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苦难辉煌-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渡赤水是在敌情严重、战斗失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为迅速摆脱追敌,部队再次轻装。一些笨重的物资、机器被抛进河中。当时三军团还有全军最后一门山炮,是1930年打长沙前缴获的。缴获时只有彭德怀和一个朝鲜同志武亭会用炮,他们两人变作炮手,自己瞄准,自己调整,自己发炮射击,几炮命中江中帝国主义的军舰,引起红军战士们连声的欢呼,红军自此有了自己的炮兵。
这门连湘江封锁线都闯过来的山炮,也被迫投入赤水河。
这是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以来,中央红军被迫第二次大轻装。
1月30日,郭勋祺率部进入土城。得知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并未北上入川后,郭便借口休整部队,停止了前进。
此后郭勋祺根据刘湘、潘文华的命令,保持一天行程尾随红军,由东向西,再由西向东,由川入黔,又由黔入川,跟随红军四渡赤水,但没有再与红军作战。
遵义会议设想了赤化四川,却没有设想要四渡赤水。
如果一渡赤水前在土城把川军打垮,红军从泸州宜宾间渡过长江,就不会有后来的金沙江、大渡河,红军也不用过雪山草地了。
也不会有四渡赤水了。
但那不是历史。
历史从来是在挫折中轰隆前进。
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一开始便被修正了。
修正也不是一蹴而就,只能逐步完成。土城一战失利,修正的只是过江地点。原定从泸州至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的计划不行了,便西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地区寻求机动作战,准备从宜宾上游渡过长江。
渡江地点由泸州宜宾之间移到宜宾上游。渡江入川、建立川西北根据地的遵义会议设想仍然维持不变。
却也无法维持太久。因为红军的战略方向正好与川军的作战原则迎头相撞。
刘湘当初与潘文华商定的作战原则是:红军只要不图入川或入川只是借道,便虚与周旋,保住实力,绝不对消;如果真要深入四川腹地建立根据地,那就只有不惜忍受蒋介石的控制,与之硬拼到底,在同归于尽中去求幸存。所以当他看到红军反复寻找渡江地点,大有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的趋向,便开始硬拼了。西起横江、东至古蔺一线,刘湘、潘文华先后调集数十个团切断通往长江南岸的要道、隘口,严密封锁红军的前进方向。
准备入川的红军方才知道,川军的战斗力绝不弱于蒋系中央军。土城战役后川军气焰尤其嚣张,一个团也敢上来向红军挑战。
2月6日上午,一军团二师一部行至天堂坝,竟被尾追的川军一个团三面包围。三军团五师听到枪声后迅速赶来支援,从两翼对敌军实施反包围。三军团后续部队一千余人下午也赶来增援。激战一天,向敌阵地反复冲击十多次,不能解决战斗。入夜,该团敌人乘机转移阵地。红军发现川军另一个团已在增援途中,也只有撤出战斗。
面对川军的顽强阻击,从宜宾上游渡江入川已明显不可能。
2月6日凌晨,朱德电令一、三军团向扎西靠近。电报中说:“根据目前敌情及渡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难,军委正在考虑渡江的可能问题,如不可能,我野战军应即决心留在川、滇边境进行战斗与创造新苏区。”
电报要求一、三军团领导人速将意见电告军委。
领导层已经感觉到原定战略方向实现的严重困难。这封电报实际上是询问一、三军团领导人,渡江入川还能否?如不可能,新的战略方向应在川滇边境何处?
