。

但饶是如此,已经使得金国上下一片人心惶惶了。金人的细作虽然已经探听不到大明的一些最要紧的军事行动,可毕竟不是聋子和瞎子。当大明派人将大量的粮草运去蒙古草原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妙了。而后,这些年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去年更是险些被他们杀得屁滚尿流的蒙人居然派出数万大军陈兵于自己的边境之上,更是让金国上下一片哗然。现在他们不用想就知道蒙人和明廷做下了什么打算了。

金国新都沈阳城,新建的皇宫比之辽阳的那处旧宫更为宏伟。这是金国大汗皇太极迁都到此之前就命人修建的,他要学习汉人的那一套君权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稳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而这一切就从皇宫的规模开始,这里的宫殿规模虽然比不得北京紫禁城或是南京的殿宇,却也宏伟非常,远远超出了金人的认识。

对此,金国国内多有非议者,但是皇太极却硬是顶住了压力。因为他知道这宫殿的出现就代表着自己这个大汗比其他贝勒王爷更高的身份。只是因为那次攻入草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他才没有趁着胜利声威大振的当口立国称帝。可实际上,皇太极就是将自己当成了大金的皇帝,而非什么大汗,他必须学那汉人的一套,才能完全巩固政权,从而有进一步的发展。

自从来到了沈阳之后,皇太极诸事都很顺,许多以前与他为难的人都消停了下来,这使得他的心情也是极好的。可是就在这几日里,却是坏消息一个个地传来,现在更是传来了蒙古骑兵屯于西边,和大明辽东的守军一起对着自己虎视眈眈的消息,这让他不禁又惊又怒。

更让皇太极烦心的还有那些朝中大员们的说辞,原来已经消停了下去的这些人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宣泄口了,纷纷进言和请兵,都想给蒙古人一些教训。对此,皇太极在和一些亲信之人商量之后,便断然拒绝了。

表面上,他提出的解释乃是为了大金自身的安危考虑。有前次攻打蒙古草原却因内部空虚而使得大明趁虚而入夺去了辽东大片土地的前车之鉴,这次当然不能再草率离开了。何况此次蒙古之所以会突然陈兵在那里必是受了大明的指使,一旦自己出兵,大明断无坐视的可能。另外,就是那数万蒙古骑兵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即便现在的蒙古人已经不复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时的剽悍了,可也不是轻易就能打败的。别到时候杀敌不成,还受了损伤。

可实际上,皇太极不肯让人出兵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内部。虽然迁都之后自己的大权一日多过一日,可谁能保证这些人就没有在背后藏着一手?一旦让他们带了兵,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借此另生事端?即便这些人真的只是为了大金的利益,可要是他们破敌成功,声势必然大振,而自己这个大汗年前可是以退兵结束西征蒙古之战的,到时候下面的人会怎么想?

就因为有着内外各方面的考虑,皇太极不得不暂时忍下了这口气。不过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因为一来这样的话,蒙人原来被打压下去的气焰就会嚣张起来,而且和大明之间必然会达成默契,到时候难受的依然是自己的大金。二来则是这样也是会让国中之人认为自己这个做大汗的胆怯的,这对于压制住一众心下不服的亲王贝勒可是很不利的。

这样一来,可就让皇太极太也为难了,真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一日,皇太极在宫中对呈送上来的奏章进行批阅的时候,一个青年来到了他的跟前。说是看奏章,其实皇太极的心思并不在此,一见来的是自己的十四弟多尔衮,便笑着让他近前来说话。

要说这些兄弟之中皇太极最放心的是谁,当数这个十四弟了。倒不是多尔衮年纪尚轻,还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而是因为他向来没有什么野心,对自己这个大汗也很是恭敬。在众多的兄弟里,也就他最是让自己省心了。

“十四弟此次进宫为的是何事啊?”皇太极待其坐下后便问道。此时的金人虽然努力在学汉人的那套君臣之礼,但在自己家人这里却依然很是随便,即便是大汗面前,多尔衮也是坦然而坐。

