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大军阀-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教仁点了点头,叹息的说道:“好吧,希望他真能让我想明白。”

严鹤龄欠了欠身,说道:“那在下先告退,有什么吩咐您只管叫在下。”

宋教仁“嗯”了一声,等严鹤龄离开之后才拆开了这封信。信文不长,区区两页纸,不过是用钢笔字写的。吴绍霆在信文的开头说了一些客套话,诸如道歉和勉励,随后又透露一些第一届国民大会结束后的决定,他说“假使英日列强咄咄进逼,不顾公理和道义,我中华民国只能背水一战”。

虽然这句话说的很含蓄,没有指明中国会加入同盟国与协约国作战,但宋教仁还是轻易看出了这层意思。他沉重的叹了一口气,喃喃的叹道:“这正是震之赌国运的办法了!”

他继续看下去,吴绍霆又提及到在这个时候委派其出任美国公使的用意。这次严重的泄密正是因为文治派斗争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如果在这个时候吴绍霆再不采取措施遏制文治派膨胀的野心,等到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时,将会处处掣肘,到那时候任何一步失误对中国都是灭顶之灾。支走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国会失去一员可以影响大局的人物。

除此之外,吴绍霆也希望借助其在任美国公使期间,尽可能拉拢美国协助中国,务必要说服美国将中立国保持下去。

“震之啊震之,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呢!”看到这里,宋教仁沉重的叹了一口气,不过心中原本隐藏的那股怒火却渐渐消弱,他从这封信里最起码感受到吴绍霆真诚。

在信文的最后一段,吴绍霆写到“余素知兄共和之坚定、民主之磐心,然今时今日国家必经非常之阶段,方能奠定万世大业之基石。余亦知兄多年革命奋斗,旨在驱除鞑虏、建立真正可为的共和国,此番决定必然使兄积怨于心,愤余之颠覆、怒于之背信、恨于之不义。诸如此类之言,余不胜释对,只在理智健全之际留书一封,以昭余之赤心。倘使吴某当政,乱国误国、祸国殃民,违背今日书中之言,兄可在五年之后回国联络蔡光武、冯复武,近畿铁道集团军许司令亦非余亲信,合众人之力讨取吴某项上人头。此书为证,兄可记之。”

宋教仁读完这一段,心身感动不已,甚至有一种热泪夺眶的冲动。

“果不其然,这就是吴氏与袁氏不同之处。震之有这等承诺,总算解我心头之忧。”他长叹的说道,随后将信文好好的收了起来。抬头望着清晨雾茫茫的长江,他感慨万千的点了点头,对着南京方向郑重的说道:“震之,就给你五年时间,等我回国时倒要看看你为大中华奠定什么样的基石。”

回到快艇的舱内,四名警卫靠在船舷边闲聊,其他外交部的随员则各行其是。

宋教仁看到严鹤龄正在读一份今天的报纸,头版新闻就是昨天总统府的新闻发布会,唐绍仪“伪造”中德盟约、泄露国家机密,民政部大小官员涉嫌袒护,中华民国陷入列强讹诈之中。他在严鹤龄旁边坐了下来,严鹤龄连忙收起了报纸。

“严秘书,国内的事我们暂时不要再理会了,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搞好中美关系。”他正色的说道,双眼中透露着深远的意味。

“宋大人,我知道了。”严鹤龄看到宋教仁情绪与上船时截然不同,猜测是吴执政留下的那封信让对方释怀了,这总算是一桩好事。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839章,前奏之动

下午,宋教仁赴任美国的消息在总统府内传的沸沸扬扬,有点理智的人都认为这不是一桩正常的事。眼看第一届国民大会就要召开了,身为南京中央政府重要的元老,同时还是《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编写者,却连国民大会都不参加,就这样远赴大洋彼岸。

也有一些人觉察到宋教仁的赴美预示着一场重大变故已经在冥冥之中发生,而这场变故显然跟两天前唐绍仪泄密事件有密切联系。而如果把这件事再联系到那天晚上吴执政大发雷霆的一番话,真相似乎不难猜测了。

“吴执政果然是要动手了,国民大会暗藏杀机呀。”

“胡说,明明是吴执政要求提前召开国民大会的,若吴执政有私心应该要求继续推迟国民大会才是。”

“你懂什么,吴执政说什么时候开国民大会就什么时候开,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要怪也只能怪唐部长太放肆了,偏偏在这个时候泄露国家机密,哼,反正我是相信吴执政的决定,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渡过危机。”

“话可别乱讲,你可知道吴执政要做什么?”

