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大军阀-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绍霆在心中仔细盘算了一会儿,他知道从军热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不过就目前军事部征兵的定额,结合三个师缺员的情况,算上非作战单位在内也顶多只需要招募一万多人。严格意义上来会说,这一万多人并不会对广东民生带来影响,可恰恰现在的大环境是战争刚刚结束,粤北很多地方都百废待兴,一万多壮丁的流失会极大的影响重建工程。

再者青壮都从军了,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因为战事的影响春耕本来就缩减不少,今年对这些老人妇女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难熬的一年。他们都期待着青壮能回来重建家乡,可是结果大失所望,势必会造成一股民间的怨气。

“说到底,这是青年人思想作风有问题。不过如今军队编制已经在进程上了,现在若是勒令复员只怕会更麻烦。”吴绍霆语重心长的说道。

“可是都督,老百姓为广东战争付出了很多,这个时候可不能不管呀。”岑春渲认真的提醒道,“粤北五县没交回来之前,咱们有心无力,现在粤北五县已经回来了,总不能有力无心吧?”

“有力无心?”吴绍霆喃喃自语的说道,他脑海里已经浮现了一次大举动的框架,“嗯,云公你说的很对,这件事不能不管。既然要管,咱们一定要拿出真正的魄力和手段,好好大干一场,尽快让广东全省从硝烟中恢复出来。”

“都督您有什么计划?”岑春渲眼前一亮,知道吴绍霆肯定有想法了。

“古来今往,蓄养军队都是国家头等大事。兵士保家卫国、坚守岗位,自有自的天职,但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要吃饭要休息要顾家。很多时候咱们把兵士看得太刻板,认为他们履行自己的天职,每年领应得的俸禄,这是天经地义。可是军队不是工厂的工人也不是大公司里的职员,他们不能有拿工资过日子的想法,否则这个国家就彻底失去了保障。”吴绍霆言辞振振的说道。

“都督所言极是,国家军人正是这个道理。”岑春渲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暂且还没弄明白吴绍霆到底想说什么。

“军饷我照发,但身为政府的军队,必须懂得为政府承担压力。战时,他们承担的是战场上的流血牺牲和奋勇拼搏,非战时,他们承担的是保境安民和固卫警戒。绝不能因为没有战事而变得碌碌无为。何为保境安民?保境是治理安防,安民是护理民生。士兵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无一不是公家资产,每个月还要领一份军饷,付出是要有回报的,政府养他们正是为了用他们。所以,我打算在省内掀起一场大运动,军队要自力更生,为百姓和政府排忧解难。”

“都督,难道您打算……”岑春渲在听到“大运动”和“自力更生”两个词之后,心头立刻联想到了一些线索。

“我决定由都督府直接领导,三个师师部负责落实执行,全军开展垦荒屯田的大运动,各师各团各营就在本地防区划分土地,哪里最荒就垦哪里,哪里条件最差就屯哪里。此外战后重建的工作,各县各镇人力不足,直接由最近的司令部调派预备役和驻军协助。我要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都知道,咱们粤军骨子里是真正的军人,心系国家与百姓,绝不是坐吃山空、占山为王的兵痞。”吴绍霆气势浑厚的说道,拿出了一副一定要干到底的决心态度来。

岑春渲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自打进入民国之后,军屯的做法已经渐渐让各省军阀们遗忘了,有兵有枪就可以轻松的捞到金子银子,谁还去费人费时间的去做军屯呢?此时此刻,他看到吴绍霆一副雄心壮志的姿态,知道这件事是一定会办下去,心中禁不住的有几分感慨,或许放眼国内各省,也只有广东有这个魄力开展全军的垦荒军屯了。

当然,广东军队目前是有这个条件的,这才是最主要的因素。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30章,全省振兴

从广州首义到黄埔军校成立,再到两次大型战争,每一个粤军士兵经过这些洗礼和沉淀,已经再也不是以前混吃等死的土兵了。正如吴绍霆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现在征召士兵都是有条件限制的,根本不像其他省的军阀需要补充兵员时还得去强拉壮丁。一个是良性循环,士兵的素质越来越好,民间的气氛越来越安稳;另外一个则是恶性循环,壮丁的只是一个空壳子,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为了吃饱饭可以胡作非为、践踏民生。而受到欺负的人民失去土地失去粮食,只好又沦为被拉的壮丁,跟着继续去欺负其他人。

