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奇闻小录-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生连连摇首,曰:“未尝听闻有此物,倒是毒虫风沙,贼盗肆虐。吾亦每年奉以金银,方求得在此经营。”
  “吾不惧也。”少年摆手,自腰间掏出钱囊,曰:“欲住月余,劳烦安排一僻静客房。”
  既不能劝,刘生叹数声,唯多加嘱,曰:“汝容貌出众,恐遭匪人觊觎。”
  少年知其好意,颔首应了。便不多言,入房歇息。
  又数日,二人渐熟稔,而少年行踪莫测,夜半方归,刘生难免担忧。一夜风起,少年欲饮酒,刘生便暖桂花酿,与之共酌。相谈多时,知其乃南明人,只身独往,遍地为家。刘生叹曰:“若非遇不平事,吾亦不背井离乡。今妻死,吾亦魂留纷野,难归宾州。”
  顿生疑心,少年问曰:“是何不平事,竟使兄逃于荒凉之地?”
  初推拒不答,渐悲戚,便诉胸中愤懑,低声道:“吾妻娴雅丰姿,遭贼子觊觎,惧其势大,不得已连夜奔逃。然岳家两老病死途中,吾妻整日垂泪,又因纷野旷而无物,唯风沙迷目,终抑郁而亡。吾一介书生,难讨公道,只恨上天不良,不得手刃仇人。”
  闻一番肺腑之言,少年拍案而起,怒曰:“这等贼匪,真真可恶!欲淫人妇,捏造罪名,非但罔顾王法,更有违天理伦常。”
  刘生一时泣下,劝道:“贤弟品性纯良,义愤填膺,吾多有感激。然吾为百姓,较之世族,不过蝼蚁……”
  言未毕,少年忽笑,曰:“无妨,莫道世族,天子犯法,亦与庶民同罪。吾必为兄讨回公道!”遂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走出门外。
  追之不及,刘生远望风沙滚滚,唯觉茫然。
  自此不觉逾月,少年半点消息也无,刘生愈感愧疚,闷闷不乐。一夜,正欲展被安寝,忽闻叩门声急,竟是少年。其颜容憔悴,径入内室,将行囊扔到几上,当中血淋淋两三个人头,乱滚乱跳。刘生大惊,定神视之,那面目正是世族子,余下二人,不知为谁。少年解释道:“其父为朝中大官,生平贪墨;其母为贵女,亦为毒妇。便教出个骄纵横暴,今吾手刃三人,当为兄嫂洗清冤屈。”
  刘生大喜,后又蹙眉,似忧心重重,谓之曰:“然京中知三人死,汝从何脱身?”
  少年尚未开口,则自其身后现一男子,风姿俊逸,搂之入怀,道:“吾杀三人,除却天地,凡夫俗子,怎能知晓?”
  愈惊,刘生问曰:“汝,汝又是何人?”
  “此乃吾夫君,曰影。”少年笑答,身下果无影,只余一地月光,“与吾云游经年,最恨这般贼徒。”
  知其为异人,刘生心生恭敬,更是感激涕零。便将人头置于妻及两老墓前,焚香诵经。少年自怀中取一小瓶,不消半刻,人头化成血水,了无踪迹。若刘妻诸人九泉有知,从此便可告慰。
  却道这厢刘生长跪,与亡妻絮絮聊起近情。那厢少年回房歇息,至榻上,状甚乖顺。则男子挑眉道:“早知汝好管闲事,路见不平,必要为其讨公道。”少年横陈被中,以言挑之:“亦知夫君素来心小,今吾为刘兄而杀三人,未免有拈酸之意。”男子失笑,拥之共枕,提起两股便颠倒起来,曰:“吾为汝影,汝即为吾之主,怎敢学妇人吃醋?”
