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遵命陛下。臣会后立刻就去办。”甄旭升恭敬地领命道。
其他将领听女皇这么一说,知道皇帝暂时还不想那朝鲜开刀。于是纷纷兴致索然地停止了相关讨论。却听此时的女皇跟着便回头向萧云问道:“萧尚书,倭国那边的情况现在怎样了?”
“回陛下,德川幕府方面近日向朝廷发来了求救信。声称皇夫遇刺一事乃该国叛军所为,与幕府和倭王无关。此外幕府还在信中称而今倭国叛军势大幕府已日渐不支,希望朝廷能派兵救援。”萧云说到这里顿了一顿道:“陛下,现已证实幕府所言均为事实。以萨摩长州等西南藩镇为首的叛军已占据秦津、四国两岛以及本州岛的南部。此外,萨摩藩的主力目前正在围攻长崎港,并对港内我朝的使馆与商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萧云才介绍完长崎的情况,对面的李海就立即向孙露敬礼道:“陛下,长崎乃是我朝在北太平洋的重要港口。而今长崎被围攻势必造成我朝多条航线中断。因此臣恳请陛下即刻发兵救援长崎。”
“即刻发兵?这么说海军部以将海外的舰队召集经回来了?”孙露听罢反问道。
“回陛下,南洋舰队虽尚未回国。不过对付倭国的那些小舢板近海舰队再加上武装民船就已经足够了。更何况长崎港本就固若金汤。只要舰队在海上稍微给些支持,长崎便能顺利击退倭人的进攻。”李海信心十足的进言道。这即是出于他当年征战江户的经验。同时也源于其对武装民船战斗力的了解。
由于中华帝国在太平洋上享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因此其麾下的主力舰队大多数时间都在海外游荡,反而很少来关注本土沿海。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华帝国的沿海就不设防。正如帝国陆军分野战军与国防军。帝国的海军亦有留守本土的近卫舰队,但其规模却不能与海外舰队相提并论。事实上,在战斗力方面海军部更倾心于作为准军事组织的武装民船。这些船队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火炮。平日里在中国海范围内跑运输做生意,一但出现紧急情况就立即应征入伍成为帝国坚实的海防壁垒。有时朝廷也会向这些武装民船颁发私掠证,这时他们便又摇身一变成了私掠舰队。因此对于武装民船的战斗力,李海等海军将领可谓是信心十足。
可孙露听罢却婉转地摇头道:“李爱卿的意思朕明白。朕并不是不相信武装民船的实力。但此次作战的目标并非仅限于长崎一港,也不是一两次胜仗就能了结的。所以为了后续作战着想,朕认为还是等帝国海军主力归国后再说。”
“陛下的意思是想对倭国实施登陆战吧。如果是那样的话光使用武装民船确实薄弱了一些。”一旁的张家玉点头附和道。他知道李海和海军有足够的资本骄傲,但作为陆军元帅张家玉不能将数万陆军将士的性命寄托在海军的自负上。
听女皇与张家玉这么一说,李海不由微微迟疑了一下。不过这种难色只是一闪而过,却见他随即便爽快的答应道:“陛下与张元帅说得对。海军这次定会全力支持陆军完成对倭国的登陆战。不过南洋舰队回本土大概还需一两个月的时间。”
“南洋舰队?李元帅,南洋舰队规模向来不大。更何况现今其大部分主力战舰都已经被调往印度洋。就装备来说南洋舰队并不比本土的近卫舰队强到哪儿去。征伐倭之战事关重大,海军部还得多加重视才行啊。”张家玉略带不满的提醒道。此刻李海一再地推脱不肯调海军主力回本土,在陆军部看来多少都有些藏私的嫌疑。
面对张家玉的质疑,李海只得两手一摊解释道:“张元帅,海军不比陆军。帝国的舰队遍及全球,姑且不论通讯上的困难,就算此刻印度洋、大西洋、美洲等地的舰队收到命令赶回中原,恐怕也要花上数个月。而南洋舰队与本土相隔最近也能最快赶回本土。再说南洋舰队被调离,海军部还要就南洋群岛与印度洋的兵力布置重新做调整。”
“好了。朕相信海军部会给出一套最佳的作战方案。但也不要忘了与陆军部多做交流,这样才有助于诸位日后的合作。”孙露说着又回头向萧云问道:“萧卿家,军务部的作战计划与后勤补给准备得怎样了?”
