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烈-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发出欢呼声的是那里?请两位告诉我一下,满足在下的好奇心。”
左面的士兵明显年纪要小点,打量了周青山一下说道:“那是没有轮到训练执勤的士兵正在比赛橄榄球和搏击。”站在边上的年纪大点的士兵用眼神盯了说话的士兵一眼,那士兵立时住嘴,示意周青山回帐篷去。
周青山笑着转身回去了,脑中却是在想,搏击倒是顾名思义,这橄榄球是什么玩意?
这时帐外来了一名安西军的军官,在帐外说道:“唐军的使者,镇守使要见你,请跟我来。”
周青山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官服,和两名手下走出帐外,帐外站了一名黑甲的军官,周青山注意到了安西军的士兵和军官的衣甲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头盔上的盔樱颜色的区别,还有就是军官的肩上有银色的星星标志,这是区分士兵和军官的途径,当然高级的将领的铠甲又是有很大的区别,周青山看到门口领军的校尉身上的铠甲不但是银色的,头盔肩甲和手脚的铠甲上都有繁复的花纹,看上去既精美又华丽,唐军的明光铠都比不上安西军高级将领的铠甲。
在整理的干干净净的安西军大营的通道上行走,周青山发现地上铺了一层黑色的煤灰,大雨基本上没有对安西军大营的通行造成什么影响,路过的几个空地上围满了安西军的士兵,他们朝内欢呼着,根本没有正在大战的那种紧张,在路上行走的安西军甲士见到比自己军衔高的军官都避道行礼,军中上下登记森严,周青山心里越来越沉重。
这是一只怎样的军队?军中士兵士气高昂兵甲犀利训练有素,唐军能够抵挡这样大军的进攻吗?周青山不知道,但是心中不远承认,安西军却是要比唐军更加的强悍,周青山不止一次的见到异族的士兵,他们穿的衣甲和其他的汉人士兵一样,周青山甚至还看到了一名军官是异族,见到他的安西军士兵不管是汉人还是异族都避道行礼。
在周青山思考的时候大帐到了,那名领路的安西军军官通报了之后,大帐中出来了一名士兵,对那名军官说道:“我领他们进去吧,刘队正辛苦了。”姓刘的队正点点头,右手捶胸行了军礼转身离开了。
那名士兵对周青山三人说道:“跟我进去见镇守使,只准一名使者进内,其余的两人在这里等。”
周青山对身后的两名从人点点头,自己跟上了那名士兵,一进大帐周青山吓了一跳,帐中满满当当的站满了将领,中间一条一人多宽的路,路的尽头大帐的尽头一张椅子上一个高大的身影正坐在上面,周青山眯起眼睛仔细的观看那主将,知道这人肯定就是李佐国了,一手掀起西边叛乱的李嗣业之子。
周青山被李佐国年轻的相貌吓了一跳,李佐国看上去实在是太年轻了,本来现在李佐国的年龄也不过是十九岁,但是在走近一点周青山觉得李佐国如鹰一般的眼神就像剑一般刺了过来,一种久居上位生杀由心的上位者气势铺面而来,而这种气势周青山只在郭子仪和李光弼那里感受过,周青山努力的克制住自己心中气势被夺的不安,瞪大眼睛回望李佐国。
“大胆,见到镇守使为何不下跪。”旁边将领中站在第一位的一个瞋目怒吼道。
周青山斜眼一撇,那将领身材魁梧,满脸戟张的胡子,一看就是彪悍的冲锋陷阵的战将,腰间的横刀都是加长加阔的,周青山鼻中轻轻一哼,说道:“叛唐之匪军,有何面目用我大唐官职称呼?有何理由让大唐命官下跪?”