  少年倾身相迎,眉间带媚,双颊红似桃染:“莫多言!许久未尝此味,须夫君好好疼惜。”言毕,架双足缠其腰,一来一往,酣美非常。男子便不语,见少年面若春花,亦难自禁。
  如此竟夜缠缪,哪管先前杀人事大,只顾恣意交欢,爱若胶漆。
  翌日过午,刘生见二人不出,感其恩德,特寻佳酿及金银,欲送房中。然叩门不应,启扉视之,已是一室空荡。不免怅然,自言道:“果是异人豪侠,与世俗不同!”
  又旬日,刘生闻二三行商闲谈,方知京中有世族子及父母被杀,头颅不见,尸首悬于宫门前。怀中更藏书一封,洋洋洒洒,皆为其往昔作恶事端。圣上大怒,命人彻查,然难寻真凶,只可为遭世族子迫害者正名,以安民心。而话头一转,言纷野周遭盗匪不知被何人所杀,各自逃窜,今后过此地,再不须花费金银过路。
  刘生自此心定,将客栈留与一憨厚小二,携岳父母及妻尸骨归乡,迁入祖坟。后置办商铺,再不复娶,收养一子一女,晚年安好。只家中静室,为少年二人立长生牌,朝夕供奉。


第37章 (三十七)鲛人
  嘉梁近海,自南至长屿一带,则多礁石,又有急流暗藏。舟行当中,往往为水所牵,不知去向。人不敢入,然贼盗盘踞此险,常趁夜劫掠商船。久之,抢数十海船于麾下,即起了觊觎嘉梁城郡之心,不时惊扰沿海百姓。
  有洪将军者,年二十五六,被遣驻扎嘉梁,恶其多盗,便出海捕之。因自恃勇武,年少气盛,只架大舟二三,而兵卒从者不过数十。
  至夕,忽风狂浪恶,月辉隐没。将军恐舟将倾,忙命人转舵,驶至长屿北侧,近簇古岛。渐风平浪静,将军远目视之,离贼寇所在,尚有十余里。然每欲兴舟,则海上风起,或潮涌难测,或重雾漫天。方知海盗当中有略识异术者,可借海势,呼风唤雨,乘险地而长气焰。一时踌躇,又心下愤然,将军思虑再三,仍无妙计,唯长叹尔。不得已,挫败而归。
  又旬日,有一文弱书生,曰眉,姿容甚艳,却道可助将军捕盗。初不信,见拜帖言辞清雅,便有几分意动。遂唤入问之,眉笑答:“贼寇当中,非有异人奇术,乃吾一同族,助纣为虐。”
  将军不禁失笑,道:“汝同族者,以何能更易天气?”
  眉面露难色,终不答。见将军蹙眉,似不信,奈何身份不便言明,只启齿道:“吾一族世居海外,若非有叛,昔日未尝自族内出。将军心下含疑,不妨携吾登舟,可见分晓。”
  “汝一介书生,纵水性过人,怎可轻易随从剿匪!”将军不允,曰:“况言有异族,何其可笑。”遂命仆送眉出府,不肯与之多言。眉亦怀忿,自言道:“只吾一人,定不能阻叛族者。然族长厚望,怎可辜负……也罢!若这倔将军不信,欲独往虎穴,吾便兴风作浪,不许其出海。”
  后半月,嘉梁沿海阴雨连绵,正值休渔,百姓无甚怨言。反倒将军念及盗匪横行,心下焦躁,又屡次出海,皆遇风浪,险些触礁,唯狼狈折返。
  则眉益喜,知其沮,便登门拜访,却不谈捕盗一事。得见将军,只与之长谈学问,更识海外奇闻,吐经述史,言谈风雅。将军虽承父业,以武入朝,素工诗文,竟不能屈。难免心下叹服,又闻其曰:“既不允从身侧,吾可画长屿海图,以赠将军。”半信半疑,将军答曰:“若汝有大才,又知海图,较海上老渔熟习更甚,登舟之事易也!”
