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弄臣-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770章 大明头号阴谋家

过了一会儿,李东阳抬起了头,脸色没那么凝重了,反倒是多了点无奈,这样的神情让他显得有些苍老。目光落在儿子身上,他却没说话,只是那么端坐着,一手还捏着眉心,另一只手则是在文卷上轻轻敲着,似乎在思考什么。

之父莫若子,李兆先跟老爹的关系不似寻常父子那样严苛,不过感情还是不错的,他知道老爹在想什么,也知道他想问什么,以及为什么迟迟不肯问出口。

他笑了笑,解释道:“侯爷的方略,孩儿初闻之时,也是一般的惊诧,不过,若是能将学院所授的那些理论都精研通透了,倒也能理出一丝脉络来……”

李公子的兴趣广泛,书院的治学气氛也宽松,所以他并没有局限于在哪个学院就学,而是在好几个专业间来回晃荡。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谢宏一手创立的书院,最大的职能就是将学员的天赋发掘出来。尽管李兆先才华横溢,在几个领域都有上佳的表现,可学院的教授们还是一致判定,经济领域才是他真正能施展才干的地方。

因此,当谢宏回京,传令商学院,征调经济干才时,李公子是第一个受到推荐的。谢宏用人向来只看本事,对出身什么的不甚在意,一夕长谈之后,很满意的敲定了人选。

在这个领域,谢宏自己也是个半吊子,他只是从网络论坛和新闻之类的资讯中,对金融知识有些了解,让他自己建立一个完备的现代,或近代经济体系,那是肯定做不到的。

毕竟相隔几百年和好几个时代,即便是他说出来的那些皮毛,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是难以理解的。也许放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些理念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也说不定,那个时代有管仲,有范蠡,有吕不韦,都是以经商所闻名后世,并且还有所建树的人物。

所以,放荡不羁,敢想人所不敢想,又有治学之才的李公子,就成了最能理解这些超前的理念的人,更难得的是,他还能学以致用,对谢宏来说,也算是个意外之喜了。

即便如此,当谢宏将整个计划抛出来的时候,李兆先也是惊讶万分的,当时他心中所想,和眼下他老爹想的,其实没多大差别,只觉得这是个傻到家的计划。

给人送钱不说,还有养虎为患的嫌疑,倭人也好,棒子也好,都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不是侯爷自己一直奉行的理念吗?得了谢宏的提示,再结合经济学理念,仔细研究之后,他才有了一丝明悟。

“从表面上看来,大明帮助倭国建设的大阪特区,似乎在复制天津经验……尽管有个相应的租借协定,在租期之内,可以将其视为大明的领土,不过终究是在倭国境内,用的也多是倭国工人,在他人侧畔,难保有个万一……”

“嗯。”听着儿子的解说,李东阳微微颔首,这也是他最为疑惑的之处。

天津的兴盛有打击士林威望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繁荣,同样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源源不断的财富由此流入了国库,自永乐年之后,大明的国库从未有哪一刻,如近年来这般丰盈。

俗话说:一白遮十丑。政治的前提是经济,只要不差钱,政体上纵是有些缺失,也会一并被掩盖起来,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自大航海时代之后开始崛起,并且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近代体制,因为他们不差钱。在建立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有很多缺陷的,但人家不差钱,所以有什么危机也能平稳度过。李东阳不知道欧洲的事儿,可其间的厉害关系,他还是很清楚的。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大阪和天津有根本性的差距。”李兆先的自我否定将李东阳的兴趣引得更浓了,他坐得笔直,身子微微前倾,全神贯注的倾听着。

“首先,是人员问题,和天津不一样,倭国的工坊中,倭国人只能充当最低级的工人,他们可能会学到一些技术,但那都是最粗浅的,属于那种,普通人培训一两月就能上手的技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以这样的技术,想发展出更高级的,呵呵……”

他轻蔑的笑了笑,道:“那将是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而且倭国朝廷还得施行相应的措施来配合,天津能成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在于书院,只有从书院源源不断的获得各种领域的高级人才,天津才能拥有足够的活力,不断前进。”

“书院么……”李东阳默默点头,从书院设立之时起,他就预感到,这个新生事物,会对天下造成冲击,带来极大的改变。

现在他的预感应验了,他却不知应该高兴还是悲哀,以他的身份和年纪来说,其实是不喜欢改变的。士人们总是喊着祖制,祖制的,除了对体制的维护之外,也不无这方面的心思,维持稳定,稳中有变,比贸然革新要安全得多。