那名跳出来怒喝的正是李麒,一听周青山夹枪带棒的回答,李麒气破了胸膛,大怒之下“呛”的一声拔出半截横刀:“本就是敌对,还敢不知死活口出污言,我要了你的脑袋。”满脸杀气就要上前。
坐在上首的李佐国手一摆:“好了,李麒。”这一句话一出,周青山就见到这名满脸杀气彪悍异常的战将就像听到主人呼唤的忠犬一般顿时整个人的杀气消散了,横刀回到了鞘中站回了原位,只是眼神还是凶狠的扫了过来。
李佐国饶有兴趣的看着周青山说道:“打了那么多天了,怎么郭子仪才想起来派使者前来,莫非是支撑不下去了,想要降了?”
帐中的众将都哄笑起来,周青山气得脸色发白,抗声说道:“早闻李佐国少年早达,是大唐闻名的少年勇将,今日一见才知道是一匹夫,徒逞口舌之利。”
这一下可是惹爆了所有帐中的将领,呛啷之声不绝于耳,大多数战将腰间的横刀都出了鞘,众将一起大骂:“什么鸟东西。”“说的什么话?不想活了。”“敢这样说镇守使,我要你的命。”
就连一贯老成的郭北眼中都积蓄了怒气,周青山这话是犯了众怒,李佐国却没有生气,轻轻的摆摆手:“拔刀干什么?要叫唐军看我们的笑话,口齿伶俐没有什么,骂人是获得不了战场上胜利的,刀子收起来。”
众将气鼓鼓的手气横刀又排好对,李佐国这时却笑了起来,周青山有点莫名其妙,怎么骂了你你还笑得出来?那不知李佐国心中却是想起了自己前世看到的书和影视作品中的使者都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权的,这个周青山有意思。
李佐国就说道:“好了,也不要转圈子了,你的来意就说明吧,我们大老远的跑来不是陪你耍嘴皮子的。”
周青山整整衣衫,说道:“本人代表郭子仪节度使前来,安西军一贯为大唐西边屏障,李嗣业大将军为大唐尽忠尽职,节度使劝镇守使能够悬崖勒马,重归大唐,甩脱叛逆贼名,可再立新功,朝廷必定不吝封赏,以李将军如此年纪却勇猛无匹,将来未必不能够名垂青史登临烟阁,如若不然,我大唐几十万精锐当头一击,李将军未免难挡兵锋,不如早降,以免日后落得兵败名裂的下场。”
李佐国静静的听完周青山的话,边上的众将此时却是个个怒容满脸,但李佐国没有表态的时候众将都不敢再出声了。
李佐国等周青山说完了就问道:“说完了?”周青山点点头,李佐国脸上一下阴沉下来:“我父李嗣业,一生为大唐征战,保护大唐西边边陲,却不想勤王战安禄山时竟然被逼死,这就是大唐给我父亲一生精忠的回报?”
李佐国说道这里不待周青山回答就接着说道:“如果郭子仪派你前来只是为了徒劳的说降,那你就可以回去了,现在我李佐国与大唐可谓势不两立。”
周青山点点头:“我知道将军的打算了,节度使对于周某前来说降也没有报太大希望,节度使曾说,如果说降不成就约安西军明日决战,后日请安西军退出十里以便我军出城列阵,后日决战一分这大战胜负,所有的事情就在战场上分个对错,不知道李将军可敢?”
