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种田就会被啊呜掉[末世]-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吃的人,还会买一些小咸菜,夹一点儿在馒头里,滋味十分不错。
  或者干脆埋几个红薯土豆在炭盆里,晚上把火瓮起来的时候埋,早上从炭灰里扒拉出来正好吃。
  这样的日子□□逸了,以前想都不敢想,末日前有家底的还好说,虽然还得干活做生意谋生计,但好歹能吃饱穿暖。
  那些原本的清河村村民和其他穷苦人家,冬天都是缩在自家的破屋子里,因为不干活,每天只吃少少的一点儿粮食。
  土胚房茅草屋,旧了破了就不挡风,缩在床上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若是下雨下雪,那就更倒霉了,屋子里又潮又冷,漏雨漏雪,冻死的都不在少数。
  有的穷人家,家里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裤,小孩子就穿着身单衣一起挤在床上,谁要下床上厕所,谁就穿那一身棉衣棉裤,回来了再脱下来。
  城里第一间茅草屋被压塌的时候,好多人都顶着雪去看了,尤其是那家原主人,更是心有戚戚,回来之后摸着新房子粗糙冰凉的墙砖,心里一声声念着夏琛的好。
  唯一辛苦的,就是食堂的大师傅了,他们是唯一没有休假的。
  不过食堂待遇一向好,管吃管喝,厨房里一直烧着火,干活的时候不会太冷,加上来吃饭的人少了,他们的活儿也轻一些。
  工资照拿,每天上下班时间都早,也就中午忙一点儿,这些大师傅都觉着捡了大便宜了,没一个不乐意的。
  但是让人就这么让人闲在屋里也不成,这雪还不知道要下多久,难道就让大家在屋里吃了睡睡了吃?
  夏琛琢磨了一下,又跟平时管事儿的几个文化人还有孟先生夫妻商量了一番,决定冬天里给大家扫扫盲,另外也可以开展一些其他文化活动,丰富城民们的精神生活。
  地点定在食堂,地方大,离居民区近,方便。
  上课时间定在半上午的时候,学一会儿知识,正好在食堂吃午饭,吃完了进行一些其他娱乐活动,然后再学一会儿,就可以回家。
  这样一来每天还是跟以前一样跑一个来回,不用多淌雪。
  扫盲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算数和常用字,上过学的孩子可以不来,原本识字或者算数可以不来,年纪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家若是不愿意,也可以不来,但是其他人必须都参加扫盲。
  也是因为下雪,原本张贴在行政厅外告示牌上的告示,被贴在各个居民楼下,来往进出的都能看见,左邻右舍再一交流,这消息便传出去了。
  对此虽然很多人担心觉得自己学不会,但都没什么反对意见,夏琛的威信已经建立起来了,下层民众知道听他的才有好日子过,习惯性听从决定。
  老师不光由孟先生夫妻担任,所有识字的人都可以报名,那些前半期,学习好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报名参加。
  比如薛广宗,这孩子算数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他想来教算数,就通过了。
  来教书是有工资拿的,干一天拿一天的工资,那些小学生,一个个都心动地不得了,哪个孩子小时候没幻想过自己挣钱,要是能挣到,简直牛气到不行,更别说是教大人们念书识字。
  不过选拔要求太过严苛,平时不好好学,或者考试马虎大意的,成绩比不上别人,就只能看着同学去当小老师挣工钱,简直后悔得要哭了。
  因为教学内容只是简单的数字和常用字,连课本都不用,当天所有来上课的人发一个小本子,一支铅笔。本子是四开大的纸折叠裁剪成巴掌大小,拿粗线一缝就成了,铅笔也只有十来厘米长,都是大批量制作中的残次品。
