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也看到朕被那些老人烦得有多么苦了,你就当帮帮朕,就了皇后的位置吧。”说着可怜巴巴地看着她。

小桃抿嘴一笑,道:“皇上,小桃出身卑贱,怎么能做那皇后呢?小桃只想着永远能够伺候在皇上身边就心满意足了。而且小桃也完全不懂后宫的事情,若真成了皇后只怕会给我大秦和皇上你丢脸的。”

扶苏叹了一口气道:“朕现在的女人只有你一个,这些年来只顾着东征西讨根本就没想到要找几个女人可以当皇后啊,这一时之间却让朕去哪里找呢?”扶苏想想自己也觉得好笑,别的人穿越了之后总是桃花运不断,女人多的数也数不完,可怎么偏偏到自己身上做了皇帝都才只有一个女人呢。不应该说本来还有一个的,只是她已经成了别人的女人了。想到那个远在楚地的人儿,扶苏心中不禁还是一阵不舒服,脸上的神情也变得有些落寞了。

小桃看到扶苏的神色,只当他还在为立后立嗣之事而烦恼,所以便轻声道:“其实皇上不必如此烦恼,这立后乃是我大秦的国事,又不是一家之事,皇上大可问一问那些大人们,看看他们是否能为皇上挑出一个合适的人出来。”

一听这话,扶苏猛然醒悟,是啊,自己一直以来都不曾将自己选后的事情与张良等才智之士商量。一来他是因为想着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想麻烦他们,二来也是因为男人的自尊,不想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有人掺和,这时得小桃这么一说,扶苏才想清楚立皇后和太子正是群臣应该给点主意的地方。“你说得很对,朕明天……不,现在就命人将子房等人叫进宫来,看看他们是否能够给朕一个满意的建议。”说着话,扶苏就大步地走了出去。

皇帝召唤,张良等人当然不敢怠慢,当看到和自己一样身份的人居然都赶了来,众大臣都只当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甚至猜测是匈奴人进犯了,所以皇帝才会在这个时辰召大家进宫相商。在见扶苏之前,一些人已经开始盘算着该怎么回扶苏的话了,同时也向如张良等扶苏的亲信套着话。

扶苏见到这些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部下都到了,便开口道:“今日朕让你们进宫来是有一件大事要与诸位相商。”说到这里,扶苏的话一顿,他实在不好意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自己的事情来。众臣子一看,只当扶苏要说到匈奴进犯了,所以立刻就有那武将道:“皇上放心,不论匈奴来了多少人马,我大秦也能守住边防。”

扶苏奇怪地看了那人一眼道:“朕什么时候说过今日召你等进宫是要商讨匈奴的战事啊?”听到扶苏这么一说,其他的人才知道自己是会错意了,他们的面上都露出了不解,不知道除了这大事之外皇帝还有什么大事要将这么多人找来相商。

既然大家都被自己叫来了,扶苏也知道自己是不能再耽搁了,所以他硬着头皮道:“其实朕是想让你们帮朕参祥一下立后的事情。你们都看到了我赢氏的一些元老们可是每日不断地来劝朕立后啊,所以朕想听听你们的意思。”

“……。。”明白了扶苏的意思之后,在场的官员都陷入了沉默,他们可不敢随便说个人出来啊。帝王的家事虽然也是国事,但却不是臣子所能够置喙的,那些老人是仗着自己是赢氏之人又身无要职才敢进言,可他们却是有着太多的顾虑。如果自己说对了那还好,但若说错了,皇帝现在不会怪罪自己,那往后呢?而且立后之事可是有关太子的事情,太子那可是将来的皇帝啊,自己站错了队将来皇帝要是翻了旧帐有自己好果子吃吗?所以众臣子都不发一言,只是看着扶苏,等着他自己再说下去。

看到他们都不发一言,扶苏心中也有些急了,自己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找他们帮忙,怎么到了这个时候这些人却是都成了锯了醉的葫芦了,好,既然你们不肯说,那我就点名让你们说。想到这里,扶苏看向了陈平:“丞相可是我大秦之栋梁,此事丞相可有何想法吗?”