若在从前萧云一定会如数家珍地向女皇禀报军务部的工作情况。但这一次他却一改常态地回答道:“回陛下,关于此次作战计划主要由甄侍郎制定。臣以为具体事宜由甄大人来说明比较合适。”
孙露听罢,会意地点了点头:“那好,甄卿家你就来说说吧。”
“是陛下。”觉得有些受宠若惊的甄旭升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上司,随即恭敬地起身向女皇行了个礼后打开了自己面前的报告道:“依照陆军部与海军部提交的计划,我军将应德川幕府的邀请出兵倭国协助幕府军平定倭国内乱。在开战之初,陆军将在南洋舰队的掩护下于本州岛登陆与幕府军会师。在将进犯的叛军赶出本州岛后,我军将从长崎方向实施第二轮登陆计划,以便与南下的联军一同消灭盘踞在秦津的全部叛军残余。预计此战我军前后需投入三个野战师、两支舰队。另需征召一百余艘武装民船作为补给舰队。但不排除因战事需要增派兵力。目前第一轮登陆所需的三十万担粮草以及十万银元均已准备完毕。敬请陛下验收。”
“恩,做得不错。”孙露一边满意地夸赞甄旭升,一边向身旁的张家玉询问道:“张卿家,陆军部决定第一轮登陆的人选了吗?”
“回陛下,臣等商议决定让李耀斗将军的第六野战师作为第一梯队登陆倭国作战。至于蒙古方面则继续由李虎将军坐镇。”张家玉恭敬地回答道。事实上,与准葛尔部之间的战斗将帝国陆军大量的野战部队都牵制在了西北。正如海军部无法在短时间内调主力舰队回本土一样,陆军部亦无法在几个月内将身处大漠的数万军队调来辽东。因此对于陆军部来说驻守辽东的第六步兵师是帝国野战军中目前唯一可以征调的部队。当然这并不是说陆军部麾下已无兵用。其实无论是调用国防军,还是临时征兵,都能让帝国在一个月内组织起十万大军来。可那样一来兵员素质与战斗力便无法保证。于是本着贵精不贵多的想法,陆军部果断地制定下此次分批登陆的计划。
“陛下放心,臣这次定会扫平倭酋,决不辜负陛下您的期望!”李耀斗连忙起身向女皇敬礼保证道。将近十年的和平生涯让这位猛将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战斗。可就在他信誓旦旦地向女皇做保证之时却听有人在门外大声喊道:“我也要去倭国作战!”
众人赶忙寻着声音回头一看,却见一身戎装的皇子杨禹轩正站在门口。只见他毫不介意众臣惊讶的表情,径直上前向母亲敬礼道:“母亲请允许孩儿前往倭国作战为父报仇。”
然而杨禹轩血气方刚的请战得到的却是孙露面无表情的质问:“你来这里干什么?”
“孩儿是特来向母亲请战的。”杨禹轩拱手道。但孙露却并没有理会儿子,而是向着随后赶来的侍卫长责问道:“这是少将级以上将领才能出席的重要军事会议。为什么让一个士官生进来?”
“回陛下,殿下他…他自己闯进来的。”侍卫长委屈地说道。显然对他来说挡住气势汹汹地皇长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是英武殿,没什么皇长子。你立刻把这名士官生带下去!”孙露语气严厉的说道。
“可是母亲…”眼看着母亲要赶自己走杨禹轩连忙就想上前争辩。却再一次被孙露不容质疑地打断道:“你身穿军服就是个军人,应该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既然违反了军纪,朕现在罚你禁闭一个月。下去吧。”
“是,陛下。”被母亲气势所压迫的杨禹轩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处罚。
眼看着儿子垂头丧气地被侍卫给带了出去,孙露黯然地垂下了眼帘。丈夫的死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家庭成员是多么的脆弱。因此她决不允许自己再犯相同的错误让子女置身于危险的境地。想到这里,孙露整了整思绪,深吸一口气,抬头向众臣宣布道:“今日的会议就到这里。此战关乎帝国声誉威严,希望诸位全力以赴!”