“都少说两句,都少说两句,高层的事,咱们这些小人物莫理会,安安分分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都散了,都散了!”

总统府内的小职员们经常不由自主聚在一起讨论这件事,可对他们来说不论讨论的对与错都无法影响局势的发展,只能得过且过的不沾惹是非。

梁启超在前天晚上没能见到吴绍霆,在昨天也没能见到吴绍霆,直至今日听说宋教仁之事后,再次来到总统府向吴绍霆讨说法,却在官邸走廊上碰到邓铿,被告知早上已经前往中华门国防部开会。

“国防部开会?这个时候去国防部开哪门子的会?”梁启超有些急不可耐,带着几分不悦的口吻急促的说道。

“应该还是关于青岛战争善后问题的安排。昨天下午青岛战争特派宪兵调查团送来最新的调查报告,证实日本人在青岛战争期间于烟台、文登、栖霞犯下了十多起扰民事件,不,应该不能用扰民来形容了。梁总理如果你看过那份调查报告后就知道,日本鬼子多么可恶。”邓铿面有愤怒的说道。

“日本人的事我自然知道,可是关键不在这里,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让宋循初出任美国公使呢?宋循初可是我们中华民国第一任大x法官呀!”梁启超加重语气说道。

“总理,这话有些不对吧,宋先生应该是梧州执政府时期的大x法官,虽然他现在还在处理国家法务,不过在他草拟的《中华民国宪法》里面清楚的提到,国家最高大x法官不得加入任何政党。宋先生现在可是我们国民共进会的副总理之一。”邓铿故作疑惑的说道。

“话虽然这么说,可国民大会没有召开之前,宋循初就是担任最高法官的职能。唉,吴震之到底在搞什么。”梁启超忧心忡忡的叹了一口气。

“我听说派宋先生去美国是希望尽可能拉拢美国支持中国,这样才能更好的应付英日列强的压力。应该就是这样。”邓铿故意说道。

“就算是这样,吴震之也应该跟我们商议商议才是,再说派什么人去不好,偏偏要派宋循初去?宋循初怎么能胜任这样的外交任务呢?”梁启超严肃的说道。

邓铿叹了一口气,故意装作一副不知所措,也不再接梁启超的话。

梁启超无可奈何,虽然他嘴巴上没有多说什么,可是心里总是寻思着这是不寻常的事。他已经感觉到吴绍霆正在进行一场密谋行动,也许是为了对付熊希龄,又也许是更大的一场行动,甚至还有可能颠覆国民大会!

不行,无论如何都要找吴震之好好谈谈。他在心里这么想着,转身快步离开了。

与此同时,庆元会议一派并非没有任何动作,他们在收到宋教仁赴美的消息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妙的预兆。当天傍晚十几名重要的成员纷纷赶到熊希龄的庆元公馆,商讨该如何应对吴绍霆的下一步动作。

然而众说纷纭,谁也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唯一可以统一的意见那就是吴绍霆会拿庆元会议派开刀。熊希龄还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他认为吴绍霆是强迫宋教仁离开中国,借故消除民主派政治实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推行军权主义,实施独裁统治。他告诉到场的所有人,后天就是国民大会开幕之日,到时候要众志成城揭露吴绍霆的阴谋。

“还等到后天?秉公,难道你没看到吴绍霆已经在开始布置行动了吗?他既然把国民大会定在后天,那就说明等到召开时他已经大局在握了,我们岂能无动于衷?”任宗元总先沉不住气,自从三天前唐绍仪泄密事件之后,他已经越来越怀疑庆元会议的作用,甚至还指望早点脱身,以免受累牵连。

“是啊,短短四天的时间,吴绍霆足够让我们无法翻身。”汤化龙强调的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认为这次事态变化的实在太快,一旦吴绍霆要动真格的,庆元会议这边根本无法应对。关键还是实权在谁的手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料到熊希龄和唐绍仪会如此铤而走险的走这步棋,简直是在胡闹。

就在这时,会馆会议室的大门被敲响了,一名仆人上前打开了房门,只见站在门外的是进步党另外一位元老丁世峄,手里正拿着一份半个钟头前才刚刚上市的《民国晚报》。《民国晚报》是《民国时报》的附属刊物,在半个月前才刚刚开始发行,不过影响力渐渐已经能与《民国时报》相提并论了。