  冬季扫盲班开学第一天,所有人早早的便过来了,从发布任务开始,之后的各项活动,夏琛就有意识的培养众人的守时意识。
  未在规定时间之前到达的领不到任务,未按时完成工作的评不了优秀拿不到奖品,上学迟到的学生要接受惩罚……
  时间久了,大家就知道守时的重要性,没有钟表,那就是宁愿早到也不能去晚了。
  反正冬天没什么事儿,扫盲班上课时间也挺晚,早上赖个床,悠悠闲闲起来洗漱完再吃个早饭,溜达过来不嫌晚。
  要是馋了,干脆再来早一点儿,还能在食堂吃上热乎新鲜的早饭,烤馒头包子吃多了上火,带汤的饺子面条来一碗,连汤带水吃下去,整个身上都热乎起来了。
  临到上课时间,把桌子收拾干净了,就开始上课。
  因为人太多,食堂建得又大,干脆划成几截,分成几个班一起上课,内容都一样,也不怕听串了。
  原本卖饭的窗口,旁边的墙上钉个钉子,挂上一块黑板,第一天就学数字一到五。
  别觉得太简单,对于当了一辈子文盲的人来说,脑子基本上都养迂了,不求他们学的多好,只希望能把学的东西记住。
  之后再挑几个人,写他们的名字,乡户人家,名字一般都取得简单质朴贴近生活,从这些字开始教,既能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方便理解。
  这是暂定的教学计划,至于饭后的娱乐活动,夏琛努力回想自己所知道的各种游戏,排除了扑克牌麻将这些有可能引发赌瘾的活动,各类需要动脑的桌游也排除,最后留在纸上的只有乒乓球、象棋、跳绳、踢毽子……
  冬天只能在室内活动,食堂的桌子可以移动,倒是可以腾出活动场地,但地方也不太大,所以顶多支两个台子让他们打打乒乓球跳个绳,把身体活动热,其他的体育活动等以后有机会了可以慢慢举行起来。
  象棋可以自己制作,村里的木匠都闲下来了,做个棋盘刻点儿棋子,分分钟钟的事儿。
  说到象棋,夏琛又想到五子棋也行,围棋不好学,五子棋却简单好上手,棋盘自己做,棋子用原木制作好之后,其中一半染下色就好。
  跳绳和毽子就更简单了,这些道具都可以自己制作,乒乓球夏琛本来犹豫过要不要弄出来,他原先抽到过球,但是没球拍。
  为了抽球拍,他又砸了一堆金子进去,结果还抽了一些桌游出来,什么大富翁狼人杀之类的,弄得夏琛心痒难耐。
  他穿越前可是个玩咖,会玩爱玩喜欢热闹,这些桌游什么的都挺精通,结果穿越这么些年,他都快忘记自己的宝贝游戏机长什么样了。
  他把这些游戏道具都收好,准备找机会聚一波人来陪他玩游戏,好好过把瘾。
  也是琢磨娱乐活动的时候,夏琛想起来连环画这种东西,想要连环画,得有人会画,还得有故事题材。
  题材他多的是,他能从盘古开天讲到封神榜,从西游记讲到红楼梦。
  会画画的人也有,他家子笺会,他小师弟也会,还有易杉和另几个人都会,就连他自己也能画两笔,就是画的很一般,这都是当初跟先生学习的时候,孟先生教的。
  但是全靠人一本本手绘可不成,那谁画的过来,所以印刷术该想法子弄出来了。
  大安朝这会儿还没有印刷术,书籍基本靠手抄,很多家贫的书生就是靠抄书来赚钱。
  夏琛知道印刷术大致的原理,总体而言操作难度不是很高,反着写字画画,雕成活字排版,然后涂墨盖纸印刷。
  会刻章的基本就会反着写字,还是那句话,他家子笺就会。


第167章 
  田大壮早上是被自家小儿子给闹醒的; 小孩子精力旺盛; 昨个儿白天玩累了睡得早,今天一早就醒了。
  刚醒那会儿; 小孩儿还能自己起床; 去把歪在火盆上的半罐温水倒一点儿出来洗漱,然后从火盆里刨出个烧熟的红薯; 剥掉皮香喷喷地啃起来。
  红薯香甜的气息弥漫在屋子里; 田家另外两个孩子被弟弟吃的烤红薯的气息勾起馋虫; 迷迷瞪瞪醒来; 重复了一遍小弟的操作,也在火盆里挖起红薯来。
  火盆并不太大; 还要装炭; 一个盆里只能埋两个红薯,再多就烧不熟了。