第200节 南洋舰队北上复命 西北军团围追准匪
弘武九年的冬天对于南洋诸岛来说注定是一段忙碌的日子。皇夫杨绍清的遇刺身亡让驻扎南洋的帝国舰队不得不冒着强劲的东北季风急匆匆地赶回中原复命。为了不至于造成南洋群岛军事真空,帝国海军部又将印度洋上的部分舰队调入了南洋海域巡逻。如此大的军事变动就像是一根巨大的树枝一般将不大南洋群岛搅得暗潮汹涌。
此时此刻在新加坡的总督府中,陈家明正手持酒杯站在自己曾经的书房中,望着窗外繁忙异常的港口若有所思地问道:“龚大人,朝廷这次是要将南洋舰队全部调往中原吗?”
“是啊。贤亲王死于倭人之手,天朝不可能就此罢休。”坐在太师椅上的龚紫轩语气坚定的说道。作为一个长期在海外活动的外臣,龚紫轩对于皇夫杨绍清的印象并不算深刻。但他知道女皇与皇夫向来恩爱。女皇又是一个性情中人。可想而知皇夫的死会给女皇带来怎样沉重的打击。
“朝廷为贤亲王报仇确实没错。不过有必要如此急着调南洋舰队回中原吗。现在可是北季风期啊。就算舰队即刻起程也要花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那还不如等来年南季风期再北上。这样南洋这里也有充裕的时间做调整啊。”陈家明微微皱起了眉头道。相比龚紫轩,陈家明与杨绍清的感情要深得多。作为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陈家明万万没想到杨绍清竟会死于暗杀。这无疑是对好友那与世无争性格的莫大讽刺。而未能参加杨绍清的葬礼亦是陈家明心中的一大憾事。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在他的脸上有过多的显现。多年的历练俨然已经将他的心磨练得犹如一块磐石。正如他在悲伤之后,头一个想到是帝国的利益。
“陈会长你这话是没错。不过朝廷此次急调南洋舰队也并不完全是为了给贤亲王报仇。就在倭人派刺客来中原行刺的同时,倭国本土也发生了叛乱。据说以萨摩长州为首的叛军在短短数日内就占据了整个秦津岛。就不知长崎现在怎样了。那里可是帝国在倭国最重要的港口啊。”龚紫轩不无担忧地说道。
“什么!秦津被倭国的叛军占据了!这么说此次刺杀陛下的也是那群攘华派咯?”陈家明回头问道。刚从埃及回到南洋的他对中原情况还不甚了解。
“恩,应该是同一伙人。其实朝廷早就注意到这批‘倒幕攘华’派了。只不过当初为了给幕府施加压力,才一直迟迟没有向他们动手。却不想竟会留下如此大患!”龚紫轩紧握着拳头懊悔道。见此情形,陈家明默然地叹了口气安慰道:“大人不必太过挂怀。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许多事情都不是光凭你我一念之想就能实现的。这么说朝廷这次是打定主意要攻打倭国了?”
“是的。无论是为亲王报仇,还是为了帝国的尊严,这一仗朝廷都要打!”龚紫轩说着起身走到了窗前指着远处白帆点点的港口道:“陈会长你看这是一座多么繁荣的港口啊。在天朝龙旗的照耀下无数的这样的港口组成了我中华的海上帝国。可是现在倭人却在挑战这面龙旗。如果天朝坐视不理的话,那红底金龙旗就将会随之暗淡。而有一个人挑战,势必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挑战。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我中华的海上帝国就会彻底崩溃!”
