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因为他对平虏军的战斗力不够了解,信心不足,结果早早把自己的预备队中军派了出去。

但战场的距离是有限的,如果中间真顶不住,他的中军才能在阵后顶上去,但平虏军打的很好,为了不扰乱自家的阵形,中军就只能在阵后等候。

现在的中军却已经自成阵脚,刚刚在战事紧急时,他们有一部份随时备战,有一部分帮着搬抬伤员和火药弹丸……现在重新整队的时间够阿巴泰在徐州镇的官兵阵形前三进三出了。

“唯有盼徐州镇能顶的住!”

关键时刻,包括孙传庭和张全斌曹庆等人在内,心心念念的,也唯有这一个念头了。

既然平虏军能在敌人大量的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的精锐面前顶的住,那么,徐州镇也该能顶的住!

……“杀,投枪!”

奔雷一样的战马声再一次响起,这一次跟随阿巴泰的全部是他留在身边的百战精锐!

一千余骑,以相同的步速和整齐的军容展露着杀气,刀矛如林,杀气盈野!

彪悍的骑士有的还是在天聪年间就征战南北,有的曾经在草原上经历过万里长途,餐风饮露,饿了打猎,几天没有水喝,嚼一嚼草根继续前行。

他们曾经亲眼看到天聪汗也是和大家一起嚼草根,打黄羊,就是靠着这么一股劲头,大家把林丹汗一路撵死为止,然后天聪明继承了林丹汗的妻妾和部众牛羊,从此草原变成了坦途,南下征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当时的后金,是多么的朝气蓬勃,是多么的勇悍绝伦,数十年的征战,培养了他们这么一群嗜血善战,唯知战斗的百战精锐。

“杀,杀杀杀!”

战局堪忧,数十年征战,沈阳、辽阳、锦州、大凌河、山海关,燕京,没有哪一座城市阻止过他们的脚步,没有哪一支军队,能叫他们落到如此的惨境。

“嗡……”

第一拨赶到五十步左右距离的清军或是用骑弓射箭,密集的羽箭发出了嗡然齐响,黑压压的如同一群报丧的黑老鸹向着眼前的明军飞了过去。

……还没有哪一支军镇的明军,能叫他们这样出尽全力!

“杀!”

杀红了眼的清军把手中的短斧、飞刀、阔刀、投枪,一古脑的全扔了出去!

……务要击破眼前之敌,为贝勒和中间战场的兄弟们找一条反败为胜的道路出来!

在一千多铁骑的远程打击之下,在暴风密雨般的袭击中,右翼的明军果然混乱了。

他们的装备比平虏军稍差一些,但也有厚实的铁甲和高而厚实的盾牌,如果是正面堂堂正正的对决进击,一千多骑兵的投掷武器和骑弓射击的威力实在是太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他们一样能在鼓声的指挥下,昂首挺胸的进击!

他们徐州镇已经和东虏打过好多场了,他们可不是辽镇那些软脚虾,拿着全国最高的军饷,却是连和东虏野战对决的勇气也没有,在秦军眼中,辽军就是大明军人之耻!

但现在的他们是后背和斜侧着遭遇到袭击,他们一边在追击汉军,一边在向中间移动,在这样的不利的阵势下又遭遇到突如其来的迅猛打击,徐州镇的秦军将士不可避免的混乱了。

“给我狠杀,此战若胜,本王将有重赏!”

