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弄臣-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人,小的……”看着杨敏的身影,另外两个海商又是羡慕又是懊悔,羡慕杨敏的境遇,也悔恨自己没有把握住好机会。

不过,作为商人,他们见事虽然没有杨敏快,可也都是精明人,这当口也顾不得纠结,而是把企盼的目光投向了马昂,希望能得到新的机会。

“你们也不必失望,再过今天,从辽东来的船队就会到达,到时候,机会多的是,就看你们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两名海商大喜过望,连连称谢。

“陆三哥,让其他人来见我吧,另外,派一艘飞轮战舰送杨敏去安芸,让他速去速回,还有那个去过一次的海商,也让他跟着,尽快把事情确定下来,我好据此给谢兄弟回信。”

“知道了。”

……

三天后,郡山城。

“杨桑,你说的是真的?真的会有两千兵马?而且还是骑兵?”

“当然了,本人可是代表大明东海总督府来的,有骗你们的必要吗?你们只管自行商议好了,不过要尽快给我一个答复,若是你们不肯,呵呵,安芸的豪族还多着呢。”杨敏鸠占鹊巢,正襟危坐在主位上,下首跪坐着一群神色变幻的倭国人。

“那么,今后就承蒙杨桑多多关照了,此外,在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

“但说无妨。”

“杨桑也知道,敝家家主初丧,少主还年幼,是否可以请总督大人主持敝家少主的元服仪式呢?”

“那就让少主随我去一趟福江岛好了,各位家老也可一同随行,如何?”杨敏心中冷笑,想试探总督大人的实力?虽说福江岛那里还很简陋,可比起你们这里的栅栏围起来城可强太多了,到时候不要晃花了眼喔。

第567章 同是天涯沦落人

再次看到雄伟的北京城,朝鲜礼曹判书金佑正感觉心里沉甸甸的,这一次他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

就在国王下诏令他出使之前,领议政闵郑浩带着他在江华岛签署的条约回到了汉阳,这次的结果比济州条约更加丧权辱国,尤其是对金判书这些北派来说,实是一条大大的噩耗。

国王李懌倒是很高兴,比起荒芜的茂山,江华岛就在眼前,重要性当然要大得多。至于借道的事儿,反正对方答应了不从汉阳路过,那也就不关他这个国王的事儿了。

有了国王的首肯和南派的支持,尽管北派众臣极力反对,可决议还是通过了,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弱国无外交,选择权本来就别人手中。

何况,这场变故对方也是蓄谋已久,就在金判书还在等候从其他地方调船,并且募集佳丽的时候,北方的警讯也传过来了。

辽镇调集了上万兵马在宽甸一带操演,随后,包括三千蒙古兵在内的四千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了鸭绿江,沿着官道一路南下,到汉阳接到消息时,他们早已经过了茂山。

四千兵马不算多,就算连同辽镇作为后盾的大军在内,朝鲜这边自忖也是能抵挡一下的,可这支部队代表的意义太可怕了,明军和朵颜三卫,辽东最强的两股势力联袂而来,无论那一家,都不是朝鲜能够独立抵挡的。

所以,即便还没得到汉阳的决议,可朝鲜各地守军还是噤若寒蝉,哆哆嗦嗦的躲在了城里,眼睁睁的看着对方扬长而去。

阴谋,朝鲜人也不算特别傻,将近来发生的事情串联在一起,他们明明白白的看到了一场并不算隐蔽的阴谋。可看到了也没用,对方本来也没打算掩饰,从头到尾都是很嚣张的宣示着,大明的态度就是摆明了要欺负人,阴谋什么的只不过是手段罢了。

蒙古鞑子过境,会造成多大的破坏,朝鲜人是有深刻的印象的,看着得意洋洋的闵郑浩,金判书等北人几乎咬碎了牙。

大明是天下第一强国,那个瘟神也是怪物,朝鲜惹不起,只能受着,可你闵郑浩好歹也是朝鲜的领议政,是朝堂上的一把手,咋能勾结外人来祸害同胞呢?在朝争中引入外来势力,那是犯规啊!