“佛言兄,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林长民站起身来,关切的对丁世峄问道。

“我们文化部下午五点钟时刚刚接到报社的消息,今天的晚报即将刊登一些政治作风的新闻,说是与秉三先生有关,所以我下班之后一直在等这份报纸。”丁世峄一边快步走进会场,一边语气急切的说道。

“关于秉三先生的报道?到底是什么事?”林长民疑惑的说道。

会场里的其他人也都站起身来,作势要上前看一个究竟。在场的人都知道,丁世峄口中的报社就是指《民国时报》报社,做为总统府的舆论工具,这份报纸刊登任何新闻都足以影响整个中国的舆论动态。

熊希龄也很好奇,等到丁世峄走过来时,马上从对方手中接过报纸看了起来。

站在一旁的丁世峄连续叹了好几声,苦闷的说道:“报纸我看过了,不止是与秉三先生有关系,与咱们在场大部分人都有关系。这可是新闻部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七天前执政官办公厅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暂定部名是政治监察部,说是专门负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廉政监督工作……”

林长民接过话说道:“这个部门我知道,不是听说连办公室都还没有吗?甚至秘书处和人事部那边也没有备案,现在怎么扯到这件事上面去了?”

丁世峄摇着头郁闷的说道:“报纸上说,政治监察部调查了中央政府多位官员作风情况,发现这些官员多有行为不端、不明收入的财务,甚至还有收受贿赂、贪污公款、纵容包庇亲友的嫌疑,还说政治监察部联合检察院将会深入调查。报纸上提到这些所谓的官员,全部是我们这些人。”

众人听到这里,一个个惊愕不已,他们第一个念头就意识到这是吴绍霆耍的手段。

林长民愤怒的说道:“这是栽赃,这是陷害。”

汤化龙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大吼道:“这摆明是诬陷。我就知道吴绍霆会有动作,看吧,看吧,他只会耍这样卑鄙的手段。”

丁世峄继续说道:“报纸上还刊登了秉三先生以前在热河上任时的情况,指责秉三先生盗卖热河行宫的古董文物赚取经费,检察院已经公布在二月一日对此事提起诉讼。”

这时,熊希龄已经看完了关于自己的那篇报道,他脸色阴沉的把报纸拍在了会议桌上,整个人气得在隐隐颤抖。当年他出任热河都督时,确实从热河行宫里拿出几件古董文物送到上海贩卖,但所得全部款项都用于热河行宫的修缮,并且这件事是得到袁世凯首肯的。

热河行宫常年失修,屋顶漏水,在里面的许多珍贵文物都因为保养不当而受损。可当地军阀把持财政,再加上大革命刚刚成功不久,汉民痛恨这些满清遗迹,不仅得不到官方出资维护,甚至连民间募资都困难重重。当时他曾做过预估,与其让古董文物因为保养不当而破坏,还不如取一、二件卖给洋商,换取经费来保证其他文物的安置。

他也曾想过这件事会落下把柄,因此不仅在热河当地留下文案备档,还将此事与袁世凯往来的信文保留下来,只可是这几年南北奔波,很多文件早已遗失,也不知道热河那边的文案备档是否存在。当然他同样深知,既然吴绍霆敢拿这件事来做文章,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把罪名扣在自己的头上,就算自己有证明清白的证据也无甚大的作用。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840章,预示

“真是一手好布局,”熊希龄咬着牙冷冷的说道,脸上的愤怒很快化作了一个轻蔑的冷笑,“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看到了,吴绍霆这独裁军阀的真面目已然揭露出来。老夫深知你们认为这次不应唉跟姓吴的作对,但是就算躲过了今日,难道还能躲过明日?什么政治监察部,早晚就是排除异己的合法工具。如果我们不能扳倒吴绍霆,了解他的独裁统治,以后别想再有什么安宁的日子。”

众人听到这里,一个个面有忧虑,虽然熊希龄的话有一定道理,可是这次吴绍霆摆明只是针对庆元会议的成员罢了,政治监察部也没有向其他官员下手?相比起他们,在中央政府甚至地方政府贪赃枉法之辈多不胜数。归根结底,还是熊希龄把吴绍霆惹毛了!