多尔衮却没有笑,反而很是严肃地道:“大汗,臣弟一直在为此次蒙古人的动静发愁。很明显他们陈兵在西就是为了针对我们的,若是我们没有一些表示的话,只怕会更增他们的气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便会出兵攻我大金了。”

“我何尝不知此事,奈何现在有明军在辽东牵制着我们,而我大金兵力有限还做不到两面作战啊。”听他这么一说,皇太极也皱起了眉来:“去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当初若不是你及时带兵前去御敌,只怕那袁崇焕都要带了人马杀到辽阳城下了。”

“大汗的担虑也不无道理,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能不有所行动啊。所以这几日里,臣弟一直在苦思着应对之道,现在总算是让我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你想到了什么办法,快快说来!”对自己这个十四弟带兵上的本事,皇太极还是很有信心的,见他说得如此有把握,顿时就生出了希望。

“蒙古人因为有明军在旁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能动。但我们却可以攻明国啊。”

“这只怕不成,前番攻明我们便大败亏输,这次又有蒙人在旁,我们怎可能有胜算?”皇太极连连摇头道。

第551章    干戈再起

多尔衮早就已经猜到了皇太极在担心着些什么,一听他这么说,便笑着道:“大汗所虑虽然在理,却也忽略了一点。”

“哦,我忽略了哪一点?”皇太极见他一脸笃定的模样,也来了精神,忙问道。

“忽略了蒙古人与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眼下看来他们双方似乎已经达成了联盟,但是蒙古人自来与明国不和,难道会没有一点自己的打算吗?同样的,明国在对待蒙古人一事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的,去年那一次出兵,其实蒙人是想让明军入草原救自己的,可明军做了什么,他们只是趁我大金国内空虚,出兵夺去了辽东之地,难道他们真的是想着帮那蒙古人吗?我看他们是坐山观虎斗更多一些吧。”多尔衮嘿然一笑道。

皇太极闻言眉头一皱,觉着十四弟所说的倒也是正理,不待他开口评述,多尔衮接着又道:“再说这一次,蒙人之所以突然在我大金的西面布下人马,恐怕也非出于他们的本心。就我们的探子得来的消息,那蒙人自去年被我大金所攻之后,粮食等生活必须之物大减,现在冬日已至,恐怕是承受不住了。所以在完半无奈之下才会想到向明廷求援,而明廷也是凭着这一点才要挟的蒙人出兵,为的就是钳制我大金。可那蒙人与明廷终究是两条心,一旦见到我大金攻打明国,而他们又没有极好的机会,应该是会按兵不动的。”

皇太极听他说了这么一番话后便也沉吟了起来,他也是一个能看清楚形势的枭雄,只是关心之下才没能如自己弟弟这般看得透彻,但经他这么一提点后,就也看穿了蒙古与大明之间微妙的关系。见皇太极神情凝重,似乎是被自己的这一番话给说服了,多尔衮便更进一步地道:“而且明人自以为有那蒙古人在西牵制着我们,我大金是不会出兵的,这样一来我们一旦出兵,势必能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唔,十四弟言之有理!我们此次的确不能再坐看着明国和蒙古人联成一线而没有一点反击的手段了。”皇太极微一点头:“只是那辽东现在尽入明人之手,已成铁板一块,再不是当初那般前后不能呼应了,我们真能一战而胜吗?要知道,那蒙人虽然与明人不是一条心,但是一旦情况对我大金不妙,他们是绝对不会错失趁火打劫的好处的。”

“这一点才是困扰臣弟这些日子的难处,可就在适才,在得到了一个细作传来的消息之后,我才豁然开朗。”多尔衮说着面带得色:“臣弟一直都想着将我们丢失的辽东之地给夺回来,所以去年之后便派去了不少的细作,查探那边的情况。虽然如今的明人对军事的保密上比以往严密了许多,但还是让我的人打探到了一些情况,那就是辽东的明军其实也不是一条心的。”

“嗯?”皇太极脸上登时因为这一句话而凝重了起来:“此话可当真?这是怎么一回事,你速速说来。”作为尝够了上下不能一心之苦的大金大汗,皇太极是太明白将帅各有心思对大军的不利了,现在多尔衮居然这么说,怎能不叫他心动呢?