当然,在实力面前,道理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北派士人只能含着血泪,将金判书送上了去北京的船,而后者肩负着的,是半个朝鲜的希望。

出海路过江华岛的时候,金判书心里很忐忑,生怕此行的目的被敌人窥破,然后埋伏几艘战舰,让自己葬身大海,要不是走陆路更危险,他原本也不想坐船的。

不过对方虽然凶恶,却很守信用,江华条约签订后没几天,江华岛的舰队就离开了,等到金判书出海的时候,江华岛已经完全恢复了旧貌,连半块船板都没剩下,让他松了一口气之余,也不由有些疑惑。

到底是人家没把自己放在眼里,还是说他们也遭遇了什么变故,以至于离开的如此匆忙?他很希望是后面那个原因,没有外力的话,单凭朝鲜自己,是没法反抗压在身上的这座大山的。

他原本还是打算走老路线,也就是在山东登州府登陆,然后从陆路前往北京。

不过,在经过威海卫的时候,却被巡逻船拦了下来,然后他愕然发现,威海卫竟然也在建港,而且已经初具雏形了,至少比汉阳的港口气派多了。

离开威海卫的时候,金判书既感庆幸又觉得很惶恐,心情颇为复杂。

拦截他的巡逻船和占领江华岛,攻击汉阳港的船是一个样式的,而这里的人也是一口一个侯爷,显然威海卫也是冠军侯的势力范围。这个朝鲜最大的灾星势力越大,朝鲜人的灾难也就越深重,金判书的心情当然好不起来。

不过,在他报上身份之后,威海卫的军兵虽然态度淡淡的,可却并没有歧视或留难他,让金判书的心中大为感动,在大明的土地上,朝鲜人居然没受到歧视,这是何等的包容与宽仁呐!

此外还有一项意外之喜,金判书从威海水军那里得知,天津卫眼下也已经开了港,所以他不用绕路山东,就可以直接从天津卫去京城了。

等他再到了天津卫,自然又是大大的惊叹了一番,天津港是作为综合性港口建设的,比主要作为军港的威海卫规模要大得多,而且进出港口的船只也多得多,俨然已经有了大港口的模样,金判书在朝鲜又何尝见过这等景象。

尤其让他惊奇的是,在码头上,他还见到了不少颇具同胞气质的水手。开始他还以为是偶然,觉得大明可能偶尔也会有几个长着大饼子脸的人,可到了后来,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大饼,他恍惚以为自己回到了家乡。

最后,他实在按捺不住,便用朝鲜话试探着问了几个人,于是他得以确定了这些水手的身份,没错,这些人就是他的同胞,而且就是签订济州条约后,被调到济州岛的那些全罗道水军。

他乡遇同胞,金判书也是倍感亲切,而且同胞被人抓到异国他乡当做苦力,他这个判书当然要表示愤慨,于是他摆出了亲切慰问的架势,打算收拢人心。

他仔细观察过了,朝鲜人在水手中所占比例不小,要是能让他们心向朝廷,等到将来反攻倒算的一天,未必不能里应外合,成为一支奇兵。

可让他失望的是,水手们完全就没把他这个判书放在眼里,反倒摆出了一副人上人的架势,没错,这些贱民出身的低贱水手,对着他这个两班贵族出身的礼曹判书,眼神中居然满是优越感!

“到了大明,就要说大明的官话,少拿那异族夷语来现眼!”

“番夷小邦的判书,又怎么比得上大明的平民?何况,还是给皇上效力的义民?”

“老子可是大明人,侯爷已经许诺了,去过济州岛和福江岛的都是立过功的,只要好好的再干三年,就能入大明的户籍!如今老子一只脚已经踏进大明的门槛了,你一个朝鲜来的棒子跟老子得瑟啥?滚!”