2月7日,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回电,向军委建议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
这个建议十分及时,也非常重要。它坚定了毛泽东等人转变遵义会议原定战略方向的决心。中革军委立即接受彭、杨建议,当日决定暂缓渡江,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中革军委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向川滇黔边的扎西地区集中,开始准备与滇军作战。
至此川滇黔取代了川西北。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基本改变。
很多描述四渡赤水的论著,对一渡赤水前后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被迫改变一事略而不提。提了,似乎便会影响遵义会议的伟大。影响领袖的光辉。影响用兵如神。恰恰是这种“好心好意”的回避,共产党人的最富生机的灵魂被抽掉了。
其实没有神。中国工农红军从领袖到战士,都是一个个鲜灵活现的个人。人最不能免的就是失误,人最可贵的也就是改正失误。
应该说一渡赤水给了红军领导人很大的教训。遵义会议一结束就提反攻,就提决战,是不明智的。敌人内线作战,力量雄厚;红军外线作战,人员装备严重不足;川军以逸待劳、人地两熟;红军则长途转战,人地生疏。在这种情况下动辄“反攻”、“决战”,完全不现实。以为解决了错误的军事领导、把定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就无往而不胜的思想,被土城战斗警醒。长征本身就是战略退却。为保存实力以图发展,红军本该千方百计避免同敌人决战。更何况与川军决战,恰是蒋介石求之不得之事。
陈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对黄克诚说,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二过。
伟人从来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迅速及时纠正的人。从土城战斗失利后立即放弃北上渡江计划改为西渡赤水,到古蔺、叙永一带受阻马上采纳彭、杨建议改取川滇黔边境,皆可见工农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又回来了。说毛泽东又回来了,意义正在这里。红军请回来的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与非凡,毛泽东作为这个党的领袖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
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
那是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
二、火中凤凰
这是一段红军紧张地选择立足根据地的日子。
2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确定新的发展方向是川、滇、黔边境地区。黔军基本垮了,但新锐的川军、滇军正向此处逼近。在三省之交能否站住脚,并没有把握。
2月9日,政治局扎西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趁敌人注意力和主力都集中在川南之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向较空虚的黔北进击,为此提出轻装精简。
2月10日,中央红军进行扎西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共编为16个团。除一军团还保留师的建制外,其他各军团一律取消师的编制。新的编制是一军团两个师6个团;三军团4个团;五、九军团各3个团。
这一精简缩编,为下一步大进大退作好了准备。红军像一个不倒的力士,裹紧绑腿,勒好鞋带,准备疾步流星向敌人挑战了。
同日,滇军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从南北两个方向压向扎西。中革军委决定迅速脱离川军与滇军侧击先敌东渡赤水,将作战目标转换为黔军及中央军薛岳部。
尽管没有着意说明,但在川、滇、黔边区建立根据地提出仅3天,根据敌我态势,行动指针已偏向了黔北。
2月15日,红军野战军司令部下达《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
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
四渡赤水的每一渡都是寻机,不是目的。
因为实行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所以很快捕捉到了眼前出现的战机。
二渡赤水的战机之中,潜伏着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2月24日,林彪率一军团攻占桐梓。第二天三军团向桐梓开进中。前卫红十三团抓获几名黔军俘虏,得知娄山关仅有黔军柏辉章部3个团,杜肇华部一个旅在娄山关以南近3公里处的黑神庙。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立即向彭德怀报告。
25日14时,彭德怀、杨尚昆向中革军委报告上述情况,提出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20时,一军团林彪、聂荣臻也致电朱德,建议以主力在娄山关南消灭黔敌。
两大主力军团领导人意见一致,使中革军委决心即定。
25日23时,即在收到彭、杨电报9个小时、林、聂电报3个小时后,朱德电复彭、杨、林、聂:一、三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杨指挥,应于26日迂回攻击娄山关、黑神庙之敌,坚决消灭之,并乘胜夺取遵义,以开赤化黔北的关键。
24时,朱德再补一电给彭、杨、林、聂:同意彭、杨25日14时来电部署,全军统归彭、杨指挥。
彭德怀的基本部署是:三军团担任正面主攻。一军团向黑神庙之敌侧后迂回,五军团迟滞由桐梓方向来援之川敌。
红十三团向娄山关急进。前卫侦察连连长韦杰和手枪排战士换上国民党军装,一鼓作气冲到娄山关口。十三团刚刚占领关口,黔军就发起反击。彭德怀命令红十二团从正面冲击,硬把敌人压了下去。
十二团政委钟赤兵腿被打断,没有麻醉药品,硬是咬紧牙关锯掉了一条腿。部队认为他不能随军行动了,拿出一部分钱要他留在本地。只剩一条腿的钟赤兵坚决不肯,有人劝他就拔出手枪要拼命,只好用担架抬走他。很快,他就奇迹般的可以用一条腿在马背上翻上翻下了。
十二团参谋长孔权(一说孔宪权)也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后来用担架抬进遵义城罗马天主教堂里,与臀部负伤的十三团俱乐部主任胡耀邦住在一处。半个世纪后胡耀邦还清楚记得,疼痛难忍的孔权喊了一夜“杀!杀!杀!”弄得大家一夜未眠。
孔权被留在了当地,解放后担任遵义纪念馆馆长。胡耀邦后来担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钟赤兵1955年授衔中将。前卫侦察连连长韦杰1955年也授衔中将。
2月26日,一、三军团占领娄山关。
兵败如山倒。残敌纷纷向遵义溃逃,遵义守敌极度慌乱。
红军乘胜向遵义进击,于28日晨再占遵义。
三军团为此又牺牲了参谋长邓萍。当时十一团政委张爱萍正站在一个土堆上观察遵义老城地形,军团参谋长邓萍来了。土堆只有一个,张爱萍就下来,让邓萍站上去。邓萍站上去后正向张爱萍布置任务,突然头一歪靠在了张爱萍身上,张爱萍沾一身血还不知怎么回事。后来发现邓萍牺牲了,赶紧给彭德怀打电话。彭德怀还没有听清就在电话里骂起来:“你们都给我往最前线上吧,你们都去牺牲!”