  挖出来的那个红薯,田家大儿子田大安和二女儿英娘各自分吃了一半,田大安皮都没剥干净; 囫囵地把半个烤红薯塞嘴里; 然后去存放木炭的地方装了一些炭回来,把瓮得半灭的火炭挖出来,架上新炭; 过一会儿就能烧起来。
  英娘把瓦罐里重新装上水; 放回火盆边儿上,用炭火慢慢烧着,然后又拿了炭去爹娘屋里; 准备把他们的火盆也点起来。
  她进去的时候,刘桂芝已经醒了,约莫是听见了旁边孩子的屋里有动静。
  她见丈夫还在睡,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下床,又将女儿重新添了炭的火盆往床边放了点儿,然后拉着女儿去了隔壁。
  “你们爹还没醒,让他多睡会儿,别吵着他了。”刘桂芝叮嘱几个孩子道,她男人这半年多来,就请过一回假,其他日子都是整天整天的忙,起早贪黑没个停歇。这冬天没活儿,正好让他好好歇歇。
  几个孩子都懂事地点点头,小儿子田小安小声道:“娘,我饿。”
  田大安道:“你不是吃了个烤红薯吗?咋还饿。”
  田小安瘪了瘪嘴,肚子饿他有什么法子。
  “那娘给你们烤馒头。”刘桂芝道,又问另外两个孩子吃不吃。
  两个孩子都要,显然那半个红薯没顶事儿,刘桂芝去拿了几根削干净的树枝,把馒头串上架在火盆上烤。
  英娘闲着没事,把自己的小黑板拿出来写字,下半年学校招生的时候,田大壮一口气给家里三个孩子都报名了,加上给孩子买校服的钱,花了不少积蓄。
  原先有些认识的村里人,背地里说他傻,三个孩子都送去念书,咋个供得起。英娘还是个女娃娃,都十一了,过不了几年就得嫁人,能学出个啥。
  还不如把钱留着,先让大儿子念几年,学点儿本事好寻摸个好活计,然后再供小儿子,反正小的年纪小,晚几年读书也不碍事。
  有些跟田大壮关系亲近的,听着还觉得很有道理,跑到田家来劝田大壮,田大壮当面支吾过去,转头毫不动摇的把三个孩子都送去了学校。
  都是他的娃,咋个就能像夏少爷说得那个、那个什么重男轻女呢?女娃娃学出来,一样能干大事,护卫队的细娘,学校的季先生(孟夫人),哪个不是有本事的?
  他家孩子能学出个什么样他不知道,但有这个机会,他这个当爹的总得让孩子去试一试。若真不是那个料,学不出来,那也不怕,两个儿子卖力气也能活,英娘手脚勤快,肯干活就不怕没饭吃。
  这是夏少爷给他们的底气,田大壮无数次在心里感谢夏琛,感谢夏家一家子。
  英娘知道自己差点就没学上了,那些自认为好心劝诫的人,说话的时候根本不会避讳她,甚至拉着她一起劝,说她念书没用。
  英娘心里是不情愿的,她想去学校,学那些本事,她不想以后只能做一些家务活,种地缝补。
  所以她爹送她去学校后,英娘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她上课认真,回家之后也时时复习,她不一定是班上天赋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努力的几个学生之一。
  下雪之后学校放下,老师们是布置了作业的,英娘早就写完了,这会儿正拿着属于她的小黑板默写她记下的知识。
  刘桂芝这段时间去扫盲班,已经学会了她男人的名字,还有两个儿子的名字,她自己的名字还没学到。
  见女儿在写字,没开门窗的屋里有些阴暗,她点了一盏煤油灯放在女儿面前。
  英娘小声道:“娘,别点灯了,费油。”
  刘桂芝不赞同道:“学校上次开家长会都说了,光线暗的地方看东西,会把眼睛看坏。”
  白天点灯,刘桂芝心里还是心疼,她想了想,叫两个儿子也来,一起学习,别浪费了这灯。
  比起学习文化知识,田大安更喜欢习武,他挠挠头,腆着脸笑:“娘,我先练会儿拳。”
  说着就在屋子中央的空地上摆出架势,准备练一套忘尘教得基础拳法,田小安也站在哥哥身后,两兄弟准备一起练。
  刘桂芝一把将两个儿子揪到桌边,压低声音道:“吵醒你爹咋办,先写字!”