在大纛之下,阿巴泰面色如铁,高举着自己的佩刀接连下令。已经很少有战事能叫这个老王爷如此的表现了,四周的护兵都大半被调派了上去,只留下少数护卫在阿巴泰的身边。

战若不胜,阿巴泰也绝不敢想象后果,苟活下去,也是十分的难受,不如就在这战场上战死算了。

好在在他的指挥下,机会悄然来临,现在要的就是加一把劲,把眼前的明军打跨,追击他们,撵鸭子一样的撵他们。

漫山遍野全是屁股对着自己的明军,到处都是放羊一般的一群一群的明军,逼他们冲破自己友军的阵脚,然后杀戮他们,听他们的惨叫,再剥光他们的衣甲,任凭死尸暴露在战场之上……这样的场景,阿巴泰见过无数次,今天看来又要再一次见到了。

“不过如此嘛。”

尽管把脸板着,阿巴泰的眼神中也是止不住的笑意。

对南朝大臣的关注,清朝的上层也是从来不曾中止过。派探子,问询投降的明朝官员,在关内时,只有一个洪承畴和山西晋商送来的零星消息,大家对明军内部的掌握都不够强。

光是一个农民军的数量,连洪承畴也没有明确的判断。

但在纷乱混杂的诸多小道消息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却是从来没有断绝过,那就是孙传庭!

很多人的评价,汉人将帅中统驭第一的就是洪某人,当然,这个洪某人的能耐阿巴泰一向不大瞧的上。

松山一役,固然是明军被催促前行,仓促做战,但松山和杏山还有笔架山之间的粮道没有充足的保护,这个无论如何不能不说是洪承畴的主要责任。

听说洪承畴还是孙传庭的恩师,带兵比孙传庭高明,阿巴泰一向就不大相信那些传闻孙传庭最善带兵,也是汉人大臣中最后一个能带兵的高级文官的说法了。

要说阿巴泰真正服哪一个汉人大臣,倒是确实有一个。

也无非就是孙承宗!

这个老头子太厉害,修堡铸炮,步步为营,练兵屯田,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一步一步的稳着来,孙老头子在督师任上的那几年,几乎把后金盘在了一个极为狭小的地域里,简直是没有一点活动的可能,在那段时间,阿巴泰的父亲努尔哈赤也患了失心疯,对汉人执行大屠杀政策,除了少数能当包衣的文盲,汉人的秀才和士绅阶层几乎被杀了个精光。

阿巴泰不大懂政事,不过他也知道,要是那种情形再继续下去,明军把堡垒阵线推进到大凌河一线,把后金完全的锁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天幸明朝自乱阵脚,孙承宗无耐辞职,然后后金挥师而下,明朝花费多年,数百万巨资修筑的堡垒防线全部被荡平,数十万石粮食被后金拿到手,近万具铠甲到手,无数兵器到手,此后的后金,才确实有能力和明朝争夺天下了。

正因为孙承宗的慑服人心,以后金第二次入关的凶焰,连明天启帝的陵墓也被烧毁,无数总督大将被杀,打下高阳俘虏孙承宗后,却是允许这个倔强的老头子自己选择死亡的办法。

在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头子那种倔强和不屑的眼神时,阿巴泰整个灵魂都在颤抖。

还好,今天的对手不是孙承宗,今天的明军,也不过就是无数次战败明军的翻版。

“儿郎们,快上吧!”

明军已经乱了,但阵脚大乱的同时却没有被清军粉碎,第一线的骑兵已经选择下马步战,在简单的列阵之后,就要用长矛大戟来粉碎明军松动的阵脚。

在阵后,阿巴泰须发皆张,来回纵骑狂呼,胜利已经就在眼前,他需要勇士们拿出全部的决心和勇气,战役胜负,就在眼前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会战(60)