那已经是十余天之前的事情了,可每当想起当日的情景,金判书的脸上还是火辣辣的,他牢牢的记得那些一张张扭曲的面孔,那些鄙夷的言词也是历历在耳,他恨哇!

这些数典忘祖的无耻败类,入个大明籍有啥了不起的?居然连祖宗都不要了,老子诅咒海上刮大风,让你们这些混蛋都葬身鱼腹!

因此,看到北京城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若是拉不到外援,不但国内的局势会更加糜烂,甚至连那些贱民都有翻身的可能,他们在国内翻不了身,可若是投靠大明,那岂不是……

要是一直保持这个态势,几十年后,还有朝鲜这个民族在吗?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进城之前,他再次坚定了信念,就算死也要在大明找到可以对抗瘟神的同盟。

当然,若是实在事不可为,他就得考虑自己移民的问题了,他家在北方,离鸭绿江不远,这也算是近水楼台吧?

……

如今已经入了冬,景物有些萧索,礼部衙门中的气氛也有些压抑。

受了张彩的气之后,礼部尚书张升卧病旬月,最终还是没挺过秋天,已经于月前去世了,接任的是周经。

周经是山西阳曲人,天顺四年的进士,而且还是故刑部尚书周瑄之子。弘治十八年的时候,有言官举荐他为南京户部尚书,不过他不想远离中枢,因此以继母去世为由,未曾上任,直到张升死前再三力荐,这才应诺出山,成为了当朝礼部尚书。

张升力荐,又是这般的家世,不用说,周经也是士党一脉,所以他能顺利执掌礼部,也是惹起了不少猜疑。

按照之前的势头,众人本都以为接任的会是王守仁呢,有谢宏的力挺和皇上的信任,他从一个驿丞变成了当朝侍郎,加封伯爵,升级速度之快,实属大明开国一百多年来的第一,在这个基础上,就算是被提拔成礼部尚书,也不是什么怪事。

士党举荐周经的时候,也没报太大希望,只是尽人事听天命的努力一下罢了,可没想到事情却很顺利,正德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让士党众臣疑神疑鬼了好长时间,生怕又有什么阴谋在。

不过,周经自己倒是很坦然,因为到了礼部之后,他很快就发现了王守仁为什么没有升任尚书。原因很简单,阳明先生太忙了,忙的不可开交,而且朝廷的礼仪以及外交诸事,根本就没被人家放在眼里,他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教育上面。

王守仁本就是个务实的人,朝廷那些礼仪虽然也不能说没有实际作用,至少可以算是在传播华夏文化,可事有轻重缓急,比起教育事业来说,礼仪什么的就只能算是虚应故事的样子货了。

发现了这个原因之后,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周经也有些失落,原本还以为自己德高望重,能让那么颠三倒四的皇帝都不得不敬重,结果到了最后,居然只是人家对礼部尚书没兴趣,这才捡了个漏,他又怎能不失落呢?

第568章 又来了?

赴任以来,周尚书时不时的就会在衙门里长吁短叹一番,其实周大人已经年近古稀,并不是那种看不开的人,无论是不是检漏,他都已经官拜尚书,就算入阁也未必就没有希望。

可是,每当他看到自己这边冷冷清清,而左侍郎的衙署那边却人来人往的时候,他都很是郁闷,教化百姓是礼部的职责没错,可从古至今,除了开科举的时候之外,否则教化之事都是个苦差事,谁想到如今能这么红火呢?

反倒是礼部正业变得形同虚设了,当今天子还是太子那会儿,就不是个守礼的,现在没人敢管他,他就更是变本加厉了,连朝会的规矩都能改,还有什么不能改的?