李佐国看着周青山默默不语,眼神却是越来越凌厉,突然李佐国仰天打了个哈哈:“好,就这么说定了,后日决战,我安西军会退后十里,但时候战场上见,你去告诉郭节度使,这大唐已经腐坏到了根子,李佐国对郭节度使为人钦佩,但是战场上李某是不会留情的,去吧。”
周青山躬身对李佐国一礼,转身就走出帐外,一处帐门周青山才觉得背心已经被冷汗湿透了,李佐国虽年轻,但是长年养成的威势可不是开玩笑,周青山也算是胆气豪壮之人,还是在面对李佐国的时候除了一身冷汗。
李佐国看着周青山出了帐门,笑了笑说道:“看来唐军的计谋来了,想必是正面有唐军缠住我们,侧面回鹘骑兵突然出现攻击我们侧后,想一战而定。”
李麒站出队列说道:“那不是正好,免得我军还要总攻乌兰城,唐军肯放弃城防和我军决战正是求之不得,只要战败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大唐基本上就失去了和我们对抗的本钱,我们就能够为大都护报仇雪恨了。”
李佐国点点头笑得十分欢畅,命令道:“我命令”众将肃然立正,“马上派人通知阿苏鲁准备决战,后日游骑兵靠近战场,陌刀兵不参加与唐军的正面决战,等回鹘骑兵出现顶住回鹘骑兵的攻击,游骑兵突入先击溃回鹘骑兵,然后夹击唐军,一举击败唐军奠定胜局,此战至关重要,各位努力向前吧,为我们安西军打出一个未来,都下去准备,后天大早拔营退后,与唐军决战。”
帐中众将一起躬身:“遵令”声音决绝勇烈,直震云霄。
第三十六章 大决战(上)
双方大军都在紧张准备明日的决战,李佐国独子坐在自己的帐中,手中拿了一封信,这是安西留守大将李跃行的信,李跃行心中称自己年老力衰,希望能够交出碎叶镇的兵权回疏勒养老,李佐国眉头深锁,这封信后面的意思李佐国一看完就知道了,关键是在兵权上,李跃行是怕自己有猜忌之心。
李跃行是李护的父亲,也是李佐国的堂伯,李护已经是李佐国手下南路大军的统帅,手下雄兵几万,李跃行手中也握有碎叶镇的几万大军,父子两人同时为一军统帅,几乎掌握了安西大军的三分之一还多,这对于李护和李跃行来说并不是好事,所以李跃行就提出想回家养老,这封信今日随同后方送上来的一批辎重同时到。
李佐国捏捏眉心,觉得有点难办,说实话李佐国现在最信任的两人就是李跃行和李护,不但是亲戚,而且两人都是跟随自己父子很长时间的老人,一直以来都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忠诚上面的问题,李佐国的银营可不是吃素的,要是有什么异动肯定第一时间就会让李佐国知道,经过了这么几年的成长,银营已经真正成为了李佐国手中可靠情报的来源。
李跃行知道李佐国的为难,在信的末尾写到:我儿李护将随大郎你打遍天下,吾老朽,且塞后生上进之路,故请辞,望大郎准许。
意思就是自己不想再挡住李护的上进之路了,就请李佐国看在自己忠心的分上,好好的用李护吧,李佐国叹口气,知道这事情不能挽回,不然李跃行和李护的心中却是要大大的不安,且为了安西军的大局此事也是势在必行,不过现在面临大战,李佐国就拿起桌上的笔,开始给李跃行写一封回信。
李佐国回答李跃行说,等到这一战凯旋而归之后就让李跃行退下来,不过不是直接退隐,是让李跃行领安西副总管一职,李佐国在信上说明,自己回来之后会将整个安西现在的官员的称呼全部更改,以示和大唐官职的区别,毕竟因为出兵仓促,并没有做好一切工作,李跃行交出兵权之后直接转为行政职位,这样对于他对于李护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放下笔李佐国将信封好,叫来亲兵,吩咐用八百里加急送出,李佐国准备调段云天代替李跃行的碎叶镇守使一职,段云天也是父亲手下的老将了,对于自己父子也一直忠心,李逸这几年锻炼的也不错,自己领军在中原激战,后方需要一个放得下心不会吃亏,却能够震慑西域诸国的人,李逸是比较适合的,李佐国准备将李逸调回龟兹担任龟兹行军大总管一职,以应对安西兵力抽调一半之后的西域诸国有可能会产生的蠢动。
李逸现在也是凶名在外,屠杀吐蕃士兵的手段令西域诸国都为之胆寒,虽说是和李护一起做的,但是李护一直以来就是以莽撞粗豪的形象现世,所有人都认为在这事上肯定是李逸给李护出的主意,所以李逸就背上了这个黑锅,当然本来也是李逸出的主意,只不过李护也早有此意,李逸就是比较适合的镇守安西的人选了,有几个老将看顾想必也不会出什么大娄子,当然这些安排李佐国是准备等这边的战斗告一个段落再回去落实。
