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大与最小-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民阵线必须搞国家社会主义形式的政治经济改革,才能获得最终胜利。”,刘伯承转达道。“用合理的方式,缓和工人、农民与地主、资本家的矛盾,为双方寻找到相互共存、共同发展经济的环境,在增加我方战争经济的同时,也削弱了地主、资本家对佛朗哥政权的支持。”,刘伯承笑着说道,“这招在中国古代兵法中,叫釜底抽薪之计。”
“西班牙内战,给各个对立的党派一个在战争中融合的机会。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凝聚人民的力量。我们在军事指导、战争物资分配、后勤支援上,要倾向于能够为各方认同的中间派,包括中间左派和中间右派。最重要的,是要让中间派领导的军事力量,打出大大小小的胜仗,并借机宣传。当中间派的力量强大了,各方就会重新找到平衡。极端意识冲突的能量降低了,更便于推动政治经济改革,在国际上,也更容易赢得认同。”,刘伯承继续转达道。阿扎尼亚总统一直对西班牙各极端势力的对立,以及党派林立大感头疼。听完刘伯承的转述后,大点其头。
大致转达了尧明关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分析后,刘伯承就军事策略开始了全面的分析。
“西班牙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意大利也是一个山地国家,其武器适合山地作战,军队也擅长山地战。佛朗哥的国民军也很擅长本土的山地作战。”,他说道。“但人民阵线目前主体是民兵,在军事能力上,比佛朗哥的国民军差了一大截。”
“由于海战失利,我们已经很难阻断佛朗哥的运输线。相反,我们还要想方设法,保卫从法国往马德里以及更南方前线的运输线。”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第一期最好的策略,是利用城市的地形优势,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用民兵设防,而不要急于冲出去打。靠坚城防守,消耗敌方的战斗意志,同时锻炼我们的军队。”
“在宣传上,我方一定要引诱敌人,将作战重点转到攻击几个重点城市上。这次佛朗哥在解救阿尔卡扎尔之围上,打了一个漂亮仗。但他这场胜利中,却潜伏了一个失败的因素。那就是他没有主动选择战场,而是选择了我们看重的一个战场。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一点,大肆宣传马德里和其他大城市的战略重要性,引诱他来强攻。”,刘伯承笑道。
阿扎尼亚总统一听,登时大声叫好。他一直在为阿尔卡扎尔之围的失利沮丧,没想到刘伯承的用兵,连败局也可以利用。
“第一期战斗会很艰苦,有些城市可能面临被围困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抓紧准备,储备粮食和弹药武器。另外,迅速加强对民兵进行巷战的战术训练。”,说着,刘伯承拿出了几本自著的《巷战手册》《军队纪律手册》《军队训练手册》等带有图解的小册子,请阿扎尼亚总统迅速组织人翻译和印刷,并传播全军。
“同时,我们一定要为第二期战争作准备。要最终解决西班牙的内战,不是死守孤城就可以的。我们要趁机在农村搞土地改革,发动农民,建立出一支善于打山地战的队伍。”
“在第二期战争中。我们将利用我们的山地作战队伍,逐步打破孤城被困的局面,并利用守城侧击的手段,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并逐步转移到更多、更丰富的运动作战方式。靠在山地中灵活运动,形成优势兵力,逐步消灭敌方擅长野战的部队。”
“至于第三阶段,自然是我方的战略反攻阶段。此时我军已经成熟,不仅能打山地战,还能打城市攻坚战,将靠分割包围、围城打援等方式,逐步消灭敌军主力,并收服失地。”
当初刘伯承向尧明介绍这样的三段战略方案的时候,尧明对他的战略眼光大为佩服。在原时空,苏联就是靠类似的方式拖住希特勒,并逐渐改变德国-苏联战局的。在舆论宣传上,斯大林故意希特勒互相唱对台,引诱他的报复心理。希特勒兵力和后勤能力都很有限,打幅员广大的苏联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他应该将有限的兵力,机动游走,占据油田和工业区等,打得下来,则占领,打不下来,则破坏战争经济。在打坚城的时候,也不能局限于正面强攻,而要靠“围点打援”这种战争方式,消灭斯大林的增援部队,打击后勤线。然而,基于他在其他地缘狭小的欧洲国家,靠打下对方首都就让对方全面投降的经验,他将兵力用于正面攻打莫斯科等坚城,愚蠢地期望靠高压让斯大林屈服。可以说,在苏联战场上的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完全不同的战场上,照搬以前的胜利经验。