正德改了朝会规矩这事儿,让很多大臣都是心中暗爽,朝会从卯时推迟到辰时,固然是因为皇上自己不爱早起,可大臣们其实也是一样的。

这冬日里,小北风一刮,多冷啊,谁不愿意多在被窝里赖一会儿呢?从这一点上来讲,皇帝和大臣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不过,对大臣们来说,这项福利他们只能在心里暗爽,表面上还是要骂的,卯时上朝可不止是大明的规矩,数千年来,都是这么一个章程,结果就在正德朝被改了。大伙儿不能阻止就已经很失职了,要是谁再敢拥护,将来可是会留下千秋骂名的。

无关的人都这样,周经这个礼部尚书压力有多大就更加不用提了,他甚至都在后悔出任礼部尚书了。

若是只有朝廷礼仪这些事儿,那周经捏着鼻子也就忍了,一直以来,前辈张升还不就是这么挺过来的?问题是除了礼仪之事,他找不到其他事情做了。

外交?

提起外交,周经就脑袋疼,目前他最大的麻烦就来自于此,琉球使者入宫的时候满面笑容,出来的时候笑的更加灿烂,可最后找到礼部的时候哭的这叫一个凄惨。

琉球使者也是王族,所以他也姓尚,单名一个‘荡’字,合起来念就叫尚荡。

在军事学院见过正德之后,尚荡得到了一张条子,正德让他去军器司领了点土特产,尚荡当时很有一种上了当的感觉,大明皇帝居然连回赐都赖,真是太不讲究了,大明这么有钱,还差给琉球这点啊?

结果他领到东西一看,真是又惊又喜啊!会自己奏乐的盒子,还有能准确报时的钟表,在琉球那种偏僻地方,哪里见得到这些东西啊?他差点没乐背过气去。

于是,失落的情绪一扫而空,尚荡一边笑的合不拢嘴,一边开始盘算上了,最后他打算先在京城出手两件,然后再满载而归。

和当初的朝鲜使臣差不多,这些来朝贡的小国都是奔着银子来的,打算从明廷这边搂足了银子,然后去江南大肆采购一番,接着再去趟倭国,最后才回国。

一般来说,这样兜一圈之后,赚到的银子就足够琉球丰衣足食两年了,等用光了之后,就可以再考虑来大明朝贡了。

所以,回赐没得到银子,尚荡固然很失望,不过得到宝物之后,他的商人身份又觉醒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大的商机,因此,他打算先在京城出售两件,卖他几十万两再说。

结果,当然悲剧了。

若是在两年以前,他得到的东西确实能卖不少钱,可现在么,这玩意是地地道道的京城土特产。说扔在地上没人拣的话,那是有些太夸张了,不过就算是刚从外地来的,也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有多稀奇,不就是珍宝斋出品的工艺品吗?谁还不知道啊?

尚荡走了好几家古董店,每次都是刚一开口,就引起了一场哄堂大笑,也不怪京城百姓不尊重友邦人士,任是谁,冷丁看到一个人抱着座钟进来,开口就要五十万两银子,他也得笑,要是遇上脾气不好的,没准儿还会动手打人都说不定。

尚荡迷茫了,这京城人咋都不识货呢?这么好的宝贝,居然就没人想买,自己开价的确高了点,可也不应该是这个结果啊,买不起也总得有人讨价还价吧?可走了这一大圈,别说开价了,就连认真看一眼的人都没有。

他茫然四顾,发现身后倒是跟了不少人,可其中就没有一个成年的,多半都是还留着冲天辫的小屁孩,冲着他指指点点的讪笑,怎么看都像是在围观傻子。

最后,终于有好心人出现了,那人指点尚荡去了珍宝斋,尚荡到了店里一瞅,立时从头凉到脚,店里琳琅满目的全是各种工艺品,一个比一个神奇,可是还不贵,实堪称物美价廉。

他手里的这些东西算是挺齐全了,除了大型的座钟之外,该有的全有,可若是按店里的价格出售,一共也卖不了一万两银子,他心里能不凉吗?