他就怕邓萍牺牲,没有想到邓萍真的牺牲了。
张爱萍后来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杨尚昆说,是邓萍替张爱萍牺牲了。
1966年7月,被贬到三线建委任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怀在参加完贵州省“六盘水煤炭规划会议”后,坐车专门来到当年的遵义战场。当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彭德怀衣服淋湿了也不觉得,指着一块地方,告诉周围的人:31年前邓萍就牺牲在那里。想起牺牲的战友,念及光阴流逝及经历坎坷,彭德怀动情地说:“堂堂七尺男儿,洒尽一腔热血,真乃人间快事!”
历史永远会记住彭德怀的功绩。
原定的遵义战斗,还是只指向较弱的黔敌。这场预期不大的战斗,由于红军前线指挥员彭德怀、林彪对战机把握及时,特别是统一指挥一、三军团的彭德怀扩展战果主动,使战斗迅速从围歼黔军两个旅发展为追歼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师的大规模战斗;由此揭开了红军长征中一次最大的战役——遵义战役。
红军突然东向夺占娄山关,蒋介石受到极大震动。他判断这极可能是红军的战略行动,欲图继续东驱,向红二、六军团靠拢。于是急令相距最近的第一纵队吴奇伟之九十三、五十九两师火速增援遵义。
时间晚了一步。吴奇伟部进抵遵义城南部地区时,红军已重占遵义。
红军坚决迅速攻克娄山关和遵义的行动,使前来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陷于被动。
吴奇伟率领的第四军从江西就开始尾追红军。但一直是送客式追击,沿途不仅没有和红军发生战斗,连红军掉队士兵的影子都没有见着,这回他耍了一个心眼。
在离遵义不远的忠庄铺,他碰到逃出遵义的王家烈。王家烈身边只剩下一个手枪排。吴奇伟一听进攻遵义的是红军主力,便不愿前进。王家烈是来寻救兵的,巴不得别人的兵帮他收复遵义,对吴奇伟一催再催。吴心中烦躁,又左右为难,便命一个贴身参谋去侦察,临行前特加以暗示。于是侦察报告说:遵义已被红军占领。
王家烈怏怏而去,吴奇伟这才展开部队,防御红军。
吴的部下却跃跃欲试。在师、团长会议上,众人认为国军装备远优于红军,红军主力到遵义是过路,只要发动攻击,红军就会撤离,因而一致主张打。
他们对共产党人的了解与吴奇伟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吴是保定六期毕业生,在北伐中曾与著名共产党员蒋先云并肩作战,可谓鲜血流在一起。
1927年5月,北伐军在河南临颖向奉军主力发起进攻。吴奇伟的三十四团担任正面攻击,蒋先云团任右翼,战况空前惨烈。奉军依托坚固工事拼命抵抗。奋勇冲锋的吴、蒋二团伤亡重大。蒋先云重伤牺牲,吴奇伟腿部也被弹片击中。幸得蔡廷锴第十师增援,奉军才狼狈溃退。
与共产党人一起流过血的吴奇伟,后来也参加过反蒋。
1929年春,蒋桂战争爆发,蒋调第四师对桂军作战,时吴奇伟任第四师十二旅旅长。桂军解体后,蒋连续急电第四师移防陇海路,不但规定起程时间,而且指定行军路线,并特令曹万顺之新编第一师前去接防。缪培南、吴奇伟等第四师将领认为蒋已设下圈套,要缴第四师的械,决心反抗。9月,部队集中枝江后,便通电反蒋。
反蒋的第四军从湘西南下,企图夺回广东,结果一败于陈济棠,二败于蒋光鼐,三败于蔡廷锴。真可谓一败再败,部队只剩下十之二三。
新军阀混战中,以兵权之争反蒋的吴奇伟,也算被打得满脸开花。
走投无路了,便通过同乡罗卓英联系上了陈诚。
通过陈诚,还是投靠了蒋介石。
蒋介石命他去江西前线与红军作战。他不得不服从这个曾经通电反对过的人的命令,然后把枪口瞄向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共产党人。
他参加了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围剿”,两次均担任纵队指挥官,列入陈诚指挥的“围剿”主力序列。红军离开江西后,又奉命率部参与“追剿”。