“是!”在恭敬地应了一声之后,多尔衮才继续说道:“我派去的细作打扮成了寻常的商人,混迹在辽东的各处酒馆青楼之中,从那些外出放松的明军士卒的口中得知了一些消息。原来那现在的辽东经略袁崇焕虽然得到了朝廷的任命,但终因其是文官出身,且不擅于结交下属武将,所以多与他手下的将领有龌龊。尤其是其手下最是能战的两人赵率教和满桂更是因为上遭攻我大金只有他袁崇焕一人得了朝廷重赏而耿耿于怀。

“听说在夺下了我大金在辽东的各处城池之后,原来立有大功,怎么也该顺势守于那里的赵率教被袁崇还以其他理由调回了山海关去,而他自己则守在了锦州。这样一来,赵率教对这个顶头上司自然多有怨言。至于满桂更因其非汉人,而不被袁崇焕所信任,更是时有不平之言在军中传扬。所以若是我大金能抓到这一点破绽,即使有蒙人在侧,我们的胜算也是极大的。”

“好,你说的都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若那辽东的明军内部情况真是如此,对我大金来说确是一个机会。自从那孙承宗镇守辽东阻我大金南下之路后,我们便一直没有能再进一步,究其原因,除了那孙承宗用兵老辣,他能使诸将心服也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现在换了这个袁崇焕,我只当他也很是了得呢,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了。”

“大汗可是已经下了决心攻入辽东去了吗?”多尔衮立刻急着说道,他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当然也是希望在战场上表现出自己的能力的。

“虽然现在看来我们是该出兵试上一试,不过这毕竟乃是一件大事,我虽是大汗也不能一言以决,就再等上一等,待我与朝中众人商议之后再定夺吧。”皇太极在冷静了一下之后,却没有头脑一热就下了决定。而后他又打了个哈欠道:“我也累了,你且先回府吧,一旦有了决定,我自会让你知道的。”

“是!”带着一些失望,多尔衮退出了殿去,当他来到外面的时候,脸上的恭敬之色就不见了:“没想到说了这么多话还是不能让他下这个决定,那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领到原来就该属于我的正白旗的人马呢?”他冷着一张脸,似乎又回到了当初自己的父汗死去的时候,那时候四哥就因为手握兵权,才能在没有父汗手谕的情况下登上汗位的。

从那一刻起,多尔衮的心里就有了一个认知,只有手里有兵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些年来,他刻苦读那些汉人所著的兵书,努力习武就是在等着那一刻的到来。去年的那一战,他已经崭露头角,可是他的四哥却以他年纪尚小不能独当一面为理由而没有将正白旗的人马真个交给了他。

这一次,他花费了这许多的心思,为的就是能借攻打明国而真正掌握兵马大权,为这一日,他甚至韬光养晦,一直小心地对待着四哥。可现在呢?自己还没提出要带兵呢,就被皇太极轻描淡写地给拒绝了,这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打击了。同时,这也更坚定了多尔衮要拿回自己兵权的决心,只有自己掌握了足够的人马,四哥才不会用一句话就将自己打发了出去,然后自己才能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不过多尔衮并没有失望太久,就在他和皇太极对话的两日之后,金国就决定了对大明的用兵。如今也已经到了冬天,往年的金国也时常会趁着这个季节出兵去明国的边境劫掠一番,现在对方都已经欺到门前来了,以那些金人的性子当然不会不想反击了。

另外,虽然去年在蒙人那里抢了不少的东西,但是这却是无法满足金人的需要的。毕竟蒙人那里所得到的物资和金人自身所有的也差不多,根本不能和汉人手里的那些精美精细的东西相比。所以当听完大汗的一番分析,认为攻打明国更有利之后,那些早就蠢蠢欲动的金人各旗将领便都认定了这个办法。