但现在看来,谢宏的革新是成功的,从最开始的一步开始,这个少年就已经成竹在胸,一环扣一环的计划,说明他心中有完整的变革韬略,所以才会有现在成就。虽然李东阳会感到错愕,也不想认可对方,可他还是不得不叹服。

“还有产业结构的问题。在倭国开设的工坊和天津并不一样,那些工坊主要以就近利用资源为主,兼以危险性高,容易造成污染的产业,比如:造纸、火药、部分化工行业等等,这些行业利润虽然丰厚,可消耗的资源也比较多,而且还属于劳动密集型……”

李东阳听得似懂非懂,资源什么的他还懂点,造纸需要木材、竹子,火药需要硫磺、硝石,这些资源在倭国都挺多的,后者更是属于特产;危险性他也懂。不过,污染什么的,他就没有概念了,至于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他就只能瞠目结舌了。

“反正,就是好处坏处兼有,好处都在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弊端则会在日后慢慢显现,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对工业化进程没有多大帮助,属于夕阳产业。”

李东阳听得迷糊,李兆先解释起来也相当费力,他不是不想尽可能的用通俗的言辞说明,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努力。他发现,不用谢宏的那些新名词的话,说明起来会更加费力。

“那……宝钞的制度呢?洪武年间的宝钞制度还是颇为完善的,这一次弥补了疏漏之处,看起来似乎已经没了破绽。纵然倭国没法进行所谓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若他们以此平息了内乱,重尊王室,千万倭人,威胁还是相当不小的吧?”

身为首辅,李东阳不可能一点都不懂经济,对大明以至前宋施行过的政策,他都是有研究的。宋朝的交子属于民间自发流动的东西,而大明的宝钞也是在吸取了交子的经验后,而推行出来的。除了以税赋回收这一节之外,诸如防伪、流通等方面的举措还是相当完备的。

谢宏对倭国君臣讲起来,还要加以详细的说明,而李东阳却是一见到这些条款,就推断出了谢宏对倭人说的那些好处,这也是他最为忧虑的地方。

“其实,宝钞制度才是最致命的杀招。”李兆先摇摇头,带着敬佩,又有些神往的感叹道:“侯爷当初说起货币战争,包括见识高绝的王校长在内,都觉得匪夷所思,又有些不以为然,可现在看来,侯爷的大才,即便是当年的管相,也是有所不及啊!”

“管仲买鹿、穿绨、购狐,都是妙绝一时之计,可到最后,终究还是要翻脸动刀兵的……”

李兆先一脸感佩,悠然神往道:“可侯爷解决倭国,却是让其君臣愿者上钩,心甘情愿的步入深渊,即便是事后再看,他们都看不出里面的玄虚,最终只能自怨自艾,又或怨天尤人,等到侯爷再出手的时候,倭国上下还会感激涕零,爹,您能想象得到吗?”

李东阳只能摇头,说到这份儿上,他是越来越迷惑了,这种事儿,听起来像是神话一样,让他怎么想象得出?

“侯爷加以完善后,宝钞制度看起来无懈可击了,可实质上,也同样是表面想象,顶多就是发行之初的几年里,不会有麻烦,不会崩溃而已,过几年,一样是要糟糕的。”

“啊?”李东阳很诧异,他想了想,将一桩传闻拿出来质疑道:“可是,为父听闻,珍宝斋、丽春院等皇庄,不是都……”

“不错。”李兆先点点头,直承其事,“皇庄下辖的诸多产业,都已经开始采用新宝钞进行交易了,不过,那仅限于内部流通,而且也集中在大额交易上,日前孩儿带着倭人君臣游览京城,用的是侯爷特批的宝钞,只是做戏给倭人看的……”

哇,好多阴谋!虽然事不关己,可李东阳头上的冷汗还是‘唰’一下就下来了,算这些倭人倒霉,碰上了大明,不,华夏有史以来的头号阴谋家。

依照以往的经验看来,前戏做了这么多,这阴谋的高潮部分肯定小不了啊!虽然还没窥见计划的全貌,可老李却已经在心里为倭人们默哀了。

第771章 正德的伟大事业

映在朝阳之下,笼罩在晨曦之中,殿宇连绵的紫禁城倍显巍峨。

飞檐斗拱的宫殿上,闪亮着的是红砖碧瓦,仿佛静静述说着昨日的喜庆和热闹。不过,有些不和谐的是,新郎官一反常态的早早起了床,顺便还把昨天丢开的媒人从被窝里揪了过来,不顾对方睡眼惺忪的模样,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啥的问个不停。

