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大军阀-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到这里,在场大部分人已经可以清楚吴绍霆在中日外交上的态度,可见吴绍霆并非是那种不顾国家利益的人,最起码他尝试过为国家争取最大化的利益。至于谈判未能成功只能说是双方无法接受,又或者是策略问题,这与吴绍霆本人的品德并无关系。

只不过单凭这一点还是无法说服在场全部人,孙中山交代一名中华国民党的成员站起来发出质问,即便这证明吴绍霆有维护国家主权的一面,可无法澄清吴绍霆是故意抬高谈判价码导致谈判失败,并且蓄意以此发动战争。

全场再次议论声起,国会大部分议员都是资产阶级政客以及旧官僚,他们对掌权问题十分敏感,最担心的就是吴绍霆会像袁世凯那样拥兵自重,以军权凌驾于政权之上。于是,很快有人大声高呼起来,要求吴绍霆亲自站出来解释。没过多久,全场的呼声越来越多,声浪排山倒海似的向主席台涌来。

不等梁启超要求,吴绍霆果断的站起身走上主席台,从顾维钧手里接过演讲台。

会场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盯着台上的吴绍霆。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我维护国家领土不被列强无理窃取反而成了一种罪过。如果在你们眼里连保卫国家都被视为可耻的战争狂人,那我们国家还要什么军队,还要什么国防,索性连警察都不要了,拱手把能送的东西都给列强,然后祈求他们给我一份尊严。”吴绍霆声音由弱渐强,字字都说的掷地有声。

会场下面哗然一片,有人惊讶有人震怒,有人低头沉思,有人高声抗议。很多人都认为吴绍霆的话实在太激进了,简直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是一个国家元首的素质吗?另外一些人认为吴绍霆思想太过执拗,外交可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办成的,很多事情必须一步一步循循渐进才是。

卷六:大国战 第763章,一记反击

“诸位对日本的看法让我汗颜不止,你们真以为日本人会好心的为我们中国着想?想想当年甲午战争的不宣而战,再想想当年在东三省中国领土上与俄国发动战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你们不能记住历史的教训就算了,这次我吴某人只不过是做出准备包围国土的国防准备,却被你们叫成是战争狂人!怎么,青岛矛盾是我挑起来的吗?又或者是我主动要对日本开战吗?简直睁着眼睛说瞎话!”吴绍霆不顾全场的议论,大声的控诉道。

这番话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很多人都不敢再开口乱说话,吴绍霆这次现在是真的动怒了,不管吴绍霆心里是什么主义,可是从保家卫国沦为战争狂人确实有些不地道。

“你们说我专横也好,说我自以为是也罢,可是你们毫无证据的指责我不顾国家主权利益,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你们现在都给安静下来,我要让你们看看我为什么要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态度。顾副官。”吴绍霆气势磅礴的高呼一声,然后对站在不远处的顾维钧示意。

顾维钧立刻跑下主席台从座位上自己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紧接着又快速的跑上主席台将文件递给吴绍霆。

吴绍霆高举着手中的文件,冲着全场挥动了一下,庄重的说道:“这份文件,就是我这段时间与德国公使辛慈进行多次谈判得来的成果,德国已经准备将青岛的主权交换给我们中国,移交仪式和手续这个月之内就能完成。”

全场震惊不已,这个消息可是十足劲爆,谁都没想到吴绍霆竟然跟德国谈成了这么大的一件事,这可是名副其实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索回租界,也绝对是第一次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

吴绍霆说完,把文件递给另外一旁的梁启超,让梁启超亲自检验。

梁启超激动的一页一页翻看文件合同,在最后一页上看到德国公使辛慈的签名和公使馆印章。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由激动转变成感动,叹道:“震之,你居然成功了。可是你为什么不早点说出来呢?”

吴绍霆严肃的说道:“卓如先生,我当年跟你说过一句话,我信任卓如先生,也希望卓如先生能信任我。我原本以为你我之间的信任已经到达一定高度,所以我才打算在手续都办完之后再公布这个消息,没想到我错了。早上我之所以不说,就是要向国会所有人发出质问,你们怎么可以用那样恶毒的心思怀疑我?”