历史对吴奇伟这样的人,不管他怎么挣扎,给予的选择余地也总是这样小。
就在吴奇伟有意耽搁、应付王家烈之时,红军真的占领了遵义城。
吴奇伟躲避与红军主力交锋,但红军主力已经认准了他。中革军委决心乘其孤军冒进之机,集中全力全歼其于遵义以南。
战斗开始,吴部第五十九师师长韩汉英看到右翼地形对自己不利,向吴建议占领前面不远的老鸦山和红花岗。
一场激烈的战斗围绕红花岗右侧主峰老鸦山展开,双方皆拼尽全力争夺。因为蒋介石下了死令,为打好这一仗吴奇伟也拼了命。
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的张宗逊上将,当时是防守老鸦山主峰的三军团十团团长。十团是三军团的主力部队,在敌优势兵力、火力、不计伤亡的轮番冲击下,该团损失严重。张宗逊负伤,参谋长钟伟剑牺牲,韩汉英部于15时许攻占主峰。
老鸦山主峰丢失,不仅居高临下威胁十一团红花岗阵地,而且直接威胁遵义城的安全。三军团在连续作战、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当时已经无法调集反击力量。
遵义城出现丢失危险,战局千钧一发。
但占领老鸦山主峰之敌在莫名其妙之间突然转入防御。
原来林彪的一军团已经从水师坝地区向敌人侧后出击,尖刀一般直插忠庄铺敌军指挥部。
这是遵义战役的关键一刀。一刀就是敌人心脏。
吴奇伟把全部力量都投上去了,纵队指挥部周围没有剩下多少部队。林彪这一着整得他实在是苦,只有丢下部队,带着身边少数人员狼狈逃窜。
占据主峰之敌居高临下看得十分清楚,发现其指挥部突然溜走,料想不妙,于是不敢大动,只得坚守。
说是坚守,心劲早已不坚。黄昏便被三军团一部和干部团的反攻打得翻滚下去。
失去了指挥官的部队几近羊群,沿着来路向乌江狂奔。
吴奇伟最先逃到江边,立即与南岸联系,要欧震率九十师速来支援。九十师本属吴奇伟第四军建制,此番被薛岳留在贵阳,得到前线吃紧的消息,才刚刚上来。
吴奇伟要欧震带部队过江。欧震认为北岸兵败如山倒,过江增援背水为阵太危险,一口回绝。他认为九十师只能在南岸占领阵地,掩护收容败兵。
吴奇伟见北岸局面无法收拾,缩在南岸的老部下又不听话,万念俱灰,倒地大哭说,我不过江了,就在此死了算了。
参谋长吴德泽赶忙招呼来几个卫士,连拖带拉地把吴奇伟扶过江南岸。
项羽当年见八千子弟无一回返,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刎乌江。
吴奇伟带过乌江两个师,带回来一个团,在江边也大哭了一场。
但吴奇伟不是项羽,他也不做项羽,这条乌江也不是项羽当年自刎的那条乌江。哭着被人扶过江之后,他变得非常冷静,又非常清醒。见红军追兵甚急,直逼江岸,不待其余部队过江,他便下令斩断了浮桥保险索,连欧震原准备收容的败兵也不收容了。
一千多名官兵被甩在北岸,做了红军的俘虏。
后来吴奇伟向蒋介石报告,说是因为士兵拥挤抢渡,将浮桥压断。
与内部自己人的交谈,则说砍断浮桥是战略行动。否则红军南渡乌江,贵阳兵单,大局要受影响。
即便一面跑着一面哭着,吴奇伟也是个顾全大局之人。
二渡赤水的遵义战役完全超过了原来设想的规模。红军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城,尤其是消灭中央军吴奇伟部九十三师大部、五十九师一部,击溃黔军8个团,毙伤敌二千四百多人,俘敌约三千人,缴枪二千支以上,的确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彭德怀自述》中说:“打吴奇伟军的反攻,一、三军团就完全是自动配合把敌打败的。”
两个主力军团之所以能够“自动配合”,首先是中革军委的放权。
一渡赤水前土城战役打败后,毛泽东等中革军委领导人对前线指挥员的意见极为重视。包括确定红军转移方向等战略问题,也多次征求林、聂、彭、杨等前线指挥员意见。为适应形势,改变指挥方式,二渡赤水后作出“全军统归彭、杨指挥”决定,使部队迅速捕捉战机,终于打了一场红军脱离根据地被围追堵截一万余里以来最大的胜仗,也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年半时间内,红军唯一一次扬眉吐气的胜仗。