陈平一脸茫然地道:“臣一切只听皇上吩咐。”

想不到陈平居然给推了,扶苏就继续问那张良,不想回答也是一样。这样扶苏连问数人,那些人都心中有数,怎么会说出什么见解呢?所以最终扶苏得到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无奈的扶苏只得让他们都离开,而他自己则是坐在殿上发了半天的呆。

却说张良在离开皇宫回府之后,也想着这个问题,虽然他不能给皇帝一个建议,但他却也看出了扶苏的难办,毕竟现在六国已经都被灭了,不会存在什么和亲的事情,而原来大秦的贵族也在前几次的大乱中死得七七八八,现在看来的确没有一个合适的皇后人选。而扶苏的事情他也是看在眼中的,可以说他比别的贵族更苛待自己,到目前为止也不见他宠信什么女人,这着实让张良打心眼里佩服。想想自己的确帮不了扶苏,张良也只得作罢。

眼看着天色已晚,张良在处理了一些公文之后就要就寝,这时那管家却急急跑了进来:“大人,门外有人自称是你的老友,说是有事相求。”

张良奇怪地想了下,不记得自己接到以前朋友的信说要来啊,但是既然人到了门外,自己大可去见上一见。张良来到大门前看去时,却让他大大地吃了一惊,只见扶苏在两三个侍卫的保护下就站在自家门前。他忙急步上前就要下跪,却被扶苏拦住:“我今日来你府上只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有事相求,我们不用管各自的身份。”

听到扶苏自称“我”而没有自称“朕”张良便也配合地道:“如此在下也就却之不恭了。”说着带着扶苏走进了自己的大堂。

等到众人都退了下去之后,扶苏才说道:“既然日里子房不肯教我当如何是好,只因君臣之不亿,那如今你我以朋友相称子房当不能推却了吧?”

张良苦笑了一下:“皇……其实在下也曾想过这事,奈何如今情况不同,我大秦百废待兴那有资格为后者皆都已经死去,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配得上皇上的人选啊。”

扶苏也点了点头道:“若是好找,我也无需找你了。子房乃是当世智者,当有其他办法。”

“其实在下确有一法,但是只怕皇上……。你不肯一试啊。”张良还是无法改变称呼。

扶苏闻言也不管什么称呼了,忙问道:“什么办法?但只要帮我过了此难,我无有不准。”

“那就是诏告天下,说皇上要选后,到时那些德才兼备的女子就会被她们的家人送到咸阳来,天下女子无数,皇上还怕挑不到一个能成为皇后的人选吗?”

“……。。”扶苏闻言脸上一阵尴尬,怎么感觉这事象那自己那个时代的超女什么的娱乐活动的翻版啊,这样别让自己也选了个春哥出来吧……

第二百八十四章 女人心计

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虽然扶苏并不认为这个向天下人征选女子是一个选后的好办法,但是现在他也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出来,所以无奈的扶苏只得按着张良的主意下了旨,让天下各郡都将有才有貌的女子上报,以待皇帝的挑选。在下这道圣旨的时候,扶苏倒没有了那选超女的感觉,可取而代之的却是觉得自己象那些古代小说中描述的好色昏君,比如纣王。

皇帝下了圣旨,各郡县的官员当然不敢怠慢,不过几日工夫,就有许多女子应征到了官府之中,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当地官吏的亲戚。想到如果自己的亲人能够成为大秦皇后,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大把的好处,那些官员自然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家中最好的那些女子送上去了。消息去得很快,半月不到,皇帝要选后的消息就传到了刚刚才被扶苏平定的楚地。

如今楚地的官员都是原来楚国的人,虽然扶苏依旧是让他们治理地方,连许多的官位都不曾动,可他们还是心中时时紧张,只怕自己一个不慎惹来大祸,所以整个楚地的官员做事都很是勤恳。这次接到上面的意思之后,几个首脑商议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能使秦人忘记楚人的反叛。只因如果大秦的皇后是楚人的话,那秦楚就真的成了一家了。所以这里的官员比其他地方的官员更加上心此事,除了立刻就四处张贴榜文之外,还四下里打听有什么才色兼备的女子。

如此大的动静,即使是虞紫妍这样深处家中的人也有所耳闻了。听说那些原来项羽的属下如今却在急着巴结那大秦的皇帝,虞紫妍一面为项羽不值,一面又对那些人满是鄙夷。同时她也很是庆幸自己早已经是有夫之妇,若是他们将自己献了上去只怕自己无论怎样也不会同意去服侍那往日的敌人的。想到秦人时,虞紫妍又一次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个身在秦国的人,虽然知道自己与他这一辈子怕也不能再走到一起了,但她却还是没来由地会想起他。

正当虞紫妍呆呆地正想着事情的时候,一个身着普通民妇衣服的女子走了过来,虽然她并没有穿着什么华丽的衣服,也没有施什么脂粉,但是却也有一种艳丽之色。她的美和虞紫妍是不同的,虞紫妍的美是一种清新脱俗的美,而她的却是一种勾魂的美。虽然她的眼角处流露着一丝冷然,但还是给人一种媚到骨子里的感觉。她看到虞紫妍坐在那里发着呆,就轻轻来到她的身后,突然大声问道:“你在想什么呢?难道又想那霸王了?”