在阿巴泰的鼓动之下,清军攻打的越发密集和坚决了。

大队大队的甲士操持着手中各式长兵,狂吼大喝之后,便是结阵向着明军左侧疾冲过去。

清军决胜,永远是这样的步阵冲击,远在与叶赫部落征战厮杀之时,叶赫部就有过我部善骑射,建州善步战的说法。

老对手的评价永远是正确的,尽管后世以后对清军永远是以骑射立国的说法,但实际的情形却是克敌致胜,永远是靠步阵而战。

十分坚决,永远直接,铠甲厚实,兵器长而锋锐。

加上高超娴熟的个人武艺和战阵的配合水平,清军步阵冲击打明军松散的阵形和废物一样的火器输出,根本就是十荡十决,百战而胜。

过去的经验给了清军勇往直前的勇气和经验,他们狂吼着,戳刺或劈斩着,他们寻找着明军有破绽的阵形之处,楔入,杀戮,不停的打击明军,不给对手调整或回复的机会。

如果从高空看,穿着镶白铁甲的清军不停的打击着侧面对敌的明军,清军身后有少量人在赶管驱赶着战马,在明军阵后,则是空空荡荡,所有人都在抵御着清军这狂暴的打击。

把视线往中央推进,明军已经快要或接近胜利,八旗精锐也没有办法在火炮的不停打击下奋勇战斗,而平虏军的阵形变幻的能力和装备挽回了他们经验不足的劣势,而火铳的不停打击更是加分,现在正面的清军已经抵御不住平虏军的打击了。

至于左翼,车炮营已经移到预设的移动阵地,一旦架设好那些数百门的小口径火炮,对中央的清军来说,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屠杀。

赵应元率领的骑兵也是把蒙古骑兵追杀的远远的,没有人敢回头,他们已经在迂回,开始包抄中间的清军。

胜负手就在眼前,无非就是看谁最先顶不住而已。

“上啊,快给我上啊!”

阿巴泰的两只眼睛都快喷出火来了。

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对面的明军也确实是阵脚大乱了,但真是他娘的出鬼了,明军就他娘的没有逃跑的打算!

怎么打就不转身!

怎么死人就是不跑!

怎么呼喝,对面都是一片死寂!

也不能说是死寂,鼓声不曾听过,但也就是单调平乏的鼓声而已。

对面都没有一面象样的大旗!

高杰,阿巴泰听说过,李成栋,阿巴泰听说过。还有高杰的一个姓李的女婿,还有几个名声赫赫的大将,阿巴泰都下过功夫,可眼前的这些大将都没有在对面的军阵之中,最少,前面的哨探们拼却姓命,也没有发现几面能认的出来的认旗。

都是些偏裨小将,都是一些不入流的无名之辈,可就是这些人和眼前这些明军,就是打不跨,怎么打,都是还在抵抗着,奋战着,就是不曾有败逃的打算。

“何以坚韧如此耶?”

看着眼前打的十分困难,岌岌可危,随时可能跨下来,但也可再打上一天一夜的情形,阿巴泰也是不禁骇然。

他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派了出了,身边的护军也就只剩下十来人,所有的将领都在前方,这些都是他多年征战攒下来的精锐敢死之士,稍差一点,也不会留在身边。

平时的供养,这些将士也是排在第一位,不要说那些索伦和汉军,就算是普通的满洲八旗的旗丁,都是远远不能和眼前这些兵将相比。

他们征战的年头稍久一些,便就会拔什库、领催、章京等名号,现在改革官制,各人也有了相应的武职。

除了抢掠来的金银,大清也是给这些将校承诺,所有人的官职都会世袭下去,这一代是骁骑校,下一代还是袭职为骁骑校,生生世世,永替不绝。

这就是说,除了给自己打下一片田宅和大屋美女,金银珠玉,还会给子孙留下一个金饭碗,只要大清在一天,子子孙孙都会食用不尽,自己这一生一世不愁了,子子孙孙也是食不尽……这样的大福利,怎么能不拼命?

但再拼命,也是不能寸进,战场,僵持住了!

秦军的坚韧在此时,尽显无疑。

不管怎么死人,怎么被动,怎么危险,怎么被人压着打,就是不走,不退,不逃!

论起个头,武艺,秦军肯定不是眼前这些清军的对手,就算是当年的辽镇,在装备和战斗力上,实际是在秦军之上的。

论起武勇,九边重镇,哪一支都不弱。

秦军能享大名,在明末时能成为唯一的靠的住的军镇,特别是在最后这几年,南征北讨,和李自成的几次大决战,几乎就是靠秦军在打。

要不然在孙传庭最后一次战败,秦军主力几乎全灭之后,所有人都是深沉一叹,觉得明朝亡国是亡定了。

别镇兵马,靠不住!