最后一句话说的铿锵有力,就像是一把出鞘的利剑,深深的刺透了梁启超的心。

梁启超脸上的笑容渐渐僵直然后消失,他终于明白吴绍霆这次的生气是史无前例的程度。要说梧州派兵闯进会场,那是行于其表的愤怒,同时还意味着对那件事仍抱有希望;可是这次不一样,当他和内阁各部官员前往总统官邸质问吴绍霆时,吴绍霆对自己等人的愤怒到达了彻底失望的地步。

吴绍霆没有再理会梁启超,他转过身来面向会场,对着扩音器再次说道:“我现在要听听你们的话,你们还打算把青岛交给日本人来换取修改条约吗?谁要是还坚持用青岛换修约,谁就是卖国贼!”

他说完,头也不回的走下主席台,然后带着自己的幕僚径直穿过会场中央的走廊走出了大会堂。

全场顿时轰然一片,谁也没有料到吴绍霆竟然还藏了这一手,不过不管如何,这件事总算水落石出,大家都能明白吴绍霆在外交事务上的努力,和对国家主权坚定不移的捍卫。原来到头来这仅仅是一场误会,可惜显然这场误会闹得有点大了。

众议员陆续离场,相互之间依旧在谈论这件事:

“中华国民党到底在搞什么,事情都没弄清楚就来抗议,还发动群众游行示威,简直就是小题大做。”

“就是就是,部里面还有很多公务没打理,一来一回浪费多少时间。什么事情一定要调查清楚再下定论嘛,我倒要看看这次他们怎么收场!”

有些人一边说着,一边侧目向还坐在角落里的中华国民党等人瞥了一眼。只见孙中山、廖仲恺等人正在议论,同时在跟游行代表吩咐什么,虽然隔着太远没有看得太清楚,不过也能猜出这些人现在正尴尬至极。

“吴执政真是做了一桩大事,咱们居然能收回青岛的主权了。”

“你们别急着开心,正所谓好事多磨,这件好事未必能那么顺利。”

“你在说什么呢?”

“你想啊,万一日本还是坚持要打青岛,你说怎么办?我们跟日本列强硬碰硬?”

“是啊,是啊,这确实令人担忧啊。”

吴绍霆在返回总统府的轿车上,先前义愤填膺的态度总算恢复过来,嘴角若隐若现的还有一丝冷笑。这次他确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前之所以没有及时把中德青岛主权谈判的事情传出去,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日本人的耳目,一方面是自己不太在乎国会的外交监督。没想到孙中山居然拿这件事来做文章,自己索性就借题发挥,当着国会众人的面彻底拆了中华国民党的台阶。

他相信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中华国民党的声势将会遭到一次重大的打击,孙中山等人在国内苦心经营的一片基础顿时功亏一篑,尤其是中华国民党的公信力不仅会遭到中央政府的质疑,也会遭到国民的质疑。

当然,吴绍霆并不会认为孙中山的中华国民党是反派角色,要怪也只能怪中华国民党偏偏要听信日本的片面之词。他这么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消除一个政治敌人,正如在战场上一样,战争是不分正派和反派,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回到总统府时,聚集在光辉大道上的示威人群依然还在,不过比起吴绍霆离开时的人数要少了很多。或许是因为天气太冷,又或许是因为总统府免费发放粥面的感动,示威人群当中不少人认为继续抗议下去没有意义,既然吴绍霆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只要回家等待国会大会结束后的消息就行。

下午,梁启超、宋教仁二人来到吴绍霆的办公室。他们也知道本来今天是吴绍霆的休息日,经过上午的一闹,现在吴绍霆已然没有任何继续休息的心情了。

敲了敲虚掩的房门,梁启超、宋教仁走进来时,只见吴绍霆靠在大总统书桌后面的椅子上,正用一只手在给眼部按摩,一副疲倦不堪的样子。

“震之。”梁启超心中有几分愧疚,上前来打了一声招呼。

“坐吧。卓如先生、渔父兄,你们有什么事吗?”吴绍霆缓缓的应了一声。

梁启超与宋教仁对视了一眼,然后拉开了大总统书桌前面的座椅落座下来。

“震之,今天早上的事情……”

“不必多说了,早上的时候我一时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才说了一些气话,不用往心里去。总之,这件事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不算太坏就是。”吴绍霆打断了梁启超的话,放下按摩眼部的手,缓缓的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精神状态。

梁启超沉默了一会儿,虽然吴绍霆嘴巴上是这么说,但是他心里很清楚对方对此事的态度。暗暗叹了一口气,这就是政治啊!