来到马德里的第二天,刘伯承就获得了阿扎尼亚总统的信任,当上了马德里防御的总指挥。同时,阿扎尼亚开始组织新闻媒体,竭尽全力地妖魔化佛朗哥将军。铺天盖地的漫画,各种标语口号,俚语童谣,无不成了挖苦和讽刺佛朗哥的手段。在首都马德里,人民开始了大动员。政府的主体部门悄悄地开始往后方迁徙,组织从农村开始的政治经济改革,培训后备军事力量。刘伯承带来的300名老弱病残,其实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官和军事参谋,其中250名随迁徙的政府分配到后方,帮助培训军官和部队。另外50名则留在了马德里,培训马德里的民兵。
为了吸引佛朗哥将军,阿扎尼亚总统和其他一些政府要员,冒着风险留在了马德里。马德里开始实行军事管制和物资计划供应。为大战做好准备。
佛朗哥将军开始感到纳闷。前几天,他只需要在阵地上把机枪一架,西班牙共产党以及人民阵线中的一些极端组织就会自己用刺刀和机枪,将大批“武装”了的工人和农民逼到前线来送死。只要再这样打几个来回,马德里将不攻自破。
然而,共和军方这几天的攻防开始变得有章有法。他们冲锋时,队形错落有致。佛朗哥部队的机枪一响,共和军队伍立即就地卧倒,开始相互射击,并用远程的机枪和炮火,压制防御阵地上的火力。打一阵,撤退号一吹,就陆陆续续地,在交替掩护下,撤离战场。整个攻防中,虽然还显得幼稚,比方说,射击不准确,火力压制不到位,撤退时依然慌慌张张,却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军事素质,绝非一味蛮干。
佛朗哥将军的部队毕竟训练有素。“共和军的目标不再是趁我们立足未稳,将我们击溃,而是在练兵!”,他们迅速地识破了刘伯承的意图。
他们的对付方法是反冲锋。在共和军冲击部队撤退的同时,发动冲锋,打乱对方撤退节奏,扩大战果。但共和军此时已经打出了一定信心。他们靠交替保护,远程火力掩护,撤退时埋设地雷等方式,削弱敌方的反冲锋效果。共和军在未学会打胜仗之前,先学会了怎样打败仗。
反冲锋的方法一开始让佛朗哥的国民军小赢了两三次,后来却吃了大亏。他们反冲锋的队伍被有计划地引诱到了刘伯承预设的埋伏区。佛朗哥将军的部队第一次整个连部被消灭。
佛朗哥出动骑兵,试图靠机动迂回,吃掉刘伯承的埋伏部队。刘伯承利用城市街巷进行抵抗,因为局部战力不足,吃了点小亏。刘伯承故意继续小败两三次,终于抓住战机,再次伏击了佛朗哥的迂回部队,这次,佛朗哥的部队损失达到了营级。
佛朗哥的部队突前,后勤线薄弱。但他一直不在意。马德里没有骑兵,若出兵袭击他的后勤线的话,肯定能被他具有优势机动性的部队所包围。然而,刘伯承还是偷袭了他的后勤线,并不声不响地集结了数千人的队伍,伏击他前来救援的骑兵部队,这次战斗中,佛朗哥部队的损失达到了团级。
当时骑兵部队的应用,并不是人们习惯想像的骑马冲锋。而是利用骑兵,将部队快速集结到指定的战区,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刘伯承充分利用山地特征,靠小部队卡住关隘,减缓敌军移动的速度。又靠预设战场,阻击伏击敌军。在比较平坦的地带,则靠一支临时改装出来的装甲部队,打击佛朗哥的骑兵部队。这支部队实际上是将马德里的有一定越野能力的汽车全部征用出来,临时焊上钢板,安装上机枪和迫击炮,带上可以随时捆绑在汽车轮胎上增加摩擦力的铁链,凭空变出来的一支有一定野战能力的装甲部队。
这支装甲部队,是德国参谋筹划出来的。刘伯承手中有了这支部队,将其用得酣畅流利。靠这支部队的突袭,不断地吃掉佛朗哥将军的一些分散了的小部队。严重地干扰了佛朗哥将军部队的机动调度能力。将他的一支骑兵部队,拖成了一支步步小心为营,行动效率低下的部队。
在这样零敲碎打的战斗中,佛朗哥的部队迅速减员到了3000人左右。马德里的共和军部队伤亡略大,但部队却在不断成熟。佛朗哥提前进军马德里,却被刘伯承将其中的大半时间,用来“临阵磨枪”。马德里画出了一幅漫画,佛朗哥将军手中打着“千里跃进马德里”的旗帜,却把屁股伸了出来。而共和军则拿了一把大枪,在那里磨砺。标题是,“肉臀磨枪,爽!”。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刘伯承打的,是军事战略战术运用上的胜利。与粟裕的运动搏杀中取胜的方式相互映照,在欧洲战场上,打出了中国将军的风采。欧洲战场上,冉冉升起了两颗中国将星。