“都督这个主意好,十分之好。咱们军队不扰民反能助民,军民团结,我广东足以形成万年的磐基。粗略的估算,若全军上下积极投入军屯运动,两年可自给自足,三年或可盈余,五年则大成气候,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岑春渲赞叹不已的说道。

“就是这样,云公,这件事还请您老人家亲自捉刀,一定要办的风风火火、有模有样。这一举若是顺利达成,我广东军队的素质必然会有一个新境界的提升,老百姓们也会感恩戴德,从此军民一家亲,万事皆可事半功倍。”吴绍霆做出指示的说道。

虽然开展军屯是他临时想出来的计划,不过他相信就算今天没想到,日后也会想到。毕竟扩建编制之后,广东军队的数量翻了两倍,哪怕海军经费转移到陆军开支上,过不了多久广东财政也会显露疲态。他一直认为军队吃公家、穿公家、用公家,自然应该为公家排忧解难,而不是单纯的在战时起到冲锋陷阵的作用。

军屯运动一旦开展,军队可以拿出身先士卒的表率,前往那些荒芜的地方进行开垦,不仅不扰乱现有土地的秩序,还能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砺士兵们的意志。相信战斗结束之后,士兵们总会有偷懒的情绪,新兵在结束训练之后分配到各部也会有一些无所事事。怠慢诱发消极,消极等同于消弱。军屯则大大避免了这种惰性思维的传染。

不单单如此,军队战斗力值得欣赏,而军队的生产力更加让人期待。生产力虽然不能代表战斗力,可最起码有一个映射的层面。开垦军屯不一定只用来耕种农作业,甚至还能进行其他轻工业、手工业等等的事业,调动士兵和后勤部队的所有动力,从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创造和生产。两万多人的纪律部队,这种生产力能解决多少基层问题啊!

除此之外,如果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点,今天的军屯运动是为明天的大战打下牢固的基础。广东战争打了七个月,对于南北人民来说都已经算得上长远的战,可是想想日后打了八年的抗战,后勤物资补给困难,战事艰难困苦,若是各部作战单位不能自力更生,那战争可就真的没办法打下去了。

岑春渲连连点了点头,积极的说道:“都督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吴绍霆忽然又考虑到一件事,未雨绸缪的先说了出来:“云公,另外有一件事我也打算安排在这次军屯运动之中,也得劳烦云公你来承办。”

岑春渲这人最怕没事可做,这样反倒无法体现他的价值所在,现在吴绍霆既然处处需要自己出力,恰恰暗合了自己的心意。他豪不拖拉,爽快的笑着说道:“都督尽管吩咐,老头子这把身子骨哪怕累死在任上,好歹也能沾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值得了。”

吴绍霆笑道:“云公要是累死在任上,绍霆就算不紧随其后的哭死,也会郁郁不得解脱的内疚而死。这件事说来不算新鲜,云公刚从上海南下到广州那段时间,曾经是特意向我提出过建议的,只不过碍于当时的大环境,不得不搁置了下来。”

岑春渲略略沉思的想了想,很快就知道吴绍霆说的是什么事了。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他在广州所有做为吴绍霆大部分都全力支持,反对的事例少之又少,所以很容易便想到。他不动声色的问了道:“都督是说关于反腐倡廉之事?”

吴绍霆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当初我与云公有过初步探讨,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只可惜因为战争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没来得及落实,不可不谓是遗憾。”

岑春渲问了道:“都督你认为现在是时候一扫歪风邪气了?”

吴绍霆叹道:“现在是我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军队入手,一定要先把咱们广东所有部队的纪律都整顿清楚了。军队是军政府的基础,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正好可以趁热打铁,只有有一支纪律严明、作风清白的部队掌握在手里,我们才有底气走出反腐倡廉的第二步。云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岑春渲缓缓的点了点头,从这一点他能看得出吴绍霆做事的风格,这位年轻的将军对实权的把控十分严格,也随时做好了采取强硬手段干涉任何事的准备。他虽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可是心底总有一股不太放心的担忧,吴绍霆的强势心理会不会陷入一种独裁呢?