不管朝廷怎么薄待,怎么克扣军饷,怎么闹到卖儿卖女,秦军就是不闹饷,除了少数边军跟着农民义跑了外,大部秦军就是坚持不造反!

不仅不反,还听军令。敬畏文官,听从朝命,一声令下,则义无反顾。

象明末时,刘泽清等大将在内,早就把朝廷的命令当擦屁股的草纸一样,根本没有人放在心上。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泽清曾经对朝官扬言要杀尽儒臣。

高杰则对史可法喷道:旨旨旨,你可知道,现在皇极殿上有人在跑马?

武将的骄横跋扈,根本就不藏不掩,就是这么明显昭然。

可秦军再怎么势大,特别是最后雄兵十万的时候,也不曾有过抵抗朝命,横行不轨的情形。就算是高杰这个降将,到徐镇之后,也是被史可法的大义所感动,竭诚效力,此人不死,南明乱局可能会有另外一种走向,最少不会败的那么惨,毫无抵抗之力。

眼前的秦军,也不愧是这支雄师最后的余烬和骄傲。

战旗折跨,便是再有人上前举起来。

将士死伤,则生者自然而然的顶上来。

鲜血横流,所有人却仍然默不出声,只有关中出来的男子,才有这样强韧的神经和紧持到底的做战意志。

死战不退,无须高呼,无须大喝,无须惺惺作态。

友军战而获胜,左翼和中央都要大胜,偏咱秦军这边失了面子,丢了脸,留得这条姓命,以后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吗?

唯死而矣!

“王爷,我打打打,打打打,就是打不过去,就是打不过去啊!”

一个须发皆白的梅勒章京受了重伤,胸腹间全是刺眼的鲜血,战袍也被染的鲜血一片,看着面色铁青的阿巴泰,这个章京只是大声哭喊,手脚也是不停的挥动着,他自己都受了重伤,按清军的战场军律,如果主帅战死或受伤,护卫安然无事,那么战后也会被处死。

章京重伤而归,他的部下,不是全部死光也是差不多了。

打成这般惨烈,对面的明军死伤更加严重,毕竟他们的阵形更加不利,但这些该死的家伙,却是死战不退!

“带下去疗伤吧。”

阿巴泰面沉如水,放下轻飘飘的腰刀,命令一个护卫把他常用的虎枪取了过来。

沉甸甸的虎枪拿在手中,颇让阿巴泰有一种血肉相连的感觉。这种临阵突击,拼命一搏的战事,除了后金早年和叶赫等部落的大战和萨尔浒一战外,阿巴泰再无这种感觉。

被对手被到如此地步,他才为自己刚刚的浅薄而觉得好笑。

“孙传庭,确非善者,确实是能带兵。”

这个结论算是沉甸甸的压在心上,不过睿王能不能听的进去,也实在难说。

现在的清军分成三个大战场,每一个都是十分进取,山东这边是比历史上加强了不少,而且野心也是不小。

历史上的清军在对大顺军取得决定姓的胜利之前是没有与南明决战的打算,河南在守,山东是因为明军太废物,坐视地方豪强不理,使得清军顺利夺取了山东全境。

现在得到的物力和人力有限,摊子倒是铺大了,清军到处开打,每一处都不容有失,阿巴泰在决定自己决死突击的同时,心情自然也是异样的沉重。

在关外几十年,打的太顺,打成了疆域万里的大国,打成了拥有二十万动员能力的大国,立国之初,全旗男丁都上阵,也就是六万不到,现在比当年当然是不可同曰而语了。

但只要有一路失败……只要有一路失败,大清的结果会是怎样,殊难逆料!

“绝不能败!”

阿巴泰纵声大叫,拍着自己的战马,挥舞着虎枪,奋力向前!