听完龚紫轩的话,陈家明的神色变得更加的凝重起来。他知道龚紫轩说的都是实话。不错,现在的中华帝国确实强盛。她拥有着前人所不曾拥有过的海上帝国。这个海上帝国在给中华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却也有着它脆弱的一面。正如龚紫轩所言中华的海上帝国是建立在殖民地上的。然而殖民地终究是殖民地,是向别人“租”的地盘,不是自家的行省。中华朝只是依靠船坚炮利才换取了殖民地的臣服。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殖民地的百姓对中华并没有什么认同感。甚至在内心深处还对中华抱着深深的仇恨。对此,中华朝并不是没有认识。然而数千年来天朝上国的自负,以及对藩属国的偏见。都让帝国的士大夫以及财阀们想当然地认为藩属、殖民地是倾慕天朝才表示臣服甘愿为天朝服务的。直到此次倭人叛乱才彻底让人们警醒了过来。暮然发现自己原来并不受人欢迎。
想到这里陈家明沉吟了一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人的意思我也明白。为了维系朝廷的威严,征战倭国势在必行。但也不能就此顾此失彼啊。既然一向点头哈腰的倭人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又如何保证其他藩属国不会趁着朝廷专心对付倭国之际图谋不轨。”
“陈会长所言甚是。其实朝廷也是意识到这点的。所以这才将印度洋的部分舰队调来南洋接替南洋舰队。”龚紫轩点头解释道。
“可如此一来我朝在印度洋的实力不是相对就弱了吗?”陈家明眉头紧锁道。
“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了帝国后院的安全朝廷也只得暂时放弃在印度洋的一些利益了。”龚紫轩无奈地苦笑道。
“龚大人,这可不是在放弃一点利益。朝廷现在将兵力从印度洋抽出很可能会让帝国在印度洋多年的经营付之东流啊。”陈家明忧心忡忡地说道。
眼看陈家明说得如此严重,龚紫轩不由地吓了一跳。却见他连忙追问道:“怎么!陈会长你在印度洋听到什么对帝国不利的消息吗?”
“龚大人,你们殖民司可曾得到过英国人与奥斯曼帝国接触的消息?”陈家明一脸严肃地问道。
“这事殖民司也得到过风声。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难道说这其中有什么猫腻?”龚紫轩关切地问道。由于奥斯曼帝国在印度洋及地中海上都掌控着不少重要港口。再加上其又垄断了不少非洲地区的特产。因此欧洲国家的使节会与奥斯曼帝国接触并不是什么反常的事情。而且殖民司得到的最新情报显示奥斯曼帝国把英国使节晾在了一边。这十分符合奥斯曼帝国对欧洲人的一惯态度。因此龚紫轩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此刻听陈家明这么一问,他不禁又警惕起来。
“英国人与奥斯曼人究竟谈了些什么,老实说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在埃及得到的消息是奥斯曼的大维其单独接见了英国使节。”陈家明如实说道。
“恩,这确实不像是奥斯曼帝国的作风。难道说英国人想唆使奥斯曼人对我天朝不利吗?”龚紫轩狐疑地问道。
“这在下不敢肯定。但有备无患是没错的。毕竟我们帮助埃及脱离了奥斯曼帝国。虽然做得隐秘但纸是终究包不住火的。奥斯曼人又不是傻瓜,英国人也不是善男信女。难保那两国不会因共同的利益走到一块儿。”陈家明谨慎地说道。
“陈会长你分析得不错。本官也听说奥斯曼现任的大维其年纪虽大,却老当益壮是个难缠的角色。”龚紫轩会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顺口问道:“英国人在咱们背后搞小动作。咱们也得礼尚往来啊。听说香江商会在欧洲资助了英国王室不少钱啊。”
一听龚紫轩提到了英国王室,陈家明不由微微一笑摇头道:“钱是给了不少。契约也同他们按下了。不过比起克伦威尔来斯图亚特王室还是势弱了些。想要重反英伦恐怕还要花些时间。”