“建立金融体系,是相当复杂的一个问题,技术含量是非常非常高的,别说我了,就算是……咳咳,书院里那些教授学员,研究个几十年,都未必能搞得清楚,这东西往往看似很美好,但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突然爆出个大麻烦。”

谢宏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向正德普及着经济知识。

说来也是奇怪,找到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昨天又是洞房花烛夜,不是应该芙蓉帐暖度春宵,君王从此不早朝才对么?自己这位二弟怎么就突然好学起来了?起个大早不说,还兴致勃勃的问起了这些经济领域的事儿,而且……

谢宏左右看看,很是无语的撇撇嘴,这一左一右的一后一贵妃,又算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二弟真是成了家,变成了真正的男人,所以有了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顺便让老婆们充当小秘?不得不说,二弟果然一直站在时尚的巅峰呢。

“嗯,技术含量很高……然后呢?”正德很认真的做着笔记。

“比如宝钞这个东西吧,就算有了回收的机制,可对发行方来讲,哪怕还是外行,也一样能找到无数可以钻的漏洞……”

谢宏板起指头,计数道:“首先是发行量问题,按照正规的思路,金银退出流通,以纸币取而代之,但却不是弃之不用,而是要基于金银储备的基础上,决定纸币的发行量,这叫准备金制度。”

“嗯,准备金……没有的话会怎么样?”正德头也不抬的问道。

他听得很认真,可一边的两个女人却都没啥反映,夏皇后面带微笑的磨着墨,刘贵妃体贴的帮正德擦汗整理衣角,这情景让谢宏大是腹诽,二弟你不会是特意找哥来炫耀的吧?秀恩爱?你以为哥不会吗?前世咱没这条件,可现在么……

“没有的话,就会很麻烦,如果发行机构是个有良心的朝廷,那还好说;可要是换个没啥自觉的朝廷就麻烦了,宝钞全面推行后,滥发纸币比抢钱来的还要快,有回收制度,一样架不住汹涌而来的通货膨胀……”

“那会怎么样?”

“怎么样?发太多了收不过来,就导致市面上的宝钞泛滥,最后就和大明以前那些宝钞一样,变成废纸了呗。”谢宏扁扁嘴,深有感触的说道。

“那大哥你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朝廷有良心就不要紧了?”

“当然不是,只是会将危机延后罢了,朝廷有良心的话,就算超发,规模也不会太夸张,危机潜伏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不过后面的危机也会更严重,和震天雷爆炸是一个道理,外壳越坚硬,爆炸的威力就越强,何况,倭国朝廷,肯定不是什么有良心的朝廷。”

其实这也不光是良心的问题,金融体制跟政体也是息息相关的。就算前者非常完善,可是要遇上个腐败横行的朝廷,就像从前的大明那样,一样会死的很惨,那些蠹虫最擅长把好事变坏事。

倭国的腾飞,是在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以后,接受了西方的观念,他们顺利的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体制。如果换在那个时候,谢宏肯定不会采用现在这个方法的,因为太发生意外了。

而现在即将在倭国推行的,还是那种非常不完善的制度,倭国的政治体制也非常落后,更有自己居心叵测在中间掺和了一脚,要是能顺顺利利的才怪呢。

正德突然问道:“大哥,为什么我觉得,你对这事儿深有感触呢?这感觉就好像……嗯,就像是你经历过一样,难道是我的感觉出错了?还是说什么地方也发生过这种事?”

“呃……当然没有了,我以前一直在宣府,哪可能经历过这种事呢?我这都是推演出来的结果,跟沙盘一样,经济问题也是可以推演的。”谢宏被吓了一跳,二弟,你要不要这么敏锐啊,我就是小小的感叹了两句,结果差点被你把老底给掀出来。

“说的也是。”正德接受了谢宏的解释,可脸上却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让谢宏看得心惊肉跳,冷汗直流。

“总之,根据我的推演,倭国的经济很快会崩溃,而且战乱也会进一步加剧。”谢宏赶忙将话题扯回去。

“可是,依照你的说法,施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不是应该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相似的效果吗?万一倭国朝廷里冒出一个厉害的人才,难道不能借机有所作为么?”谢宏得逞了,正德的注意力果然被转移了过去。