李佐国站起身走出帐篷,帅账这边是一片安静,但是稍远的地方却是一片繁忙,为了与唐军决战,安西军的大营要往后面移动十里,移营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要不是安西军训练有素,一天多的时间要想移营那是做梦。
天气已经好转,天上厚厚的云层已经散开,露出了湛蓝的天空,一直以来闷热的天气也变得清爽了很多,李佐国看看正在想蚂蚁一般忙碌的安西士兵,胸中涌起了豪情,自己真没有想到会手握如此雄兵与大唐争雄,想想原来上学的时候读到唐朝历史,那是何等的强盛繁华,现在亲身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参与其中,李佐国觉得是如此的心驰神往。
不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自己?李佐国想着这个问题,浓浓的剑眉一挑,慢慢的往眉心结拢,李佐国想起了李嗣业,说实话原来没有和李嗣业的亲近之情,毕竟这个身体中的灵魂是一个后世的人,是一个成年人了,但是这短短的几年时间李佐国深深的感受到了在李嗣业坚强军人形象下的爱,对儿子的爱,对大唐的爱,李嗣业不愧是一个终于国家的军人。
想到这里李佐国脸上露出了怒色,皇帝是为天子,说的话做的事都不必负责,反正不管做得有多离谱,最后被骂的都不是皇帝自己,是皇帝身边的大臣,神一样的皇帝怎么可能出错?
安禄山起兵明为造反,但是起兵檄文都只是说要诛奸臣清君侧,李佐国却根本不屑与这样做,直接拉明旗号就是找唐玄宗这个逼死李嗣业的糊涂虫算账的,也幸好李佐国的立足根本是在安西,安西人口复杂,基本上和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当地人的信仰也和中原地区差别很大,安西人敬重的是强者,佩服的是强者,崇拜的也是强者,而李嗣业父子则完全符合安西人眼中的强者形象。
安西人不像中原的汉人,认为皇帝就是独一无二不能背叛的,他们的心中皇帝就是远远的一个映象,根本和他们的衣食住行没有半毛钱关系,不像中原汉人深受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的荼毒,对于李佐国起兵报仇根本没有抵触情绪,强大的李佐国首领要起兵为前任首领李嗣业报仇,很好啊,在大多数安西人心中,李嗣业和李佐国父子就是安西这个巨大部族的首领,强大神圣的首领要部族战士往那里进攻,就进攻吧,反正战利品和军饷是不会少的。
这种质朴的思想和强悍尚武的民族精神,李佐国手中的战士的素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李佐国很多麾下的战士几年前还是大唐敌对国家的士兵,和大唐的军队拼杀得死去活来,现在再对上大唐的军队,也不过是再打一次,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李佐国知道自己只要一直胜利,一直赢下去,麾下的战士就会跟随自己脚步,一直打到天的尽头,他也是这样做的,到现在只有胜利,一次次的大胜,这次也一样,李佐国收回看向天空的目光,就让我明天击败大唐的名将郭子仪吧。
李佐国此时的目光带了轻蔑,他已经知道了唐玄宗又做出了一件蠢事,居然放开天险不守,让哥舒翰出潼关和安禄山决战,这是怎样脑残才能做出的决定?难道还没有在逼死父亲这件事让安西军反出潼关上面吸取教训?
哥舒翰整整拖延了半个月,唐玄宗连下三道圣旨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之下,对着长安方向跪拜,大哭中收拾大军准备出城寻找安禄山主力决战,哥舒翰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是李嗣业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哥舒翰惜命,要是不尊圣旨马上就要死,出战也许还有胜利的机会,这个机会或许很渺茫,但是也是有机会不是?