两个主力军团能够“自动配合”,还出自彭德怀的敢于战斗。
彭、林两人皆先后向中革军委提出了攻击娄山关黔敌的建议。彭德怀意在以迅速动作歼灭娄山关守军柏辉章部三个团和娄山关以南的杜肇华旅,林彪意只在攻歼娄山关南的杜旅,对娄山关之敌则要求晚一天行动。说是使部队有喘息之机,核心还是没有把握。他不愿打无把握之仗。比较起来,面对严重的敌情,彭德怀勇克咽喉要地娄山关,直取黔北重镇遵义,其敢打必胜之精神,的确有力能拔山之慨。
这一仗是在敌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打的。二渡赤水后,红军后尾有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的紧逼压迫,前方有黔军王家烈部和中央军薛岳部的迎头堵击,机动回旋的余地已经不是很大。再加上红军有土城新败,川滇边境又无法立足,今天看起来,颇有几分“走投无路”的感觉。如此形势下,敢于积极向军委请战求歼黔敌,而且面对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敢于坚决顶住不退,为一军团侧翼迂回包抄赢得了战机和时间,彭德怀横刀立马之大勇,林彪也要自叹不如。
两个主力军团的“自动配合”,同样也包括林彪的善战。
林彪作战,极善于捕捉时机。时机不到,他会谨慎得让人觉得胆小。时机一到,也会大胆得叫人咋舌。
彭德怀的三军团与敌反复争夺老鸦山、打得不可开交时,林彪在遵义城东山包上一言不发地用望远镜观战。一军团隐蔽集结在这一带丘陵地区待命出击,敌人全然不知晓。
待吴奇伟全部力量重心都压向老鸦山前三军团阵地,山谷突然响起一片号声,一军团之一师、二师像两只猛虎,迎着公路排山倒海般冲杀下去。
战局转折十分突然,已经得手的吴奇伟部竟然突然失手。公路上运动的敌人最先掉头往后跑,敌军整个阵线发生动摇。
林彪眼看面前形势,从参谋的包里拿出一个本子,撕下一张纸,又把这张纸对折撕成两半,分别在上面用红蓝铅笔标出追击方向,并在上端写了一个很大的“追”宇,分头传达两个师的指挥员。红军排山倒海的追击开始了。
林彪命令:二师向南追,以乌江为界;一师向西追,沿鸭溪、白腊坎方向猛打猛扫。部队回问:追多深?答:可以追出100里。
就像川戏中的绝活“变脸”,小心谨慎的林彪,一抹脸就变成了颇有几分狂气的林彪。
黄克诚当时是防守老鸦山主峰的三军团十团政委。半个世纪后他回亿说:
在山底下我见到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我对林彪说:“好险啊!”林彪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当初守卫在山头上就是了,不应该去追击。”我说:“敌人已逼近遵义城,不将敌人赶跑怎么得了!”林彪若无其事地说:“当敌军正在向你们进攻的时候,红一军团的部队已向敌军侧后包抄过去,我军已化险为夷;陈赓到了你那里时,敌军的败局已定。”说话之间,果然敌军已全线崩溃。林彪当即派一支部队去追击溃退之敌。我基于前次追击吃亏的教训,建议林彪多派些部队追击。林彪说,全线溃败之敌,已无斗志,我有少量精干部队追歼即可解决问题,无须动用大部队。
说彭德怀敢于战斗,不是说他就不善于战斗。数十年摧枯拉朽的沙场宿将,岂能仅靠匹夫之勇。同样说林彪善于战斗,不是说他就不敢于战斗。
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红军将领中,唯彭德怀、林彪置于一起时,特点反差最大。二人原有的特点,皆被对方的特点衬托得更为鲜明。
二人皆率领红军的主力军团。把握特点,便相得益彰。
这便是毛泽东的拿手好戏了。
被打垮的吴奇伟部,并非一触即溃的乌合之众。林彪也许并不知道,在这支被他“猛打猛扫”的部队里,他还任过见习排长。