  遂命人请一二老渔,将军展纸,眉研墨,未几笔落,洋洋洒洒,果为一海图。老渔趋而视之,各自心惊,不敢多言,唯齐声道:“说不得毫厘无谬,也相差不多。吾等打渔多年,亦难知长屿海礁全貌。”
  将军亦惊,不免悄生悔意,自谓得能人晚也。便请眉为军师,择日一同出海,为捕贼盗。途中风平浪静,竟不似往昔,将军愈加敬服,曰:“世间竟有如此异术!”则眉垂首,良久方答:“此乃吾族人之习,生来便会。”又远眺海天浑然一色,蹙眉道:“奈何吾年幼,而叛族者食血肉,道行大成,不知能否……”闻言,将军正色道:“吾为将军,奉朝廷之命,得上天相助,区区海盗,岂能嚣张!”
  及夜,眉察暗流,曰:“切莫妄动,应泊此处,俟天晴方可剿匪。”将军依其言,命兵卒各守其职,却见眉越栏而入海中,一时惊呼。则眉游于水浪之中,竟似白鱼,衣衫皆化作银鳞,缀于尾间。“吾乃海中鲛人,因有族人叛出,故奉命追捕。今其食人修炼,吾不能敌,唯现形而藏海中,为将军寻径引路。”言毕,鱼尾一晃,没入幽深处。
  将军心下惴惴,良久方神定,既觉鲛人貌美,又惊其果为异族。不觉及曙,将军登甲板,见银尾缓缓来,至舟侧,眉展颜笑道:“可随吾往贼窟。”将军闻言大喜,命兵卒驾舟,随银光而去。
  则眉前夜独行,费了一番工夫,方借将军威势,及己身法术,解叛族者邪阵。故长屿周遭礁石各归其位,暗流亦止,贼寇无处藏身,纷纷乘舟出,要与官兵决个生死。
  而叛族鲛人,为食人依附海盗,早失往日姿容,双目赤红,在后喃喃作法。然眉顺应天理,又有将军及兵卒相助,势如破竹,掀浪将盗船倾覆。叛者大怒,欲以己身为饵行邪术,幸将军暗至小舟中,及其船侧,射出一箭。顷时穿透鲛人头颅,使其殒命在此,盖气焰遭消磨数番,难以自保,故轻易被杀。
  未几,贼寇皆亡,船大多火起,变作焦炭。时万里无云,海波连绵,眉悄潜入海中,不辞而别。俟将军察觉,已难寻其踪迹,唯余怅然。
  后朝廷得悉将军剿匪大功,欲召其归,升职加爵。然将军失魂累日,始不能忘眉,婉言不可,仍留守嘉梁。过一年,一夕,将军孤坐,忽闻叩门声急。视之,乃一俊俏郎君,谓之曰:“自那日一别,吾归族中,仍挂念将军。情难自禁,故冒昧前来。”闻言,将军大喜,将眉拥入怀中。眉亦轻笑,与之携手入帐中,同榻共枕,愿荐枕席。
  二人皆初尝交欢滋味,一个鲁莽,却也识趣浅尝深送;一个乖顺,道不尽体娇声媚。良久,云雨慢散,眉双颊染泪,又被将军抚摩遍体,情兴复炽,身不由己。连番颠倒,自是渐觉困倦,仍交颈呷舌,酣美淋漓。
  自此共结同心,将军命工匠于府中造一暖玉池,供眉戏耍。眉又以鲛形挑之,虽为银尾,腹三寸处幽深,掩于鳞下。遂一人一鲛,亦行交合事。人皆道将军寻一美眷,才思兼备;哪知其实为鲛族,与将军恩爱,白头共老。


第38章 (三十八)秦女怨
  白云生者,越人也。年二十六七,尝为县令,因厌官场习气,不愿与同辈合污,便辞官云游。虽善书文,懂些拳脚功夫,若无其父遗命,宁流连山水,惩恶除奸。
  某年,客茅州之南,遇绛衣,大惊:“汝为何至此?”则答曰:“大人好游,吾亦如此。”绛衣者,乃一仵作,少白云生二岁。昔日白云生辞官,行踪莫测,其亦离,苦寻年半,始相逢于茅州。然性沉静,虽喜,反借寡言瞒过,不肯道出半点缘由。白云生素惧其冷面冷心,暗忖道:“果真生平与尸首打交道,养得这般冷冰冰模样。”不敢多言,唯任之同行。
  时暮春,山桃落尽,残红遍地。白云生见之大悦,欲留此地,然四下人烟稀少,不知往何处借宿,好盘桓数日。绛衣知其嗜好,似不经意,启齿道:“闻此山中有一寺,小且古旧。”闻言,白云生甚喜,沿山径复行三四里,果见一野寺,蔽于花木之间。叩门,则小沙弥启扉问曰:“阿弥陀佛,施主有何事?”