哥舒翰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战将了,中风差点丢掉性命让哥舒翰个性中怕死的想法占据了思想,他不想死,所以明知道唐玄宗的这个命令是非常荒谬的,哥舒翰还是选择的服从,他已经失去了用生命来阻止这种送死行为的勇气,二十万唐军,东拼西凑的二十万唐军被哥舒翰带领着出了潼关,能战的精锐不过区区五万人,迎接他们的是安禄山超过了二十万的精锐部队,哥舒翰的下场李佐国用脚指头也能想到。
李佐国眯起眼睛,这边的战斗要尽快结束,不然就赶不上在长安城下和安禄山会师了,李佐国转头吩咐亲兵,将桑贾尼叫来。
桑贾尼站立得笔直,雄壮的身躯仿佛有无穷的力量,他用崇拜的眼光看着坐在对面的李佐国,大都护的儿子和他长得真像,身材神态都像,勇武甚至海妖超过大都护,桑贾尼仿佛又看到大都护复活在了眼前,桑贾尼这个七尺汉子不由得眼眶有点酸,每一次见到李佐国都会这样,桑贾尼觉得自己很丢脸,怎么跟娘们一样,老是想流猫尿。
李佐国也在看着眼前这个父亲一首培养出来的陌刀将,和父亲差不多,都是性格沉稳如山,身材雄壮的程度令人毫不怀疑那躯体中蕴含的力量,在潼关桑贾尼和段珩在知晓了李嗣业的情况后可以说是第一个跳出来领兵反击的,也证明了他的忠诚。
李佐国说道:“桑贾尼将军,明日决战敌众我寡,游骑兵进入战场至少需要一个时辰,回鹘的十万骑兵只能用陌刀兵来抵挡,那是十倍的人数差距,桑贾尼将军有把握能够抵挡住回鹘骑兵的冲击吗?”
桑贾尼身体一正,低沉的声音透出决绝:“请少镇守放心,就算是桑贾尼将性命丢掉,回鹘骑兵想冲击我们军阵也只能是在桑贾尼死后。”
出身疏勒的将军喜欢叫李佐国为少镇守,是为了向后来的将领宣示自己是最早跟随李佐国的人,后来加入李家军事集团的将领称呼李佐国为镇守使,这是用官位称呼,所以从称呼上就能够看出跟随李佐国时间长短。
李佐国皱起眉头,觉得桑贾尼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吉,但是桑贾尼的勇气是不会遭到怀疑的,李佐国说道:“我并不是要桑贾尼将军和回鹘死战,只是要拖住回鹘骑兵一个时辰,到时候游骑兵主力一到就完成任务了。”
桑贾尼看着李佐国说道:“大都护在世的时候说过,陌刀兵就是要置死地而后生的兵种,要是存了后退之心,那么永远都不能成为最强的步兵,末将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是也知道明日一战能否抵挡住回鹘骑兵是关键,所以也请少镇守放心,以陌刀军的战力,必定不会让回鹘骑兵越雷池一步。”
李佐国高兴的说道:“那好,明日一战如果大胜,将军当为首功。”
战兵结成了一个个的方阵,防备唐军突然出城偷袭,辎重兵像是忙碌的工蚁,整个安西军大营已经基本上收拾好,正形成了三条河流一般的队伍将所有的物资帐篷等往十里以外的新营地运送,这种搬迁实际上是非常累的,必然会影响安西军的战斗力,但是李佐国并不在乎唐军的这点小花招,他需要这场决战,唐军也同样需要。
鸣金之声响起,步军的方阵率先动了,步兵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全副武装的跟着辎重大队往后面退去,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每一个方阵为三千人的大阵,在军官的一声令下一起后转身,整齐的就像一个人转身一般,抗在肩上的长枪就如同森林一般,伴随着鼓点士兵们整齐的迈步前进,就如同一片深黑的波浪往远处涌动,红色的披风翻滚着,在转身的一刹那就像血海降临大地,肃杀而彪悍,安西军的骑兵大队没动,监视着乌兰城的动静。
整个撤离的过程就如同一本教科书,整齐、严谨,根本没有一点破绽,步兵走出了两里左右,骑兵才缓缓的掉转马头跟在大队后面往远处而去。
站在乌兰城头上观看安西军后退的郭子仪放下在额头遮住阳光的手,叹口气,边上的李光弼说道:“一只强军啊,逼反了安西军完全是个错误。”
郭子仪没有回头:“安西军的强悍这么多天你都看见了,是劲敌,说实话明天我并没有取胜的把握,哪怕加上回鹘骑兵,但是我们必须胜,否则大唐的局势就糜烂了,长安的邸报你看了吧?”