“不可能,就算倭国真有那样的人,能在李兆先等人的察觉之外,进行统合攻略,一样不会有什么成效。”谢宏摇摇头,断然否定了这个可能性。

“招商引资虽然要通过王廷,但工坊落地之后,却是不会动的,就算得不到王廷的批准,以倭国大名们的习惯,他们大可以攻击邻国,在工坊带来的收益转化成战力之前,把工坊所在的地域抢过去,事后只要他们依法纳税,倭国王廷也不会有什么奈何。”

“一来,倭国王廷实力不足,大阪的安全是由倭朝总督府来维系;二来,负责经济问题的是界町的那些商人,以及部分公卿,前者唯利是图,后者是一群血脉高贵的废物,那些诸侯很容易就可以买通关节……”

嘴角露出一个冷酷的微笑,谢宏总结道:“所以,到了最后,战乱会加剧,工坊的存在,就像浇在热锅里的油;其后的经济崩溃,更象是扔在油锅里的火药,会让倭国的内战,迅速达到最为激烈的巅峰。”

得到工坊的大名,经济实力会迅速壮大,大明的海商又肯出售军火,壮大后的大名很容易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战力。这样一来,即便是为了自保,邻近的大名也必须发动战争,否则就只能降服,尝过上位者的滋味,又有几人能甘愿放弃权力呢?

而工坊的开设地点,又多以沿海地带为主。倭国虽然是个岛国,可也是有内地的,比如盛产金矿的甲斐就是如此,这些内地大名不靠海,军事实力却比较强,面对这种不公平,他们能做的,就是奋力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实力薄弱者会逐渐被淘汰,几个大势力将会成形,也许会形成统一的契机也未可知。但是,在这之前,又或同时,经济危机会无可避免的爆发起来,等待倭国的,是极为悲惨的命运。

“然后,大明就可以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名利双收?哇,大哥,你真坏!不过,我喜欢。”说起对谢宏的作风最了解的人,整个大明自非正德莫属了,朱厚照同学自己不擅长搞阴谋,但却很精明,又很喜欢看热闹,当下就把谢宏没说的那些内容推断出来了。

“嗯,还不止,大哥你既然说搞金融的技术含量很高,须得好好专研,然后又委派了李兆先那帮商学院的人去倭国,想必还有把倭国当成试验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形成学术理论的意思……啧啧,大哥,你真是坏得没边了。”

“二弟,我可以当你是在夸奖我吧?”谢宏眼皮都不眨的说道,他脸皮本来就挺厚,对祸害外国人也没啥心理障碍,当然不会有啥不好意思的。

“建立新体制,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总有人要做出牺牲的,常言道:死道友不死贫道,天下没有白送的午餐,倭国的邻居们既然得了好处,总是要付出点什么,就让他们为大明的富强打个先锋吧。”

他哥俩在这里嘀嘀咕咕,两个女人也一直端坐不动,不过,通过偶尔的观察,谢宏却发现,两人似乎都有些心神不属,尤其是刘贵妃,眉目间还有些焦急的意味。

这说明什么?嗯,春宵一刻值千金?还是说二弟找自己来,另有目的,刚才说的这些,都是歪楼后的产物?

“我说二弟,你大清早的把我找来,不会就是为了说这些吧?”

“哎呀!”正德一拍脑门,如梦初醒道:“大哥你不说我都差点忘了,我有很重要的事找你呢……”

“比刚才的事还重要?”谢宏狐疑道。

“那能比吗?”正德鄙夷的看了自家大哥一眼,痛心疾首的说道:“我这事儿,是关乎全天下人的幸福的大事,比大哥你那些阴谋诡计什么的高尚多了,伟大多了,这是要名留青史的伟大事业!”

“……”谢宏泪目,二弟你居然想到要名留青史了,找到真爱的男人真是不一样啊,这汹涌澎湃的魄力,真是扑面而来哇。

“其实……”抒情结束,正德总算是说到了正题,“嗯,我想开个店。”

“咣当!”谢宏一下没坐稳,连人带椅子倒下去了,天,二弟,你可真能逗,开店能开到名留青史?那店里得卖点啥啊?

第772章 天下无双龙凤店

“开个天下无双的店,店名就叫龙凤店!”正德叉着腰,得意洋洋说道。

乾清宫里的气氛有点诡异,谢宏的过激反应把两个女人吓了一跳,导致她们捧着心口,花容失色,正德看在眼里,却很是自得,让这位大哥吃惊可不容易,更遑论是惊成这副模样?