  “吾,吾二人游览此山,不觉及晚,虽冒昧,不知可否至寺中借宿?”
  小沙弥踌躇半饷,曰:“师傅出外月余,至今未归,本不应留客……也罢,若不嫌弃小寺破落,但请留宿。”原是老和尚被富家请去作水陆道场,携徒弟数人,暂不能回,故寺中只一小沙弥。将二人引至东侧客室,又送来粗茶斋饭,笑道:“寺中忌食油荤,亦无山珍。”二人连声道了叨扰:“多蒙收留,怎敢破坏佛门清净。小师傅自去罢。”
  俟小沙弥掩门去,便对坐,白云生忍耐多时,终开口问道:“汝怎知山中有寺?”绛衣斟茶一盏,闻言,置于桌旁,答曰:“吾,吾便是知了,又如何?”见其蹙眉,白云生噤声,只顾用些草蔬淡饭。绛衣双颊早飞红,亦急垂首,将茶一饮而尽。然心头一点火烧,却难浇息。
  遂饱食一餐,绛衣先起,径入屏风后。见之,白云生不觉忐忑,盖寺中有客室几间,其余尚在修葺,只此间可住人。虽有屏风隔断,仍是同处一室,其思及此,不知从何而起一阵纠结。良久,方轻叹起身,坐榻上,翻看坊间话本。二人共事数年,今非亲厚,反疏离有加,实乃离奇。
  及夜,皆解衣就寝。时绛衣辗转难眠,忽闻耳畔泣啼隐隐,若起,则悄无声息。如此再三,以为有怪,便屏息凝神,方知泣音自墙出。一时惊怖,绛衣提灯而出,至隔壁,却见空室无人。正生疑,但见天边一道银光,伴雷鸣甚响,直落客室,将墙打碎。幸绛衣见势不妙,往一旁躲闪,只扑得满面尘土,而未有伤。
  白云生惊醒,见客室半侧倾塌,恐绛衣遭不测,甚急。然绛衣自屋外入,衣衫尽乱,散发垂肩,曰:“雷声乍起,不知为何击中此墙。”且风雨不作,唯适才一道惊雷。心神稍定,白云生趋而视之,则瓦砾之间,竟藏一女人头。其面貌如生,双眸紧闭,两颊染一点血泪,似有百般悲愤。绛衣仔细翻看半饷,道:“此女二八芳华,只一头颅,却不臭腐,难知其毙命缘由。”
  “然天雷毁墙,使其出,莫非有冤屈要诉?”白云生沉吟道,又环顾四下,“躯及手脚,恐亦藏匿墙中。”言毕,绛衣先行一步,唤来小沙弥。其居山寺西侧,因雷声醒,正在半途。及客室,见之大惊,险些晕绝。
  便报官,也是个巧,茅川县令新上任,为白云生同门,叙些近情,方上前察看尸首。闻白云生及绛衣之言,又命人砸墙,于客室余下两面墙内,各寻女子身躯、手脚。县令登时面上起了愁容,谓二人曰:“老仵作昨日得疾死,今无人可验尸灵,如何是好?”则绛衣答曰:“吾亦为仵作,若允,当协力。”遂得命,共往官衙。
  经一番工夫,验得女子已死年余,乃遭刀杀。问邻近何人失踪,则道秦家女出外,不知下落。欲寻亲朋视之,则父母俱亡,又无叔伯兄弟。无法,请邻里来,言其实为秦家女,平素柔婉,谁料死于非命,更身首异处。“砌入墙中,理应与工匠有干系;情郎亦有嫌疑,皆应唤来一问。”白云生与县令相谈数句,便与绛衣居官衙中,俟其派衙役寻人审问。