宋教仁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震之,就算我们不谈今天早上的事,也要谈一谈关于青岛的后续问题。一旦我们从德国人手里接收青岛,万一触怒了日本、英国这些列强,难道真要在青岛跟日本打一仗?”

梁启超也跟着说道:“是呀,眼下大家都在担心这个问题。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国会大选会在年前正式结束,可是一旦跟日本冲突起来,只怕会影响大总统的大选呀。”

吴绍霆低沉的说道:“也许我们的看法角度不一样,在你们看在很复杂,可是在我看来,青岛一旦收回主权,那就是我们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人如果还要强攻青岛,这就是名副其实、赤露裸的入侵。哪怕在迂腐无能的清朝,清军或多或少也会反击这样直接的入侵行为。在这件事上没有讨论的余地,向日本屈服那就是卖国,哪怕日本军队再强大,我也会坚决的打一场仗。”

梁启超叹了一口气,忧心忡忡的说道:“可是,英法俄三国列强可都是站在日本这一边的,到时候就算我们坚持作战,也不会得到环球国际的支持。”

吴绍霆生气的说道:“我要他们支持个屁,当年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咱们中国不都是指望洋人来翰旋调停,结果什么样?卓如先生,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英法俄三国不顾国际法义、不顾他国主权、甚至不顾道德廉耻,我凭什么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宋教仁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感同身受的说道:“震之说的不错。国家主权不是靠别人给的,而是靠我们自己争取的。如果日本人真的不顾我国主权,我们必然要给与严正的回应,日本军队船坚炮利,可我们中国军队兵多将广,未必不能一战。”

吴绍霆看着梁启超,认真的说道:“中国积弱太久,无论是基层的老百姓还是上面的政府官僚,无一不是认为中国是羸弱不堪的。越是这么想,越是理所当然的这么想,上一代这么想,下一代也跟着这么想。我们中国还怎么强大?”

梁启超脸色沉重,他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太退缩,青岛问题实在太敏感,如果德国不肯移交主权那是一回事,可是移交主权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他相信不光是有良心的政治家,就算是全中国各界人民也都不会放弃眼睁睁的放弃青岛。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他语气浓重的说道,一边说着一边极其郑重的点了点头。

“战争交给军人来负责,政府需要做的是团结全中国的人心,以及给与由始至终的支持。这场战争绝不会没有胜算,因为公义道理在我们这一边,民心军心也都会随之凝聚在一起,我们是以全国的力量来对付日本一支军队!”吴绍霆振奋的说道。

“没错。更何况开战是最坏的打算,日本国内现在同样是举棋不定,在外交上我们还有交涉的余地。如果日本真要冒着天下大不韪来发动这场战争,到时候就会像震之说的那样,我们全中国从上到下都会痛恨日本,都会齐心合力打好这一仗!”宋教仁颇有感触的说道。

“这几天我会召开内阁会议,一定促成震之你的决定。”梁启超郑重的说道。

“很好,只要我们内部团结了,万事都不愁。”吴绍霆点头说道。

卷六:大国战 第764章,正式宣布

十二月十九日,在南京总统府装修完毕的西朝房大会堂,唐绍仪、顾维钧代表南京政府与德国公使辛慈正式签署了《青岛主权移交条约》以及《青岛善后事宜补约》,规定在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二日这一天起,中华民国政府恢复对青岛的主权行使,不过在预留区内德国仍保留二十年的驻兵权。

此事一经传出,举国轰动,大为南京政府打破近百年中国不平等条约先例而鼓掌喝彩。中国国内各大保持连续头版头条刊登这个消息,同时还在时政版面做出连载,详细交代南京政府与德国之间的谈判细节,一时间将吴绍霆的正面形象提升到新的高度。

再加上之前总统府大门口示威事件,让更多人都认识到吴绍霆是近代中国与众不同的领袖人物,更是中国自强独立的唯一救星。对于这次具有破天荒意义的中德外交案例,甚至连美国《时代》周刊都做了封面报道,身穿大执政官礼服的吴绍霆照片屹立在正中央,透露出年轻气盛、英伟挺拔以及正气凌然的一面。

自从之后,在许多女子中学里面都开始流行《时代》周刊的封面剪影,无数年轻女孩都将吴绍霆视为偶像。而那些进步青年虽然嫉妒吴绍霆吸引同龄女孩,可对于这位中国救星般的人物也不得不生出崇拜之心。一股史无前例的元首狂热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国。