吴奇伟的第四军,就是当年颇富盛名的北伐劲旅“铁军”残留下来的部队。吴奇伟与林彪当年同为铁军第十二师的人。吴奇伟久经沙场,为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林彪从黄埔新近毕业,刚分来任十二师独立团见习排长。一个粤军前辈,一个黄埔后劲,皆在河南临颖战场对张作霖的奉军奋勇作战。
虽是铁军,到底也有共产党、国民党之分。共产党人叶挺率铁军一部举行南昌起义,国民党人吴奇伟、李汉魂率铁军另一部镇压南昌起义。铁军四分五裂。随之而来的新军阀混战中,更是九死一生。打剩下的最后一点儿老底由吴奇伟统辖,编成五十九、九十两个师,参加“围剿”与追击红军。
增援王家烈时薛岳留了一个心眼。他将欧震的九十师留在贵阳,让完全是黄埔系组成的直辖九十三师唐云山部随吴奇伟北上。
林彪给他老部队的礼物是侧面迂回、正面猛追。五十九、九十三这两个师,据说参加第五次“围剿”以来从未败过。这回被红一军团追得全军溃乱,建制崩溃,丧魂落魄。即便逃过江的部队,重武器和伙夫担子行军锅灶也一律丢光。
二渡赤水的遵义城一战,吴奇伟的部队起码一半是被林彪追垮的。
可惜欧震没有渡江北上,失去了一个与历史邂逅的机会。欧震也是铁军中人。当年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南下在广东汤坑与粤军陈济棠和薛岳激战时,薛岳部已被击败,师部也被包围,关键时刻起义军营长欧震阵前倒戈,使薛岳得喘息之机,遂与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向叶挺展开猛烈反攻。
南昌起义主力在汤坑战败,欧震也从叶挺部下投到薛岳门下。
当欧震拒绝服从吴奇伟的命令率九十师过江时,也许感觉到了从遵义漫山遍野追杀过来的红军部队,就是自己当初背叛了的起义军火种。
与薛岳一起长追红军的吴奇伟,自在乌江边上大哭一场后,便再未与共产党的军队打过大仗。解放战争中他任过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但很快借口到南京汤山养病,辞掉了这个职务。
蒋介石却一直记得他。尤其在蒋年龄越来越大、心腹将领一个接一个连遭败绩的时候,他越来越回想起对红军围追堵截的那些年代,以及参加围堵的那些将领。1948年1月,国民党政府授予吴奇伟二等云麾勋章。8月,国共即将开展战略决战之机,蒋介石委任吴奇伟为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华北“剿总”附近的解放军领导人,多是吴奇伟当年的老对手。蒋介石希望他与傅作义一道,在这个战略区稳住华北的聂荣臻,堵住东北的林彪,为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再做一次顶门柱。
吴奇伟却心力交瘁了。当年跟在红军后面走了一两万里尚无可奈何,现在阻止共军的南下更无可能。他北上很短时间,就南返广州,不想再去卖命了。
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后不到一个月,他便与几个粤籍将领在粤东发表《我们的宣言》,宣布脱离国民党,投向人民。
吴奇伟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设宴欢迎。这位当年率部对红军穷追不舍的国民党将领,1949年10月1日站在北京的观礼台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三、鲁班场,周浑元
毛泽东1956年在八大预备会议上讲自己打过的4次败仗,第四次“茅台那次打仗”,即指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影响远比今人想象的大。战前毛泽东差一点儿丢掉前敌总指挥职务,遵义会议成果几乎成为泡影。四渡赤水后又有林彪写信要求改换指挥。
鲁班场是毛泽东的街亭。
说鲁班场战斗,必须谈林彪的打鼓新场战斗。
谈林彪的打鼓新场战斗,必须谈中革军委于遵义大捷后确定的战略方针。
谈中革军委新确立的战略方针,必须看蒋介石的实际部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