  而秦家女与香郡一书生往来甚密,唤之,则曰昔日只书信传情,以为负心,便另娶他人。又问去年,书生言己生重疾,整日缠绵病榻,不能行走,邻里皆知。今初痊,仍体弱不堪春风,怎可杀人。
  绛衣亦曰:“杀秦家女者,非此孱弱之辈。”
  又唤工匠上堂,大呼冤枉,道:“小人不识秦家女,既无仇怨,怎会杀人?”
  “若依汝言,尸首如何入墙中?”
  工匠苦思半饷,忽开口:“吾曾赴寿宴,恐贻误工期,便请表兄代工。”
  故使衙役抓来其人,十分面恶,乃一壮健大汉。见诸人如狼似虎,先行萎靡,后闻雷击毁寺墙,无奈认罪。曰:“见秦家女貌美,心生不轨,乘其过路尾随,敲晕拖入茅屋□□。其半途醒,极力挣扎,吾一时心慌,取刀杀之。后将尸埋林中,往往梦魇,不得已而掘出尸骨,分作几块。欲抛各处,然兽类绕道不食,鸟雀亦围之鸣叫,恐过路人发觉,便借修整山寺之机,将尸砌入墙内,以佛门净地,压住妖邪。”
  闻言,绛衣怒目:“汝虽披人皮,与妖邪无异,合该千刀万剐!”
  而书生一时泣下,方知秦家女非负心,实乃为赴香郡,而遭贼人毒手。白云生却冷笑,道:“若情深如许,为何不多做思量,反急求别家女为妻耶?”
  县令长叹,怜秦家女一缕香魂随风去,更恨恶徒心狠,命推下狱,翌日问斩。
  见此事毕,白云生欲离茅川,至南边赏青山水色。思及绛衣,不知其追随何意,踌躇无措。时投宿客栈,夜梦秦家女来,语之曰:“感君正气,借来一星半点,而冤屈得白。为报大恩,绛衣者,心慕君而碍于男身,故不敢言。吾今为之传话,欲撮合佳侣。”猛然惊醒,白云生沉思半饷,愈觉其言为实。今方知己亦有意于绛衣,自谓识明过晚。
  却道绛衣独坐灯下,长吁短叹,忽闻叩门声急,趋而视之,被白云生搂抱正着。避之不及,忙道:“汝,汝是何意?”其笑道:“汝又是何意?若心慕吾,何不坦言?”闻言,绛衣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则白云生乘其不备,抱入帐中:“良辰何许,春宵难求。今两厢情洽,岂能辜负?”遂解其衣,并枕共卧,狎昵不止。
  既成夫妻,二人携手共游,大江南北,莫不玩乐。因绛衣喜水乡柔美,后定居于此,恩爱异常。


第39章 (三十九)月华
  书曰:“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某年,幽川大旱,蝗虫四起,田间麦实尽没,更食人畜;羌南百里枯树,忽生繁花,当中红紫簇杂,闻香者呕血而亡;东滨一带,有蛟兴风作浪,来往商船皆难幸免;济坡地陷,黑水涌,农户落入窟中,尸骨无存……异象种种,不可枚举。