“秉三先生,现在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应对。就凭我们这些人不可能在国民大会里掀起多大的浪潮,到时候还不是让吴绍霆轻易得手。”任宗元急迫的说道。

“是啊,我们都不知道政治监察部什么时候开始调查我们,总之现在登上了报纸,对我们的名誉影响甚大,而这也影响了我们在国会说话的分量。现在是刊登报纸,说不定很快就会采取实质行动,就像唐少川那样什么证据也不说,直接先逮走人。”汤化龙附和着任宗元的话,忧心忡忡的说道。

“对啊,报纸上说,二月一日检察院会正式对秉三先生提起检控,二月一日可是国民大会召开的日期!!”王印川提醒的说道。

众人七嘴八舌,一时间失了主见,人人自危的气氛渐渐笼罩了整个会议现场。有人在心中怨恨和埋怨,有人觉得大为后悔,也有人感到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总之事情发展到今天的状态,与当初成立庆元会议时的预想完全不一样。

“大家先坐下,”这个时候,熊希龄大声的喝止了现场,他让自己的情绪渐渐恢复到平静,老练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你们真以为在几天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吗?”

听到这句话,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纷纷用奇怪又充满期望的目光看向熊希龄。

林长民忍不住问道:“秉三先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熊希龄沉着气的说道:“昨天晚上我已经去过英国公使馆拜会了朱尔典公使,碰巧日本公使滨口雄幸正在与朱尔典公使会晤。”

这一句话就像是救命稻草,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们眼中期待的意味更加浓厚了,心中也总算有了几分放松。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唐绍仪泄露中德盟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列强介入中国政局,逼迫吴绍霆与列强作对,从而消弱吴绍霆在中国的统治力,而现在正是需要列强施以援手的重要时刻了。

汤化龙马上问道:“秉公,洋人到底是什么态度?唐少川的事都过去三天了,洋人总该有点动作才是。”

熊希龄宛如一座泰山似的,不疾不徐的说道:“这两天朱尔典先生已经与俄国公使、法国公使、日本公使进行了多次会晤,昨天老夫去拜访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好商议派滨口公使单独来见老夫。协约四国的公使已经商议了一个对策,而他们的对策正需要我们庆元会议从中响应才能实现。”

众人绷紧的神经再次松弛了几分,他们当然知道要想洋人帮忙,就必须在洋人眼中有价值。现在听熊希龄这么说,也就是洋人认为他们的的确确有价值,而这正是眼下危急关头最好的依靠。有洋人在背后撑腰,他们说话的力度就有实力,吴绍霆再怎么狂妄嚣张也不至于盲目的得罪这么多列强国家。

不过也有一些人感到担心,或者说他们的担心从唐绍仪泄密事件开始就已经存在。他们是忠诚的政治卫道士,参与庆元会议的目的与熊希龄的信仰是一模一样,就是为了捍卫民主政治和共和国体制。但是他们的想法显然没有熊希龄那么极端,为了政治上的斗争,竟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实在是匪夷所思。这次协约国出面,肯定不是单纯的消除“中德盟约事件”,中国必然是要付出一定代价,而这就在敲击着这些人的良心。

丁世峄有些担忧的追问道:“洋人不会趁火打劫吧?”

林长民也感到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连忙说道:“是啊,洋人必定是狮子大开口。”

熊希龄平静的说道:“事到如今,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再者,朱尔典公使已经许下承诺,到时候他会联合其他俄日法三国拒不承认吴绍霆参选大总统,并且会在各个方面支持我们庆元会议接管中央政府。如果吴绍霆要来硬的,协约国会策动西北军阀反对吴绍霆,日本也会从朝鲜、台湾增兵威压,四国还会即刻执行经济封锁,总之一直逼迫吴绍霆就范为止。”

丁世峄激动的说道:“秉三先生,让外国人出兵中国,这是引狼入室呀!”

熊希龄说道:“这一点我当然知道,不过朱尔典公使和滨口公使愿意做出书面承诺,所有军事行动都旨在推翻吴绍霆的野蛮专政,等到这一目的达成,并且我们庆元会议成功掌握总统府大局,他们会立即退兵。毕竟他们的主战场是在欧战,就连日本也计划在事后出兵欧洲,所以不必担心他们会有什么阴谋动作。”

丁世峄仍然不放心,加强语气说道:“只怕到时候就由不得我们说的算了!”

任宗元打断了丁世峄的话,没好气的说道:“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真以为列强们还有多余的心力理会中国?咱们现在还是好好考虑自己的安危吧!”