“克伦威尔?他若是真是个识时务的俊杰就不该同我天朝作对。”龚紫轩傲然地说道。
“这事难说得很。现如今各个国家都在满世界的寻找财源,寻找新的土地。冒险家们的步伐远比朝堂的计划来得快。有时还没等朝廷反应过来,国土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又增加了一大片。我朝现在不也一样?”陈家明由衷地感叹道。
“是啊,朝廷现在在海外的发展确实快了些。有时候还真让我们这些外臣觉得难以招架。往往一不小心就不知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哪儿个国家。甚至还会莫名其妙地与对方打上一仗。好在我朝的舰队船坚炮利才不至于吃亏。”龚紫轩感触颇深地附和道。
“话虽如此。可帝国的舰队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中华在世界上树敌就会越来越多。到时候帝国就算拥有再多的军队也难保不会捉襟见肘。”陈家明忧心道。这次的埃及之行让陈家明有机会对印度洋沿岸的各个国家进行一番大致的考察。得到的感受与龚紫轩的感叹相差无几。因此才会对帝国在海外的某些做法进行反思。而这次倭国的反叛则正应了他的某些忧虑。
“对于朝廷来说中原才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海外的发展是优是劣,在军事上朝廷总得先满足中原才是。因此目前印度洋的事也只好暂时先搁一搁了。”龚紫轩宽声安慰道。
“也罢。现在也只有这样了。”陈家明沉吟了一声回头问道:“龚大人,你这次也打算回京师吗?”
“是的。中原出了如此大事。倭国一事又牵涉甚广,我作为殖民司长必须得回去。”龚紫轩点头应道。
“那南洋、印度洋这里怎么办?”陈家明跟着追问道。
“暂时也只能交由底下的人留守处理了。”龚紫轩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又补充了一句道:“关于英国与奥斯曼的事我会嘱咐底下人多加注意的。”
耳听龚紫轩这么回答,陈家明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原本他还指望龚紫轩能留下主持大局。毕竟其熟悉海外事务,对应各类突发事件也向来迎刃有余。但此刻看来是不可能的了。正如龚紫轩所言,杨绍清的死或许已让中原暗潮汹涌。无论是龚紫轩还是他本人在这个异常敏感的时期都不得不回京复命。
弘武十年农历一月,在南洋群岛庆祝新年的爆竹声中,陈家明与龚紫轩搭乘南洋舰队的最后一批战舰踏上了回中原的归程。与此同时一路马不停蹄的差役也将皇夫杨绍清遇刺身亡的消息送到了相隔万里之遥的科布多草原。一月的阿尔泰山千里冰封,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就算身处烧着碳炉毡房之中,吴三桂与他手下的一干将领们依旧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但对此刻众将领来说这寒意却并非毡房外凛冽的寒风所至,而是源自于吴三桂手上的那封信。
“这些…这些倭人真是太胆大妄为了!”好不容易反应过来的廖监军挥舞着拳头愤然地说道。
“朝廷出了如此大事确实令人震惊。但诸位不要忘了朝廷派我们来此的任务。不要忘了现在卓特巴巴图尔的脑袋还安稳地搁在他肩膀上。现如今我军已成功将准酋赶进了包围圈,赶上了绝路。所以本座不希望有任何人在此关键时刻分心!”吴三桂说罢将手中的文书一合搁在了一边。在他看来皇夫的死对朝廷来或许是件惊天大事,但在西北却远没他即将所要面对的那场战斗来得重要。
自从去年入冬以来吴三桂部与西撤的准葛尔部进行了一系列激战。察罕度尔、扎布韩、索尔毕乌拉克泰,围绕着之前修筑的诸多兵站,中华军在吴三桂的指挥下以严密防守,诱而不出的战术,迫使准军放弃了从科布多突围回额尔齐斯河上游的打算。转而又重新退回了杭爱山,直至被中华军一路威逼引诱到了眼前的昭莫多。眼看着将近两年的心血即将取得成果,吴三桂部上下自然是心无杂念地将精力全部投到了即将到来那场战斗上。只见众将当即齐声附和道:“是将军!”