“我明白了,都督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都督打算怎么入手?”他暂时没有多想,只是先把侧重点放在眼前的问题上。

“我打算加大宪兵在军队中的执行力以及规范相关的军法条例制度。黄埔军校可以开设宪兵军官培训班,或者直接另外成立一所专门培养军中执法单位的学校,聘请国内国外一应有经验的军法人才来任教,一定要把军队的品性作风治理妥当。至于相关军法条例,我相信云公你是有经验的,交给你主持我放心。”

岑春渲略微有些惊诧,为了肃清军队的风纪,吴都督竟然不惜代价创办一所专门的军法学校,还要聘请国内国外的行家来任教?要知道被誉为粤军心血的黄埔军校至今也没有聘请洋教,所有师资力量都是广东旧有军校的人力。他自然有些看不懂,为什么吴都督对军队的风纪看重到如此地步?就目前而言,广东军队的素质已经相当不错了,有必要这般大刀阔斧的下重手吗?他宁愿吴都督把心思多放在全省各级行政单位的整顿上,相比之前,官场的风气才是最需要整治的污源。

吴绍霆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最重要的依据还是因为即将开展的军屯运动。军队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生产作业,迟早会有盈余出来的价值。理论上说,这些盈余出来的价值应该归附政府所有。可在利益面前,人都会露出贪性的一面,更何况军队上下级关系十分清楚,等级和权力的运用甚至比官场还要严明,这正好为一些邪魔外道提供了便利。

如果一个营长想要贪污,必然会利用职权剥夺或者强压下级,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这在历史上不算常见,明朝时期的军卫制度发展到最后,军官成了鱼肉黎明百姓的大地主,士兵要么当上富农、要么变成打手、要么成为农奴。贪污腐败处处可见。

不仅仅如此,吴绍霆必须利用严格的执法制度校准军队的思想。在后世和平年代里,各地驻军已经完全变质了,后勤部变成了大公司,作战单位成了大公司的帮凶,处处可见隶属于军区的房地产公司、娱乐公司、大饭店大酒店等等。这正是在步明朝军队的后尘,直接的影响是军风不整、战斗力下降,官兵失去信仰和思想,一味的唯利是图,至于结果不言而喻。

“都督,这么大的手笔,合适吗?”岑春渲小心翼翼的试问了道。

“云公何出此言?昔日云公对付贪污腐败向来是狠抓狠打,军队虽然与官场不同,但不良邪风带来的后果绝对比官场更可怕。这件事不得不下重手。”吴绍霆严肃的强调道。

岑春渲自然不能多说什么,只能怀着几分不置可否的心思点头答应了下来。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31章,陈其美的心态

当吴绍霆在广东酝酿着大发展计划时,日本横滨的内田书院正在经历大起大落的变化。

两天前,内田平三将东京发来的电报交给了孙中山过目,陈其美和蒋志清自然也凑上前敲个仔细。电报的内容正是内田平三的兄长,孙中山的好朋友内田良平转发的中华民国最新的局势,北洋政府已经在天津火车站抓获了两名吴绍霆行刺案的凶徒,虽然一死一伤,可用不了多久案情就会由此得到突破。不仅如此,内田良平还转发了一份来自广东的新闻通电,吴绍霆在七月六日已经发表公开声明,澄清北洋政府与遇刺案无关。

陈其美苦苦等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每天都要与内田院长谈一谈关于资助革命党东山再起的计划,内田平三虽然愿意与陈其美谈话,但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在敷衍和应付。陈其美错误的领会了内田平三的意思,以至于这几日都是满怀希望,甚至还与孙中山高谈阔论,开始商议革命党人重返国内再起声势的计划。

可是在读完了这份电报之后,陈其美一下子跌入了冰谷之中,自己满怀信心所期待的一切,转眼间竟然成了泡影,而这全部都要算在吴绍霆这个狗贼头上。

这两天里,陈其美依然坚持不懈的说服孙中山和内田院长,不管怎么说革命党都要做点什么才是,岂能眼睁睁的看着北洋政府在国内一点点做大?

直到今天,孙中山将陈其美找到内田书院后院的书房,语重心长的对其做出了明确训话:“英士,你有革命的积极性这是好事,但绝对不能太过于盲目冲动。这些年冲动给我们带来的灾难还少了吗?我们从上海来日本才短短几个月,你一直坐立不安想要返回国内再举大事,前不久吴震之遇刺案或许是一个机会,但这件事吴震之已经公开通电撇清了北洋政府的嫌疑,你说说吧,现在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回国反对当局呢?”