仿佛知道郭子仪问的是什么,李光弼的声音带了怒气:“简直是胡闹,怎么能够出潼关和安禄山决战,潼关那点兵力自保还勉强,出城决战?简直是送给安禄山一份大礼,真不知这是谁的主意?”
郭子仪又叹口气,自从和李佐国开战起,郭子仪这个从来都信心十足的大将已经把一生的叹息都用了:“顾不了那边了,我虽然也上了奏折,但是估计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战胜安西军大唐才能够有喘息之机。”
郭子仪脸色严峻,转身对李光弼说道:“照安兄,明日我们只能胜不能败,一败大唐危矣,请照安兄一定努力。”
李光弼正色回答:“节度使请放心,我李光弼深受皇恩和节度使的照顾,敢不效死?明日不能胜就是我李光弼的死期。”
郭子仪深深的看了李光弼一眼,不再多说,转身下了城墙,李光弼和郭子仪的亲兵将领们一行人都跟着下了城墙,唐军对于这场大战也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吃了晚饭之后,除了营地的大门和营中的通道还亮着灯火,其余的营帐早早的就安静了下来,今天移营士兵们都累了,破天荒的军官们没有要求士兵晚上进行训练,不过很早就让所有的士兵进营休息,除了必要的巡逻士兵和营外的骑兵斥候,整个安西军大营都在睡觉。
连这一战之前没有上过战场的辎重兵们都安静的入睡了,这一段时间的攻城战已经教会了这些新丁们怎样面对,该休息的时候不会紧张得睡不着了,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百姓和士兵的适应能力要强,特别是每年都在战争的西域,所以安西军的适应能力也是最强的。
轻微的甲胄碰撞的声音传来,李佐国带着几名亲兵正在巡营,这是最后一次巡营,一路上碰到了不少同样在自己部下营中巡视的各级将官,这是安西军中的规矩,士兵先睡,将官睡在士兵之后,就餐时士兵先吃,将官吃在士兵之后,李佐国就是身体力行的执行这一规定,所以安西军的士兵敬爱自己的军官,往往军官死战不退,士兵也就没有一个退后的,这是安西军中的特色。
训营完毕之后李佐国也回到了自己的帐中休息,只有他的亲兵还在李佐国的帐外如雕塑一般的守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大地,早上的空气带着泥土的芬芳传来,安西军的大营早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复苏了,现在士兵们已经吃过了丰盛的早餐,早餐特意加了足够的肉块,肉汤也是管够,现在每个安西士兵都觉得身上热烘烘的,怀中还揣了两个肉馍,这是准备战斗时间长的时候能够有口吃的准备的。
安西军的士兵迅速的出营列阵,骑兵一队队的从正在列队的步兵身边驰过,在稍远处集结,铁甲在轰鸣,蹄声敲击着大地,大战的气氛令整个安西大军都散发出了杀气,辅兵也在披甲,他们也要进入战场战斗,唐军的人数优势让李佐国决定辅兵也加入战斗。
安西军的辅兵也是正规的士兵编制,他们只是还没有转为正兵,衣甲和正兵的基本相同,只是身后的披风是淡黄色的,那是没有染色的羊毛,羊毛披风的存在能够有效的抵御弓箭和长枪的刺杀,这相当于加了一层防护,同时在露宿的时候宽大的披风又是最好的御寒的东西。
太阳还在朦胧中的时候,顶着清晨威风,安西大军总共马步连辅兵十六万多人摆开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军阵,步军最厚实,中路集中了十一万步军,枪兵在前刀盾兵在中,最后是弩兵,摆开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三万骑兵集中到了大军右路,李佐国将他们集中使用就是为了增强骑兵的冲击力,左翼非常的简单,一万陌刀兵站立得整整齐齐,排开了一个不算厚实但是横面极长的阵形,他们身后是一万弩兵,为了节省体力陌刀兵最沉重的陌刀和胸甲都是放在脚下的,真正要接战的时候可以在身边战友的帮助下很快的穿上胸甲拿起陌刀。