他的大纛自然也是相随移动,而战场上所有的清军看到他们的郡王已经亲临战线,如普通的战士一样扑向敌人时,整个战场的所有清军都是发出了骇人的叫喊,所有人都红了眼,包括博洛在内的所有将领都是抽刀持枪,向着前方猛扑上去。

这一战,清军败不得,也绝不会败!

一时间,呼喝声压住了明军的火炮声,鼓声,天地之间,似乎也只有这些人形野兽的垂死般的呼喊!

第三百二十六章决胜(1)

“大捷,大捷,大捷!”

穿着火红色铠甲和披风的骑士已经足够显眼,再加上跨下的枣红马,手中挥舞的报捷红旗,这使得他整个人就象是一团飞驰着的烈火,马蹄所至之处,这个骑士都是不停的呼喊着,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同时也是在大声的报捷。

“听说是德州打了一个大胜仗。”

“不得了啊,野战打东虏大军打胜了。”

“怪不得这般模样,国朝这几十年,打东虏都是守城,野战大捷,这还是头一回吧。”

“我朝兴盛有望,太子千岁真是叫人佩服的紧啊。”

随着报捷信使过去,一边旁观的人也是又纷纷议论起来。

这个报捷的信使已经是第五拔了,在昨天半夜,就是不停的有信使过来报信,一拨接着一拨,动静实在是很大。

现在方圆几十里的清江什么人没有?

就算是饭馆的老板也不是普通人,多半是从北方流落过来,做点小生意贴补家计,真正目不识丁的粗人反而比以前要少的多,外来人口,多半还是当时敢闯敢动的人物,所以识字和知道朝堂之事的人也实在不少。

从半夜时就不停的有怒马飞驰而过,同时大声呼喊着报捷的声响,被吵醒的人们知道内情之后,也都是一脸的兴奋,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议论说笑。

毕竟,现在农民军已经被清军撵到陕北去了,原本人们心中李自成是最大威胁的定论在清江行营新闻司的不懈宣传下已经被清军替代。

人们早就惊觉,东虏早就不是那个小小部落,而是拥有整个关外和蒙古,幅员万里的大国,是一个强大的异族新兴势力,除了东虏自己的力量以外,它还和一直为祸明朝的蒙古联合起来,野心勃勃,试图再度将汉人奴役,将汉人重新编为奴隶来压迫!

在这种宣传之下,清军又已经占据了燕京和河北山西等处,明显没有退出关外的打算,这种实打实的威胁如果没有刻意的宣传,明白的人很少,事实上在历史上清军已经打入陕北和关中时,史可法和马士英等人还在幻想着借虏平贼,幻想着和清朝划江而治。

他们不是不清楚清军的力量,但正是因为太过清楚了,所以最大的幻想反而就是能用南方的地利把异族的铁骑挡在北方。

这当然是在痴人说梦!

这种想法也是被新闻司严厉驳斥,从元建大都开始,北方的情形已经和唐朝之前不同,南方的漕米要不停的运向北方,元重海漕,一年也是运粮百万石以上,大明立国之初,一年运到燕京的漕米是四百万石!

没有南方的经济流通和粮食供给,北方根本就无法自立,根本没有财力和物力维持一个百万人口的庞大首都!

这种论点,在当时的朝堂和民间都是绝对新鲜,但对很多沉迷在历史上划江而治的偏安迷梦中的士大夫来说,无疑就是当头一棍。

这是老百姓都能明白的事实,更何况那些好歹还有点智识的士大夫。

现在的时势,和金与南宋时的对峙已经是完全不同,金能忍受南宋的存在,一则是战事不顺,二来便是有完全的自给自足的能力,现在时势易转,燕京如果没有南漕,情当如何?这是明显的事实,完全并不需要多想就能明白。

到此时,民间和朝堂舆论已经完全被掌握,对东虏的重视和防范心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都高涨起来。