佛朗哥的后援军队正在加速赶来,刘伯承在野外袭扰数次,取得了歼灭敌人多部达2000人的战果后,开始故意示弱,边打边退。1936年10月初,刘伯承将防御收缩,等待佛朗哥的国民军进攻马德里。
绥远抗战
(最近国际金融恐慌,前一个章节黄金与石油涉及一些敏感话题,自己觉得不妥,赶紧删除了。对不起大家。还是安安心心抗日好)
当粟裕拿下San-Cristobal高地,并大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尧明开始皱眉头。但在一旁帮助尧明参谋的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将军却说道:“有意思”。因为媒体上的照片露馅了,粟裕似乎在虚张声势,记者的照片显示出,粟裕以同一支部队,使用了不同的番号。照片上某个胖胖的,照古德里安的说法,“有点像蠢蠢的戈林”的士兵很明显。
接着,粟裕包围了来自Irun的敌军。尧明眉头略微舒展,古德里安却说,好戏还在后头。直到粟裕包围了Emilio-Mola将军的部队的时候,古德里安终于赞叹道:“好精彩!”。
然而陈毅和粟裕还拿下的Pamplona城与150公里外的Zaragoza城。这支5000人的队伍,在短短的半个月的时间内,拿下了北方两座重要的城市,直接消灭了约7千西班牙正规部队组成的国民军,还靠西班牙共和军,策反俘虏和消灭了约2万民兵组织形式的国民军。我方主力部队伤亡仅830人,民兵伤亡2700人。
古德里安被这个战绩惊讶得目瞪口呆。这绝对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至于刘伯承在马德里的“苦劳”,虽然没有那么明显,却有定鼎乾坤的妙用,迅速地稳定了整个西班牙的战局。在分配派往西班牙部队力量的时候,尧明让两位将军自己报要多少兵力。但尧明也提醒他们,出于经济原因和军事准备原因,德国目前能派出的第一期总兵力约为4万。派往西班牙的兵力多了,派往中国的兵力就相应地少了。
粟裕要了5000人。他的战场实际上是共和军的后方,周围都是共和军的占领区。但他的任务是进攻,要拔掉插在占领区的钉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粟裕相信自己的能力。精锐部队在他的手里,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刘伯承只要了300名参谋型的人员。他大局观念很强,主动把精兵留给了中国战场。同时他的任务主要是在外线防守,虽然紧迫,却有练兵的余地。“狭路相逢勇者胜”,刘伯承相信任何兵源,只要赋予他们必胜的勇气,就能打胜仗。
由于粟裕和刘伯承两位中国将军力挽狂澜的胜利,西班牙的战局暂时有了缓解。于是尧明将德国为参加西班牙内战准备的另外3万5千人的部队,带着各种战争物资,组成了一支40艘万吨轮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海上开往万里以外的中国。西班牙山地很多,这批人员和武器,着重考虑了山地作战的特色,正好用于中国山西布防。
刘伯承关于西班牙内战的三阶段论理论,将指导西班牙人民阵线靠自己的能力打赢内战。西班牙人民阵线的下一步的战争物资嘛,德国有的是各种性能稍微落后的武器库存,正好交给西班牙民兵练兵用。反正他们人多势众,又缺乏训练,武器给得太好,也发挥不出优势来。
至于原计划中,合并奥地利,支持斯洛文尼亚独立,并以此牵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的事情,则只能相机而动。尧明将任务交给了负责情报的海德里奇。
针对日军当时已经有上千辆轻坦克在中国服役的特点,尧明又立即安排发运了3千挺13。2毫米1918年型反坦克步枪,300门37毫米反坦克炮。把德国的现役军队的反坦克武器几乎全部缴械了。
尧明继续安排往中国输送飞机。由于组装成型的飞机将占用很大的船运体积。一艘万吨轮,能运输的装配完好的飞机数量不超过100架。为此,尧明早就安排在中国江浙一带建造了飞机组装厂和配件制造厂。德国只需要将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运到中国。尧明安排运输了约能装配300架Bf109战斗机,200架Ju87俯冲轰炸机,以及100架其他类型的军用飞机的发动机和零部件。