  又有桓地男子结契,夜半交欢园中,一感得孕。乡里以为妖邪,欲杀之,则二人逃至山中,隐姓埋名。后十月怀胎,生一婴孩,肤白若月华,不知啼哭。时有花鹿跪于门前,愿乳此子,二人大惊且疑。然男身孕子,实乃诡事,奈何骨肉情真,始难抛却。
  便养育成人,俟三四岁,其母忽梦仙人语:“月华流照,天下倾覆。”醒后,与夫坐谈一夜,道:“莫非应天命而生耶?吾为男身,怀胎已是奇异,生一白子,更与寻常不同。今梦仙人之言,盖上天有一段道理玄妙,难参透也。”遂取名月华,渐不食鹿乳,只喜野果草蔬,不沾半点油荤。
  不觉经年,至十二三岁,其聪颖超凡,又生得容光绝美,貌若好女。幸藏山中,旁人不识,亦不受世俗污浊。一夕,风雨大作,父母无病坐化,月华大恸,将尸骨埋入林间秀美处。欲沿小径归,正逢迷途猎户,见其貌美,淫心顿起。然未及身侧,双臂痛不堪忍,再近半分,则遍体若被针刺。故月华得逃,躲入山中,不敢出。
  然猎户下山,偶闻人语:盛京选秀,郡令欲寻美人,男子亦可。便生一念,忖道:“前日所见者,色冠一时,若送进郡府,千金唾手而得。况吾福薄,定难消受一夜春光,唯圣上乃真龙子嗣,纵妖邪亦难当。区区美人,何足惧也!”遂揭榜,进见郡令,曰:“尝见少年居山中,肤白胜雪,韶秀可人。”
  郡令大喜,依其言,果见月华姿容盛世。欲近身视之,便觉双眸十分刺痛,不能睁开。以为天人下凡,故不敢冒犯,请入府中。月华迫于无奈,见随行健卒众多,便乘轿至郡府。因年幼,郡令命仆妇好生照料,吃着珍馐百味,穿些绫罗绸缎,头上所戴、腰间所系,无不为白玉海珠。又教诗书画乐,使其言谈清朗,举止文雅,方好送入京中。
  月华幽居此间,终日垂泪,自言道:“莫道后妃荣华,不过娈童之流!”至十八,翌日将行,然夜半难眠,忽闻双扉大开,一巨犬突入,遍体雪白,谓之曰:“汝自月宫出逃,所为何事?”月华不明所以,问曰:“吾凡人也,怎知月宫?仙,仙人莫非错识……”言未毕,巨犬将其扑倒,细嗅数回,道:“汝当为吾妻,怎会错识?虽灵智混沌,应长留月宫为伴。因吾一时大意,令汝逃脱,而落入凡尘。”
  闻言,月华愈疑,然以手抚巨犬,仔细察看,顿觉曾在何处见过。巨犬又言:“是了,往往长夜晦暗,月华应劫而来。汝尽忘前事,吾之过也。”便吐舌舔其唇,与之交吻,则月华初大惊,渐不拒,搂其脖颈,将仙灵气悉数吞咽。良久稍离,月华吐出浊气,缓缓定神,忽忆及月宫诸事,曰:“吾乃月华,本天庭一小仙,因打破冰璃酒盏,被罚守月宫。形影尽没,唯借一点月辉,与天犬为伴。”
  巨犬笑道:“吾只知汝自天庭来,原是这般底细。昔日一念灵光,愿与吾结鸳盟,今欲食言乎?”