日本公使滨口雄幸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立刻亲自前往英国公使馆会见了朱尔典。他要求英国政府一定要阻止青岛主权的移交,否则日本的处境将会显得更加被动,并且还拿出协约国利益来做进一步的威胁。

朱尔典这段时间一直在默默的关注中德谈判的进展,事实上早就知道德国会用青岛主权来换取中国的支援,尽管这一切都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想,不过自从与吴绍霆谈过之后,同样也让他认识到青岛事实上没有那么重要。

面对滨口雄幸的请求,朱尔典故意做出了一副惊讶的态度,声称自己根本没听说过这件事,德国竟然会放弃青岛?在假装了解了详细情况之后,他对滨口雄幸说道:“我承认这是一次重大的疏忽,可问题是中德已经签订的主权交还协议,现在再出面阻止显然无济于事。不过这并不重要,只要德国在青岛还有驻兵,我们就有出兵的借口。”

同时,他还告诉滨口雄幸,之前英国答应给日本的扶持和外交上的支持绝对不动摇,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中德青岛问题上,而是日本国内内阁到底有没有决心打一仗。

滨口雄幸得到了朱尔典的承诺,虽然也隐隐约约觉得朱尔典对待中德青岛问题太过轻视,可无论如何只要外交支持和扶助计划不变,那么自己今天来的目的就达成了。他虽然是文治派政客,可是同样也有大国列强思想,日本经过几次战争迅速崛起,而中国这个昔日的大国早已不复存在,面对弱国是不需要太多正当理由的。

他很快将朱尔典的承诺发回国内,并且敦促国内尽快做出决定。

三天之后,梁启超召开内阁会议,吴绍霆与国防部部长蔡锷都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的内容就是关于中日在青岛矛盾上的应对之策。这几天内阁各部部长都仔细观察了国内和国际的局势变化,国内舆论对收回青岛主权之事大为欣喜,可见此事的决策正确。尽管国际上因为目前欧洲战事的冲突升级,没有太明显的意见,不过做为中立国的美国倒是很欣赏南京政府的做为,并且还在美国国内报纸上刊登了正面报道。

资产阶级政客们都知道,青岛问题虽然危机重重,但也是一笔不小的政治资本。要是日本胆敢开战,中国打赢了这一仗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哪怕中国打输了,他们这些政客也会得到民间的同情并赋予民族气节。

蔡锷在会议上做出了军事分析,宣读了目前中日之间的兵力对比,日本自日俄战争结束之后到目前为止,算上近卫师团在内全国兵力只有二十一个师团,非战时兵员为二十万,战时可扩大到四十万到五十万。而南京政府直辖的七个集团军,除了还未编成的北方第一集团军之外,常备兵力已经超过五十万,再加上精锐的国防军以及可调配的共和国卫队,能够快速投入作战的兵力预计会在七十万以上。

根据国防部估测,在青岛战场的区域之内,日军可投入的兵力最多不超过两个师团,最新情报显示日军海军拟定投入第二舰队参与青岛海战。中国方面凭借大陆交通和全国经济后勤的支持,足够投入七个整编师十万兵力的部队应敌。

这些数据看上去中国确实可以应付这场作战,可让内阁部长们仍有担心的是台湾和东三省的威胁,一旦战事扩大,日本可能会发动全面战争,到那个时候该如何应付?

蔡锷呵呵的笑了笑,心里暗讽这些政客们不懂军事常识,他说道:“日本目前的国力,如果将一支舰队和两个师团的兵力投入到青岛,他们几乎没有多余的经费和物资再开辟第二个战场。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工业水平落后,不过国民基数足够,完全可以同时应付三个以上战场的作战。”

顿了顿,他又补充的说道:“再者,由唐副部长和南方第一集团军负责督建的南方海防线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时间,预计在开春之前可以完工。到时候南方屏障稳固无疑,即便日本的海军再有强大,用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的话来说,用海军炮打海防炮,那是傻瓜所为,我们完全有信心巩固南疆。”

听完蔡锷的话,众人总算松了一口气,除了个别几个别有用心的人,一直都担心通过再次发动战争而增长了吴绍霆的军权气势之外,所有人都认为可以做出定论了。面对国内舆论的热烈支持以及民心对吴绍霆的狂热崇拜,再加上青岛主权的实际问题,即便仍有担心军权主义蔓延也无可奈何。