当时,德国的豹II(PanzerII)型坦克刚刚设计出来,还不能量产。当时能服役的只有豹I(PanzerI)型轻坦克,这种轻坦克实际上是教练用坦克,只有5吨多重,正面装甲厚度仅13毫米,火力配置只有两架机关枪,只有驾驶员与命令官(兼机枪手)两名乘员。基本上只能用于步兵辅助作战。它只能在100米范围内,杀伤敌方装甲厚度低于10毫米的轻型坦克。豹I坦克是与当时服役的日本坦克相比,性能上差了一截。豹I型的唯一优势是运动速度快,在路面最高速度50公里/小时,越野最高速度37公里/小时。它适合与机械化部队相配合,快速地穿插袭击敌方。
幸好军方根据尧明当初军议会议的决定,改装出了一款由豹I底座,加1门37毫米反坦克炮的猎豹I型坦克歼击车,这种反坦克炮车足以在500米范围内,消灭日军现役坦克。它的缺点是没有炮塔,炮的转动角度有限制。猎豹I型坦克歼击车还没有后部和顶部装甲。
当时德国的坦克生产能力很不足,每月只能产出坦克数十辆。尽管如此,这次还是运输了约200辆豹I坦克,100辆猎豹I型坦克歼击车。把积累了半年多的库存以及现役装备,全部运走了。搞得胖胖的戈林天天嘟嘟囔囔,埋怨德军库存空虚,深怕意大利哪天打到德国来,德国将毫无抵御之力。尧明无奈之下,只好让德军临时拼凑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演习,让将士们摸一摸新武器,然后将武器打包运走。这一切活动均进行了严格保密。就连德国国防军的师长一级的军官,都以为这批“可爱可畏”的现代化武器都还呆在仓库里面。
随着这批先进武器出发的,还有数千名军官、战斗人员和维护人员。
在支援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德国已经陆陆续续地向中国输送了数千辆军用卡车。这些卡车目前主要用于民用建设项目。可以迅速征集回来,组成机械化部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早在9月初,尧明就已经要求在中国的隆美尔将军迅速拟定了第二期的武器制造清单,交给军备管理局的施佩尔,开始在德国加工生产。尧明同时还开始进行国际联络,为中国战场敲定石油供应来源。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其石油输出占全世界的50%以上。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从华盛顿发回来了一好消息,美国与德国签订了一笔每月50万吨石油供应的生意。这批石油将直接用于供应欧洲。尧明又通过爱娃,让罗斯切尔徳家族出面,将从大英帝国控制的中东、缅甸,以及荷兰控制的印度尼西亚开发出来,运往欧洲的石油,全部签了下来,反方向运往中国。大英帝国与荷兰在欧洲的用油,则由德国与美国签订的石油协议替代。
当然,这一切举措,都必须经过中华民国的同意。好在孙中山总统是个甩手大掌柜,主管与德国经济合作的邓小平又是一个效率非常高的实干家,一切进行得都非常顺畅。邓小平对武器的价格盯得很死,竟然搞了一个公式,要按原材料重量和加工复杂程度来直接评估精密制造的武器的价格。|Qī|shu|ωang|其实,在尧明的叮嘱下,德国出价其实还是很公道的。即使考虑了设计和维护成本摊销后,德国武器从性能/价格比上,也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由于日本侵华准备的节奏在不断加快,中国和德国也加快了国际政治活动。1936年9月底,继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德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总裁席腊赫之后,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及夫人宋庆龄也登上了美国的国土,准备在美国展开一场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外交活动。
1936年10月初,尧明终于将一团乱七八糟的头绪清理出了一个大概眉目。在来到这个时空后,安排飞机,去到他真正的祖国——中国。
尧明到达南京的时候,天色已晚。来到这个看起来还有些古朴的中华民国都城,看到她尚未经历日本入侵的面貌,尧明百感交集。在飞机上,他就频频地向窗外探视,眼中蕴蓄着激动的泪水。虽然是在异时空,虽然外表是一张“白皮”,但他的内心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飞机降落时,天色已晚,瑟瑟秋风带着一番萧索。周恩来和宋依华在机场上很简单地迎接了他。这次访问安排很紧急,尧明再三叮嘱,不要搞成正式访问的形式。