  两个男孩苦着脸拿出自己的小黑板开始默写,刘桂芝在一旁给他们烤馒头,烤好了馒头,把自家腌的小菜夹一些出来,配着馒头吃。
  趁着孩子们吃馒头,刘桂芝用田小安的小黑板,别扭的捏着粉笔,一笔一划写着她仅会的几个字。
  把家里人的名字都写了一遍,小黑板被她大小不一的字占满了,看着小黑板上的字,刘桂芝心里升起一股满足感。
  英娘凑过来,小声夸奖:“娘,你写的真好,我刚学的时候,写的都没你好。”
  “瞎说,季先生说了,我们英娘聪明,有天分呢,娘哪比得过你。”刘桂芝这么说着,眼里却满是笑意。
  她又端详了一遍自己写的字,挑出写的好的,又觉得有两个字没发挥好,便擦掉,准备重新写。
  边写边想,今个儿说不定就轮到教她的名字了,她一定得好好学,学会写自己的名儿。
  田小安吃完了馒头,又被按着写了会儿字,心里开始痒痒,他见他娘正跟姐姐凑在一起学字,轻轻用胳膊肘拐了拐他哥:“哥,我想去听故事。”
  “我还想去打球呢!”田大安也急道:“去晚了球桌就被占了,轮不到我摸拍子,我昨个儿才打了一句。”
  最开始,除了那些去吃早饭的,其他人都是临到要上课再过去。
  后来夏琛弄出一些新奇有趣的活动,下棋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甚至还放了几朵花给他们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有意思极了,每天讲一段儿,所有人都不想错过。
  那讲故事的花,其实是夏琛后来种出来的变异植物,本身功能是窃听神器,将一粒芝麻大的种子放在他需要窃听的地方或者人身上,就能自动将那边的动静转录到他手上配套的花朵里。
  反正现在没有想窃听的人,夏琛干脆开发了一下功能,把这窃听花当录音机用,每天讲一段儿故事存着。
  最原始版的窃听花能录三个小时,夏琛每天讲一会儿,讲完了就把窃听花卡牌化重新收起来,录满三个小时,这朵窃听花就没办法再继续收录声音了。
  但是已经录下来的还能继续播放,目前看来次数没有限制,所以当个录音机用,简直太方便了。
  不光小孩,很多大人每天都巴巴地等着听故事,因为夏琛每天能讲的有限,每天的新故事也不长,但是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没有新的听原来的也行,重复听都不觉得腻。
  新故事只在吃完午饭的时候放,那些来得早的,就听原来的,或者去玩儿别的。少年人还有一些年轻男人喜欢打乒乓球,每天拍着长队才能摸一摸球拍,赢的继续打,输得排半天队,可能没一分钟就下场了,但一个个依旧乐此不疲。
  女孩子喜欢跳绳踢毽子,那些妇人放不开,更愿意听故事下五子棋,男人们更喜欢下象棋,总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
  所以一开始只赶着上课时间的,后来越去越早,很多人甚至不为去吃早饭,就是想去下棋打球听故事。
  原本不用去的很多老头老太太,听说之后都撑着伞蹚着雪被家人搀扶着去听故事,上课的时候他们听不懂就坐在人群中打瞌睡,一放故事立刻就清醒了,很多老头老太太听得都快会讲了还要重复听。
  田小安也爱听故事,尤其喜欢孙大圣,他还偷藏了一根烧火棍,假装是金箍棒,整天不离身,像他这样的小孩还不少。
  不说还好,越说越心痒难耐,田大安从开了一条缝的窗户往外看,已经有不少人在往外走了,他偷偷给弟弟使眼色。
  田小安跳下凳子,跑到爹娘的房间里,跳上床把手塞进被窝里,没一会儿田大壮就被弄醒了。
  “爹,快起来,要去听故事啦!”