“嗯,龙凤店,还得天下无双……”谢宏慢吞吞的从地上爬起来了,一边眼皮乱跳,一边默念着:终于……来了!难怪去大同,去宣府,都没看到这么个店呢,原来是某人自己开的,这也算是历史的必然性?

“好吧,二弟,这个店,你打算卖点啥?”谢宏有气无力的问道。

“当然是酒楼了!”正德理所当然的回答道,说着,还转头深情的望了刘贵妃一眼,后者的回应也很热切,两双炙热的眼神对在一起的一刹那,谢宏感觉乾清宫内的温度开始上升。

“大哥,你也知道,凤儿她……”正德欲言又止,瞥了谢宏一眼,后者会意点头。刘贵妃这点嗜好,大伙儿都知道,要不这样,她咋能被二弟用几个豆沙包就拐跑了呢?看看,新婚燕尔,二弟都叫上人家的乳名了。

“所以,我要开个酒楼,做出天下无双的美味,让凤儿,和天下的百姓都能吃到最好吃的菜肴!大哥,你说,这个理想难道不伟大么?”正德一本正经的向谢宏问道。

“……嗯,确实伟大。”谢宏捂着额头,心情苦闷非常。二弟,你好歹是个皇帝,立志也得立个伟大点的啊。比如哥我吧,明明就是个宅男,现在还不是以天下为己任了?要不是你这么不上进,我本来应该过着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幸福生活呀!

“你找我来,不会就是为了开店的事儿吧?”谢宏觉得自己很可怜,起了个大早,强打精神说了这么多,结果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且正题跟他还没啥关系。

“当然了,一世人两兄弟,你不帮我谁帮我?”正德理直气壮的反问道,看在谢宏眼里,某人分明就是摆明车马的赖上自己了。

“咳咳,能帮忙的话,我肯定是要帮的,但问题是……”谢宏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没好气的提醒道:“二弟,你要知道,我是手艺人,可不是厨子,这个术业有专精,隔行如隔山呐!”

刚到宣府那会儿,谢宏曾经有过开餐馆的念头,不过实际调研过后,他马上放弃了这个主意。华夏的餐饮文化,那是相当的博大精深的,几百年的见识可以让他偶尔出个彩,想要以此为生,艺压群雄就不可能了。

等来了京城,见识过京城中的厨艺高手,甚至宫中的御厨之后,他更是彻底死了这条心。从那些人当中随便挑一个,厨艺都可以甩他几条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菜式,全不在后世之下。

华夏人没有棒子的恶习,最会吃的这个名头,可不是自家吹嘘出来的。

“怎么会帮不上忙?”正德很诧异,扳起手指一一数道:

“冰淇淋、蛋糕、还有豆沙包,这不都是大哥你搞出来的?宫里的御厨都说闻所未闻呢!再说了,开店也不光要货色好,具体的运作不也有讲究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哥你能把朝堂上的事儿搞得那么顺溜,开个天下无双的店当然不在话下,你就不要谦虚了。”

囧,谢宏泪流满面。不过他这也是自作自受,正德喜欢曲解成语的坏毛病,是他带出来的,当时是为了对付朝中那些士大夫,现在士大夫消停了,就轮到他自己来承受了,果然是有因必有果呐。

“推广好说,开连锁店呗,冠上皇家酒楼的名头,一个店派驻两个御厨进驻,然后让路边社和候德坊宣传一下,生意肯定火爆,不出两年,就能开遍全天下,嗯,你要是很想的话,还可以开几个到海外去……”

谢宏虽然不是专业学工商管理的,可还是随口就说得头头是道的,说真的,这事儿真的很没挑战性,以正德掌握的资源来说,想开个连锁饭店还不容易?主流媒体,官方声音异口同声的这么一推荐,就算只卖馒头,龙凤店都能做到天下第一。

“不行。”

正德把脑袋摇得跟拨楞鼓似的,“御厨做的那些东西,虽然好吃,可却没什么新鲜的,想做天下无双是不成的,还是大哥你搞的那些比较有趣……而且,我也不想用皇帝的名头开店,我要保持低调,通过我们,嗯,就是我,还有凤儿和婉儿的努力,达成梦想。”

“……”谢宏很无语。

夏皇后没有象历史上一样被冷落,而是在正德解开心结后,通过自己的贤惠感动了后者,在正德心里占了一席之地,这件事倒是让谢宏很欣慰。可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低调?我擦,店名叫龙凤店,还低调个头啦!