看到有些憔悴的宋依华,尧明很自然地就伸开双臂。宋依华却没有扑过来,只是礼节性地将一束鲜花递了过来。
尧明却抓住了她的手,千言万语,一时不知如何诉说。宋依华的泪水在眼中翻滚着,说道:“你那个小情人离开了,就又回头来找我了?”。
尧明眼中一黯,说道:“如果她不是我的小情人就好了。那样她就会好好地活着,而你就在也见不到我了。”
宋依华叹息了一声,说道:“对不起。当初看到她吻你的照片的时候,我的心都快要碎了。没有把消息读完。后来邓大姐告诉我,说珂赛缇竟然为你挡子弹去世了。我又说不出地敬佩她。”
她这才投入尧明的怀中,让泪水流了出来,说道:“你相信吗,如果当时换了我,我也会去挡那颗子弹的。”
“我相信!”,尧明紧紧地拥着她,心中升起一阵温暖。他突然想起了当初她说的话,“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会让你觉得值得的。”连日的辛劳愁烦,顿时为之一空。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宾馆,将尧明接到了国宾馆会议厅。由于孙中山夫妇去美国了,只有宋美龄、隆美尔等在那里等待。宋美龄显得很活泼大方。她言笑晏晏,却又颇带机锋,是个能干的外交人物。遗憾的是,蒋介石没有在场。
周恩来沉着地向尧明介绍了绥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的抗战局势。那里的局势很复杂,涉及民族问题,国际势力问题和地方政权问题。
日本关东军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控制和经营整个满蒙地区。日军在实际控制了察哈尔(主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部分在河北省)的东部地区之后,又鼓动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委员长德王,秘密策动德王在内蒙古独立,进一步分裂中国。
为此,日本不仅加紧向察哈尔全境,乃至向绥远地区实行渗透,而且接连运用伪军李守信等部制造事变,逼迫中国方面撤出了察哈尔省长城以北地区。到1936年初,李守信伪蒙军已经侵占了察东的部分地区,在张北设立了伪司令部。德王随即与李守信合流,在察东成立了“察哈尔盟公署”和“蒙古军总司令部”。4月间,在日本的推动下,德王召开了名为“内蒙古王公全体大会”,实为“蒙古建国会议”的分裂会议,公开提出了建立蒙古国的政治目标。5月12日,德王与李守信等在化德(嘉卜寺)成立了所谓“蒙古军政府”,并大量聘用日本顾问。
日本关东军和伪蒙军的下一个战略目标,瞄准了中国绥远省。察绥一带局势渐趋紧张。
中华民国早就注意到了日本西进之势态。根据蒋介石早期的估计,日军西进的主要目的,在于造成对苏联的合围态势。因此,最初蒋对绥远防御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蒋介石认为,以绥远的地理条件和军队的布防,守难攻易。因此,他为对晋绥负有守土之责的阎锡山定下的策略是:“小敌来扰,则迎头歼灭;若大敌正式来攻,则扼要据守,并择最重要几个据点固守。”。蒋认为,只要扼要固守三个月,局势就自然会变化。他估计日军西进的目的,绝不是因为这块土地具有怎样重要的价值。日军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夺取外蒙,并对付苏联。
但实际上,随着中国与德国的结盟,日苏形势似乎在逐渐变化,由对立变为互不干涉。
5月26日,针对“蒙古军政府”的成立,蒋介石也作了相应的部署,他任命陈诚为晋陕甘绥边区军事总指挥,加强中央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控制。蒋同时明确要求阎锡山对整个包绥地区增兵布防。他为此亲自致电阎锡山,说明此举与山西安危的利害关系。
至7月间,因伪蒙军进犯的规模越来越大,蒋介石催促阎锡山向绥远增兵,并于合适条件下,先发制人地向伪“蒙古军政府”发起进攻。
然而晋绥由阎锡山管辖和指挥。阎锡山以及多数山西军政要员的态度,却极度担心对伪蒙军主动出击,可能惹恼日本关东军,引来灭顶之灾。阎锡山对蒋介石的督战令推三阻四。
尧明听到这里,让隆美尔做了一个记录:“上令不能下达。难以协调一致。”
相对而言,在绥远统军的抗日名将傅作义对蒋介石主动出击的建议,倒要比阎锡山积极很多。根据侦察后的情况,他知道察北伪蒙军并不具有很强的实力。李守信在张北有骑兵四个师,炮兵一个团;伪军包桂亭有六个团驻化德和尚义;伪军王英部亦有三个师并两个旅驻商都。除此之外,只有一些由土匪改编的地方伪保安队。