  田大壮从被窝里爬起来,被冷空气激得打了个寒噤,赶紧将厚厚的棉衣穿起来。
  “爹,快点快点,大家都走了。”田小安心急地催促。
  “小毛猴,急啥?!一会儿爹扛着你,咱一下就跑过去了。”田大壮把小儿子拎下床,心情如往常一样愉快。
  能不开心吗?大冬天住在宽敞结实又暖和的房间里,暖和的被窝一夜睡到大天亮都不担心被冻醒。
  醒了就有热水洗漱,还有吃的填饱肚子,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啊!
  得亏他时时牢记听夏少爷的没错,一听说要换房子,第一个就同意了,早早去做了登记,房子一盖好就先搬进来了住了,那会儿先前犹豫的,还在住他们漏风的破茅草屋呢!
  媳妇已经把热水给他端进来了,田大壮笑着去洗漱。
  田小安听见他爹喊他小毛猴,不但不生气还挺高兴,孙大圣也是猴儿呢,还是猴王,他是小毛猴,那就是跟孙大圣一班的。
  可惜他不姓孙,那个孙小虎,还说要改名叫孙大圣,被他哥捶了一顿,把名字抢过去了,他就说他叫孙小圣,不许人家喊他孙小虎了。


第168章 
  田大壮一家撑着伞走到大食堂的时候; 离上课时间已经不远了; 大部分人都来了,各自寻了喜欢的娱乐项目,正玩得开心。
  田大壮的几个棋友,聚在一张棋盘旁下棋; 两个人下,旁边的人也没什么观棋不语真君子的想法,一会儿帮这边看一会儿给那边出主意; 恨不能自己上手去挪棋子。
  田大安和田小安兄弟,进了屋就没影了,田家夫妻也不着急; 总归是在这屋子里,丢不了。
  几个跟刘桂芝交情好的妇人见她来了,招手让她过去; 还专门在旁边给她占了个位置。
  刘桂芝抿了下头发; 笑眯眯地走过去跟人交谈起来,边说着话边伸长脖子去看正在下五子棋的棋盘。
  英娘也寻了自己相熟的小伙伴; 凑在一起说话踢毽子; 后来进屋的人,放好伞之后,也跟他们一般,迅速融入人群里。
  离上课开始还有十分钟的时候,食堂里的铜盆被敲了几下,还在嬉戏玩闹的众人; 立刻放下手上的游戏,球拍放下,棋盘收好,跳绳毽子放入墙角的竹筐里,然后迅速回到座位上坐好。
  第一天来的时候,他们所有人都简单的分了个班,现在各个班级的范围都是随便坐,但是不能窜到别的班去,因为现在每个班的进度已经不统一了。
  没一会儿,所有人都坐好安静下来,今日给他们上课的老师走到各个班级前,让他们诧异的是,夏琛和孟先生等人跟在后面都来了。
  扫盲班不用一直让人盯着,护卫队除了例行的执勤人员,其他人也轮流在里面上课,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夏琛也就是前两天来看了看,后面没怎么去,他家子笺不喜欢人多,他留在家里陪他。
  所有人齐刷刷盯着夏琛,望乡城建起来了,虽然夏琛没有特意让人改口,但有不少人都开始管他叫城主,也有些人依旧叫夏少爷,混着叫,反正大家都晓得他是说话最管用的。
  “今日有事,大家的课稍微推后一点儿。”
  被人看习惯了,夏琛现在淡定得很,他站在最前面扫视一圈,让出身后的人:“师弟,你来。”
  孟明峻点点头,拿着几张纸走上前,朗声道:“我念到名字的人,到我这边来。”
  他照着手上的名单,开始念名,底下的人不敢吱声,安安静静地听他念了几个,发现都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一期的,新开的二期学生开学没多久,刚学了个基础,只有三两个人的名字被念到。
  田大壮家的英娘也被叫出去了,夫妻俩都紧张地看着前面站着的一群孩子,这些孩子被叫出去之后,孟先生夫妻、忘尘等人,就领着他们出去了,夏琛和孟明峻随后也离开了。
  老师开始上课,底下的人却都有些心不在焉,尤其是家里孩子被叫走了的。
  田大壮见妻子满脸担忧,小声劝慰道:“别担心,我觉得是好事。”
  “怎么说?”刘桂芝问。
  田大壮小声道:“你刚没见着吗?夏家的幼娘也在里头,咋可能是坏事呢?”