既然敲定了是出兵攻辽东,皇太极也不再迁延,当即就做起了战前的工作。其实对以骑兵为主,且是以战养战的金军来说,战前的准备工作并不多。除了将那些散于各地的兵马调集在一处外,也就没有其他可安排的了。

可这一次却又有些不同,虽然蒙古人应该不会出兵相帮明国,但为了安全起见,金人还是拨出了一路人马守在了西面,防着蒙人有何异动。另外就是派出了不少的细作,前往辽东各城池中,不断宣扬一些袁崇焕与部下将领不和的言论,使大明的军心不能稳固,也为真正刀兵相见时能削弱对方的实力而埋下了伏笔。

在将这一切都做完之后,已经是跨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十二月了。但是金军显然并不在乎,一旦大汗下了令去,大军就调动起来要往南而去了。这一次,皇太极依然亲自带兵坐镇中军,并把自己不放心的那些勋贵和兄弟都带在了身边,这一次他一定要取得一次漂亮的胜利,那样这些心怀二志的人才不敢生事。

可就在皇太极带着人马出了沈阳一路往西南而去的路上,却有两个武艺了得,让人防不胜防的人物出现在了他的大汗金帐之外,若不是身边有好些个女真当地的高手,恐怕这两人能长驱直入来到大汗的跟前了。

这两个不速之客,自然便是已经改变了想法,放弃在大明折腾,而来到北边的李衍和王道乾,他们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次的战局……

第552章    不速之客

夜已经深了,天上却布满了厚实的铅云,将那上弦的月亮遮了个严严实实,而那刺骨的寒风却在一个劲地刮着。在这样一个十二月的黑夜之中,人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躲进了厚厚的被窝里睡上一觉,可是对大金的这几队巡夜的人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奢望了。

这次大金再次出兵往南攻向明国,为了能一战而胜,动用了最为精锐的五万多的骑兵,再加上其他一些人马,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七千,对外号称却是十五万。因为有大汗皇太极在中军,当大军驻扎下来之后,各营的将领都不敢有半分的懈怠,早早地就让手下的人马分批巡视大营的左右了,即便现在快到二更天了也不例外。

不过上面的人虽然一再强调要小心再小心,可真落实到了下面的军士们身上却未必能如他们所愿了。如今尚在大金的地界,这里有几万的大金精骑,又是在这么个寒冷的深夜之中,这些军士能依命出来巡视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真的全神贯注地注意着周围情况的。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虽然这几年来金军一直在明军手上吃亏,可那只是对方借了地利之便,或是用了诡计而已,论战斗力,金人并不拿明军当一回事。

正因为这些巡夜的金军有着这样的心思,巡视四边时也不是那么仔细,所以才给了两条黑影一个能突入金军大营的机会。这两人正是在江南找不到李普世,最后想到借金人之力来报复明廷的李衍二人。

早在几日之前,他们就已经暗自来到了金国,但直到了那里之后他们才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乃是汉人,怎么能够让金人信自己的诚意呢?还没等他们想出一个能让对方信服的法子,金人就突然开拔往南而去了。这一下,李衍却想到了一个可以取信于金人的计策,只是这却需要有个绝对权威的人来听取自己的看法。在得知此次带兵南下的乃是金人大汗皇太极后,他便决心冒险偷进营去见一见这个金国的大汗。

可是前几晚他们虽然也想摸进去,却因为天色极好,有着明亮的月光,再加上地上积雪的反射,使得他们根本瞒不了那些四下里巡视的金兵的双眼。直到今天晚上,在发现云层遮蔽了月亮,天地一片灰暗之后,两人才真个行动了起来。这李衍虽然不擅长武艺,可是身为白莲教主的儿子,还是有着一身本事的,而那王道乾也不逊于他。再有那些金军巡视时并非很是专著,就让他们得以不断深入金军大营,并靠近了大汗的金帐。