“是吕姐姐啊。”虞紫妍猛然惊醒,看了一眼来人,收起了脸上的愁意,同时似乎是怕对方看出自己的心思一般,脸上露出了一丝红晕,“你怎么今日有空来找我啊?”

这女子正是刘邦的妻子吕雉,在刘邦死后她却没有遭到项羽的加害,还与虞紫妍成了闺中好友。其实这也是吕雉自保的一个手段,虽然项羽杀刘邦之事事后并没有多少人知晓,只当刘邦是死在了秦人之手,但吕雉却不是一般的女人,她很快就从刘邦的部将口中得知了刘邦与项羽的关系从而推断出刘邦之死不简单。可是纵然她知道一切也是与事无补的,反而可能会给她带来危险,所以她这些年来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同时几次“巧合”让虞紫妍认识了自己,并以她的手段让虞紫妍和自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这样一来,吕雉总算是靠着与虞紫妍之间的关系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可是紧接着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地出乎了她的预料,一直纵横沙场不败的项羽居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败给了秦人,而且连他自己的性命也输了出去。而吕雉好不容易求得的安全再一次被破坏了,她只当秦人势必会使整个楚地变为地狱,谁知其后秦人却连楚地的官员都没有怎么换。看着虞紫妍已经失去了靠山,吕雉便有了一种异样的报复的快感,也不再去讨好这个自己一直很是嫉妒的女子了。但是就在她没有上门的那几日里,却听人说起原来虞紫妍还有一个与她关系不一般的男人在秦国为官,这一下让吕雉当真是嫉妒到了骨子里。她实在想不到虞紫妍居然会在秦楚两面都如此吃得开,无奈的她只得继续当作是与虞紫妍关系很是亲密的姐妹,时时与她聚一下,为的就是让自己有个靠山。

这两日她听说大秦的皇帝居然为选后之事而诏告了天下,对自己的容貌有着绝对自信的吕雉的心再一次活泛了起来。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虞紫妍,她既然在秦国有认识的高官,那有她的帮助说不定自己就可以进了宫去,而一旦进宫,她又深信以自己的心计和容貌一定会被皇帝看上,从而飞黄腾达。但是这一切都还得靠着虞紫妍说话才可以,所以她今日就上门来了。

虞紫妍看着吕雉问道:“姐姐近日都不曾来我这里,今日怎么得闲来了?”

吕雉一笑道:“妹妹有所不知,姐姐这几日得了风寒,下不得榻,这才不来看妹妹。对了,姐姐我这几日虽然是在房中,却还是听说了一个大消息,不知妹妹可知道吗?”

虞紫妍一听,面露不屑道:“你说的是那皇帝选后的事情吧?看来这个大秦皇帝与以前的也没有两样,看到我楚国被灭,天下太平了,就也要穷奢极欲了,我真是为霸王败在这种人的手上感到不值。姐姐怎么说这么扫兴的话啊,来,今日我正谱了一支新曲,姐姐正好来听听。”虞紫妍说着就拉了吕雉的手往琴房走去。

吕雉知道一见面就说让虞紫妍帮忙只怕是很难让她接受的,所以只好随着她去了琴房听了一曲,然后又聊了一些别的,最后她才有意无意地道:“妹妹可是对那秦国的皇帝有着恨意吗?”见虞紫妍点了点头之后,吕雉才继续道,“那如果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杀了他为霸王报仇,妹妹可愿意一试?”

虞紫妍闻言毫不犹豫地道:“只要能为霸王报仇即使是再难我也愿意去做。”但随即她有面有难色地道:“可是想要杀大秦皇帝却是太难了,他的身边当是侍卫环绕,即使我想着以自己一命相换,怕也是没有一点机会的。”

吕雉很有把握地道:“以前是没有这个机会,但是现在却是老天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那秦皇不是在选后吗,只要你我姐妹入了选,甚至真的成了他的后妃,那要杀他还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吗?他或许会防着我们一时,但是我们却有一世的时间去等着给他以致命一击的机会。妹妹你说这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吗?”