除了失望,他心里满满的都是惊骇,大明果然是大明,太恐怖了,把宝物当成杂货卖,一摆就是几面墙,呃,听说还有很多库存,难怪大明皇帝说这玩意是土特产呢……

尚荡觉得这次是真的上当了,大明不一向是人傻钱多吗?出手咋能这么吝啬呢?宝物是很好,可却不能当银子用,何况,那店里摆了那么多,自己只得了一套哪够啊?所以,他决定去找人说理,然后,周经就头疼了。

“周大人,我王素来仰慕天朝的威仪风范,故而才派遣小使远渡重洋而来,还准备了诸多珍奇之物,为的就是表达对天朝的尊重,可……可是,天朝的回赐为免也太……”

尚荡抹了两把眼泪,继续哭道:“琉球地少民寡,自身本就难以支应,准备贡品再加上旅途耗费颇多,若是长此以往,我王就未必有余裕再派遣使者来朝了,周大人,您可不能看着不管呐!”

“使臣稍安勿躁,琉球向往天朝的拳拳之心,本部堂是知道的,自然也不能寒了你们的心,不如这样如何,本部堂明日奏请天子,从天津港遣船队一支,护送贵使回国,这样也就免了旅途耗费,如此可好?”

这办法是周经想了好几天才想出来的,对于尚荡的话,他其实也不大听得入耳,琉球进贡的东西其实也都是土特产,珍珠玳瑁什么的在中原算是稀罕,在琉球本地也就跟石头差不多,土特产对土特产,这不是正好么?

以前回赐都是礼部从国库里张罗,反正也不是自己的,也没人会去斤斤计较那点银子。反倒是拿出来回赐之后,各属国的使臣多半都会有点颜色,各位大人那里都会有些孝敬,所以,礼部的官员们也乐于张罗此事。

可今时不同于往日,现在无论内库还是国库,都被皇上紧紧把持着,自朝鲜入贡之后,回赐的事儿也都改成由皇上自己张罗,所以,这件事跟礼部已经脱离了关系,不是他周经该管的,他也管不了。

只是这话他却不好对尚荡说,不为别的,丢脸啊!琉球上次入贡还是弘治年间的事儿,当时礼部多威风啊,结果现在成了三不管的清水衙门,这反差实在是大了点儿。

要不是尚荡的胃口有点大,周经恨不得自己掏钱把对方打发了算了,得个清静不是?要知道,他周家在山西也是颇有家业的,而且还有一条不逊于海贸的商路在,银子对他来说构不成多大问题。

可银子再多也不能拿来打水漂,尚荡这样的使臣胃口都被养刁了,周经还真就不舍得自己出钱,想了半天,最后他想到了这么一个主意,你说路上耗费大,那就请皇上派船送你呗,反正皇家舰队的船多得是。

“可若是今后……”尚荡感觉自己又上当了,这大明的风气真是越变越怪,打个秋风咋就这么难呢?

“那就这样定下来吧,归程路途遥远,贵使还当好好休息,然后早日上路,本部堂还有事务在身,就先失陪了。”

周经哪里容他把反驳的话说出口,当下一拂袍袖,起身就要离开。对于尚荡话里隐含的威胁之意,他是半点都不在乎的,爱来不来呗,到时候不一定哪个倒霉家伙是礼部尚书呢,丢,也是丢朝廷的面子,跟自己有一文钱关系?

“周大人留步……”尚荡如何舍得放周经离开,这可是金主啊,没受过朝鲜使臣那种摧残,他的韧性还是很不错的。

“不是说了么,本部堂还有要事……”周经眉毛一竖,语气变得严厉了一些。

“可小使已经在周大人您这里盘桓数日了,一直也没……”这话正好戳到了周经的伤疤上,周经的神情更加不友善了,一张脸沉的跟锅底似的。

尚荡也知道自己闯了祸,可他已经打定主意以后再也不来了,哪里还顾得许多,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周大人,此事若是传出去,为免会寒了其他属国之心呐!”

“你!”周经彻底烦了,尼玛,明明就是个打秋风的,威风个屁,以我看来,还就得谢宏这样的恶人来收拾你们。

“周部堂,有人自称朝鲜使者,说是为了册封新君之事而来,正在外面侯见。”周经正要发飙,忽然外面有人通报,听得他当即就是一愣。

又来了,还敢来?