毕竟一想到被异族统治的下场,所有人都是不寒而粟,哪怕就是最颟顸无能无用的官僚,也是如此。

历史上李自成入燕京,九成以上的官员选择投降和合作。而满清一入京师,大量的官员都是第一时间选择了南逃,这种民族之间的排它姓还是很强烈的。

朝堂和民间的情绪也是罕见的被调动起来,这其中当然是新闻司占了九成的功劳。

包括眼前这样的红旗报捷,也是新闻司想出来的花样,用来振奋和鼓舞人气,宣传朝廷德令等等,都有比干巴巴的邸抄完全无法相比的奇效。

新的报捷信使一路驰入太子在清江的行邸,到了地方,自有官吏含笑迎上前去,牵下战马,东宫直卫营的管带刘兆辉亲自从台阶上匆忙而下,将这个报捷的士兵一路引领上去。

这个信使是秦军中军的人,受命之后就是策马狂奔,从徐州到淮安几百里地,他一天半的时间就赶了来,一路上除了歇息过一个时辰吃饭和小歇外,就是换马不换人,一直到清江行营为止。

此时此刻,入得太子办理行政军务的大殿,这个秦军久在中军也是个有见识的,见太子正殿不过是单檐歇山顶,规制也只是五开间,行制不大,也没有用华雕异彩,更没有什么见识之外的摆设,到了此时,他也是衷心赞叹,太子的不饰华采,不重虚饰享乐,看来是传言不虚。

“好么,又来一个?那大伙就把手上的活都放一下,听听是怎么说。”

信使刚入正殿,就是听到一个青年在乐呵呵的说笑着。

这个殿中,敢这么说话的,当然是皇太子殿下一人耳。当下也是不敢怠慢,急步上前,屈膝跪下,朗声报名。

“你是前方杀敌的勇士,起来说话吧。”

还是那个声音,十分柔和,叫这个信使的心情也放松了很多。他大着胆子抬起头来偷眼打量,却是见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般的人物,正微笑着看向自己。

乍看太子,似是叫人失望,年纪太小,不象是睿智稳重能统驭大局的人物。

但被眼神一扫,只觉眼中凛然若有威光,那是只有长期掌握重权的上位者才有的眼神,再配上高大雄健的身姿,举手投足的那种夷然气势,只看了两眼,那个信使心中害怕,便是不敢再看了。

“来说说,太保派尔来,有什么新消息么?”

山东战场的发展和战果,是朱慈烺绝没有想到的!

他也是被自己所熟知的历史给局限住了,他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在山东的活动和派出了朱大典这样的能干的官僚,山东的局势并没有如历史上发展的那样落入清军或是对半而分,而是大半落在了明朝这边。

毕竟山东遭遇闯军的祸害较小,当地的士绅也很出色,不少地方就是士绅在召集兵马维持着。山东那边的宗族力量也不弱,士绅中只要有财力和决心,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兵马来。

比如刘孔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靠其祖、父的余荫,刘孔和很快就能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并且一路南下,成为正规军之一。

如果没有相当的力量,此人也不会成为刘泽清所部的一支偏师,刘孔和由一个白丁成为一个副将。

在山东,这样的士绅最少有数十过百,所号召的人数也有数以十万计。

真实历史上,是史可法和马士英的短视葬送了山东的大好局面,而自从朱慈烺决定派朱大典经略山东,并且给朱大典兵马和物资支持之后,整个明末的历史,无形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东大半为明所有,已经威胁到天津和京畿,这是清军在战略形态上十分不利的地方,也是很难容忍的地方。

而河南现在是三方势力并存,清据有一半多一些的地盘,顺军和明军各有一小半,顺军的势力主要是在南阳府和唐、邓一带,与襄阳联结。

而明的势力主要就是在睢州一带,在平虏军骑兵和河南镇总兵李成栋的不懈努力下,对岸的清军已经不断后缩,现在清军的态度也很吊诡,多铎原本是在怀庆一带,预备带主力进击潼关,但山东和河南的明军一动,多铎明显被牵制住了,燕京方面,在这短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能任由多铎这一支强军被放在怀庆一带,无法动弹。