望着士气正高的一干属下吴三桂满意地点了点头。可正当他要进一步就作战细节做交代之时,一名将官突然兴匆匆地跑进大帐报告道:“禀告将军,在肯特岭附近的河谷之中发现了准葛尔主力的踪迹。”
“可以肯定是准葛尔的主力吗?”吴三桂听罢豁然起身追问道。周围的将官们也跟着一个个伸长了脖子。
“回将军,据侦察连所称该支人马约莫有一万多人马,有一辆豹皮马车,还有火枪兵随行。”那将官如实地回答道。
“将军,没错这真是卓特巴巴图尔的人马。前年在那达慕上小人见过那辆豹皮马车。”一旁的一个部落酋长点头证实道。
然而此时的吴三桂却并没有像自己的属下那般喜形于色。却见他微微皱了皱眉头谨慎地命令道:“让侦察连给我再探!务必要弄清楚对方的确切身份。另外从此刻起各部依照原定计划进入既定位置,不得有误。违令者军法处置!”
第201节 昭莫多吴三桂大胜 雪月夜准葛尔更权
昭莫多北依肯特岭,东峙丘陵,西临河水。此时此刻行进其中的卓特巴巴图尔望着周围荒芜的丘陵不禁悲由心生。冬季正是草原一年之中最萧瑟最贫瘠的季节。但现在的他却要在这危险的季节带领手下的人马翻越阿尔泰山脉北上回叶密立河。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怎样艰难的道路,可卓特巴巴图尔却不得不在这样一个错误的时间做出这样一个极不明智的决定。因为他根本就无从选择。
虽说杭爱山一战让准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损失了整个罗刹军团。但光是这些损失并没有击垮卓特巴巴图尔。对于准军来说蒙古骑兵才是他们真正的有生主力。只要汗王本人健在那这仗就算没完。然而无论卓特巴巴图尔再怎么坚强,准葛尔的士兵再怎么善战。有些东西却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战胜的。那就是饥饿与严寒。
在草原上任何人都无法战胜严酷的大自然。这一条法则当然也适用于中华军。只不过对卓特巴巴图尔来说他的情况要糟糕得多。蒙古骑兵历来就是靠以战养战长来实现途奔袭。就算现在准军引入了火器,其战术同数百年前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但这一次蒙古人打到哪儿抢到哪儿的战术在中华军的堡垒面前却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犀利的火炮大大提高了一些规模并不大的兵站城寨的防御力,使得准葛尔人在劫掠粮草过程中往往要比以往花上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多次劫掠都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卓特巴巴图尔最终心有不甘地下令退出了喀尔喀草原。因为随着冬天的降临准葛尔部的粮草已经日渐捉襟见肘了。
可归途却远比卓特巴巴图尔现象中的要困难得多。就在他们深入察哈尔草原的同时,中华军早已抓紧时间在他们的退路上修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兵站与堡垒。这些个兵站规模虽小有些甚至只是用粗糙的原木搭成的。但大多都占有有利地形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炮。这些兵站在与当地一些小部落的配合下经常能让气势汹汹准军空手而还。更让卓特巴巴图尔的气得牙痒痒的是,那个叫吴三桂的汉人竟然事先将他们所经之地青草尽焚,使得准军不得不饶道更为荒凉的山地。而今准军的粮草早已见了底。一些原本附庸准军的小部落也纷纷借机溜走了。卓特巴巴图尔十分清楚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他知道自己的背后不仅有土谢图部与汉人的数万追兵,还有来自臣下盟友们质疑贪婪的目光。
“大汗!前方发现了一队汉人人马!”一阵急促地马蹄声打断了卓特巴巴图尔的思绪。却见他连忙回过了神追问道:“有多少人?在那里?”