  刘桂芝顿时安心不少,他们一家子都是夏琛的忠实信徒,夏少爷既然敢把外甥女也放进去,说明不是坏事。
  今天恰好轮到学刘桂芝的名字,放下心后,刘桂芝很快投入到学习中,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还听老师讲解了名字的意思。
  刘桂芝这个名儿,是她奶奶取的,她家院子里有颗桂花树,她出生的时候桂花正开。
  本来准备给她取名叫刘桂花,可她有个堂姐已经叫这个名儿了,恰好她娘怀她的时候喜欢吃一种土名叫白芝的菌子,就给她取了这个名儿。
  以往她也没觉着自己名字如何,今个儿听老师一讲,才知道桂和芝都有很好的寓意,那些具体意思她也没听太懂,总之就晓得,她的名取得好。
  刘桂芝心里高兴极了,她活了半辈子,才知道自己名字什么意思。
  平时关系好的几个妇人,她们有的名字取得很不走心,什么大妮二妮三妮,一听就晓得是爹娘按照兄弟姊妹的排行随意取的。
  起初老师教的时候,她们还觉得自己的名字好写,等听了别个的名字,尤其是刘桂芝这样老师都夸的,心里一个个就不是滋味起来。
  有些给孩子也取了这样名字的,更是后悔,想着趁着孩子还小,赶紧把名字给他们改了,不然光名字都矮别家孩子一截儿。
  学了一个时辰,中间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就该吃午饭了,大师傅们也是要参加扫盲班的,他们还要工作,为了跟上进度,早晚在家里还得找家人补课。
  不过能多挣一份工资,他们也就不在意这点儿辛苦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那些被叫走的孩子们终于回来了,父母还有其他好事者纷纷打听起来,叫他们去做什么去。
  孩子们都说是参加特训去了,老师们是这么说的。
  大人又问特训是什么,如何特训。
  这些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他们上午被叫走之后,并没有在一处学习,分别跟着几个先生学习不同的知识去了。
  田大壮家的英娘,就是跟着季先生学药理还有急救等知识。
  这是易杉提出来的,他天生对数字敏感,现在很多统计方面的行政工作,都交给他处理。
  但是他手下人,算数都很差,也因为现在的科举对算学这一块儿并不是十分重视,如孟先生这样的进士出身还好,学得稍微深一些,孟明峻作为他的儿子从小教,数学也只是勉强够用。
  但是他手上的事儿不比易杉少,没工夫帮他做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计算工作。
  后来他发现,手底下的人做统计工作,效率竟然比不上来帮忙的薛广宗。
  易杉找作为校长的孟先生要了学生们的成绩单还有考试卷子,发现这批从头开始学习夏琛给数学教材的孩子,有几个计算能力竟然很不错。
  他便去找夏琛,想把那些孩子要过去。
  夏琛自然不答应,剔除了他小时候那些副科,这些孩子课程主要分文化课和实践课,文化课又分语文和数学,其中数学的比重甚至要更重一些,语文要求听说读写,以日常用语为主。
  实践课分别是药理和武学,这所有的课程中,武学课时间最长,大环境所迫,孩子们可以不认识字不识数,但一定要有自保能力。