他说完话,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脸色露出了无比忧虑。

革命是头等大事,可是革命的浪潮向来都是顺势而行,从来没有逆流之上的特例。

袁世凯是野心家,是独裁分子,是共和民国的头等大害,他未尝不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当务之急国内已经失去了相互呼应的波澜,现在回去岂不是自投罗网?更重要的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不仅仅是革命夭折,而是所有秉承革命之心的同志们到底还有多少信得过的。

这几个月他同样在思索着出路,其中一项大问题就是革命组织出现了涣散。他虽然是名誉上的国民党总理,可事实上宋教仁一派一直有着独立的政见,与自己的核心思想大有出入。他不知道还能不能信任这位昔日的革命同仁,或许自己是无法与他们这一派达成共识,这是心头最沉重的遗憾。

前天读过内田院长的电报之后,他彻底打消现在回国的打算,决定在日本重新整顿革命组织。这也是现在要好好跟陈其美谈明白的原因,绝不能再草率的行事了。

陈其美没能理解孙中山现在的想法,在听完这番话之后,他心中更加失望了起来。他阴郁着脸色,闷声闷气的说道:“先生,我知道我们现在一无所有,要枪没枪,要兵没兵,要钱没钱,可前清还在的那会儿,咱们依然不是一无所有吗?我们能做的固然不多,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声势不是等来的,我们可以一点点推波助澜呀。”

孙中山叹了一口气,苦笑道:“英士,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枪、兵、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众望’。国内已经平静了,咱们现在回去推波助澜那不叫制造声势,那叫胡搅蛮缠,不仅赢不得‘众望’,还会把咱们革命的大义给败坏下去。这是不好的。”

陈其美这些日子一直在劝说,但到了今天他才明白,自己再怎么劝说也是无用的。虽然他做事欠缺思考,但目前摆在自己面前的局势再清楚不过,国内的苗头已经完了。就算他现在不甘心,谁会料到闹得沸沸扬扬的遇刺案竟然就这么收场,实在是太搞笑了!

“孙先生,不管如何,最起码让您看清楚吴绍霆这个人的真面目,他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这个死赤佬,先是跟打着革命的旗号当幌子,故意提高自己的身价,转过眼来看到革命大势不行了,立刻就把自己卖给了北洋政府,还卖了一个不错的好价钱。什么狗屁荣武将军?他是拿咱们革命志士的鲜血换他一个人的荣华富贵。”

“英士,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遍,不要自以为是的妄下定论。说句不好听的,吴震之在广东流血牺牲你我都是看在眼里,他要跟袁世凯议和自然有他的难处所在。”孙中山严肃的打断了陈其美的话。不过他表面上虽然义愤填膺的维护吴绍霆,可是内心之中依然有几分保留。他没有把吴绍霆想的那么不堪,但就像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吴绍霆这个人还值不值得信任已经很难说了。

“先生,咱们姑且不论停战。前天您也读过东京来的电报了,吴绍霆现在跟袁世凯眉来眼去的不止一般,自己在总统府大门前遭到炸弹袭击,回过头就发表通电为袁世凯说好话,他这是什么人?他这是彻彻底底跟袁世凯同流合污的人。”陈其美振振有词的说道,说话都忍不住咬牙切齿起来。

“好了,我们身在日本,连最起码的消息都不灵通,更别说这些政治大事的真实情况。英士你也不要太焦躁,革命的信念人人都有,就算此一时风平浪静,等到彼一时轩然大波,总会有我们的用武之地。我相信袁世凯这只国贼是藏不住尾巴的,迟早国人会看出他的真实面目。”孙中山勉强带着几分信心说道。

“我懂了。唉,孙先生说的对,我是太焦躁了。现在幡然醒悟,还是不能莽撞行事。那我先告退了。”陈其美有些泄气的说道。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32章,绝不善罢甘休

从书房出来之后,陈其美脸色再次有了变化,先前在孙中山面前的诚恳态度一下子变得冷酷起来。他心里想的很清楚,现在事情已经发展到不是自己当初预料的地步,一旦继续失控,到时候只怕会反噬其身。

他沿着走廊来到另外一边的小院子,正好看到蒋志清坐在门廊上看书,于是走上前去打了一声招呼:“志清。”

蒋志清放下手里的书,看到陈其美之后马上站起身来,问道:“大哥又去见先生了?”