“但是……姐姐与我都是有夫之妇,只怕这计策行不通啊。”虞紫妍面有难色地道。

“这事你不说我不说,又有什么人知道呢?”吕雉继续劝说道,“何况我还记得你有一个往日的好友是在秦国为官的,如是得他相助隐瞒一下,我想一切都会很顺利的。妹妹,这可是你我报仇的大好机会啊。”

听到吕雉说起在那秦国为官的人,虞紫妍立刻就想起了扶苏那日的样子和话语,自己和他已经是缘尽了,但说不定自己还可以靠着当日曾救过他一命的事情来要求他帮自己一把的。想着以前与项羽的恩爱,虞紫妍对那害死项羽的秦皇产生了无限的怨恨,一想到说不定自己能够有机会为项羽报仇杀了那秦皇,虞紫妍就觉得自己的确应该试一下,这样在自己死后也有面目见项羽于九泉了。所以在再三的思忖之后,虞紫妍猛地点了点头:“好,那我就依姐姐的话去做,只希望霸王在天有灵可以帮我们达成所愿。”

当吕雉走出项府的时候,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她为自己终于说服了虞紫妍而高兴不已,同时也是为虞紫妍终于掉进了自己的陷阱而得意。刚才的说辞中,她真心的只有想进到秦宫之中去,至于杀秦皇什么的都不过是骗人的话而已。而且在交谈的过程中,吕雉还将自己的计划进一步完善,自己大可以借着虞紫妍刺杀秦皇的事情作为自己上位的踏脚石,如果自己救了皇帝,那皇帝必然会对自己另眼相看,到时候就算皇后轮不到自己,也会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给自己的。想到这里,吕雉更觉得自己的计划很是得当,这样一来自己可以借此上位之余还可以帮自己的丈夫刘邦报仇除掉害死他的项羽的女人。

而另一边的虞紫妍却开始犯起了愁了,自己当日并没有想到还会要求助那周炜的一日,所以根本没有问他做了什么官职。同时她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对人说出自己的意思,难道就直接对他说自己想要杀他的皇帝吗?一时虞紫妍觉得自己更难决定了。

第二百八十五章 改制设想

见到扶苏都已经下了旨意在天下选后了,那些因为实在没事可干而对扶苏的婚姻大事如此上心的老人们才暂时松了下来,这也使扶苏如释重负。既然旨意已经下达了,扶苏也知道没有改口的可能,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了,而这事又不是短时间里能够有个分晓的,所以接下来他就将这选后的大事放在了一边,又开始着眼国事、政事上了。

随着战事的结束,扶苏又遵循了西汉开国时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天下很是安定,既然有吃有穿,那些各地的百姓也不会如以前那样总是想着造反作乱了。看到国家呈现出安定的情况,扶苏就开始想对现在的政治体制动手了。说句实话,对扶苏这个有着现代思维的人来说,秦时所设置的三公九卿制度着实让他有一种陌生的感觉,虽然他做皇帝已经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对有些官员的职能却还是不甚了解,而且他也觉得这些朝中的官位也太多太庞杂,实在不利于国家机器的运行。既然我来到了这个时代,就应该在改变了历史的同时对制度也作一些修改,好让我中华的发展更快一些!扶苏抱着这样的心态,就开始构思起了该如何在朝中变革的细节。

扶苏就自己所知道的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体系进行了比较,就连外国的一些东西也拿来想了一下,但是最终他还是先放弃了二十世纪出现的那些什么君主立宪和民主制度。这些制度只有当民智完全开放之后才能使用,而眼下的大秦天下百姓受教育的程度可不是一般的低,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识字,更不要说其他了。而且扶苏也知道如果真那么干了,所有的臣子都会反对自己,这种完全超越这个时代的事情是不会有人能够接受的。而在扶苏的心中还有一个他不想说出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凡人都有私心,一个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当然是希望永远控制在自己或是自己后人的手上,他可不是圣人,可以让权力从自己的手上面溜走。这样一来,扶苏就只能在历朝历代的政治体制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了。

若论中国什么朝代最为强大,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就会说出汉与唐,所以后来中原的人才都称为汉人,而在外国的华人聚集地叫唐人街。扶苏也没有和常人不同,他也立刻想到了汉唐两朝,然后他就继续想着这两朝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是可以让自己借鉴的。