此时,身为金国大汗,又是三军主帅的皇太极并没有安歇,他依然在牛油所制的巨烛之下看着一张羊皮地图。上面标满了辽东明军防御兵力,乃是金国细作近段时间里所得到的最真实可信的情报了。虽然这一次他出动了许多人马,又认定大明此番必没有准备,可是他还是不敢放松,因为这一战事关自己大汗之位是否能牢固,万不能有失。

地图上的一切都已经被皇太极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之所以深夜依然在看这地图,为的就是从这些城池里寻出一处最易于攻破,同时对接下来的战斗最为有利的城池定为此次南征的第一个目标。他的双眼在地图上逡巡来回,这已经有将近一个时辰了,可还是难下决断。

“义州和广宁这两处都地处北边,与南面的锦州明军屯兵最众之地距离也远,最是容易攻取。但是正因为此,它的地利位置也最是无谓,即便取下了它们,对我们进一步南下的计划也没多少用处,充其量只是让我们取得一些胜利。而这样一来,势必会让锦州等城的明军产生警觉,所以此法不可行!”皇太极在心里盘算着,再一次否定了自己第一眼看重的那两处城池。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离着锦州几十里外的一处不起眼的小县城——锦县之上。“这里虽然不是什么军事重镇,但好在此处离着锦州极近,且地势开阔,最适合我大金骑兵发挥作用。若是能一下取下了此处,则会让人产生一种威压锦州的感觉,到时候明军必会担心我们将趁势攻打锦州而着重防御。而在这个时候,我却可以分兵取下广宁和义州两处与南边失去了联系的城池,这样我的第一步计划就可成了!”皇太极嘴边泛起满意的笑容,轻轻点了下头。

正当他对接下来的进攻对象理出了一个头绪的时候,在他身边默不作声服侍着的老太监图里扬原来低眉顺目的表情一变,猛地抬起了头来,双眼如两不利刃般地直刺向了垂下的门帘,说道:“什么人竟敢在外徘徊逡巡不去?”

“嗯?”听得这话,皇太极的心里也是一紧,他早在天黑之后就吩咐下去不得有人前来打扰自己,现在怎么可能有人出现在自己帐外呢?这时候,那图里扬已经一步拦在了辉昂太极的跟前,同时手一挥间,那用数张牛皮所制的厚重的门帘无风自扬了起来。

“铮!铮!……”几声响传出,却是皇太极帐边守卫的几名近身的侍卫在听到图里扬的声音之后也拔出了刀来,只可惜他们却全没找到所谓的来人。但图里扬却听到了两声轻响传来,显然是那两人在得知自己行迹败露之后想要走了。

“藏头露尾!”在一声冷哼之后,图里扬已经晃身出了大帐。他知道就在那几名侍卫出刀之后,自己刻意调教出来的几名弟子也已经赶到了,有他们在大汗身边自然不怕有什么刺客了。同时他却要去将那两个身怀不俗轻身功夫的人给拦下来。在他想来,这两人有九成是大明方面的探子,若是让他们知道了某些情况的话,对此次的南征将会很是不利。

当图里扬如一只大鸟般蹿出了帐去的时候,两条黑影却突然冲入了皇太极的大帐之中。李衍论武艺不是一流,但论起智谋来却还是很厉害的。在一旦得知自己二人被人发现之后,他就立刻做出了反应,晃手打出两团雪,使帐中人误以为自己落荒而逃,然后在对方追出去的时候,反而冲进帐中。

两人才刚一进帐,几只白净的手掌就往他们的胸腹处袭来,正是那图里扬的那六名弟子等在了帐中。好在李衍二人深知处于敌人环嗣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因为调虎离山计的成功而放松警惕,在几只手掌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刹那,他们已经转身避了过去。

但那六人显然不是庸手,虽然偷袭的一招落了空,但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半点迟疑,依旧是变招急袭二人。同时,帐外的那些侍卫也已经闻声赶了过来,顿时两人就被围了起来。

“大汗不要误会,我二人前来并无歹意,而是想来助大汗一臂之力的!”在束手就擒之后,李衍才辩解道。

“你们是汉人?本汗为什么要相信你们的话?”皇太极到底是一代枭雄,虽然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可他的面上却无半点的惊慌之色,反而依旧很是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两人。

“我们是汉人不错,可我们却是和明廷作对的汉人,绝不是刺探军情,或是刺杀大汗的人。我们身上并不曾带有兵器,只这一点,大汗就应该相信我们吧?”