陈其美叹了一口气,不好的心情立刻浮现在脸上,说道:“总之,之前的事情已经全完了,日本人不会资助我们,孙先生也不同意,真是太背运了。说来说去,都是吴绍霆这个赤佬背信弃义,早知道当初就不应该让他代替展堂当广东都督的。”

陈其美到现在还沉浸在南京中华民国成立典礼的梦幻之中,他不了解广东的情况,也不了解吴绍霆的实力,想当然的认为凭借当初的政令就可以控制地方大权。在他看来,当初若不是看在吴绍霆是首义功臣的份上,大家根本不会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

蒋志清听出了陈其美语气中的怨恨情绪,他开劝的说道:“大哥,您现在发火也没什么用,咱们既然已经在日本了,索性就一心一意听从孙先生的吩咐。虽然咱们在国内的革命失败了,但孙先生不是轻易就会放弃的人,这段时间正是我们重新酝酿革命道路的重要时刻呢。我相信孙先生一定会找到革命的出路!”

陈其美冷冷的说道:“志清,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们都是革命志士,孙先生是革命领导人,所谓革命大业应该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的宏图大愿。不是说我们不该遵从孙先生的意志,但是志清你身为革命一份子,不为寻求出路谋一份力,相反只把责任推在孙先生身上,这种想法很不好。”

蒋志清怔了怔,听了陈其美这番话,他忽然觉得自己来日本这么久,似乎什么事都没做出来,整日出了吃饭、喝茶、看书、下棋之外,再无任何建树。他不禁有些自卑,打心底里认为陈其美的话是对的,革命大业应该联手共进,不能把所有难题都压在孙先生一个人身上。

“大哥,你说的对,我……我不应该这么想。”

“你有这样的反思就好。先不说这些了,你马上帮我安排一下,明天我要去一趟东京。”陈其美见蒋志清被自己说动,马上吩咐了道。

“去东京?大哥是要去见展堂先生他们吗?”蒋志清本没有放在心上,反正陈其美又不是第一次动身去东京,只不过是随口问问罢了。

“展堂他们怕是不顶用,我要去见见侠如先生。另外,听说烈武先生也到日本了,是上个星期的事情。我打算顺道一起拜访一下。”陈其美不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把蒋志清当自己人,什么都话都不隐瞒着,如今早已养成了一种习惯了。

“柏先生到日本了?”蒋志清倒是第一次听说。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生于安徽寿县南乡柏家寨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幼年习读《山海经》、《尔雅》、四子书、七经等,还常常带领小伙伴们模仿军人摆阵操练,他边指挥边对大家说:要杀尽一切恶人及贪官污吏。年龄稍大后,他研究农学,虽“胼手胝足,处之夷然,不以为苦”。16岁时,代父到私塾馆授课3年。柏文蔚父亲望子成仕,多次要他参加科考应试。父命难违,21岁那年他前往应试,从州试、府试、到院试,得心应手,一发即中。父母高兴,乡里羡慕,而他自己却认为,“经国大计,不在此雕虫小技也。”中日甲午战败后,柏文蔚与孙毓筠、张树侯等人在寿城内创立了“阅书报社”,同时改良藏书楼,创立天足会,把改良思想付诸初步实践。

“是这样的。你先去安排吧,明天你跟我一起去。最烦乘船下船时候要说日本话,这方面我不在行,没你可真不行。”陈其美点了点头说道。

“大哥,您突然要跟侠如先生和柏先生会面,难道……”蒋志清多了一个心思,他知道陈其美与李烈钧、柏文蔚两人的并不算熟络,而恰恰这两位又是昔日的省督,在革命阵营中算是颇有实权的人物。纵然李烈决和柏文蔚因为二次革命的事情被迫下野,但做过都督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余威,只消振臂一呼,一定还是有响应的声音。结合陈其美这一个月来一直不曾放弃回国再图的情况,不难猜测肯定是有私下展开行动的企图。

“你先不要多问,到时候你跟着我一起去,自然会知道是什么事。”陈其美盯着蒋志清,用一种告诫的口吻说道。

“大哥,不是小弟多嘴,可是现在国内的情况已经对我们不利了,大哥若是一意孤行,只怕不仅不能帮助革命,反而还会惹祸上身呀。孙先生不知道就算了,可是小弟是知道大哥你做过的事情,无论如何都有必要提醒大哥你小心才是!”蒋志清见陈其美这幅态度,已经可以确定陈其美的企图,他不顾惹怒陈其美,强调的劝说了道。