  “实乃天命,吾应有一劫,便入轮回,蛊惑人间天子,为亡国也。”月华沉吟半饷,解衣就之,曰:“今虽为凡体,仙灵未泯,凡人不可冒犯。”巨犬垂首不语,久矣,答曰:“吾必随汝入深宫,方觉心安。”
  月华轻笑,双足缠于犬身,曰:“可也。”遂交欢,犬具甚壮,月华受之,欢愉难耐。
  过月余,至盛京宫中,圣上一见月华,便觉心醉,正合了昔时一梦。盖其梦星稀月明,一道月华落于山峦之间,以为吉兆,醒后命人去寻。则各地进了各色美人,或应了半点梦中之景,或容貌过人而留于宫中。今月华上殿,虽为男子,远胜诸多佳丽。圣上本昏庸无才,甚喜美色,使其为一小官,出入自如。然甫近身,则手足皆痛,不得其解。
  月华装作惶恐,伏地告罪:“臣幼时尝梦仙人语,道‘月华流照白玉宫’,故臣有此名。今得圣上恩宠,已是焚身难报,岂敢……”言未毕,圣上恍然,曰:“昔日朕亦有梦,仙人所言,果非虚缪。若得天仙下届,白云宫锁月流华,正是天命所赐!”
  于是大兴土木,搜罗各处美玉,修筑白玉宫。朝臣大惊,忙上疏不可,然圣上为博月华欢心,将奏折当成玩物,一一撕碎,以其声哄月华一笑。宫中妃嫔数十,皆不敢对月华不敬,唯恐触怒圣上,失了恩宠。
  俟白玉宫建成,一夕,圣上于园中设宴,只留月华一人,与之共酌。时风清月白,四下海棠正艳,月华身着白衣,更衬得容态可人,别有一般雅致。圣上大喜,乃凑近些许,觉不似昔日痛楚,又以手试执其袖,曰:“果是天仙,非白玉宫不可居。”月华亦笑,更令其神迷颠倒,欲亲芳泽。然月华往一旁躲避,起身对月长吟:“月华流照白玉宫,山河处处不得明。”便回首,谓圣上曰:“气运不长,天下将倾。”
  闻言,圣上心下含怒,然垂涎美色,仍调笑道:“爱妃何作此言?”
  “因国君昏庸,故有此言。”月华含笑,则身侧忽现一巨犬,咆哮数声,驮其腾云而去,直奔月宫。见之,圣上大惊,险些晕绝,忙唤人来,则月华已杳杳无踪,只余一轮明月高照。是夜,幽川、羌南、东滨等地,各有叛乱。盖圣上无能,昔时已兴民怨,又因选秀及建白玉宫诸事,剥尽民脂民膏,故百姓苦不堪言,继而云聚而起义。
  常道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消年余,叛军攻入盛京,圣上及妃嫔饮鸩,死于白玉宫中。
  则月华随白犬归月,亦知人间事,唯长叹尔。


第40章 (四十)乌木梳
  三阜其地,至今仍循旧俗,大凡女子出嫁,定请一“福姑”来,为其梳妆。福姑者,乡里老妪也,往往会些唱词,平日走街串巷,卖胭脂水粉;若逢喜事,便登门,为新娘梳头打扮。
  某年,朱家女出嫁三日,忽得疾,瘦骨嶙峋。未几暴毙,尸首只剩一皮,当中血肉似被食尽,半点不存。又有刘家媳妇,卧病不起,医者皆不知缘由。数日后死,尸首惨状,与朱家女无异。过月余,城北嫁女,至夫家门前,踢轿不应,方知死在轿中。数桩案子,报官许久,仍未能查清真凶。
  一时人心惶惶,皆道有妖鬼作祟,喜食□□女。官府不能禁,只派人多加巡逻。
  及秋末,陈家娶媳,乃城东一娇女,曰倩。是夜,倩独坐房中,则其夫在外,酒席未散。倩思及洞房花烛事,难免娇羞,又恐先前坐轿中颠簸,鬓发凌乱。趁小婢出房取水,悄掀盖头,对镜梳妆。忽觉脑后一疼,往后一倒,不省人事。恰逢其夫醉归,瞥见一小团黑影自门缝闪出,再定睛一看,屋内地上正是倩尸首,不复娇女模样,反似老妪丑怪。
  其邻为富户,只一女,早年定下亲事,闻此事后,不觉惊惧。然佳期临近,不能推阻,便以千金,寻能人异士,为捕妖邪。有云游师徒,偶经此地,登门拜访,曰:“吾二人可杀妖邪。”
  则师者,曰净安,乃一俊雅道人,面若傅粉,唇似丹朱;徒弟者,曰桂溪,作道童打扮,亦唇红齿白。见之,富户不信,问道:“汝二人有何本事,可捉妖鬼?不过方士,懂些炼丹术法罢了!”