皇太极这时才注意到这两人的确没有随身带着什么兵器,便给一名侍卫打了个眼色。那人很是熟练地在两人身上搜了一下,还真没找到任何一件可以拿来伤人的东西。

“既然如此,你们趁夜闯入我大军营地却是为的什么?”皇太极眼中突然闪过一道精光:“你们别想用一些不真的说辞来搪塞本汗!”

“大汗明鉴,我们二人来此乃是想助大金对付明廷的!”

“哦?你们是汉人,本汗怎么能信你们这话是真的,而不是明军布下的陷阱呢?”

“不知道大汗听说过白莲教没有?我们二人乃是白莲教的人,我是少教主李衍,他是教中长老王道乾!”李衍知道此时不能有任何的隐瞒,便当即回答道:“我们圣教向与明廷为敌,前番被明廷出兵围剿,死伤和捉拿了许多的教中兄弟,我们为了报仇才……”

听他将一切都说了出来,皇太极的脸色稍有些缓和,白莲教的事情他虽然身在金国也是有所耳闻的,可一时间他却还是不能肯定这二人的身份,便拿眼看向了图里扬,希望他能看出一些端倪。

图里扬叫过了自己的一个弟子,小声地询问了两句之后,才轻声轻气地道:“大汗,这个少年所用的武艺与奴才所知的白莲教主的绝技有着七成相似,应该是错不了了。”

“唔!”点头之后,皇太极又看向了他们道:“即便你们真的是什么白莲教的人,和明国朝廷有着深仇大恨,可你凭的什么帮我大金呢?”

“只因为我们白莲教在大明各处都有人手,我们知道一些大汗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李衍见对方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心里稍稍安定,言语中也露出了一丝得色。

第553章    袁崇焕中计

辽东,锦州城外的官道之上,一名明军探马飞骑向前,即便到了那城门之前也没有半点缓下来,一下便冲进了门去。那守在城上城下的守军们见他的装束和急匆匆的模样,都面面相觑了起来,近两年来他们可不曾见过有人这么着急着送信来啊,可今天才正午就来了两个如此打扮的人了,莫非是出了什么大事了吗?

在锦州城南的一处高大的衙门里,袁崇焕满是凝重地看着一名风尘仆仆的探马:“你所报的可是实情?军情上可容不得有半分的捏造啊!”

“大人,千真万确啊。那义州的守将在见到金军出现在自己城下时就立刻派出了人向外禀报,小人是传此消息的第三人了!”那人喘着粗气回答道。

“金人居然在这个时候攻我大明,这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他们难道不知道蒙人就在其边境上看着吗?对了,你除了知道有金军攻打义州外,可还有其他的消息吗?”

“小的只知此事,奉了上命急急赶来求援的,其他就不得而知了。”正当他的话刚一落地,那边就有人进来报道:“袁大人,外面有广宁的快马前来,说是有急事禀报!”

“嗯?”袁崇焕闻言眉头当时就皱了起来:“莫非……快让他进来说话。”

“袁大人,广宁受建奴大军围攻,小的冒死杀出城来求救,还望大人赶快调拨人马前去救援,迟了只怕就守不住了!”那人一进了大堂,就跪下说道。

“你且慢慢说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袁崇焕的心里一阵猛跳,他知道这一次是真的出了大事了,可让他为难的是现在究竟金人出了多少人马,此次的目的究竟何在都全不知晓,这让他如何决断呢?

在半个时辰后,锦州城里的一众将领已经听从袁崇焕的召唤来到了他所在的衙门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