熊希龄看着丁世峄说道:“佛言老弟,我知道你心里的担忧,不过你大可放心,朱尔典公使早就把一切事情安排妥当。他说事成之后,只要我们默认西藏、外蒙问题,并且支持日本消灭青岛的德军势力,其他问题绝不多余生事。”

丁世峄大惊的道:“西藏和外蒙,还有青岛,这……这还不算狮子大开口吗?”

熊希龄认真的说道:“这个问题我何尝没有考虑过,真走上这一步谁都不愿意。可是西藏、外蒙是常年累计下来的问题,这么多年来都没能解决,真以为我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解决吗?再者朱尔典公使也仅仅是让我们默认,并无公开或者官方的承认,等到中国国力强盛时,完全可以凭实力秋后算账。至于青岛的德军,既然我们依靠协约国来扳倒吴绍霆,吴绍霆与德国人的关系自然对我们前景是不利的,让日本人出兵对付德国人,我们坐山观虎斗,又有什么不好?”

任宗元连连赞成的说道:“秉三先生此言甚是,就应该这么办。”

丁世峄与林长民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虽然听得熊希龄说得头头是道,彷佛是眼下最好的应对办法,可假使没有唐绍仪闹出中德盟约泄密事件,这一切完全是可以避免。洋人是不可靠的,这是近百年来外交事业得到的结果,可偏偏熊希龄对洋人如此依赖,中国的前景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归根结底,如今中华民国面临的难题,都是熊希龄依据个人想法而导致的结果。

汤化龙重重的叹了一口气,他说道:“诚如秉三先生所言,事已至此,我们千万不能在这个时候闹矛盾,只能咬紧牙关先渡过这一劫。如果我们能推翻吴绍霆的独裁统治,国家总会逐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坐在这里的目标。”

身为当初与梁启超闹过矛盾的进步党元老之一,他对权力的看法要比梁启超更深刻,虽然自己不希望看到国家受列强讹诈、主权受列强欺辱,但如果自己不能掌权,又何从施展拳脚去更改这些诟病呢?

林长民无奈的点了点头,说道:“好吧,也只能这样了。”

熊希龄面露肃然,心中坚定不移,他郑重其事的说道:“诸位,成败在此一举,我等应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841章,倒数准备

一九一五年一月的最后一天,阴雨天气已经好转。从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道的消息,在短短两天时间之内传遍了南北全国。各大报纸转载了《民国时报》、《广东民报》、《大公报》上海版的最新新闻,这些报纸不仅仅持续报道日本军队在山东犯下的暴行,也加重了国际版的分量。

前天的报道唐绍仪泄密,昨天是庆元会议成员贪赃枉法、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而今天则是批示唐绍仪与熊希龄的关系,以及故意捏造中德盟约泄密给英国人的目的。《民国时报》更是毫不掩饰的指出,熊希龄、唐绍仪企图利用洋人排挤大执政官参加大总统竞选,因此才故意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

关于日本暴行的报道同样没有中断,不仅刊登了更多的证据、照片,甚至还聘请了社会名流、著名学者进行评论和专栏撰稿,一边痛斥日本人灭绝人性的行为,一边还旧事重提,把八国联军侵华、旅顺屠杀等事件反复强调,最大化的煽动民间情绪。

使馆区外围的抗议活动到今天没有停止,随着报纸继续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抗议活动,甚至发展到只要日本使馆有人外出,立刻拥堵上去抗议。

不仅仅南京抗议活动愈演愈烈,东三省、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仇日的情绪同样与日俱增。发展到今天,在东北的日本工厂、企业全面停工,南京、广州的所有店铺商场下架日本货品。

趁着这次反日情绪水涨船高,隶属于北京大本营的张盛霆北方事业公司趁机向东北地区发展实业,三天之内即收购了三座中日合资的煤矿,也注资十二家东北本土小公司,并且计划三个月之内开办两座大型轻工业工厂和三座纺织业工厂。原本从日本工厂、公司罢工的工人,全部投靠到北方事业公司麾下,哪怕这些人工人与日本公司签订有合同,以北方事业公司幕后的背景,照样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这一举动几乎造成了东三省日本产业致命的影响,日货滞积,工厂招不到工人,哪怕要用暴力手段进行报复都不可能。东北的几个军阀受民间仇日情绪的影响,再加上南京中央政府暗中指示和支持,根本不再像以前那样跟日方合作。尤其是张作霖在一次喝酒的宴会上还放出了豪言:“小日本敢动手试试,老子整不死他们?”