第569章 果然是个棒槌

去年朝鲜使臣来的时候,周经并没有参加那场大朝会,不过对那场朝会的经过,他也是知之甚详,朝鲜受了重大的挫折,不但赔了贡品,而且还折了一个国王。

今年春天的时候,他们又在同一人手下栽了跟头,然后再次来北京哭诉,结果又是被皇上随手给打发了。

周经无从体会朝鲜人的心情,可若是易地而处,他是肯定不会再来自取其辱了的,因为无论是朝贡还是哭诉,都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所以,听到朝鲜使者再次出现,他也是惊异非常,半响没有答话。

“周部堂,要不然,先安排他们去鸿胪馆?”通报的那个也是个机灵人,深知自家部堂大人最近为了什么郁闷,一个琉球的尚荡就已经很烦心了,再加上个朝鲜棒子,也难怪部堂大人犯难呢。

一听这话,周经还没反应,尚荡先着急了,他在礼部已经纠缠了十多天,在京城耽搁的时日更久,也算是有了明悟,知道回赐的事儿八成是要打水漂了。

不过,如果朝鲜使臣也来了,那他就有伴了,无论是一起夹攻这位周尚书,还是见那个可怕的大明皇帝,都是希望大增,这机会可不好错过。

只是这里是礼部衙门,也轮不到他说话,所以见周经没有动静,尚荡急得是满脸通红。不过他转念一想,现在周经不见朝鲜人也是好事,自己也住在鸿胪馆,先对一下口供的话,效果可能更好。

“不用,请朝鲜使臣进来。”

看似发呆,实则耍心眼,这是士大夫们最基本的技能,周经并没有在发呆,他也在心下盘算接见朝鲜使臣的利弊,连尚荡神色的变幻他都看在了眼中。

所以,尚荡想到的东西他也是想的明白,琢磨着与其让两个使臣私下串联,还不如就在这里说个明白呢。

“是。”通报的得了吩咐,立时便应命去了。

不多时,外面又是一阵脚步声轻响,显然是使臣到了。

“朝鲜礼曹判书金佑正,参见周部堂,祝周部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人未到,声先至,不愧是受过教化的,朝鲜使臣可比琉球那个偏僻地方来的人守礼多了。

“贵使远来,不必客气……”尽管如此,周经还是扯了扯嘴角,他被金判书的客气话搞得有些尴尬,这话恭敬是足够恭敬了,可老夫又没做寿,你扯这个干嘛啊?

“周部堂,小使此次前来……”金判书其实也是很着急的,见礼过后,就想开门见山的道出来意。可话说到一半,他却发现屋里不止周经一个人,另一人皮肤黝黑,穿着古怪,甚至都不象中原人,于是他一下滞住了。

“金判书,这位是琉球来的尚使臣……”

周经为二人介绍的时候,金判书却感觉有点发毛,自己没见过这个叫尚荡的家伙,朝鲜跟琉球也从来都没打过交道,可为啥这个黑黢黢的家伙看自己的眼神这么热切呢?难道这人在倭国呆过?所以有些奇怪的爱好?

“金判书此来,未知有何要事?”为两边介绍完,周经转向金判书问道。

“去年新君登基,由于事出突然,是以未及向上国通报,今日特来告知,并且恳请大明天子下旨册封,周大人,这是贡品清单……”不知琉球使者的底细,因此金判书稍一迟疑,还是决定先说表面上的幌子。

又是礼单!接过礼单,周经紧紧的皱起了眉头,去年明明都来过了,知道大明外交政策的变化,怎么还记吃不记打呢?说是有毅力好呢,还是穷疯了,或者是犯贱?

“这贡品……”不管是啥,既然来了,自己就得接待,周经粗略的扫了一眼清单,却发现这清单上的东西意外的少。从总数上来说,倒不算少,可种类却是异常的单调。

清单上的贡品只有两种,上品高丽参三百根,精选秀女五十名……这又是什么情况?周经眼睛有点发直,一定是穷疯了,高丽参倒也罢了,多少还沾点边,可这秀女算是哪门子土特产啊?