当天下午,吴绍霆与内阁共同签署了国防部备战命令,以及通过了一千万的青岛军务预算议案。此事通过总统府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公开,表示中国军队已经做好应付任何外来入侵的准备,并提醒国际野心家们慎重做出下一步决定。

次日一早,吴绍霆前往国防部“猎雕”作战室,启动了几个早已在筹建中的军事计划。其一是建立连云港联合军事基地,驻军包括孙本茂第十精英师、一个空艇中队、两个飞行中队,以及海陆空军事补给基地。其二是建立临沂后勤司令部和第三空艇基地;其三是建立潍坊军事基地,调国防军第一师驻扎,同时军事基地里还包括目前中国最大的空军港口;其四铺设衔接济南、潍坊、临沂和连云港四地的军用交通线。

军事基地最快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落成,基建设施早在两个月前就交代下去,除了潍坊的空军港口比较复杂一点,其他都不算麻烦。至于交通线最快的办法是翻修公路,铁路也只能利用胶济铁路部分段落,没有铁路的地方架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需要很大一笔投资,只怕在青岛开战之前也无法完成。

从这一日开始,吴绍霆命令“猎雕”作战室辖下的所有单位投入百分之两百的精力,开始加强山东的军事部署和情报搜集。如今国内声势团结一致,他自然不必再有任何顾虑,要说到顾虑反而还是担心日本会放弃进攻青岛,自己好不容易经营的环境政治条件,可不能就这样白白浪费。

卷六:大国战 第765章,庆元会议

寒夜,北风凛冽,寒冷的天气提早把大街小巷的人们驱散回家中。

位于江边庆元公馆院子前面,陆陆续续行来几辆小车,有马车也有轿车。几位客人行色匆匆的从各自车辆上走出,一言不发径直走进了公馆大院。或许南京城内并没有人知道,庆元公馆是熊希龄北上之后花了重金购置下来的别业,毕竟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形形色色政治家们大家都不太熟悉。

熊希龄亲自来到客厅将客人们一一迎接进来,今晚来访的人都是熟人,一部分是进步党内以前统一党的旧人,温宗尧、唐绍仪、林长民都在其中;另外一部分是云贵地方政党的中央官员,有贵州省长任可澄的堂弟任宗元,时任国防部办公厅的刘镇安等等。前前后后一共十多人,看上去颇为热闹。

不过平日与熊希龄关系较好的梁启超,以及昔日统一党元老张謇都不在邀请之列。

众人抵达有先有后,大家都在客厅里先行小坐,饮了半盏热茶驱驱寒,人员到齐之后熊希龄方由请众人到别业副楼的会厅里落座。

熊希龄简单说了几句开场白,然后郑重其事的进入正题,说道:“今日请诸位来,大家应该知道熊某的用意,诸位在国会在政府里面都是忠贞的民主政治捍卫者,平日也都恪守政治规则。不过前几日的内阁会议,以及大前几日国会会议,让我们在座诸位都看到了一些有违宪法、有违民主政治原则的痕迹。这正是今日我们相聚于此的原因。”

在场众人相互之间唏嘘的议论了几句,脸色态度各有不同,有人激愤,有人叹息,也有人无动于衷,还有人沉思不语。

“从梧州的时候,我等一直都在呼吁民主政治,然而试问诸公,时至今日我等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吗?诚然,如今的南京中央政府是多党共同执政的联合政府,可是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真是我们这些民主党派吗?吴执政在内阁之外独立设置执政官办公厅,将国防部、内务部、新闻部都归属在执政官办公厅,这算是什么政治制度,既不是内阁制,又不是总统制。这完全是吴震之私人想要分权罢了。”熊希龄加重语气又说道。

“不过,我听说在梧州时拟定的政府制度是总统制,如今看来这也并无不妥之处,内阁只是行使政府职能,大执政官是管理内阁的人,理论是合乎情理呢。”林长民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他对目前的行政制度并无不满,因此要说这句公道话。

“自从一开始就是吴震之一派鼓吹总统制,他为了拉拢我们这些民主政党所以又别出心裁的委任了内阁总理。而我们进步党和其他小党派一直坚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阁制,只有共同掌握发言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在场的诸位当初也有坚持如此意见的,相信大家应该明白我的心情。”熊希龄郑重其事的说道。