东北人民得到军政府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不仅信心十足,同时也感恩戴德。人们不仅对地方政府充满感激之心,对南京中央政府同样是拥戴不已,稍微了解国内消息的人就会知道,张盛霆公司就是大执政官吴绍霆的公司,吴绍霆不仅鼓励人民反对日本,同时也在照顾人民的温饱问题。

正是因为民间对吴绍霆的拥戴,支持吴绍霆维护国家主权、强硬应对日本的外交主张,因此熊希龄、唐绍仪等人的阴谋立刻遭到全国上下的声讨。这股声浪渐渐与仇日的情绪持平,大街小巷的老百姓一旦谈起日本就会想到熊希龄、唐绍仪这些人。

“吴执政当不了大总统,谁来当?你说,还有谁能比吴执政更合适?”

“就是,这些瞎了狗眼的人,咱们正在受洋人欺负的时候,偏偏还要搞什么政治X争斗,还胡编乱造什么中德盟约,简直是害人精。”

“要说德国跟咱们民国关系确实不错,人家给钱咱们修铁路,还把青岛还给了咱们,但这也不能说明咱们是同盟关系,对吧!”

“是啊是啊,吴执政都再三强调过,民国不掺和洋人的战争,咱们是中立的。”

“总之,吴执政当不上大总统,咱们民国就没希望了。我还听说熊希龄暗中跟日本人有勾结呢,哼,说不定就是日本人指示他们反对吴执政的。”

“不是吧,你从哪里听说的消息?”

“前天晚上有人看到熊希龄乘车去英国公使馆了!”

“啧啧,竟然有这样的事!”

自此,坊间渐渐开始流传庆元会议与日本人勾结的言论,虽然仅仅是初露倪端,但对庆元会议的影响更加沉重。庆元会议在舆论声中的反面形象越来越根深蒂固。

从三十日到三十一日,吴绍霆在国防部“猎雕”作战室召开了两场会议,决定撤销长江战略与青岛战争时期的“夜隼”小组,重新成立一个全新的工作单位,暂时命名为“黑幕”。对于“黑幕”工作组的设想,吴绍霆希望能将其发展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独立的国防系统,专门负责处理国家政治安全。

尽管“黑幕”这个名字不好听,但他就是要让所有知晓其名的人明白,政治从来都是黑幕重重,谁要是敢在政治上作对,必然会遭到毫无道德、毫无规则、更无法制的打击。

原来隶属于“夜隼”小组的独立情报单位,将会在未来一个月之内扩大两倍规模,同时与政治监察部、军事统计局两个部门组成统一协作的情报网。

之前“夜隼”小组由李选廷为负责人,不过眼下李选廷调任国防军出任师长,吴绍霆任命邓铿亲自负责统筹“黑幕”的运营工作。同时,他还交代邓铿,多与岑春渲、王长龄方面合作,在三个月之内从宪兵队、特勤局抽调军事人员组建一支由“黑幕”直辖的武装部队。这支武装部队配发政治监察部的证件,执行保卫政治安全的秘密任务,对外的名称定为“国家秘密警察”。

在会议结束之后,吴绍霆又与参谋长作战会议、各军部长进行了另外一场会谈。面对这些军人,他没有讲任何政治上的事,只是强调唐绍仪泄密之后列强的态度,已经他个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他下令全国军队提高警备等级,随时应对来自列强的任何威胁。

尽管国防部方面仍然担心列强联手限制中国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国内民众的情绪十分激烈,中央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参谋长作战会议和各军部长向吴绍霆承诺,只要吴绍霆下令,一定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利益。

紧接着吴绍霆又向三军部长做出一些指示,陆军方面是加快中央第一集团军和北方两个集团军的完善工作,南方海岸防线工程也要加快进度;海军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却有一项特别的交代,那就是开始着手“航空战列舰”的开发计划。这份计划自然要跟空军部门相互配合,空军制造业要积极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利用德国和美国的工业设备,把木质结构的飞机向金属飞机进行跨代开发。

“航空战列舰”计划是青岛战争结束之后,吴绍霆亲自提出的一项秘密军事发展计划,企图在接近报废的“周房”号战列舰上试验,把“周房”号战列舰改造成一艘能够运载飞机并提供飞机起落的海上堡垒。

之所以不叫“航空母舰”计划,是因为“航空母舰”一词源自日本海军,吴绍霆决定后来居上提前进行航空军舰的研发,而对这种新型战舰的命名自然要掌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