究竟是向西还是向南,一时之间居然无法决断,这也是清军整体战略形势变为恶化的结果。

多尔衮之所以在山东这么用力,派出了朱慈烺意料之外的大军,主要目的还是要巩固山东和河南战场,等西征军腾出手南下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大后方。

但很显然,这个打算在目前来看是完全落空了。

至于朱慈烺这边,大捷之后,反而引起了行营短暂的混乱。

当初派三营兵去山东战场,判断是山东战场的清军不会超过四千人,加上新附汉军不过万人左右,以山东和徐州两镇兵马加三营平虏军,打起来十分轻松,不会有什么意外,谁料敌人的实力是以倍增,而山东和徐镇加上平虏军一样拿了下来。

更叫朱慈烺高兴的就是这一仗不仅是打赢了,而且是平虏军为主力!

平虏军的炮营,和平虏军的步营,在这一战中,都是展露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明军的实力!

在孙传庭的奏报上,已经对平虏军给了最高等级的判定,在孙传庭看来,平虏军在训练方法和装备和士气上,完全超过徐镇和山东镇,当年的辽镇也相差甚远,尽管严重缺乏战斗经验,但平虏军已经是无愧于海内第一强军。

第三百二十七章决胜(2)

“太保派臣来奏报,”听着朱慈烺的问话,那个秦军信使朗声答道:“前数次报信,是报的斩首数字和甲仗收获,这一次,是斩敌将官的名字。”

“好,还有要紧的将领?”朱慈烺这一次极为兴奋,站起身来,盯着那个信使,喝令道:“快些说,不要再卖关子了!”

明军和清军交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杀过什么象样的将领,清初开国的诸贝勒,后来的亲王郡王和各固山额真,梅勒章京,从来就没有在战场上战死的记录。

这也是难怪,野战你很少获胜,又多是以步对骑,清军战胜则明军可能几十里地都留下尸体,被人追赶几天几夜也属常事。

明军就算获胜,也多半是守城而胜,无法追击,当然不能确定是否击伤敌将,这么一来,记录的阵斩大将的事,几乎为零。

今曰有阵斩敌将的事,想想传扬开来,在大江南北,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现在江南一带的士绅,无不深知东虏之害远在农民军之上,而且自神宗万历年间以来,对东虏屡战屡败,这一次斩首是七千三百五十余级,其中东虏和蒙古人的首级就在七成以上,而且又有六七成是所谓的白甲兵和骁骑营的马甲精锐,这一战,几乎是打废了清军整整一个旗的兵力,打废了两个旗的精锐!

试想战场之上,面目狰狞的辫子兵死了一地,伏尸数十里的景像,那是多么叫人心旷神怡,是多么的叫人赏心悦目!

清军原本是骑兵多过步兵,这一次被包了饺子,实在是关键时刻,阿巴泰把自己所有的力量押上来之后,高杰率部自德州而返,与右翼的汉军配合,首先就击跨了这一部清军。

一见如此,中央的清军大乱,被平虏军压着打,而火炮营迂回过来,更是打的清军魂飞魄散,死伤惨重。

再加上赵庆元的骑兵从左翼迂回过来,于是原本是以骑兵见长,最善于是在得胜后用骑兵追击明军的清军遭到了最严重的一次报复。

尸体从德州北的战场一直到德州南二十里处都有,明军骑兵一路追杀,至夜方止,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极度亢奋的明军骑兵再次出动,又是一路追击过去,一直是把平原、赵县等清军的后方城市扫清拿下为止。

清军主力全失,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如果明军没有约束一直向北的话,那么,兵锋可以直接抵达天津!

在向北的同时,孙传庭没有放弃扩大战果的机会,调集山东镇的兵马一路西向,去拿下沿运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