这些伪军的兵力全部加起来也不过1万2千人到1万5千人而已。
尧明顿时对伪军的编制感到糊涂。他温和地打断了周恩来的叙述,问道:“1个师的标准编制应该是1万人左右嘛,怎么伪军这么多师啊旅啊的,加在一起才1万多人。”
周恩来笑着解释道:“中国军队的地方特色很强,官大一点,叫起来响亮。实际人数可能相差很远。”
尧明示意隆美尔继续记录:“中国军队编制需要正规化。”
周恩来接着介绍。这些伪军在绥远制造了很多麻烦。他们的行为,与中国宋朝时期边界的少数民族的窜扰作战很类似,靠机动游击,袭击绥远境内。如果被动防守,效果很差。所以傅作义的建议是,只要不与日军直接冲突,最好的作战方式是主动进攻,直捣敌人巢穴。
然而,阎锡山却以怕关东军干预为借口,拒绝出兵攻打满蒙伪军。为此,蒋介石直接去山西督战,逼迫阎锡山出兵去了。
尧明皱了皱眉头,让隆美尔记录道:“越级指挥。”
“为什么说情况紧急呢?”,尧明转过头来,问隆美尔道。
隆美尔还没有回答,宋美龄却笑着说道:“隆美尔将军对局势的看法与介石产生了分歧。隆美尔将军认为日本关东军会介入冲突。”
宋美龄笑道:“根据戴笠(中华民国特务和情报机关的头目)的情报,日本这次主要是想试探我们的态度。所以介石想狠狠地打击满蒙伪军,让日本人了解到我们抗战的决心。”
“据我们分析,日本人的侵华准备并不充分。支持蒙古独立的,只是关东军的部分军官。”,她自信地说道。
隆美尔却说道:“满蒙伪军战力很差,却主动大规模挑衅。日本人的确有可能是在试探我们的态度。但也可能是为正式介入找借口。”
“但是在同时,苏联和外蒙古都将军队后撤,就值得玩味了。我相信苏联是在摆出一副为日军放行的姿态。在这种前提下,日军很可能正式介入。我个人认为,蒋介石先生对局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就在大家对绥远局势议论纷纷的同时,一个中国参谋人员兴冲冲地冲进来,“啪”地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报告!绥远前线最新战况,我傅作义部在绥东红格尔图屯粮诱敌。前日,日军顾问小滨指挥王英伪军分两路由商都、南壕堑等地进犯绥东红格尔图。伪军共排出3个旅约5000人,在日军炮兵和航空兵的配合下,由东北南三面对我守军轮番攻击。我守军骑兵第1师第6团以仅1000人之众,和当地民众武装一道,凭借碉堡等工事顽强抗击。”
“激战一日,伪军伤亡甚重,被迫停止攻击。昨日夜间,傅作义将军令骑兵第1师主力、第218旅、炮兵1个营、装甲车4辆,由八苏木集结地进至不浪山,对围攻红格尔图的日伪军实施突袭性的反击。反击部队利用夜色掩护,进至预先布置好的位置后,立即分割包围头股地、小土城子、三股地、打拉子村等地的多股伪军,经数小时激战,歼其大部。敌人余部败退商都。”
“敌人另一路伪军约2000人为策应红格尔图作战,同时进犯兴和县城。我第205旅1个团和当地民众武装守城,主力进行侧击,目前正在激战之中。”
宋美龄听道后,大为兴奋,说道:“打得好,打得好!傅作义将军果然打出了我们中国人军队的光彩!”。看来她对开战心中已经有数。
大家却略微有些惊愕,怎么这边还在议论,那边就打起来了。“还有下一步的行动吗?”,周恩来微笑着问道。
“啪”,那位参谋又标标准准地向周恩来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回报道:“是的。目前,傅作义将军已命令骑兵第2师1个团、第211旅2个团和补充团、炮兵营各1个、装甲车20辆、汽车24辆,迅速向绥北的百灵庙进发,准备一举歼灭在那儿集结的伪蒙军第7师等部。”
虽然有点意外,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在原时空,绥远抗战是抗战中的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主动出击并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唯一的遗憾是打的主要是伪军,而不是日本鬼子。
傅作义将军是中国的抗日名将之一。他组织的部队,与日本军队的战力还是有差距,但却远远胜于伪军。这场战役已经胜券在握。它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严厉地打击了投靠日本人的汉奸和伪军的气焰。
在兴奋中,尧明还是对这场战役的时机感到有点苦笑。蒋介石大概是听到了刘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