汉朝作为紧跟在秦后面的王朝,基本上保留了秦时的所有行政规划,只是其核心有了一点变化,那就是从法家提倡的严刑峻罚变成了外儒内法,正因为有儒家思想的统治,所以百姓们才会安分守己,直到数百年后实在活不下去了才爆发了黄巾起义。扶苏很自然地就决定也要将那儒家的学说搬来为自己所用,这对政权的巩固很有帮助,但是那一套他依旧不是很熟悉的官吏制度,扶苏是选择无视的。

接下来他的目光看向了唐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是同时跳进扶苏的脑海中的。对三省六部制度,扶苏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一直沿用到清朝,足可见它是多么适合在中国出现了。而科举制也是一样,直到后世的什么高考、中考甚至是公务员考试都是那一套的翻版。科举制可以使那些原理没有一点机会为官的百姓也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政坛,这样一来对开民智很有帮助,因为想要做官你就得读书,而读了书后人的才智才能开发出来。而且扶苏也知道一旦这些人有了一个念想,那么他们就不会将心思放在造反上去了,而会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样一来无形中自己就可以将百姓们造反的可能压到了最低。而且那些读书人更会成为拥护自己这个朝廷的强大力量,所以扶苏认为这是很应该施行的一个方针。

决定了中央的体系之后,扶苏又着眼到了地方上面,显然现在的郡县制其实是不完善的,还不如汉朝的州县制度,但是扶苏却还是想到了汉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地方的权力过大,导致军阀割据,最后连皇帝都被人所挟持,而唐后期也如汉一般,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舍弃了这两个朝代的制度。若论内部的安定,扶苏觉得宋朝是个不错的样板,可惜有宋一朝的各种制度实在是太过驳杂,不是扶苏这样一个只是对历史稍有涉猎的人所能够搞清楚,所以他还是觉得应该用一下元明时的行省制度比较好。

这几日里,扶苏就是不断地将自己所知道的制度与现在的实情相结合,试图寻找到一套有利于自己统治和发展的制度,从而让大秦王朝能够象唐、汉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当然这一切现在只是在扶苏的脑海里慢慢成型而已,至于想将这一切全部实现,恐怕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完全的了,甚至可能扶苏有生之年也未必能看到它的实现,他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出这么一条宽广的路,而后人能沿着这条路不断地发展,这样大秦才会得以长存。

而就当扶苏想到要与张良、陈平等相商此事之前的一日,他又想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计划,那就是学那明朝成立内阁,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保证无论今后的皇帝是否优秀,至少有内阁可以处理政务。想那有明一朝,虽然皇帝有不少是不理朝事的,但是它的发展却比起后来的清朝更为快速,而清朝的皇帝可都是很勤政,这就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的好处了,纵然没有一个好的皇帝,只要内阁大臣足够明智,国家也照样能很好地发展。

就这样,扶苏将自己所设想的一切都进行了整理,然后在一日朝会之后留下了张良、陈平、韩信、蒙恬四个自己最信任的人,将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

刚一开始,四人对扶苏突然提出要改制的提议觉得很不理解,只当扶苏在取了天下之后急于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本事才搞的这么一出。但随着扶苏不断地讲解,如陈平、张良二人这样的对政事很是精通的人便看出了其提议的有利一面出来了。特别是当扶苏提出用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这一创造性的举措时,更是让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惊讶于扶苏能够想出如此精妙的举措的同时,张良也有些担心地道:“皇上此法虽然可以使更多的平民为官,从而使拥护我大秦的人更多,但是那些各地的权势之人又怎么会甘心呢?只怕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的。当日商鞅在秦变法,也惹来了旧时贵族的激烈反对,我们现在这么做怕是会旧事重演啊。”

陈平在一边笑道:“张大人有些过虑了,如今天下与以前有所不同,当年的贵族都是承继了几代之人,手上有着连大王也无法忽视的实力,但是现在却是百废待兴,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早已经被这些年来的战乱搞得自顾不暇了,如何还有什么余力来反对皇上的举措呢?”