结好阵的安西军没有等待太久,远处传来了大军前进的脚步声,唐军出城了,一条黑线在远方现身,像乌云一般往战场延伸,那是无数唐军战士组成的洪流,密密麻麻无穷无尽,唐军到了。
第三十七章 大决战(中)
唐军当先的并不是骑兵,李光弼的骑兵也被集中起来摆放在右翼,正好就是安西军陌刀兵的方向,意图很明显,那个方向是回鹘骑兵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两边的骑兵一汇合,就能够形成十五万左右的骑兵冲击阵型,那种毁天灭地的骑兵冲锋可是能够横扫一切的力量,唐军当先行走的也是长枪兵。
唐军已经排好了一个个的五花阵,每个军阵人数为五百,其中手持弩箭的弩兵一百名,弓箭手一百名,刀盾手一百名,长枪兵两百人,刀盾兵和长枪兵在前,侧面和后面布置了五十名长枪兵和刀盾兵,站了一排,这是防备侧后被攻击的,远程兵被保护在中间,每五个五百人的军阵又形成一个巨大的五花阵,依次而类,真个战场的对面几乎全部是这样盛开的花朵。
稍后的是唐军的后卫,后卫的素质比前面的正规唐军战士就要差多了,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一把长矛,在大唐长枪和长矛可不是一个概念,长矛只是木棍上面套了一个铁枪头,而长枪却是有讲究的,不但枪头更长,还分为好几种,一种是没有横枝岔出的直枪,这是丈八枪,是专门对付骑兵的,一种是枪头有一拐头的枪,这是步兵之间对搏时使用的,也叫拐突枪,李佐国所使用的霸王拐突枪其实是这种枪的一种改进型。
长枪都有枪樱,一般是用皮毛制成,也有用布制成的,枪樱系在枪头和枪杆的结合处,主要的作用就是阻挡鲜血顺着枪杆流下,造成士兵握枪的手打滑,枪尾也有铁套,形成另外一个峰尖,同样能够用于搏杀,对于倒地的敌人不必倒转枪头,用枪尾往下一顿就能够杀死倒在脚下的敌人,这就是唐军主要使用的两种长枪。
唐军和安西军所在的这处战场非常的广大平整,正适合用来作为决战的战场,安西军排列的阵形正面已经够宽了,几乎达到了十里,而唐军的军阵的宽度简直是望不到头,几乎比安西军还要宽一倍,不过不是谁摆出的军阵宽谁就能够获胜,要看战斗的情况才能够知道胜负。
李佐国骑在高大的战马上面在军阵的后面,现在这样大规模的决战可用不上什么战前鼓舞士气之类的,还要跑上去喊几句话,这么大的战场上去喊话士兵根本听不见,就算用传令兵要想把所有的话传给每个士兵听也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站到大军之前了,边上的士兵看大军前面的一人一骑就像是个小黑点,根本不知道是谁。
安西军的战前动员已经差不多结束了,各种祭祀的神职人员纷纷的退出军阵,安西军因为来源复杂,所以信仰也是乱七八糟的,因为这场大战,所以李佐国特意的准备了各族战士所信仰的宗教的神职人员前来,一般在安西战斗没有那么麻烦,但是这一战非同小可,胜了就是海阔天空,一旦失败以安西的人口基数就很难翻身了,别看现在李佐国还握有两个道,但是和安西一样,都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不管是伊斯兰教也好,部族的图腾崇拜也好,还有吐蕃战士信仰的佛教也好,一些打扮得怪模怪样的巫师和阿訇们一起退场的形象让李佐国有点好笑,神职人员中间有一群人身穿红黑相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