“回大汗。在南边的林子大概有三百来人,还有几辆车子。小的看得一清二楚,上面还装着羊羔子呢。”探子气喘吁吁地回答道。
“大汗,莫非是汉人的辎重?!”一旁的苏赫巴鲁听罢当即眉飞色舞嚷道。他的大嗓门立刻就引来了周围准军将士们的一致注意。几个月来的饥饿已经让这些士兵对某些词语变得特别敏感。却见他们之中当即就有人拔出了弯刀打算大干一场。
“大汗小心有诈啊!”一个年长的头人提醒道。
“什么有诈。弟兄们都快饿死了!”不知是谁怪叫了一声。周围的士兵们立刻就焦躁地附和了起来。
“都给我闭嘴!”见此情形卓特巴巴图尔不由沉下了脸喝道。一时间现场的众将士顿时就安静了下来,可气氛却又变得异常紧张起来。望着那一张张因而饥饿变得焦躁的脸。卓特巴巴图尔自己的人马此刻就像是一头饥渴难耐的野兽突然闻到了肉香。就算明知前方可能是陷阱仍会义无返顾地冲过去。想到这里卓特巴巴图尔不禁把心一横,翻身跨上了自己的坐骑向着手下们高声宣布道:“走!们现在就去大干一场!”
当卓特巴巴图尔带着手下一干因饥饿而疯狂的准葛尔骑兵犹如恶狼一般扑向可能是诱饵的那支中华军之时。吴三桂正站在肯特岭的山头上俯视西边的整条河谷。却见在他东翼的高地处布置了一个轻骑兵团及四百名喀尔喀蒙古骑兵;西翼则由一个步兵旅及一个掷弹兵营,沿河布阵。吴三桂亲率一个龙骑兵旅一个步兵营居中占领山头,在他的身后是被安排在制高点的炮兵营及一个骑兵营。再加上一同随行的辎重部队,中华军一方的总兵力达到了近万人,各式火炮亦多达十五门。以如此规模的兵力对战准葛尔的一万主力,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但吴三桂却并没就此放松警惕。因为对他来说今日之战有着一个十分特殊的作战目标。
正当吴三桂低头思考之际一旁的参谋忽然激动地叫出了声来道:“将军,您瞧,是准葛尔人!”
“哦,在哪儿里?”吴三桂赶忙举起了望远镜观察起来。
“就在那儿。在东北方向上!”参谋一边指着远处正在蠕动的黑点,一边关切地问道:“将军,我军是否现在就进攻?”
“不!在等一等。”吴三桂一抬手否定道。却见他又观察一番对面的准军后,果断地命令道:“传令下去,中军一律下马步战,待令再行冲锋。”
“下…下马步战…”参谋微微一怔道。他不明白上司为何要下这样的命令。可还未等他询问,吴三桂却已经不耐烦地回头喝道:“没听明白本坐的话吗?”
“是,是,属下这就去。”被上司威严所慑的参谋再也不敢多问,连忙头也不回地下去通报最新指令去了。
与此同时,卓特巴巴图尔所率的五千人马也已尽收吴三桂的眼底。眼看着一路最踪诱饵的准葛尔人逐渐地进入了自己的包围圈,吴三桂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自信的笑容。需知准噶尔军队机动能力极强,战术也十分灵活。想要诱骗伏击他们更是难上加难。若非事先中华军已经多次挫败准军劫掠牧场的行动,吴三桂还真没把握能把这帮狡猾如狼的家伙引过来呢。不过此刻看来先前的担忧颇为多余。显然饥饿已经让准军失去了原先的判断,亦或是说在逼迫他们孤注一掷。
然而准噶尔军终究是草原之子。兽一般的本能反应让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埋伏在四周的中华军。于是在零星放了几声火枪后,准军转身便想夺路而逃。这一举动自然没能逃过山头上吴三桂的眼睛。却听他当即果敢地向炮兵下令道:“别让那帮鞑子跑了!给我狠狠地轰!”
有了主帅如此命令,炮兵们自然也就没了顾及。一阵又一阵的弹雨劈头盖脑地就射向了底下的准军。一瞬间整个河谷硝烟弥漫炮声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