现在可是明朝,不是后世,龙凤这俩字是不能乱用的,招牌一挂出去,看到这个名头,谁还能猜不到是你啊?想低调光是换马甲没用,你得换个正常的马甲才行呐?

“二弟,我跟你说啊,在别人面前秀恩爱,其实是一种没自信的表现……”跟正德讨论问题,认真就输了,谢宏不再纠结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先是因为看不下去这一男二女眉来眼去,提醒了一句,然后他也开始随口乱指点了。

“你要开店是吧?”

“对,龙凤店!做餐饮的。”个体户朱厚照连忙点头。

“营业执照有没有……咳咳,还不想用御厨,也不用官方渠道宣传,而且……”谢宏进入角色也很快,差点就说漏嘴了。

“对,对,然后我还要做到天下第一。”

“这个,有点难啊……”谢宏犯愁了,要啥没啥,怎么可能搞到天下第一呢?不过,在正德目光炯炯的注视下,他也没法推托,只能硬着头皮开动脑筋了。

“跟冰淇淋一样的就行……”正德一边紧盯谢宏不放,一边还在碎碎念着。

冰淇淋么?谢宏有了点灵感,跟冰淇淋一个套路,也就是说,要用这个时代没有的材料。那样一来,光是奶油肯定不行,说到做菜最有特色的东西么,嗯,也只能是调料了。

味精和辣椒!

想到了名目,可谢宏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光知道这些是没用的,味精的制作方法,他是不懂的,只知道跟海带、海肠子之类的东西有关。当然,有化工学院在,这种事大可以当成课题丢过去,只要知道大致的套路,味精的出现也就是时间问题罢了。

只是,谢宏无奈的瞥了一眼兴致勃勃的正德,心中暗叹:唉,时间问题也是大问题,要是晚了的话,自己一定会被这位小爷烦死的,看来接下来又不得空闲了。

辣椒倒是方便,只要拿到了种苗,就可以培育种植了,种植成功后,相关的新菜式也非常之多。可问题却也同样棘手,这东西的原产地在美洲,要是等大明自己的船队过去将其带回来的话,估计是十年以后的事儿了,二弟肯定是等不及的。

要是现成的……谢宏突然灵光一闪,急切的向正德问道:“那两个葡萄牙人呢?就是罗纳尔多和那个火者什么的?”

“啊?”正德愣了一下,然后很懊丧的一拍大腿,有些追悔莫及的说道:“他们两个前些日子已经走了,说是要回家探亲什么的,大哥你也不早点说,早知道他们两个厨艺好的话,我好歹也留下一个呀。”

“回家了?”这次轮到谢宏吃惊了,这会儿可没有波音空中客车,从大明回葡萄牙?没个五六年的时间,那是想也不要想的。

再说了,以他所知,那俩人不是普通的海员,而是传教士,在大航海时代当中,传教士就是开拓的先锋。说起来,谢宏以宣抚使的名义向海外派遣儒家子弟,也是受了这个启发呢。

华夏土生土长的宗教只有道教,跟后世小说里一样,道教收弟子还要讲究慧根什么的,并不是那种传播能力很强的宗教。另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宗教,佛教,则是外来的,是外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带进来的,况且佛教在传播性上,同样也比不上基督教。

但是,华夏并不是没有厉害的宗教,儒家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综合性之强,底蕴之深厚,远在基督教之上,所以,谢宏才有了那样的一个决策。

做决策前,按照谢宏的习惯,肯定是要权衡一番的,对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和目的,他都有做过推测和评估。这些人或者是在国内不得志,又或者是纯粹的狂信者,总之,来到大明的这些人,肯定有着终生不返故土的觉悟。

实际上,他们也回不去,除非……有西方的船队到了大明,再不然,他们就只能想办法通过中转的办法,经南洋去印度,在那里,才有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选在这个时机离开大明,其中的味道,倒是值得深思呢……谢宏眼中精光一闪,嘴角露出了一丝玩味的微笑。

他脑子里的念头转得很快,回过神时,听得正德犹在念叨着,谢宏笑了笑,拍着正德的肩膀安慰道:“他们是不会厨艺的,倒是他们的同乡手里有不少好东西,我本来是想找他们问问,现在看来倒是不用了,二弟,你且耐心等等,好戏还在后头呢。”

第773章 东热条约

乾清宫里的话题已经彻底歪了楼,李府的话题却没变,李兆先的诠释毕竟是转述,李东阳对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如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