扶苏一听这话觉得很是有理,自己的确应该感谢那些起义的六国之人,这样一来使得原来可能对自己的改革起到阻碍作用的人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使阻力变到了最小。而后扶苏又说道:“子房,其实若说以学问取仕,现在最有可能为官的还是那些世家之人,毕竟百姓之中识字的都不过寥寥,更不要说那有足够的学识来参加科考的了。所以朕料定这科举不会有多少人反对,而当他们发现这科举在往后会影响他们的地位时,一切都已经成了定论。”

张良细想一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情,也就不再纠缠于这一点了,开始与扶苏他们讨论其他的各个举措。这一商量就是整整一日,经过几人的反复考量之后,扶苏决定先以朝中官员不够为借口向全天下宣布科举选拔人才为官的举措,待到科举这项新政策能被人接受之后,再慢慢地将其他的举措落实下去。

扶苏知道这么多的新体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也同意了他们的看法,以渐进的方式缓慢地改变原有的一切。

扶苏已经在想着如何将国家治理得更好,使大秦能够走得更远,可是匈奴人却不会让扶苏这么舒服地设计自己的未来,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粮食,所以在十二月的寒冷天里,上万的匈奴骑兵出现在了雁门郡的城外,向着这个人少兵也少的城池发起了进攻。

一直以来匈奴人都没有发兵劫掠,使得守在城中的秦军将士都没了防备,不过一日工夫,雁门郡被破,烽火刹时就被点了起来,直传到了守在北地郡的蒙毅的耳中……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失策

蒙毅在北地郡得知了扶苏已经将楚国灭掉从而天下一统之后,心下却很不是滋味。只因这样一来他就没有立功的机会,虽然戍守边疆也是一个功劳,但和灭国拓土比起来那就显得很不起眼了。可是蒙毅也知道自己并不是扶苏的亲信,而自己的兄长蒙恬也不是一个徇私的人,所以他只能待在这里,小心防范着匈奴人,同时满是羡慕地看着中原的一次次大战。唯一可以让他有所安慰的就是跟随扶苏时间比他还早的周行也如他一般留守在北边的城池中,至少他也不能与自己一样立下多少战功。

心中很是迫切地想要立功的蒙毅知道中原已经没有自己表现的舞台了,所以就寄希望于草原上的匈奴人出兵来犯了,这样自己才能名正言顺地立下功劳。可是显然事情也没有他想的那么如意,因为扶苏的一计使得草原上最有实力的两个部落发生了冲突,两批人马就此内战不休,更没有了来犯边境的可能。看着这局面,蒙毅只能叹一声时不我予了。

这一日,正当蒙毅与往常一般在城中各处进行巡哨的时候。,一名士兵便急急赶了过来:“将军,东边有烽火燃起,恐怕是有敌人来犯了。”

“竟有此事?”蒙毅一听就来了兴趣,立刻就让那士兵带着他赶到了嘹望台处,远远地看去,果然见到一条笔直的浓烟在东边升空。“来人,速速派遣斥候前去示警处打探消息,本将军不信了那匈奴人胆敢出兵对我边境不利。”虽然说着不信,但蒙恬的心里却很是希望这是真的,因为这样一来自己的机会也就到了。

斥候去了没多久就传来了消息,说是那里的烽火只是从更东边的烽火台处传来的,他们只是传递一下消息而已。于是蒙毅便让斥候继续往东而去,一定要他们找到示警的源头。但是还没等他们将消息的源头找到,一只信鸽已经飞到了北地郡,信上面只有一句话:“雁门郡破,小心匈奴人。”看了这信,蒙毅先是一呆,因为他想不到情况会这么严重,在他想来匈奴人字多只是攻打某一个城池而已,不料却已经有一个城池被破了。但随后他就想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了,立刻下令让城中的人马准备出发,往东而去与匈奴人一战。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他是不敢隐瞒不报的,所以在出兵之前,蒙毅还是写了一封表章,让人星夜送往咸阳,里面就是写了雁门郡被破和自己带了人马前去救援,并让朝廷派遣就近的周行等人也赶去救援。然后他就带了北地三万守军中的两万五千人马赶去了东边,而只留下了五千人马守在北地郡。当这封奏折送到扶苏跟前时,已经离蒙毅出发有了七天的时间了。

在看了这表章又结合了从其他边郡中得来的消息分析之后,张良得出了一个不好的讯息:“皇上。只怕这次匈奴突袭雁门郡只是他们进犯中原的第一步,而蒙毅将军一旦带了人马离开北地,就会让匈奴人找到一个更好的下手目标。”

韩信也是一脸的忧色:“匈奴人这一举动不但是调虎离山,使我北地郡完全陷于孤立,而且那离开城池的两万五千人马怕也会成为匈奴人的目标啊。若论在野外作战,我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