“我要小心什么?哼,哼,吴绍霆他若真有能耐,也不会白白浪费我这次机会。哼,他这种趋炎附势的小人,人人得而诛之。”陈其美勃然大怒起来。

“大哥,北洋政府都抓到人了,只要躺在医院的那个人一醒,迟早会把您供出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哥您应该想办法洗脱嫌疑,要不然您不仅惹到了北洋政府,还把吴绍霆也给得罪了,这可不是儿戏呀!现在倒好,大哥您非但不想办法,还要继续惹是生非,这不是步步在向绝路上走吗?”蒋志清十分诚恳的继续劝说道。

“你别瞎操心思!我告诉你,我这次去东京,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件事。你以为我去做什么?问李都督和柏都督要兵要枪?纵然我要,他们拿的出来吗?”

“原来大哥您早就想到了,那大哥你打算怎么做?”

“路上我在告诉你。”陈其美深沉的说道,但是他眼神中已经闪过了一丝凶光。

——————————

七月十日,德国总领事安德烈在邓铿的引领下走进了都督府的办公大书房,吴绍霆早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之前吴绍霆前往北京,特意交代让邓铿负责与安德烈商谈代理生产子弹的事宜,只不过安德烈认为邓铿太年轻,可以趁机好好占一把便宜,可是没料到邓铿早就有自己的底线,于是两个人一直谈到七月初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前几天吴绍霆刚刚从北京回来时,邓铿已经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不过那时候他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这件事上,索性就拖延了几天。显然安德烈对架设生产线的计划也不着急,甚至咬定这桩买卖对吴绍霆最为有利,或迟或早吴绍霆都会来找自己。

事实上直到今天吴绍霆手头上的许多要紧事依然尚待处理,比如军屯大运动的细则,又比如战后重建的筹款,再比如遇刺案的余波处理,等等等等,摆在这里的每一件事对吴绍霆来说都比帮德国生产自动步枪子弹要重要的多。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他曾花工夫思索德国人到底是在盘算什么,出设备,出技术人员,出机械,有这些条件为什么不干脆在本国或者同盟国设置生产线,哪根神经有问题非要跑到中国来设置一所秘密工厂呢?

起初,他认为德国人只是看中广东战争之后广东一派的发展潜力,可是回到广州细细一想,如果德国人真想扶植广东做代理人,只需要借枪、借炮、借帝国马克即可,何必这么大方送一堆生产技术和人才?

要知道生产一千发自动步枪子弹,充其量只需要几十快钱的成本,然而一旦加上货轮的运输费,只怕要到达上百块。虽然表面上只增加了十几块钱,但换算到每一批货物那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就算德国人钱多的用不完,完全可以把这比钱做为贷款给吴绍霆,这样反倒更经济实用、更低碳环保。

正是因为一直没想通这个问题,吴绍霆总觉得心头有一片梗块,他不喜欢被人耍,尤其是被洋鬼子耍。

卷四:欧战之崛起 第433章,德国人的又一谈

走廊上传来脚步声和谈笑声,大书房的房门很快就被敲响了。

邓铿打开门走了进来,对正在看公文的吴绍霆提示道:“督军,领事先生到了。”

吴绍霆没有放下手中的文件,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不疾不徐的应了一声:“嗯,请进吧。”

邓铿闪过身,将跟在身后的安德烈请进了大书房。

安德烈穿着一身白衬衣,领口还扎着一朵领花,常年滋润在啤酒里的大肚子十分挺拔。正直盛夏的广东温度可不低,让他这个体型不合适的人一路走来,已经是满头大汗、汗流浃背了。他迫不及待把手杖丢在一边,然后拉开书桌前面的椅子大大咧咧坐了下来,顺便拖起领花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够呛,这鬼天气,热死我了。真可惜吴将军您这次不是到那边作客,否则我冰镇的大主教黑啤酒保证你让这该死的天气变得可爱起来。”

“安德烈爵士,咱们还是不要浪费时间拐弯抹角了,对您来说,这次合作的商谈已经拖了两个多月了,对我来说,广东战争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时间才是。”吴绍霆语气没有任何热情的地方,隐隐约约甚至还有几分不耐烦。

安德烈微微怔了怔,自己脸上原本热情的样子一下子僵持了起来。他十分诧异吴绍霆今天的态度,自己提出的合作项目对吴绍霆来说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