这朝贡制度越来越悲催了,现在都成了贩卖人口的快速通道吗?还他娘的精选……

“这都是敝国国王的一番心意,周大人您也知道,朝鲜地少民寡,这个……您懂的。”金判书脸红红的,赧然说道。

“嗯。”周经不置可否的从鼻子里喷了一口气,懂?老夫能不懂吗?你就是打算贩卖人口来的,要是以前,老夫捏着鼻子也就认了,可现在,你以为皇上那么容易说话么?

“只是,贵使贡品有些……这回赐可就麻烦了。”周经也是被尚荡搞得实在烦了,不想再多一个朝鲜棒子,因此把丑话说在了前面。

金判书连忙摆手道:“不妨事,小使代表朝鲜诚心入贡而来,只是些土特产罢了,不敢劳动大人费心,回赐有没有都行,只要贵国皇帝陛下和大人不嫌贡品简陋就行。”

“既然……咦?”周经本来还要说些套话,可越听越不对劲,回赐有没有都行?这是藩国使臣说出来的话吗?客气也不用客气到这种程度吧?还是说对方打算以退为进?

“小使说的句句都是真心话,绝无反复。”金判书知道周经在惊讶什么,他发誓诅咒的保证道。

“这位……金大人,你没事吧?”尚荡实在忍不住了,原以为来了个同盟,结果现在一看,这人更像是个搅局的。自己要回赐的事情本来就不大顺利,这厢再被搅和一遭,那位周大人就更有的说了。

“尚大人,我等属国都是真心仰慕天朝风范而来,又岂是冲着回赐什么的来的?若是口口声声只说回赐,又如何体现诚意呢?”同为使者,自己却能以高风亮节教谕对方,金判书心下大爽,一番话说的义正言辞,两个听众都听得目瞪口呆。

难怪听人管朝鲜人叫棒子,这货果然就是一棒槌啊,尚荡知道自己的回赐彻底没戏了。该死的棒子把话说得这么满,自己如果再开口提回赐,肯定是要被顶回来的,说不定还会扣个帽子什么的。

“好,朝鲜果然不愧是礼仪之邦,这才有金判书这等通晓古今礼仪,懂得进退之道的大臣,好,很好,本部堂会尽快奏请天子,对贵国国王予以册封。”周经满面红光,哈哈大笑,口中更是赞不绝口。

“……小使就此告退,叨扰多日,还望周大人多多见谅。”尚荡哭着离开了,连朝鲜棒子都来搅局,自己是彻底上当了,还留着现哪门子眼啊?回去告诉国王,大明没好人,咱们琉球以后再也不来进贡了。

“尚使臣慢走。”解决了一个大麻烦,周经心头也是一块大石头落地,笑容满面的送走了尚荡。

转过身来,看到金判书虽然坐的稳稳的,神色间却有一丝焦虑之色,周经心中也是冷笑,漂亮话说的很动听,可实际上还是有所为而来,只是不知道是打算求赈济,还是说朝鲜又被瘟神欺负了?

只可惜,无论哪一个,老夫也是管不了的,看在你好歹帮了老夫一个忙的份上,听听倒也无妨。

“金判书,可是还有其他事要对本部堂说?”周经悠然问道。

“小使有些话,相和周大人单独谈……”

“你们先下去吧。”周经有些意外,不过还是遣散了从人,他也有些好奇,这些属国使臣很少会顾及脸面什么的,突然来了这么一出,好像真是有什么大事一般。

“敢问大人,您在朝中,政见上与辽东巡抚是否一致?”踌躇了好一会儿,金判书才一咬牙开了口,而且语出惊人,好悬没把周经吓得从椅子上栽下去。

“金判书,你说什么?”周经颤巍巍的抬起了手,指着金判书问道,尽管他极力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