  净安尚未开口,则桂溪含怒,忿然曰:“吾师为真仙下界,那欺世盗名之徒,岂能与吾师并论?”言未毕,净安笑道:“吾徒生性顽劣,口不择言,但请见谅。若道本事,日后便见分晓。今妖孽横行,恐小姐遇不测,何不让吾二人一试?亦可另寻有道之士,无妨也。”
  富户听之,觉其言谈得体,举止从容,不似作虚言。沉吟半饷,道:“可也,汝二人若可保吾女无恙,定以千金为酬。”
  则净安摇首,曰:“若杀妖邪,愿主人家将千金施与穷苦妇孺,吾不受分文。”
  故二人住富户府上,夜半,净安掐指一算,谓桂溪曰:“此妖善隐匿,若不知其害人术法,恐有失也。”桂溪蹙眉道:“闻陈家所言,昔时新媳暴毙,见一黑影闪出,必为妖邪。而数桩案子,死者皆为女子,或这家女,或那家媳。莫非,莫非此妖只害将嫁及已嫁之人?”净安颔首,笑答:“欲杀妖邪,应有嫁娶事,引其上钩。”
  桂溪细细沉思,片刻,双颊渐红,曰:“若吾作女妆,扮成小姐……”闻言,净安大笑,拥之入怀:“吾便为汝夫君,拜堂成亲,洞房花烛。”盖师徒二人,实乃眷侣,只外人不察。“倒也无妨。”桂溪含笑,搂其脖颈,将脚尖踮起,送上香唇。则净安以手抚摩其颊,口中啜之,似索小舌,缠绵不休。
  便解帐,入衾共枕,一番云雨。
  遂告富户,其允之,又与亲家择佳日良辰,使师徒二人扮作小姐、公子,引妖孽来。
  是日,有一福姑上门,为桂溪梳妆。将奁打开,取乌木梳,将桂溪一头青丝梳过四五回,念了些吉祥话,甚么白头共老,子孙满堂。桂溪侧耳听着,觉头上渐沉,非金簪凤冠,不知何物。渐神迷心晕,曰:“此梳极好,与寻常不同。”福姑笑答:“此梳乃老身家中传下,乌木做成,自带异香。不知多少新嫁娘,为求此梳,以金银相献,吾皆不允。”
  桂溪恍然,取乌木梳在手,细细观之,愈发心喜。则蹙眉道:“唉,见过无数奇珍,却不知小小木梳,这般精致。”
  见其恋恋不舍,福姑踌躇再三,咬牙道:“若小姐珍重此梳,老身愿赠为嫁礼。”
  “这,这是为何?”
  便长叹:“吾有一女,与小姐年岁相仿,然年前得疾,尚未出嫁,已长埋黄土。生前亦喜此梳,欲求,吾固不允,谁料天命无常……也罢,见小姐凤冠霞帔,念及老身那可怜女儿,故愿相赠。”言讫,垂泪不止。
  桂溪亦叹,曰:“竟有如此凑巧之事!”遂接过乌木梳,把玩一番,始置于小盒,一同带去。不多时,其扮得如仙子一般,珠环翠绕,被仆妇扶上花轿。两旁鼓乐炮响,一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未几到门,则净安穿着大红吉服,轻轻一踢,桂溪笑而应之,牵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