“政体问题的确还有商榷的空间,毕竟执政府时期是非常阶段,如今国家统一、内战停止,联合政府人心所向又势在必行,等到国会大选结束之后,正式政治协商会议时再深入讨论政体的问题。然则,在中日矛盾和吴执政前几天的表现上,着实有太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想,这才是熊部长今日召集我等的用意所在吧。”任宗元帮熊希龄把话题切回到正轨上。

虽然熊希龄对任宗元措辞感到不快意,但不得不承认任宗元是一语点破。从梧州执政府开始到南京中央政府成立,他一直都在致力于文治派掌权的努力,尽一切可能避免武夫当国的局面再次出现。然而就这段时间的观察,吴绍霆显然是阴谋独成一体,打着联合政府、民主政治的幌子,事实上集权于吴绍霆个人手里,这是赤裸裸的独裁倾向。

他不能容忍军人干政的情况死灰复燃,一个未来的大总统是军人出身已经很成问题,如果这次日本发动青岛战争,吴绍霆再籍此加强军权统治,只怕到时候的中国民主又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他豪不避讳的说道:“诸公都是明白人,如今已经是民国,自然要以民主至上,若闹到最后还是一人独裁的局面,不仅国家不得进步发展,国际上也会耻笑我们中国政界的消沉。”

这时,唐绍仪深沉的叹了一口气,忧虑的说道:“不可否认,吴执政有些做法确实大失体统。外交之时大执政官有权过问,可若什么事都由大执政官办公厅来做,做完了也一声不吭的交代一下,那还要我们内阁各部作甚?”

林长民沉思了一阵,缓缓的说道:“关键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我听说日本政治同样有文治派和军事派的斗争,军权一旦膨胀起来,那可真是祸患无穷的政治灾难。日本能够稳定的发展,是因为文治派和军事派能相互制衡。可我们现在呢?基本上大权都掌握在大执政官手里,非但如此,大执政官还不满足的干涉部阁的职能,这是一边倒的情况呀。”

熊希龄严肃的说道:“不难想象,现在吴执政还需要保持民主政治这个招牌,所以才跟我们能走到一块,可谁能担保他能由始至终的对我们和颜悦色呢?假若这次青岛事件,吴执政没有跟德国人交谈归还主权之事,我们该如何处置此事,或者说,吴执政会听凭国会的处置吗?到时候撕破了脸,谁知道这年轻人又会干出什么事来。”

众人听到这里,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认同,毕竟吴绍霆之前在处理问题的手段上一直欠缺口碑,动辄就以军队来处理矛盾,弄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

温宗尧沉重的说道:“军权主义迟早会愈发不得控制,这次青岛战争如果真的打起来了,咱们原本就脆弱的国会制衡权只怕越来越没有力道。今后的路子该怎么走,只怕只能由吴执政一个人说的算了。”

熊希龄深刻的点了点头,强调的说道:“为了民主政治,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理。如今国会大选还未尘埃落定,大总统的竞选更是没有定期,关于国家立法提案和政治形式都有待商榷。虽然这些东西在吴执政面前可能不足一提,可对于我们来说是仅有的制衡手段。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制造更大的声势和舆论压力,甚至若有可能的话,还要提出另外有力的大总统候选名单,用我们的能力来维护民主真义。”

林长民沉吟的说道:“用国会大选和总统国大选来制衡,只怕未必真有效果,更别说还有其他大总统候选人。如今吴执政在国内声名远播,虽然年纪轻轻,可是这一路经历过来也不比我们少,当初在南方若不是吴执政振臂高呼,也未必会有今时今日的南京政府。大总统的人选非他莫属了。”

唐绍仪说道:“秉公的意思是事在人为,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制衡未来大总统的权力,通过合法手段限制军权的膨胀,我们中华民国的前景可就不明朗了。”

熊希龄点头说道:“少川兄真是一语中的。正式国会成立和大总统竞选是我们目前要争取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我们都走不下去,那接下来还能走哪一步呢?不管吴震之是什么想法,我们要么逼他就范,要么逼他现形,前者自然皆大欢喜,后者我们只能殊死一搏,寄希望于全国民主志士能团结一致最最残酷的抗争。”

“原来如此……”

“秉公所言极是,事情总得有人来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