  数学课和语文其次,药理最少,所有孩子只用学会辨认常用药还有常见毒药即可,因为这个课程可能会有一定危险,学生都是分批上课,每批不超过十个人,保证孟夫人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从开学到现在,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也没上完一年的课,哪怕他们的进度要比夏琛前世那个时候的小学生要快很多,像薛广宗这样的数学天才,小学数学早就学完了,那也没道理让这么小的孩子直接去工作。
  易杉要人可不是像以前那样旬休的时候学生接个小任务去做一做,他说的是正正经经上班。
  夏琛不答应,易杉也没有轻易放弃,每天找一次,夏琛烦不胜烦,跑去找温束诉苦。
  温束难得发表意见,道:“你把他们保护的太好了。”
  夏琛一向重视他的话:“那些孩子吗?他们还小……”
  温束道:“萱娘比幼娘年纪小,你觉得她们一样吗?若是发生危险,你不在,你觉得她们谁能活下来?”
  夏琛不说话了,萱娘比幼娘小好几岁,但是两个小姑娘相处,明显年纪更小的萱娘更懂事更沉稳。
  他想说是因为家境,但是村里也有家境困苦的小姑娘,甚至男孩子,跟萱娘比,若是遇到危险,萱娘存活的几率绝对更大。
  他想起上次罗校官一行来袭,派了影子异人先行探查,萱娘机敏地察觉到异常,然后不动声色地跑来找他汇报。
  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是她在跟着夏琛一行人从帝京千里迢迢,经过重重危险才逐渐养成的,最初的萱娘,也是个见到僵尸会腿软会害怕会吓得话都说不清的小姑娘。
  夏琛被温束说服了,谁也预测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他将望乡城打造得铁桶一般,是在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大家,但是末日这个环境,太过完善的保护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他细细思量一番,直接让那些孩子不上学了也是不成的,正好冬季下雪,学校停课,大家都有闲。
  他让各科老师,挑选了那一科目里最有天赋的学生,趁此机会开始特训。
  如果训练效果好,孟夫人可以带一批学生组建医疗室,大的医院现在建不起来,小诊所得弄起来了,再遇见上次变异僵尸那种情况,好歹能有人帮忘尘分担。
  数学班的学生进行拔高训练,易杉没处理完的不太重要的统计工作可以拿去给这群学生当作业练手。
  前两个班好歹还有二期的学生入选,武学特训班就只要一期的了,就算是有练武天赋的孩子,也得把基础先打牢。
  这批入选武学特训班的学生,有天赋肯努力,平时也经常锻炼,以往都是以拳法为主,这次特训,慢慢开始给他们发放武器,让他们挑选学习善用的武器。
  等训练一段时间后,这群学生分批跟着执勤的护卫队去巡逻。
  冬天超低的气温似乎会影响僵尸的活动,护卫队遇见僵尸的频率已经变低很多,这些孩子有的甚至没见过僵尸长什么样。
  不是要让他们现在就能跟僵尸作战,最起码得见到僵尸的时候不会腿软的跑都不敢跑。
  这些特训班背后的事,夏琛并没有告知众人,毕竟能训练成什么样还不知道。
  听说只是去上课后,大家便没了兴趣,只有一些家长疑惑自家孩子怎么没被叫去。
  吃完饭后,所有人立刻眼巴巴地等着东哥儿把长得像个带座的喇叭的窃听花搬出来,大家不知道夏琛给它命名窃听花,一个个都叫故事花,好像是专门给他们讲故事的。
  窃听花跟铁树一样,放出来可以持续存在,直到被损毁或者重新被夏琛卡牌化,他懒得每天往大食堂跑,就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